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到西关去,只知从中山八路地铁站走,不知从长寿路出发别有一番风味,一路可赏遍西关大屋、竹筒楼、骑楼。
街角的旧式楼房做成圆角样式,少了几分尖锐锋芒,多了几分柔和圆润,与远处的新式洋房一同形成有趣的画面。新旧并存的广州,有人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人追求着更现代方便的生活方式,生活有时平行着,有时相交着,平和知足。
昔日省港富商陈泽球的故居,如今看起来简朴且有些破旧,与宝源路的其他建筑并无二致,若不是领队介绍,或许并不会在这栋建筑前驻足停留。走近细看,为人低调节俭的富商在住所的建设和装饰上其实绝不含糊,首层挑高大气宽敞,门口留出骑楼样式为路人提供遮阴,低调中又透露着主人的胸襟和气度。很多西关大屋,虽然主人已搬离广州,但老屋并不凋敝死寂,他们会找人帮忙照看打理,因此西关大屋仍有着生活气息。
从这些大屋里还能看到一个家庭生活的变迁。儿子成婚分家,于是一户大屋分成三户,每户一层,因不想因为日常上下楼而相互干扰,于是把楼梯做在了外面,我们也得以“爬楼”从外置楼梯到屋顶远眺。如今生活富足,人人注重独立空间,不知道是否会怀念叔嫂妯娌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扶持相互迁就的烟火味。
旧屋的改造一直遵遁“修旧如旧”的原则,可是如果旧屋只是静止在那里,尽管记录着历史见证着历史,缺少人的活动,总会少一些生气和趣味。永庆坊也是因为让骑楼和西关大屋这些老建筑活起来,才得到那么大的关注度。如今,一街(恩宁路骑楼街)、一涌(荔枝湾涌)、一馆(粤剧艺术博物馆)、一院(金声电影院),让这里成为了旧城微改造、历史街区活化的成功标杆,得到了习大大的亲临考察。特色民宿、文创店、文化体验店、特色餐饮、创意办公、文艺展演空间,让这里变得年轻、活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凹造型,来接触传统建筑和文化。
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榕树、芭蕉,对外地过来的游客来说,竟也十分新奇有趣。街头巷尾的大榕树,是乡井的重要标识,父老乡亲在树下纳凉、“打下牙窖”(聊天吹水);岭南古典园林中的芭蕉,不婉约,不灵巧,却新绿可人,在叶间透着明朗清洁,落落大方,勃勃有生机。于是我也第一次认真地去欣赏芭蕉叶的美,不是树叶的细碎,而是大片大片的生动,从根部一节一节舒展向上,直梢头,再溢进如云的叶片里,形成浓浓叶荫。
从西关到东山,已从老广州的城西走到城东。从东山寺的晨钟暮鼓,到东山堂的唱诗声,东山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气氛与新古典主义的交融。一百多年前,西方传教士来穗落脚于此,兴建福音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医院等宗教、教育和慈善机构;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华侨归国回穗投资兴建吸取西洋风格但又保留红砖绿瓦样式的别墅洋房;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曾是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而东山则是民主革命的摇篮,从此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硝烟和热血在这里挥洒,给东山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了基督的教训和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培正中学,四字校训“至善至正”,还可见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如今的东山,有艺术集市、有特色咖啡馆、有精品民宿、有艺术展馆,缤纷热闹不输当年。
要想领略最地道的广州,应走一趟西关到东山的路线,感受西关作为往昔商贸中心的繁盛与富庶,感受东山作为民主革命摇篮的开拓和热血。西关小姐,也不只是富贾人家的小姐,她们学习科学知识,接触新思潮,从传统守旧的溷藩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东山少爷,也不只是达官贵人的纨绔少爷,他们接受“至善至正”的教育,见证着父辈救国救民,自然也该在熏陶下成长为自立自强,敢于打破传统拘束,为国为民承担应负责任的好少年。
只要抓住了东山与西关这两条线,基本就可以掌握广州近现代史的脉络了,此话不假。这条线,走多少次都还会有未揭晓的故事、未看尽的风景、未遇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