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花香鸟鸣,还有谁也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沉寂后苏醒了呢?
让我们一起跟着翔子老师,走进秦岭深处,一起来找找看吧!
这是谁产下的宝宝(卵)?
这也是卵吗?非也非也。
这是孢子,不是肉包子,而是蕨类植物的孩子们。蕨类植物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它们曾是植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这个是什么?蛾子?蜜蜂?
都不是。
它的学名叫“蜂虻”。
看到它的口器了吗?细细长长弯弯的,是不是很特别呢?能猜到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吗?
3,
2,
1,
谜底揭晓——
因为,蜂虻的食物很单一:花蜜。
所以它们要随身携带“吸管”哦!
右边这个不起眼的小昆虫,翔子老师说他本人也只在教科书上见过名字。我后来利用网络搜索也没能找到图片,实在是太稀有罕见。
这是一只雌性,她没有翅膀,就呆在原地,等雄性突破层层险阻后,来到她的身边,生儿育女。如果雄性在寻觅的路上不幸over,那么就算是被大自然淘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使得只有最强壮最机敏的爸爸才能成功配对。
它,就是尺蛾家族中的另类——缺翅尺蛾。
这只,也是个稀罕物,是一种线蛛的变异种,可能下次再见到它时,你已是耄耋老人了。。。
这只乍一看是只螳螂,定睛一瞅,怎么头上还多了把刀?
翔子老师说,这是一只陕西特有种的螳螂,名字叫“陕西屏顶螳螂”,也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类昆虫。
这只大家认识吗?
看起来像蜘蛛,但是它不织网。
蜘蛛身体分为两节,头胸部+腹部。
而这只的身体只有一个部分,头胸腹都长在了一起。
它叫“盲蛛”,顾名思义,就是眼神不太好的意思,因为它只有一对单眼;而蜘蛛一般有8只,昆虫一般是复眼。它好惨啊,而且它还不会吐丝,每次见到它都是在大片叶子上自以为飞快地爬,然后。。。被我们好奇的人类活捉^_^
这,是一只蜘蛛,但也是一只不织网的蜘蛛,它的蛛丝只是用来在高处腾跃时使用,就类似猴子的长尾巴一样,它的名字叫“跳蛛”。
这,是一种会拿水里的小石粒来垒窝的蛾子——石蛾,有人就此发挥想象力,给了它一堆金子和玉石的碎屑,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作品——
然后再把这些“蛾窝”做成耳坠或是串成项链,真是超有才啊!
翔子老师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无论我们找到什么,他都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
上图看起来像某种昆虫蜕的皮,其实是一种蛾子的巢穴,“蓑蛾”,名副其实,窝如其虫,为什么这么说呢,来听听来自现场的报道——
这是地蜈蚣、蛾、马陆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属于“一分熟的牛排”——非常不熟,全程互不搭理,各玩各的。
这几只都算是今天最常见的虫子了。
下山的时候,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提了这么一袋垃圾,而且都把捉到后已经仔细研究过的虫子们集体放生,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
但是,我和两个孩子除了垃圾,还带走了一点东西,就是这些羽毛:最左边黑白色的是喜鹊的覆羽,其他都是红嘴蓝鹊的。
鸟类的羽毛都是结构色,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所以这些都算是孩子们的标本了。
这是在溪边小憩时拍下的照片,希望我们都能放下手头的繁忙工作,多陪陪孩子,走进大自然。
毕竟,他们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着,错过了,一不留神,就长大了,自己和同学出去玩了,可能再也不会主动牵着我们的手,不会那么“需要”我们的陪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