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晋崔豹《古今注》中说,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而殷制雄尾扇,秦有云母小扇、五色罗小扇和半月推尾扇。1965年,成都百花潭曾出土了一件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这件战国铜壶上,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件文物证明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蜀人就已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成都流传顺口溜:夏天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等他热。自古以来,扇子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纳凉,更是一种权力与礼仪的象征。周代天子出行的仪仗里就有高高举起的障扇,周代礼仪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唐代皇帝上早朝,会有宦官先用“障扇”挡着,不让众臣看见皇帝的样子。等皇帝坐稳了,再把扇子移开,露出天子真容,正如杜甫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