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五)——安顺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距安顺市区25公里左右,距省会贵阳市约65公里。可包车或拼车前往,游玩需半天。
屯堡
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及周边垒墙筑堡,驻军屯垦,兵多来自江浙汉族,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来的军士的后代。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600年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但你会为有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感到惊讶。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
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鹅!鹅!鹅!
在天龙屯堡景区,即便是时至今日,仍然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人,他们不是少数民族,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也是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在当地,他们被称作“屯堡人”;他们在此边耕读,边戍土;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
屯堡妇女保持祖制,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
六百余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他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农历正月,村民坐冷板凳欢天喜地地耍灯、舞龙、划旱船,老年人照旧要去庙里上香拜佛——都是传统的汉族文化。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成份是娱神,用这一种傩仪作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
在屯堡“演武堂”会定时上演本土傩戏表演
地戏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演的全是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因此地戏是武戏。地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和舞。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员由人而神,观者的思绪已飘向历史的空间。
没有人能够对石头有如此深的了解,屯堡真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是石头,都是石头。
屯堡建筑真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蹬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雄伟的大八字朝门,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石板铺成的天井,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在那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现在依旧保存完好,岿然屹立。至今,在古城堡上仍依稀可见一见旧时战乱留下的痕迹。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
贵州行(六)—— 安顺龙宫风景区
_游记_游侠客论坛 -
http://bbs.youxiak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835&page=1&extra=#pid162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