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位于东城区永定门大街,在北京市南部,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一起建成。次年,朱棣在天坛举行最隆重的祭天仪式。天坛在清乾隆、光绪重修改建,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清乾隆在位60年,共到天坛祭祀59次。
至汉朝开始,皇室祭祀大典,定于每年的冬至。因为在中国的节气中,冬至是阳气复苏的一天。
冬至日,凌晨4点一刻,斋宫的大钟敲响,封建皇室最隆重的大典正式开始。
在清朝制度中,祭天前五天,皇帝便派亲王到祭神署察看祭天的牲畜;前三天,皇帝到斋宫,沐浴斋戒三日。整个祭天仪式十分繁琐。
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台,一直延用490多年。
1914年,天坛迎来最后一场典礼,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这场精心彩排的典礼,不过是让世人耻笑的闹剧,他的皇帝梦也只持续了83天就破灭了。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坛墙南方北圆,象征着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祈谷坛和圜丘坛由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天星石等。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燔柴炉就是祭天时焚烧献给皇天上帝的牺牲(如牛、羊 等)用的。献祭时,把预先宰好的一头精心挑选的小牛送到燔柴炉上烧起来,此时,火焰串跳、舞蹈、上腾,烟雾团团冲向天空,焚烧牺牲的香气四溢弥漫。人 的想象中,在天的上帝闻到后,就能降临祭坛和主祭人互通声息。因而在整个祭 天仪式中,燔柴炉始终燃烧着,以保持祭台上人和神联系畅通。
瘗(yi)坎,是一个由绿色琉璃砖砌成的圆形建筑,它用于掩埋祭祀时所用的牛的尾巴,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祭土地有用掩埋法的。
燎炉要等到祭天仪式终了送神时,才能点燃,然后将这些配祀神灵的祝版、祝帛等供品送进燎炉焚烧;这是整个祭天仪式的“闭幕式”,也是最后的高潮。主祭人皇帝在内垣墙 外,神情肃穆地观看燔炉和燎炉一起燃烧。
望灯杆,祭祀设备名。清制,天坛南首有望灯台三座、望灯杆三根;地坛有望灯台一座、望灯杆一根。定例每根长九丈,大径二尺七寸,小径一尺二寸。如解到木植丈尺较长, 仍增长尺寸成做,以崇规制。其杆为朱红油饰,祭祀时悬灯用。
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当年的典礼规模有多么宏大,但这样的场面恐怕也只能永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从天坛西门走出来,终于结束了沉重的天坛之旅。下面我们开启美食之旅。敬请关注下期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