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aste Nepal!
两年之内已经第四次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每次都要在巴德岗杜巴上往返,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等待着陶马迪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不同的人,等待黎明划过广场上的第一缕阳光,照亮老奶奶孤独又虔诚的脸,照亮襁褓里孩子稚嫩的面孔,照亮学生上学的路。
每次都要在博卡拉Australia camp 海拔1900米的山上爬上,爬下,迎接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给予我们的馈赠,看着云开雾散,雪山慢慢露出真容,余晖渐渐把雪山染成红色,世界变得安静了,这足以让经历了许久的阴霾荡然无存,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座雪山之国并没有让我们失望,每一次都会遇到一些惊喜,让我重新认识这片充满魅力的地方,这些不期而遇足够我们回忆上好一整子。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之国-尼泊尔,北连中国,南抵印度,当地导游sanjay玩笑的说,就像是一只夹在狮子和老虎中间的小绵羊,面积只有14.7万平公里,不及云南省的一半。
从加德满都出发,先到平旷的纳迦阔特,这里是首都附近遥望喜马拉雅山脉理想的地方;再一路向南,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200公里,到达东方的瑞士博卡拉,这里可以感受到不远的雪山触手可及。每个地方都散发着原始,纯粹的美,但8天的行程对于丰富的宗教人文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显得远远不够。
在尼泊尔,几乎全民信仰宗教,其中八成的人信仰印度教,还有一成的人信仰佛教。
飘扬的经幡,和白塔四周的转经筒以及虔诚祈福的人们,都代表着,斯瓦扬布纳寺就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因为这里住着数不清的猴子,中国人又把它称之为猴庙。
清晨,天还不亮的时候,当地人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不一会就把不大的平台挤的水泄不通,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专心的祈福,丝毫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有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侣围着白塔行着三拜九叩的大礼,有抱着小孩的妇女,年迈的老朽,还有乞丐...
这里的主人还有自由的鸽子,流浪狗和猴子,这是它们一天之中最为兴奋的时候,享用着人们从山下带来的贡品,作为加都的制高点,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在飘渺的晨雾和神秘的氛围里醒来。
尼泊尔,这个人文拍摄圣地,多民族,多信仰,加上原生态的生活坏境有着拍不尽的拍摄内容。但是应接不暇的人群和不规则的建筑还是有一些拍摄难度的,很考验摄影人对场景的分析和时机的把握,这样的拍摄环境不一定急于拍摄,而是首先对环境的观察和了解,比如光线的方向,场景内容的分布,人群的行为规律,然后再把人、物进行融合。
帕斯帕提那神庙是一座印度教寺庙,是印度次大陆四大供奉湿婆的寺庙之一,因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举行露天火葬,中国人又会把这里称为“烧尸庙”,他们相信,逝者在神庙里火花,把骨灰撒到河里,随波而去,令灵魂得到解脱。进门,走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巴格马蒂(Bagmati)河映入眼帘,这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河最终会汇入恒河,河对岸的几座石台就是供印度教举行葬礼仪式的地方,因出于对逝者的尊重,这部分内容没有拍摄。
身后是一片塔林,和一片围起来的空地,这里还居住着印度教的一批特别的教徒:苦行僧,他们住在石棉瓦搭起来的棚子里,每个人生活的地方就是一床被褥和几件不堪的水桶、家当,不讲究今生物质的追求,认为肉体上的痛苦是通往极乐世界的一种捷径。多年不剪的头发像茅草一般缠在一起,快垂到了地面,头上裹着印着梵文经文的头巾,脸上还画着有宗教象征的图案。
加德满附近都有三座杜巴,帕坦、巴德岗,还有这一座。分别是君主立宪制时期的三座城市,由国王的三个王子建立而成,如今这三个地方已没有了明显的界限,被中间的民房连接在了一起。
提到尼泊尔,也许每个人都有一张红衣女子在一群鸽子中翩翩起舞的照片,拍摄的地方就是在这里。广场上,数不清的鸽子也成为了这里的一道景观,寺庙里、街道上、民居旁,在尼泊尔随处可见放养的鸽子、牛、猴子和流浪狗,因为信仰的缘故,没人去伤害它们,一起和谐的共同在这片人神共居的地方生活着。
加都杜巴是城市中心一条交通动脉,每天无数人都会往来于此。当地人的相貌一眼就会认出来,微圈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略陷的眼窝,和高挺的鼻梁,身着多是些艳丽的衣服,如织的穿梭在广场中间,把杜巴映成一片彩色的海洋。不难看出,这里和大多南亚国家一样,经济非常落后,但是笑容依然纯净。
巴德岗杜巴是三个杜巴中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个。
一个杜巴就几乎包含了一座城市,陶马迪广场就是这座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城内的居民进出一大部分都要从这里经过,著名的5层塔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这片地方游客和当地人的数量差不多,很多当地人都卖些特色商品做些游客的生意。走累了,在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路边席地而坐,或者找一个广场边三层楼的咖啡厅,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幕。
尼泊尔无论是人文还是风光都值得人们不舍昼夜,这天,依然是起了大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
踏着沧桑的青石板路,穿过一排排紧闭木门的商店、小铺,这时巴德岗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候,寥寥几间早餐铺已亮起微弱昏黄的灯光,滚锅里是一团团呲拉作响的面团,冒着诱人的香气。偶尔一两个祭祀、祈福的人抬着贡品走上街头,放在一个个的神龛前,把蜡烛点亮。今天的目的地是孔雀窗广场,清晨的广场上几乎不会有游客出现,20多分钟以后,走到这里,天刚微微发亮,一个个菜贩聚集在屋子前面蹲成一排。另一边就是供奉毗湿奴的神庙,神庙的附近有一口水井,天再亮一些的时候,身着鲜艳纱丽的妇女们,抱着铁桶来到水井边,把桶挂到钩子上慢慢放到井里,铁桶不时的碰到井边的石头上,碰出清脆的声音,好像回到了中世纪。朝拜的人,喂鸽子的人,买菜的人,上班上学的人,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
返回的路上,一部分铺子已经在支着木门准备做生意,新的一天开始了。
萨冉科特是博卡拉旁边的一个小村子,这是我们第一天近距离和雪山接触。
刚到村子时天还是黑黑的一片,除了山脚下的灯光,什么都看不到。不一会,有些微微发亮了,鱼尾峰和旁边的安纳普尔那逐渐露出轮廓。这个角度的鱼尾峰如同一座金字塔般直刺天际。山脚下的村子慢慢清晰起来,山头被照亮了,好像一点点的从上往下脱掉一件深色外套,明亮的身躯一点点呈现出来。直到阳光洒向村庄、田野,渺小的屋子在雪山前像一群孩子,喜马拉雅山脉显得更加圣洁挺拔。
从博卡拉城市出发,近两个小时车程到达phedi山脚,一半是崎岖的碎石子路,到了这里车子就开不了了。需要徒步3公里左右的山路,一路向上爬升,快一点的话要走1个半小时。每次来尼泊尔都要走一遍这条路,然后从山背后另一条更远的路下山。
上山的时候,因为雪山在山背后,是看不到雪山的,此时心里还会有些憧憬,这样脚下就会多些力气。到达营地以后,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云雾把雪山完全遮了个遍,接下来就是几个小时煎熬而又让人兴奋的等待。鱼尾峰的山尖始终在云雾里若隐若现,挑逗着人的心弦,时间流逝,日落前一刻,云雾有规律的向一侧退去,好像是被拉开的舞台幕布。鱼尾峰和安纳普尔那群峰无比清晰的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不敢眨眼,担心错过了这难得的一刻,整个山峰层次越来越分明,渐渐的,开始有一些暖色,橙红的色调越来越浓郁,雪山仿佛被烧着了,烧的通红,这是生命中难得的圣洁和绚烂。云彩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盘旋在山腰间,如同一条缠绵的丝带衬托着雪山的挺拔。尽管已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但这一次却被这空前的景象震撼的不能言语。这足以让经历了许久的阴霾荡然无存,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离开的时候,刚落山不久的太阳把月亮映成了红色。
离开了加德满都,起初一段路宽阔、平坦,这是中国人为他们修建的。接下来就驶上蜿蜒的山路,车子开不快,顺便欣赏一些沿途风光,并不乏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亚热带茂盛的森林中穿行,路的一侧是巴格马蒂(Bagmati)河,不是会经过一些村庄、城镇,房子都不高,被粉刷成鲜艳明快的颜色,还有三两搭在路边的木屋,背后是一片一片的旷野,此时的稻子黄了,地里点缀着花绿服饰的农妇。
不同于加德满都的凌乱和嘈杂,博卡拉是宁静和安详的,如果有一天住在城里,就出去走走吧,转过几栋房子,找个稍微开阔点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雪山,近的好像就在这一排屋子后面。不远的街心花园,费瓦湖的一角,光滑如镜的湖面将雪山倒影进湖里,运气好还能碰到水面的晨雾,让这美妙更加如梦似幻。如果把加都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大工厂,博卡拉就像远离工厂的生活区,整个城市都在舒适、安静的进行着,雪山把这美妙烘托到了极致。
很难想象,大山的深处还藏着一座传统的小镇-班迪布尔。蓝天,绿植,石板路,雪山,砖木屋差不多就是生活的全部。
回加都的半路中,车子拐到一条通向山里的岔路,在山路上扭了半个多小时,小镇出现于公路的尽头。走在几个世纪前的青石板路上,两边古旧的砖木结构的屋子整齐的码在道路两边,多是那种过去没有经过反复加工的,最原始的赭红色的砖,中间镶嵌的木柱,门窗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形,厚实的用料透着岁月的印记。
大山隔绝了城市的喧嚣,这里是尼泊尔保存不多的净土,人们休闲的生活在小镇里,走到山后,如果天晴,隔着旷野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记得当天晚上,我们坐在民俗院子里,头顶着繁星,耳朵里传来蝈蝈的叫声,那是属于童年的回忆。漫步、走路、读书、静坐、发呆、听音乐、画画...再合适不过了,最好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如果你吃厌了打着农药的蔬菜,喂饲料的牲畜,呆够了钢筋混凝土的办公室,吸够了雾霾,受够了堵车,就来班迪布尔吧,这里会还你一个生活原有的清静。
从国内出发到尼泊尔,第一站都会到达首都加德满都。
昆明出发,飞越缅甸,印度,3个小时以后飞机开始下降,城市出现在眼前,一大片彩色组成了低矮的楼房占据了视线,偶尔会有一座佛塔掠过眼前,四面青山环绕,再往远处就是连绵不断的雪山。
出了机场,找到计程车,那是一种印度生产的只有老款奥拓那么小的车子,坐在副驾上驾驶员每次换挡都会被蹭到大腿,不一会,就涌入了这座“拥挤”的城市,来回穿梭的车辆在不宽的马路上开的飞快,毫无预兆的变道、超车,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章法,目前看来,肇事率很低也许他们拥有着自己的规则。如同在飞机上看到的,这里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街边两两层的民居挤在一起,密密麻麻。路口的电线也长时间没人梳理,相互缠绕在一起垂在半空中,车子开的稍快一些,后面就会扬起一阵阵尘土,来往的行人并不会去刻意的避让。因为全民信仰宗教,车行几分钟就会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庙宇,不大的加都平原上加起来竟有两千多间。
谁也不会想到,那么多人会爱上这个“灰头土脸”的地方。像是一瓶陈年的老酒,外表有些朴实无华,甚至是破败不堪,但历久弥香。
行程的最后有了一个傍晚和一个清晨的自由创作时间,以下的照片出自于加都泰米尔区城市街道,及周边菜市场。
此贴结束,谢谢!
再次感谢这一路以来,一同走过的伙伴给予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8年11月20日
于昆明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