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缅甸是必然的!
因为好奇。
好奇每一个走过缅甸这条线的人都给好评
好奇每一个回来的人都告诉我,一定要去走一趟,如果没走过,你都不会知道有多好。
带队近10年,从来没有听到过对一个产品有如此高的评价。
于是我申请带队去缅甸深度体验。
而对于缅甸。我只知道关于她的玉石,和她经常的战争,和不发达的经济。
心怀兴奋和疑惑,走起佛国——缅甸
一行17人,仅有一个 是爷们-团里年龄最大的,于是心里是忐忑的。
但是,结果却是大大的出乎意外,谁说女人那个。。。。。。
一群娘儿们,演绎出了缅甸美丽的一道风景,而爷们,就是那个记录风景的!!!!
爱美,是女人永远的主题。
于是乎,隆基就成了我们这次旅行的主题了。
特别要先隆重介绍团里的少女姐姐和姐夫了,两人走过80多个国家,换五本护照,哇哇哇,牛!
大家庭的其乐融融,一定是所有旅游者羡慕的
缅甸是虔诚的佛教国家,有88%的缅甸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而人数最多的缅族几乎全民信奉佛教。当我们踏上缅甸国土,随处可见金碧辉煌的佛寺佛塔,随处可见善男信女在跪拜、祈祷,感到这是一个佛教无处不在的国度。
曼德勒是几朝的古都,也是缅甸现在第二大城市。随处可见的是寺庙。
固都陶佛塔:藏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时刻经书——三藏经。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书。
曼德勒皇宫位于古城内正中央,原为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火毁,现已在旧址重建。1989年,缅甸政府开始依据历史图片和资料重建,恢复了89个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并对公众开放。
柚木寺是之前曼德勒皇宫的寺庙,是唯一被完整保存的,精湛的雕刻让人忍不住赞叹
1044年缅甸成为统一国家,阿奴律王建都蒲甘,进行宗教改革,改信奉小乘佛教。从此佛教深深地根植于缅甸民众之中,建塔修庙之风也一直延续至今。
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古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的美称。经历900多年的沧桑岁月,历史变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摧残已使它夺目的光辉渐渐黯淡,但保留至今的2200余座大大小小的佛塔,仍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大地上默默地矗立着,以它们博大的内涵和鲜明的建筑风格,见证着历史风云的变幻,展示着昔日的辉煌。
坐落于仰光市区的“大金塔”是缅甸佛教文化的经典杰作,也是缅甸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象征。相传仰光大金塔是为珍藏释迦牟尼8根佛发而建造的,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经过历代多次修葺扩建,才呈现今日的宏伟风姿。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金塔是1774年重新兴建的,高112米,周围有64座小塔和4座中塔环绕烘托,塔身贴满金箔,仅主塔的金箔就重达7.2吨多,塔顶宝伞上镶嵌着数千颗红绿宝石和翡翠,珠光宝气,蔚为壮观。大金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缅甸人视仰光大金塔为圣地,引以为自豪
马哈牟尼寺:缅甸三大佛教神圣之一。真个寺庙的富有,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墙壁上都是黄金和翡翠。青铜佛像是圈缅甸最有名的的佛像。据说是佛祖亲自开光,当地人将这座佛像视为佛祖真身,在缅甸有神圣的地位
茵黛村佛塔群:在茵莱湖郊外的佛塔群。古老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佛塔多、庙宇多、和尚多,是缅甸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佛教在缅甸兴盛到什么程度,没有身临其境是难以想象的。缅甸有30多万僧侣、20多万尼姑,让你无处不见出家人;庙宇众多,让你无处不闻诵经声;佛塔林立,让你不得不叹服缅甸“佛塔之国”的美誉名副其实。有专家研究,缅甸现总数在10万座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可以绵延1500多公里,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那一座座佛塔,小的在丈尺之内,大的有百米之高;有的屹立在都市中央,有的点缀在江河两岸,有的镶嵌在旷野平原,有的耸立在山岭之巅;有的宏伟,有的玲珑,有的壮观,有的朴素,形态各异,仪态万方。
佛塔也称浮屠,古印度的塔是为了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遗骨)供佛徒礼拜而作。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缅甸之所以建有这么多的佛塔,一种说法是为了恭迎佛法,另一种说法是为了供奉佛陀的遗物。星罗棋布的佛塔既来自国王、大臣,也来自僧侣、平民,后来的佛塔大多为平民所建。建塔者的生活年代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使得佛塔具有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缅甸精湛的佛塔建筑艺术和传承下来的佛塔文化,充分显示了缅甸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这个“佛塔之国”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
缅甸佛塔的建筑艺术风格,虽迥然不同,但都保存了许多的古代特点。塔的形状大多为金钟形和复钵形,由塔基、坛台、钟座、复钵、莲座、蕉苍、宝伞、风标、钻球等九个部分组成。塔的四周还常常围绕许多用石头或木头建成的小佛塔或各种狮子像、魔像、龙像。塔尖悬有金银风铃,风吹铃动,声传四方,佛教之音悠扬。穿行在佛塔周围身穿笼基的信徒们、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侣们、身着粉红色袈裟的尼姑们与佛塔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乌本桥:位于阿玛拉普拉古城附近,横跨东塔曼湖,全长约1.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它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都由珍贵的柚木建造,历经百年风雨而不朽。乌本桥的落日非常浪漫,是缅甸最著名的景观之一。
每到日落时分,乌本桥上便会聚集来来往往的人群,你可以在日落之前到乌本桥上漫步。桥头、桥中和桥尾分别建有6座亭子,象征佛教的“六和精神”。据说,缅甸人恋爱时,会不远千里来此登桥,祈求永保这6种和睦互敬的精神,让爱情更长久,因此乌本桥也被当地人称为“情人桥”。若你走累了,在桥头下面有卖棕榈汁、椰汁等饮品的地方,也有卖小工艺品的。
当夕阳西下,乌本桥被落日的余晖染成橘黄色,加上湖边枯木的剪影,显得意味深长。你还有机会偶遇红衣僧侣和彩衣女孩们结队从桥上走过。在桥的两端及桥中段都有码头,而我们就是搭乘木船游湖、手捧香槟、远观日落,拍下经典的乌本桥黄昏之景。
茵莱湖
岛上的蔬菜既不会因湖水暴涨而淹没,也不怕干旱无雨而干枯。
岛上的菜农、上学的儿童都驾着这种船来往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时常乘这种船。而他们划船用的工具是以两只脚来代替的。
陈毅元帅游览茵莱湖时被这种奇景所吸引,写下了"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的诗句。
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为缅甸第二大湖,缅甸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
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茵莱湖上有大片的水上农田,和村庄
佛教对缅甸的文化艺术和人民生活甚至语言一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缅甸人身上,精神的富足与经济的贫困奇异的共存着。土著缅甸人在殖民时代,曾被英国人称为“蝴蝶民 族”,因为他们有着如蝴蝶般无拘无束的性情。虽然历经战乱,虽然贫穷,但他们好像并不为此发愁,依然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不追逐名利,不积攒财富,在田里慢慢地耕地,在江中懒散地打渔,在街边悠闲地踱步,在佛事活动中欢快地跳舞,自由自在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缅甸人活简约,性格宽厚平和,是因为他们虔诚礼佛,心中有佛。绝大多数缅甸人一生都在礼佛,举手投足都以佛为鉴,出生、命名、结婚、殡葬都要请僧侣做佛事。缅甸的每一个男人在一定时期内都要削发为僧,到寺庙进行修行,否则会受到社会的蔑视。缅甸佛教徒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功德,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和故好事来积德。他们认为建佛塔可以造福终生,修福来生,修建一座献给佛的塔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尽管绝大多数缅甸人的生活还很拮据,但人们一旦积存点钱,大多要花在建塔拜佛上面。
缅甸是个大部分民众笃信佛教的国家,佛教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相当影响。早在公元3世纪,佛教就在缅甸传播。在缅甸,很容易在大街上看到僧人,有时甚至看到上千僧人的壮观景象。缅甸人有将孩子送到佛教寺院的传统。寺庙在缅甸既是宗教场所,也承担教育功能。很多孩子在寺庙长大。缅甸人乐善好施,喜欢施舍东西给僧人。在缅甸,人们习惯将水放在家门口,以供僧人饮用再一个,不光男孩被送到寺庙学习,女孩也有。
僧人们清澈如这湖水,干净,明亮。也许,他们所揭示的精神状态,也是缅甸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哈伽纳扬僧院位于乌本桥头,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这里犹如一所僧人大学,学生人数接近2000人。每天上午10点,各国游客云集至此,目睹千名和尚一同用午餐的画面,冲击震撼。缅甸僧侣一天只吃2餐,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过午不食,只能喝水。至于和尚们的伙食,荤素都有,鸡鸭鱼肉、水果蔬菜、茶水饮料一样不少。因为缅甸的僧人可以吃荤,一般情况下,化缘得到什么就吃什么。而我们在的这天,刚好别的地方有僧侣大会,所以人只有300左右。
缅甸人民:勤劳、朴实,友好。包括孩子。在和缅甸人民打交道,我也会变得平和。
走缅甸的过程中,感动多多。
1.首先感动于缅甸线路的全体工作人员,功课仔细,设想周到。不仅策划出优秀的线路,找了很好的地接室,不仅客人玩得舒服,领队工作也轻松许多
2.感动来自于导游,不仅脾气温和,讲解到位,服务周到。看见他永远都心平气和。也许这就是信仰的魅力吧
3.感动来自于司机和司机小弟,也是车开得稳稳的,每次上车,下车居然还有木垫子缓冲,感觉领导的待遇。
4.感动来自于吃,没一顿团餐都是美美的,是我吃到过最好的团餐了
5.感动来自于住,尽管缅甸条件有限,但我们住的在当地绝对是豪华型的。
6.感动来自于各部位的服务。尽管经济上无法和中国相比,但是他们对待客人的用心,那一定是值得表扬的。如:赤脚进寺庙后,会出来会有湿巾纸、做船上除了救身衣,还备有雨伞、毛毯、每天的差不多时间,导游和小弟一定会给你一瓶水了。。。。。。
7.感动于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生活的平淡看待
除了风景、佛塔、人文,当然还有很多我们旅途中的乐趣
美好的旅程总是难忘的,照片不能够完全说明,来吧,自己来体验一把。一切的不舍就在相拥告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