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周日,阴,天气预报下午小雨
地点:豫园
人物:10位充满求知欲望的游侠(5大5小)+小桥老师+助教老师+助教领队小麦茶+助教领队清风纤云+助教领队胖头鱼
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虽身在上海多年,也偶尔去城隍庙及商店街逛吃逛吃,尤其是元宵灯展、中秋灯展,更是一次不落的去观赏过,然而就是没有花费40大洋进去参观的冲动,感谢游侠客提供这次机会,让我们跟随小桥老师,来深入观赏豫园的一景一物,一花一石,一草一木!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城隍庙的北面,是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古香古色的园林大门正对着荷花池中的湖心亭。原是明代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为奉养他的父亲,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潘恩而建,有豫悦父亲之意,所以取名“豫园”,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刑部尚书(正部级)潘恩的儿子潘允端以举人的身份参加了礼部的公务员招聘考试,不过他落榜了(看来当年的官二代没有现在的牛啊)。落榜以后,潘允端开始萌生了修建园林的想法,于是在城隍庙西北的一块菜畦上,开始聚石、凿池、造亭、植树,开始了他的造园工作。园林开工三年以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潘允端中进士,由于要到外地做官就无暇再管园林修建的事了。直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从四川布政使去职回乡,才又开始全力以赴继续扩建那座未完成的园子。这一次,潘允端下了血本,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扩建园子,并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园艺大师张南阳担任设计师。就这样,池子越挖越多,园子越扩越大,一直到万历末年(1620年),园子才算全部完工。
进入豫园大门,就见到这块黄褐色的巨石,上面有江泽民题写的:海上名园,后面就是三穗堂
潘允端最初建造豫园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老父亲,能让老父亲在豫园安度晚年。但是,由于建造豫园的工期实在是太长了,以至于在园子还没有彻底完工的时候,1582年老人家就去世了。于是,豫园实际上成了潘允端自己享受退隐生活的安乐窝。潘允端在豫园建成以后,经常在园内搞宴请唱戏、算命请仙、古玩字画、斗蛐蛐、放风筝等等大型活动,一时间,三教九流的人员频繁进出豫园。挥霍无度生活方式加上造园所耗的财力,很快就让潘允端入不敷出了。到潘允端晚年的时候,家业已经非常衰落了,要经常靠出卖一些古玩和土地来维持生计。潘允端去世以后,豫园渐渐的就荒芜了。明朝末年,豫园就已经不姓潘了。清朝初,豫园又多次易手,后来就被多家外姓分割了。康熙和乾隆年间,一些上海的士绅出资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豫园已经不是私家园林了,而是成为社会公共资源供士绅乡人聚会休闲的场所。
历史上豫园曾五次遭到严重破坏。第一次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进驻豫园和城隍庙,指挥部就设在湖心亭;第二次是咸丰五年(1855年),小刀会起义时期,指挥部设在豫园点春堂,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进驻豫园,许多建筑被毁;第三次是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征时期,清政府雇佣洋枪队帮助防城,军队就驻扎在豫园内,拆假山,填池塘,在园内建了大批西式营房;第四次是民国时期,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部分建筑被日军焚毁;第五次就是文革期间,为了建防空洞,拆除了历经多次劫难而保存下来的明代建筑环龙桥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豫园主要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修复的,修复后的豫园占地30多亩,虽没有明代原来的规模那么大,但是主要的建筑亭、台、楼、阁、榭、池塘、假山等都是按原来的记载重建或修缮的,可谓不是当年,胜似当年啊。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深刻了解豫园,走进中国的园林文化~~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来说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园林中的建筑具有居住使用与观赏的双重功能,并且也更具有艺术性。园林中的建筑类型比一般的居住类建筑要丰富的多,亭、台、楼、阁、厅、堂、轩、榭、斋、馆、廊、桥、舫等,形态各不同,大小各异,功能也不同。
打唱台,小戏台后部跨池上而建,增加了音响效果
流觞亭,取曲水流觞的意境
内园中的古戏台,始建于1888年,因整个戏台雕刻非常精美,尤其是戏台的藻井呈穹窿装,装饰极其华丽,被誉为“江南园林第一台”,两侧石柱上有俞振飞所撰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两侧的双层看台可以供300人同时观看演出
得月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被毁,清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
常见的屋顶样式依尊卑不同共分七个等级(其中庑殿顶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
第一级:重檐庑殿顶,用于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故宫中的太和殿是皇帝活动的中心,占据着紫禁城最重要的部位,用的就是重檐庑殿屋顶。
第二级:重檐歇山顶,用于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歇山顶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第三级:单檐庑殿顶,用于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第四级:单檐歇山顶,用于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御园中的三穗堂便是如此
三穗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堂名取一禾三穗象征丰收之意。堂上悬挂着潘允端撰写、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
第五级:悬山顶,用于民居、神库(神库,仓库名。清代工部制造库下属单位之一)
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第六级: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封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
第七级:卷棚顶,多用于民间建筑。
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歇山式卷棚。
无等级:攒尖顶,用于亭台楼阁等;盝顶及平顶等其他屋顶形式。
攒尖顶是指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内凹,则为盔顶。(盔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
盝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如北京故宫钦安殿
“牛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形状如直角三角形,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
天花是遮蔽建筑内顶部的构件,而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则称作“藻井”,这种天花的每一方格为一井,又是以花纹,雕刻,彩画,故名藻井。
艺术中的龙与狮,一个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个是吸收外国艺术而民族化了的,它们胜过许多动物形象,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所用。
比方说殿脊两端的吞脊兽: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龙生九子肿的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鲸。
豫园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地方是在这座园子里有五处龙墙,分别为卧龙、穿云、二龙戏珠和睡龙。据说当年由于这几处龙墙,潘家险些招致杀身之祸。明朝的时候,除了皇帝以外,龙是任何人的禁忌,逾制是要灭九族的。由于豫园建的太奢华了,就遭致了别人的嫉妒,于是有人就跑到皇帝那儿去打小报告了。皇帝听说以后龙颜大怒,于是就决定派专人去调查,一旦属实,那潘家就难逃灭门之灾。好在潘恩和潘允端在当官的时候在朝里还是交了一些好朋友的,他的朋友派人快马加鞭赶在调查人员之前赶到了潘家。潘允端闻讯大惊失色、惊恐万分,不过他还是急中生智,马上派人把龙墙上的龙爪去掉了两个。等调查人员来到去现场勘查时,潘允端说我建的根本就不是龙,而是三爪的蟒啊。调查人员在豫园内转了一圈,看到的确实都是三爪的蟒,于是就回京复命去了。由此,潘允端靠朋友的信息和自己的智慧,使潘家逃过了这一劫。
龙头下有一只金蟾,龙吸金蟾吐出的精气,金蟾饮龙流下的唾液,双方互利共生,这就是穿云龙
在和煦堂东侧的门洞上,是二龙戏珠
在内园看到了这条睡龙,左侧有厅,名叫可以观,可以观对面的墙壁上是砖雕《郭子仪上寿》,睡龙墙壁后面假山上有个建筑叫船舫
豫园内的龙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五条龙的龙头都是泥塑的。也有不同点,就是这条睡龙身上的鳞片也是泥塑的,鳞片是伏下的,像是在睡眠状态。而其它几条龙身上的鳞片都是用瓦片做成的,鳞片竖起,显得精神抖擞
仰山堂东面的游廊入口,两侧有一对铸造于元代的铁狮子,这对铁狮子原来在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鬼子运回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
静观门前的狮子,是清代的遗物,是用整块的青石雕刻而成,工艺精美,非常珍贵
狮嘴内中空,有一活球,小桥老师请同学们猜猜这枚石球是怎么进去的呢?并且拿出来有奖!
宝贝们想尽办法,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只能让石球在狮嘴内滚来滚去
原来啊,那枚石球,是工匠大叔们一点一点在狮嘴内打磨出来的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三穗堂屋顶便有一左一右两员大将,左侧为张飞手持长矛,右侧为严颜手持大刀
小朋友们在小桥老师的指点下,个个仰着脖子去望
(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颈椎的方式)
砖雕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豫园内有许多砖雕、石雕等,历史都很悠久,如今在外面都加上了玻璃罩保护起来了。
路过的老奶奶也被小桥老师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窗户犹如建筑的眼睛,透过它的深眸展示建筑的风韵,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同时,中国古建筑的窗户不仅实用还兼具美观效果,洋溢着东方美学的色彩。
虚隔,是中国园林建筑构景手段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含蓄有致,意味深长,忌“一览无余”,要能引人入胜。
框景是建筑艺术园林构景方法之一,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形成如嵌入镜框中图画的造景方式。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随形就势,削低垫高,引水成池,筑土为山,使得园林景致山美如画,水秀如诗。
在仰山堂看到的大假山,由浙江武康黄石叠成,是明代著名叠石专家张南阳唯一的传世之作,也是豫园从明代始建至今唯一没有被毁坏的一件文物。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纵深40米,高处的小亭子叫望江亭,这里也是豫园内的一个制高点。
玉玲珑,是豫园一宝,与苏州的冠云峰、杭州的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
玉玲珑,是宋代遗物,是宋徽宗花石纲之一,后来由于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囚禁于五国城,花石纲失落于民间,这块玉玲珑就是其中之一
私家园林铺装是指用各种材料进行的地面铺砌装饰,具有不同的寓意。
三足金蟾,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吸财镇宅辟邪。
葫芦,背景是一根拐杖,无疑是八仙中的铁拐李的物件,这种图案叫“暗八仙”,也就是说用八仙所使用的物件来代表八仙,寓意吉祥护佑。
短短的两个小时,在同学们不停记笔记,找寻答案的过程当中度过,然而豫园可介绍的点太多了,如果您想更详细的了解豫园,请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参加我们的研学吧!
小编现在就十分后悔,没有在结束之后重逛豫园,重新按照小桥老师的讲解细细的筛一遍,只能期待下次重逢了!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