我认为,克里雅人的原生态不在铁力木村中,而散落在来往于村里的那条100多公里的沙路上。许多当地人散居在克里雅河沿,彼此相隔少的有5公里,多的有十公里。苹果,是那里沟通时的“硬通货”。当地人听着车发动机声来到篱笆前张望时,捧着几只苹果上前微笑的打招呼,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热情地让进屋内请你参观、拍照。
他们就地取材,以枯死的胡杨树枝干、红柳枝为材料,竖大梁,砌墙壁,扎篱笆,屋子多为镂空透风,只有在当做卧室的房间四周墙壁上,用沙土掺水做成泥浆,一遍遍敷在外墙上,形成密闭,内墙就用毯子、纸板箱等材料嵌钉着。每家每户都有企业赞助打成井,水偏咸,却很宝贵。
诚然,第六类地区的生活的不便,是我们这些城里人难以想象。遇到这家的老汉就因为发烧缺医少药躺在屋内硬扛着,幸亏我们是这三天内唯一路过他们这里停下,并正好有医生在队内且带着退烧药。当接过药品,明白如何服用已经效果后,两个一筹莫展的女人终于如释重负了下来。
为了更多的摄取这条崎岖、无人、荒僻沙路上的丰富元素,我们寻找了一户人家借住一晚。沙漠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线条与光影,晨曦中早起的羊群,赶羊的房东老汉和一个满天星斗的夜空(拍摄时一直受到房东家弱智儿子的打扰,只得随便拍了几张夜空作罢,可惜了那晚的星空)
走出沙漠后,我们踏上了回程。穿过那条著名的沙漠公路,视情况随时调整着行程,走走停停,绕道喀尔曲尕村,寻找胡杨林的景色,不过如同照片中那位夕阳下赶着羊群回家的老汉一样,有点疲倦。最后返回尉犁县城,正式回归现代。而胡杨林、湖水、沙漠、克里雅人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