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烟花三月,我跟随“游侠客旅游网“摄影团的黔东南行摄之旅中,郎德上寨虽然只有一上午的时光,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刺中了我记忆神经。一个是山寨的古朴和宁静;

再有就是“十二道拦门酒”的热情好客,和苗人特有的酒文化。

特别是不期而遇的一片油菜花田,让“多彩贵州”的美誉,在我的脑海里抹上了一笔鲜艳的明黄。

古朴与宁静的古寨

临近寨子的时候,领队白龙在车上介绍了这里的拍摄主题是十二道拦门酒和苗族歌舞表演,由于只有一上午的时间,山寨的建筑和细节,只能粗略扫描,等到其他苗寨再做重点拍摄。“不过,你们很有福气,朗德上寨有一片油菜花,正在盛开。”

我听后内心荡漾,充满期盼,有谁能拒绝一地黄花呢?毕竟,对于东北人来说,油菜花稀少。我去过婺源青海湖那些大面积种植油菜花的地方,却没有正儿八经地看过一场油菜花。今天应该是有眼福了。在进寨前等待观光车的时候,我一边盼望着那片油菜花田,一边先用镜头扫扫寨外的建筑,好像舍不得吃,要把好东西留在最后。

观光车把我们拉到寨子外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到了山坡上的一片古寨,木墙黑瓦的吊脚楼顺坡而下,寨前有一条小河穿过,春水未涨,有些干涸,

一座花桥跨越小河,静然独立。

外观上看,郎德上寨与其他寨子没有什么不同,可意外的是,整个寨子像是唱着空城计,悄无声息。寨子里看不到什么人,寨子外也没有什么游客,只有我们这十来个兵马拿着长枪短炮“虎视眈眈”着这座古寨,简直就像是一场偷袭。这倒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郎德上寨与西江苗寨那种人潮汹涌的过分开发比起来,多了一份古朴和宁静,这里是可以懒散闲逛和静谧发呆的好地方。没有那些“拆旧建新”的商业店铺。没到旺季,游人也较少。整个寨子的建筑保存完好,苗民也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平时都穿着民族服装。

油菜花开映古寨

远远地,我们果真看到一片油菜花田簇拥着古寨。油菜花田面积并不大,仿佛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幸福的黄手帕,静静地铺陈在古寨脚下。仿佛笼罩着一层朦胧的光雾,那有些扎眼的明黄,把背后暗淡的吊脚楼烘托得异常醒目。人间四月,黄花怒放,都说一花一世界,而这一片黄花便已营造出整个春天的氛围。

我的眼前一亮,怦然心动,蓦然欢喜。特别是在前几日始终阴霾的黔东南之行后,看到这片亮色,仿佛从久居的暗室走出来,迎来一片油亮的光明。来之前我曾在网上搜索过郎德上寨的风景图片,几乎很少看到油菜花簇拥古寨的景象。白龙解释说,这片油菜花田是新种的。原来如此,这是不期而遇的意外幸福啊,就当是专为我们的到来而种的吧。

“十二道拦门酒”仪式十点半才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好好收拾一下这片大好风光了。

我紧握相机,使出浑身解数,饥渴地攫取着这片美丽。

咔咔的快门声伴随着咚咚的心跳,定格着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更是利用前景虚化等手段,营造着我盼望已久的如梦如幻的意境。

正在我们闲散地四处寻找拍摄题材的时候,寨子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一个粗扩而有些沧桑的男声,带着特有的混响和回音,飘荡在寨子上空。那声音如此的亲切而悠远,这已是我很久以前对故乡的记忆了,现如今,只能偶尔在《乡村爱情》等影视中才能听到,没想到在这里不期而遇。侧耳细听,喇叭里说的是苗语,听不明白。我看了一下表,拦门酒仪式快开始了,那应该是召集寨民集合的广播吧。

最高礼遇的十二路拦门酒

果然,寨子里的苗民陆续从不同的地方匆匆赶来,来到一条进寨的石阶路上。男女老少都赶来了。

连寨子里的小狗也赶来凑热闹。

女人和孩子都穿着苗族的盛装,男人穿着粗布黑衣,捧着芦笙。

不一会就在寨门外摆好了拦门酒仪式的队伍。这个寨子有个好玩的规定,参加演出会被算工分的,一个月下来,寨民可以凭工分领钱,所以人人都很积极。虽然钱不多,但对于依然还是扶贫对象的他们,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站在进寨路上拦门敬酒的,都是女性,一共十二道,从路边一直延伸到古寨大门。每道两人,两人之间放着一个方桌,桌上有酒,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盛满美酒的巨大牛角。而男人们都站在路边,多数都是老人,准备吹奏芦笙曲。这个寨子里看不到几个年轻人,大概都到外面的世界打工了吧。

敬酒的女士们都穿上了最有苗族特色的盛装来迎接贵客。精美的银饰与鲜艳的绣工交织辉映,在幽暗的吊脚楼和油菜花的衬映下显得异常华丽,整个寨子外都散发着耀眼的银光。

苗女身上的银饰点缀在胸前、头部和颈项,极尽奢华,异常复杂精巧。

这些银饰不光是美观的工艺品,还彰显着他们的信仰和民族文化。领队白龙解释说,苗族妇女头饰上方那个高高竖起的东西,不是牛角,而是鸟的翅膀,那是他们的特殊图腾崇拜。

这些银饰,也是每个家庭的财富象征。无论是蒙藏等游牧民族,还是那些总在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都会把家中所有的财富,换成金银珠宝戴在身上。特别是苗族,在古代的战乱和驱逐中居无定所,始终处于防范外敌的逃亡路上,所以他们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慢慢的演变中,勤劳聪慧的他们,把这些白银打造成精美绝伦的工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既美观又安全。苗族每个姑娘出嫁前,家里都会把积攒多年的白银倾囊而出,打造成这些银饰作为嫁妆,如果不足,母亲就会把自己以前的嫁妆重新回炉,为女儿重新打造,这里面不光承载着古老的民俗,更有母亲的一份温暖的祝福和伟大的爱啊。所以这些银饰只装扮在女性身上,而男人却普遍是布衣青装,偶尔在胸前挂一串细银链。

一切准备停当,这时芦笙奏响,游客们开始陆续进寨。我这时才发现,除了我们团的十几个人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来了一辆大巴车载来几十个游客,这便让这隆重的拦门酒仪式有了些热闹的气氛,不然只有我们十几个“游侠客”棋子般分散其间,敬酒的比游客还多,如此冷落,岂不大大辜负了人家隆重的盛情?恐怕我们真要被美酒和美女醉倒在半路,进不得寨子了。

热闹的拦门酒仪式,在悠扬的芦笙曲中进行着。“十二道拦门酒”,真的不是走个形式而已的。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卖点,那是苗人千百年的古老习俗的再次呈现,那是真人真酒真感情,你从他们每个人的脸上的淳朴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就会感觉到

我也算走过很多景区,大江南北,塞内塞外,却从未领略过如此高贵的礼遇。不说那大量免费喝的酒,不说那复杂的仪式感,不说那隆重的队伍和气势,不说那些芦笙老者的仙乐飘飘,只说那份真挚如火的热情,任凭你是石头人,到了那个氛围也难免会为之动容。

那是一份无尚的荣光。平凡的你,在他们热情的礼遇中,一下子变成了最尊贵的宾客;从不相识的陌生人,一下子成了他们的亲人;当今社会越来越暗淡疏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在这个深山古寨重新被唤醒,被温暖,变成至亲至爱。还有什么,比尊重和信任更值得你眷恋的吗?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说,汉人是有愧于这个民族的。我们的祖先皇帝炎帝尧舜禹都曾侵袭过这个民族,唐宋明清同样也没有停止对这个民族的驱逐甚至奴役。这些苗族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战乱和驱逐,在五次大迁徙中,四处逃散,从黄河中下游逃到长江中游,又不得不逃进云贵川鄂地区的密林深山,甚至逃亡海外。可是无论寨子都么分散,人口多少,他们却依然传承发展着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依然坚守着“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谢仇人”这样的信仰和美德,依然以微笑和广阔的胸怀包容世界,善待他人,这是多么伟大而高贵的民族气节啊。如今,这些原本与世隔绝的深山古寨,忽然涌入大量的、曾被视为敌人的外乡人,他们依然如此真情礼遇,无论是因为旅游开发还是因为传统民俗,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通过“十二道拦门酒”也让我领略了苗族的酒文化。这是一个喜欢酿酒爱酒的民族,喜欢喝酒的我,格外敬重和喜爱这样的民族。苗族人利用山区的特殊地势广开梯田,大量种植稻米,除了食用,还用这些大米酿酒。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喝的酒几乎都是买来的,而他们几乎家家都会自己酿酒。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离不开酒,而且在所有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都少不了酒,待客迎宾更是酒不离桌,酒不离手,酒不离口。由饮酒而产生的“敬酒歌”更是每个仪式上的重头戏。而且他们的敬酒礼仪也非常独特甚至猛烈。比如这个拦门酒,就是迎宾的一个重要敬酒形式,不但要为远道而来的贵客敬酒,还要层层“设卡”,敬十二道,这简直是酒精轰炸。也许以前的客人,真的很难过这道酒关,想要进入寨门还真是要有好酒量。也许这种习俗,也是鉴别敌友,考验真诚的工具?不得而知。但是作为旅游项目,认真程度就大打折扣了,你完全可以不喝,善意致谢后一一绕过,同样也能进入寨门,决不强求。当然,对于嗜酒者,你也完全可以藉此大饱口福。这种牛角酒是很高规格的敬酒礼节,而且领队白龙再三嘱咐我们,牛角是绝不能接到自己手里的,只可以对着牛角饮,接到手里,那所有的酒就是你的了,不喝完是不会罢休的。

我看到进寨的所有游客好像都深谙此道,也许都有导游精心指导过了,没有一个接杯的,都是对角浅饮。至于苗族另外一些比如“高山流水”“转转酒”等敬酒礼仪,那就来得更加猛烈了,热情到了不灌倒不罢休的地步了。

只可惜,因为我一直在忙着拍照,没有喝到拦门酒,但是后来也弥补了这份遗憾。中午“游侠客”领队白龙,特意在寨子里的老支书家,为我们免费安排了一顿长桌宴,让我喝到了那种米酒,真心话,真的很甜。

在拍摄过程中,我想到白龙介绍说,十二道拦门酒的第一道,安排的都是寨子里最漂亮的姑娘。我不禁在拍摄中多用了些心,对着“头道酒”拍个没完。美,谁不爱呢?

游人都已经走过了,我依然还在拍,她们知道我在拍摄,很配合,始终目视前方,从不看镜头,保留着优雅的身姿,而她那不经意的笑容,像柳江江面的波纹,来的无意,去得无踪,自在安如。从我们看来,每个苗女都是一幅画,也许从她们看来,每个摄影人都是一阵风。

这两位“头道酒”看得出已经不是姑娘了,都应该是孩子妈妈了。也许她们的青春容颜,正是从这些旅游仪式中慢慢消逝的,但如今依然保存着昔日的风韵和热情温婉。

我很感慨,拦门酒,本来是他们在迎接贵客入寨时的一个盛大仪式,如今为了旅游的需要,把游客当贵客,却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如果习俗一旦变为一种招揽游客的形式的时候,天天拦路酒,天天芦笙舞,她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在拦门酒仪式结束,歌舞表演还没开始的时候,我在表演广场的一个角落里,又看到了这两个“头道酒”,她们已经取下头上的鸟羽装饰,由刚才那庄重的神情变得悠闲,仿佛完成盛大的表演后,从舞台上回到了家中,席地而坐,甚至有些懒散。其中一位在人群中搜寻着什么,那期盼的眼神让我迷惑。

不一会,家人把一个小宝宝抱给了她,她笑逐颜开,立刻抱起孩子,享受着一位母亲最温馨的时刻。

另一位“头道酒”也是同样的情形。

其实我更喜欢她们这样回归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不禁又频频举起相机。

芦笙场上震撼人心的演出

虽然没喝一口拦门酒,我也没有被拦住,宽松地放进了寨子,游客就是上帝啊。我们来到一个广场,据说叫“芦笙场”。广场被吊脚楼包围着,在黑瓦木墙的衬映下,显得格外明丽。几乎每个苗寨都有这样一个广场,这是寨子里的苗民聚会的地方,是欢度节日、举行庆典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随着芦笙曲载歌载舞,赛飞歌,“踩芦笙”。稍后,我们这些游客就会在这里一饱眼福。

整个广场地面都是用鹅卵石铺砌的,虽然山上的石头资源丰富,但是这镶嵌功夫却是无比精致唯美,图案是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应该是信仰的图腾,显得古老庄重,不失为古寨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光广场,寨子里的小路也几乎都是用这种鹅卵石铺砌的,坡路和台阶也用条石堆砌而成。

我感觉每一块石头都是有温度的,每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都承载着苗人勤劳的智慧和历史的足迹。看着这些精致的花石,我忽然想起雨来,如果下一场雨,这石砌的广场和那吊脚楼间的幽暗小路,应该是油亮亮的泛着光吧,那真是绝美的,诗意中含着惬意,恨不得光着脚板上去走一走,

当然,如果有撑着花伞的苗家女摇曳着走过,光着脚丫点数着每一块宝石,那就更是另一番清美的景致了。

苗族歌舞表演开始了。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身上佩戴的银铃)”的记载。我们看到的表演项目有敬酒歌、苗族飞歌和芦笙舞,最后是踩芦笙大联欢,参演的人员不是很多,也许和游客人数比较少有关系吧。

这是敬酒歌。

这些演员们虽然是业余的,却没有人比他们更专业。虽然他们没有过多的收入,但表演依然认真而卖力。

这是苗族飞歌。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芦笙舞。芦笙场中央吊着一只铜鼓,八位穿着黑衣长衫的老者,缠着黑色的头巾,扎着蓝色的腰带,捧着金黄的芦笙,围绕着铜鼓缓缓行进。

这些吹奏芦笙的都应该是寨子中的长者,多数年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吧。

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摸了一下眼眶,却发现有一些莫名的液体流出来,我落泪了,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想起了他们饱含沧桑却顽强自立的历史?也许是因为看到他们那么大年纪了,依然如此认真,一丝不苟?也许是因为他们一步三挪的姿态?也许因为他们凝重的表情?真的说不清楚。感觉他们好像不是在为我们表演,而是在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庄重的生命仪式。

有一位银须老者,竟然搬出来一个炮弹大的芦笙,上面还写着“中国郎德”,让游客们惊奇不已。白龙告诉我们,那不叫芦笙,那叫芒筒。

这么粗犷的乐器,那老者吹奏起来一定很费力,他也应该是寨子中最有身份的长者吧。

芒筒和铜鼓的奏响,那低沉的声音让芦笙逾显高亢。芦笙乐器虽然简单,曲调也不复杂,但却有着原生态的古朴,清亮明丽,轻盈高亢。如果说蒙古人的马头琴的悠扬是一种草原人的忧郁,那么芦笙的高亢便是苗族人的欢快和乐观

没有结束的结束

演出最后的一项是踩芦笙。所有的演员都上场了,列成队围绕着铜鼓绕圈,还热情的邀请游客们一起参加。所有的游客都被这种热情如炬的氛围点燃了,心暖如火,围成一个同心圆,与苗民们一起载歌载舞,也圆满地结束了我们的旅程。

我们在郎德上寨逗留的时间虽然只有一上午,没办法细致品味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寨,甚是遗憾。但那悠扬的芦笙曲和清脆的银铃声,仿佛依然响在耳畔;那明亮的油菜花,依然满眼铺金,归程似锦。特别是那些吹奏芦笙的老者凝重的表情,和苗人热情宽广的情怀,始终在我的心中激荡,让我温暖,仿佛真正理解了包容天地、感恩自然的人间大道,这也许是我在此地的最大的收获吧。

摄影/文字:石肩
团          队:“游侠客”旅游网7人摄影团
领          队:白龙
摄影  指导:吴俊波   高飞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