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西关 东山口
坐标:广州荔湾越秀
时间:2019年6月4日
领队:讴纪
跟队:星辰 越水
队员:北京阿姨 上海超超小姐姐
从长寿路地铁站出来,穿过繁华拥挤的街道进入宝源路,便是真正的广州旧城。
巷道两旁狭长的竹筒屋,趟栊门上精致的木雕,西洋装潢的阳台上晾晒着的衣服,一个世纪以前便是这般景象。
今天我和讴纪,越水,还有北京一位阿姨和上海一位小姐姐一起,徒步探索广州的两大老城区:西关和东山。
这些老旧的建筑里,埋藏着老广州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显露出老广州当年的体面和尊严。
广州“西关三宝”—— 宝源路~宝华路~多宝路 ,旧时为了图好意头。
清末明初,广州市涌入大量人口,而当地面积有限。政府从西方学习到了骑楼建筑技术,于是在西关一带建造一大批骑楼群,满足百姓的居住需求。
因这些骑楼一般三层,最底一层比较高,上面两层较矮,又或者骑楼一般三四米宽,里面纵深有二十余米长,一般有两三间,无论竖起来还是横进去,都像一节节竹子一样,故又称为竹筒屋。
竹筒屋有三层门,上面刻有精美的雕花,是旧时身份地位的象征。
最外一层是一人高的栅栏,刚好能挡住外人的视线。
中间一层是躺栊门,打开的动作叫躺,和门的设计有关,整个拉开;关上叫栊,意思为笼子,木条必须为奇数。
里面一层才是厚实的木门。
接着走到了富商陈泽球的旧居。
陈泽球平时为人低调节俭,但他家考究的趟栊门和铁艺窗花,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大家风范。
他家门前故意向后缩一米多,只是为了给路过行人下雨是有个避雨之处,真是仁义之士。
他一生唯一一次向世人展示他的财富,是在他女儿出嫁时。1937 年广州沦陷前,那场婚礼的女主角陈家小姐,带来的嫁妆“停停走走有半里路长”。
如此隆重气派,只为爱女婚后能被更好地对待。
陈泽球的女儿就是嫁给了邓华熙的孙子。
西关大宅门是邓华熙的宅邸。
他曾两次向光绪帝推荐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光绪二十年(1894),长 5 卷的《盛世危言》横空出世,全书 30 万字,不仅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而且鼓吹参照西方政治制度,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荔枝湾涌边上是荔枝湾大戏台,每天粤剧爱好者们会在这演出,据说远方的人们可以顺着河水听演员们的表演。
看着市民在公园里聊天,踢毽子,或者跳舞,那种市井气息会让我感觉生活真的很美好。
入民俗屋,我们不说“打开天窗说亮话”,而是说“拉埋天窗”。
除了引申义中对于喜事的寄托,也更不能忽略它空间上的功能——上抽下吸,冷热循环,是大屋最不可或缺的通风设计。
对门口的是正厅(神厅),是供奉祖先和家人聚集的地方,里面的家具按对称摆设,桌椅皆是 名贵的酸枝制成;正厅前近天井上方前有一用木版拉花秀雕而成的花罩,把大厅和天井分隔开;而正厅上方,还搭建有神楼,用于供奉祖先。
正厅大门后门两米处有一个正方形凹槽,这个是专门停放轿子的地方,按现在说法,应该是车位了。
2016年兴建的博物馆,整体参照了岭南园林和戏台的手法建造,保留了众多历史遗产。
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灰瓦青砖 黑色柱梁】。
走过伟兴铜器,一位大叔正在手工打造一个铜杯。
中午我们在吴财记稍作休息,标配的云吞面,云吞顺滑爽口,面条老有劲道,汤底鲜味十足。
吴财记除了云吞面,那就是炸云吞嘛~!自然是不能少的!
东山所在地最开始时只是一片荒草地,叫东山岗,传说是因为明成化年间一个很有权势的太监韦眷兴,建了一座寺才得名的。这寺最初叫永泰寺,后来才叫东山寺。
广州民谚称“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所以当时能住在东山的都是达官贵人。
中共三大就是在东关召开的,因为最后没有人记得具体地址,只有与会其中一人记得隔壁有个122号,于是在附近找个了位置确立为中共三大遗址。
122号的逵园也因此得名。
春园就是与会中共代表们居住的楼房。
培正中学,历史悠久,起源于光绪年间,前身是美国人的女子学院。
之后在香港开设分院,培正集团的名称也有香港的影子。
培正路分开了培正中学与培正小学,两边的围墙上是红砖绿瓦,瓦当上有“培正”二字 ,但是二者瓦当上的培正的“正”字大小略有不同,小学的会比中学的小一号。
培正路坡道缓缓向上,拐弯过去给人无限遐想空间,很适合拍照。
仁信的双皮奶在广东出了名,口感无比软滑甘香。
一句“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恐怕承载不下的西关的骑楼和东山的别墅,毕竟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近代中国多灾多难,斯人已去,唯有房屋和道路还在,为我们叙述这个民族和广州城的兴衰。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