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皖南歙县 秋情之旅 美不胜收 (阳产土楼 石潭下汰 万二古村 昌溪古村 坡头村)

    徽州 /皖南歙县 秋情之旅 美不胜收 (阳产土楼 石潭下汰 万二古村 昌溪古村 坡头村)

    • 出发时间 / 2021-12-02
    • 出行天数 / 4天
    • 人物 / 家庭出游

    歙县,隶属安徽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京剧,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去年底,我们自驾到歙县周边旅游啦!(得意小蜂)

    预告片

    “徽州土楼” ----阳产土楼群

    世外桃源 ---- 石潭下汰村

    “皖南布达拉宫 ”----万二村

    “歙南第一村”----昌溪古村

    “村在云雾中”---- 坡山村

    “徽州土楼” ----阳产土楼群

    阳产,是安徽歙县深山坞里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几百年来,这里的百姓始终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耕生活。可就在近2年突然转变了,“徽州土楼”阳产,一经网络披露,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就像这村名字一样,见到了阳光,产业链立刻见效。
    我们第一站来到阳产土楼,看见了皖南最大的土楼群 ,是徽派土楼建筑的代表。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村庄,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铺地,它以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气势美。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土黄泛红的墙,乌黑的房瓦,掩映在黄绿相间的树木之中----这是另类徽州民居。徽州阳产土楼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古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印象中,要说土楼,眼前闪现的是福建的圆型、方型、椭圆型的土楼,至于皖南阳产的土楼,曾只是贫困,闭塞的代名词。这里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材土壤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饮山泉,饿食五谷,子孙延续。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黄色土楼群。

    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古为郑姓居住地。据传宋朝时郑公守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迁移定居阳产。阳产的阳是面对阳光,产意为陡峭,故而取名阳产。它是一个依山就地而建的山寨,建筑以土楼为主,墙体厚实,家居冬暖夏凉。

    当然村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小学校了,这也体现了徽商对教育的重视。

    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还是每一座单体民居,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气势美。这是历尽风雨的岁月容貌.......

    在歙南一带,流传一句俗语:“有福之人歇土楼”。依山而建的土楼群是阳产景区最大的特色,现存土楼367栋,为皖南区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楼群。 密密麻麻的阳产土楼群  ,临近新安江,空气湿润,降雨丰富。阳产土楼旅游开发项目是黄山文投集团贯彻落实市政府决策部署,利用自身品牌,整合开发外部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

    过去的阳产,村中的道路清一色青石板铺就。弯弯的石板路,见证了阳产的历史和沧桑。这里一座座,一排排,一幢幢,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土楼群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勤劳的阳产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忙碌着……

    不少当地的老百姓从阳产的明天看到了商机。这不,我们走过这家时,他家正在忙着装潢,我们停下脚步和这里主人聊天,她们说最近特别时期游客少,以前是有不少客人住他家,有马鞍山的、有无锡的、有合肥的、有南京的。。。。。言语中透出一丝自豪。

    阳产之美,美在原生态!我们披着琥珀色的山野光影,踩着长长的青石板路,穿行于旧巷道、老瓦檐、颓墙根。我们拍土黄色的民居,拍村里的老人和猫狗,仿佛回到了农耕社会。我们仿佛和原始,古朴,恬静的阳产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村里的文化人还不少,看“云起时”的特色,看“云河山庄”的篆字门联  “烟雨山河四季皆锦,翰萧点云不负韶华”。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美丽的画卷。

    我们沿着土楼的青石板台阶,上上下下,这里没有现代装饰,它把旧日时光停留在阳产的半山腰,流年之中,质朴壮观的土楼,一晃就如斑驳的年轮,处处留下了历史的脚印。

    我们到达了阳产摄影台,站在这里,秋风习习,整个山庄尽在眼里,林立的土楼群蜿蜒于翠绿的大山之中,黄黄的土楼与缭绕云雾相映在一起,如诗如画。眼前山民将黄色的小雏菊,通红的尖辣椒,还有野山菇,南瓜等丰收的果实点缀其中,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让我们感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这里的晒秋相比声名在外的婺源篁岭,也毫不逊色。游客们在皖南阳产土楼也可以观赏如此晒秋。

    阳产村的土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美丽,这条巷子尤其引人注目。农家乐主人说花了不少钱,把这里打造成这般美不胜收的模样……

    各大旅行社早已抢先开辟了阳产跟团游,自驾游客也开始兴起。我们去的时候是旅游淡季,游人并不多,但大家都挺开心!

    阳产土楼各家的门口或者窗户上,晒秋的各样农作物色彩斑斓。秋天的景色真美,山上绿色的树叶,农户家红红的灯笼,到处是一幅幅五色斑斓的“调色板”,展示着和分享着秋天的美景。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阳产之美,美在没有修饰,美在原汁原味。我们遇见了最美的阳产秋天。它的原始、古朴、恬静,令人惊叹。让我们陶醉、流连。

    我们走回村头有阅历的长廊,拍照留念,忙着不歇 。

    在海拔800多米的阳产,眼前的土楼笼罩在雾气缭绕中。放眼望去,落日余晖,云雾弥漫,感觉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那么具有独特的魅力……村口的停车场边就有一个最佳拍摄点,可拍摄阳产土楼远景。

    去阳产山路狭窄,建议自驾游者,必须将车停在山下,换乘阳产土楼景区游客中心开的小面包车上山,车费每人30元。

    世外桃源 ---- 石潭下汰村

    离开阳产土楼,我们一行来到了中国传统村落歙县霞坑镇石潭村上面的下汰村。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跟多数安徽深山当中的村庄一样,充满了年代感的房屋。下汰村看不到太多的游人的,来此游客,大多数是对摄影或者绘画感兴趣的,尤其是春季,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我们就住在靠下汰村口的一家农家乐,他们家是一个3层小楼,和老板娘很善聊天,他们说很多摄影爱好者都会在他们家楼顶观景台拍星空,很享受哦。第一排中间那幢。

    下汰村居民约60户,家家户户开客栈,都是吃住一条龙服务。山里人比较厚道,价格公道。在3月油菜花开季节,来石潭景区观光摄影的游客爆满,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下汰村接待能力有限,旺季可以住在山下石潭村。
    右面是下汰村 “ 云中山庄” 农家乐的夫妇俩。他们说村里大都是守宅老人,年轻人都选择到市区里学习工作。男主人还炫耀山里人特有的小暖炉呢!

    放下行李,我们就去村里的观景台。大概是为了远道而来观景的游客特意修建的,这里是看云海日出最好的一个位置。据说这里最美的时候是油菜花开和向日葵开花的时节。虽然现在是淡季,俯瞰华源湖和远处绵延的丘陵和山庄,错落有致,云雾缭绕,还是挺令人心旷神怡的。

    从下汰村观景台往下远眺,美景尽收眼底,一簇簇野花点缀在山岙边,田地间,绿色更显生机勃勃。山底一条河流蜿蜒成型,河边有两个青瓦白墙的村落好像来自童话世界,又象是与阴阳八卦图上的那两点暗合。如果时间宽裕建议在山上住几晚,天气好能观赏到晚霞日出和云海美景。

    由于游客们广泛传颂和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石潭与下汰村名声鹊起。可谓是游客成就了石潭,愉悦了游客。石潭村位于山下,下汰村景区在山上。我们居高临下,看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伴随着山中云雾缭绕,徽派建筑古村落若隐若现相映成景,就像置身于仙境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如果时间充裕,不妨象我们一样,再此留宿,与当地人聊聊天,吃些当地比较特色的竹笋、老豆腐、土鸡蛋等,感受皖南日常的乡村生活;第二天可早起观赏日出东方的壮丽美景,可别忘了去观景台占个好位置哦。

    每年的三四月间,是石潭村最美的季节,春暖花开的时候,油菜花、桃花、梨花、漫山遍野,晨暮之间云雾弥漫,再加上忽隐互现的古朴村庄,组合成了一幅美妙画卷。

    远望石潭村形如燕窝。叠峦重嶂,四面拱围,环绕周密。石潭村静谧幽深的街巷,小桥流水人家,云雾缭绕的江南风景,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和我们都在这里比耶啦!

    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里是黄山市百家摄影点之一。烟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唯一遗憾的是我们错过了3月百花盛开时,下次找机会还去一次。住着农家乐,吃着农家菜,感觉非常棒!

    望山居民宿在下面,我们在云雾山中拍照,也是别样风情……

    置身在此,我们都感觉在世外桃源一样。这里生活节奏比较慢,很多人都会来这里采风。

    山下石潭村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霞坑镇。石潭,原名石溪,石川,居华源河畔。该河段分布有“关爷庙潭”、“九千潭”和“杨树潭”,三潭均峭石林立,潭水清澈,深不见底,故名“石潭”。
    石潭村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人文景观灿若明珠。古石潭人善于经商,造就了较发达的商业,村中店铺林立,是旌德、歙县徽商从水路经新安江往杭州的重要通道。

    石潭村布局颇具特色,太平桥三孔石拱桥,建于明末后毁,民国初年重建。村中华源河东西两侧民宅依河而建,并有古埠头深入河旁,村内青石铺路,小桥横卧河上,使人感觉身处山村,却又似在水乡。村东一条小溪横穿,弯曲蜿蜒,汇入华源河,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风景,也给村民带来生活便利。

    石潭村在历史上是以吴氏宗族关系为纽带,经过八百余年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至今仍保留一姓一村,历史上人口最多时号称千灶万丁。至今,石潭村仍完好保存着近千年历史的吴氏宗谱,足显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因为是安徽的一个村落,在建筑方面还是比较偏向于徽派建筑模式的。村中存有数百年的古祠堂、古民居、古水口、古庙、古桥、古埠头等,石潭古村里还一直保留着两座相传是明清时的古祠堂:叙伦堂和春晖堂。

    春晖堂,又名“上门祠堂”。首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因遭火灾被焚,于清嘉庆年间(1802年)重修。建筑面积为春晖堂720平方米,立面为三间三进,梁柱结构高大秀颀,后进护栏均用石料。祠前即紫荆堂,其明堂内长年积水不腐,故又名“活水明堂”。 大门上的“毛主席语录” 很有时代的感觉。

    叙伦堂,称为古祠堂典范。始建于明嘉靖甲寅年,距今400多年历史,有房梁100根,为国内建筑史上奇观,号称“百梁厅”。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旧时大姓-吴氏之宗祠。也是吴邦国同志的祖籍地。

    石潭村静谧幽深的街巷格式,诗情画意的村边水口景观,淡雅明快的建筑色调,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皖南布达拉宫 ”----万二村

    万二村位于歙县昌溪乡西南部山间,仅百来户人家,2千多人口。村庄历史悠久,幽深宁静,古朴祥和。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一幢挨着一幢耸立山间,远眺宛如一座大城堡。曾有建筑师说万二村是徽州山地村落的典型代表,还有文人学者说它是皖南的布达拉宫安徽歙县昌溪乡万二村,摄影爱好者在此拍摄石头村的壮观美景。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万二自然村坐落在离昌溪约十里地的一个深山坳中,始建于明代末期,居住的大多是王、汪后裔。原名王村,后汪姓迀入,经两姓协商改村名为”万二”村。大家和平相处,皆大欢喜。
    万二村门楼上和屋檐下,“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窄街小巷,清一色石板铺就,巧妙地连接着每个角落,这一幢幢老屋,和一条条石板路尤如沧桑的老人,向你叙述着曾经往事。尤其是村口“最佳摄影点”处 ,层层叠叠的石片,鳞次栉比,远远望去,酷似西藏布达拉宫,故有“皖南布达拉宫 ”之称。

    “万二街,旧时在歙南很有名气,现在虽然有些凋敝陈旧,但整齐科学的村落结构、独特的山区建筑风格、保存完整的石板街巷,依然显示着这村庄骨子里的大气。” 万二村落的价值,村委会非常自豪。
    作为深山古村,体现着清代山村住宅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整个古村依山而建,虽然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窄街小巷,清一色的石板铺地,徽派风格的老屋错落有致,黄泥筑就的土楼穿插其间。

    万二村地处歙县昌溪乡西南部半山腰,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村庄历史悠久,许多房屋就建在这些石磅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青石街道,石阶逶迤,巧妙地连通村庄的每个角落。

    作为“徽州最后的原生态村落”,万二村几乎没有损坏过一块古老的青石板,没有拆毁过一幢老屋,就连无人居住的老屋部分坍塌的残垣断壁,也是丝毫不动地保持着原始状态,让人体味到“岁月静好”的意境。建在高山坡地上万二村,房屋一幢挨着一幢耸立在陡坡之上,上面一条街巷与下面一条街巷近在咫尺,却是落差很大。许多房屋就建在这些石磅之上。

    相对于安徽的西递、宏村、呈坎此类炽手可热的古村,万二村更显得幽深宁静,古朴祥和。在这里,我们可以在山林、村庄间享受安宁、惬意,感受徽州山区古村建筑的特色,探寻前人的不易与智慧。

    村里仅剩下老人了,年青人到外打工挣钱去了,小孩到山下上学了。只有村里的猫儿狗儿陪伴他们。

    万二村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基地,是刚出列的省级贫困村,现已向打造成“安徽省美丽乡村”、“黄山市百佳摄影点”,被专家学者提炼盛赞为“气势恢宏的石头山寨智慧精神”。

    “万二村正在渐渐老去,但它又永远是年轻的,因为它蕴藏着保存完好的山村建筑艺术。”万二村党总支书记吴献华的话,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个深山古村的美好未来,“我们想做个保护规划,调动百姓保护村落的积极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不仅是个美好乡村,更是一个值得大家细细品味的有历史积淀的魅力古山村。”

    眼见着邻近的石潭自然风光名声渐响,隔山而望的阳产土楼这几年的旅游也风生水起,万二人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建言献策:“祖宗留下来的那两座历经几百年的祠堂要想办法修起来”“有价值的老屋不能拆,村间石板台阶不能毁”“村头水口和村尾防护林都要看护好”……这是万二村的王氏宗祠。

    山里人很淳朴,说着说着,捐款修祠堂的事已行动起来,你一千,他五百,守护祖宗遗产的热情空前高涨。万二村正在向完善“皖南的布达拉宫” 的目标努力着。

    来这里,最好是自驾,从昌溪村到万二村的路上,有一段路比较窄,会车困难,很考验车技,但正因为来这里不容易,万二村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风貌。 如果你是摄影人,万二村还是很值得一来的。

    “歙南第一村”----昌溪古村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古诗让人浮想联翩。皖南处处秋色盎然、粉墙黛瓦,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最美的景色在路上,就如中国皖南山水画般诗情画意。
    “说到安徽,印象中有个“黄山”。说到黄山,记忆中有个“歙县”。到了歙县,寻乡之旅去“昌溪”。
    昌溪河水拍打着浪花从村旁顺势而过,几座粉墙黛瓦的房舍座落在河畔,轻盈而安静的依河而卧,在茂密的修竹掩映下,参差错落的勾勒出山村风情。

    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
    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很有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又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气息,宁静悠远,值得欣赏。昌溪村与许多称号: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市百佳摄影点、黄山市“特色文化之村”。沿着昌溪清澈的河流走,美丽的山水景色赏心悦目。

    最具古村落特色的要数昌溪的古建筑。昌溪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村中古祠堂星罗棋布,计有:太湖祠、寿乐堂、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村中周姓建有周氏宗祠、亮公支祠;徐姓建有爱敬堂;吴姓建有太湖祠,一村之中拥有10多座祠堂,实为罕见。

    这座建筑是周氏宗祠。它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即公元1497年。由周龙孙第七代孙周廷器等倡导建造,是周氏古村最大的宗祠。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十五载。
    周氏宗祠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北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茏;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南面对河,元宝山尽收眼底,蜿蜒起伏,似笔架又似苍龙腾飞,令人遐思神往。

    周氏宗祠,堂号六顺堂,自明初永乐至清末光绪的400多年间共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23位贡生,74位秀才。合计县丞以上官员77名,这对人丁不满三百的小村来说,世之罕见,人称“秀才村”。
    比较突出的有:周琰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恩科第九名进士累官至正二品,任大理寺正卿,少廷尉;周茂洋、周孚裕父子分别于道光八年(1828年)和同治十年(1874年)分别中进士,称为“父子甲科”;周烈、周履陛于乾隆庚午同科中举,称为“叔侄同榜”。

    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正门之上高悬“周氏宗祠”、“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
    正厅左右大梁之上悬挂的“进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书”,匾额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横梁两端有一米大小“和合”诸仙木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厅内四根一人合抱的茶园石柱和两根一米五腰围的白果木柱挺立其间,浑厚庄重,气势非凡。

    古村落有各式牌坊,有寿乐堂木牌坊外,尚有石牌坊和砖牌坊。在一个村落中,石、砖、木牌坊皆备,亦全国独有。这里新建了 “四世二品”“父子进士”的 牌坊。古徽州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极具地方特色。

    被称为“歙南第一村”的昌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境内现存有元、明、清古建筑200余处,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我们沿河随心走,观昌溪河水穿梭而过,长长的木桥别具一格,处处静幽少游客,更多了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村头村尾水口有古树参天。村口这两棵千年古樟树,称“龙凤樟”。它直径达 3.3 米、高 38 米,两株树冠足有上千平方米。古村街巷纵横相接,庭院深深,在街巷转角处偶尔会遇见画家在此写生,或是摄影师在此创作,四处弥漫着浓浓的词意。

    这是昌溪村的“汪王庙”又称“忠烈庙”。
    忠烈庙建于元代至正14年(1354年),该建筑分三间。左间供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昌溪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了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了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
    忠烈庙柱子上分别悬挂有楹联曰:“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功封社稷丕昭今古隆”、“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

    昌溪古村明代就有千灶万丁之称,主要以吴丶周两大姓。这是“ 国宝文物---- 吴氏太湖祠”。2019年昌溪太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世家——太湖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吴氏祖先发源江浙地区太湖流域,因古时年年战乱,故迁来徽州之昌溪创业,为不忘祖先,故命为“太湖祠”。传说朱元璋与元军作战,受挫退据徽州,路经昌溪在此屯兵达半年之久,临走之时留下亲笔手迹“ 第一世家 ”以示感谢。
    太湖祠是昌溪吴氏的宗祠,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祠前有可容纳千人的广场,护祠墙下有月池。两边墙上留有文革的痕迹。

    里面据说是朱元璋“第一世家”的真迹,享堂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另外还有舞艹龙,是昌溪的习俗。

    员公支祠坐落在昌溪乡昌溪村,堂名称寿乐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它是吴姓家族的支祠,规模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祠堂前有月池,月池前有长廊,供人们憩息之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散居全国各地徽州籍吴姓寻根访祖之地。

    员公支祠的祠堂建筑如此精美,保存如此完好,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也有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
    它是全国唯一仅存的木牌坊。
    员公支祠的木牌坊,四柱三楼,面阔9.3米,高8米,两侧有护墙,四柱用靠背石支撑,有月梁、额枋、斗拱,楼为歇山顶,高瓴花脊,八角起翅,关檐雕花。其祠前的木牌坊,堪称中华一绝,祠前还有月池,三者浑然一体,气势非凡。

    昌溪村员工支祠的额枋上有“七叶衍祥” 匾额一块,此匾为咸丰丙辰年(1865)年,咸丰帝为嘉赏昌溪村中宪大夫吴怡园七代五世同堂的不俗家族而御赐。这块楠木匾额高 130 厘米,宽 60厘米,两边雕着精致的双龙戏珠图;匾上正中刻“赐御”二字,左刻有“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有“咸丰丙辰年吉月立”。
    内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进士”“寿乐堂”。现在为昌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啦。

    昌溪有口古井---三眼井。建于南北朝时期,又名“思古井”,直径分别为2.2尺、2.3尺、2.4尺。
    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洗衣洗菜,热闹非凡。用过的水经暗道直通 “ 员公支祠 ” 前的月池,点缀了景色、还是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

    “村在云雾中”---- 坡山村

    坡山村,以壮阔的云海云雾,配以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贡菊花、冬天的雪景、油茶花等,造就其大美风光遍全年,尤其是壮观的云海云雾景致夺人眼球,叫人谓为惊叹!“村在云雾中,云雾在村中。”是对坡山的真实写照。

    坡山村,四面环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横亘十余层的环形大山山脉,山多水多,植被茂密。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导致这里的云海景致罕见的奇观。坡山村因四面环山加之谷底的昌源河以及四季水分充足,形成水蒸气极易聚集,春季雷电极易催生出云海,其景观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翻滚,时而雾流一泻千里……

    我们住进了农家乐,然后沿着人行步道,登上了“龙顶山观景台”。

    据说这里夏季云海变幻波澜壮阔;秋季云曦仙境彩霞眩目;冬季云雾缭绕,气势壮观,有“早雾日头晒煞头”的俗语。我们居高临下,俯视着傍晚山下壮观的坡山村景致。

    走下龙顶山,进入坡山村,我们路过坡山村村委会,还和这位扎帐篷在村委会门口的驴友聊天呢。

    天色渐晚,晚霞,灯火亮起,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返回居住的农家乐。

    第二天一大清早,坡山醒了,我走出农家乐,借助长廊种植的菊花,鸡冠花,挂晒的玉米等,拍摄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

    这地方太美了,真是美的使人陶醉,真是梦幻坡山啊!  来坡山,要挑一个有云雾的天,置身壮阔的云海云雾中,还可以品茶聊天,快乐似神仙啦!

    这里是歙县最适合看云海的地方,坡山村的云海之美与高山之巅的云海之美是有区别的。高山之巅看云海,仅是观赏自然奇观而已;在坡山村看云海,是看人世间的云海,云雾中徽派建筑的山村水墨韵味十足。如果前一天下雨,那雨过天晴,常会出现壮观的云海云雾,幻若仙境。这次我们的运气不够好,只能看到稀疏的云海,颇为遗憾。

    坡山村以壮阔的云海云雾而出名,因为壮观云海景象,令全国各地的书画摄影爱好者份纷至沓来,写生体验,取景摄影。后被媒体备受关注,早在2013年3月这里被政府授予黄山市百佳摄影基地。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卫视都曾多次报道过她的壮美景色,称之“皖南山区云海如画”。

    最后路过的皖南歙县三阳镇鱼鳞坝,我们停车驻足,在此网红打卡胜地——鱼鳞坝,放眼望去,水面不宽,流水缓慢,水流跌入弧形鳞片中,形成一朵朵水花。很美! 侧耳倾听,水声潺潺,涓涓流淌,似乎在迎送来往行人。坝顶还设置了汀步,行人可跨步而过,别有情趣。

    鱼鳞坝坐落在高铁站附近,过往的游客纷纷被这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而驻足拍照,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我们也观赏了这里的自然美景和鱼鳞坝。

    作为一个随性的行走者在某一段时光里,不经意间闯入了皖南美妙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人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外来如游客的我们,乐此不疲的探寻着大自然美的行踪……

    举报

    本篇游记共含9452个文字,248张图片。帮助了21280名游客

    拍的特别有感觉

    举报 回复
    2022-03-10 13:51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阳产土楼去过一次

    举报 回复
    2022-03-10 17:22

    雨雾缭绕的村庄

    举报 回复
    2022-03-10 18:03

    好漂亮的土楼,有机会去看看

    举报 回复
    2022-03-10 21:00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拍的特别棒呀,太美了

    举报 回复
    2022-03-10 22:05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真的是太棒了

    举报 回复
    2022-03-10 23:29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这个楼参差的样子太美了

    举报 回复
    2022-03-11 00:33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去这里游玩感觉很舒服😄

    举报 回复
    2022-03-11 06:22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徽州特色建筑真是一下子把人带回那个年代

    举报 回复
    2022-03-11 10:58

    远离城市的喧嚣

    举报 回复
    2022-03-11 11:45

    记录下这一刻

    举报 回复
    2022-03-11 15:52

    有故事的画面

    举报 回复
    2022-03-11 17:28

    引用 幻想216发表于 2022-03-11 06:22:17 的回复

    去这里游玩感觉很舒服😄

    值得记录的美好瞬间

    举报 回复
    2022-03-12 21:01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阳光很好啊

    举报 回复
    2022-03-13 11:54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远离了烦恼

    举报 回复
    2022-03-13 20:01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用相机记录下来

    举报 回复
    2022-03-13 20:09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安徽的美景

    举报 回复
    2022-03-13 21:53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太久没去皖南了

    举报 回复
    2022-03-16 11:13

    这个小村子可真美

    举报 回复
    2022-03-16 16:06

    一个宝藏小城

    举报 回复
    2022-03-17 12:25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世外桃源呀,真想去一次

    举报 回复
    2022-03-18 10:36

    一直想去篁岭看看晒秋

    举报 回复
    2022-03-19 19:37

    智慧的结晶

    举报 回复
    2022-03-20 21:50
    此评论来自 游侠客APP

    ⁣“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

    举报 回复
    2022-04-23 00:00

    徽州的风光美不胜收啊

    举报 回复
    2022-04-28 17:43

    壮观的云海

    举报 回复
    2022-05-16 15:42

    是好地方啊

    举报 回复
    2022-07-25 08:11

    ⁣这油菜花拍的太美了

    举报 回复
    03-11 17:30

    相关游记

    相关攻略

    游记目录

    • 01 / 预告片
    • 02 / “徽州土楼” ----阳产土楼群
    • 03 / 世外桃源 ---- 石潭下汰村
    • 04 / “皖南布达拉宫 ”----万二村
    • 05 / “歙南第一村”----昌溪古村
    • 06 / “村在云雾中”---- 坡山村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微信扫描二维码👆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2025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