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只要踏上这方水土,谁都可以从风中嗅到黄香楝的阵阵悠香,看到那柔美平和的淡淡微笑,触摸那朝阳薄雾,人迹板桥的古老景致,品味这久远佛国的神秘与沧桑。

    曼德勒上空鸟瞰流经市区的伊洛瓦底江。这条缅甸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长达2030公里,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接纳了沿途30多条支流。缅甸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所滋润的土地上。她的永恒流淌,赋予了一代又一代缅甸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曼德勒山腰俯视区市内的固都陶佛塔。清晨的大金塔,在烟云笼罩,雾气飘缈中,在古朴浑厚的灰色调映衬下,一派“禅”意之境。

    由于此地前景和周围环境较为杂乱,建议使用100mm以上的长焦,压缩画面,简洁构图。相比日出时分的光影婆娑,霞光满天,我更喜欢在日出前,利用“天光”进行拍摄。这里所说的天光,不是很多摄影教程上指的大自然发出的光。是指清晨天空开始发白至太阳跳出地平线,傍晚太阳落下地平线至天空全黑这两段时间的光线。这个时段内拍摄,有二个特点:一是光线柔和,反差适中,空气中悬浮着的微粒经过漫反射,可以得到朦胧意境的照片;二是由于没有光线的直射,没有强烈的光比反差,这种淡淡的微弱天光,有利于营造柔美而静谧的影像,非常适合表现“佛境”的空灵与禅意。

    曼德勒皇宫外景的摄影创作,以护城河作为前景,在夕阳西下之时,以连成一线的角楼为中轴,拍摄水天相接,蔚为壮观的曼德勒皇宫城墙是常用手法。但类似的构图太多,又难免千篇一律。我们到达那天,天气灰蒙蒙的,见不到半丝云霞,很多朋友觉得扫兴,其实这种光线并非不可拍摄,可以先将现场灰暗的场景拍下作为素材,再将固都陶佛塔的另一张照片素材,通过PS中的图层和蒙版技术,得到一张合成的照片。阴沉的灰色调,更能体现城墙的厚重和沧桑,与前方若隐若现的人影相结合,将人的思绪,引向曼德勒皇城那逝去的历史。

     对于一个真正的摄影师来说,是不能抱怨天气原因的。因为,任何一种光线,都能拍出好照片,关键是看你想要表现什么内容。如果面对天气的变化束手无策,不能因势利导的调整自已作品的主题,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

    金殿柚木寺,是曼德勒少有的纯柚木僧院之一。这座建筑的门窗、柱子和墙都采用柚木雕刻,整个庙宇用数百个粗大的柚木柱子作为支撑,色彩斑驳,质地沧桑,很有年代感。
          
    将相机用三角架固定后,采用两次曝光,第一次曝光实焦,采用慢速曝光,将行走的人拖成虚影;第二次曝光焦段不变,将焦距调虚,快速曝光。合成后,大殿内光影迷离,景物和人影若隐若现,与前方门洞内透出的白光相结合,宛若时光隧道,柚木寺曾经的辉煌与悲欢,仿佛交替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摄影创作中,要努力脱开具体形象的表述,寻求更深层次的内涵。对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来说,按照中国的生命哲学观点,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只有突破建筑瞬间的静止,使其具有生命般的流动,才能体现出“历史的记忆”。虚实的对比,动静的结合,就能突破瞬间的静止,使照片具有历史流动的联想。

    固都陶佛塔内的拍摄,首先是强调历史感,其次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来体现“先祖遗迹,护佑成长”的主题。因此,色彩上不可过于浓艳,宜以灰色为主调。照片采用两次曝光,第一次虚焦,第二次实焦,通过相机内自动合成,表达出历史与现实相交替的一种“梦”境。

    人文摄影的创作,很多时候是拍素材。好的素材,既可以单独作为纪实摄影作品,又可以同其它素材相合成,成为艺术摄影作品。此类照片,光影是其次的,其蕴含的信息量更为重要,即不同的人(健康人、残疾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尘世的人、出家的人)与固都陶佛塔的关系。

    “千人僧饭”的拍摄,我在此前游记中曾作过详细介绍。首先,僧人队列如果只有统一,没有变化,会显得呆板单调;但如果只有变化,没有统一,则又会显得纷繁杂乱。因此,在营造统一与变化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它们各自的分配比例,一般情况是统一大于变化,但变化是核心。

    其次,要体现出它“千人”的独特场面。如果没有反映出僧人队列的浩荡和壮观,就失去了拍摄这个场景的意义。如果只是拍摄出为数不多、三三两两的僧人,那在缅甸随处可见,没有必要专门至此。

    第三,做到构图简洁。由于现场人员众多,两旁观光旅客交织,加之背景杂乱,因此,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是最佳的表现手法。通过其中一至两个僧人的“实”(变化),反映出僧人形态;通过模糊或流动的“虚”(统一),让观众尽情去想象,想象队列有多长,人数有多少,想象千百年来的僧人们,或许也是这样排着长队,在众生的施舍中,淌过历史的长河。

    蒲甘佛塔的摄影创作,用整体的灰色调,来表现佛塔的寂静和森严,呈现淡去色相、空灵悠远的寂寞境界,这种“水不流、花不开,鸟不飞”的意境,并非是要展现一个死寂的世界,隔绝的世界,而是从色相的绚烂、光影的诱惑、纷繁的眼中世界跳脱开去,进入心中世界,探寻佛塔的生命与历史,感受物是人非的百年沧桑。
          
    灰色,在色彩大家庭中属于无色系,色相虽单一,但明度变化极为丰富,能分出极深灰、深灰、中灰、浅灰、极浅灰等十几个阶度和层次,可以和任何色彩进行搭配。它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但在表现高贵、典雅、质朴、理智、古拙等方面,要比黑、白更为突出。在我的眼中,它是空灵中带着寂寞,包容中不失纯净,清凉中蕴含淡泊的色彩;是持久隽永、最耐玩味的色彩。

    缅甸的春季,空气不甚通透,日出日落时分天空较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灰,营造中国美学的萧散和疏野意境。
          
    中西方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认识。西方表面上看是重“色”,譬如油画的色彩斑澜,但细一考察,它是重“光”,因为不论是三色、七色还是万色,其实都是光的表现。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为精深微妙,在色彩上,就是淡去艳丽和繁杂,主要以黑、白、灰、褐来体现,其中又以灰为基础。就表现手法而言,不论是风光还是人文,只要掌握了灰色的运用精髓,也就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精髓。

    中国艺术以中和、模糊为美,追求空灵之境,强调“道”。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宗,但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庄子在《知北游》中也认为“道”是一种视之无形,听之不闻,不可言说,无从把握而又无所不在,在冥冥中支配万物的一种力量,即“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但“道”如果能够直接表达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一旦下定义,就破坏了“道”的本义。二千多年来,老庄的这种哲学、美学思想极大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观,就是对空灵、虚淡之境的追求。中国艺术所强调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自然、味、妙等,都难以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它们都具有含蓄、蕴藉、模糊的特点。在风光摄影的创作中,用什么色彩才能体现这些空灵、虚淡、道、气的概念?答案就是——灰,包含一切色彩的灰,万色归一的灰。

    以灰色为基调的摄影作品,没有艳丽、世俗、甜腻的风气,具有简洁淡然,没有斧凿痕迹、疏朗萧瑟的境界特征。这类作品,如果是用于旅游摄影宣传一类的用途,从表面形式上看,的确是不讨巧,但是,它反映的是中国艺术对真实意义世界的追求。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大巧若拙、超越美丑、从幻境入门、叩寂寞求音等等思想,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

    中国艺术家力求创造一个无香的世界,一个寂寞的天地(无声),一片大白若黑的世界(无色),一个虚幻的宇宙(非真),都是为了寻找真实的意义世界,寻找生命的真正家园。中国艺术为什么青睐深山古寺、枯木寒林?为什么钟情看似没有生命的气息和生机?是因为活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反映着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佛教中有“法固寂然”的说法,即最寂寞的地方就是最活泼的地方,是放飞心灵的地方,是挣脱世间种种束缚,还自己内在圆融生命自由之所。
          
    因此,运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佛塔,最能在这种寂寞的天地、大白若黑的世界,虚幻的宇宙中,体悟真实的意义世界。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中概括出的“损”道,是攸关中国艺术的根本性问题。两宋以来的中国艺术从总体情况上看,基本就是以“损”道来进行艺术创造,用我们今天摄影上的话来说,就是“做减法”。荡去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从绚烂的世界逃离开去,回到充满着“天趣”的真实世界,在中国艺术家看来,这样的世界才是决定生命意义的根本,才是安顿人心的灵囿。

    利用清晨的侧光,将前方的伊洛瓦底江作为前景纳入画面,以体现江与塔之间的关系。这种以侧光为主光的拍摄,结合构图中主体与陪体的合理布局,以及色调的冷暖对比,可以得到轮廓线条清晰,影调层次丰富,空间透视强烈、明暗反差适中的影像。
          
    在摄影的用光中,侧光被称为千变万化的光影魔术师,如果在拍摄时注意变化光源角度,平淡无奇的场景就会现出戏剧性的效果。风光摄影创作中,清晨或黄昏时分太阳距离地面较近、角度较小,是运用侧光的较好时机,可以充分勾勒出地形地貌的变化与空间的纵深。

    牛群牧归的拍摄,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牧牛人与牛群仿佛从梦中走来,从历史中走来。这就是中国美学中恍兮惚兮、恍然如梦、似与不似的意境,是最有利于塑造“历史”和“记忆”的创作手法。
          
    上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曾在其著作《宽容》中曾说道,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知道“透视”。对于中国人的造型能力,他评价说中国人画东西是“画不像”的,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地步。这种言论真是可笑之至,因为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如果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欣赏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在今天智能手机拍照已普及化,普通人都能拍出不错照片的情况下,一个摄影师,如果还用“形似”的眼光来指导摄影(新闻纪实摄影除外),那不就成了苏东坡说的小孩子了吗?

    仍然是以上思路,但以灰色为基调,在影影绰绰,若隐若现中,通过不同年龄段牧牛人的风尘身影,追求一种从现实脱开,似梦似真的历史感。

    蒲甘瑞喜宫塔竣工于公元1102年,是蒲甘最古老的寺庙,也是蒲甘唯一用石头堆砌的建筑。它开创了缅甸佛塔造型的经典风格,仰光大金塔就是以此为原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瑞喜宫塔就是缅甸的形象符号之一。
          
    拍摄时可运用减光滤镜,三角架固定相机,采用三次曝光方式,焦段不变,手动调焦,三次曝光后在相机内自动合成。由于快门速度较慢,走过塔前方的人群流动起来,本来稀稀落落的人,在画面中变成虚实交替、梦幻迷离,似潮水般的涌动,达到了我心目中设想的“信念流淌,代代绵延”的主题。

    看到瑞喜宫塔前面有大群的鸽子在飞,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我萌生出一个想法,决定将塔、人与鸽组合在一起,表达“缅怀先祖,祈祷和平”。于是将相机设置为三次曝光,先手持相机对天空拍下鸽群,然后用三角架固定相机,拍下瑞喜宫塔,最后“守株待兔”,待和尚们到达理想画面后,按下快门完成第三次曝光,后期转化为黑白,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拍摄僧人们集体做法事的场面,拍摄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带着尊敬的心态,避免站在人群的正面;二是尽量不要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可以用平视或仰视。

    瑞喜宫前长廊,两侧墙的格栅,形成了道道光影线条,具有相当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一个人像创作的好地方。可以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相交替的“梦境”。

    寺庙内的人像创作,我曾经提过建议,要抓拍小和尚自然生动的状态,目前大量拍摄的小和尚手持蜡烛,目视佛像的场景,这种方式太假,且造成大批雷同的影像,要尽快进行改进,思考新的创意,将观众的审美带入更高的层次。
          
    因此,我要求小和尚不要持蜡烛,目视佛像,而是将手放在佛像的手上,从“僧之手”与“佛之手”的交汇中,来感受“僧”与“佛”心灵的交流。同时,将周围场景压暗,仅保留“僧”与“佛”,极大简洁画面,让观众视线聚焦主体,体验一种神秘与虚灵意境。

    虚与实,上与下,正面与背影,出世与入世,向我们提示:千百年来,信仰或许就是在现实与想象,希望与失望,欲望与无欲中挣扎徘徊。

    在达玛扬基佛塔内,由于先前经常拍摄的那条走廊地板被管理方铺上了红地毯,虽方便了游人,但对于摄影人却不是好事,本来我们要用地上残破的青石板来体现古塔的历史和沧桑,现在只能另找地方,后来发现另外两条走廊,采用超广角,结合前方门洞折射出的光线,也可以拍出具有强烈透视感的作品,并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一种时空意境。

    这个场景的创作,一定要表达出“空”的意境。中国艺术强调,空则灵气往来。这既是一种审美原则,又是一种人生态度。就人生态度而言,不可执著,不可沾滞,空灵廊落,如寒潭鹤影,如梦幻空花。

    就审美原则来说,过于塞则有窒息感。因此,通过营造“空明感”,来玩味生命的快慰,领悟艺术的美感。

    中国美学的空灵之美,主要是通过“漏”和“透”两个字体现出来。有了“漏”,气便会盎然而出;有了“透”,光影穿过,影影绰绰,意驰神迷。古人所谓“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一语道出了“漏”、“透”的空灵之美。

    阿南达佛塔外景的创作,提前构思好不同景物在取景器内的位置,并请导游丁丁从水池边走过,拍下水池中佛塔和女孩的倒影。有了人物的参与,更能在虚实相生和恍兮惚兮中表现佛塔的历史,遥想它的前世今生。

    对蒲甘传统漆器工坊的拍摄,表达的重点严格来说是“漆器”,因此漆器的图案应清晰,但如果没有工匠,漆器就失去了生命力。工匠以什么方式出现,是构图的关键。我的思路是人如果整体出现,会削弱观众对漆器的注意力。因此,选择让工匠的手出现,是这双手,让漆器具有生命。

    手的“虚”,脱开了当今,让人联想到古往今来的制作者;漆器的“实”,交待出照片信息特征。只有这样一虚一实,才能化空间为时间,在品味漆器的精美中,沉浸于它久远的历史。

    蒲甘村庄里的人像摄影创作,这个老妇人已经90多岁,但身体很硬朗,每天还能纺纱织线,为了更好的表现老人,我请导游丁丁坐在她身旁,通过老人充满皱纹的脸与女孩光洁柔嫩的脸进行对比,以此来领悟和赞美生命。同时突出了老人纺纱时的专心动作,其余的室内杂乱场景,有意减弱了曝光量,并加大对比度,用光线将其弱化。

    除了脸部的对比,通过手与手的慰籍与对比,通过两人视线的交流,展现温情的一幕,同样能突出生命感。

    生动自然,是人像摆拍的实质核心,也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灵魂,如果失去了自然而然,人物神态动作僵化呆板,再精心的构图,再丰富的影调,再完美的光影,都是没有灵魂的照片。

    茵莱湖日落,通过合理的配置近中远景:湖面、栅栏、小舟、暮归的飞鸟、淡淡的山峦、金色的夕阳、日暮的天空,依次展开,给画面带来极大的纵深和空间。从近到远,由低到高,层层递进。一幅“日暮乡关,烟波江上”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茵莱湖日出,画面色调与前张的日落明显不同。一般来说,紫红是日出时分天空的“专利”色,主题词是“悠静与梦幻”;日落时分则主要是黄红色,主题词变成了“苍茫与雄壮”。

    相比上面的浓艳与华丽,我更钟情黑白灰下的茵莱湖晨曦:周围的天空、湖面、山峦和树丛顿改了颜色,没有了姹紫嫣红,没有了荷花香气,没有了湖光潋滟,没有了山岚如黛,一切都在空茫中。

    茵莱湖单脚渔夫的拍摄,采用水墨写意的手法,营造中国美学中镜花水月,孤鸿灭没,若隐还现的“虚幻”之美。

    中国艺术喜欢“影”,强调“舍形而悦影”。明代著名画家陈淳晚年总结其创作思路就是:“以形索影,以影索形,模糊到底耳。”如果你欣赏过他著名的《云山图卷》,就可以领会到这种镜花水月的风格。通过虚幻的形象,表达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这也是道禅哲学的精髓之一。

    明代另一个大画家徐渭有:“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墨作花王影,胭脂付莫愁。”的诗句。其意思是,画一枝竹,不是追求如何画得像,而是醉心于表现一个影影绰绰的形式;画牡丹,要为牧丹画影,淡去色彩,在外形上只取其梗概,似是非是。这些思路,我们可以借鉴到单脚渔夫的拍摄中,重点不是渔夫静态的动作,而是他行云流水,连贯一致的虚化姿态,仿佛与湖水融为一体,在天地间恣意汪洋。

    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语句:“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意为追求那种不坐实、不粘滞,飘渺无痕,如苔痕梦影,如空花自落的美。

    中国画家将“寒塘雁迹,太虚片云”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实质是形容生命的短暂而不可把握。一切有形的存在都是“幻”,湖水是幻,小舟是幻,渔夫是幻,一切的存在都是幻。它们不是不存在,而是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环节,流光逸影,生生灭灭,无从确定,都是幻有,虽有而无。如佛家所说:“以相取相,都成幻妄”。

    这组照片通过以灰调为主的水墨画风,通过营造以上这种孤鸿灭没,若隐还现,寒潭雁行,去留无迹的意境,来表现我心目中单脚渔夫的“渔舞惊鸿”和“技艺天成”。







          茵莱湖上的居民,其最大特点是男女老少都能划船,船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要将男女老少的划船姿态都表达出来,才能真正的反映茵莱湖居民的生活状况。

    茵莱湖长达22公里,湖面上零散地分布着高脚屋村庄、水上菜园及佛教寺庙。茵达族人的房屋就建在这水乡泽国中,数根高脚木桩支撑起浅水中的木屋,许多房屋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一个个水上村落。照片中这对父子在清理水上菜园的淤泥和垃圾。

    小小年纪,便开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茵达族人这种世界上唯一的单脚划船,成为茵莱湖一景,也成为缅甸吸引世界的一景。

    划船者站在船的尾端,一只脚踩在船板上,一只脚悬空荡桨。若左脚划船则左手握桨,右脚划船则用右手握桨。划船时手、腰、脚同时用力,使小船能迅速向前行驶,不划船的手脚起到支撑平衡的作用。

    茵达族人为什么用脚而不用手划船?一些学者认为:茵莱人一辈子生活在水上,较少走路,这么做为了保持四肢发育平衡。当地人则认为,茵莱湖里芦苇丛生,人们坐在船中只能看到高高的苇叶,唯有站起来才能看到芦苇下面的湖水中有没有鱼。

    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用单脚撑船,能腾出手来撒网和抛叉,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到行船和捕鱼。

    黄昏下的茵达人捕鱼。据说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不过据船夫讲,湖里早就捕不到大鱼了。

    我们到达茵莱湖时已经过了捕鱼时间,湖面上渔船不多,偶尔见到两三条,每条船的船头都放一个大如斗笠、两头中空的倒三角形鱼筐,那就是捕鱼工具——罩鱼笼。

    这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方式,筐没有底,筐四周是松松的鱼网,捕鱼时根据鱼换气冒出的水泡断定鱼的大小,当看到有鱼时,便将鱼笼插下去,把鱼圈在中央,当鱼跳到下层竹圈外面时,就被松松的鱼网卷住,这时再将鱼叉从鱼笼上端的孔中伸进去,把罩内的鱼叉上来。

    划船出行的少男少女。

    买菜或收菜回来的妇女。

    单脚划船仅限于男人,女子划船则是双腿盘坐在船尾,以手持桨。

    两老划船载着两小驶过。

    一老妇在水上菜园旁清除杂草。

    小舟,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用品和运输全靠小船。

    这个老妇人坐在高脚屋上望着远方,看样子,是腿脚不方便走动了。她是在回忆自已的青春,自已曾经美好的年华吗?曾几何时,她也这样划着小船,荡漾在茵莱湖的碧波里。如今,那些难忘的岁月和往事,都透过她的目光,消失在茵莱湖水波浩渺的远方。

    茵莱湖至茵黛村,两岸不时能见到活泼可爱的小沙弥们在水边戏耍。

    缅甸人来说,出家就是一件很轻松平常的事情。并不完全与清心寡欲联系在一起,在出家的岁月里,也有难得的欢笑和无忧。

    水浅一些的河湾,是他们的天下。

    竟然将藤球搬到了水里,玩起了水上藤球。

    这种情景,估计也只有在缅甸这些偏远地区能看到了吧。

    茵莱湖上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船只,往来运送货物和人员的是一种吃水较浅的柴油机动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重心落在后半段,唯一缺点是噪音太大。听说这种价廉物美的船用小型柴油机大多来自中国,在茵莱湖地区因重量轻而广受欢迎。

    茵莱湖就是这样,这些普通人,流淌着茵莱湖的故事,承载着茵莱湖的时光,岁月悠悠,都有着说不尽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茵黛村斑驳的古塔。这些荒废的,濒临倒塌的古物,似乎更加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佛塔并非自然景观,而是人的创造,因此,要有“人”的出现,才能将塔的历史和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年龄段人的背影,来表达主体,这也是一种“虚”,这种虚,就是赋予观众更大的联想空间。

    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阐述先前的思路:一个确实的存在,会引发人的物质之想,而影影绰绰,若隐若现,可以使人从具体的物质世界中脱开,从而追求历史感的传达。通过让“影”代表众多的人,从古至今的人,更有利于在影像中表达生命的存在,历史的内涵。

    美丽与美丽如画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嵯峨崎岖这一点,而这种因素越是颓败,就越接近自然状态,因此也就越美丽。茵黛村佛塔群作为一种颓败的人文风景,以它的残缺美吸引着远道而来的人们。因此,这里拍摄的重点就是“残缺美”。

    佛塔已裂,雕像已缺,只有伸入塔内的枝叶,一荣一枯又一年。万物生灭,唯生命永恒。

    残缺雕像,凸显其沧桑历史,残破蛛网,暗示生命脆弱。看似永恒的佛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短暂一瞬。

    拍摄茵莱湖上的长颈族,不能拍成标准的“纪念照”或“证件照”,而是要将她们放在日常生活和技艺操作中来表现,我请三个不同年龄的人,或坐或站,抓拍她们自然生动的形态。通过不同年龄段的人,来体验生命,品味历史。

    藕丝手工织布的拍摄,我运用慢速曝光,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透过纺车轮圈拍纺线老人,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表达“纺车穿梭,织影人生”。

    拍摄手工织布的女孩,用前方窗户射入的光勾勒出轮廓,让女孩面部和身体形成柔和的曲线,画面虽然强调简洁,但下方的纺车必须出现,结合她正在操作的手势,交待出职业特征。

    这种用光对技术操作有相当的要求,但运用得当,能让人反复玩味。

    前面我们说过,黑白照片其实讲究的是灰色影调的运用。就这张照片来说,其实绝大部分是灰调,灰调运用得当,对黑白照片也就驾轻就熟了。

    这个大眼睛女孩很有特点,清秀而不失纯朴,娟丽中带着谦和。这种清纯透着朴实的美,如果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是绝然见不到的。

    娘水镇布施的拍摄,运用虚实结合的两次曝光方式,让尼姑们前行的背影,仿佛从梦中走来,又向梦中走去。

    仍然通过朦脓的影调,让观众感受她们的风尘身影。

    运用灰色的色调和朦胧的影调,表现一种枯槁之美,桥上行走的尼姑及其倒影,又为枯槁中注入生机。中国美学强调在枯槁中追鲜活,衰朽里透灿烂,认为生命是一顿生顿灭的过程,透过这种“枯境”,就能在灭中看到生,在寂中看到活。

    树枝、浮叶以及桥上尼姑的倒影,形成了一幅具有强烈后期印象派风格的作品。后期印象派以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他们反对早期印象派完全客观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如对光线的真实再现;反对先前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而更多地赋予绘画象征意味和主观色彩。有人说他们三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但我看来,影响他们的根源却是中国。在很多人盲目推崇西方艺术,为他们的各类流派风格叫好之时,西方现代画家们,是否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遥远的东方,在距他们一千多年前,中国的艺术家们,早就领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髓,早已舍弃“形似”,转而追求“神似”。这种“神似”不就是印象派绘画中“象征”和“主观”的老祖宗吗?

    著名的乌本桥日落。黄昏时分,经常有大群的飞鸟排成整齐的队形飞过,要随时注意观察,先确定好桥的构图,守株待兔,待飞鸟进入理想画面,及时按下快门。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表现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意。

    由于正值缅甸旱季,东塔曼湖很多地方干涸,桥下方的陆地露出水面,成为大大小小观光旅游车的停车场。我个人认为,此段时间用竖构图,局部表现乌本桥较为理想。

    适时以长焦来抓取落日与桥上行人相结合的画面,行人以形态鲜明者为佳。

    即使是剪影,暗调中也要有层次细节。

    拍摄日落下的剪影,技术上可作如下操作:相机设置为RAW格式,采用低反差、低饱和度,曝光补偿降低1档,这样拍摄出来的原始照片较灰,但最大限度保留了层次细节与颜色信息,后期通过压暗白场、提亮黑场,这“一提一压”可让照片黑——灰——白的绝大部分影调显现,再根椐需要提高饱和度,就能获得具有层次细节的影像。反之,如果相机用JPG格式拍摄,采用风景或鲜艳等高反差模式,照片的原始信息数据会大大丢失,后期很难得到丰富的层次影调及细微的色彩变化。

    拍摄乌本桥,要看到它作为“古道”的一面,从而突出其历史感。如何表现历史感,桥的质地和颜色是一方面,如果桥上走动的人形成虚影,静止的人形成实影,有虚有实,更能突出历史和“古道”,因为实体的人,只能代表现在,而虚影的人,可以让人联想到过去,桥上人流不止,有虚有实,就使其具有了“古道苍茫,人间情味”的意蕴。我使用三角架和数片减光滤镜,拍下了这幅动静结合的照片。

    湖上的船夫——乌本桥下最早迎来朝霞,最后送走晚霞的这类群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才是与乌本桥休戚相关的缅甸人。因此,尽可能的展现船夫们与乌本桥之间的关系,也是乌本桥摄影的重要内容。

    拍摄乌本桥,不能仅仅强调画面的诗意,不能只盯着桥上的人影,也要通过表现船夫们的疲惫和劳累,来表达对“小人物”的关注。体现百姓情怀,是人文摄影的重要内容。

    拍摄船夫时,不能突略了“船嫂”,他们一起构成乌本桥下最鲜活的群体。古往今来,创造乌本桥,见证乌本桥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勤劳坚韧的缅甸人。或许有人认为他们是渺小的,但在我心目中,他们是高大的,他们才是缅甸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拍摄乌本桥上行走的行人时,一是人物尽量不要与桥柱重叠,二是要强调木头的质感,三是采用古朴的色调,四是重点抓取残破的桥柱,通过后三者的结合,桥就具有了历史和沧桑。

    用残破的桥柱和古朴的色调,来反衬一家三口的鲜活。百年乌本桥,就是这样,送走一代代缅甸人,又迎来一代代缅甸人。

    桥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就这样互相融合在一起.........

    因此,“古道苍茫,人间情味”,是我提取出的乌本桥摄影实质核心。












    每次至缅甸摄影创作,人像都是我重点表达的对象,而且手法也基本相同:从“小”拍到“老”。因为在这短短的八九天时间里,要做到用影像浓缩缅甸的人性态度、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平素积累的文化底蕴,在“人”的身上下功夫。以下这组照片,我配以诗意的语言,呈现给大家:

    我出生在普通人家,在佛的护佑下成长

    快乐是我天性,无忧伴着童年

    淡淡忧愁,是印象依稀的少女时代

    浪头挥桨,记忆着几多弄潮气概

    少年有欲望与分心的诱惑

    少年在个性懵懂中存在

    偏远山村的我,对远道来客是那样胆怯

    乡野气息的她,只有笑容、纯朴和自在

    艰辛如影随形,希望藏在心田

    英俊也会逝去,坚强定能成材

    靓丽短暂一时,温柔是长久的绵延

    坚定信仰,前方就是心灵佛源

    青春,在汗流浃背中渡过

    青春,在打拚奋斗中无眠

    劳累和困顿,带来中年的迷茫

    漂泊和无依,让强悍在无奈中无言

    中年是精明,一切人情世故,都逃不脱透过镜片的双眼

    中年是可靠,沉稳、宽厚和隐忍是他的理解

    中年是焦虑,是琐事的争执和日渐的怨言

    中年是急躁,是逝去的岁月和家庭的油盐

    从青年到老年,缅甸女人从未缺席勤劳坚韧

    从青年到老年,缅甸女人的重负还是那么沉甸

    勤俭的老人,皱纹折射一生的艰辛

    古怪的老人,身后也有辛酸和苦甜

    善良的老人,岁月染白了谨小和慎微

    复杂的老人,在怀疑和警惕中似水流年

    枯槁的老人,是超越美丑的生命意义


    (注:枯槁之美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方在启蒙运动之后也受到这种“以丑为美”和“形式丑”观念的影响,实质就是老子“大巧若拙”和“超越美丑”思想的体现。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在总结他的代表作之一《欧米哀尔》时,就曾认为:“丑得如此精美”)

    坚韧的老人,善良、平和中的不屈——
    就是这个民族亘古的精神之源。”






      

          人像摄影虽然有诸多的表现手法,诸如什么错位、并列、呼应、多主体;还有所谓的超现实、新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画意风格、混合风格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并未在主体内容上有所突破,而且或多或少悖离了摄影艺术的真正本质——气韵生动,这一最重要的人像摄影实质。实际上,越是强调画面的形式,就越是掩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越是过多的修饰画面中无关紧要的东西,就越是反映出作者文化底蕴的薄弱。因此,将简洁进行到底,舍弃其它一切可以舍弃的元素,将重点集中在主体人物的“神韵”上面,通过眼神来“以形传神”,最终做到“气韵生动”,才是人像摄影的灵魂。中国人以“气”的眼光看世界,认为天下万物都生于气,都在一气中浮沉。中国美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宇宙的万物,山、河、草、木、禽、兽、鱼、虫、人、日、月、星,都由气而生,即庄子讲的“通天下一气”。中国古人强调文章要“以气为主”,主张绘画应“气韵生动”,书法则追求“常有生气”。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将“气韵生动”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最高标准,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绘画的最高标准。人像摄影通过抓取人物最有特征的瞬那,特别是眼神,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表现出人物的生命精神,理应成为人文摄影师的最高追求。这条道路,虽然很难,但必须坚持走下去。因为,我们不能去拾别人的陈货,而将自已传统中闪光的东西突略。
           
          仅以此诗,献给我热爱的缅甸人民:
       
      “我出生在普通人家,在佛的护佑下成长,
          快乐是我天性,无忧伴着童年。
          淡淡忧愁,是印象依稀的少女时代,
          浪头挥桨,记忆着几多弄潮气概。
          少年有欲望与分心的诱惑,
          少年在个性懵懂中存在。
          偏远山村的我,对远道来客是那样胆怯,
          乡野气息的她,只有笑容、纯朴和自在。
          艰辛如影随形,希望藏在心田,
          英俊也会逝去,坚强定能成材。
          靓丽短暂一时,温柔是长久的绵延,
          坚定信仰,前方就是心灵佛源。
          青春,在汗流浃背中渡过,
          青春,在打拚奋斗中无眠。
          劳累和困顿,带来中年的迷茫,
          漂泊和无依,让强悍在无奈中无言。
          中年是精明,一切人情世故,都逃不脱透过镜片的双眼,
          中年是可靠,沉稳、宽厚和隐忍是他的理解。
          中年是焦虑,是琐事的争执和日渐的怨言,
          中年是急躁,是逝去的岁月和家庭的油盐。
          从青年到老年,缅甸女人从未缺席勤劳坚韧,
          从青年到老年,缅甸女人的重负还是那么沉甸。
          勤俭的老人,皱纹折射一生的艰辛,
          古怪的老人,身后也有辛酸和苦甜。
          善良的老人,岁月染白了谨小和慎微,
          复杂的老人,在怀疑和警惕中似水流年。
          枯槁的老人,是超越美丑的生命意义,
          坚韧的老人,善良、平和中的不屈——
          就是这个民族亘古的精神之源。”

    摄影团全体合影,这次摄影团中的朋友,整体水平极高,既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最高奖项之一,第17届国际摄影大赛奖获得者,又有执导过多部纪录片,原铁道部电视台的资深导演,既有摄影经历超过三十年的老同志,又有观察力极敏锐,表现手法独到的几位大姐,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一位小妹,年龄不大,但对操作技艺的精益求精,现场用光的表现能力,普通场景的独特发掘,画面元素的合理搭配,令人在吃惊之余又心生敬佩。这是一次愉快之旅,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通过微信群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开拓了视野,收获了友谊,祝大家身体健康,今后经常相聚!

    感谢丁丁导游,气质形象极佳。在工作中恪尽职守,热情诚恳,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位团友。特别是多次客串模特,极具表演天赋,可称得上缅甸最好的导游之一!
















    以下为本次花絮

    举报

    本篇游记共含0个文字,0张图片。帮助了0名游客

    游记目录

    • 01 / 默认目录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微信扫描二维码👆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2025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