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舌尖上的南宝山
【时间】2019.4.14
【队员】来自成都的25位好吃嘴
【领队】寨主、汉堡
【摄影/摄像】汉堡
这可能是四月众多活动中最为特别的一场活动,名为“舌尖上的南宝山”。
光听活动名,大概就能猜到它的性质和类型。
春季,万物萌发。每年清明前后,位于华西雨屏的南宝山森林里便会萌发一道珍馐美味——折耳根。
有别于常规折耳根的地下茎,南宝山的折耳根多是以地上茎的形式去呈现的。其形态肥嫩无比,口感鲜美多汁。
周日清晨,我们在指定地点集合出发,与来自成都的25位游侠美妙相遇,在这美好的春季共赴了这样一场特别的美食寻味之旅。
大约上午11点半,我们顺利抵达了南宝山徒步起点——倒阳沟。
下车后,寨主在前方领路,我则在后方收队。我们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一路上行,很快便在道路两旁发现了许多隐秘的折耳根。
折耳根,学名蕺(ji)菜,又名鱼腥草。它是一种阴性植物,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在我国西南大山深处常会见到。
而地处华西雨屏温暖湿润的南宝山,正是这样一块野生折耳根的疯长宝地。
来不及讲情怀,说做就做。
只见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提前备好的小铲子,剖开泥土,扯下根茎,动作麻利地对着折耳根便是一顿疯狂采挖。
在我的意识认知里,原以为折耳根只是生长在田埂路边,没想到有小伙伴竟在竹林里和高坡上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
于是,我们分头前往不同的“据点”,又进入到了更深度地新一轮采挖。
折耳根所生长的道路并不长,只有短短一公里的距离。
但是由于边走边挖,所以当我们缓步走到公路分岔口时,竟已花去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寨主带着前方队伍向着箭竹林走去,而我则留守后方等待着尾部的游侠重新启程。
待人员集合完毕后,我们沿着岔路口向下徒行,前方是一栋偌大的木质房屋和一片茂密的竹林。
由于前一晚刚下过雨,所以原本干燥的土路在此时竟变得格外湿滑和泥泞。
我们一行人小心翼翼地穿越着箭竹林,在耗费了近半个小时,才艰难地抵达了一处较为开阔的石滩。
石滩上遍布各类大小不一的灰色石块。
听寨主介绍,南宝山地处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地质结构复杂,因此这里遍布石灰岩和鹅卵石。
我们在石滩上简单地休息后,便整理好行装朝着午餐地点“城门洞”继续前行了。
南宝山多溶洞,著名的溶洞有:熊猫洞、钻山洞、燕子洞等。而城门洞,便是众多溶洞里最易抵达的一个。
它的洞口很大,形状很像古代的城门,因此被叫做城门洞。
从石滩出发大约步行了数百米,我们便顺利抵达了城门洞洞口。
寨主示意我们在洞口先休息,而他则带领另外几个小伙伴前往城门洞内清洗上午采挖来的折耳根。
抑制不住好奇心,我在包内摸出头灯,很快也徒步进入了城门洞内。
城门洞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山洞,洞内没有丝毫的光,所以只能凭借外置光源来照亮前行的路。
走进城门洞,洞内十分宽敞,沿着洞内的沟壑方向行进,很快我便听见了哗啦啦的流水声。向着水声走去,很快我便看见了寨主、强哥和其他几位小伙伴。
此时,他们正在洞内清洗着上午辛苦采挖来的折耳根。
待他们将折耳根清洗干净后,寨主便将它端到了洞外,并将事先准备好的调料一并倒进了铁盆内搅拌。
折耳根的吃法其实有很多,可烫可炒,但最为经典的吃法还是生凉拌。
我本是不吃折耳根的,但考虑到这是寨主辛苦一上午的劳动成果,还是大胆尝试了一口。结果却出奇的美味。
寨主拌的野生折耳根清香脆嫩,咸淡适宜、口感清新。再加上不知是哪位走心小伙伴带来的油炸花生米、牛肉、豆皮和凉面,一口下去,简直大快朵颐。这可真算得上是户外路餐里的美味饕餮了。
在一顿美味分享中,我们就这样在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午餐时光。
饭后,寨主带领之前未曾前往城门洞的小伙伴再次徒步进入了洞内。
洞内灯光极暗,我们只能依靠手机光源才勉强照亮洞内的人和物。
虽然在洞内,我并未亲眼看见所谓的特殊物种“盲虾”。但和大家能在此留下一张如此珍贵且特别的合影,还是觉得很有意义。
出洞时,我们再次进入了欢乐地拍照模式。最后带着不舍,一一告别了城门洞。
返回时,我们并未走来时的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未曾走过的山路。道路虽不宽,却常在一片青山绿树中穿行,别有一番野趣。
此时,望着眼前这苍翠欲滴且静谧的山林,我们仿佛正踏入五柳先生笔下的桃源生活中。
临走前,我们将所有垃圾打包带走,并徒步返回了车上。
一天的南宝山采挖折耳根之行就这样结束了,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激。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亲手采挖植物,并感受劳作之美。很特别,也很难忘。
折耳根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味馈赠,我们也需要将环保的理念和精神传递下去,还给山林。
最后,分享一段我们在城门洞内唱歌的花絮小视频。
如若有缘,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