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端午佳节,而对于我更有意义的是:我作为游侠客预备役领队,首次参加了游侠客的户外徒步活动。来到有宁波香格里拉之称的,菩提岭古道暨风车公路,开展一场风情并茂的旅程。
毫无疑问,时值端午小长假,城市里的同鞋们都游兴高涨。原本60人的出行队伍,在出游前的最后一晚上像股市里的追涨一样。呈现爆发式增长,一下子又挤进来30名团员。还好,组织方经验丰富,富有远见。预定的两辆大巴都是53座的。多出的屯余量完全可以应付突发的场面。我是2号车副队:月日之帆。本车领队:冷风刺骨。本应30人,实到41人。驴友们到达有先后,但还好,稍稍过了出发时间以后,我们也出发了。
近四个小时车程,我们来到本次徒步的出发点,雁村。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自然古村落,一条清澈的小溪横贯全村。两边绿意盎然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密布着民居。虽无鸡鸣狗叫,但有炊烟袅袅。沿小溪延伸到远方的公路上,偶有汽车穿行。还都是挺现代的车辆,或许也是趁着小长假自驾来野游的城市客吧。我们下车稍加整顿,由一号车的领队:“剑河”负责带头。冷风刺骨负责压队,我与一号车的另一位副队:Susan,分别处在大队中间的不同位置协调配合,用步话机互相联系,传递信息。我手中还拿着游侠客的队旗,像古代的郫将,拿着麾旗,指挥若定。一支浩浩荡荡的郊游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山中开拔。队员们年龄都差不多,虽缺了老少同侪的乐趣。但满满的男女杂游的欢乐。哦,我忘说了,很有点阴盛阳衰啊!男同胞们,你们有福了!
村中的小溪清澈如镜,有老鸭在水中戏水。它们总是会游向小溪的一边,见有游客路过,又会远远的散开。人一走远,它们又都纷纷掉头。好像岸边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它们。溪水之上互相间隔五六十米横跨着数座桥梁,看形制是不同年代营造的。有的好像和村落一样古老,还有的应该是毛时代的产物。两边桥头,总有参天古树相映成辉。那水、那桥、那古树、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间或其中穿梭着的村民。映衬着整个村落,更加古意盎然。这是活着的历史文化,而不是博物馆中死了的古董。我们有幸在这佳节与她亲密的拥抱。
村路沿着山势,渐渐的有了坡度。约莫行进了一刻钟。我们来到了路边的一条阡陌小道,路口竖着一块不太容易被人注意,有些年代的碑碣,隐约还能看到“菩提岭”三个字。小道在一片田畦中曲折伸向远方的山林。大队在剑河的带领下,迈上这委曲的田埂小道。周围农作物繁茂,城市中的同鞋们对什么都很新鲜。有农村经验的队员,兴奋中带点卖弄的向周边的群友介绍这些农作物。但受知识和地域不同的限制,总不能尽其然。又行进了大约十分钟,在田畦小道向真正山路转折的一个拐角处,竟然已经开始有人掉队了!我也在边上站定,等他们休息好了,想一同前进。见有一个女队员蹲在地上,有欲势做呕的现象,又关照她喝点水。直到在这小小的山坡上,向下看到冷风刺骨出现在视野内。我又举着旗帜,继续前进。行不到20米,在一个拐角处。又有数人或站或坐,其中斜倚着登山杖而立的两位女士。问我终点在哪?我回答说,终点即是出发处。我们兜个圈子,回到原点。又问我是否可以现在下撤,原路返回。她们身体上已有所不适,心跳加速。其中之一还有想吐的感觉。我赶紧像一个政委一样,鼓励她们继续前进。跟她们说久在城市不运动的人群是会这样。可以喝口水,歇歇脚,再徐徐慢行。半到一个小时后,身体适应了这种状况,就没什么问题了。毕竟和大队分离,出了领队掌控以外。许多不确定的危险系数就呈几何级数攀高,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何况难得来一次野外,在刚刚起步的关头,怎么可以轻言放弃。留下这些许的遗憾,少了今后饭桌上的谈资。是得不偿失啊!经过我这一番政治工作,虽然没有打消她们的疑虑,但毕竟没有最初那么想要下撤了。我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自己继续前行,我该处在队伍的3/4处。经过半山腰一个或许人工或许自然,周围蓊蔚洇润的小水塘,就算没入了真正的森林。
这向上的山间小道,铺着一些碎砖断瓦,一直向山顶蔓延开去。两边绿树成林,秀竹遮蔽,倒是不用担心太阳的暴晒。这一路爬升,估计400米。期间不停的遇到队员,问我还有多少距离?都一副怎么还没到顶的脸色。我如实回答,又加一句铺垫,实际走的可不止400米。在来的路上,队友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知道大多数人都没有徒步游经验。这从穿着上也看得出来,穿板鞋的不少,还有穿凉鞋的,甚至还有穿裙子的!像这样的大团最能看出个人的体能差距,队伍越拉越大。一段相对陡峭的爬升以后,山道变窄,但路也变得平缓。我举着队旗和十几个队员约摸走在3/4处,保持休闲的速度前进。这是较长的一段围着山坡延伸的道路,左边是向上的走势,右边的树林则顺着斜坡一直蔓延到山谷。树冠则连成一片,遮蔽了整条林荫小道,偶有空隙可以看到远处。很多人拿出照相机和手机拍照,拉近距离给特写。虽然叫不出这些植物的名字,但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它们的美。右边下面山坡上长起来的树枝上,结了成片的蜘蛛网。沿着右侧的山道向前延伸开。在这茂密的森林里,我竟不觉得它们肮脏。反而想象在清晨,蛛网上缀满露珠。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其上,晶莹剔透的样子。
上坡这段路,走了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吧。最后一段上坡,树林慢慢稀疏。在小径折向公路的拐弯处,Susan就站在那里引导队员穿过公路,迈上一小段台阶,去到更上一层的寺庙。见我上来,就把引导的任务让给我,也上到更上一层寺庙的那条公路上了。一座如摩天大楼般巨大的风车巍峨的耸立在我右上方的上层公路上,缓缓的转动着它的风叶,发出沉闷而又响亮的嗡嗡声。我扛着队旗,像个小旗武士在下层公路上踅来踅去。那要是个巨人,在他眼里,我就是个无事可做到处晃荡的小老鼠。走在我后面的人都算是弱驴了,稀稀拉拉的上来,间距拉的很大。数分钟后,我就觉得不耐烦,所幸也穿过公路,攀上那一小段台阶。在能看的到下面路口的一块小平台上站定,拿出食物来吃中饭了。Susan见状,过来取了我的令旗,让我到阴凉有座的地方去慢慢吃。Susan还只是个20出头的小女孩,笑荣实在灿烂,只能用春意盎然来形容。一把拿过令旗,挥舞着它在山崖边跑动。看到下面山林的出口出来人了,就招呼他们上来。我客气不过她,唯以最快的速度三下五除二把蛋糕塞进胃里。喝一口水,过过嘴巴。又把令旗拿回来,直到十多分钟后,看到冷风刺骨也出现在下面的公路上。哦!终于可以从哨兵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了。
毫无疑问,现处的这条公路是今天这次古道.风车徒步游的主旋律之一。刚才在下层公路看到那座风车,现在正跟我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在它身后,一座座巨大的风车正沿着公路向远方排列开去。直到我的视野被远处的一座小山像屏风一样挡住了。而我的身后,矗立着一座三层楼的寺庙。这是一座失败的仿古建筑,上面盖的歇山顶倒是中规中距,颇有点真正传统建筑雄浑的气势。四个角轻盈的翘起,也不缺俏丽的风格。但下面三层楼就有点那个不伦不类啊!在前后各修了一排中式承力柱。一方面承担屋顶飞檐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又建了两层的阳台。两侧则销平的山墙,为了采光和通风,还开了一扇窗。这就是公房啊!亲!真正中国传统寺庙中的高层建筑,用的是重檐歇山顶结构,由下往上慢慢收窄的山字型。你们造这房子的时候找个专家咨询一下该多好。也有可能是为了省钱吧。
我们全队人马都已经到这里了。这里还麇集了其他徒步团的队伍,头往任何一个方向转,都是闹哄哄的一大群。大家都很默契的把这里当做午饭的场所。站在公路上,向我们爬上来的反方向望去。可以看到遍布着一些近岸的小岛,围成一个有点破碎的海湾。这时,冷锋正站在我的边上,他说:“看,宁波的海。”不带一点感情,来的路上,他说过他不喜欢海。独爱山!然后我俩一起下到公路另一边,这一层的平台上。新修了一座供奉菩萨的小庙,门前的祭坛上香火还算浓,我没有靠近细看。右边这开着一家小店,我还以为是吃斋饭的呢。进到厨房一看,竟然还有荤腥供应,主要是虾。饭堂里十几、二十桌的样子。先一步上来的许多队员饭已经吃完了,正坐在那里歇息,有孤家寡人的,或两两成双。还有四五个围成一桌的,点了不少菜色,刚刚开吃呢。这间小店建在一个人工搭成的平台上,正门正对着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个海湾。平台外,从下面的山坡上长起来一棵大树。围绕着这棵大树,又很有创意的搭了一个木质的方形阳台。大树的华盖在一人的高度正好把这个平台彻底覆盖还绰绰有余,在这荫蔽下,也有不少队友正坐在下面一边吃午饭,一边乘风凉,一边赏风景。
我们几个领队都已经吃完了饭就到处溜达,我看到Susan在逗弄一条狗。但因为没有吃的可以诱惑人家,那条狗对她是不屑一顾的。一直围绕着正在吃饭的那几桌人转,久居饭店附近的狗早就都成精了。又过了一会儿,从步话机里传来剑河的声音,我们1:40出发。我再进一步把这条消息广而告之到其他人。待到出发时,还有桌人没有吃完,负责压队的冷风,就在下面等他们。我们这一队人人数实在太庞大,用了数分钟才把人集合好。在这风车公路的出发点,艰难的组织起大家拍了一张集体照。公路实在太窄,人员无法铺开,能站在前面真正被拍进去的一半人都不到。我和Susan前后跑动,扯着嗓子,艰苦的把人集合在一起。我长得不高,照片里肯定没有我的位置,只能把旗帜高高的举起,做最后的抗争。大家请看,后面的那面随风飘扬的旗子正是在下举着。满满的都是泪啊!冷风和Susan倒是抢占了门柱的位子,一个比出了胜利的手势,一个笑的那叫一个灿烂!
终于踏上今天这真正的主题线路了!走起!
风车公路很窄,刚够一辆卡车通过。听冷风说,这条公路就是为了修风车而修建的,风车修完以后就被废弃了。但这公路完全是崭新的,维护的还不错,可能是工程结束后根本就没什么车子在上面跑吧。由连绵不绝的小黄花组成的花圃,像梵高油画中两条鲜艳的色带一样,装饰在公路的两边,一直延伸到公路尽头。花名我说不出来,就当它是太阳花吧。就像藏区所有的野花都可以叫格桑花一样。起始一段是一个和缓的上坡,先前看到的那座巨大风车,现在触手可及了,它是23号风车。尽管在大城市中早就看惯了摩天大楼和各种高大威武的工程机械,还是不免被它的荦荦大端的巍峨雄壮给震撼到了。儿时手中把玩的纸风车放大几万倍后,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了!粗大的立柱像定海神针,白色的柱体上写着“中电电力”四个大字。转动的叶轮,更让人觉得它是活的。底下的基座平台上,疯狂生长的小黄花夹杂着其他各色小野花,还有蕨类植物。自然形成了一个相当具有观赏性的小花园,女孩们惊叫着冲进去,抢着要和这美景合影一番。在这里拍婚纱照也一点也不落伍啊!太阳稍微有点晒,戴上帽子我们继续前行,经过第二个风车,向左拐过一个弯后。公路走势转平缓,左侧出现了山体,而公路右边可以看到绿意盎然的山谷。人群还都淤塞在刚才那个23号风车下,现在路上的人群有点稀稀拉拉。都是三五成群要好的几个人走在一起,反倒更加使人悠然自得的欣赏这番美景。和缓的山风习习的吹拂着我们的脸颊,吹着路边的小黄花像波浪一般的飘荡起阵阵涟漪。引来一阵阵“哇,哇”的惊叹,纷纷拿起手机,不断的摆出各种pose,留下一个个凝固的回忆。喝了几口水后继续前行,公路缓缓的右转下坡。好像用毛笔在绿色的画纸上,向右上方轻轻的勾出了一笔。我更多的开始把视线投向远方的沟谷,茂密的树林从近处的山坡一直圬墁到远方的谷低,葱蔚洇润,芳草被堤。还可以看到远方梯田上的茶园,茶叶正转向深绿色,大概可以采摘了吧。把视线稍稍抬高,可以将对面山脊上一线排开的六座风车尽收眼底。此时太阳又被云层遮蔽了,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那六座转动着的风车更加神采奕奕。事实上,天气甚至有点阴,最远处的两座风车,仿佛被下压的云层遮住了,好像蒙上一层纱。光是看到这番远岫烟云的气色,就好像浥润了我们呼吸着的空气。上山的时候,个个挥汗如雨。现在就像在公园里面行走,呼吸畅快,周身凉爽。真没想到在这仲夏之初,还能享受到这天气肃清,周览八隅的气象风云。可惜拿出手机摆了很多姿势,就是无法將这六座风车同框而入。而这眼睛看出来的神韵,到了手机的镜头里也大失神采。实在遗憾。
缓缓的左拐过一个弯儿,下坡的坡度稍大。可以一眼看到公路的U型低弯。那里麇集了好多人,花花绿绿的衣服挤在一起,像在一个浅浅的小坑中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弹珠。不用说,都在拍照片呢。这段路是修在一条很缓的山坡上,路两边都有成片的茶园。接近那个U型底弯处,更加能够把这个山谷看得真切。谷底有一处房屋明显不是山里的民居,应该是管理这些风车的单位机构吧。步话机里听到剑河的声音:前面岔道走左边这一条。回答说:我是月日之帆,知道了。在公路的最低处,又拿出手机,再一次尝试着是否能够把那六座风车全部拍下来。还是失败!然后我就把注意力转向反方向。左右两座山在这里没能连在一起,能看到一个像碗底似的开口。放眼望去,又是层栾叠嶂的群山环抱。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秀色可餐到可以拿来当屏保。最近处的那座山就像一个躺着的人脸,可以凭想象力具象出他的身体。怎么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这番风景呢?
继续走了一会儿,有人要我帮忙拍照片,路上人少啊,任何人都可以放肆的或坐、或躺在柏油路上,摆出各种poss,也不用担心有谁会闯入她的相框。其实,我都奇怪,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找领队帮忙拍照?看来这次出游孤家寡人的少啊!又往前走了一会儿,来到剑河说的那个岔口处。他在群里发了这里的照片,还留下了路标。右边的这条路,该是通向下面那个单位的。应该不会有人走错,但我还是在路口处站一会儿吧。由于风景如画,人们走走停停,还要拍照片。到这个位置,已经相互拉开超大的距离了。我等了刻把分钟,只有几个人从我身边路过。有的还打趣的笑话我是人形路标,职责所在嘛。看看实在没什么人来,又踌躇着向前出发了。走的很慢,犹犹豫豫的,一步三回头。看有什么人需要我指路的。又一个回头,突然两条四脚蛇从路边一晃而过。我被小小的吓了一跳。上次看到这东西应该是小学哪次春游的时候吧。上海的城市不断扩张,即使在郊区,许多野生动物也已经绝迹了。通过U型拐弯处后拐上上坡,又行了一段距离,我们现在处在那六座风车这一边的山脉上了,现在可以看到来时的路。甚至可以眺望到那座被我贬损过的寺庙。一对小情侣从后面赶上来,一边耳语厮磨一边拍着合影。他们向我打听还有什么一日游,风景好的线路可以推荐。我就向他们推荐上青古道阿,莫干山啦。但时逢这个季节,我重点还是向他们推荐去漂流,溯溪。风景同样如画,参与度还更高点。
又往前行了几分钟,在一个拐弯处,突然看到一帮人在搭木屋。继续前进,原来这是一个三路交汇的丫字路口。已经形成了一个市级,为游人提供饭食。主要是解渴的水果、饮料,还有小食,也不缺荤腥,鸡鸭鱼肉等。卫生状况有点扎眼,但还在容忍的范围内。
Susan正在其中一条路口等着我,向我展现那一如寄往阳光般的灿烂笑容。我们完成了交接班,她继续前进。我买了点吃的坐在正确方向的那条路口的小桌边歇脚,等后面的人。期间有不少人过来问我接下来往哪条路走,得到回答后就去享受这里的美食了。大概一刻到20分钟后,冷风刺骨终于上来了。继续行进前,我跟他指明哪几张桌子上有我们的人。他说不要紧,离开之前会吼一声的。
接下来的行程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波折,由于误会,一些人走错了方向,行进到27号风车那边去了。还好步话机现在都很普及,全被叫了回来。我在那个岔道口等了一会儿,给回来的人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最后为保万无一失,在步话机里跟队友说了一声,得到领队正面的回应,决定去27号风车处看一看,还有没有人没有返回。这是很短的一段路,折返没有花多长时间。回来时见剑河正在那个路口当指路牌呢。
继续前行了一段距离,终于来到了本次徒步游的下行点。我们在这里等所有人到齐,顺便在最后一个转弯处拍照留念。下行点是在公路边上的一个小口子,然后是穿过一片茶园的小径。如果没人指出,一定会错过。这是一个向下的山坡上,路很陡且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没有任何台阶,就是茶园里的一条烂泥石子路。我们人太多,全都聚集在那个小小的路口,几乎堵塞了交通。但又无所谓,因为实在没什么行人。童鞋们脚上的鞋大都不合规范。从第一个人出发,到最后一个人在冷风刺骨的帮助下,小心翼翼的踏上这条小径,用了可以吃顿中饭的时间,大概还可以在饭后再抽一根烟。但也正好让冷风刺骨,在这里清点了人数。90个人一个不拉,这大家就都放心了。这段路虽然有点陡峭,但很短,换了我一人几分钟搞定。一大群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后下去的这几位女生,看来是一点徒步游的经验都没有,小心翼翼的互相搀扶着,彳亍着慢慢下行。其中一个还穿着风凉鞋,另外几个是板鞋。我在其间穿梭,抓住机会,大献殷勤。一会扶扶这个,一会儿搀扶一下那个。用了十多分钟才走到下面一段公路。沿着这条公路又行进五六分钟,整队人就没进了一片竹海。这是本次徒步游的最后阶段了。
看来这里不光有崇山峻岭,还有茂林修竹,这是真正的竹的海洋,几无其它树种。沿着竹林中的羊肠小道一路下行,铺满竹叶的小道上,阳光斑驳,周围苍苔成海。在原本就温度不高的日子里穿梭在竹林间,更加觉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只可惜已经走了大半天的路,真的很多人到这个时候都开始累了。无从享受到这美景。从经过那个茶园开始,就不停的有人问我,到下面停车点还要多久?“一个半小时,这是最起码的”,我不停的这样回复。越是往后,这样的问题越多。上山容易下山难,一些人开始膝盖疼,更多的人抱怨脚趾头疼。再往后一点,各种侧着身往下走的,甚至倒退着往下走的,比比皆是。其实都没用登山杖的情况下,这么乖张的走路姿势本身也说明这下山的坡度并不是很大。平缓的路段甚至大段大段的出现在我们的脚前。我知道膝盖疼,最难忍受,幸好我只碰到一个年纪稍大的。和他一起的朋友不少,走到路边休息时,还有人帮他按摩膝盖。我还建议他用魔术头巾紧紧的绑在膝盖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护膝的作用。他表示能坚持,休息一下就好。
这最后一段的路上,是我和队员们交流最多的。这次古道.风车徒步,是很多人的徒步游首秀。这里强度正合适,风景又美丽。纷纷向我表示入坑了,看来这两辆车又能培养出不少徒步游的粉丝。我推荐了一些单日的徒步游,尤其从下个月开始,三伏天就要到来了,漂流啊,溯溪呀,更是不容错过。还夹带了不少私货,推销了我自己不少徒步游的心得体会。比如说,我觉得在华东地区徒步,最好是下点毛毛细雨。会滴答在你脸上,却又不需要打伞的那种菲菲阴雨。说白了就是清明时节的那种,感觉特别浪漫有诗意。对几个穿着裙子,胳膊大腿都暴露在外的女士。奉劝他们下次至少应该穿长裤。再过一个月,大热天跑到这种竹林来,那就是一个个会走路的人型供血站,来给林子里的蚊子送福利的。那可真不是瞎吹,你得不停的走动和夸张的摆动胳膊,只要一停下,就被群起而攻之。
还是不停的有人问,需要多久到山脚下。我还能怎么说?一律以半小时搪塞过去。部队行进的速度实在慢,红军要是这样行军!中国革命,早就胎死腹中。但我能理解,又不是出来一次两次,见得多了。走着累的人确实是想早点上车休息,喝口水,眯一会儿。当我最后一次报出,还要半小时后。仅仅只过了十多分钟,一座村庄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是我们出发地——雁村。“你不是说还要半小时吗?”先前问的那个人抱怨了。“你觉得这样说,我们突然到达目的地时就会觉得很开心,是不是?”还是这位同志了解我。突然间,我湿润了自己的眼睛,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这样做真是良苦用心啊……
再一次穿越村庄,比先前出发时对整个村子有更亲密的接触,发现很多房屋都是空关着,没有人气。这是吃饭的时间了,农村吃饭早,但也不至于这样冷冷清清。我回忆起以前徒步,经过的许多山中的村庄都已经被废弃了。在城市化的大潮下,许多农村山庄空巢化,看来是在所难免。过小溪时,在桥头买了一种叫做木莲冻的食品。我刚吃第一口时,老板问我味道怎么样。我回答说,还可以。搞得老板不得已流出尴尬的笑容。但慢慢品味之后,觉得真好吃!像果冻,但却又没添加人工香料和色素,制作的时候应该往里放了蔗糖或白砂糖,也有可能天然就这个味,像“农夫山泉有点甜”那样的意思。盛给我时又另外舀了一勺薄荷。开吃之前要用吸管上下倒腾一番。所以虽有甜味,但不涩口,还清凉爽利。只有山沟沟里才能吃到的存天然消暑食品。欣喜之余,我又向老板提出很多改进意见,比如说放在冰箱里冰一冰再拿出来卖。
"本来就是,只不过卖的太快,来不及冰了。"
“那做点冰雹放在里面怎么样?”
“哦,下次可以试试。”
终于完成了这一天的旅程。古雁村——菩提岭古道——风车公路——大竹海。这一系列组合,堪称极具特色。各部分单独拿出来,做单天的旅行目的地也没有问题。而今被很和谐的包容在一个天地里,既有如水墨画般的中国山村风景,也有像梵高油画那样的浓墨重彩。实在难得。尤其那一溜高大巍峨的人造风车不但没有破坏这里的风景,反而使其更增颜色,简直是这里的灵魂所在。如果说那风车公路是引导着人们去往伊甸园的彩虹桥,那些风车就是指路标。还有那出出点缀着的小黄花,她们就是迎宾仙子了!要是没有这风车公路,相比其他许多打着古道徒步旗号的一日游线路,这里就没有什么太多的特色了。我相信所有走过这一路线的人。再去看那句:“宁波的香格里拉”,广告词。觉得夸张的成分少得多了。我觉得,在这小长假期间,把时间用在这里,比之花在那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不知道值多少倍,更不要说宅在家里追剧了。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