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4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奉先寺大像龛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通高17.14米,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据传武则天感业寺出家时法号“明空”,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为纪念这一段耻辱经历,还专造一字“曌”,与梵语“卢舍那”含义相同。龙门石窟坐西向东,面临伊河,既有千年历史,也体现了中国石雕艺术高超水平,所以一直以来都有拍摄龙门石窟的想法,如果能将天体与石窟结合起来是非常不错的组合,既能表现龙门的风光,又能体现斗转星移时光变迁。龙门的拍摄自然是要夜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星星拉轨、又要皓月当空、多重曝光是个不错的选择,拍摄时没有考虑月光在水中倒影是不想它破坏了画面宁静悠远的氛围,所以如果不是一次拍成的月亮,最好不要选择有水面的场景。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