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算一篇游记,仅仅是自己的情绪记忆。记录着我这个生长在外的的武汉伢,从小到大第一次对这座城市的敬意。每年跟着父母回武汉,都是用全身在抗拒:炎热的天去、燥怒的人群、拥堵的道路、还有永远修不完的建筑工地......

直到今年的疫情,我的情感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切都是那么的突如其来。

看着武汉和湖北全境都已经降为低风险地区以后,端午节,我决定回武汉,看看我的家人朋友们。和他们在一起的这三天,也让我对这座陌生的家乡城有了新的认识。

武汉大学

一首诗,一座城

有时候,爱上一座城,是突如其来的。犹如爱上一个人,说不清什么时候,也道不明任何地方。是在华灯初上的夜晚,还是寥寥晨星的黎明;是坐在公车上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还是独守熬夜奋战下班后的那点路灯?好像都有,又好像都不是。

武汉长江大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立冬到处楚天雨,薄暮依稀武汉烟。
三百水云青色远,东湖波隐珞珈山。

珞珈山

我也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算不算武汉人,从小长大的地方都在四川,从记事起,满打满算在武汉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一年,可是户口本上籍贯一栏一直提醒着我的根在武汉,就连名字里的字也都出自东湖边的“珞珈山”。

熟悉的陌生城

二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化,对老武汉的旧记忆却越发模糊了。模糊的原因,我自己私下想了很久:老房子被拆除,各种新式建筑在这个城市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随着城市改造的洪流,颇有武汉特色的民巷老街被一座座相似的高楼和相似的高架桥替代,城市跟城市之间越发看不出区别,吃穿住用都方便了,却模糊了我对曹祥泰的绿豆糕、老万城的酸梅汤、五芳斋的汤圆等这些老武汉人的记忆。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赶走了武汉二厂的汽水。20世纪80年代,是饮料二厂最红火的“黄金时代”。每天晚上8点,小商户骑着三轮车在二厂门口排队进货,队伍从解放大道一直排到西马路,蔚为壮观。伴随着“呲”的一声脆响,老武汉的夏天拉开序幕。如今在西安我居然在盒马鲜生里看到了二厂的新版汽水,味道没咋变,就是这迎合市场的名字有点不知所云。

我觉得最让人陌生的还不是城市建筑、形态趋于一致。武汉人的城市底蕴的流逝更加可惜。以前街头巷尾的武汉话,现在越来越少听见,偶尔能听到一声汉骂“个板板”,感觉还颇亲切可人。而今绝大多数九零后、零零后都说不到一口地道的武汉话了。

我对这个从小就没有什么印象的过客家乡越来越陌生。这种感觉就像你小时候丢了一个玩具,突然哪天蹦了出来,但是被人重新组装修饰,看上去新式漂亮了很多,但是一点不亲切熟悉。加上城市越来越大,小时候的玩伴邻居各自东西,几年都难得见到一回,时常让我怀疑这个城市跟我还有什么血脉上的联系。

记得小时候回武汉,满眼尽是建筑工地,那时候还没有地铁,每次从汉口去武昌大伯家都要步行20分钟做公交。平时倒也无妨,只是到了周末就会很无奈。不太记得是几路车了,只记得每次要过江上桥时,必然是要堵个半个小时之久的。

冬天乘车还好,人大都冷得缩如刺猬。狭小的空间里面,一下子挤满了好多人。大家挤挤闹闹,偶尔有人被踩到碰到了。也急,也来几句带有特殊汉腔的“汉骂”。这时旁边必有大叔大妈听不过去了,就劝到:莫吵莫吵,大家挤挤更健康嘛!说完连带着大家一起笑了。这时回忆起来,居然回忆本身也带着些微的暖色调了。

夏天乘车可就害惨了。从闷热的外面一下子冲进拥挤的空调车间,别提多舒服了。可是舒服没多久,一身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这都还是好的,记得有一次,也是堵在大桥上。突然,公车的空调坏了。一瞬间,温度立马升了起来。汗水像小溪水一样从脑门,从胸前一趟一趟冲刷下来。大家那个闷热了,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要晕倒了。这时,不知是谁,突然放了个屁!夹裹着混合了多种体味的特殊的气味,一下子就占据了整个车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的把视线看向窗外。

所以我更愿意的多记着武汉的春天,有点闹,有点美,也有点让人难忘。清晨扑鼻而来的芝麻香,从街头飘到巷尾;午后倾泻一地的暖阳,从樱树照到脚尖;晚间萦绕耳畔的汉腔汉调,从霓虹灯下的广场绕到人潮拥挤的末班车间。于武汉伢而言,久别的武汉,不仅仅是一个绚烂缤纷的符号,更像是一个饱含深情的匣子。冬去春来,匣子里的记忆册越来越厚,今年大家被“禁锢”的这几个月,有了心绪,翻开相册,温习我与大武汉的些许记忆。

味觉记忆:热干面

热干面,作为远近闻名的武汉特色小吃,不仅是武汉本地人“过早”(吃早饭)的首选食物,还是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初来武汉,大街小巷里各色各样的面馆宛若一道平凡却独特的风景线。面馆里那口盛着沸水的大锅、那柄装着一窝窝油面的长把竹蔑笊篱、那并排有序的佐料罐,还有蒙蒙白雾里那只娴熟地烫面、沥水、捞面、浇汁、洒料、扣面的大手,都成为了我们脑海里最熟悉的景象。

俗话说:“未尝热干面,先闻芝麻香。”一碗正宗的热干面最必不可少的便是芝麻酱。但提起芝麻酱,不少外地来武汉的朋友们都有着一段相似的经历:初次吃热干面时,对附着在面团上那股浓稠无比的土黄色芝麻酱满心好奇,但一入口,除了满口的芝麻味,几乎尝不出其他味道,再顺着多吃两口,越发感觉甜腻和碱味过重,并且越搅拌越干。对热干面初体验不太理想的人并不在少数,但热干面更像是一种需要慢慢品尝,才让人回味无穷的食物。我爸就经常念叨:“武汉热干面会越品尝越喜爱,越回味越醇香。”多年以后回到武汉,早晨下楼在巷子口要上一碗热干面,不禁感叹武汉热干面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的独特风味。如果不能一见钟情地爱上武汉热干面,那就将味蕾交给时间吧!

随着全国疫情形势的好转,武汉重启。如今武汉居民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当中,街边巷角里又重新弥散着烟火气息。不少本地人外出后的第一选择便是像往常一样,来到街边,吃上一碗热干面,填补味觉上挂念已久的家乡记忆。虽然武汉蔡林记开始了营业,久违的武汉热干面也顺利归队,但也并不是从前熙熙攘攘的景象,更像是一副守得云开见月明后的理性复苏。三三两两的人来到热干面店铺前,道起那声久违的“来碗热干面”,忽而涌上心头的感动让人莫名湿了眼眶。热干面,是一份有温度的食物,也是一份有温度的记忆。热干面醒了,武汉人的心便有了份着落。

视觉记忆:樱花

武汉的樱花,如云胜雪。从三月初开始,早樱便逐渐在荆楚大地上绽放开来。据说,来武大看一场人海,是每一朵樱花的梦想。而今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武汉的樱花久久未能等到它的“知音”。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这是鲁迅先生在东京求学期间所见的樱花盛景。与东京樱花相似,浪漫、绚丽、雅致,这是不少人对武汉樱花的第一印象,不同的是,武汉樱花展现的是武汉独有的城市烙印。从武大樱花大道的落樱缤纷到东湖樱花园的夜间花影,樱花的骨子里无一不流淌着武汉这座城市的血液。老建筑旁的樱花掩映着绿瓦白墙,轻柔安静,折射出高等学府的古朴典雅;灯光照耀下的樱花凝视着粼粼波光,洗净铅华,显示出“大江大河大武汉”的繁荣。

武汉最有名的赏樱地要属武大,一进入樱花季,武汉一众学子伙同全国隔离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便会来到武大的樱花大道或是樱花城堡,奔赴一场春天的盛情邀约。树上绽放的是梵高式浓烈的春天,树下奔走的是火一般的飞扬的青春。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对于听闻武大樱花盛名多年的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和朋友们在樱花相遇的场景。登上樱顶后俯视下面的樱花,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情不自禁为之动容。疫情影响下,昔日熙熙攘攘的赏花人的身影已不复出现,武汉的樱花沉默了一个春天,人们也只能通过“云赏樱”来寄托他们对于武汉樱花的思念,“云赏樱”让大家也惊艳于与往年截然不同的静美。宅在家里和武汉的伙计们一起讨论着:“疫情中盛放的武汉樱花,即使失去了往日的人潮涌动但依然动人。等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再约武汉可好?”。

“爱与希望”是樱花的花语,疫情期间,人们见证了太多的人间大爱,也对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充满了希望。武汉的樱花岑寂了一个春天,但那片热情奔放、轰轰烈烈的绯云会永远停留在武汉人的回忆里,安静而恒温,轻柔而绵长。

听觉记忆:武汉话

武汉话,是武汉的灵魂,也是武汉这座城市流淌于市井生活的血液。出了高铁站,漫步在武汉的老街,扑面而来的是武汉三伏天的热浪,四面八方传来难懂的异乡方言。腔调激昂,爆破中带着节奏,这是每个人对武汉话的第一印象。

每天凌晨,唤醒武汉的不是鸡鸣,而是在早市过早的武汉人略显嘈杂的声音。热干面摊前排着长长的小队,武汉人熟练地用武汉话与摊铺老板交流着;日间的街边巷脚,也常听到邻里间汉腔汉调的阵阵寒暄;走进夜市,烧烤摊、大排档中,年轻人们将酒杯“砰砰”碰撞着,时不时传出几声“汉骂”,吐露着一天的不快……

对于很多初到武汉的外地朋友来说,语气泼辣、咄咄逼人的“汉骂”是粗俗不堪、令人畏惧的。“初次体会’汉骂’,我就见识到它的恐怖之处。”东北的朋友回忆自己刚到武汉时的情况时说道。但随着在汉时间的增长,她发现无论是平日邻里交流时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汉腔汉调,还是生气、打趣时脱口而出的两声“汉骂”,都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汉骂’很难入耳,但这就是武汉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不是吗?”

“汉骂”作为武汉当地的一种方言特色,在不经意间渐渐成为了武汉人们宣泄情绪、调侃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正如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差火》视频所展现的,“武汉嫂子”用“十级汉骂”怒斥着社区志愿者的不作为,引起了所有在家“憋疯了”的武汉人的一致共鸣。这段泼辣的“汉骂”,有理有据,直抒胸臆,展现出武汉人的坦诚率真。

城市的韵味终究来源于人,而人又通过语言将老城韵味表达出来。“喂!老板,来碗热干!”“好嘞!”在武汉慢慢恢复元气的同时,大街小巷的人们也在这烟火氤氲中,享受着独属武汉的“过早”时光。“浇点红油撒”、“再来根油条”……早市虽不如往昔那般熙熙攘攘,但那熟悉的笑骂仍萦绕耳边,久久不肯散去;每天早上在楼下巷子口摆早点摊的阿姨热情的问着“后面的伢吃(Qi)么斯?”武汉这座老城的风韵,正伴随着汉腔汉调在街头巷尾的回响,慢慢重现在人们面前。

触觉记忆:竹床遍地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每到了夏天,我们武汉伢到晚上都不肯在屋里睡,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扛着竹床、带着蒲扇,一家人都到长江边去乘凉。因为那时武汉人都是这样过夏天,江边晚上也是热热闹闹的,一点都不寂寞。等我跟小伙伴一起玩累了,瘫在竹床上看星星,奶奶就会一边摇着蒲扇赶我身上的蚊子,一边用地道的武汉话哼着童谣给我听: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把,换提把,提把远,换竹片,竹片尖,杵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过年。

这其实是唯美的叙述,在武汉这个热气腾腾的城市,夏日的炎热让人血压升高,脾气暴躁,竹床阵中,经常也发生一些战争,比如谁家不自觉,将竹床挪到一处通风,但又不属于自家地盘的位置,而另一个魁梧大汉扛着竹床匆匆而来,看见自家的竹床位置被占,而恰巧两家平时又有些纠纷,结下过梁子,那就有好看的了:先是嘴角,据理力争,然后是各家女眷的出现,著名的汉骂是她们擅长的。而男人们则养精蓄锐,互相怒目圆睁,到最后,自然比试的是拳脚功夫,其间,街坊邻居们扯劝的扯劝,劝和的劝和,极端情况下,主持公道的会被晾在一边,街坊邻居会根据平时关系的好坏,助骂的助骂,助拳的助拳,竹床阵成了练武场,是武汉人纳凉的插曲。

易中天曾说武汉是个“好到可以当首都的城市”,也有人说武汉是中国的丹田,居“天元之位”。地理位置的优势那是相当的高!但武汉的酷暑严寒也是人人畏之。武汉人也诙谐地自嘲冬天“取暖基本靠抖”,夏天“距烤肉的距离只差一撮孜然”。在优越地理位置和恶劣气候的双重夾击下,几千年来造就了楚人特有的风骨和文化特点。易中天在“品武汉”中对武汉人给予了很高的品评,他说武汉人有四大特点: 乐观幽默,坚韧不拔,豪俠仗义,足智多谋。所以,只有了解了楚地楚人楚文化,才有可能理解武汉在这场大灾中为人类做出的牺牲。

在中国,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上海、大西安、大武汉……武汉面积是纽约的七倍,人口是纽约的将近一倍,你说大不大?经过这十来年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准一线城市的武汉,眼看将以“大武汉”的雄姿屹立于荆楚大地。

可谁能想到,几乎在一夜间,这座超大城市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车流人群瞬间从所有的交通要道和公众场合消失了。 如果说汶川地震给人以山河破碎人民流血的惨烈感,那么武汉,一座死寂的空城给人的则是一种恐怖和心酸感。再想到这座空城到处都弥散着那可怕而妖艳的病毒,医护人员身着白色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像极了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

钟南山含泪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它曾经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也是98洪灾30万官兵拼死保卫的城市。而今天,为了阻击病毒,不让它在中国乃至全球扩散,武汉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决断:封城,近千万人居家隔离。借用一位医生的话“把病毒闷死在家里!”何等壮烈!这让我想起十七世纪英国亚姆小镇,当伦敦鼠疫爆发时,这座城边小镇自我封闭,无一人逃跑,最后以全镇75%的死亡率阻止了伦敦疫情的扩散。而武汉保卫战的意义百倍千倍于亚姆,因为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生死搏杀中,武汉就是世界的马奇诺防线。

我为武汉哭,我为武汉笑。汶川地震是坚守在救灾阵地上默默流泪,而这次则是捧着蹲在电视手机前时而哭时而笑。原来我每天的幸福时光,是晚上靠在床上看电影和电视剧,自从武汉封城后我放弃了这一嗜好,改看“抖音”了。“抖音”即时真实生动的展示了隔离中武汉人的生存状态,我从手机上,微信上特别是抖音里品武汉人,越品越觉得武汉人可爱可敬! 都说“乐极生悲”,而武汉人偏偏来了个“悲极生乐”,变穷极无聊为脑洞大开创意劲爆,看那些小视频,家家都是戏台,人人都是戏精,搞笑花样百出,唱歌跳舞小品段子齐活,真正是“惟楚有才”!常常让我笑的肚子痛。

武汉对我情感的冲击力是多方面的,我也有很多时候为武汉流泪,一次是看直升机航拍下的武汉,虽然空无一人但依旧灯光璀璨,保持着往日的辉煌。城市整齐干浄,没有任何骚乱和砸抢的痕迹,很多高楼上用灯光打出“武汉加油!”四个红彤彤的大字,让我突然从“人在阵地在”联想到“人在城市在”,心底就涌出一股感动。

第二次震惊到我的是李文亮医生的死,是那种白发人哭黑发人的痛惜。我至今不敢看他的相片,不是最出名的那张戴双层口罩和眼镜的,而是口里插着管子,没戴眼镜,两眼直钩钩的看着你,让你无法直视,这大概就是他的遗照。看到这么一个青年才俊逝去,我不由得流下两行老泪。

前几天,另一个具有武汉精神的人在我心中拔地而起,他就是常凯。这位湖北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在短短几天内父亲,母亲,姐姐就先后去世,妻子在抢救生死难料。他本人自知不治,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永别了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如此的冷静,没有惊慌,没有抱怨,没有恐惧,但字里行间透着不屈。那朴实无华的十二个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从中感受到楚人的浩荡之气。

那位武昌医院院长不治身亡,也在一线奋战的妻子穿着防护服追着灵车哭喊,没有人不为之动容。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宇定,身患“渐冻症”,行动困难,可没有一天下过火线。疫情之下武汉的大动脉断流了,但这座城市没死,在每个居民区,每栋楼房,每户人家之后,都能透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要归功于那些黙黙付出的城市治安和环卫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年轻的志愿者们,是他们通过运行城市的毛细血管系统,维系着这座千万人口大城市的生存。他们是真正的武汉英雄,让我肃然起敬!

最近一个录音讲话在网上广泛传播,演讲者朱畴文是上海中山医院援汉医疗队队长,虽然看上去他讲的很平静,但有几处提到武汉时,他都哽咽得难以说下去。作为一名资深医生,对生老病死应是习以为常,但朱畴文自始至终都强圧着悲痛,可见武汉人民所受苦难之深之惨,让这样一位医生都感到难以言表的痛楚和震惊。他最后的一段话代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声,他说“再也不愿以医疗队领队的身份回到武汉,再回武汉时应该是一个游客”。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