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我国有个万里长城,通过小学课本里的插图、电影银幕以及各种媒体的介绍,就熟悉了长城那雄伟的城墙、高大的城堡和坚固的烽火台。同时,也知道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并哭倒长城的故事。
稍微长大一点,知道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时候,知道了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提到长城的时候,除了有一种骄傲和自豪,还有一缕淡淡的哀思愁绪。
虽说18年前来过一回北京,但只是因为工作关系,匆匆之间无心观赏,留下了些许遗憾。今年夏秋之际,正好有机会再返帝都,也正好有机会去静心欣赏一下首都的风采了,而游览长城是我的首选。
万里长城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
游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旅游车出北京往西北方向京张公路疾驰,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
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走进离我最近的望楼,面前的城砖上交织着深黄和暗红的斑驳痕迹,如同激战中战士的鲜血;那些登顶的阶梯,是一位位士兵在烽火中守卫长城的见证,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是忘我杀敌的热血。这种甘愿为国家存亡抛头颅,甘愿为百姓安危洒热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至今仍是中国军人秉承的军魂。
走出望楼,来到城墙边上,我一手扶着城墙,向远方眺望。目光越过面前高山原野,穿过层层历史的书页,涉过漫漫时间的长河。似乎看到长城的缔造者、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实现他荡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宏图壮志,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但也因为连接六国长城、为自己修建陵寝,动用了大量国力、民资,旷日持久,被后世称为“暴君”,而他缔造的大秦帝国,也被史家们称为“暴秦”。而就是这位“暴君”,却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废“井田”,改郡县,让中国从此走向了统一。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在五十岁去世后,把所有的惊叹、批评或是赞美,都留给了后人评说。
功勋往往都建立在枯骨之上,历史往往都由胜利者书写。无论后世的人们怎样评价秦始皇,但万里长城却都已成为中华文明和智慧的里程碑,默默地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千百年来,长城目睹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饱经了边陲的烽火狼烟,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全部兴衰荣辱的历史,都融进了长城绵延万里的墙身之中。
终于,我们到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好汉坡”,此刻,天已放晴,长城仍旧宛若一条巨龙,飞舞盘旋,矫健壮美,在北方正午的阳光中,灿烂地与我对视。
很多游客都在垛口自拍,也有的家庭扶老携幼同登长城。一些外国游客感觉特别兴奋,有的竟大呼小叫,在倾斜度达30度-40度的斜坡上跳跃着。也有游客冒着危险在长城外面的陡坡上拍照,尽管有工作人员提醒,他们却充耳不闻。
看着那些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人们,我在想:明知前路险峻,却仍然奋力攀登,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负重前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