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的旅行,
不是深入其中,
亦不是走马观花,
但却留有充足的时间,
在旅途的每一座城市里看走过的人、车马与河流。
悠然恬静的仰光
古朴震撼的蒲甘,
自然幽静的茵莱湖
沧桑古老的曼德勒
每一座城市的停留,
都是一段心情的安放,
每一段旅程,
都是一段记忆的定格。
缅甸,是一个可以让你细细品味的土地。
从身旁走过的暗红色袈裟长袍的僧侣,
在清晨薄雾中醒来的万千烟云佛塔,
日出朝阳中的独脚渔夫,
人来人往的乌本桥,
你会慢慢地领略到这里的漫漫风情……

蒲甘
乌本桥
仰光大金塔
蒲甘寺庙壁画

缅甸,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在脸上涂一种叫做“特卡纳”的防晒品(黄楝树磨成的粉),各种形状的特卡纳是缅甸人最大的标志

曼德勒山

缅甸这个金色的国度,宁静柔缓又略带神秘,数不尽的金碧辉煌的佛塔,绝美的日落余晖之下光芒万丈,祥和平静的僧侣,善良淳朴的人民,在取景框中都能轻易组合出令人动容的画面。

缅甸初印象

因爱人从2016年底到缅甸仰光工作,我也就多次前往缅甸,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的照片和文字也就更偏生活化。
      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说起,回想起来,缅甸最打动我的,并不是自然风光,也不是声名大噪的某处古迹,而是缅甸人民的善良友好。无论你去缅甸的城市还是乡村,缅甸人的单纯善良、温和谦让、乐于助人,都会让刚去的外国人印象深刻。这种美好的人性带来的感动,伴随着我的每一次旅程,增添了景色的美感,也节省了在别的旅行中需要的防备之心,让我可以全心地体验旅途的美好。
      不了解这个国家的外人(包括此前的我自己)提起缅甸,总与混乱、贫瘠、毒品、军政府、内战这些可怕的图景联想起来,然而这个国度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先驱者抢先走进了这片少有人踏入的土地,当这片陌生的土地渐渐变成了这些人口中的:“东南亚最上镜的国家、旅者到过后最爱没有之一的国家、亚洲最原始的模样……”不禁想亲身去探究一下。
       旅程的开始永远都是这样,遥远的行程永远都是从疑惑不安开始的。然后去捡起一路上的碎片,拼凑出一段自己想要的记忆。一切沸腾的感情,都将沉淀为清澈的空气。一场前路不可知的旅行,也会从终点走回起点,令我走向新的开始。
       多次行走缅甸,颠覆了我对它最初的印象,心中曾有的小顾虑小担心被那些带着热情温度的记忆和直冲内心的美景所替代,被虚实之间浮世沧桑的画面,还有万千云烟佛塔、小乘佛教国家的宗教色彩所深深吸引,让我无法忘怀。
       因为爱人在缅甸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些地方也会有熟悉的当地人做向导,这些行程都是自驾,如果是第一次去缅甸游玩(如果不是资深自助游玩家),还是建议跟团,毕竟在缅甸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游侠客也有非常多的线路可供参考:http://www.youxiake.com/lines.html?id=16619

蒲甘

缅甸衣食住行

衣:缅甸全年气温变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20℃-25℃;最热月(4、5月间)的平均气温为25℃-30℃。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大。缅甸雨量丰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6、7、8三个月,其次为5月、9、10月,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4000毫米以上,中部为雨影区,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缅甸的干燥地带。5-10月各地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于受季风的影响,缅甸全年可分为热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凉季(11月至次年2月)。
所以除了去蒲甘看日出早晚比较冷(多加一件外套),平时穿夏季服装即可,缅甸的蚊子很多,注意做好防蚊驱虫工作。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无论男女,下身都穿纱笼,男式叫“笼基”,女式叫“特敏”。男女纱笼的穿法不一样,男式的笼基是在腰际结一个花球,女式的是左右裙端扭成带状,互相结住。虽然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缅甸人很少穿鞋袜,男女老少都爱穿拖鞋。

仰光皇家湖公园内的人们
行驶在街道上,会有许多小贩拿着矿泉水、槟榔、芒果之类的兜售

住:缅甸的土地私有化,所以缅甸的房租和一般的酒店宾馆价格都比较贵,举一例子,国内某国企在缅甸仰光租了一套别墅,月租金是一万美金,还不算物业管理费;所以当地许多老百姓都是住在一些十分简陋的草棚子里。

仰光郊区,沿路都是这样的茅草屋,这是大部分缅甸百姓的住所,里面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但我觉得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的很。
缅甸,无论是建筑、服装还是饮食,传统的存在都远远超过当代的。仰光曼德勒的高层建筑都屈指可数,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杭州的样子。仰光是整个东南亚保留殖民时期建筑最多的城市。即使是汽车,用的大多也是二十年前的款式。唯一能明确提示我在2010年代的,就是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了(在仰光的手机商场,最多的就是来自我国的华为、vivo、OPPO等品牌),而手机在缅甸的普及,也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仰光唐人街,仿佛回到了80年代

行:缅甸仰光曼德勒这两个大城市,拥堵状况比国内还严重;
      缅甸虽然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过,但并不是靠左行驶,而是像国内一样靠右行驶,只是缅甸的大部分车子驾驶位在右侧,初开的话还是有些不适应。缅甸的车牌分为四种,黄色为寺庙专用,白色为大使馆,黑色的是私家车,红色的是营运车辆,缅甸的车子大部分是日本淘汰的二手车,不管是四轮的机动车,还是两轮的自行车。缅甸的交通和物流还是非常落后,除了仰光曼德勒之间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大多是坑洼崎岖的乡村公路。

仰光的环城火车边上就是菜场
在缅甸的公路上,牛车、马车与汽车同行也是非常常见
大使馆的车牌,白底黑字
缅甸非常多这样自行车改造的三蹦子,载人载货,随意穿梭在大街小巷

食:缅甸本土的餐馆价格都比较实惠,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鲜美。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另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咸、又辣、又鲜。
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西餐馆特别多,日韩料理、中餐馆也很多,只是相对本土餐馆价格肯定更贵。

仰光风情

2017年4月初,第一次到仰光,走出机场,立马被热情的温度所包围,机场内外都还算干净整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脏乱。街道上车辆熙熙攘攘却秩序井然,并不会看到像国内街道上各种随意变道超车这样的现象。
       缅甸与中国有1.5小时的时差,第二天或许是生物钟的缘故,早上五点不到就醒来了,朋友说要让我见识一下缅甸的“脏乱差”,于是就去铁路边的一个菜场闲逛了一番。

走出门时,正好遇上了一群僧侣清晨的布施。在这个全民信佛的国度里,布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晨,天蒙蒙亮,整个城市还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僧人就开始出门化缘了。赤着脚的僧侣们来到民居前,手拿食钵,无需话语,主人家便会主动把食品放在僧侣的食钵里,僧侣们则口中念念有词,施以福报。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虔诚画面,让我在这个烦扰不堪的世界里,也体验到了片刻的宁静。(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但是如果女孩出家为尼,则不能还俗。)

在沿路的菜市场,随处可见这样的鲜花摊,人们都会带一些回家拿来供佛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施舍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缅甸人施舍不讲究物品的贵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愿。缅甸有句俗话:“心诚的人施舍一个像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积下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
缅甸人认为,如果能在炎热的夏天向过路人施舍一杯清凉洁净的水,则是一件很积德的事。所以,你会看到,在缅甸人自家大门口,在路边、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缅甸人的施舍和捐献到处可见。数以万计的佛塔和数不清的寺庙是人们捐款修建的;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布施的;就连市内公共汽车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钱修起来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缅甸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捐钱修佛塔。他们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临死时把全部积蓄捐献出来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愿。

有幸在路上看到了出家仪式,非常隆重(因为临时在路边看到,隔着车船玻璃,并不是很清晰,请原谅这画质)
缅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业后继有人,被认为是一件积德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从此可以“成人”,受到社会的尊重,是一件荣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种形式:单独一家一户做剃度;几家几户联合起来给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门、街道、学校或集市为单位给孩子做剃度。举行剃度仪式的前一天下午,要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人们给将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绶带,骑上高头大马。有人给牵马,有人撑金伞,队伍浩浩荡荡。一队打着佛教旗帜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在队伍的前面,接着依次是载有吉祥大鼓的车、骑在大象背上顶盖金伞的三藏经保护神、手持僧用八宝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槟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缀满准备布施给僧侣的各种日用品的如意树等。晚上一般要请来剧团唱戏,通宵达旦。正式举行剃度的当天上午,要在鼓乐的伴奏下乘专车到大金塔转一圈,再进寺庙给孩子剃发,穿袈裟,听戒规,然后布施斋饭。第三天,家长们要集合在一起,请法师在临时搭起的彩棚里诵经。家长跪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壶或水,一边听经一边把杯里或壶里的水一滴滴地倒于盘子里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给孩子做剃度所积的功德不可自己独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两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可以还俗,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

佛教国家,众生平等,在仰光街上,成片的乌鸦、鸽子,遍地的流浪狗,不会有人去猎杀或驱赶,人们还会特意扎一些稻穗在树上,给鸟类们食用
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间树丛,常可见到各种鸟在追逐嬉戏,乌鸦被视为“神鸟”,对其倍加爱护。他们对牛也敬若神明,在闹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车辆都要回避让路。不论何人,即便是外国游客,进入佛塔或寺庙时,也都必须脱鞋。

公司围墙外就是一片缅甸当地人居住的草棚子

我经常一个人没事的时候看着对面的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夕阳下的伊洛瓦底江

对于怀旧的旅行者而言,这就像穿越到了历史中。特别是回到了自己的儿时。许多熟悉却只能在梦中重温了的场景,这一次在现实之中扑面而来。缅甸就是80后和更早出生的中国人的时间胶囊。中国在这三十年里面已经彻底改头换面,而缅甸,顾自在时间的角落存在,整个地保留了上个世纪的风貌,许多方面又与我们,尤其是中国南方相似。对于我这样的人,去缅甸就像一次真实的梦,亲切、温暖,熟悉感甚至要大于新鲜感,处处带着故乡与儿时的回忆。

仰光昂山市场内,一群小尼姑在布施

不同于国内尼姑服饰的灰暗,缅甸的尼姑服饰倒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仰光大金塔

金碧辉煌的缅甸仰光大金塔 ,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大光塔”,“瑞”在缅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缅甸人把大金塔视为自己的骄傲。
缅甸本国人进出大金塔不需要门票,外国人需要8美元的门票,进入所有寺庙必须脱掉鞋袜赤足进入,另外不能穿过于暴露身体的服饰、吊带、背心,短裤都不允许

勃固大卧佛

勃固是古代缅甸孟族的古都,现今缅甸最重要的城镇,位于缅甸南部勃固河东岸,仰光东北80公里处,14-16世纪曾是缅甸全国的佛教中心,盖因这里拥有不少“缅甸之最”。

疯狂的泼水节

泼水节(也叫宋干节)也是缅甸人民的传统节日,类似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举行,历时一周左右(全国上下法定假日放假7天)。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浇。小孩用水枪向大人喷,也不会被责骂。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 
泼水节前3天,从早到晚,就是疯狂的泼水狂欢,后面几天,大家都穿戴正装,前往寺庙潜心礼佛。
在泼水节期间,缅甸人要向寺庙施舍日常用品和食物,村里的人在神树下把施舍的东西集中起来,再由男人们送到寺庙。

而在乡下,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水台和棚子,各种狂欢

第一次见识泼水节的疯狂,人们驾着敞篷车,列队等候前往班德拉公园广场前接受洗礼
在泼水节期间,不被泼点水,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来过缅甸

维桑,那一片思念的海

维桑海滩
       维桑海滩(Ngwe Saung)是位于缅甸西南海岸的一处度假胜地,距离仰光260公里(但是缅甸的路况较差,实际我们从仰光市区出发需要开车五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维桑小镇)。
         第一次去维桑,刚好是泼水节期间,酒店非常难预定,当时就想着到了海滩边再说吧。下午一点多到达维桑镇上,去了一家海鲜餐馆(碧海蓝天),老板会讲非常流利的中文,根本不用担心语言沟通的问题,当然那里的海鲜也是既新鲜又美味,龙虾、石斑鱼,在这里可以一饱口福。(海鲜的价格真是便宜,同样的海鲜在国内最起码贵上3倍)吃饱喝足,开始找酒店,这真是拼人品了。在booking上已经订不到客房,只好沿着海滩一家家的问碰碰运气,都没有客房,最后到头了,看到有露营的帐篷区,于是跑到酒店大堂询问,但是回复帐篷区因为下雨不开放,暂时也没有房间。我们一行四人只好在大堂等着碰碰运气,在酒店大堂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一间房(是别人刚退掉的),当时也管不了价格了,210美刀一晚也得住啊,所幸房间的性价比还是很高哦,真的是一线海景房。(缅甸的酒店工作人员都会说英文,所以在缅甸只要会简单日常的英文,基本沟通不是问题;当然去一些偏远的乡下,很多当地百姓不会英文,那就只好用你的肢体语言了;值得一提的是缅甸人民都非常友好,实在沟通不了,他们会找会一点英文的人和你沟通,尽他所能来帮助你,这点真的非常欣慰)

狂风暴雨下的维桑又是别样的风情

大龙虾

第二次到维桑,天气非常好,非常适合出海
从维桑海滩出发,租了一艘渔船出发前往孟加拉湾上的一个小岛,海水从深蓝变成浅蓝,实在太美了,连我这个旱鸭子都忍不住跳下了海

到了小岛上,我们把自己在海里钓上来的鱼烤着吃,自己的劳动成果吃起来也觉得特别美味

这清澈的海水,完全不输仙本那

神奇的水上世界—东枝茵莱湖

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为缅甸第二大湖,缅甸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三面环山,来自东、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汇入萨尔温江。湖水清澈,阳光直射湖底。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湖上有许多由腐烂水草积聚形成的浮岛,可漂移和分割,当地居民英达族人在浮岛上种植庄稼和建造房屋,形成奇特景观。湖边有著名的旁道乌大佛塔。佛塔附近有许多手工作坊(卷烟、银器、莲藕抽出的丝绸做的丝织品等等)。湖中心建有一个水上餐厅,游人在此可边用餐边观赏英达族人独特的用脚划船表演。

一早(2017年4月),我们从仰光开车出发,车程10多个小时,之前有提到,缅甸的道路非常糟糕,虽然从仰光到内比都有一段高速公路可以走,但是沿途没有服务区(2018年高速路边有了一家KFC),所谓的高速公路并不像国内一样是全封闭的,随处可以看到牛羊、摩托车,幸好车子不多。从内比都下了高速之后,到茵莱湖的路都是乡村公路,而且有一半的路程是盘山公路,一路上我们只能吃干粮。(缅甸的卫生状况还是比较差,所以沿路的那种路边摊我是不敢吃,怕拉肚子,另外,缅甸的水质比较差,水就买瓶装水)

路边的蓝花楹开的正盛,这如云如雾般的紫色让人沉醉
内比都虽然是缅甸的新首都,但却没什么人,道路非常旷阔,沿路的绿化非常的赏心悦目
公路两边的合欢树长得异常高大,我觉得都有上百年了

茵莱湖娘水镇途径一个小镇,叫格劳,小镇不大,地处半山坪地,四野围绕着许多玲珑小山,景致和分水岭那边很是不同,此地多亚热带植被,随处可见高大芬芳的松林,空气清凉干燥,光线强烈,土壤多为红色黏土。分水岭的另一面,植被以雨林为主,当地以前多生长有茂密的柚木林,可惜已被砍伐殆尽(柚木并非结柚子的果木,而是一种热带阔叶乔木,类似泡桐,但枝干挺拔材质坚硬,是缅甸极为重要的出口资源),新植的柚木再生林,大的也只有碗口粗。地理分野似的造就迥异的人生,在雨林地区,一路上常见有无所事事的居民伴了他们呆头呆脑的家畜,就睡在路边的吊脚楼里,而山这边,田野里、集市上,已是人勤春早,有板有眼,一片忙碌。

晚上8点左右,终于到了茵莱湖娘水镇上,在booking上预定了一家水上别墅,还请酒店帮我们预定了第二天游湖的小船(20000缅币一艘,带你游遍整个湖区)

酒店的晚餐,餐具和实物都非常具有当地特色,光看摆盘也是一种享受

房间内用来装洗漱用品的罐子,我真想拿回家
酒店的早餐则偏西式,因为住宿的西方人偏多

吃完早饭,负责今天带我们游湖的小哥已经在酒店等我们,带我们上了这种两头尖尖的小船,颇有一种威尼斯岗朵拉的味道(游湖的小哥会说英语,每到一个景点,他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上去游玩的时候他在船上等候我们)

独特的渔网
水上菜田
用莲藕丝纺出的线
神奇的长颈族

茵莱湖适合呆个两三日,看看日出日落,渔夫捕鱼,也可以在娘水镇上租个自行车沿着湖慢慢欣赏,不过缅甸的气温真的很高,太阳出来之后那种热情,实在让人有点抵挡不住。

曼德勒

告别了美丽的茵莱湖,开始了一段近乎奔溃的行程。按照谷歌地图,从茵莱湖曼德勒大概200多公里,想想应该5个小时可以到达,结果是一路的盘山公路,而且大部分是土路,行走的几乎奔溃,在望不尽的山峦之间盘旋,一路颠簸。走出了山路,总算看到了村庄,田园风光很是惬意,让原本急躁的内心变得平缓。

乌本桥 
      乌本桥(U Bein Bridge),横跨东塔曼湖(Taungthaman),长达1200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桥墩、桥梁、铺桥的木板都是用珍贵的柚木。修建于贡榜王朝的敏东王时期。乌本桥建于1851年,长1200米,全桥完全由柚木铆合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长的柚木结构桥。桥柱与桥柱之间相距3米远,桥柱有1000多根。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这座桥已经历经150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依然结实。在当地,这座桥有个好听的别名——“情人桥”。桥是有长度,但是爱情是没有长度。

乌本桥的尽头有个寺院学校。桥上的僧人大多是寺院学校的学生,具有非常强的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的愿望,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灿烂如同一缕阳光。英语都是寺院学校必须修的课程。于是每到黄昏,他们就来到这里和外国人交流,以锻炼口语。这些僧人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渴望自由的交流。
从桥下攀着阶梯走上桥面,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些身着暗红色袈裟长袍的僧侣。他们有的年迈,有的稚嫩,会向你问候,问你来自哪里。来自缅甸各地的民众,脸上涂着各种样式的特纳卡以作防晒之用。有的大方的站着任我拍摄,有的只是腼腆着微笑不作停留的走过,但也不会反感你的镜头。而我也会报以善意的微笑,在缅甸,学会对别人微笑绝对是一件令人快意的事情。

晚上,坐在曼德勒王宫旁的酒吧内,听着缅甸民谣,惬意的时光

上到山顶是一个印度教的神庙,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镶嵌成棱形的图案,柱子之间斗拱相连,回廊贯通,在阳光下夺目耀眼,晶莹剔透,许多当地的缅甸人在印度教的神物 — 金环眼镜蛇的造型前,虔诚礼拜,不时把折叠好的缅币放到蛇头上,不知是祈求财运,还是平安?

蒲甘的日出是个奇迹

蒲甘的日出是独特的美,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旷野上,没有四季之分。眼前的佛塔从十二世纪开始,陆续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位于国境中部,坐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位于流经缅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游,为缅族之中心地区。市区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佛寺建筑艺术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是缅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蒲甘经历沧桑岁月900多年,历史变迁和地震灾害已使它的昔日辉煌不再,但今天仍保留着的约2000座大小佛塔和佛教遗迹,正见证着历史,吸引着游人。
       蒲甘也是去了两次,第一次去是4月份,当时已经是雨季(4月-10月),所以热气球是不运营的,只有在11月到3月底,热气球才开放,当然坐一次热气球价格也不菲,而且在旺季的时候都要提前预定。现在国内大多旅行网站也可以代订,想感受热气球升空俯瞰蒲甘平原的可以提前在网站预定好。
       2017年初第一次去的时候,蒲甘的佛塔可以攀爬上去(今年去就不再允许攀爬,可以前往最高的观景塔那里,不过要收费,在那边也可以近距离观看热气球升空),所以每天日出日落时分,“许三多塔”附近的所有佛塔都被人占满了,这时会有工作人员来查票,针对外国游客的所谓古城保护费(坐大巴车前往会在门口有人收费),好像是25美金一个人。我们是自驾车前往,并没有被收过,之前看攻略确实有人提到过,于是工作人员来查的时候,只好撒了一个谎,说把票落在了酒店,那人询问了一番住在什么酒店,费用是多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追究

黎明破晓,晨雾氤氲中,万千佛塔间热气球腾空而起,犹如童话世界一般
坐着马车慢慢穿行在塔林之中,感受千百年前蒲甘王朝的兴衰荣辱

前几年

比佛塔还高大的仙人柱,我也是第一次见

每一座佛塔供奉着一个神,背后蕴含着一个故事。此时此刻,面朝着东方,面对着成千上万座神,成千上万个故事。我想,总会有一个神在注视我,庇佑我,也有一段故事是单单属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双手合十,默默为你许下一段誓言,期盼着众神能够听见。

蒲甘的佛塔众多,很多佛塔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名字,但当时的那份震撼依然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木雕件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缅甸许多寺庙和佛塔前面都有这样的神兽,不知道叫什么

有一些佛塔内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但缺少保护,很多都剥落了

蒲甘的佛塔众多,很多佛塔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名字,但当时的那份震撼依然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在蒲甘入住的酒店,离老蒲甘比较远,但是建筑非常有特色,价格也比老城区的便宜很多

缅甸境内,旅游景点的门票都是使用美元标价,不管是景点还是旅店,外国人的价格都会比缅甸本国人贵一些;旅馆一般以美元标价,也可以以缅币支付,但是会有汇率损失;其它的吃饭、购物、车票都可以使用缅币。缅币的单位是kyat,发音是(jia),在机场、大的旅馆都可以代换缅币。

马奎(树化玉的小村庄)

树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它属于硅化木,又因其晶莹剔透的外表而区别于普通硅化木。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
在高压、低温并且无氧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环境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树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纳入周围岩层的某些矿物元素,形成缤纷的色彩物质,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而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温压的不断变化中,硅化木木发生了差异的变质作用,重新结晶,主要成分转换为蛋白石玉髓,这就是树化玉,也叫木化玉。

该图片源于网络,我们找到的树化玉都是灰色系,没有这么漂亮

色彩艳丽、玉化程度高的树化玉更有收藏价值
因为爱人的一个朋友想购买一些树化玉,所以找到了这个村庄
树化玉都是由中国人运输到云南瑞丽进行销售,所以村民们一看我们中国面孔,立马围过来一个个带我们去自家房子里,屋子里堆满了原料

后记

后记:虽然多次来缅甸,但其实真正在旅程中的时间并不多。我们时常试图用镜头表现那些美好的回忆,又或者是未曾实际经历过、却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场景。我希望通过这份记录,能够让更多朋友进一步了解缅甸,去那里旅行,获得与我类似的感动。
      作为短暂停留的游客,我们能了解的缅甸自然是十分浅显的。有人会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作为游客看到的那些美丽的风景,而缅甸的真实情况却是苦难与贫穷。美国作家艾玛·拉金在《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一书中,把缅甸比作一个得了癌症的妇女,自己装作没事,旁人也不与她谈论这事,外表看起来好像还不错。总体而言,西方媒体对于缅甸的描绘总是专制、高压和黑暗的,包括好莱坞的几部电影《远东之旅》、《昂山素季》,以及大家更熟悉的《第一滴血4》都是如此,加上一大批描写金三角的影视作品,以及新闻上成天报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武装冲突。很大程度上,这些媒体塑造了世界人民对于这个国家的全部印象。
       然而究竟什么算作一个国家的真相?确实,缅甸曾经有诸多问题,但去过这个国家的人会发现,主流媒体表现的只是缅甸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他们并不会着意表现这个国家普通人的优良品质:友好、温和、谦让、对信仰的虔诚、对行善的真诚,逆来顺受的韧性和豁达的生活观,朴素如孩童般纯净的心灵。
       现在去缅甸,更看不到那些从前报道的黑暗面。即使是艾玛·拉金,在最近的采访中也承认她书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成为了过去。目前缅甸政府的存在感不大,相对许多国家,它的触角并不广泛深入。街上警察、交警都没几个,更没有城管。缅甸没有很庞大的法律法规系统,管理非常松散,整个国家感觉像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地方。这里之所以没有出现索马里那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佛教的深入人心。人们更多地是依靠内在的自律来处世,却和谐、快乐。
       与此同时,我与许多人一样,也有些担忧缅甸终将发生蜕变,随着开放,现代文明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人们的内心和传统文化,这个长期封闭产生的“时间胶囊”也许不能保持多久。许多传统元素迟早会被现代元素替代,它们的自然存在将消失,而进入博物馆或者成为旅游节目。物质的丰富会带来一定的物质崇拜和“患不均”心理,以及不再悠闲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发展的代价”。某些社会风气就像传染病,可能在某个短期内迅速在人群间传播。三五年之内就能发生大规模的反转。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缅甸全民都虔诚地信仰佛教,所以她的未来,可能更像泰国,或者像西藏地区。当然,如果要体验纯正的时间胶囊的味道,而不是讨好游客的商业化存在,越早来缅甸越好。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