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经在一次活动主持中说“泉州,是一座我经常要对朋友提起说,这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直击人心一句话,道出他和泉州的因缘际会,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别处有的,这儿有,别处没有的,这儿可能也有。”
是的。泉州,这是一座你这辈子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在这儿,你可以感受浓浓的闽台情谊,耳边是不是出现几句“古汉语活化石”闽南语;
在这儿,你能看得到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中原文化的代表-洛阳桥;
在这儿,你能和传统中国三大渔家女之二的“蟳埔女”、“惠安女”面对面;
在这儿,你可以听到来自东南沿海的抗倭战鼓,还有那古老的南音旋律;
你甚至能看到世界,各种宗教建筑,因为泉南佛国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也被称之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从前,泉州也叫“鲤城”,面积很小,曾经甚至被戏称“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仅此而已。现如今,如果你去到泉州的老城鲤城区,依然会觉得街道窄小却五脏俱全,充满烟火气,众多的老店名吃藏匿其中,等着你慢慢去发现。
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暴走泉州,却还是遗漏了洛阳桥、承天寺、清净寺等耳熟能详的圣地。我们一直在中山路、涂门街、打锡街、东西街各处奔走。总觉得在小巷里,随便逛逛,啥也不买,也能够满足感爆棚。
为什么说泉州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城市?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摊美食,比如面线糊、炸醋肉、卤面、甜果、鱼卷、牛肉羹……
【面线糊】mī-gua-kôo
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一道风味小吃,该菜品呈糊状,是由细面线、地瓜粉制作成。清水面线糊就是啥也没有,全家福就是加很多东西,例如:炸醋肉、炸鱼卷、豆腐卷、猪血、鱿鱼、大肠、小肠、肠灌肠……当然不能忘记配一份油条,第一口注意烫,胡椒粉的味道让我一度以为是胡辣汤,冬天暖胃,夏天去暑的滋补圣品。
【炸醋肉】
最爱的泉州小吃之一,一开始光看外形我以为是小酥肉,就是换了个名字。等我吃了才知道,嗯,不一样,这个里脊肉是已经腌制过了。几十年老店的奶奶说,炸醋肉要想好吃,除了需要用料新鲜,还需要搭配加蒜、盐、味精、糖、老抽、料酒、醋等酱料的古法腌制,最后均匀地裹上地瓜粉,最后分散放进油锅中油炸,这样的炸醋肉最地道。
泉州市场里,感觉一切皆可炸,而且都是绝配的味道!!!
【土笋冻】
这是一种看着有些瘆人,但其实营养丰富,口感脆爽的小吃。用一种学名生长在滩涂的可口革囊星虫的蠕虫制成的,经清洗、熬煮、冷却等多道工序,胶质丰富,是闽南人很喜欢的小吃。
土笋冻是咸味口感,加了醋汁和蒜汁,简直是人间美味!
【卤面】
泉州卤面并不是说卤水作汤,而是由各种配料熬制而成的卤汤与面条混起来的“卤面”,一碗好吃的泉州卤面的精华就在卤汁里。到泉州比较晚,姜母鸭都关门了,所以就去了一家不咋起眼的“网红店”,他们家的炸醋肉和肠灌肠是最棒的,但是卖没了。让芬姐给我们随便配了一碗20元的卤面,用料扎实,细面正和我胃口,最终当然是光盘!
PS:此次泉州让我发现芋头真的是好东西,可炸、可泥、可卤……
【东兴牛肉】
说到牛肉,除了草原地的好吃的牛肉,好像就潮汕地区的牛肉丸最有名,或许是泉州靠近潮汕,泉州的牛肉也是超级酥软,入口即化。牛肉滑给我惊喜了,但是我点的是牛肉面最贵的牛肉面,可惜这个面我不是很喜欢,牛肉倒是不错。可见啊别点贵的,应该只点好的。8元的加了花生酱的拌面这次我没有吃到,感觉总得再去一次。
【扁食】
扁食其实是古代对饺子称呼,江苏秦淮河一带和福建地区因古文化区域一直保留着远古叫法“扁食”。江浙一带称之为“馄饨”,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广东地区则称之为“云吞”。
【花生仁汤】
这道美食发源于泉州,而后传至福建其它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花生仁酥烂却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滋补润肺。早上来一碗,再配上一根油条,暖暖的,很舒爽。如果觉得不够甜,可以再加一点糖。
【爱啊石花膏】
配拥有点名的我此次最爱的甜品之一,四果汤和石花膏我一开始一直分不清楚,到了店里和老板说一份石花膏一份四果汤,老板说,那就来一份石花膏为主的四果汤就行。oh my god,石花膏也是四果汤里的一种配料啊。7元一份,打包加1元,感觉夏天可以一天吃三份!
顺便让我知道了两种四果汤里可以加的配料:寒天和蒟蒻。想要知道是什么请自行百度。
记得有一首诗:“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这个南拳和南曲、南戏被称为“泉州三南”,成为泉州人喜爱的传统娱乐项目。感觉住在鲤城区,走两步就是一个庙,走三步就到了一个寺。都是香火鼎盛的的盛景啊。
据说在关帝庙完成整个拜拜的过程需要24支香,还有不同的动线,不是特别懂,怕坏了规矩,所以我心诚则灵的在这里求了一支签(和江浙地区非常不同的求签流程)。
阿姨告诉我,需要先拿2个打卦的木头求得关帝爷的统一,一正一反即是同意,然后就可以去求签了。拿到签之后再来重复一次,询问关帝爷这支签是不是你的,一正一反此签就是你的,如果是出现同一面那就需要再次求签。最后再去解签,香资随意。
| 泉州博物馆
博物馆内分布着“泉州历史文化”、“泉州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它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
|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就在泉州博物馆边上不远的地方,紧靠着西湖。整体“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让这栋建筑独树一帜,其传承了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开元寺馆和东湖新馆两个馆区。这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以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
泉州因为刺桐花开满整座城也被称为“刺桐城”。当年,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刺痛自唐宋进入福建地区,在泉州安了家。如今的刺桐已成为泉州的市树。
随着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号的迅速普及,全网都被各种“网红”疯狂刷屏,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红地更是非常热衷,热衷于拔草和打卡。我们已经逐渐成为“网红经济”营销传播的主力军。
咖啡和茶,我通常选咖啡。奶茶和茶,我一定选奶茶。奶茶和咖啡皆可哦。
泉州的奶茶品牌众多,不像杭州的一点点、古茗,还有新晋的茶百道几家独大。泉州的奶茶好像可以一礼拜每天2杯都不带重样的。
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家网红咖啡馆,有各自的品牌属性,但是不变的几个大的咖啡品牌,比如starbucks、costa、瑞幸等。据说很多白领中流传着一句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从前每到一个国家都想着买一个咖啡杯留作纪念,就和每每遇到特别的网红店总想着消费一下,一样的咖啡口味,不一样的环境。
慕名而来[五店市星巴克],晋江红砖古厝的建筑风格,原址是位于五店市传统街区“柳青”古厝,一座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一路走来都能看到他们的门楣上都有着例如东晖、流芳等字样。
如今的这座古厝有着“柳青新宅”的门楣,据说主人庄铭岸对这个古厝寄托了“源远流长”的夙愿,就以自己别号“柳青”为名,如今老宅旧貌换新颜,希望这座古厝可以历久弥新。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闽南古建筑最传统的文化特色。五店市这家最美星巴克咖啡馆便是标准的五开间二进三川脊顶砖石木结构,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带双面护厝、石埕、埕头间、围墙。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古厝的红砖墙、窗花、屋檐雕花等。就连卡座都搭配了石桌、石凳,整体是风格很好的融入了园区的氛围,可以说毫无违和感。
从泉州驱车只需要1个多小时就可以来到这个海边小城“石狮”,原本是来永宁古城的,但却发现了这个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来到这里一定要做好少女心炸裂的准备啊。
“橘若”两字出自《诗经》,意思是:在这美好的土地上,许你一场有颜值的旅行。真的是太贴切了,但是和老板的交谈的时候问到“橘若”两字的含义,老板只说是一时兴起而已,真的是一个歪打正着的美好。
在海边占地3000方的橘若,整体是粉色三层城堡造型,以紫色、黄色、白色、蓝色为主色调,内部充满了几何空间元素、仙人掌、龙舌兰,还有高低错落的楼梯,阳光明媚加上恰到好处的拍摄角度,那绝对是张张大片。
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从前我一直只知道嵩山少林寺,泉州南少林从来没有在我的认知中有任何记忆留存。这次来到泉州,来到清源山东麓的少林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我没想到充满力量的南少林还有如此僻静的地方,你可以在清晨来一场山谷瑜伽亦或是习得一套少林拳法,品一品三餐素食,听一听天籁佛音。
如果你想在南少林住上一晚,少林寺后山【上客堂】肯定是你的不二之选,每个房间都是偏禅修主题,没有电视机,让你有一种彻底放松心情的感觉。
如果我问你,中国瓷都是哪里,我相信每个人蹦出来的答案都是不同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景德镇,也有人说潮州,还有人会想到浙江龙泉青瓷瓷都,当然德化的白瓷也是非常著名,也被称为瓷都。
多年前去过景德镇,景德镇的古窑民俗博览区让我记忆犹新,由于泉州自宋元时期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这次特意前往德化,见一见这四百年不灭的龙窑。
第一次走近“月记窑”,那是一处简陋破败的瓦棚,木柴堆放杂乱,红砖垒砌的拱形窑体赫然在目,如果不是那块饱经风霜的“月记窑”牌匾在提醒我这是百年古窑,我甚至不会想到这是昔日柴火兴盛的龙窑。
由于疫情的原因,月记窑今年没有开火,所以我们没有往里走,据说窑内有焦糖色的窑壁,在手电筒的灯光映照下可以看到琉璃般的亮光。
据资料显示,德化境内目前被发现的历代瓷窑古遗址达200多处,大部分是“龙窑”(窑体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由窑头、窑床、窑尾组成,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窑尾放烟囱,窑室为阶梯状,每级两侧设对称排列的投柴孔,隔数级放一窑门方便装出瓷。)。
龙窑采用的是最古老的柴烧,如今,德化仍可烧制瓷器的龙窑仅存三座,其中,月记窑最为古老,同时也是至今还沿用柴烧的龙窑。
临走看到了这棵遗世独立的树,就在月记窑的门口,感觉像是在守护着月记窑一样。等着月记窑重新开火的日子,我一定还会回到这里见证四百年生生不息的柴火。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听闻“达埔”,我没想到在福建永春竟藏着一个300多年制香历史的“中国香都”,听说全国近1/4的朝拜用香都来自达埔,这里出产的香燃烧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有些甚至远销海外。
“一炷蒲香滿庭烟,香香韵味入丹田。”是我进入这里的第一感受,空气中都弥漫着“香”的味道,不刺鼻,不浓烈,淡淡的恰到好处。
我没想到香文化竟然如此博大精深,相比那些动辄上千的香水,从自然植物中提取的中国香,种类繁多、功能多样,除了作拜拜之用,其实还有不少的作用。
听这里的制香师说,好的制香师,3秒就可以完成一支香的搓捻,要知道这个手法非常考验制香师傅的手工哦。
达埔的制香技术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曾任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大商人蒲寿庚后裔移居至达埔镇汉口村,将制香技艺带到达埔,此后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因地制宜加入了非常多中国特有的原材料之后,这里的香才开始闻名。
湄洲女、蟳埔女、惠安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他们是闽南女子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巾帼代表。
蟳蜅女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服饰和头饰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蟳蜅女世代居住的房子叫“蚝壳厝”,她们身穿着独特又漂亮的服饰,头顶上戴着“簪花围”,世世代代敬奉着妈祖。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和居住的屋舍,都能看出宋元时期海洋文化的记忆。
一直到现在,这里的蟳埔女大多数依然都保留着祖先的优良传统,听说他们其实很多都是阿拉伯人的后人,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国和国外的交流更加密切,很多阿拉伯人在这里和本土族人通婚,如今蟳埔村有不少东南亚后裔、阿拉伯人后裔……
我们到的那天,蟳埔女们都在家门口处理海蛎,看着感觉超级新鲜的,如果不是赶路,超级无敌想坐下来吃一顿蚵仔煎。
惠安女的独特装扮是包着彩色头巾,带着黄色园丁尖斗笠,上身穿着露出肚脐的短衣服,裤子却很长且宽松,故有“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戏称。
这次去没有看到穿着惠安传统服饰的女生走在路上,有些可惜,总觉得很多的传统文化如果再不注重保护可能就要消失了。
惠安女民俗风情园这里还要一个惠安女婚嫁习俗陈列馆,就在海边,还是值得一去的。
泉州,未完待续……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