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老缸窑印记
60年代初,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区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因为家庭贫穷和兄妹多,在我8岁该去学校读书的年龄,我却没能去学校读书,而成了生产队一天为家里挣3工分骑在牛背上的放牛娃。
当时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我放的是生产队从外地买回的,一头又高又壮的黄公牛,这家伙开始根本不让我往它背上骑,我一骑上就疯狂尥蹶子,常常把我摔得鼻青脸肿,让这家伙没有想到的是,它遇上我这个比它更倔强的主,最终把它治得服服贴贴乖乖让骑。
那时给生产队放牛很辛苦,最难熬最害怕的是夏季农忙季节,为了保障牛在天亮干活前吃饱肚子,每天凌晨公鸡啼鸣第一遍就起床,去牛棚把牛牵出来,把牛骑到山里有草的地方,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如此,浑身让苍蝇、蚊子叮得青一块紫一块,肿得疼痛难痒。
9岁那年,我突然不知患上了连医生也诊断不出的“怪病”,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左右,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哮喘得发昏在地,在四处求医无望,在我的生命出现垂危,父母放弃给我治疗,让大伯背上山把我掩埋掉时,有人向父母推荐一个叫“王妖怪”的阴官(封建迷信),奇怪是,通过“王阴官”一段治疗,我的怪病一天天减轻了。
放牛挣工分差点丢了性命,病好后,父母再也不让给生产队放牛挣工分了,10岁开学时,父母把我送进大队小学读书,记得当时全班40多名学生中,我的年龄不仅最大,个头也最高,一个多月后,老师把我从一年级,调到了二年级。
我们村子坐落在四周全是青松树的山坡下,每逢星期天,村里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要么拿着柴刀,到山上去砍松枝,要么身背竹篮,手拿竹耙子,到山上去耙松树落下的松针叶,耙的松针叶给自已家里做饭,松树枝晒干后,担到老缸窑去卖,换些书本费。
老缸窑离我们村子大约有4、5千米,主要生产用黄泥巴做成的,在土窑里用柴禾烧制出的,腌菜用的坛子、罐子、锅炉、小酒壶等,农村常用的坛坛罐罐,当时紧挨老缸窑旁边是县陶瓷厂,主要生产装硫酸用的坛子,陶瓷厂扔得不合格废弃硫酸坛用来盛小麦很好用。
十四五岁,我基本长成一个大人个头,去老缸窑卖柴禾担个一百多斤是常事,学校放寒假,我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砍柴,一起翻山越岭,步行于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把柴禾担到老缸窑去卖,回来时,再拾几个陶瓷厂检验不合格扔的硫酸坛子。一百多斤柴禾,只能换回两毛多钱。
我小时候是个露天电影迷,平时,只要听到周围十里八村晚上放电影,放学连饭都不回家吃,和同学一块直接跑到电影场。一天,听大人们说,晚上老缸窑放“刘三姐”电影,下午,装病不上学,趁父母去生产队干活,担上一百多斤柴禾,跑到老缸窑去看电影。
91年,为了圆我心中的“记者梦”辞去山村邮递员工作,背着沉重的“蛇皮袋”外出打工,昔日辉煌的老缸窑,在家乡“打工潮”的冲击和影响下,逐步走向衰落,曾经的邻居烧制硫酸坛的国营陶瓷厂关门倒闭,老缸窑只有少数老年人,还在维持的小作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为一个国,小为一个家,不可能永远兴旺,也不可能永远衰落,也许让老一代老缸窑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老缸窑走向衰落三十年后,今天不但将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陶瓷产品工艺从低端,走向高端,走出家门,走出县门、省门、国门。
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从当年十四五岁壮少年,成了一个60岁老人,几天前,乘回老家出差去了趟老缸窑,走进“土法制陶馆”和生产车间,看见这里的坛坛罐罐,不免让人回想起过去,在过去的时光里寻找印记。
吴贤德,祖籍固始县,曾从事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现在这些都不能使用了吧
有趣的记忆
一门手艺
很有记忆感的地方
细致的记录
很不错的手艺
一起去做陶器
当地人独特的手艺
有机会打卡这里
这个很少见了
很值得回忆的地方
拍的特别有感觉
值得回忆的地方
一次不一样的手工艺体验
有机会想去这里看一看
很多回忆的地方
很有故事的地方
这是在哪里
手艺非常不错
飘扬的红旗。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偏僻的山村
这里有些偏僻
好看的陶瓷。
真的好厉害
可以去尝试吗
在时光里找寻印记
都是历史啊
祖国繁荣昌盛
烧的好精致啊
学到了这里的历史。
这里的陶器亮闪闪的
都是历史的印记
文采很不错哦
历史的遗迹
想去这里打卡了
都是老手艺
很深刻的回忆
我也想去看看
一起回顾历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都是老手艺
真是很有年代感
很珍贵的手艺
这窑器真真的很考验手艺
无论刮风下雨天天如此,浑身让苍蝇
感觉很特别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