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
D1: 成都-理县-甘堡藏寨-观音桥镇
D2:观音桥-色达天葬台-五明佛学院-喇荣宾馆
D3: 色达佛学院-卡萨湖-甘孜县
D4: 甘孜县-马尼干戈-新路海-德格县
D5: 德格-印经院-亚青寺
D6: 亚青寺-炉霍
D7:炉霍-塔公草原-新都桥
D8:新都桥-成都
小百科:国道317,也称为川藏公路北线,318国道支线,起点为 四川 成都 ,到 西藏 那曲 ,又叫成那线,里程为2030千米,在十三五时期,延长终点为 西藏 阿里 地区 噶尔 县。317国道是一条经典的人文摄影路线。
大概上午11点左右,我们抵达桃坪羌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 通道 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
离开桃坪羌寨没过多久,我们便来到了甘堡藏寨。甘堡藏寨是四川省理县甘堡乡的一个藏族村寨。 甘堡藏寨位于理县至马尔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甘堡藏寨位于国道317路旁,距成都市192公里,距理县县城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它倚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在整个藏区自古就将甘堡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
路上简单解决了午餐后,就赶去观音桥住宿,路上的车很多,到观音桥已经很晚了,所以就没怎么拍照片了。
秃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来色达,天葬台是必须来看的,到了天葬台,就会看到漫天的秃鹫,这里的秃鹫,以尸体为食。先上几张秃鹫的照片。
色达天葬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色达是藏语“金马”的意思。建造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半山缓坡上,一座小小的白塔旁,用铁栏半围出一块篮球场一样大的平地,那便是进行天葬的地方。旁边用杆子圈出一地,供家属观看。
在甘孜县城往玛尼干戈大概几十公里的路边上,会看到一个年老的修行者独坐在一个土坡上,成为317国道人文风景之一。
他看到我们都会微笑,我们把随身带的食物拿来送给了他。
接着我们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轮流和他合影。
他用他的礼仪,给我们每个人祝福。
我们没有停留多久,就在此出发,让他继续自己的修行。
在玛尼干戈吃过午饭后,我们就进去新路海。
新路海位于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下,川藏公路侧,距甘孜县城98公里,距德格县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水源由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供给,湖尾流出的溪流为措曲河源头之一。
进去新路海有一段小坡要爬,队伍中的几位队友年级大,为了节约体力便租当地的马进去。
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玉是心,龙是倾,拉措是神湖。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爱妃珠牡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徘徊湖边流边忘返,她那颗眷念美丽河山的心犹沉海底。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为玉龙拉措。
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
这里每天都有一大群信徒围着印经院转圈,据说是108圈。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
由于内部不允许拍照,也不能带相机进入,所以我们只在外面拍了些照片。
亚青寺离白玉县城122公里,离甘孜县城102公里。甘白公路出甘孜一路向西,翻越卓达拉山(海拔4600米)和海子山(海拔4410米),海子山旁的纳楞措湖 碧蓝水面和野鸭嬉戏。在公路界牌95公里前200米处,一路牌(亚青乌金禅林)指向左侧岔路,拐进岔路大约七公里就到了亚青寺。
不同于色达五明佛学院依山而建,亚青寺的大部分修行者的房屋是绕河而建。
亚青寺在章台大草原中间,建在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地势开阔,海拔四千米左右,温度较低,就算是夏季七八月份早晚的温度也就几度而已。
在亚青住了一个晚上,早上起来便看到了皑皑白雪。,甚是美妙,配合此地的宗教气息,更显得神圣了。
围绕寺庙的建筑群,是一片片信徒居住的小屋 。小盒子房,从数千间到二万多间,是修行者们自己建立的。纵横交错的昌曲河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
亚青寺周围现常住有两万余僧尼,以河为界分为扎巴、觉姆两区,共八个洲。
扎巴(出家男众)区分为五个洲:法性光明洲、轮涅法性洲、普贤静虑洲、大乐解脱道洲、明体自解脱洲;觉姆(出家女众,藏语女尊者以称呼)区分为三个洲:乐空双运洲、普贤大乐洲及二谛双运洲。
曲水河围成一个小岛,
此岛是世界最大的觉姆区,岛外是扎巴(男僧)区。
觉姆区面积约0.1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聚集了万多觉姆。
允许在觉姆区生活的男性只有未成年的男孩子,他们都是跟随姐姐或者其他女性亲戚来此出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在众女性的关怀下,比在其他寺院的小僧人要多一份温暖。
出入觉姆们所住的“小岛”主要有两座桥,一座连接大经堂,一座连接修行山。每次听完讲课后,觉姆们只能浩浩荡荡地从其中的一座小桥回到岛上。
我们在亚青寺大概停留到中午左右,用过当地食堂的午餐后就开始返程了。
接下来一路都还是雪景,路上看到了两个穿着很少的妹子,抓拍了几张。
真的是要风度不要温度啊,看到都觉得冷。
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愉快的结束了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