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耳熟能详、文明中外的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长城,颐和园,明十三陵,天坛等,每处景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说起天坛,参观过之后,似乎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算太深,能够回忆起来的,第一个印象是天坛的大,虽然园中的建筑很少,但整体占地面积4000多亩,的确够大。第二个印象是树,园中屹立几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它们用无言的方式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替。第三印象是里面最漂亮三层的大房子——祈年殿。
天坛作为明清两朝祭天场所,还是挺有看点的。祭祀文化在全世界都是源远流长的,现在很多人给祭祀的定义只是祈求一个美好的心愿,对此我还是不大赞同的。首先还是来看看天坛的位置。
上图为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平面图,也就是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的区域,由此可见天坛在北京城的东南角,皇家建筑,决不会随意择址。自汉武帝开始,帝王治理天下,开始用儒家思想,但兴建土木,用的道家思想。道家把万物分为阴和阳,东西南北四方位也不例外,东为阳西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坛在东南角,也就是两阳位夹角,此地属极阳之位,道家给天的定义也是极阳,符合天的特点。
上图为天坛平面图
图片上很多的建筑,其实就是两个坛和一些配套设施,北侧是祈谷坛,南侧为圜丘坛,其他神厨、宰牲亭、斋宫、神乐署、皇穹宇、具服台都是配套设施。现在天坛东南西北四个门可以进园,明清时期,天坛的正门确是西门,帝王从西门进园。天子进园前要走的桥,就是现在天坛西门外的天桥地名的来历。
北向南参观,第一个坛:祈谷坛
祈谷坛的核心建筑——祈年殿,现也是北京市旅游市标。大殿是清乾隆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的,建筑由三圈柱子支撑。皇帝会在春季第一个月,择吉日来此,向“皇天上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遇干旱年景,皇帝还会至此祈雨。
出祈谷坛之后接着向南走,会有一条360米长的路,但此路叫桥,因此路北高南低,皇帝祭祀需自南向北走,取步步高升,与天相接之意。本身桥长360米,按传统历法一年360天,也是一个周期之说。
丹陛桥东侧建筑:具服台,原貌是房间下面的石台,没有建筑,祭祀前会在此搭起帐篷,用完之后拆除。用途就皇帝换衣服的地方,换成上图那种蓝色礼服,上方下圆的平天冠,朝珠也会换成蓝色青金石材质的。之后还是一项重要工作:洗漱,有人要问了,皇帝早起不洗脸吗,肯定洗,古人有句话: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看祭祀心诚不诚,不用看场面有多大,看看洗手认不认真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古人说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看完具服台不要着急走,桥下的洞也挺有意思。祭祀需要五种精挑细选牲畜,牲畜不可能从桥上走,只能从此桥下走,对于牲畜来说,过此洞就有来无回,所以此洞有个名字:鬼门关。每次具服台前的台阶修缮无法通过时,公园都会让游人从此同钻过,第一走牲畜,第二有来无回,我是宁可绕远,也不会钻。。。
这个建筑叫皇穹宇,功能是園丘坛的天库,主殿安放皇天上帝神位,东西配殿安放:日月水火,风雨云雷的神位。
当然皇穹宇最为有名的不是实际功能,而是这个院的围墙,一座正圆型的墙,也叫回音壁。砌墙的砖来自山东临清,选细腻土质,和泥之后用马和牛不断踩踏,保证土里没气泡,有气泡的砖冬天容易冻伤。粘合济选用糯米桨,保证砖缝针插不入。砖是方型的,而墙是正圆的,全是靠磨砖磨成了,之前会经过大量精确细致的计算,每块砖都有弧度,绝对巧夺天工。后来因为每块砖上都被刻了无数的字,就加上了栏杆,这样回音效果自然是无法再尝试了。不禁感慨:要是早有朋友圈,这种炫耀的心情就不会刻在建筑上了。
皇穹宇的南侧就是圜丘坛,皇帝每年冬至来此祭拜皇天上帝。冬至这个时间挺有意思,道家观点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冬至以前昼短夜长,到冬至开始反向变化,昼长夜短。古人认为冬至这天阳气勃发。为了让建筑更为符合天“极阳”的特点,除了整体特殊选址之外,在建筑方法上也体现到的极致,这个坛上中下三层,每层坛面相连接的台阶全是9级。最上层坛面中心一块圆型石块,然后都是以9的倍数向外发散扩大,每层坛面都是9圈的石头。可能要看蒙了,数字9与阴阳啥关系,古人把13579这些奇数叫阳数,02468偶数叫阴数,9是至阳之数,要不皇帝家的门丁全是横9纵9,叫什么九五之尊。
祈谷坛和圜丘坛都是祭拜:皇天上帝,为什么一个有大殿,而一个只有光秃秃的坛面,圜丘坛这种形式叫:露祭。
先大体这样说一下吧,当然天坛里还有许多有意思小细节,可以来一看究竟,不过多说了,以下是天坛北神厨展厅,此处不定期开放,有幸参观并实拍里面一些文物展品。
皇帝祭祀前需:斋戒,斋:指行为上一些不能办的事,如:不喝酒吃肉,不宿内,不听礼乐,不问邢罚靠等等, 戒:指的是思想上也不能跑偏,思想怎么控制,就用历史上先贤制成的铜人监视,上图的刚炳就是其一,据说铜人还有魏征和冷谦版的。
以上这两张照片拍自故宫,珍宝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
我想说我也一样喜欢莲花,尤其这样的,给我来一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