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合路口BRT天桥下,藏着一家旧书店,如今由一位老奶奶看守,来往这家旧书店的人虽然不多,老奶奶依然静静的坐在一边看书,这家书店的前身是新华书店的古旧书部,这位奶奶的先生是旧书部的负责人,四处收集绝版的古旧书,有时在这停留一会儿,还能淘到有趣绝版的好书呢。
喜欢厦门的原因,它可以很精致,每个年轻人都在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步伐紧凑,这里有年轻白领的下午茶,可以小资情调慵懒的度过一个懒洋洋的午后,也喜欢它地道的人间烟火气息。
如果你稍加留意,它不仅有自己的市井、古朴气息,还原封不动的保留着当地人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早市和晚市捕捞的新鲜海产品充斥着家家户户的餐桌,填补着工作一天后空虚而寂寞的胃,配上两瓶啤酒就再好不过啦,你可以很放松的对今天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宣告此时此刻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好友把酒言欢,新鲜的海鲜为你助兴,当季的瓜果饭后为你解腻,瓜果蔬菜都蕴含着想一口被你吃掉的快感,当夜幕渐渐降临。
中山路一带的小平房被18:30的光线覆上一层湛蓝的面纱,八市悄悄点起了暖色调的橙黄色灯光,挨家挨户的海鲜,在灯光的照射下,食物越发生机,市场中人头攒动,食物瓜果蔬菜的快速流动,无疑不印证着食物的新鲜程度。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出名的“阿杰五香 ” 小店生意总是出奇的好,每到傍晚的时候,这里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不管是外地游客也好,本地市民也罢,虽然互不相识,陌生交织每一副面孔,但你能从他们的眼中发现,同样透露出对食物的期待,老板会快速的问上两句:“几根?”“要剪吗?” 然后很快的打包装盒,甚至有时候,支付宝指纹识别还没付完钱,就已经到了下一位,老板的熟练程度,还没尝就嗅出地道了。
接下来, 当然要尝上一口啦,emmm紧实的肉感还夹杂着洋葱、荸荠,用炸豆腐皮裹着,外面是酥脆的口感,搭配着实在的馅料,满满的一口超满足的~~~~~
据说闽南这一带,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嫁娶或祭拜,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制作五香,是当地一种特色的传统食品,五香当然还是石码的正宗啦,据阿杰五香老板说,他们的配方是来自龙海石码头新华路口的“新行头五香店”,又名福兴饮食店,配料也是相当讲究的,猪肉是选用猪的前腿肉混合着红洋葱,味道才比较香。
阿杰五香旁边有一条大概一百多米的小巷子,叫做担水巷,担水就挑水的意思。据说很久以前厦门仅仅是一个浮在海面上的小岛,岛上由于淡水资源匮乏,岛民们洗衣服都容易洗出一条条盐渍。饮用的水要靠木帆船到“大陆”上去运回来,这里最早靠近第一码头,运回来的淡水就会被挑到这里来卖,人们会在这里排起长长的队伍,于是取名叫做担水巷了。
当年厦门缺水到什么程度呢?毫不夸张的说,在20世纪60、70年代,去理发店里剪头发,还需要自己拎上一桶水,否则理发师没法为客人洗头哈哈哈哈哈哈~
如今,厦门已经摆脱了用水不足的危机,随着城市的兴起,第八市场反而又催生出了一个新的担水行业,只是运的不再是淡水,而是从鹭江道中抽取的海水,目的是,为了保障八市中的海鲜能够新鲜的到达人们的菜篮子里,被端上餐桌~~
走出八市,就会到达开元路,这是厦门第一条近现代化的马路,由市政投资修建,开元路上坐落着一家名为吉治百货的五层小洋房,它的特别之处在天台上能俯瞰八市,楼下的闹市和这一处僻静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在闹中取静,这也是许多INS摄影师经常取景的点啦~
吉治百货中收藏着主人从各处收罗来的宝贝,有老式的月饼模具、热水壶、绿沙发等等,无疑不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时光的巨轮仍向前压进,你却能在这听到时间最缓慢的流动。
尤其,当你走入这个用花砖铺满地面的空间,细听阿吉仔饼铺的故事,三代传承仅在弹指岁月之间,留下的器物是最好的见证,新旧交替之间,夹杂着生命之间的奇妙延续。
在八市周边,你一定不能错过“最美拐角”啦,喜欢摄影的朋友特别注意啦,这里要用广角镜头才能拍下整个画面,据说电影《疯狂的赛车》也曾在这里取景哈哈。 走出最美拐角,就会来到大名鼎鼎的“月华沙茶面”啦,它可是沙茶面中的佼佼者,是经过众多吃客评定出来的领军人物,也是当地居民日常喜爱的食物之一。
大元路上还藏着一家名为赖厝埕的扁食店,他们家的拌面真的很特别,选用的酱料不是花生酱噢!注意不仅仅是花生酱噢!而是一种秘制酱料,吃起来的口感有点像是:甜辣酱加上花生酱,即使在夏天来上一碗,也不会感觉油腻,反而挺清爽的。我偶尔在他们家吃拌面扁食的时候,还听到来自广东的游客夸他们家的扁食鲜呢!心里暗想,难倒广东的佛跳墙不更鲜吗哈哈哈哈哈!
它坐落在一个老城区里,当地的人告诉我,闽南人其实很可爱的,他们有两件大事,男人的大事便是喝茶,女人的大事便是拜拜(多为观音菩萨或妈祖)。居住在附近的阿伯,午后也会到这儿来,自然而然的在旁边,泡上一壶当地产的“海堤牌”茶叶。或下棋,或拉呱(聊天的意思),驻足观赏,也不失趣味。
在这里偶尔能见孩子们打闹,偶尔能见到老人们正儿八经的演奏,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想这里大概就是最生活的一个侧面吧。
老厦门保存最完好的茶室目前还剩两个,一个叫做“五湖茶室”,另一个叫做“龙山茶室”,在一个不足3米的巷子里,支起桌子椅子,几个人围坐在小桌旁“呷(xia)茶”、“话仙”(即“神侃”)。 一个掌心大的紫砂茶壶(又称“小掌罐”),三只小杯,加上一壶热开水,配上雪片糕或者其它茶点,一桌一天地,也被称为“茶桌仔”。
老人的眼里看过太多的事情,我认为了解当地最睿智的事情,就是和他们融为一体,如果幸运的话,被搭理了,你还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城市变迁的故事。
其实,随着市区的变迁,原住民陆续搬离,搬到新区的这些老人,由于割舍不掉孩童时代的邻里感情,就会乘坐公交车或者BRT到这里来聊聊社区新鲜事和儿孙琐事,“茶桌仔”就成了老人难得的精神寄托。
1927年,门牌编号“思明北路2-14号”的“思明戏院”,由华侨曾氏兄弟投资15w银元修建,因为坐落在思明路的十字路口上,所以取“思明”二字。1937年,纪录片《卢沟桥事变》在这里连续放映50多场,座无虚席,创当时厦门电影放映场次最高纪录。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思明戏院改名“鹭江戏院”,后来由于库房漏电失火,影片、机房、放映厅全部毁于一旦。抗日战争后,思明戏院才恢复原名。
在这里静静的看上一部电影,也是一件颇有年代感的事。 对了,它们家的电影票让人有点回到60、70年代的味道,妥妥的复古风。
傍晚5:30--6:00,太阳光线最为柔和,感受海边吹来的微风再舒服不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