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的蔷薇,旧年的往事,江南是一个诱人的谜面。”
爱上一座小镇究竟是怎样的感觉?一直以来自己都有一种江南情结,这已经太久远了,或是从小时候背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开始,抑或是发端于中学时读到古龙《剑花烟雨江南》……及至现在,虽然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已经去过了一半,但我依然在这个北方的银杏叶已然金黄的季节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江南。这是一种情怀,就像是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都会重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般,遥想着那些清婉的词汇和风情的地名,究竟此时是一般怎样的风景。
好吧,我终于到了南浔,这座湖州边上的小镇,也依然没有让我失望。流淌了千年的水道,欸乃的摇橹声,白墙黑瓦的建筑,还有明清时代富甲天下的历史与传说。虽然已过了最好的时节,小莲庄里的桂花树依然散发着勾人的悠香。而我们穿行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中,似乎处处如歌如诗,当然了,还有美味的双交面,和说着像吴侬软语般清丽少女袅袅而行。
先放几张图预览~
浔溪秋水东流,轻杨柳。万里料峭风寒,正清秋。
莫凭楼,红笺字,谁人收?却看几许烟雨,几离愁。
——《相见欢·南浔》
PS:以上为自己胡乱填词,大家见笑:)
从湖州到南浔区需要一个来小时,从南浔汽车站到达古镇牌坊需要15分钟,然后再跨过一座通津桥,而这短短不到一分钟,却让你感觉如同跨过了数百年的光阴。
据说南浔的建镇事件可以上溯到700多年以前,近代更因“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名声闻于世人,是一座巨富之镇,有着 “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导游MM说,南浔镇上能被称之为“象”的四大家族,每一家的家产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都在百亿以上,着实令人咋舌。
Tips:
“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两)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
我到达古镇时为时尚早,天空有些阴郁,时不时地还有些小雨飘下,颇有些寒意,不过说起来,在细雨霏霏中在古镇中慢行,却是地道的江南风味——毫无疑问,这番“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朦胧意味或许更符合李清照、柳永笔下的江南风情。
我曾去过好些江南古镇,但南浔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譬如乌镇西栅,夜景自然是极好的,酒吧自然是小资,但似乎却少了几分亲切的烟火气息。而南浔的好,确实却是恬静和安然,充满生活的味道。
时值午后,小雨初歇,我们一行人在南浔北面百间楼附近的游船码头上了船,南浔的地形基本呈南北走向,从蜿蜒的水道一直行到南面的小莲庄,再步行沿河两岸走回百间楼,是最妥当的游览路线。
Tips:
游玩线路推荐:百间楼附近风雨桥游船码头→小莲庄 → 嘉业堂藏书楼 →张石铭旧宅→ 求恕里→刘氏梯号(红房子) → 广惠宫 → 辑里湖丝馆(南浔史馆)→ 张静江故居 → 百间楼
桨过水开,一路行来。南浔的水道并不十分开阔,堪堪可供两艘木船擦身而过。老年的船夫或是年轻的船娘摇着撸,有时交错时还互相打声招呼,两岸都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许是这里离古徽州比较近,南浔巨富之中也有不少是从徽州一带迁居于此),也隐隐地能闻到几分桂花的香气。虽然已是十月,河道岸边的柳枝却依然翠绿,时不时的还有几缕垂到你面前,需要你伸手拨开。
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南浔的北端到了南端,从木船停靠的码头一上岸就是南浔此行的第一站——小莲庄。
小莲庄
第一眼看到小莲庄,我立马就想起了我在湖州去的莲花庄公园,说来二者还真有渊源。小莲庄乃是清代南浔巨富光禄大夫刘镛(注意不是刘罗锅那位哦)的庄园,名曰“小莲庄”即使表达仰慕元代画家赵孟頫所建湖州莲花庄之意,从1885年到1924年,前后共花了近40年才最终建成。
既然名中有“莲”,那园中荷花池自然是少不了的,实际的小莲庄的园林也是以荷花池为中心,周围曲径回廊,亭台楼榭,花园假山一样不少。而建筑方面则更有意思,小莲庄并不是和其他古镇一样纯粹地走传统路线,而是更多的呈现出东西合璧的风格——譬如荷花池旁边的那座小楼(“东升阁”,西洋式的楼房,俗称“小姐楼”,想必以前是刘氏家族千金的闺房吧),就明显的是西洋的风格。
东西合璧——这也是南浔的建筑群落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独到之处,概因南浔因丝闻名,因丝而富,财大气粗的丝商们从明清时代就开始做外贸生意,见多识广,对外来文化也不排斥,在建筑方面也就洋为中用了。
绕过荷花池便是刘氏家庙,两座三重檐的高大牌坊矗立在家庙前,两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也散发着阵阵幽香。这是刘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规格自然也是颇高,光门槛就有近1米高,想要跨过去是绝无可能了,想过去只能用“翻”。只有身份地位高的贵人到来,才会把门槛的木板去除一些,让贵客可以迈过。
小莲庄里的荷花池,想来夏天这里一定荷香阵阵。
刘氏家庙,有一个巨高的门槛。
小莲庄通往嘉业藏书楼的甬道,两旁都是高大的香樟树。
嘉业藏书楼就在小莲庄的旁边,和小莲庄由一条甬道相连,路两旁都是高大的香樟树,几乎遮蔽了整个甬道上的天空。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讲求的是“耕读传家”,宰相首辅尚书都出了不少的南浔,世家们对藏书也颇有心得。嘉业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楼中有一块“钦若嘉业”的金匾乃是末代皇帝溥仪所赠——不过这已经不算是御赐了,因为那时清朝早已灭亡。
藏书是一项非常耗费金钱和精力的活动,甚至比收藏古董还要费心费力。有刘家的万贯家财作为保证,虽然是一座小镇上的藏书楼,也不容小视。据说在藏书楼的全盛时期,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这都是刘家耗银数十万两四处搜集所得,着实不易。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嘉业藏书楼还藏有不少雕版印书使用的雕版——这可都是大体量的家伙啊,也是古代印刷术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藏书楼中见到。
两旁的架子上藏有珍贵的雕版。
嘉业藏书楼的窗棂和铁栏杆(那时很少见)的图案也是“嘉业藏书楼”的字样。
因为那时还没有电焊工艺,所以那时的铁艺栏杆各部件都是用螺钉固定的。
张石铭旧居
第一天下午的时间不多,张石铭旧居是我们当天的最后一站。说到这个庞大的庄园,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天我们一行先至张石铭旧居的一处大门,工作人员却不让进,道是此为“后门”,只出不进,而我们足足绕着一面高大的挂满红灯笼的白墙走了一会儿才到了入口——这才是张氏旧居入口——请注意,这并不是张石铭旧居最远的两端哦。
能在富户遍地的南浔有这样一处大宅院,主人自然非同寻常。张石铭(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他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也是另一位南浔名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堂兄,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整个张石铭旧居占地近5000平方米,在面积并不算特别大的南浔镇中自然是非常大的体量,有五落四进,中、西各式楼房150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极致,张石铭旧居中有一处“芭蕉厅”,两侧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中有孔洞——据说以前洞中都放置宝石,阳光洒过,闪闪发亮,分外富丽堂皇。不过这般珠光宝气的景致如今我们已经无缘看到,但楼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今天依然能够得见——这些雕花玻璃都产自万里之外的法国,漂洋过海来到南浔,居然与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组合在一起也是这般天衣无缝,着实令人称奇,而当时这本就不便宜的“洋玻璃”运来的价格或许堪比今日的LV、爱马仕,张家的财力之雄厚,自是毋庸置疑。
而惊奇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证明,这位光绪年间的张举人并非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范进似的主儿,而是一位颇为洋派的时髦青年,在后院我们惊喜地见到了一座完完全全的巴洛克式风格欧洲小楼,栏杆、挺柱均是地道的欧洲风格,甚至还有一个设有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连地砖都是从法国进口的!
有道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张举人虽然心向西洋艺术,但也对坊间的品议颇有顾忌,为了摆脱“崇洋媚外”的闲话,这栋小楼周围高砌的中式院墙所包围,隐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估计只有主人的至亲至信的人,才会发现这番别样的风景吧。小样楼前有两株高大的广玉兰已有200多年,枝叶繁茂,护卫在小洋楼的左右,亦有“金玉满堂”之意。
张石铭旧居高大的外墙上挂满了红灯笼。
旧居里的正厅,懿德堂。
窗棂的雕工很是精致。
这就是芭蕉厅里的木刻芭蕉了——看见中间的圆孔了吗?据说以前里面都镶嵌着宝石。
被广玉兰簇拥的小洋楼,妥妥的欧式巴洛克风格。
被广玉兰簇拥的小洋楼,妥妥的欧式巴洛克风格。
出了张石铭旧宅,沿河而行,秋雨将至,天空呈现出氤氲的色彩。
这座黄色墙壁的道观就是广惠宫。
夜里的南浔是静谧的,夜幕四合之后,巷道更显幽深,偶尔有一辆自行车或是电动车驶过窄窄的小街,继而又是无声。信步沿着河边漫行,少有店铺开门,只能从一些半掩着的门扉背后,能窥见几分院中的神韵。河边的大树下,有时能看见一对窃窃私语的情侣,或是遛狗休息的老人。宁静,安详,如同靠在风雨桥旁的那艘木船,安安静静,就已是南浔最美好的时光。
“想你千里迢迢真是难得到,我把那一杯水酒表慰情。 与你是一别无料到有两载外,害得我麼望穿双眼遥无音……”
第二天一早醒来,竟然是云淡风轻的好天气。南浔的清晨烟雾缭绕,居民们在河边生炉子,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南浔的清晨烟雾缭绕,居民们在河边生炉子,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打水和洗衣的老人,南浔的生活气息很浓。
在状元楼用过一碗酥肉面之后,味蕾的满足带来的愉悦感,让我兴奋地开始了第二天的行程。话说这南浔的酥肉和别处还真有几分不同,乃是上好的五花细细焖烧而成,肥而不腻,好吧,这里我还要说那个所有美食节目主持人的必杀之词——入口即化。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且分量颇足,一碗就够。更好的推荐则是酥肉面的超级无敌黄金升级版——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具体请见如下解释:
Tips:
南浔双交面为江南古镇的一个特色小吃。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南浔双交面的制作特点,一是生面质优,由于经过多道加工,所制面条比一般面条细、韧、爽、滑;二是面交头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酥肉的制作是:拣五花肉置火上焖烧六七个小时,然后切块即成,故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又香又酥。爆鱼的制作是:专挑四至五斤左右活草鱼剖杀、洗净、切片,然后用酱油、盐、酒拌浸四五小时,捞起晾干,再下沸油锅熟,加味精、糖等佐料煮烧而成,故色泽乌亮,鲜而不腥。(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百间楼
我们住在南浔古镇的东大街上,离南浔东北方向的百间楼最近,兜兜转转的第一站就是这里。
时值清晨,百间楼却颇有几分热闹的气氛。百间楼名字的来历相传乃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乖乖,这仆人就住了一百间楼,可想而知家大业大。
和南浔的各处散布着豪门的大院巨宅不同,百间楼这里可谓是镇里居民最为聚集的社区,这里运河的河面较为宽阔,东西两岸一样是乌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栉比鳞次,层层叠叠,绵延数百米。靠近河岸的地方则是由一重重的卷门洞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时不时的有散步的老人和骑着电动车的中年人匆匆而过。而早起的妇女们则多在岸边的石梯上洗起了衣服,或是生炉点火,一时烟雾缭缭,尽是一派江南的生活烟火气。虽无“四象”旧居那般的气派繁华,却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江南民间生活情致,让人觉得亲切。
百间楼可谓是南浔最具生活气息的社区。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上一处道观,俗称张王庙,据说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比南浔古镇的建镇时间还要长,几经兴衰,现在看到的广惠宫是2003年重建的,不过依然保持了原有建筑的风貌特色。
和其他一些比较坑的古镇景区庙宇(好吧,我这里不点名了)相比,广惠宫请香自愿,你也可以和这里的老道人聊上几句道观的历史。
刘氏梯号(红房子)
这里绝对值得好好说说,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等会儿细说),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居所。
刘梯青是清末民初数得着的丝商,拥有当时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财力雄厚。和那位喜好西洋风的张石铭张举人一样,刘丝商同样也是洋派风格的拥趸——话说起来,这南浔的巨头们,虽志趣各异,但对西洋风格却都是心有戚戚焉。不过刘丝商的手笔更大,他不单修建了一座欧式的红砖小楼(当时的欧式红砖十分少见,刘丝商此举难保不是有比富之嫌),而且还将欧式的石雕楼柱围了个大院子——整体风格类似罗马式建筑,据说住宅后面还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当然了,这一切也都如同他的同好张举人一样,“藏”在中式的厅堂之后,徽派的马头墙背后就是欧罗巴的红砖,好吧,谁说“土豪”就一定“土”来着?这位妥妥的中外兼顾,东西合璧嘛,在当年绝对是走在潮流前端的时尚达人,这就是“富N代”的实力,人说一代可能出个暴发户,但三代才能出个贵族,着实如此。
刘氏梯号的外重建筑是传统的中国式样。
内里的房间却是地道的欧式风格,沙发、壁炉样样俱全。
“红房子”别号的由来,用当时还少见的红砖砌成。
刘氏梯号中另一处中式的院落。
人说“难得糊涂”,这间书屋却号“清醒书屋”。
刘氏梯号外沿河的小餐馆。这架势,有点像川西的茶馆呢。
辑里湖丝馆
瓷器和丝绸,是古中国的两样象征之物。而南浔之所为巨富之镇,当时得益于这“辑里湖丝”,辑里乃是南浔村名,明万历年间,“辑里湖丝”便已闻名,村民育良蚕种“莲心种”蚕茧小如莲实,特别适用于缫制优质桑蚕丝,再加上南浔当地的缫丝技术高超,所产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比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辑里湖丝”由此得名。据说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到了近代,更是一举夺得伦敦世博会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金银大奖,名声大噪。
辑里湖丝馆便是展示南浔丝商文化的地方,这里陈列的展品也都是辑里湖丝的一些样品和养蚕缫丝的工具以及辑里湖丝在国际国内获得各种荣誉,想要了解南浔丝商的发家之路和江南的丝绸文化,这里绝对不容错过。
辑里湖丝斩获的国际大奖奖牌。
求恕里
求恕里的主人依然是那个喜好藏书的刘承干,“求恕”一词代表着他淡泊名利的志向。求恕里面积并不太大,平时多做藏书楼管理处。
求恕里有刘旭沧的摄影作品展,紫陌初听此人名号颇感陌生,后来看了介绍才知道,此人也是刘家子弟,是是刘承干的九弟,但据说两人相差了32岁……呃~这位刘老先生的经历也相当传奇,曾经开过广告公司,还是宇宙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器材供应公司摄影部摄影师。这位摄影前辈的作品油画感很强,色彩沉郁,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为了摄影他曾拜名师系统学习过素描、水彩画、油画……费了一番苦心。时过境迁,如今科技发展,摄影已经从需要高深技术和绘画功底的一门要求技术颇高的手艺,变成了普通人也可以拿着数码相机一路咔咔咔的寻常,但要精深的表现,像刘老先生这样孜孜以求的过程,也是少不了的。
张静江故居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说起南浔近代最为显达的人物,张静江先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这可是孙中山也要称之为“静江二兄”,蒋介石更是要称其为“革命导师”的人物,在民国尤其是民国初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静江和那位喜欢西洋建筑的张石铭都是南浔巨富张颂贤的孙子。不过张静江在民国时期的名声和影响力要远大于他那位财大气粗的堂兄弟。作为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支持者,张静江曾经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曾一度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主持民国建设委员会,就连中山陵上的“民族民权民生”三词,亦是由张静江所书。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地位显赫。
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大力扶持蒋介石,就连蒋介石当时的妻子陈洁如也是张静江夫妇介绍,并当其证婚人。但其后二人分歧日甚,张静江辞去政治职务,定居纽约,后于1950年在美国逝世。
南浔古镇上的张静江故居离百间楼不远,面积也并不如小莲庄、刘氏梯号等巨宅庞大,但却很有历史价值。“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对联和“丹心侠骨”四字都由孙中山先生书写。故居展览馆内还有张静江先生与阎锡山、冯玉祥、钱大钧等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间的书信、照片等,民国元老的地位显露无疑。旧照片上的张静江先生一副文弱的书生模样,但却如孙中山所言“丹心侠骨”,早年投身革命救国,其后又主张经济强国,一生所愿,唯有强国富民,着实令人敬仰。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酥肉面、双交面,南浔还有一些其他的美食,比如浔蹄,卤猪蹄髈,起码看起来很有观感啊,肉肉的,呵呵。
古镇必备——臭豆腐,其实味道还不错啦。
各种卤味,卤肉,卤猪蹄。
门票:套票100元/人(网上购买有折扣),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张石铭旧居、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广惠宫、百间楼、辑里湖丝馆、求恕里等景点。
交通:从湖州到南浔可以在绿色车站乘坐101路公交车,票价7元,车程50来分钟。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也都有大巴到达南浔,班次较多。从湖州坐公交到南浔,和从上海等地坐长途车到南浔所到达的车站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两个车站到南浔古镇的距离都差不多,和景区相隔并不太远。
自驾:从上海和杭州自驾前往南浔古镇都是百来公里左右,开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很方便。
上海出发可沿申苏浙皖高速行驶,在震泽出口出,然后沿318国道(湖州方向)可达南浔。杭州出发可先杭宁高速公路行驶,然后转申苏浙皖高速,至南浔出口下,再沿318国道往东可达。
住宿:南浔古镇上可以住宿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离百间楼不远的东大街一带(我们此行也是住在这里),有瓶中时光、云水谣客栈等等。百间楼附近廊桥边有家廊桥水岸,广惠宫旁边有一家丝业会馆也能住宿。
游览攻略:上午10点过后,尤其是周末或是节假日,旅游团的游客会逐渐到来,这时各个景点人都会躲起来,所以最好的游览时间就是清晨到10点的这段。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