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姿态有多少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场景:在大街上健步如飞灵活穿梭、在美景前欢呼跳跃激动叫喊、在博物馆静静伫立抬头凝视、在树荫下悠闲静坐观赏人潮……选好完美的构图,摆着优雅的pose,穿着好看的衣服,咔擦咔擦,修图发圈点赞回复一气呵成。
当然我也不例外。
但是浮现在我眼前的,还有另外几种情景。与行走、跳跃、静站、闲坐不太一样,却别具韵味。
第一种,起得比鸡早(天摸黑就得出门),吃得比猪惨(泡面、榨菜、盐巴),走得比狗累(拖着残缺的双腿),大汗淋漓,发型凌乱,步姿变形。你大概猜到我在说什么了,没错,这种叫做马拉松旅行。从2012年入坑开始,我去过广州马拉松、中山马拉松、贵阳马拉松、长沙马拉松、香港马拉松、华盛顿马拉松……对这一种旅行的姿态体会深刻。
摆动手臂,迈开步子,呼——吸——呼——吸。在这种漫长的规律的枯燥的机械姿势中,我看到各行各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为城市的苏醒准备着,看到非常珍稀独特的视角——不会是乘车时能踏足的地方,不会是游人能拥有的视觉体验,看到这个城市的主人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加油鼓劲着、传递出东道主最热烈的欢迎。
有一种风景,是跑着才能看到的。
第二种,可不比第一种轻松。平路上,只要摆动手臂,迈开步子,呼——吸——呼——吸就能前进,而这种旅行在山里,远离人群,远离喧嚣,却要巧妙避开陡坡、荆棘、滑泥、碎石,要爬升、速降、做功,心态要更加专注,动作要更加灵活。但是与城市旅行相比,户外旅行给我们创造了去感受去探索最本真最原始的东西(比如身体和自然)的机会。仿佛世界静止了一般,你可以专心听见自己的每一声气喘,看到自己讲话形成的一团白雾,感受身体每移动一步的频率。
山山皆有不同的美,黄山奇丽、庐山秀美、华山险峻、衡山素净。四时又有不同的美,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休闲游与重装登山又有不同的体验——在天露山的凄风冷雨中瑟瑟发抖吃了人生最凄惨的一顿路餐,却在第二天醒来打开帐篷看到射来的一束阳光后、在看到蓝天白云下的一排风力发电机构成的美得不真实的图画后觉得一切都值得;在船底顶足足淋了两天雨,却从石缝中长出来的小花小草里、从挂满雨珠的晶莹剔透的枝头、从凌乱堆叠的石头阵中、从繁茂蔓延的金黄草甸上,找到了雨天的美;在四姑娘山登雪山学攀冰,接受路途的遥远和艰辛的同时发现道路的有趣多变;低头看路拼命与寒冷疲累作斗争,不时又抬头看星空日光朝霞云海。
有一种风景,是往上攀登才能看到的。
还有一种姿态,叫做坐下来与人交谈。
因为专业的原因,从大二开始我就到全国各地参与调研,足迹遍布了洛阳、黄山、武陵源、天门山、丹霞山、南昆山、罗浮山、鼎湖山、深圳大鹏、广州从化等。这些有大美而不言的壮丽河山,它们就那么千百万年地存在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展示出来,滋养着人类。只要你用心,你就能与它们对话。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这些地方的人。调研时与他们交谈,遇到了很多热情的面庞和温暖的目光。大部分的受访对象,他们都会愿意坐下来和我们喝茶聊个把小时。也许他们并不能理解和预见调研的目的,仍然给予我们这些外来者与陌生人最大的善意和信任,真实地反映情况。他们的营生之道与待客之道,他们对第一故乡或第二故乡的认同和依恋,他们对守护大自然赋予的优美自然环境的责任和困惑,他们对旅游行业的热忱与探索,是我得到的一生的宝贵财富。
有一种风景,是坐下来与人交谈才能看到的。
从高中毕业开始第一次远途旅行至研究生毕业,六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广东的每一个城市,走过了中国很多的大美山河,也走出了国门见过美好的风景与人情。或许我走过的地方还不够多,但比较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期间的旅行基本上靠的都是自己的奖学金、实习工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走得更多。或许我走过的地方还不够远,但比较自豪的是,我能一个人乘坐红眼航班住青年旅舍去纽约玩得有滋有味,能在北京人生路不熟旅行时主动帮助一位韩国欧巴随之结识了一位好朋友,我又能带一群人去台湾花莲探索部落文化,又能带着朋友走遍本地的历史文化胜地写推送做推介。工作之后经济上更加自由,也有能力走得更远,希望自己永远秉承着旅行的姿态(“旅行的姿态”也是我从高中开始的微博名),深度旅行,负责任旅行,把旅行的快乐和趣味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