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古镇已经变成了传说
一直比较喜欢古镇,听说青山古镇就在青山区,几次去找都没有找到,这次一路询问去,结果青山古镇已经变成了传说。
据说从工人村路笔直到江边,左转就是,结果青山区的江边建成了一个美丽的江边花园,只有曾经是古镇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大的建筑垃圾场。一条“正街”边的房屋还在,街边破旧的竹床上晒着腌菜、腌萝卜,整个街道飘着酱菜的香味,似乎这就是青山古镇的味道。零星几家还在坚守的屋里传出麻将声,正街后面的房屋都已经拆除,变成了废墟,锅碗瓢盆到处都是,那些锈蚀的门窗、缺腿的家具还有墙上的那些纸画都表明已经过时很久,屋顶上的小花在阳光下无精打采,和那些旧物一样被主人遗弃了。
这里除了正街还算街道外,正街外的房屋都是随心所欲的建筑,你家的房门对着我家的厨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显得很拥挤,地面也很潮湿,走到后山,一条石梯爬上去,地下落了很多熟透了的桑葚,不大的山包上是一个亭子,空荡荡的也被遗弃了。这应该是鸦雀山了,因为残存的墙上到处可以看到“鸦雀山滑坡逃生线路”的字样。
在路口看见还在坚守的一户人家,一个个头很矮的妇女在吃西瓜,从屋里出来的一个小女孩告诉我们,其他人都搬到杨春湖那边去了,这里只剩下了她们了,话中有些落寞。她家旁边有很大一颗石榴树和刺槐,石榴花火红、洁白的槐花散发出幽香,主人说这个槐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如果他们搬走了,这些树不知道会不会保存下来。
“青山”最初在1869年的《江夏县全图》北部边缘出现时,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因山形似鸡头,当地人把它叫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伸至江中,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矶头山。山上长满了树木,而上下江岸有黄色土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民见两岸一片灰黄,唯此山独青,就叫“青山”了。山下的村落叫鸡窝,有人说是“矶涡”的谐音而讹。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记载:青山在县北三十里,尾亘长湖,首枕长江,山下有矶曰青山矶,上有洞庭庙。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青山古镇就曾引得名士流连。公元1574年秋天,进士出身的王世贞以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赴任时溯江而上。船将行至武昌时,他发现江南岸有一三面环山的小镇。幽深的古镇,繁暄的集市,秀美的风光及当地人淳朴的风土人情,使这位王大人恍若进入了人间仙境。他在“鸡窝”小镇盘桓三日后,依依离去,并留下了一首诗:“武昌在前头,逡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
第一个将“青山矶”载入史册的是南宋诗人陆游。公元1170年8月22日清晨天下着小雨,时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到青山,这一天在他的《入蜀记》中略写了“……二十二日平旦微雨,过青山矶,多碎石浅滩,晚泊白杨夹口……居民及泊舟甚多,然大抵皆军人也。”从这看出,这里是乡间渡口小集镇。
青山古镇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镇初为军港,后来逐步发展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集镇。宋、元、明、清时期,青山镇为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清代最为鼎盛,并为武昌县六大市镇之一(其他五个分别为金口、纸坊、五里界、法泗洲、豹子澥)。
据说青山镇最有名的有几口古井,再就是矶头山了,在沿江路靠江边的一边,现在的矶头山公园,由矶头山、鸦雀山、邹家山、营盘山、祖坟山五座山岭组成,北临长江及天兴洲。石梯很陡,顺着上山,山顶上建有“邻鹤楼”,登上楼顶,据说可以体验“黄鹤回头渺,青山拱手迎”的意境,不过或许是现代高楼建得太多了,黄鹤楼完全看不见,只有天兴洲大桥和长江在眼前。
传说中的青山古镇真的彻底成为了传说。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好悠久的历史
很不错的故事
还没有去过
有年代感的古井
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古镇
学习了很多旅游知识。
这里真不错
旅行不一定会留白
很喜欢这种古镇
让旅行充满想像
要是有照片就好了
这是真的吗
里传出麻将声,正街后面的房屋都已经拆除,变
如果有配图更好了
暂时还没有去过
一个美丽的江边花园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