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2020年2月20号,也是带闽南摄影,那时尚只是听到零星疫情的消息,19号提前一天到了厦门,20号正在中山路乱逛时,看到好些人赶到药房买口罩,我想下也买些备着吧。当时是早上10点多,街上行人不多,也没多少人买口罩,我当时还是很快的买了二大包,谁知到下午疫情的消息就严峻起来,第二天口罩价格翻倍,且货源紧张了,自己马上在网上又订了一百个,也幸好下手快,之后一罩难求,当然这事全世界人都知道的,这事翻篇不说了,只是行程因这原因不得不提前终止,赶紧飞回广东老老实实呆家里出不去。
时隔一年多,再次重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街道,只觉一切未变,但一切又变了。5月6号中越边境散团,赶紧从北海二运坐机场大巴到南宁吴圩机场,乘晚上21:30的飞机赶到厦门,赶到厦门酒店已经是凌晨12点多了,简单的洗涮下赶紧的休息。
同行:咖啡加美酒3人,ysk_mcuo2人,珀斯玫瑰花,玄姬超美,quincypan,紫蝶IL2。谢谢玫瑰花姐姐,一起出去玩多次了,很豪爽的美女姐姐,超美姐,认识多年的好友,紫蝶姐,也是一起去玩过的,潘大哥,同样一起出行过好几次的,感谢你们支持我。
每次的出行,都会收获不同的友谊,而这次,有幸认识咖啡加美酒他们,真的很开心,特别是宁宁,小孩子般的纯净纯真,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几乎是看不到了。
浔浦女生活在福建泉州丰泽区东海镇的浔埔村,常年装饰美丽的头饰,住都独一无二的特色房子(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宝库。
浔埔女是与惠安女、湄洲女齐名的福建三大渔女之—。保留有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浔埔女勤劳,美丽,至今还保留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现在就差湄洲女未见过了。
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她们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俗称“簪花围”,簪戴在绾髻四周,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当然现在她们的服装虽然同样,虽然也是鲜花环插头,但不再是鲜花,换成了经久不坏的塑料花,象牙筷子也换成了普通的筷子。
浔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别具一格。结婚的衣服,浔埔女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着入葬。
小女孩一大早被妈妈拉起来梳头,满脸的不情愿,一边梳头,一边还拼命打哈欠。
长长的头发盘在脑后(当然长发是假发,小女孩那来这么长的头发),梳成一个圆髻。
看她们梳头感觉很复杂的,又挽又绕,看得我头昏眼花。
艳丽的头饰和鲜艳的衣服,整个花团锦绣。
浔埔女名称繁多,主要称她为“鹧鸪姨”、“浔埔阿姨”。这因浔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置铳台(即枪城)在鹧鸪山上,到了清康熙从祥芝移迁来的巡检司在浔埔,又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所在地的妇女,便称为“鹧鸪姨”。
在顺济宫,她们给妈祖敬香,举香过顶,很是恭敬。居住在海边的人们都是敬奉妈祖,以求神明佑护他们出海平安。虽然顺济宫的一块清代木匾毁于文革时期,但这座建于明朝的妈祖庙依然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浔埔女生于海、长于水,天天与水打交道,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保留较为完整。届时,浔埔全村男女老少组成浩浩荡荡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浔埔人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间信仰浓烈。
她说这家蚝壳厝自己买下来作为摄影基地了。
村里很多开蚝的女子在劳作。
三面临海的浔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村里的人们也是以海上捕鱼和海滩上养蚝为生计。浔埔村的女性不仅人人爱美,个个也是吃苦耐劳,勤劳媲美惠安女和湄州女。浔埔村的路口和许多村民家门前,开蚝的绝大多数都是浔埔妇女。在拍她们簪花和聊天时,她们的手一会儿都没停歇,手脚十分麻利,不一会儿蚝壳成堆。
蚵仔煎、蚵仔汤、蚵仔粥,浔埔村几乎家家吃蚝,户户门前都有蚝壳。而且,海上贸易的商船空船返回泉州的时候,会将当地海边的蚝壳放进船舱,压仓让商船在风浪中平稳行驶。所以浔埔村的蚝壳多,也成了建筑材料,用蚝壳与泥建成的房子叫做蚵壳厝,成为浔埔村仅次于簪花的一个特色景观。
这个就是蚝壳建的“蚵壳厝”
小家伙狡猾的,她说你拍我近点拍,再走近点,等你走近了,一手指戳在你镜头上,幸亏我早有防备,一闪身躲开了。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特别喜欢这个小女孩,很听话乖巧。
她们不管去市场,海边都是穿这种拖鞋。
四代同堂,老奶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她们同样是这样的服装。不管是在家里还是走在街上,都一样的服装。
这么小的孩子拿着重重的马灯,其实我很担心灯掉下来砸到她的。
惠安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惠安女更是蜚声中外,几乎成了惠安的城市文化名片,地方品牌形象,她们的“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漂亮干练的装束,象征着勤劳勇敢,善良贤惠,显露出阿娜多姿,贤妻良母的美感。
她们说腰间的银腰链有七斤重,乖乖,小腰都要断了。
过去,有这样一首打油诗,非常形象而有趣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其实,惠安女们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是由她的地域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因为她们大多为渔民出身,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成年累月,辛勤劳作,而且,惠安女的勤劳勇敢,善良贤惠是闻名于世的,为了防止太阳晒和海风吹,所以用头巾把头包起来,短小精悍的上衣,宽松的裤子,更利用她们轻快自如地干活。
勤劳的惠安女。
惠安女的奇特婚嫁风俗:结婚不能和丈夫住在一起,即不落夫家,亦称“不乐家”、“坐家”、“坐娘家”、“长住娘家”。据说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边过夜。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直到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将妻子接回家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必须把妻子送还娘家长住,当妻子有了孩子之后,才能在夫家长住。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而一般到夫家又是在夜间,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却互不熟悉的现象。
每年只逢年过节,或翁姑病丧,或农忙时节,女方才到夫家走一下。去时,女方也尽量避免与丈夫接触,一般都是早去晚归或晚去早归,有的脸上还遮着乌巾、黑布以防“识面”。往往结婚数年,有的夫妻还互不相识。女方只有怀孕临产了,才能长期住到夫家。长住娘家俗称“不欠债的”、长住夫家称“欠债的”。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妇女还组织起“长住娘家妇女会”,入会者需交白银五元、鳗鱼十斤作为“会费”。她们夜晚集中睡觉。谁要是想到夫家,必须经过批准,且保证不与丈夫同床,回来时得汇报。
据说现在,在惠安小岞、净峰一带,还世代流传着“新婚之夜不同房”的习俗。在成亲的晚上,新郎新娘不同房共寝,新娘或与送嫁的女伴同宿洞房,或与喜娘、小姐妹同宿,也有的坐着过一个通宵。而新郎也到他的男伴家过夜。
当然,这种不住夫家的陋习已取消了。
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 。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 、平和土楼 、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惭愧,身为广东人,居然没去过广东的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最先被美国人发现,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火爆起来,现在成了福建省最主要的旅游名片之一。
我们这次去的是漳州的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可以说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作,由四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方形土楼组成,被叫做“四菜一汤”,是游客到南靖旅游必去的景区及云水瑶土楼。
同行的老师们,人数不多,我自己一个人带。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由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即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这些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截至2008年,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这个是云水谣内的和贵楼,比起四菜一汤,云水谣内的土楼更干净点。
南靖云水谣,原名长教,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在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
南靖土楼四菜一汤之一,楼内居民很多。
四菜一汤坐落于山间,生活恬淡安闲。方形的这座土楼叫做步云楼,圆形的四座土楼叫做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文昌楼,其中步云楼是最早建成的,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
步云楼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
土楼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民居,这些土楼通常是整个家族生活在一起,可以容纳几十到几百户人生活,土楼建造起来非常耗时,通常要几年到几十年时间才能建成,土墙厚而坚实。
裕昌楼为5层结构,每层有54间大小相同的斧状房间,底层为厨房,家家厨房有一口深1米、宽0.5米的水井,井水清净甘甜,拿起瓢子伸手即可打水。
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圆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据说是建楼时主人得罪了建筑师傅,工匠故意将楼柱倾斜设计,前些年政府把该楼划为危楼,但这幢“危楼”却在几百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约700年)。
该土楼现仍住着十几户人家,生活和谐自然,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烟熏,楼内的柱子楼梯早已变成褐金色,十足的古色古香。
裕昌楼又称东倒西歪楼,是位于漳州市书洋镇塔下村,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
高5层18.2米、每层54间是共有房270间,占地是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是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是1.8米,往上逐层减缩了10厘米。楼内的墙体均是以杉木筑建。
裕昌楼建成700年来经历了多次的地震,经历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是被称作“东歪西斜楼”。塔下村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客家周庄”。
这个村的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拍完土楼出来,看到多年没见过的猪肉小贩用摩托载着一板的猪肉沿村叫卖,记得小时候,妈妈带着我们回娘家,第二天早上远远就会听到卖猪肉小贩的叫卖声。
四菜一汤雨后红霞。
四菜一汤居民楼内很多卖土特产的。
也有卖画的,好几间。
楼内居民日常。
山区大多产竹笋。
笋干,冬笋,我们叫笋虾。
云水谣,非常的晒。
这个土楼不让我们进去,走近门口有个阿姨说,可以进,每人五元,想了下,这几天见的土楼实在太多,不进去了,就在外面坐等游侠们回来。
最是遗憾,几次到云水谣,都没进怀远楼看一下,一是比较远,二是自己一个人带,景区这么大,怕游侠们不知去那里找我,只能跟他们说好在大水车这里等人齐了。
就是后面这座楼,还有人居住,居民不让我们进。
很多年前就去过厦门,印象当时的鼓浪屿人不多,安静淳朴,还有大大的青草莓很清甜好吃,土笋冻很是吃不惯,胡里山炮台能看到金门。厦门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省东南部,由本岛(厦门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千米。厦门通行闽南语厦门话,与漳州、泉州同为闽南地区的组成部分。厦门,简称“厦”或“鹭”,别称鹭岛,是福建省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
再次到厦门,第八市场没时间走,中山路步行街更没时间看了,找了2020年2月带团拍的一些图片来补充吧。
厦门的海鲜真的超级多,品种也特别的多,好好吃是肯定的。
这些是真实的海鲜,不是假的,中山路步行街内,如果你看好那个就点那个,老板一会就会把它们蒸了端给你。
没试这鱼丸,不知好不好吃,不过看样子不错。
慢慢走,慢慢逛其实也很不错的。
福建泉州的樟脚村,位于惠安、泉港、仙游交界处,是泉港区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山村。樟脚村古民居群砌成于清嘉庆四年,距今已有207年的历史。目前共有数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樟脚村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
因为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故得名樟脚村。
每次到樟脚村,不是大雨就是大暴雨,哎哎哎,拍不到一会就抱头鼠窜,赶紧跑回车上躲雨去。
这座五彩的村庄,建于嘉庆四年,村里的屋子都是用大小鹅卵石砌成,整个村庄的布局似乎没什么讲究,但顺山而建,错落有致。
房屋之间小道、岔道彼此相连,曲径通幽。鹅卵石的石墙,经过岁月的冲刷已是一片斑驳,逐渐风化。呈现出铁锈色、灰色、褐色等,在阳光的折射和周围农田的衬托下,犹如一幅油画。因而被誉为“油画村”。
樟脚古民居共有大小不一的数十座,大量建于清代,至今已200多年,现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状不一,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堪称一绝。
村子里有很多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
古建筑和环境、自然如此协调!这些古民居就地取材,又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构造后,简直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艺术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走进村庄就像走进历史,那种沧桑感、石头上留下的历史印迹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樟脚村特产,手工晒的油豆皮,我们叫腐竹。
今年去没看到,走到老爷爷的家,邻居说今天不晒,下雨。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手工晒油豆皮的坊间。
老爷爷跟我们说,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烧豆汁,然后等上面凝结成一块后就用特制的铁钩起来晾在锅上面的竹竿上,晒完一锅要12小时,即一直到下午16点才结束。
豆皮为半干性制品,是素馔中的上等原料。切成细丝,可经烫或煮后,供拌、炝食用。如用于炒菜、烩菜,则可配荤料或素料,如肉丝、韭菜等,也可单独成菜。
至于白塘湾的图片,真没拍,退潮,水都退到天边去了,火山石非常难走,很滑,我亲眼看到一名自驾来的游客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岩石,把我们吓得够呛,且这天早上雾大,灰蒙蒙的一片,拍起来也不好看,就不拍了。所以这辑没有白塘湾的图片,下次有机会去再补上吧。
再次感谢大家,有缘约上一起走哈。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