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最美是秋季,而喀纳斯湖的秋色就是新疆秋季游的台柱子。
深藏在北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湖景区,西邻哈萨克斯坦,东接蒙古国,北面是俄罗斯,由西侧的白哈巴村、中间的喀纳斯村和东北角的禾木村组成,这三个村都属于图瓦人集聚村落。别样的自然景观和小众的图瓦族人,吸引着一批批摄影爱好者和户外徒步爱好者。
北疆的秋季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旅行社线路,以喀纳斯湖为核心,串起天山天池,可可托海等景点;还有一条徒步者的经典线路:白哈巴村—喀纳斯村(喀纳斯湖)—小黑湖—禾木村。
白哈巴、喀纳斯和禾木三个村,集聚了中国的图瓦人,大约2500人左右,村子里还有其他居民都是哈萨克牧民。图瓦人属于蒙古人种,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我国史籍上称为“都波人”、“乌梁海人”,传说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后裔。
D1:通宵卧铺大巴+核酸检测+办理边防证
报名小鸟户外,直飞乌鲁木齐,再坐十二个小时的卧铺大巴,来到与哈萨克斯坦一河之隔的哈巴河县,入住白哈巴村。在哈巴河县,还需要办理核酸检测和边防证,足足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因为前一天杭州出现了一例返阳病人,我们三个杭州人差点在入疆最后一个检查站—哈巴河县检查站被隔离。
白哈巴村,号称“西北第一村”,是一个古老的图瓦人村庄,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兼蓄的“中国最美村庄”。沿着山谷的是老村庄,随着这些年的旅游发展,政府在东面向阳山坡上规划了新村庄,整齐划一的道路两旁,是村民新建的家园。无论老村庄,还是新村庄,图瓦人的房子都沿袭了传统的风格,用原木筑房,用原木交叉打隼,一根根原木之间夹了一层苔藓草,用来密封。房顶尖尖的,防风防雨防雪压。
只是很多土著的图瓦人都搬到了新村,山谷里的老房子都用来经营民宿和餐厅。
上图的中间是界河—阿克哈巴河,河对岸就是哈萨克斯坦(哈国)。
在新村里闲逛的时候,见识了图瓦人是如何建造木楞屋的。
房屋就这样用原木堆砌而成,中间用苔藓草作胶合剂,起密封作用。
开车不玩手机,骑马就可以玩手机?
牧民们早早地堆起了干草,这也是图瓦人的秋收,准备让牛羊度过漫长的冬季。
夜晚的白哈巴村,当年迎合蜂拥而入的游客建成的餐厅和民宿,都挺有氛围的,可惜如今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多数都是空着的。我们倒是享受了清静的白哈巴,经营户们却因为失去生意而愁眉苦脸。
D2:徒步穿越白哈巴到喀纳斯湖,徒步小白线路,20公里
徒步穿越白哈巴到喀纳斯湖,轨迹线路是23公里,实际徒步路程20公里,耗时7个小时。这是一条非常优秀的徒步线路,总爬升只有600多米,全程都是阿尔泰原始森林和高山草原交替穿越,软软的草地,踩上去煞是惬意。
蓝天白云,层林尽染,半枯绿草,牛马成群……一路相伴。
羊游旷野云移影,
马卧平莎人仰天。
同行的剑哥因为公司有紧急事务,刚到达喀纳斯湖的客栈,就匆匆与我们挥泪告别,包车机场,连夜赶回杭州。
热水澡洗去一天徒步的劳累,换上休闲服装,跟着领队易哥去吃羊肉喝乌苏啤酒,好好地犒劳犒劳自己。
布云山庄(喀纳斯新村150号)的老板,实诚人。羊肉串烤得特别好吃,应该属于喀纳斯新村比较受游客欢迎的餐厅,我们连续吃了两天,每天都食客纷拥,需要翻台。
D3:喀纳斯湖休整一天
今天深度体验喀纳斯湖,清晨一阵紧风小雨,吹跑了三湾晨雾,让我们起早探雾劳而无功。
离开没有晨雾的三湾,折返回游客中心,用过早餐,便跳上开往喀纳斯湖的景交车,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去攀登观鱼台,和童哥两人,沿着喀纳斯河栈道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喀纳斯湖深处,最近距离地领略喀纳斯湖的神秘面容。
喀纳斯湖是冰川堰塞湖,湖口流入河道处,水流湍急,在早晨柔和的阳光下,如同迎风挥舞的蓝色绸缎,时不时地闪耀出幽幽蓝光。岸边金黄灿烂的白桦,黄绿相间的落叶红松,错落有致,再往上看,便是清澈的蓝天白云,俨然是一幅宁静的油画。
六台碧漾琉璃水,
四面青生紫玉烟。
走到码头,看到一长溜的游艇,便买了票,欣然登上游艇往湖深处驶去。
下了游艇,继续在喀纳斯湖畔的树林里穿行,人很少,这是一个游客不喜欢来的地方,偶尔遇上三两个行人,其中有三位当地人,带了一只小狗在湖边戏水。
我们就尽情地洗肺、洗心,在这样的时光里,可以忘却平日里那些不愿意却不得不去想到的事、见到的人。
挺拔的白桦,在秋日阳光里风姿飒爽,一只黑尾巴灰身子的小松鼠,就在我们前面的小路两旁一会儿跳来跳去,一会儿优雅地踱着方步,居然一点也不怕人,任由我们拍照,我摸出包里的昌化山核桃,丢了一颗给它,嗅过后大概知道是好吃的坚果,迅速抱起藏到树底下,然后又回来对着我讨要,真当可爱极了。
00:11
D4:徒步喀纳斯村—小黑湖,20公里,爬升1100米。
童哥因为第一天的行程,脚趾磨出血泡,无法完成后面徒步行程,只能提早坐车去禾木村等大部队。杭州同行的三位兄弟,只剩下我独身一人,继续后面的行程!
可能经过夏季偷懒,没有长距离户外徒步,第一天下来,累得够呛,晚上睡觉两条腿酸痛的无处安放。经过喀纳斯一天休整,今天貌似满血复活了。
出发没多久,路上遇到一支深圳的队伍,8个年轻人。
中午时分,遇上一支小黑湖下来的队伍,大家便在这家关门的路边饭店集合用午餐。
大家紧赶慢赶,下午四点前赶到了小黑湖。这是今天行程的目的地,一个没电没信号的夏季牧场。没有客栈,只有住蒙古包。
小黑湖,又叫“喀拉库勒湖”,藏在大山深处,湖岸边都是黑黝黝的礁石,白天湖面呈墨黑色,朝阳和晚霞之下,湖水又会变得粉红透亮,如同一块晶莹剔透的金丝玉。
小黑湖所处的高山盆地,水资源特别丰沛,是哈萨克牧民最优质的夏季牧场。每年九月初,牧民们都转场下山,留下两三户牧民留守到国庆节,主要是为秋季徒步者提供服务。
恰逢中秋之夜,在哈萨克牧民的蒙古包里和哈萨克大叔大婶过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中秋节。
哈萨克大叔弹起了冬不拉,大婶和大叔跳起了民族舞蹈,与大叔一家,还有从白哈巴村一起帮我们驮行李过来的马帮古登,以及深圳队伍的马帮小伙,其乐融融地喝着羊汤和白酒,还享受了贵宾待遇,吃上了羊耳朵。
或许这正是徒步旅行者的本义所在,一步一步地丈量人生之路,与纯粹的自然交流,与远方的人事交流,与内心的自我交流。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出行途中与土著人的真情互动,体验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状态,那种完全跳出金钱消费关系的交往,朴实真诚,如亲人如近邻。
00:40
D5:小黑湖穿越到达本次徒步终点禾木村,19公里。
计划早上九点离开小黑湖,气温已经很低了,满地都是冰花和霜花,一个人再去黑湖拍拍照,走近了才发现三四群水鸟在湖面嬉游。
夏季牧场早就在半个月前就结束了,留守在小黑湖的哈萨克大叔说,到十月五六号就拆了蒙古包结束,回到山脚村子里去过冬了。
虽然都是下山线路,沿着河谷蜿蜒下降,但是经常有乱石堆穿越,路况不太好走。因为急着赶出去找手机信号,跟铁子俩打了头阵,误入歧途降到谷底没有了道路,又只得垂直爬升150米回到大部队的道路,多费不少气力。
因为心中的信念,居然能够突破自己体能极限,连续下坡徒步5个多小时,成为团队里第一个到达终点的驴友。
快到禾木村的路上,遇到一个已经关门下山过冬的牧场,幸运地拍到了一组漂亮美照。
炊烟袅袅飘天际
牧歌声声入云霄
晚上到达终点禾木村后,与队友交流起来,遗憾的是大伙儿居然都错过了牧场美景。也许就因为太关注目的和结局,往往会忘记初心,错失很多美好。
不觉为自己独有的收获而偷着乐!
终于到达目的地,挑战成功,梦想成真,顺利完成本次徒步。
全程连续徒步70公里!
禾木村,是布尔津县所辖的一个村庄,被誉为“世界最美古村落”,交通相对较为完善,成为很多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趋之如骛的目的地。特别是老村子里,各类餐馆酒吧、民宿客栈、奶茶吧林立,来自各地的潮男靓女每每穿梭而行。一路过来,遭遇了独行的北京小伙;独自蜗居客栈的湖南小伙;小黑湖下来的陡坡,两位身穿紧身休闲裤装,背个旅行包,完全没有户外徒步装备的眼镜美女,居然独自前往小黑湖,做父亲的责任感让我停下脚步,不觉叮咛嘱咐一番,很是担心她们能否安全到达小黑湖,幸好后面又遇上一位有户外经验的独行小伙,叮嘱他抓紧赶路,去保护前面两位小姑娘。
好风景,永远在路上。
远方,有梦有期待,更有心灵的安抚。
在远方,不仅有陌生的亲切感,还能找到家乡熟悉的陌生感。
这就是旅行的真谛。
淘到了一块心仪的金丝玉原石,越看越欢喜,管理着酒店的两位老哥,看了也说挺好,越发教我得意!
离开禾木村,回到“童话边城”布尔津,这是一个北疆重镇,曾经担当过历史重任,是中俄商贸往来的老码头。
卸下户外徒步装备,恢复小市民生活状态,吃吃手抓羊肉、冷水鱼、羊肉烤包,逛逛俄罗斯风情街,拍拍河边五色滩,淘淘金丝玉石,跟酒店老板喝喝茶唠唠嗑,倒也惬意得很。
隐忍,是热爱户外徒步者最崇高的品德装备。
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有亲友师长相互帮衬,遇上困难和委屈,可以寻求支持和倾诉。然而,在远离尘世和物质支撑的荒野、沙漠、深山,没有退路,没有依靠,孑然一身,结伴的也只是同行者而已,能到达目的地,只能靠自己。任何困难、痛苦、委屈,都只有自己去扛。世俗里的推诿、倾轧、两面、势利与自私,都无法在长途穿越中生存。
唯有隐忍,才能走到底!
后记:
感谢本次小鸟户外的领队易哥!
个别照片借用泰山等驴友的作品,深表感谢!
一路群居蒙古包和高低铺时候,为自己的呼噜声影响过别人,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