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大都市几乎都有一个标配,那就是拥有一条河流,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开罗有尼罗河,上海就是苏州河。
如果你是上海人,不可能和苏州河无缘,或者安家在她的隔壁,或者经常从她身旁走过;如果你是外地人甚至是海外来客,只要你有机会来上海,你总会和苏州河相遇,至少会打量一下她的妆容。
上海有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更是不少。通常学校都会组织参观,而近年,有些优秀的纪念馆,因为展览主题的特别、展品的出色,也吸引了不少成年人,或独自,或主动带着小孩,前往参观。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就是这样一个所在。这里是淞沪会战标志性战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发生地,也正是电影《八佰》中的八百壮士战斗过的地方。纪念馆建筑的外墙就已经十分震撼。朝西的一面墙还原了战斗留下的弹孔、炮洞,露出红砖墙斑驳陈旧的样子,是城市中难得还原历史样貌的所在。
今天迎来了我们很多熟悉的面孔,也有一两位新加入的小伙伴,助教开场后迎来了知识渊博的孙老师,像朋友一样和小朋友还有家长们娓娓道来,吹着河边的晚风,各位惬意。
虽然没有进到馆里,但是孙老师还是给我们描述了很多悲壮感人的故事:“最震撼的一个场面,当时多次进攻失败的日军恼羞成怒,用坦克引导步兵对大门进行冲击。20岁的年轻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身上绑满了手榴弹,从楼上一跃而下,同1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段段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不惧个人牺牲,拧成一股绳,将一切困难打倒。曾经抗日战争如此,而今抗击疫情亦如此。
如果黄浦江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那苏州河从辈分上来说应该被称为“外婆河”。
我们的“外婆河”旧称“吴淞江”,20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河道两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
苏州河悠久的历史使得她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而那些那些横跨在苏州河上、建于不同年代、风格迥异的桥,组合来看,俨然像是座桥梁博物馆,见证着这百年来苏河的发展变迁。
西 藏 路 桥
========
与“老垃圾桥”相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藏路桥,在1922年时被称为“新垃圾桥”。因为浙江路至西藏路那段苏州河岸线,是租界集中的垃圾堆场和垃圾外运码头。浙江路桥先建先得垃圾桥之名,西藏路桥后建就称新垃圾桥。而在此之前上海租界工部局将当时苏州河的支流泥城浜填平筑路有了泥城路即今天的西藏中路,因此西藏路桥有个更来的名字叫“泥城桥”。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交通变迁等原因,2003年起老的西藏路桥被拆除重建,有了现在的双向6车道崭新的、具有现实用途的新西藏路桥。
浙 江 路 桥
========
浙江路桥又名“老垃圾桥”,源于该桥与苏州河南岸垃圾码头临近。这也是苏州河上,除外白渡桥之外的另一座钢桁架结构百年老桥,建成于1908年,钢桁梁为鱼腹式,很有特色。在建此钢桥前,这里原有木桥一座,最早建于1880年,1887年木桥有毁损又因太狭窄不适应需要,遂拆除旧桥,改建一座宽5.19米石礅木桥。上海解放后有关部门对浙江路桥进行多次维修和加固。
福 建 路 桥
========
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1946年因老闸桥损坏严重,拆除重建长61.6米新木结构桥,并更名为福建路桥,直至上海解放。1966年因木桥破损不堪,不得不拆除,改建长71.4米、宽11.58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人车二用桥。由于当年上海的造桥技术水平相当低下,又是在“文革”初期特殊年代建成的,先天不足。加之又多次遭遇货船撞击桥梁事故,运行11年的钢筋混凝土桥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桥。2001年只能将危桥拆除,2004年开始建设新福建路桥。
山 西 路 桥
=======
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共租界在盆汤弄(今山西路)设老闸巡捕房,工部局即在苏州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名为盆汤弄桥。以后几经修缮,此桥保留到上海解放。为六孔人行木桥。后随着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1956年木桥已破损不堪,加之城建部门要在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就拆除该木桥。由于山西路东有河南路桥西有福建路桥,当时行人不多,因而未重建。
2006年6月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考虑到在重建过程中可能影响行人过河,因而在修筑河南路便桥的同时新建了全钢结构的山西路人行桥。于2007年底建成。
河 南 路 桥
========
“白渡”这个词用上海话来念就是免费过河的意思。其实除了外白渡桥是当年的“白渡”桥外,还有两座“白渡”桥。其中一座就是现在的河南路桥。当年因这里有渡口,所以1885年建成的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河南路桥又被称“三摆渡(白渡)桥”。为适应当时的交通需要,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河南路拓宽后,原来的天后(妃)宫庙就迁移到松江方塔公园内。另外,河南路桥除了具备通行作用外,它也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风情桥,与其两岸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宝格丽酒店的开业,引发了数十万人的关注,一定有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宝格丽大楼下那栋别具风情的洋房——那是上海总商会大楼,102岁的它,见证了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全国工商业的兴衰史。
上海总商会大楼(曾为东风饭店)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栋著名建筑,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这幢顶级设计的大楼为文艺复兴风格,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
上海总商会大楼立面对称,四坡屋顶,竖三段和横三段划分。采用了当时上海建筑中少见的高规格的三角形山花,而且一连用了三个,中间的山花最为突出,且带有巴洛克设计手法。
上海总商会大楼建筑原共三层,一楼为办公室和车库;二楼中为大议事厅,即大会堂;三楼有董事会会议室和露天大阳台。
当年拥有当时这个城市跨度最大的弧形穹顶,两层通高,跨度约18.3米,可容800人开会的大议事厅。
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
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
蜿蜒清澈的苏州河缓缓流过,环绕着48层的现代化景观建筑,见证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上海总商会大楼,依然安静地矗立于此。
两个多小时的city walk结束了,相信这个夜晚对小朋友河家长来说都受益匪浅。行走的课堂,历史融于每一个建筑,每一步向前的脚印。希望能带给每个人新的感悟和知识,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