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处空职期,不想立刻开始下一段职场,利用短暂时间,选择一段出行,目的地并不在乎外表风景的瑰丽,而在乎内心的人情风土,于是足迹再一次踏进安徽青阳,徒步登山三小时后,来到山顶寒寺——延华寺。一年一度,我又来了,翻看日历,去年也是此刻,10月末11月初,不知是巧合还是确有奇缘。
寺里的故人仍在,师傅虽然又年长一岁,但身体依然英朗,精神依旧矍铄。去年还是居士的陈,今年已完成出家之愿,遁入佛门,从此今生与青灯古佛为伴,相见时脸上挂着的笑容,已告知众人,她内心的圆满。
寺里还来了几位“新人”,有出家人也有红尘居士,大家见面,相视一笑,自然如风。真好,我要和这样一群可爱的陌生人,开启一段未知的生活。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事,但此刻身处同一寺檐下,咫尺之距却没有任何陌生与违和,出家人做着他们的修行,居士过着他们的红尘,万物包容,相得益彰。
师傅每日都要例行打坐,这是一天中最静心的时间,我自然不愿错过,拿出从都市中背来的书,在山间阅读,一日便行页无数,不禁感叹:同样的我,怎会在都市中忙成那样,一个月也翻不了几页?
起初,师傅在禅房打坐,我在外屋读书,后师傅邀我同进禅房,围着火炉更暖一些。我觉得欠妥,怕我的红尘惊扰了禅房的肃静。师傅莞尔一笑,未多说什么,我明了并释怀,于是禅房中央师傅静默打坐,禅房一角,我体会着从未有过的心静如水……
后来,或许是喜欢上禅房的安静,征得师傅同意后,晚上便在禅房入睡,简单的铺盖并无太多花色,屋外柴火源源不断向屋内传送温暖,望着禅房屋顶中央的天窗,我睡得异常踏实。
凌晨三点,师傅起床,来到禅房,开始一天的修行,为了不影响我休息,未开灯,只用手电照明,我深知不妥,索性起床,开灯,与师傅同读书,默默不言,从凌晨到清晨。
原来,我也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幸好。
寒寺每日的饭食简约,但不简单。虽条件有限,物资匮乏,但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做好一碗膳食,因为要供佛。
寒寺的厨房是泥土搭建的原始炉灶,若没有棚户遮挡,则完全置于露天之中,旁边存有一天然水井,每日均从中取水,墙壁长满了爬山虎,别有一番味道。
开火做饭前,大家各就其职,有人去地里摘菜,有人洗菜、切菜、炒菜,我负责打水、烧水。地里的菜,山里的水,林中的柴,简单的食蔬并没有让我们难以下咽,相反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愉悦。
师傅说:由于我们平日在尘世中吃的太多,很多“营养”在身上过剩、堆积,所以我们开始变得不快乐……
经历过“简单”后,我发现维持我们的“美丽”面容并不需太多浓妆淡抹。
在山上,随身带来的护肤品全无意义,每天只用泉水洗脸,一抹清凉之后,脸上留下了许久不曾出现的感觉,这种感觉曾在孩提时有过,“真实、本然,心中没有太多的担忧,脸上没有太多的遮掩”。
最后讲一位特殊的“居士”,一只名为“小黑”的狗狗。它是师傅2016年腊月,于山下路边拾捡。当时它刚出生,旁边还躺着另一只倒在血泊里的兄弟姐妹,于是师傅将它带上山。
2017年春天,我第一次见它时,还很小,怕人躲人,可怜的样子至今还能忆起。这次再见,它已长大许多,每次寒寺来人,相隔甚远,它都会吠叫,以此“警示”师傅。
师傅说:很多时候,寺里只有我和它守在佛祖身旁,相较于尘世中的同类,今生的这段特殊经历,或许是它命中注定的一次修行……
山上气候多变,以潮湿为多,遇上一个晴日,心中甚是欢喜,晒衣、晒被、晒自己……
晴天也意味着美景的到来。早晨六点,我爬起来,扛着三脚架和相机,走到山顶的一处高地,然后在寒风中等待日出。虽然还未凛冬,但山上的气温还是很低。无需等待太久,朝阳便从天边的云海中跳出来,然后照亮天与地。
不知为何,等待时,心中万分焦急,不停按动手中的相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天地之美。但太阳出来后,展现出最美的一面,最光鲜之刻时,我却放下手中所有的电子产品,以及内心的慌乱。席地而坐,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没有了任何慌张。
有时也会分享给同缘的朋友,打开手机视频,然后没有言语,屏幕里是千里之外的一双眼睛,屏幕外同是一双“发呆”的眼睛,共注眼前的天地。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状态:在美好中,放空自己,心不乱,身不累……
远处,云在山间绕,山在云上“飘”,我站在山的对面,远眺,感觉是在俯瞰整个人间,当然这里没有任何亵渎,更没有任何野心勃勃的征服,只是一种感怀,有生之年,能有如此机缘站在这个位置,看世界,思自己。
眼前的一切,犹如一幅静止的画,我都生怕呼吸声过大,惊扰到她的美丽,如果打扰到,那便是一种罪过。
拨开迷雾,看清未来。太阳逐渐升高,云雾渐渐消散,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山间的那片雾气之下竟藏着一处村庄,典型的徽派民居,黛瓦粉壁马头墙。不禁感叹,在那里生活的人会多么幸福。
或许云雾之下的人也会羡慕山上的我们,远离尘世喧嚣,不受油盐酱醋之扰,这可能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围城里艳羡着他人。
日落是太阳每天留给人间的另一场盛宴。与日出相比,我无需跋山涉水、周折太多,每天只需坐在寒寺门前,就能看到一场最美的“天地挽歌”,夕阳下静默不语的青松,劳作一天低头吃饭的老者,还有面阳诵经的僧人,此刻配上许巍的《空谷幽兰》,心静,自然“简单”;“简单”,自会心净。
青峰之巅,山外之山,晚霞寂照,星夜无眠……一念静心,花开遍世界,每临绝境,峰回路又转……行尽天涯,静默山水间,倾听晚风拂柳笛声残……踏破芒鞋,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
从青阳县城到寒寺,首先需要驱车半小时到达山脚,然后步行近3小时到达山顶,交通的不便,定会造成生活物资的匮乏,近乎回到农耕时代,于是寒寺的一切都需从山下肩挑背扛。
早期,师傅会背一点简单的生活用品,现在岁数渐大,力不从心,所以决大多数生活物资都是通过背夫从山下运来,早期以重修大庙的建筑材料为主,现在以生活用品为主。
每次背夫到达之日,山上的居士都会格外期待,因为那里面会有他们的快递包裹,如同读书的孩子一样,打开后,满满的都是千里之外家人的关怀。
寒寺的每日用电,全来自太阳能发电板。早晨关闸蓄电,晚上合闸送电,若是碰上连日阴雨或继电器发生故障,那么山上将面临多日“暗黑”生活。
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的居士耐不住寂寞,白天会“争抢”一个随身便携式太阳能发电板,然后蹲在日头之下,向天借电,存下一点点电量,也会让他们兴奋异常,眉开眼笑。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贫乏时,我们越容易知足快乐?
由于寒寺海拔较高,所以通讯信号不好,白天好于晚上,室外好于屋内。我有时经不住“红尘诱惑”,会在黑夜里,走到院中,高举手机,寻找“天外之音”,付出的代价自然是冻得瑟瑟发抖。
这时,同行的居士会为我披上一件毛毯,我仅说一声“谢谢”即可,因为无需太多客套寒暄,内心的真诚彼此都能“看得见”,请相信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
山中短暂的几日即将过去,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至寒寺深夜,明日一早,我将下山,重回都市。
有人问我,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很坦诚的讲:规矩。
我发现愈发简单的事物背后定有不简单的“规矩”来维系它,井井有条。寒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亦有规矩,如吃饭时,师傅先入座,先端碗,吃饭期间不能说话,佛堂中不能乱说话,每日需准时打坐,不能偷懒……
或许在有人眼中,这一种“另类旅行”并不能改变我们凡夫俗子的生活,该有的烦恼一个跑不了,该掉进去的坑依旧在眼前,但这一次,落在身上的“规矩”,印在心中的“约束”让我更有力量,不再迷茫。
一段身心疲惫之后,恰当的给自己换个环境,休息、反思、沉淀,然后再启程,纵使明日大风大浪,今日我已修整待装!
玉玺
忠于理想 尊重现实
微信:becky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