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出生于上海,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和历史全都来自于长辈们的口耳相传。
最近萌生想要更加深度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想法,便报名了一日游的City Walk,跟随领队——上海“老克勒”杰哥漫步新天地、思南路与田子坊,在轻松闲聊中穿梭于梧桐绿荫下的老弄堂。
那些在我成长岁月中从祖辈、长辈那儿听闻的童年趣事和街角巷尾如梦初醒般,都有了真实的观感,上海过往的城厢旧事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位于复兴中路转角处的银行博物馆于2016年开馆,是目前国内馆藏最丰富、珍稀文物最多的金融行业博物馆,展出的各类珍贵金融历史文物有5000余件,坐拥如此丰富的展品,票价却只要5元。老实说这里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存在,带着“原来钞票还有博物馆啊!”这样的感叹,搓着小手的财迷小碎步似地踏入大厅。
正巧当天是上海定向户外挑战赛,银行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点标,大厅内的“金库大门”前有不少参赛选手前来挑战任务,用脚步丈量城市实在是很有意义又充满活力,令我也蠢蠢欲动立flag表示明年也要呼朋唤友一起参加!
上海近代工业的繁荣催生了金融业的萌发,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上海,“东方华尔街”的昔日云烟与今日辉煌皆汇聚于此。银行博物馆陈列着不少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旧银行史料照片和单件实物,例如下图的古董储蓄罐、民国的银行人事档案等。
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印象深刻,而馆内也有一幅微缩般的动态影像图,展示着晚清上海小东门一带(十六铺)商贸往来的景象,也是近代金融发展的雏形,正巧我就正位于如今的十六铺办公楼内工作,办公室窗外的风景是上海地标三件套凭江林立,与画中这派古朴的画风与光景自是物是人非,截然不同。
上海作为沿岸贸易港口,商贸往来兴盛,当时各国货币成色不一、使用不便,以致于钱庄业乘时而兴。
下图便是清末民初,掌柜与客户兑换中的蜡像模拟场景,背后身着蓝色衣服的则是账房先生。
在外资银行的展厅“融绘西风”内,用彩绘玻璃的形式展示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汇丰银行大楼穹顶壁画的风貌,并通过多媒体对壁画和汇丰银行历史作了详尽的介绍。
华贵的汇丰银行大楼被认为是中国大陆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原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分行大楼,如今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汇丰银行大楼正门前的两尊青铜狮作为镇兽,分别以当时汇丰香港总经理和上海分行总经理的名字命名,叫作斯蒂芬Stephen和施迪Stitt。其实现在在外滩看到的两座狮子都是复制品,原版的狮子被馆藏曾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地方性银行,分别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1套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90后表示只用过第四、第五套人民币。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位于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会址内可参观到当年房屋内部布置的原状。当天遇见不少党员携带党旗前来原址瞻仰,合影留念。
“屋里厢”在沪语中指的是“我家里”,而这次参观的是一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老房子,房子的主人是虚拟的一户中产阶级一家,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重现了当年上海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上海石库门博物馆展示房的所有陈列实物全是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弄堂里所存留的旧时实物。
坐在二楼主人房的梳妆台前,把玩那精致的“百雀灵”胭脂和镶着绿玉的发簪,一旁的留声机放着轻快的爵士乐,这一切,仿佛让你看到了一个讲求细节、懂得享受生活的30年代的中产阶级现代派女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两层欧式楼房的故居开放会客厅、餐厅、书房和卧室供游客远观,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大部分保存完好。
毗邻故居的文物馆内则分成八个展区,展出孙中山先生奔走海内外开展革命活动时的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
与孙中山故居相距不到百米的思南路上,一座古董花园咖啡馆坐落在老洋房内,何不伴随着Vintage的物件装点午后,喝一杯咖啡放慢时光。
古旧家具、逼仄楼梯、做旧的菜单、绿意盎然的常春藤以及轻柔舒缓的乐曲,构成了一副怀旧老上海风情。除了是咖啡馆外,店内所有物品都有明码标价,可以出售。
古董咖啡馆的老板韩先生也是一位有腔调的上海“老克勒”,主业是一名游乐园设计师。由于爱收集复古老物,初衷是想开一家出售古典家具的店面,不料无心插柳,增设了大家喝茶闲聊的空间,便反而逐渐成为了一家被老家具簇拥的特色咖啡馆了。
法租界时期,泰康路(田子坊)这片区域是华洋交错的过渡地带,街区内的建筑形态丰富,有民居、石库门里弄也有洋房公寓。1931年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在此创办艺术家协会,也为田子坊种下艺术种子,之后随着陈逸飞等文化名人的纷纷入驻,吸引了越来越多文化艺术产业入驻。
漏出红砖的墙面,老旧的电线杆下是一家家比邻而居的文艺小店,充满创意的改造思路使老弄堂重新焕发生机。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