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一段连续不断阴冷天,不是有意的渲染气氛,确实是很冷,比我出发的北方要冷得多,在黔西南州望谟县打尖乡边界村这个号称贵州的“西藏”的这个地方,这个绝对南方的10月底我瑟瑟发抖。
打尖乡边界村,这是2009年的地名称谓,现在叫什么不知道了。那年我参加一个叫爱心之旅的贵州之行,其中包括一次爱心助学活动,目的地就是这里。
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是贵州的革命老区。山路崎岖,山地面积占几乎80%,丘陵占20%,河谷盆地仅占2.8%。
这里很穷,当年查的资料是2007年的,全村共312户,贫困户300户,农民人仅纯收入450元(现在查到的资料为2015年是农民人收入580元)。
从贵阳到望谟县不到300公里,但我们的大巴走了近10个小时。在县城吃了早点,又找了个文具店,给孩子们买了800个本子、400只笔。
山路崎岖,从县城到乡里要开车2个多小时,从乡里到边界村13公里要开1个小时。
周日,孩子们没有课,我们就到村里看看,并进行家访调查。贵州最贫穷的县是望谟,望谟县最贫穷的乡是打尖,打尖乡最贫穷的村子是边界村。据说,村民挣钱主要有几个渠道——1.外出打工(为数很少,这里70%的人没走出过乡,主要是交通问题);2.采摘泡桐籽卖;3.打石头帮忙盖房睁点钱;4.卖血(走路3个小时到乡里,再坐车到县里,减去来回车费30元,每次卖血自己挣70元)。
像这样的地方很多,政府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好这些问题。其实形成贫困的原因很多,偏远、交通差、环境闭塞导致思想闭塞、改变现状的意识不强等,我们没必要悲天悯人,也没必要想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给大家的思想套上枷锁,生活本来就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时候还要追求快乐,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目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的旅途中有好多这样的地方,我们身边还有好多这样的孩子,尽一份心也许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只求对我们的心算是安慰吧。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语言来描述这里当时的生活状态。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它改变了很多,祈愿它变得我再也不认识。
一群布依族的村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深处,在那个举步难行的山村,生活的艰辛和坚持让我们震惊,淳朴的人性和民风让我们动容,尤其是那些坐在教室的孩子们,那没洗干净的脸和没梳理好的头发都挡不住渴望的一双大眼睛,那清泉般纯真的眼光,一下子就刺穿了我们心底最柔弱的部分。
于是想起来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都是解海龙,这里的孩子都有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
边界村有个希望小学其实就是一个校点,有120个孩子,两个年级一个班,学校是投资40万盖的,确实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目前操场还没弄好。学校有4个老师,其中公办教师1人,代课教师3人,其中有两个是本村的,月工资300元。
有个学生叫班向农,是我们这次去专门要看看的孩子。
班向农的爸爸早些年就因病过世了,妈妈也改嫁不再管他,爷爷病重卧床,只有奶奶一人苦苦支撑这个家。我们去时,说实话,真的看不下去,我们把资助款交给老人时,老奶奶哭了,老爷爷也穿衣下地,执意要谢谢好心人,并不让我们走,一定要把家里的鸭子杀了留大家吃饭。我们快步冲出她家,走出好远去别的孩子家探访。没想到,老奶奶楞是跟了来,拿着一大包花生让我们收下。为了不再让老人跟着我们奔波,我们只好收下。
周一上午,孩子们上课了。
他们每天上午9点上课,11点半下课;下午一点半上课,3点下课。但早晨8点不到就有孩子来了。
天气很冷,坐在屋里我不得不披个棉被,而上学来的孩子很多还赤着脚。
在这里上课,纪律好象没那么重要,你可以晚来,没人问你,家长随时可以进教室,还没上学的孩子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哥哥姐姐,班里的孩子年龄也是参差不齐。
老师先给班里大一些的孩子上课,低年级的孩子则做作业;然后给低年级的孩子讲课文,刚上过课的高年级孩子写作业。其间,给我们留出来一节课,同去的伙伴给孩子们上课,我们则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发放文具,看得出来,孩子们很兴奋和盼望,有的孩子马上在新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和孩子们告别的时候是课间,女孩子围在一起跳长绳男孩子则打闹疯跑,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其实孩子们是很快乐的,心情沉重的只有我们。“人各有命,富贵在天”我不知道这句老话是要默默地承受它还是要狠狠的批判它。我想说:什么都不做也许是最聪明的,但肯定不是最善良的。
但愿这些孩子们能通过政府的扶持,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9年过去了,孩子们肯定都长大了,你们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