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的旅行

我经常从梦中惊醒
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
哈尔滨 教堂的钟声响起
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许多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叶琳娜 涅捷尔斯卡娅《 哈尔滨 的忧伤》

你知道吗?上京、 会宁 府、阿勒锦、冰城夏都、东方 莫斯科 ,东方小 巴黎 、东亚文化之都、世界音乐之都...指的都是 哈尔滨 。

突然决定要去的 哈尔滨 ,也是第一次去这座被打满tag的城市,更是第一次在最寒冷的季节去 东北 。此前的 哈尔滨 ,在我心中高度朦胧而又被脸谱化。为了让自己尽快了解这座城市,我习惯性地找了几部在 哈尔滨 取景的影视剧来看,其中就包括《无证之罪》和《暗恋橘生 淮南 》这两部把 哈尔滨 呈现得南辕北辙的电视剧。然而,当我踏上这座四处冒着白烟的城市,发现之前做的所有铺垫都被瞬间清零。

出机场后,我在一堆出租车司机的前呼后拥下,飞快地跳进了排在最前面的那辆车,确认打表后,赶紧驶离了这令人社死的尴尬场面。车子开始奔驰在城外的柏油路上,飞速穿越路旁的白桦林,阳光透过横生枝桠,目及之处一片雪白。午后耀眼的阳光如同转场特效,半小时后车辆稳稳停在酒店门口,冰城之旅也正式展开。

城市,永远是亲自抵达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立体鲜活。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瞬间占领五官更新三观。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也从朦胧到具象。行走在 哈尔滨 ,新旧交融的城市风貌、随处可见的各国建筑、粗犷豪放的北方民俗风情、限时登场的冰雪盛宴,都汇聚在同一座城市里。

哈尔滨 在我眼里,绝对不止一面

现代都市,是 哈尔滨

欧陆氛围,是 哈尔滨

东北 特色,是 哈尔滨

北国浪漫,是 哈尔滨

冰雪胜境,是 哈尔滨

还有,日薄西山、一个时代的背影,也是 哈尔滨

本次行程安排

算是非典型的一次 哈尔滨 之旅,没有 雪乡 雪谷,没有 亚布力 滑雪,去到的“最游客”的地方就是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和索菲亚教堂。其余的时间,我们都在城市里,对目的地进行“深度挖掘”;就连出租车司机听闻我们在市区待了5天,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根据来之前的计划,实际只完成了70%。

这是一次“高开低走”的旅行,前半程都进行得特别顺利,直到有一天晚上 上海 突然出现病例,我们的行程码也随之带星。在防疫格外严格的 哈尔滨 ,我们寸步难行;在火急火燎找医院做核酸、改签机票之余,所有市内大型正规景点也和我们说了再见。

无奈地介绍本次行程,大概是这样

DAY 1 上海 —— 哈尔滨 ——中央大街初探
DAY 2 南岗区域Citywalk
DAY 3 哈尔滨 博物馆——索菲亚教堂——道里菜市场——冰雪大世界
DAY 4 找医院做核酸——中央大街、松花江区域Citywalk
DAY 5 老道外(中华巴 洛克 、古玩市集)——老犹太会堂—— 哈尔滨 音乐公园 
DAY 6 回 上海

用citywalk的方式打开哈尔滨

从疫情出现后,由于不能出境,也常常因为带星不能出市,我开始慢慢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上,也渐渐习惯了用citywalk的方式,去发掘景点之外、城市里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而有条件旅行的时候,我也把citywalk这一喜好延续到了其他城市。

有人说, 哈尔滨 和Citywalk放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次元壁被打破的感觉。然而,对于人文建筑控来说, 哈尔滨 是一个天生为Citywalk而设的城市;一条马路上聚集着多个老建筑,来回走上一遍,各种风格的建筑一网打尽。尤其在核心区域,只要抬起相机,必有可拍的目标出现,绝对能够一次拍过瘾。

而冬天的 哈尔滨 ,又对喜爱Citywalk的人带来各种挑战;穿上臃肿的防寒衣物,还未背上摄影器材就已经开始负重;冰冻的马路对南方人来说奇滑无比,无法快速暴走;最要命的是冬天的 哈尔滨 下午4点太阳就落山了,按照平时效率制定的线路无法完成,只能仰 天长 叹。而在1月极寒的天气下,除了住处附近的中央大街,压根没有去其他地方拍夜景的勇气。

在写这篇游记之前,我有纠结过是按天写、按区域写、还是按POI类型写;最后考虑到按区域写对后来要去的游客安排行程时可能更有帮助。因此虽然我们的行程有些碎片化,但是我也会尽量按照区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作筛选。

仅仅对于 哈尔滨 市区来说,景点虽多,但不外乎分布在三个区域,即:
1、中央大街、斯 大林 公园、松花江大桥沿线
2、以红博广场为核心的南岗区域
3、 靖宇 街为主线的老道外区域

我们的行程也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受限,没有完全cover到所有的点,旅途有遗憾才是日常。

P.S 有时间的话,细化后可以再加一个果戈里大街区域,这次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成。如果是夏天的话,加入南岗一日暴走,时间上应该来得及。

[——中央大街走N遍——]

每座 大城 市,似乎都有一条可以作为城市名片的步行街。 比如 北京 的王府井、 上海 的 南京 路、 苏州 的观前街、 广州 的上下九...对于 哈尔滨 ,号称“ 亚洲 第一街”的中央大街,就是那条名扬天下的步行街。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旅游指南,都会提及:“没来过中央大街,就不算到过 哈尔滨 ”。

来 哈尔滨 的游客,有谁能避免来中央大街吗?
尤其像我们这样住在中央大街附近的,就算没有去专程游览的计划,但是每天出门吃饭、坐车、去别的景点也总会路过中央大街。因此,在 哈尔滨 游玩的几天里,我们每天真正做到了“中央大街走N遍”,绝不走马观花。

如果关注 哈尔滨 的历史,你会发现此地不仅是女真人的龙兴之地,金朝的上都,到了近代更与“ 中东 铁路”息息相关。

哈尔滨 与当时过去的 张家口 一样,都是一座铁路拉来的城市。因此城市里的近代营建,也几乎与 中东 铁路有关,包括中央大街。这是 中国 最古老的步行街之一,始建于1898年。当时,大批俄国人来到 哈尔滨 修筑 中东 铁路,他们需要一条直通松花江码头、运送筑路所用物资和器材的马路,于是中央大街渐渐形成。

1924年,俄国工程师升级了中央大街,从过去的土路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石为花岗岩雕铸,由于形状大小就像俄式的面包,就被称为“面包砖”。这种砖精巧密实、光亮圆润,在中外筑路史上极为罕见。当时一块面包砖就价值1银元,共用了87万余块,整条街价值 连城 。而根据专家们的测定,中央大街的这些面包砖,还能再磨上一二百年,真·良心工程。不过需要辩证看待的是,“良心工程”的背后,是扩张与掠夺。

除了路面升级,大街两侧也建起巴 洛克 、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70多栋。功能覆盖洋行商店、银行旅馆、饭店药铺、舞厅影院、餐馆酒吧等等。如今,它们依旧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原地,百年如一日,是游客们来到中央大街时的最大看点。这条充满欧陆情怀的大街,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建筑博览会”,是许多人来冰城的初印象。

哈尔滨戈洛布斯电影院旧址

这是我在中央大街邂逅的第一栋老建筑,原 哈尔滨 戈洛布斯电影院旧址,位于中央大街与西五道街的街口。最早是1919年建成的“戈洛布斯”犹太电影院;后来1935年改建时加了层,为仿文艺复兴的砖混建筑;此后一直是二层建筑,解放后为 哈尔滨 市物资贸易公司,现在是金店。

虽然经过修复,依稀能看到女儿墙上细腻流畅的雕花,凹槽分割也依然利落,就是周大生三个字有点煞风景。

地址:中央大街129号

万国洋行旧址

大街上还有两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房子,刷上了明亮的荧光绿与耀眼的金黄色,不看外立面的店招的话,很有异国气息。 哈尔滨 人把它们比作中央大街上亮起的黄绿灯。

刷成绿色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原为万国洋行大楼和松格利药铺;刷成黄色的老房子,建于1922年,原为万国洋行。这两栋建筑都是 哈尔滨 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
由于实在太过鲜艳,你绝对不会错过。

地址:中央大街130号

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宾馆是中央大街的老建筑中,最出名的一栋楼吧。1913年竣工的它,也是整条街上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整栋建筑雍容华贵,绮丽璀璨,其中最吸睛的就是棕绿色的穹顶与下方如同天作之合的圆窗与铁艺阳台,“新艺术”特征爆表。

不知道现在入住马迭尔宾馆的人多不多,但是光顾一层沿街冷饮厅的人可不少。买上两根马迭尔冰棍,在零下20度的街头边走边吃,吃再慢也不用担心它会化掉。马迭尔冰棍现在也推出了不少新口味,什么榴莲的、咖啡的、朗姆的,不过原味依旧是5元一根,好几年没涨价。口感奶味浓郁,质地介于冰棍与雪糕之间,很奇妙。

大列巴也是步行街上的明星食品,短期停留的游客看看就好,因为根本“消化”不了它

东北 到处糖葫芦摊位,而且做糖葫芦的食材极为丰富;在其实很嗜甜的 东北 人心里,万物皆可糖葫芦

地址:中央大街89号

松浦洋行

松浦洋行是中央大街上除了马迭尔宾馆以外,另外一座明星老建筑,是步行街上巴 洛克 风格的代表作。

建筑1906年兴建,1909年落成,是中央大街上资格最老的建筑物之一。前身是 日本 横滨 松浦商会的支店。此后,俄国侨民会也曾占有此建筑,解放后为外文书店,如今一楼是一家俄式西餐厅。

建筑浑厚敦实,富丽堂皇的范儿比起一旁的马迭尔有过之而无不及。贯通三、四层的巨型悬空壁柱,大幅橱窗,红色铁皮孟沙式层顶,俄式洋葱头穹顶,自由涡卷断折山花,老虎窗上精致浮雕……这些精美的建筑语言跨越时空,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在与每个路过的人对话。

2004年,建筑部与 中国 工程科学院评选松浦洋行为 中国 历史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之一。

索菲亚教堂的鸽群已经成为历史,而松浦洋行所在路口依然能看到飞舞盘旋的鸽群,灵动飞扬的小鸽子们,也为这座百年建筑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地址:中央大街120号

РА别尔克维奇大楼和塔道斯西餐厅

别尔克维奇大楼又称犹太人大楼,建于1907年,1915和1920年又先后扩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这也是 哈尔滨 老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建筑风格;我们曾经笑着总结,分不清风格的建筑,一律按折衷主义处理(bushi。
屋顶线条相对简洁的女儿墙是我在一众建筑中把它认出来的关键,配上孟莎式阁楼层,以及“灵魂注入”式的小阳台,共同组成了建筑的点睛之笔。

现在内部是连锁服装店,西餐厅在楼下一层,美食篇详细讲。

地址:中央大街127-129号

原秋林商行道里分行

被粉刷一新的鹅黄色二层小楼, 开封 菜入驻使得这里格外受欢迎。它建成于1910年,原为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它是最早到中央大街落户的百货商店之一。很多游客以为秋林公司只在南岗的果戈里大街,其实中央大街上也有它的分行。在一堆似是而非的仿冒者中,这栋建筑以其浓郁的文艺复兴风格,而格外引人注目。
高耸的女儿墙上都有着相同的繁复图案,看起来像一个标志,耸立的弧线结构使屋顶轮廓富有变化;檐口下是一排精美的牛腿装饰,烘托出华丽优雅的气氛。建筑面向中央大街的街角和街面都设有入口。外立面腰线的装饰为建筑带来了整体感和韵律感。

哈尔滨 所有老建筑墙根边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铭牌,相当于老建筑的名片,有兴趣了解更多的话可以直接扫码。

秋林商行隔壁就是建于1949年的沿江小学校,也是几代 哈尔滨 人的回忆。

地址:中央大街187号

哈尔滨特别市公署

外立面是梦幻的冰淇淋蓝,这栋远看就充满童话感的建筑,是 哈尔滨 特别市公署。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折衷主义风格。如果你去网上搜它的老照片,会发现输出梦幻感的蓝色洋葱头竟然是后加上去的,当时的蜜汁操作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违和感。

从 哈尔滨 特别市公署,到 哈尔滨 市咨议会、再到 哈尔滨 市公安局,它曾经拥有多个重要身份。如今作为某连锁酒店,也算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地址:中央大街32号

1903大公馆的百年电梯

据大公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全国范围内仍在运行的百年电梯只有两部,一部在 上海 的华尔道夫酒店,另一部在 哈尔滨 的大公馆1903酒店。

酒店位于中央大街中央商场的侧面,大门开在东风街上,因此虽然每天中央大街上的人来来往往,但是会注意到这栋建筑的人并不多。酒店的名字直接指明了这是一栋已经建成119年的老建筑,砖混结构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依然保留着浓浓的 俄罗斯 风情。而它始建之初,则是为了迎接来自 中东 铁路线上的贵客。

内部陈设了各时期的 俄罗斯 油画及古董,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及介绍。最醒目的还是在大堂的中央、那部被围栏保护起来的百年电梯。梯与建筑同岁,都诞生于1903年,为当时的犹太人安装;从苏俄到民国,从民国到日伪,从日伪到解放,这座建筑几经更名、多次改建,但是这部“古董”电梯却被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至今仍能正常运转。

想要体验乘坐,需要工作人员帮忙操作;穿着欧式大礼服的工作人员,也会适时地做一些简单介绍。由于酒店是历史保护建筑,内部所有结构不允许更改,只能在装饰和功能方面进行改造;电梯也是一样。据介绍,电梯手拉门和轿厢都系原装,只有一些机械部件,以及控制系统经过了后人的更换。

老电梯运行中视线可以看到外面楼层的变换,非常复古。电梯内从框架到内部装饰完全是暗色调的木结构,昏黄的灯影泛着浓浓的怀旧味道。从1楼到6楼再回到1楼,运行非常稳当,和乘坐新电梯的感觉并无二致。全程1分钟不到,却是一次相隔119年的“跨国问候”。

这部电梯目前已经不作为日常使用,只接受大公馆和君逸的住店客人(两家酒店同属一个集团)过来免费体验。一百多年来,这部老电梯接运了各式各样的客人与行囊;在日复一日的运行中,仍在演绎着它的下一个百年。

地址:东风街16号

俄罗斯侨民住宅

如果暂时离开中央大街的主干道,与其垂直的小马路里,藏着许多隐秘的角落,也有非常值得探访的冷门老建筑。

大安 街是众多与中央大街垂直的马路之一,在 大安 街上距离中央大街不过50米左右的距离,有一栋建于1917年的百年老建筑,折衷主义风格。外观最上方有中式万字格元素设计,中间有巴 洛克 建筑风格元素。
而这里的建筑仿佛没有“编制”,它的正面与背面如同两个世界,让人很难想象这里距离中央大街仅一步之遥。

如果说面对 大安 街的外立面保存程度尚可的话,走过这条幽暗又带点魔幻的 通道 ,院子里的景象让我们着实一惊(后来去了次老道外,表示这只是个小场面)

从背后看,沿街的楼房窗户破损严重,挡的挡,封的封,阳台栏杆已出现歪斜,状况堪忧。四周都是私搭乱建的平房、电线杂乱无章、角落堆满杂物,如同一个喧嚣之外,被遗忘的角落。最意外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人住。

抛开乱象看本质,建筑本身的风格非常独特,如同一座造型简洁的小城堡。建筑的窗户多为拱形设计,左右对称,中间还有气派的落地窗。左侧转角为上下贯通的圆弧形突出,让整座建筑看似对称,又不绝对对称,颇为有趣。

24号一旁的10号也有个可以进入的门洞,我们也进去看了看,情况更糟。墙壁已是需要钢架支撑的围墙,还依稀可以看到破损窗户周围的那圈雕花。看得我们直摇头,可惜,太可惜了。

地址: 大安 街24号

红专街25-1号

从红专街走到这处小院子,路线还有点绕;但是看到它的第一眼,红褐色的砖墙、生锈的铁艺雕花门廊,都写满了过去的故事。

95岁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原本用途不详。现在里面是一座小型咖啡馆,据说很不错,但是我们始终没能找到时间进去坐坐。

这里还是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拍摄地之一,我站着拍照的门头曾经还作为电影海报。后来这部纪录片获得了2020年 北欧 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中央大街及周边的这些老建筑,有的依旧光鲜亮丽,有的却已斑驳破旧;但是无论这些建筑现在是何种状态,都在传达着这座城市非同一般的过去。

中央大街除了这些老建筑,马路两边可爱的雪雕、冰雕,角落的积雪,同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游客:这是一条位于 哈尔滨 的城市步行街,有着这座“北国冰城”最鲜明的标签!

白天,在高纬度地区秋冬强烈的光线对比下,光线的明暗切割,使得亮部的建筑闪亮耀眼,暗部的建筑幽暗神秘。到了晚上,有了照明灯光的装饰,中央大街如同镀上了一层柔光滤镜。配合大街上单曲循环的那首《 莫斯科 郊外的晚上》,目及之处皆是梦幻的童话氛围。

中央大街与一旁的索菲亚大教堂一样,一定要白天、晚上分别去一次,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

[——泛中央大街区域——]

我把不在中央大街主干道上、但是相对集中靠近的这些POI,集中归类为泛中央大街区域。这一区域在普通的 哈尔滨 旅游攻略里,可能只有索菲亚大教堂一个景点才会被提起。如果真的只去一个索菲亚,那未必太可惜了。

这一区域又具体被我分为中央大街以西,和中央大街以东,方便大家串联起 来安 排行程。景点与景点之间都非常近,完全可以步行。

先来【中央大街以西】——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旧址

这是我来 哈尔滨 拍的第一栋老建筑,因为就在我们住的酒店斜对面,下了出租车就能看见。至今我还能从照片上读出行程伊始的兴奋感。作为 哈尔滨 少数能够入内的老教堂,我们前前后后光顾了三次,第三次终于 成功 进入了,庆幸没有与其失之交臂。

20世纪初,现在 哈尔滨 的 通江 街、经纬街、红专街一带形成了当时 中国 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社区里教会、学校、商店、银行、文化、娱乐、医院和养老院等功能机构一应俱全。凭着全球出名的经济头脑,当时 哈尔滨 的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 哈尔滨 卷烟厂、阿什河糖厂,均为犹太人创办或经营。
你看,就算客居异乡,犹太人仍在努力不被同化;誓将宗教信仰,语言、文化认认真真的传承下去。从 哈尔滨 犹太社区的众多遗迹中,就能看到这个民族薪火相传的执着与坚守。
社区最重要的设施是两座雄伟豪华的教堂,1909年落成的犹太总会堂便是其中之一,也称老会堂、总会、旧教堂、老教堂。

这是 哈尔滨 第一座犹太会堂,曾经是当年犹太人进行宗教、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始建于1909年,目前我们看到的是1932年重建后的建筑格局,2013年经历了一场大修与改造。整体为二层砖石结构建筑,马蹄形窗、镌刻在门柱上的希伯来文、巨大的绿色穹顶、顶部大卫之盾六角圣星仍在演绎着犹太“神韵”。
建筑的黄绿配色在阳光下相当明艳轻快,分外动人。

音乐厅为内部空间的主体,纵跨一、二层,举架很高,会不定期举办弦乐重奏的演出。古典风格也非常符合 哈尔滨 这个世界音乐之都的身份。音乐会时间都在晚上,白天可以参观。
内部还有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我会在美食篇另外介绍。

从一楼到三楼的旋转楼梯是整个老会堂最适合拍照的地方,选对光线和角度,就会非常出片。一楼到二楼到这个楼梯转角就是官方盖章的最佳拍摄点;白天从楼梯窗户透进来的阳光,不知是否和百年前在此祈祷的犹太侨民沐浴的光辉一样。

三楼是个音乐主题的文创店铺,不过这里面不可以用单反拍照,但可以用手机。内部的商品还挺有趣,我们在这里买了冰箱贴。

手机随便摁了几张↓

地址: 通江 街82号
开放时间:10:00-22:00

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犹太中学

这是一片与老会堂风格一脉相承的沿街建筑群。落成于1918年,曾是远东地区的第一所犹太中学;建造初衷是为了保证犹太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也曾坐落在这里,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
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为俄国著名设计师约瑟夫. 尤里 耶维奇.列维金的代表作。

从外观就能看出来浓厚的异域风情,二楼尖券型窗、窗棂上镶嵌的大卫之盾六角星、圆拱形门廊、塔柱、穹隆都极具犹太建筑风格,美仑美奂。

如今内部是一家琴行,金黄色的建筑经过修复后,在夕阳下兀自耀眼,忍不住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瞬。

地址: 通江 街86号

犹太新会堂

当时的 哈尔滨 犹太社区最豪华的两座教堂之二,建成于1921年,年代晚于老会堂,因此被称作新会堂。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建筑为砖混结构,风格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外墙红白相间,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与老会堂的风格截然不同。

主入口处为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正殿呈正方形,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造型新颖,气势磅礴,是 东北 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

犹太人离开后,会堂也随之冷落;后来新犹太会堂一度被用作 哈尔滨 市公安局俱乐部,会堂屋顶上的圆穹顶也曾被拆除。长期以来,这座犹太老教堂实在是太普通了太低调了,以至于很多 哈尔滨 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2014年大修以后,作为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对外开放,不过目前暂时关闭了。

地址:道里区经纬街162号

鞑靼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紧邻中央大街,距离老犹太会堂也不远;它藏在路边的小院子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和 哈尔滨 留存下来的其他教堂建筑不同,鞑靼清真寺不但不对外开放,目前也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也不确定将来会作何用途。只有堆满积雪的小院子里,仍然留存着一丝静谧庄严的历史氛围。

建筑始建于1901年,1922年重建,1937年建成,是 哈尔滨 历史资历最老的宗教建筑之一。在过去, 土耳其 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当地人又称鞑靼清真寺为鞑靼教堂,为远东少见的鞑靼人建筑,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

外立面为对称布局,砖石结构;风格十分独特,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特征的对称圆顶、尖券拱形高窗、挺拔高耸的宣礼塔;又受到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一个中央大穹顶。建筑外观颜色呈咖啡色与白色相间,呈现出 俄罗斯 民族建筑的特征。两种风格在此交融碰撞,建筑形式新颖而有趣。

地址: 通江 街街108号

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旧址

这栋建筑在鞑靼清真寺前往中央大街的路上,位于红霞街,这栋建于1921年的暖黄色小二楼,距今已过百年。它只有正面朝着马路,其余三面牢牢地被周边民居包围,无法看清其全貌。临街立面厚重的基座上,四根巨大的爱奥尼柱撑起层层屋檐,带着仿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

它最初的身份是东省特区市政管理局。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念起来有些拗口的部门,却是 中国 主权在 哈尔滨 回归的重要见证之一。
1920年 中东 铁路工人大罢工之后, 中国 军队解除了铁路沿线俄军武装,接管路务,收回司法权,颁布条例,规定 中东 铁路附属地改称东省特别区。1921年2月5日成立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宣布接管 哈尔滨 及 中东 铁路沿线的市政权。至此 哈尔滨 的市政权才真正的完全回到 中国 人自己手中,不用再仰人鼻息。

现在,这里作为 哈尔滨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狂犬疫苗和办理健康证都在这里。如果路过知道此地的历史,不知你是否会放慢脚步,回想一下当年它当年的荣光与骄傲呢?

地址:红霞街64号


接下来是【中央大街以东】

原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哈尔滨 有多国领事馆旧址,欣赏遗留下来的各种领馆旧址是老建筑巡礼中的重中之重。

德国 驻 哈尔滨 领事馆,目前城市里有两处旧址遗存,其中西二道街的这处为 哈尔滨 各国领馆中较早的一处,这里在1909年8月至10月期间为 德国 领馆。1910年开始,德领馆先后迁到了车站街(现红军街)与阿什河街源波波夫兄弟木材公司(建于1930年,现为阿什河街花园小学校)

建筑本身大约建成于1903年,为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门窗、部分建筑构件都被翻新过。墙面也粉刷一新,很远就能看到这一大片鲜艳的明黄色。

一层为圆拱券窗,二、三层以方窗为主,宝瓶栏杆;腰线凹槽、牛腿装饰风格多变,以及科斯林与爱奥尼的混合式立柱,处处彰显着mix的风格。难怪这座建筑的介绍铭牌上,一块写着文艺复兴风格,一块写着巴 洛克 风格(认可前者的居多)。

地址:西二道街18号

马路尽头就是兆麟公园的大门,俄式风格的门卫岗亭被积雪覆盖,如同蛋糕上洒了一层糖霜,显得又萌又可爱。

哈尔滨博物馆

哈尔滨 马路上老建筑虽多,但是能入内参观的并不多。 哈尔滨 博物馆就是一处可以入内免费参观的老建筑,是来 哈尔滨 不可错过的宝藏。注意,是位于道里区柳树街的“ 哈尔滨 博物馆”(毗邻中央大街与索菲亚大教堂那个),而不是群力那边的“ 哈尔滨 市博物馆”。两者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这是一处位于 哈尔滨 老建筑里的博物馆。建筑虽老,但是博物馆却是2020年刚刚开放的。它的过去,是 哈尔滨 神秘的市委大院。

现在的大院里是一个博物馆集群,共有四栋楼六个展馆对外开放,分别是1号楼的中苏友好协会纪念馆、2号楼的 哈尔滨 文物馆、6号楼的 哈尔滨 城史馆、7号楼的喜多方古董艺术品收藏馆、当代影像艺术馆和 欧洲 铜版画收藏馆。如果全部参观一遍的话,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由于我们的参观时间有限,我们只去了1号楼的中苏友好协会纪念馆,主要是为了欣赏这栋老建筑的内部。

1号楼与6号楼都是博物馆的核心馆,同时1号楼也是大院建筑群里最古老的一栋建筑,也正是过去的书记办公楼。它建于1919年,已经103岁了;是一栋明黄色的砖混结构仿文艺复兴式折中主义建筑,现在是 哈尔滨 市 II 类保护建筑。

建筑内部有4层,开放参观的是一、二两层,展陈共分六部分,即:中苏友好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其沿革展厅、致敬先烈永远缅怀展厅、机构设置展厅、 吉林 铁路交涉总局展厅、折衷主义建筑展厅、市委书记楼办公楼展厅。一楼以中苏友好协会的史料陈列为主,二楼以中苏友好协会时办公机构的原状陈列为主。

冬天的阳光就像冰箱里的那盏灯,它照进白色的展厅,悄无声息地在地板上洒下美妙的光影。
史料展陈通过图片、文字、文物、模型、影片生动地讲述了 哈尔滨 解放前后的沧桑巨变和峥嵘岁月, 哈尔滨 人的不懈奋斗,以及解放后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内部经过修缮,仍然保留了百年建筑的复古风貌,实木地板、欧式立柱、石膏吊顶与装饰线条等一一展现了当年的风采。

1945年, 哈尔滨 中苏友好协会成立,李兆麟将军担任第一任会长。纪念馆的二楼,便复原了李兆麟将军的办公室。另外还有编译局、文化部、科技部、对外联络部、总务处等机构的办公室;以及副会长办公室、秘书室和会议室。总得来说办公室的内部陈列都差不多,只有室内面积大小的差异。

纪念馆二楼还有 吉林 铁路交涉总局的展厅。在现在这栋欧式老楼建成之前,1898年成立的 吉林 铁路交涉总局曾在此办公,是一栋中式的深宅大院。直到1918年,原建筑被大火焚毁,1919年时才建起了现在的建筑。此后,在1945年中苏友好协会建立之前,这里一直是日军占领之下的伪满洲境外交部北满特派员公署。这个小展厅内,便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

哈尔滨 的街头有许多折衷主义老建筑,它们就像这座城市嬗变的一道年轮,也是城市文化多元化的一个印记。二楼的折衷主义建筑展厅内,展出了刚建成时的旧照与模型,与我们现在看到的1号楼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最后的展厅,介绍了解放后市委在此办公的历史,并附上了一小段影片;游客可以坐下,静静地聆听故事。1955年, 哈尔滨 市委主要领导迁入此楼办公,因此1号楼又被称为“书记楼”。截止1998年,共8位书记在此办公。到了1998年的夏天,市委政策研究室由2号楼搬入1号楼,直到2018年搬出。

窗外雪落无声,而在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院落里,却温暖如春。博物馆是快速全面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在 哈尔滨 博物馆,既可以追寻城市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将这里视为城市老建筑巡礼的其中一站。

地址:道里区柳树街老市委大院
开放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出了博物馆,就是哈一中。学校前身是1912年创建的“鲁人旅哈学校”,为当时 中国 人在 哈尔滨 建立的最早的高级中学。看过《暗恋橘生 淮南 》的,应该对这个校门口非 常熟 悉。冬天的操场上空无一人,不知 哈尔滨 的学生冬天会不会在户外上体育课。

圣索菲亚教堂

毫无疑问, 哈尔滨 是一座教堂之城。由于 中东 铁路的兴建,大量外侨的涌入,也带来了各地的宗教文化,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不同的教派在此布道。
据不完全统计, 哈尔滨 城内曾经存在过超过70座不同教派的教堂。宗教种类之多,建筑风格之繁,放眼全国城市都属罕见。现在,经历百年风雨,留存下来的教堂也转化为城市中的建筑经典。

索菲亚教堂,每个初来 哈尔滨 的人,都必定来此报到。这是 哈尔滨 最知名的教堂,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毗邻市中心的中央大街,是 哈尔滨 最重要的人文地标。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随军教堂,现在看到的建筑是1923年在现址奠基、并于1932年建成的。

全世界大约有几十上百座名叫圣索菲亚的东正教教堂,最早、最出名的无疑是 伊斯坦布尔 那座,是当时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不过,如果你看过 圣彼得堡 主显教堂的照片,你会惊讶地发现主显教育与 哈尔滨 索菲亚如同一对孪生姐妹。 圣彼得堡 的那座建于1892年,是 哈尔滨 索菲亚教堂的原型;1932年索菲亚教堂重建时,设计师仿照了主显教堂的图纸。

教堂最醒目的洋葱头主穹顶、四周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是 俄罗斯 拜占庭建筑的标志。教堂的外立面以清水红砖砌成,在冬日冰雪的妆点下格外庄严圣洁。如果你绕着教堂走一圈的话,你会发现从不同角度欣赏这座宗教建筑瑰宝,都能获得不同的观感。

由于教堂前有一个大型广场,也为拍摄风光人文、或者人像提供了绝佳场地。

透笼国际商品城的金顶实在过于魔幻,作为后景,新老建筑的两种不同类型屋顶跨时代同框了。

广场上的砖廊是后人新设的,以砖廊的拱门为前景做框式构图,视角让人惊喜。

这是 哈尔滨 少数可以入内参观的教堂,不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现在内部是建筑艺术馆,展览部分做得比较一般,主要还是欣赏建筑本身。

虽然教堂的外部已修缮一新,但是修缮了一半的内部看起来仿佛不是同一个教堂。由于WG期间教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教堂内的壁画、乐钟、十字架也在那10年里丢失。直到现在,依旧可以看到四周的墙体斑驳、墙皮脱落、墙砖破损,壁画部分也模糊不清。

教堂巨大的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尽显富丽堂皇高雅别致。从宏伟的穹顶,以及依稀留存的彩绘图案中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教堂是何等的气度不凡。

整个教堂内最为华丽的就是挂在主穹顶的九枝吊灯,作为教堂内C位中的C位,沐浴着自穹顶天窗透出的光芒,俯视着众生。

在上世纪8,90年代,索菲亚教堂一度埋没在居民区里,被周边商户当仓库来用。那时的索菲亚教堂只有高耸的穹顶切割着天际线,但气场仍在;玩耍的孩童抬头望到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散射开来,都会感知到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教堂大修时,内部各个角落增添了几幅壁画;与旁边的柱子成色对比,新旧了然。

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一样,一定要夜晚亮灯后再来一次。这时整个教堂被浪漫的艺术氛围包裹着,恍惚间让人回到了20世纪初期的 哈尔滨 。如今广场四周都是车水马龙的都市景象,只有教堂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垂首静默而立。

景点避雷【这是什么新型骗局?】
对了,我们白天、夜晚两次来到索菲亚,都遇到了热情的“保安大叔”。大叔看我们背着相机,游客特征明显,特别主动地上来向我们介绍教堂的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老建筑来 哈尔滨 就对了!还真诚地和我们建议索菲亚教堂只看外观就行,内部不值得花钱买票进去;然后话题延伸到千万不要去道里菜市场和中央大街购物,那是专宰外地人的地方。

听到这里,我隐隐觉察到了一丝异样,一个景区的保安,怎么会不建议游客进景区内部参观呢?你领导知道吗?
后来保安向我们推荐一个叫做老外贸的市场,说那里的东西实惠,当地人都去。如果我们要去,他现在就帮我们叫车。由于我们当天下午确实要去冰雪大世界,就婉拒了。

在纠结是否要更新行程去老外贸时,还好我保留了去一个景点之前一定要在网上看评价的习惯。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居然不少游客和我们一样都被“保安大叔”热情搭讪过,而被骗去的游客都表示那里既不好买价格也不便宜,同时指出了保安、出租车司机、商场是一个“连环坑”。并且,根据 哈尔滨 当地的小伙伴说,真正索菲亚教堂的保安,都不在广场上,而是在教堂内,从不主动和游客搭话。

作为 哈尔滨 的城市地标、游客最常去的景点,居然出现这样的套路,我表示非常震惊。尽管中央大街、松花江边也常常遇到上来合作游玩项目的热心人,但人家好歹直奔主题。所以,下次直接点行不行?

地址:透笼街88号
开放时间:8:30-17:00,广场全天开放
门票:20元,外部免费

道里菜市场

每到一座城市,菜场、集市都是我最爱逛的地方。既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能看到城市在旅游商业景点之外,相对更为真实的一面。道里菜市场就在索菲亚教堂的对面,可千万别信“保安大叔”对这里的抹黑,它不仅位列全国十大菜市场,更是当地人也会去的地方。

虽然菜场目前所在的楼是1990年建的,但是道里菜市场本身的历史,却有120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这是 哈尔滨 第一座市场,也是全国最古老的菜市场之一。内部一共分为上下两层,认真逛需要小半天。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八杂市,就连入口处“道里菜市场”五个大字旁,都挂着写有“八杂市”三字的小牌子。

萧红、李锡文等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道里菜市场,可见这座市场对当地人的重要性。它陪伴了很多 哈尔滨 人长大,“江湖地位”不容置疑。

虽然名为菜市场,但是有着商场一般的环境,干净整洁,丝毫没有异味。内部售卖商品之全远超我的想象,完全不是想象中的菜场;肉类、水产海鲜、咸菜腌菜、熟菜、炒货、糕点、烟酒、小吃摊、伴手礼等等,但凡想得到的,这里都有。

比头还大的列巴、生产出 哈尔滨 “第一根红肠”的哈肉联、热气腾腾的杀猪菜、鲜酿格瓦斯、经常售空的干炸里脊...除此以外, 江苏 的大闸蟹、广式的烧腊、 朝鲜 族的泡菜、日式的寿司、 俄罗斯 的巧克力在这里也都能买到。我俩这样的“吃瓜群众”也能在短时间内大饱眼福,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口福。

本以为位于市中心的道里菜市场,游客会比当地人多。没想到的是,当地人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主力”,内部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我们这样背着相机、漫无目的逛的外地游客,反而像个异类。

许多当地人拖着行李箱过来买菜,有自己熟悉的柜台,塞满一箱子才心满意足回家。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网上关于南北菜市场区别的讨论。大致是在南方菜市场,胡萝卜、玉米都可以一根一根买;要是这习惯放到北方,约等于找茬了。所以说,在这里既能收获 哈尔滨 纯正的美味,也能感受 东北 人的万丈豪情。可以说, 哈尔滨 的市井烟火,都写在这个百年菜场里了。

道里菜市场对于游客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既能领略当地风土民情,又是可以解决午餐的地方。网上有许多关于道里菜市场的美食攻略,像干炸里脊、草原大串、蜂蜜蛋糕、烤冷面等摊位常年需要排队。我们也随大流排了几个摊位,凑热闹满足好奇心之余,发现许多美食的味道确实还不错。价格比起之前去的其他城市菜场,算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一串下去就饱一半的草原大串只需5元,实在惊呆我们了。

我们还在市场吃了烤冷面,和 上海 的烤冷面味道完全不同。不过可能是我们打开方式不对,还是更习惯 上海 改良版的味道。

想要买伴手礼的游客也可以来这里,除了巧克力,还可以买哈肉联的红肠,以及 哈尔滨 的凉糕。凉糕软软糯糯的,有点像江浙这边的糕点,我们买了一大盒,带回家正好。连吃带买,这菜市场逛得太过瘾了!

一楼还有一家可以吃冷面的小餐厅,里面坐满了人,不然还挺想进去试试。

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变化的是这里售卖的商品、摊主与顾客;而不变的是道里菜市场“民以食为天”的担当。这座百年菜场始终承载着人们舌尖上的记忆,也见证了城市的岁月变迁。

地址:道里区石头道街118号大商新一百购物广场F1
营业时间:8:30—18:00

[——松花江的冰城迷梦——]

穿越中央大街,紧接着的松花江区域又是 哈尔滨 的另外一面。防洪纪念塔、斯 大林 公园、 中东 铁路公园都集中在沿江一带。最大的看点当然还是冬季被冰封的松花江,让多少南方人体验了第一次脚踩江面、徒步穿越的兴奋。

防洪纪念塔

第一天到达 哈尔滨 的时候,戴先森还没来,我一个人先出门熟悉了一下环境,一路走到了松花江。走到铁路桥附近时,有一个 东北 口音的老大爷上来问我防洪纪念塔怎么走,手中无地图心中有地图的我,为他指了个大概的方向。由于没做什么相关攻略,心里难免想着~这塔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后来我俩沿着中央大街又一次走到了松花江,也终于看了防洪纪念塔的真容。啊这~不就是 欧洲 城市里那些广场碑的样子吗?尤其是配上周围那一圈 罗马 式回廊,如果没有后面那些乱入的雪雕的话,真的以为到了 欧洲 。

虽然这碑看上去像 欧洲 中世纪的产物,但却是为了纪念“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之所以觉得其欧化,是因为当时两位的设计师一位来自苏联,一位来自本土,塔顶、塔基的浮雕各有故事。曾几何时,它对于 哈尔滨 来说,就像天安门之于 北京 ,是游客们到了 哈尔滨 以后必须要合影留念的城市地标。

地址:斯 大林 街20号

斯大林公园

斯 大林 公园是江边的一个呈带状分布的开放式公园,你可以从沿线任何的一个入口进入公园,我们只走了纪念塔以东的一小段。比起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斯 大林 公园在本地人心中可能更 哈尔滨 。夏天消暑纳凉,冬天嬉冰戏雪的地方,还有 哈尔滨 的母亲河松花江;一路风情的江沿线,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百年底蕴,也寄托了几代 哈尔滨 人的美好时光。

1961年落成开放的 哈尔滨 青年宫,是那个年代每位哈市人“众筹”2元建成的, “众筹盖楼”现在听来倒是觉得很新奇,路过时可以留意一下。

1月的松花江完全封冻,完全是电视剧里看到的样子。疫情之下,江面冷清了许多,不少冰上活动项目的经营者亲自在江堤上拉客,但是江面上却只有寥寥几个人真正在玩项目。越野车在江上飞驰驶过,似乎在告诉犹豫不决的我们,下来吧,超安全。

我们无法猜测不结冰时的松花江究竟是怎么样的颜色,冬天江面被冰雪覆盖,天地间仿佛只剩下各种各样的白。皑皑雪尘之上,膨胀破碎的冰块渐次堆叠,我蹲下捏了一把陈雪扬起,南方孩子的快乐就是那么简单。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想夏秋时节是来 哈尔滨 暴走的好时候;但最大的遗憾、最舍不得的就是不能在松花江上撒欢了。

地址:斯 大林 街3号

滨洲铁路桥

在冰面上小心翼翼地走了一段,看见巨兽般的滨洲铁路桥横贯江面, 哈尔滨 人都称亲切地称它为“老江桥” 。这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 哈尔滨 的第一座跨江桥梁,竣工于1901年,几乎和这座城市同龄。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将 哈尔滨 市区分成了道里和道外。
恰巧绿皮车驶过,仿佛梦回上世纪初那个蒸汽机嘶鸣的时代。

走到两座江桥的中间,新老江桥跨越百年并驾齐驱。如果老江桥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燃油机车的工业文明的进步;那么新江桥则见证了从电力机车到高铁动车组的现代化进程。

历经百年的老江桥,有着与 哈尔滨 那些浪漫优雅的老建筑不胜相同的美。它凛冽、坚毅、沧桑,带着蒸汽时代的独特个性;成为一枚不朽的时代烙印。现在,无论是年代剧还是现代剧,在 哈尔滨 取景的影视剧,几乎都要来桥边取景,来表现故事的发生地就是 哈尔滨 。

来到桥面层,在2013年被列为重点文保单位后,2014年老江桥彻底卸下了通车113年的历史使命。现在的它是一座可步行参观的桥梁,也是 中东 铁路公园的一部分。有兴致的可以沿着铁路桥直接步行到对岸,为了增加参观趣味,在改建公园时铁路桥上还设计了两段透明的玻璃栈道。透过玻璃,可以直接看到铁路桥钢架结构与松花江江面。冬天只能看到白色,解冻以后看到脚下滔滔江水应该更有感觉。

特意在包里放了一枚长焦,来表现桥梁的纵深空间;此时太阳正在下落,等到完全黄昏时拍摄桥面光线会更立体。

不再通车的老江桥恢复了寂静,站在桥上远眺松花江的另一头,被夕阳渲染成金黄的江面看上去似乎很温暖,但也只是看上去。偶尔有玩雪圈飘移的客人发出阵阵尖叫,透过凛冽的寒风传到桥上,听着似乎也不那么真切了。

百余年来,老江桥年复一年地从白雪皑皑走向春华烂漫,也不知有多少人在桥上眺望斜阳感叹流年似水;世间的哀伤或欣喜都如桥下沉默的江水,永远在帮忙保守秘密。

老江桥的桥面连接着铁路公园的天桥,天桥走到底下来,是 中东 铁路印象馆。当时印象馆已经关门了,只有三 两当 地小朋友在印象馆前的广场玩耍,其余只剩我俩,整个广场冷冷清清。不得不说, 哈尔滨 的文化类场馆关门实在太早了,不知是不是想让游客们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地址: 友谊 路1号

[——南岗区域建筑巡礼——]

虽然历来游客不多;但是以红博广场为核心的南岗区域,四周辐射出去的马路街巷里,五步一教堂、三步一领馆,还有许多因 中东 铁路而产生的“周边”建筑,是Citywalk爱好者的福音。

圣伊维尔教堂

天知道我们为了参观圣伊维尔教堂,前后在 哈尔滨 站附近的地上地下绕了多少路。但是看到遗世独立的她的第一刻,依然觉得值得。

它坐落在 哈尔滨 火车站北广场的出口处,比起索菲亚关注它的人少之又少。与大气磅礴的哈站同框,则显得两者一刚一柔,各具亮点。

这也是 哈尔滨 唯一有附属建筑的教堂,马路对面的一层平房就是它的附属建筑,原为1924年建造的教堂附属育婴院。

这是一座建于1908年的东正教教堂,与圣索菲亚一样,都是当年沙俄军队的随军教堂。砖木结构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红色砖墙与白色石膏镶边,配以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墨绿色洋葱头,极尽梦幻。可惜内部不对普通游客开放,只能路过欣赏外观。

查看前几年的照片,能发现教堂过去遭到了过严重破坏。今昔对比,难以想象教堂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标志性的五个洋葱头惨遭拔除,长期被当作仓库使用。好在大体结构被保留了下来,经过2017年的大修,再度光彩照人。大约2020年的时候,新修复的7个洋葱头上新增设了十字架,视觉上终于圆满。

地址:霁虹街工厂胡同7-4号(近霁虹桥)

看完伊维尔教堂,如何从北广场走到南广场,手机导航如同天书;我们问了许多人,得到的回复都不太一样。这也导致为了看这一个教堂,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最后在一位广场保安的指引下,走上了立交桥,历经波折才到了南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 哈尔滨 火车站也是近几年复原初建时旧貌的火车站,老站再现了百年前的经典。

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在从火车站南广场往红博广场的方向走,沿着红军街、颐园街的两侧保留着很多老建筑,它们的背后就是那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我们遇到的第一座,就是过去的 荷兰 领馆旧址。

当年“ 俄罗斯 茶王”契斯恰科夫选择这里作为他的茶叶总店和宅邸之时, 哈尔滨 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初具规模,迅速的披挂上了远东铁路枢纽的光辉。当时,红军街还叫霍尔瓦特大街,连接着这个城市蓬勃跳动的心脏(火车站)和制高无上的灵魂( 圣尼古拉 教堂)。离火车站不远的这个位置,正是许多人求之不得黄金宝地。

落成于1912年的这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融合了多种欧式建筑典型的设计元素。哥特式的塔尖、变形的帐篷顶、突出墙面的外凸窗、大小不一的挑檐雨搭、外置的楼梯设计和观景的露台...极大的丰富了建筑立面的造型感,使这栋建筑散发着轻盈浪漫的特质。

荷兰 在 哈尔滨 的领事馆曾经多次易址,红军街的这栋建筑也在1921年成为荷领馆的旧址之一;因为馆务不多,到了1922年就宣布撤馆。后来兜兜转转也曾搬回这里,直到1942年被日伪查封,领事们也被驱逐出境。

现在建筑的1层为相机专卖店,在 哈尔滨 当地很有名;当年的茶香,早已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中。

地址:红军街124号

原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俄国驻 哈尔滨 总领事馆旧址,就在原荷领馆的对面;入口墙面正在养护,只能顺便拍一下。

这栋建筑是“俄国驻 哈尔滨 领事馆”最早的馆址,建筑落成于1903年,新艺术建筑风格,最早是 中东 铁路局宾馆,后来1907年成为领馆。1909年迁至南岗区公司街的“ 哈尔滨 铁路技术学校”楼内,由于南岗这一区域老建筑密度太高,后来我们无意间还经过了。

这里曾是 中东 铁路线上最豪华的站前宾馆,接待的都是俄国军政要员、名流显贵。张学良、溥杰、陈云、吕正、陈赓、钱学森都曾经在此下榻或办公。从建成之日起,这里不知出入过多少显赫人物,推动转门的手中也不知有多少曾搅动历史的风云。

此后这栋建筑多次改造、也多次易主;绝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是宾馆,包括现在。

现在,内外都保留完好的它,也吸引了很多影视剧过来取景;有兴趣、有时间的朋友也大可以进去探秘一番。

地址:南岗区红军街85号

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旧址

位于 哈尔滨 火车站南广场不远处的医大四院1号门背后,是原 中东 铁路中央医院建筑群。19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央医院,曾是 中国 最早、最大的西医医院之一。这所历史悠久的医院尽管后来名称繁多,但在老 哈尔滨 人中,它始终被亲切得称为“中心医院”。

2005年,为了建新楼拆除了原设备科、洗衣房、病案室等8处建筑;仅剩药局兼药剂师住宅(现1号楼急救中心)、内科病房(现核医学科)、妇科病房(现传染科)和外科病房(现视光学门诊部)4栋历史建筑,成了许多历史建筑爱好者心中的遗憾。

疫情原因我们无法进入医院内部,只能欣赏沿街的老药局了。这栋小楼是 哈尔滨 现存最久远的铁路建筑;当时因临街太引人注意,才得以幸存。现在一号门前还留有两根看似突兀的立柱,过去的用途已不可考。

颐园街和红军街一样,老建筑遍布, 比如 距离 中东 铁路医院旧址不远处的,就是过去的 中东 铁路中央电话局,现在是四院的行政办公楼。只不过颐园街街面上看到的是这栋建筑的背面,只能隐约看到那两个哥特式的尖顶。匆匆走过,没绕到正面去看,也不确定是否能进去。

地址:颐园街37号

原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颐园街上的 法国 驻 哈尔滨 领事馆旧址,连接着火车站和南岗商圈,却大隐隐于市。建筑落成于1914年,它的第一任主人,是过去富可敌国的犹太家族斯基德尔斯基。因此,这栋仿古典主义的花园建筑也是当时 哈尔滨 首屈一指的豪宅之一。

暖黄色的墙面、优雅的爱奥尼变形壁柱、造型雅致的外凸窗上、小巧的弓形檐、顶部对称的大三角檐山花装饰着带松果的小柱…立面典雅庄重,内外奢华至极。

据说这栋建筑是所罗门为老斯基德尔斯基而建的,而老斯基德尔斯基至死没有踏入这里一步。所罗门后将这栋建筑租给 法国 政府,作为 法国 驻 哈尔滨 领事馆。领馆后来也曾数次搬迁,颐园街3号用作领馆的时间并不长。

现在内部是中共 黑龙江 省委老干部局,游客无法进入,只能站在门口欣赏一下外观。建筑估计修缮完没多久,外立面粉饰一新,细节处理的手法比较现代。

地址:颐园街3号

颐园街1号:曾经的首富豪宅

很少有游客知道颐园街1号,这栋建筑被围在高墙内,总是给人“闲人免进”的错觉。大部分路人只能透过栏杆的缝隙匆匆一观,并猜想曾经主人的身份。其实,如果你看到门口挂着的那块不起眼的“革命领袖视察 黑龙江 纪念馆”招牌,并推门而入的话,会发现这是一处对外免费开放的展馆。

颐园街1号与索菲亚大教堂、文庙等重要建筑一起,名列 哈尔滨 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意义非凡。在 哈尔滨 所有宅邸类老建筑里,颐园街1号至今仍是其中最美、最豪华的一处,没有之一。

虽然对外开放,但是整个参观过程,感知最多的除了神秘还是神秘。工作人员要求游客踏入院子以后,就不能再拿起任何设备拍照录影。在游客参观的全程,都有一个工作人员全程“尾随”,他们并不负责讲解,只是为了防止游客借机拍照。所有外部的照片,都是我经工作人员“指引”后,站在院子外面拍的。对此,我也是挺无语的。

颐园路1号始建于1919年,长达4年建成。主人为 波兰 裔犹太人葛瓦里斯基;他依靠林业起家,并在 哈尔滨 相继开办了家具厂、火柴木料厂、造纸厂、松脂油厂和胶合板厂等,成了当时 哈尔滨 的首富。然而首富并没有在这栋豪宅内住上太久,上世纪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葛瓦里斯基不敌竞争对手宣布破产。这栋居住不到8年的别墅,无奈转让给了 日本 “满铁”理事会,成为后来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驻地,伪满皇帝溥仪也曾住过此楼。

这栋豪宅当时由 意大利 建筑师亲自操刀设计,是一座仿路易十四时代的古典主义建筑,带有巴 洛克 风格。墙体大半使用石材饰面,椭圆形悬窗镶嵌在精致的孟莎屋顶上,附以独特的檐衬,又以正中间主屋顶的建筑构思最为耀眼,为正面视角的点睛之笔。

站在松雷商场入口的一侧看,又是一个半圆弧形的大阳台,周边装饰有柯林斯壁柱,华贵而曼妙,已是当下仿欧建筑难以企及的水准。当年的主人住在露台上,一眼便能望到当时繁华的城市中心(现在依旧是);作为私人住宅,地段已无可挑剔。

内部的惊艳之感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进入 青岛 总督府,仍然保留了当年的风华绝代。

1946年开始,这里作为 哈尔滨 市委接待处。目前内部的展陈围绕“革命领袖视察 黑龙江 ”这一主题。1950年,教员曾视察 哈尔滨 时曾下榻于此,到内厅时说了句“这里真阔气”。现在,馆内的墙上还挂着他当时书写的“学习”、“奋斗”等墨宝;卧室也根据下榻时的布置进行了还原, 比如 床尾放着他读过的书(不知是否为原物)。

地址: 哈尔滨 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
开放时间:09:00-15:30(12:00——13:00午休不开放)
门票:免费,但需要携带身份证换取参观券

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1919年,在 哈尔滨 众目凝视的核心地带—— 圣尼古拉 大教堂的对面,耸起一栋以巴 洛克 风格为主的折中折衷主义风格的豪华别墅,它是基别洛索科亲自为自己设计建设的私邸。

1924年 意大利 在 哈尔滨 设立领事馆,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 意大利 驻 哈尔滨 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领事馆的所在地。这也是红军街上的第五座领事馆。

这栋折衷主义建筑以直线条为主,既有着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子,又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浮雕和装饰。它的平面结构曲曲折折、一层一层向上叠加的外墙直到三层,好像 意大利 的城堡,又让人觉得精巧而不沉闷,在阳光下尤其明媚。

这栋建筑与旁边的松雷商场几乎只有一墙之隔,抬头仰望的时候,旁边的现代建筑带来了不少压迫感。它曾是一栋在“夹缝中求生存”、长期被遗忘的老建筑。在2017年大修之前,它是这样的↓

大修以后,建筑从斑驳暗淡中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而此前修地铁时,旧址外已被定性为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被拆,这段浪漫优雅、精美别致的别致围栏曾在多少人心底留下过美好的记忆。这城市飞速的发展进程中,总有美好的记忆同时被抹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并完成了修缮。

地址:红军街63号

“群星闪耀”的红博广场

红博广场不是普通的城市广场,环岛周边围绕着不少老建筑,同样“群星闪耀”,令人眼花缭乱。过去,在俄国人的城市规划中,这个转盘道的中心是被称为中央寺院的 圣尼古拉 教堂,由此辐射出六条道路连接各方,成为 哈尔滨 毋庸置疑的城市中心。

说到这里,不免来一波回忆杀,提一下已经湮灭于历史的 圣尼古拉 教堂。现在的游客皆知圣索菲亚,还有多少人记得 圣尼古拉 ?如果它还存在的话,必定改变索菲亚大教堂独领风骚的局面。

虽然现在的索菲亚教堂远近闻名,但在几十年前圣· 尼古拉教堂才是“远东第一东正教堂”,也是本地人口中的“喇嘛台”。

(后来在南岗博物馆拍摄到的教堂老照片)
圣· 尼古拉教堂建于1900年,全木质结构,没有钢钉铁铆,不但是建筑上的奇迹,也是全人类建筑学上的宝贵遗产。它当年所处的位置,正是如今市中心的红博广场;立于中央的教堂作为整座城市街道的汇聚点,赋予 哈尔滨 一个心理和视觉上的中心。作为 俄罗斯 即旧沃洛哥托夫斯基式(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从各个方向欣赏都堪称完美。

也许是树大招风,喇嘛台没有躲过当年的那场浩劫。2008年,在 哈尔滨 市郊的伏尔加庄园里,按原图纸复建了圣·尼古拉教堂,可惜真正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

现在的红博广场,依旧是城市中心,也是城市原点;广场中心标志性的建筑,是被称作“雪花塔”的玻璃体阳光大厅。几十年前,一 个旧 地标因时代的洪流而崩塌;三十年后的1996年,一个新地标又在这里崛起。周而复始,代代如此。

广场周边,还有梅耶洛维奇大楼;建于1921年,由犹太人梅耶洛维奇出资,典型的 法国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建筑。1924年左右,荷花艺术学校在三楼开办,教师都来自 俄罗斯 ,为早期 哈尔滨 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现为 哈尔滨 市少年宫,曾培养出孔令辉在内的不少乒乓国手。

沃斯 特罗乌莫夫公馆,这类尖顶洋房建筑非常 哈尔滨 ,其他城市甚少见到。最初为 中东 铁路理事事务所,1921-1924年期间是 中东 铁路管理局局长 沃斯 特罗乌莫夫官邸。

为一幢具有 俄罗斯 风格的豪华别墅,帐篷式尖顶阁楼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口装饰、阳台、垂挂、栏杆、门窗的有机结合;异国风情浓郁,是当年 圣尼古拉 教堂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成了 哈尔滨 的“最美肯德基”。

为原 俄罗斯 商场旧址,建于1906年的 欧洲 巴 洛克 式建筑。现为 黑龙江 博物馆,虽然我们很喜欢刷博,但是 黑龙江 省博的内部展陈实在太陈旧,不及我们之前去的 哈尔滨 博物馆;鉴于评价也一般,就没有进去。

解放后, 哈尔滨 的城市雕塑开始体现出鲜明的主题性。1945年修建的 哈尔滨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碑顶雕塑铜像由苏联红军水兵和步兵共同举着军事勋章造型组成。

在 上海 很常见的Art Deco风格建筑,在 哈尔滨 却很少见到,1937年建成的国际饭店就是一例,也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审美潮流趋向。不再有夸张梦幻的浮雕,取而代之的都是简洁利落的塑造线脚,与面砖装贴有机结合。

最后,从马路对面眺望松雷商场,第一眼真的很难注意到被压缩至视野一角的 意大利 领馆旧址。

原中东铁路总稽核官邸(南岗博物馆)

又是一座可以入内参观的老建筑,它所在的区域已经辟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我们一路从红博广场寻去,走到这里明明才3点多,竟然发现已是夕 阳西 下的即视感。这座精美的建筑生于1904年,原 中东 铁路局总稽核官邸,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代表作。

鹅黄色与墨绿色的色彩对比格外和谐。建筑立面分布着形态各异的门窗、阳台、檐口等不同构件;外观高低错落,充满细节感,极富艺术表现力。

大饱眼福以后,我们才舍得推开那沉重的三道门,来到内部开始参观。内部开放两层,展厅按照过去的房间来布置,因此规模不大。

南岗,最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因其地势形如龙脊依岗傍水,松花江缓缓而过,清朝中后期,形成渔猎村屯集市。闯 关东 秦姓人聚居,得名秦家岗,后因 中东 铁路兴建而起。
从20世纪初开始,南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 中东 铁路和俄侨日侨为创办主体的,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是 东北 地区教育最发达的城区。
因此,博物馆内部的陈列以南岗区的缘起发展为轴线,紧扣 中东 铁路主题,文物展品的聚焦视野广博如当时的建筑设计图纸;细微如当时 中东 铁路上使用的杯盘刀叉,皆一一呈现。

木质地板、欧式吊灯、彩色花窗、老式楼梯瞬间把人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遥想百年以前,在同一方空间里;会不会有谁和我一样,视线在这里的一砖一瓦间流连徘徊。

南岗早年华洋杂处,深受 俄罗斯 文化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各异的宗教习俗,在这里互相碰撞,相互吸纳,相互包容。无论是展出的市井大众生活照片,或是生活用品,都在诉说着百年往事。

博物馆里还展示了当时南岗地区的沙盘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 圣尼古拉 教堂所处在今天的红博广场位置;以其为C位,四周的 俄罗斯 商场、 意大利 领馆、梅耶洛维奇大楼、 沃斯 特罗乌莫夫公馆、颐园街1号等等老建筑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在其四周。

过去的盛况我们无法再度见到,好在南岗博物馆里,用沙盘为我们复原呈现了过去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文庙和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在行程list上但没去成的两处老建筑,拍下了它们的模型。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怎么连单色模型都那么美!

这个小而美的区级博物馆内,凝聚了时光的沉淀。借助总览南岗的往昔岁月,也能一窥整个 哈尔滨 的城市记忆。

地址: 哈尔滨 市南岗区联发街1号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登记身份证即可参观

东省铁路会办公馆

寻找 中东 铁路周边的路上,遇到了先前提到的另一处俄国驻 哈尔滨 总领事馆旧址。这里现在是 哈尔滨 工业大学博物馆,不过已经关闭有一阵子了。

看到它,有没有觉得看到了 沃斯 特罗乌莫夫公馆的“同款”;据说这样的同款建筑在 哈尔滨 有三处,第三处在 文昌 街,同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当时这种建筑还被称作“摩登建筑”。小楼建于1908年,早期是东省铁路会办公馆,1946年至1949年为时仼 东北 铁路总局长吕正操将军住宅。

联发街、 海城 街、公司街一带,过去又被称为“花房子”街区,是 中东 铁路高级职员宅区。这里的临街建筑高大且排列有序,还附带门斗和凉亭。配色活泼明艳,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公司街78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冬日的阳光里,楼顶上的残雪和斑驳的外墙使这座欧式小楼显得有些寂莫和破败。听说它最美的时候是春夏时节,房子上会爬满了藤本植物,这座百年建筑就又会生机盎然了。现在老建筑的内部是一家咖啡馆,总算没有荒废。

地址:公司街78-4号

路过联发街64号,同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黄房子”。过去是 中东 铁路局副局长官邸,现在是 黑龙江 社会科学院;由于得到了修缮,因此色彩格外鲜亮。下面这栋,就没那么幸运了。

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旧址

这是一座拥有多个历史身份的庭院建筑。庭院中原有四处办公用房,3号楼因破损严重已经拆除,其中最早的建筑建于1902年。先后是时任 中东 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官邸、 中东 铁路中央图书馆、俄国总领事馆,苏联总领事官邸,一直到1962年。

如今,两扇沉重高大的铁门竟然荒芜破败出了一丝丝电影感,四周寂静无人,似乎许久没有人记起这里。而朝院子内部望去,里面大雪压枝,阻挡了唯一的视线 通道 ,背后体量庞大的官邸建筑也看得影影绰绰,充满神秘感。墙边的老建筑介绍,似乎这栋老建筑最后的倔强。

地址:耀景街22号

中东铁路俱乐部(哈尔滨铁路博物馆)

西大直街沿街一幢气势磅礴的折衷主义建筑,很抓人眼球。原 中东 铁路俱乐部,建于1911年,已过百年。这里曾是 中东 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集聚地,里面有宽敞华丽的剧场;交响乐与芭蕾舞曾经通过这里来到 中国 ,也见证解放前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当年的衣香鬓影、歌舞生平,已经随着始终前行的历史车轮而远去,往日不再重现。现在内部是 哈尔滨 的铁路博物馆,内部展览聚焦哈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浓缩着历史,记录着现在。可惜我们到的时候临近闭馆,只能在门口拍了几张,有时间的强烈推荐进去看看。

地址:西大直街86号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周四半天
门票:免费

走过“黄房子”遍布的耀景街, 中东 铁路带来的辉煌早已归于沉寂;耀景街,西大直街的路口正对着中铁 哈尔滨 局。门口的教员在夕阳下向过往路人挥手致意,有种旋即明朗的空间暗示。耀景街的尽头,才是现在与未来。

圣母帡幪教堂

坐地铁从铁路局站直达医大一院站,出来后就是圣母帡幪教堂。
喜欢教堂的朋友来 哈尔滨 一定要去南岗的 鞍山 街东直大街路口,因为站在路口,能同时看到三座 哈尔滨 经典的老教堂汇聚于此。圣母帡幪教堂(也称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庇荫教堂、 乌克兰 教堂)就是其中之一。

教堂始建于1902年,1930年时从 乌克兰 俱乐部迁至现在的东大直街,目的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阵亡俄国军人。设计师仿照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的圣 索非亚 大教堂,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砖石结构教堂,配色与索菲塔大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平面为 希腊 十字式,通顶高达30米的主穹顶高大宏伟,为整座教堂的视觉焦点,气派又厚重。

教堂内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教堂,也是 哈尔滨 的东正教教会所在地。不过由于教会活动不多,因此长期大门紧闭。内部还存有1899年在 莫斯科 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的大钟,也只能想象一样、无缘亲眼一观了。

教堂前有一大片雪地,让人很难不进去留下几个自己的脚印。

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尼埃拉依教堂

鞍山 街东直大街路口三大教堂之二,又称 哈尔滨 基督教堂、 德国 路德会基督教堂、南岗礼拜堂。建成于1916年, 德国 人提议建造,建成后也只对 德国 人和各国领事馆信徒开放。

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带有朴实无华、小巧简洁的 北欧 风格;外部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只有尖顶、尖拱、尖窗等元素,同样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橙红色的墙面、白色的线脚与翠绿色的尖顶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原来红配绿也可以丝毫不违和。

上次大修是1981年,如今教堂的侧面已经显现出了一丝“年代感”,更显老建筑的底色。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样小而美的教堂仍让人过目不忘。看之前游客的评价发现教堂平时是开放参观的,可惜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大门紧闭。

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南岗天主堂

南岗天主堂又称耶稣圣心主教座堂、 波兰 天主堂、圣斯坦 尼斯 拉夫教堂;1907年落成,为 波兰 侨民建造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目前我们看到的版本是2004年重建的,也是 黑龙江 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两座高耸的尖塔,也最能代表哥特式风格。钟楼和屋顶的四周竖有多个带小型十字架的尖塔,连四周围栏的立柱柱头也是尖塔状的,透着教徒对上帝和天堂的诚挚向往。

鞍山 街东直大街路口三大教堂之三,老教堂的鳞次栉比彰显着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与交融,于是出现了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教派三足鼎立、和睦共存的宗教奇观。

地址:东大直街211号

原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

哈尔滨 街头常见的欧式小楼,如今被喜家德水饺的招牌疯狂占领,会留意它的人不多。这栋黄色三层小楼,就是过去的美领馆旧址。它位于秋林公司东向不远的公交站台后,比起 意大利 、俄国等领馆,位置相对低调一些。白色的线脚、弧形窗、女儿墙、陶立克柱、三角楣…如此小巧而精致,和我们印象中美领馆该有的样子出入很大。

地址:东大直街291号

南岗一日暴走,以躲进秋林公司吹暖气结束。这座 哈尔滨 历史最悠久的商场,内部国营氛围浓厚。因为一楼大部分都是卖吃的,生意特别好,感觉又是另一个道里市场。

地址:东大直街319号

——老道外的最后时光——]

许多人说, 哈尔滨 是一座洋气的城市,在 东北 地区独树一帜。 哈尔滨 当地人说,去了老道外,才算真正来了 哈尔滨 。的确,老道外是“东方小 巴黎 ”的另一面,如英雄垂暮,日薄西山。

老道外是 哈尔滨 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最早的市中心。在中央大街还未发展起来时,或者说在 中东 铁路还未开始修建时,这里就已经初成气候。

老道外核心的 靖宇 大街,过去叫 正阳 大街,也称 中国 大街,是 哈尔滨 最早的大街。从1899年 哈尔滨 设治建城起,至今己有123年的历史;最早这里是满、汉、旗民聚居和经商的地方,也是重要的交通集散地。

后来,随着 中东 铁路的修建,将 哈尔滨 分成了道里和道外。上世纪初一大批洋人来到 哈尔滨 ,聚集在了道里、南岗区域;也有一大批民族工商业精英来到 哈尔滨 ,他们则更多地活动于道外地区。于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道外商贸繁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南岗、道里。

传统商市、一大批中低级住宅区随之建成,成为 中国 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他们复制起了道里那些华丽的欧式建筑,并在其中加以中式元素。于是巴 洛克 建筑的立面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传统中式图案。中华巴 洛克 ,也就这么来了。

道外的兴旺,完全依靠于民族资本,也积淀了以民族文化为主流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追溯历史, 靖宇 大街是过去 哈尔滨 最繁华的街道,比中央大街还要早30年,辉煌时期可与中央大街齐名。比起道里由洋人带来的生活方式,高级商店与娱乐会所非普通人可以光顾;道外则是本土市井文化的天堂,一个繁华喧嚣的花花世界。

相比中央大街如今依旧是外地游客必到的区域,老道外却人迹罕至,空旷寂寥。尤其是我们在老道外的那天,天空不停地飘着雪,使得整个老道外都沉浸在肃杀悲怆的底色里。
沿街的商铺,巷子深处的居民已经纷纷搬离;随便往两侧巷子里望去,便是满目破旧不堪、墙歪屋斜,残砖碎瓦遍地的情景。

现在的 靖宇 街上,只剩下老鼎丰、工商银行、医疗器械等商户;已经撤空的商家依稀在墙面上留下了过去店招的痕迹。 比如 靖宇 街南小六道街街口的亨达利钟表店,大致保存完好。“亨达利”为1864年法商在 上海 创立的霍普兄弟公司的中文招牌,以经营钟表为主,全国范围内有几十家分店。 哈尔滨 的分店建于1917年,是一栋三层楼的中华巴 洛克 式建筑。

现在的亨达利,自然早已人去楼空。但是仍能看到装饰精巧的女儿墙,层叠的檐口角线,承托柱头间的檐壁浮雕不知何故已模糊不清,只有街口转角处还能看到浮雕的一丛兰花舒展枝叶。三层的窗间柱刻满了细密的条纹,华丽繁复。建筑的底色为黄色,中间却有斑驳的蓝漆,让人捉摸不透它以前的样子。

老道外没有太多的路线攻略,只能佛系参观。因为与 靖宇 街垂直的小巷子,已经陆续被封;如果幸运遇到没封的,进去看看就会有意外的发现。

搬空的屋子加了围挡,华丽多变的女儿墙上杂草丛生,到处是写着“危房”的标志,偶尔路过的人也是步履匆匆。这也许就是城市发展转型路上很难避免的阵痛吧。

松光电影院

道外作为曾经 哈尔滨 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看电影是这里人们的日常娱乐方式之一。以前的道外有许多家电影院,如今留存在原地、比较出名的便是松光电影院。它的前身是1943年建成的大国光电影院,1950年改名松光。在上世纪80年代,是松光电影院最火爆的时候,放映的电影场场爆满。在信息匮乏的年代里,电影成了人们接触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

后来,电视的普及、院线制的实行,冲击了老式电影院;松光电影院也先后成了浴池、舞厅、录像厅,台球厅,直到2003年彻底谢幕。

如今的松光胡 同里 ,只留下了富强大骨棒、北三老太太烧烤的店招。当我们走进来时,四周安静到能听得见自己脚步的回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22年,电影院还未建成时,这里是 哈尔滨 最早的粮食交易所,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商品交易所。当时的交易场面异常火爆,直接改变了外商垄断 哈尔滨 市粮食业的局面,也是 哈尔滨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史的见证。直到1933年北三道街 新建 了交易所大楼,这里的使命才结束。

这个70米长、4米宽的小胡同,见证了跌宕起伏的历史沧桑,如今留给我们几代人的只有记忆。

对了,《无证之罪》和《白日焰火》都是在老道外取景的,有没有觉得很面熟?

地址:北四道街58号

纯化医院

纯化医院是整个老道外最精致秀巧的一栋建筑,来之前看过照片便念念不忘。不同于一旁人去楼空的那些老楼,纯化医院目前是 靖宇 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墙面也长了杂草,但仍在使用。

纯化医院的前身是 哈尔滨 同义庆货店,建于1920年,是当时傅家甸最大的绸缎庄;后来用于电业局、商场百货、医院门诊等。1968年改为纯化医院时,四个大字仍然留在了墙上。

在我国不少城市里,巴 洛克 风格的建筑不在少数。但是像纯化医院这样,以巴 洛克 为基底、繁复华丽到呈现出些许洛可可风格的,整个 中国 大陆都凤毛麟角。建筑外立面布满了立体浮雕纹饰,采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鹅黄色系与白色浮雕,组合起来细腻温柔;如果能把杂草清一清,那就更梦幻了。

地址: 靖宇 街412号

在老道外,破败的建筑看得太多,走到这座建筑跟前时,略感震惊。觉得它就像充了钱的人民币玩家,自带光环;后来一看是工行,嗯,真·人民币玩家!

中华巴洛克风情街

这里与周边濒临倾颓的老建筑仿佛不在一个次元,景区里的建筑修缮一新,它被 靖宇 街与南勋街南北包围,其中的南二道街被打造成了商业美食一条街;逛完整个老道外,可以过来选一家店歇歇脚。

虽然修缮过的老建筑明显没有外面那些原生态建筑显得灵动飞扬,但我们至少看到了这些老建筑未来的可能性;能修,总比任其自生自灭要好。
不知 靖宇 街沿线未来是怎样一个规划,但是如今看到的此情此景,确实是看一眼少一眼。有人说,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是 哈尔滨 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确实如此。

在 哈尔滨 ,有“吃在道外”这么一说。步行街上有不少老牌餐饮店, 比如 六合顺、张包铺、富强大骨棒、范记永等等;街口的老鼎丰更是 哈尔滨 最有名的老字号糕点铺子。

北三第一家老太太烧烤,是上过《人生一串》的店家,从松光胡同搬来了这个正规景区,不过中午没什么人。

可能是游人不多,商业氛围并不觉得太浓,沿街很多店铺也没有营业。仔细观察了一下,老建筑里开出了民宿青旅、餐厅、咖啡馆、茶室、纪念品商店等业态;壁画、雕像、网红拍摄点之类的,也是典型的景区运营思路。
与外面不同的是,这里的建筑经过修缮后,游客可以走进后面的院子,了解中华巴 洛克 庭院的构造。内部特色院落和胡同纵横交错,曲径通幽。

临街的一面店铺以巴 洛克 风格为主,一来到庭院内部,就能看到中式风格四合院;却不觉得突兀或别扭,好像独有一番风味。中华巴 洛克 ,算是被过去的人整明白了。

风情街总体规模不大,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是两条主干道。我们沿着两条主干道顺时针绕了一圈,这里比起高大上的中央大街,更接地气,展现的也是 哈尔滨 的民俗风情。

位置: 靖宇 街,东起 靖宇 公园,西至景阳街;与 靖宇 街垂直的许多小巷子,也都藏着宝藏;不想看老建筑的,可以直接导航“中华巴 洛克 风情街”。

老道外古玩市集

拍完老道外正准备离开时,我们在 靖宇 街与头道街的路口发现有人摆摊,准备过去凑个热闹。没想到走到路口往两边一看,竟然发现整个南、北头道街都摆满了地摊,这属实是来老道外意外的惊喜。

我们猜想应该是遇到了周末市集,回来后上网一查,原来是老道外出名的古玩+二手旧货市集,不但是周末市集,还是整个 东北 地区最大的。

在这个市集已经诞生了30多年,人气不减反增。当天上午虽然有零下20度,但是整条头道街都熙熙攘攘,“热火朝天”。

部分热情的摊主看到我们拿着相机,会招呼我们过去拍,还会帮忙“划重点”哪个一定要拍。作为南方人来说,特别佩服北方人可以在极寒的户外待上许久;这些摊主在外面一站就是半天,还挺不容易的。

这个市集让我想到了 西安 的西仓市集,都是类似的旧货文玩市集。西仓兼顾花鸟鱼虫种类更杂、老道外则除了古玩,还有许多在我们看来极具“ 东北 特色”的玩意。

既然是古玩城边的古玩市集,那么古玩类的商品肯定少不了。

瓷器、玉器、钱币、手串,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有。

不过这一类别也是假货重灾区,有些更是“一眼假”,想要淘货的话就只能靠自己眼力。在这样真假掺杂的环境里,非业内人士建议观望观望即可。

更多的摊位是二手旧货,每个摊主守着自己跟前一块小小的布,布上却陈列着一个大大的世界。

种类杂到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就算路过的话都能看上许久。

扳手工具、杯盘碗碟、手表眼镜、电话电吹风都放在一小块布上,热热闹闹,仿佛蒙上了一层复古滤镜。最后能否成交,完全靠眼缘。

也有少许卖旧书的摊位,并且只卖书。

仔细看书皮上都贴着标签,可能是哪个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里流出来的。

一些旧得可以进博物馆陈列的旧衣服,带着旧主人的故事,未来不知何去何从

“ 加拿大 鹅”看了想流泪系列

以上,各种毛皮制成的御寒衣物、帽子,“林海雪原”既视感, 东北 味呼之欲出。

看热闹的顾客多,凑热闹的摊主也随之而来;有人直接来市集摆摊做起了工艺品,现做现卖,加上价格低廉,偶尔能成交几单。

在古玩市集里卖吃的,听上去有些古怪;但是在老道外的市集,什么都有可能出现。除了烟酒,还有直接把冷冻生鲜堆在地上的“粗旷”做法,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街边的烤红薯摊与沿街商铺冒着的滚滚热气,渲染了这个极寒的上午。

拍摄当天还没到春节,街边尚有卖对联福字的摊主,为市集增添了一些年味。一幅幅市井众生相,让整个市集充满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逛古玩市集、旧货市场这样的地方,有时候并不是为了非要买些什么。凑热闹之余,更多的是在粗旷拥挤、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中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能够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律动。今后回味起这段旅程的时候,也有更生动鲜活的记忆。

位置: 靖宇 街头道街路口

出摊时间:周末

[——一年一度的冰雪盛会——]

冰雪大世界

冰雪大世界一直是先期排行程时,纠结要不要去的景点。由于我们对冰雕兴趣一般,去吧,怕浪费半天行程还无法投入其中;不去吧,又觉得来 哈尔滨 少了些什么。

再三犹豫下,最后还是决定去了。没想到的是,从冰雪大世界出来的那个晚上, 上海 就带星了,后面伏尔加庄园的行程也取消了;于是冰雪大世界成了我们在 哈尔滨 游玩的最后一个景点。代偿心理作祟之下,不免庆幸还好去了。

来之前,我以为冰雪大世界无非就是更大型更精美的冰雕展;来了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冰雕展+常见冰上游玩项目的集合地,适合拍照,也适合玩耍。

这也是我们全程在 哈尔滨 觉得最冷的地方。如果说前几天在市区里玩耍虽然寒冷,但不至于难以忍受;但是一出冰雪大世界的地铁站后,就是止不住的寒冷刺骨,人一直处在抖与不抖的边缘。

这两年冰雪大世界的游客一直不多。听当地出租车司机说,今年的冰雪大世界差点不准备办,后来为了冬奥会,才缩小规模又办了一届,当然门票也比往年便宜了近乎一半。

虽然不知道之前的规模有多大,但是作为两个被冻得快没想法的人,真心觉得规模不需要多大,差不多得了。在我们看来,冰雕和雪雕多看,也是会审美疲劳的。

要拍照人像的妹子除了建议比平时在市区穿更多以外,另外建议在日落前两个小时前来,两个小时拍照、玩耍差不多了。白天阳光下的冰雕通过相机会呈现梦幻的蓝色,四周一片冰天雪地相当于随时有反光板帮忙补光。因此在少数拍摄的几张人像里,白天的冰雪大世界出片率特别高。

除了拍照,有人说到了冰雪大世界不玩项目就亏大了。我们虽然兴趣缺缺,但是觉得那个标志性的大滑梯总要坐一下。

估计疫情前玩大滑梯是需要排队的,景区特地盖起了给游客排队用的大厅,没想到大厅外还有“从此处排队需3小时字样”的指示牌。这样的温度下在户外排一分钟我都觉得煎熬,3小时实在太难以想象了。

疫情的关系,现在从入口处到滑梯口完全不需要排队。坐在板上一路飞快滑下来,还没想到拍照一切就结束了。寒风吹得脸颊巨疼无比,坐在板上还特别颠;即使不用排队,坐了一次就不敢再坐第二次了。

我们滑完大滑梯后,尝试了两边的小滑梯,发现不用板根本滑不下来,这就有点尴尬了!管理这个滑梯的师傅在后面推了我半程,依旧没有借助到一丝丝惯性,最后像一条虫一样蠕动下来。

除了滑梯以外,里面的游玩项目其实很多;无动力、有动力的都有,很多南方人表示既没见过,更叫不出名字。如果带小朋友一起来的话,我们应该会多尝试几个;两个大人的话就算了,只想往室内逃。白天拍得差不多了,我们去到景区里的KFC里坐了会,点了热饮准备等天黑后再出去拍。
到底是冰雪大世界里的KFC,虽然不冷,但坐了许久都没暖和起来。

太 阳西 沉后,天迅速变黑,你能想象这样的天光仅仅是下午4点半吗?我们一边拍夜景,一边往出口移动。这才明白为什么攻略上说晚上不适合拍人像了;晚上的冰雕五彩斑斓,光线变幻莫测,拍摄纯夜景确实无可挑剔,但是拍摄人像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很难。

草草拍了一张就准备离开了。

也有在晚上仍然不怕冷的勇士,开开心心地玩着项目,佩服佩服!

这是2022年的主雕塑,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轻松成为视觉焦点。它的名字叫做圣火之巅,响应今年的冬奥主题,颜色绚烂又有象征意义。

随着春天脚步临近,冰雪大世界已经在2月27日闭园了;下一次的冰雪盛会,明年再见啦。

地址:松北区太阳岛松北大道西侧
交通:2号线冰雪大世界站
门票:180元
开放时间:11:00-22:00
建议游玩时间:3-4小时,落日前2小时+落日后2小时为佳

哈尔滨音乐公园

去音乐公园干啥?一是觉得时间合适,就打车去看爆红网络的 哈尔滨 大雪人;二是因为这是个开放式的公园,不用扫行程码,来自带星人士在 哈尔滨 的生存技巧。
开车路过的途中,还遇到了码头边的另一位雪人;每到冬天, 哈尔滨 就会掀起一场关于雪人的内卷大战。

这个公园平时工作日没有什么人,没想到雪人火了以后,人气爆棚,就连蜜雪冰城的雪王都来拍同框视频了。于是, 哈尔滨 是“蜜雪冰城总部”的消息,不胫而走。
18米高的大雪人站在两座长廊的塔楼之间,恰到好处,仿佛那个空档就是为它度身定制的。

由于过于圆头圆脑,导致它的特写、背影都是憨中带萌。从侧面拍,又有种建筑缝隙里挤不下它的即视感。

据说,音乐公园的这位雪人是 哈尔滨 的冬季限定,每年必出现在这个位置,大小体型都差不多,只是帽子围巾的款式会略有不同。在雪人方面的全国之最,必须属于冰城呀!

除了大雪人,音乐长廊内外也是取景的好地方,有阳光、人少的时候会很美。

阴天的音乐公园略微逊色,这里最美的时候是晴天的上午与黄昏,低角度的阳光穿过长廊会有迷人的光影。还有夜晚亮灯的时候,两边长廊会组成对称式的璀璨霓虹。

这是我们在 哈尔滨 的最后一站,最后看一眼这北方式的浪漫,就准备回(并不)温暖的 上海 啦!

地址:兴江路 友谊 西路路口
交通:建议打车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雪人在每年最冷的时候出现

[——冰城美食特辑——]

两个人来 哈尔滨 ,最烦恼的不是没东西吃,而是因为菜量太多而很难点菜。有人戏言,在 东北 点菜的个数建议是(人数-1),这不相当于一个人就不用吃饭了?也亲眼见识到了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在 东北 餐馆里纠结了好久,最后点了一份锅包肉和两碗米饭,最后也没吃完。

对于有这类点菜烦恼的人,来 哈尔滨 可以多尝试一些菜系,除了必体验的 东北 菜;其实 哈尔滨 的俄式西餐、烧烤、韩料等等,菜量相对好掌控,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吃不惯 东北 口味的话, 哈尔滨 作为省会城市,也有全国各地的主流菜系,不乏全国连锁。 比如 我们就在深夜看完电影周边餐厅相继关门后,去吃了深夜海底捞。

这次来 哈尔滨 光顾的餐厅不多,但许多都印象深刻;因为行程码带星后,我俩怕麻烦只能疯狂点外卖了。

老厨家

虽然我们的口味很南方,但是来了 哈尔滨 ,觉得还是应该安排一顿正儿八经的 东北 菜。老厨家在 哈尔滨 是连锁,据说是上了CCTV的老字号 东北 餐馆;总店就在中央大街,我们步行过去很近。

餐厅的一部分在火车车厢内,用餐的座位也是很复古的沙发卡座,老字号的氛围感满格。至于点菜,虽然知道吃不完,但我们还是为了多尝试一些招牌菜,有点放飞自我了。

第一个上的麻酱拉皮,菜量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但是照片上又似乎体现不出来。配上麻酱(应该还有其他酱汁调味)非常清新爽口,爽滑柔韧的拉皮裹满酱汁,一口一个满足。由于当时有点饿,连着吃了两小碗,饱了一大半。其实吧,两个胃口不大的人,点一份拉皮也够了。

地三鲜也是老厨家的招牌菜之一。虽然之前在 上海 经常吃。但是老厨家的地三鲜和我们之前吃的味道又不太一样,无论茄子和土豆都被切得很大块,茄子还保留着一定的酥脆感,咬开后内部绵软的口感和本身的味道就会涌出来,带来双重的味觉幸福。

锅包肉在老厨家是桌桌必点,外壳金黄酥脆,包裹的酱汁恰到好处;内部的肉质实诚滑嫩,吃起来酸酸甜甜,很合包邮区食客的口味。

他们家过去也是靠锅包肉一战成名的。当年大量 俄罗斯 人来到 哈尔滨 ,并不适应北方的咸浓口味;于是老厨家的创始人就往里边放糖醋,变成酸甜口味,当时就受到了许多国内外食客的追捧,现在依然是 哈尔滨 菜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几乎每顿都离不开鱼的戴先森还点了啤酒鱼, 哈尔滨 包括整个 东北 这类炖鱼还挺多的,个头也是一条比一条大。开始尝第一口觉得并不惊艳,但是后面会越吃越香,要是能加点辣就更好了。


地址:西七道街55-1号 巴拉 斯美食城三楼

老昌春饼

久闻老昌春饼的 大名 ,南方人也一直好奇春饼到底是啥味道的。后来在南岗的松雷商场看到也有老昌春饼,就义无反顾地冲进去了。在网上团了份他们的双人餐,上齐后我直呼好家伙,这量是四人餐吧!

于是,这顿春饼为我们当日的暴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套餐里有超大份的鱼香肉丝、土豆丝和炒蛋,另外还有负责管饱的山药大麦粥和N张饼皮,以及各种小料和蘸酱。吃法其实和 北京 烤鸭差不多,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选择自己心意的菜品包饼、涂上蘸料吃,总之全靠自己DIY。

套餐里有超大份的鱼香肉丝、土豆丝和炒蛋,另外还有负责管饱的山药大麦粥和N张饼皮,以及各种小料和蘸酱。吃法其实和 北京 烤鸭差不多,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选择自己心意的菜品包饼、涂上蘸料吃,总之全靠自己DIY。

我们选的鱼香肉丝居然是酸甜口的,里面放了木耳和笋丝,口感很丰富。炒蛋虽然卖相一般,但是出人意料地香嫩。还有我最喜欢的粥,清甜解腻,直接被我当作主食了。
不过还是要感叹这量实在是太大了,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就算每个菜都上1/4也完全够了。

套餐里含筋饼和春饼,其实在我看来都差不多;我们先是看了看邻桌的本地人是怎么吃的,然后依葫芦画瓢,第一次品尝味道很惊艳,甜面酱尤其是一绝。后来发现一份完整的饼能把我吃半饱,直接改成吃菜就酱,最后仍然剩了一大半。

地址:东大直街329号松雷商场7层

塔道斯西餐厅

来 哈尔滨 ,除了品尝正宗的 东北 菜以外,尝试一次正宗俄式西餐,也是必体验的美食部分。 哈尔滨 有不少老字号的俄式西餐厅, 比如 马迭尔、波特曼、露西亚、华梅、道塔斯都是人气选择。
其实这些老字号餐厅的出品不会差太多,根据自己住宿区域或游玩路线选择即可。通常华梅是排队最多的,马迭尔名气最大,露西亚拍照比较好看,道塔斯性价比更高一些,出品相对精致细腻。

中东 铁路的修建带来了西式建筑、宗教,也带来了饮食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餐进入 哈尔滨 后,又得到了本土的改良。在上世纪20年代的巅峰时期, 哈尔滨 的西餐厅一度达到了300多家;这些西餐厅,至今保留下来并保持原址不动的,道塔斯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家。

塔道斯餐厅取名于创始人的名字,开创于1901年,是真正的百年老字号。别尔科维奇大楼的这家是1920年搬来的,经营 高加索 风味。

餐厅的入口很不起眼,在地下一层。走下台阶推开门,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餐厅内的陈设复古而华丽,幽暗的灯光、老式 俄罗斯 家具、古典壁炉、餐厅深处的个人私藏酒窖,其实也很出片啊

晚上饭点过来用餐时没有排队,里面只坐了几桌客人,用完餐上座率已过半,大量卡座保证了私密性,用餐氛围不错。

格瓦斯:俄餐必体验的饮料,带汽的,口味类似被冲淡的乌梅汁,有点意思

凯撒 沙拉 :在 东北 为了多吃绿叶菜, 沙拉 是选择之一,凯撒很难翻车吧

红菜汤:俄式西餐经典菜肴,每桌必点。历史渊源颇为浓厚,发源于 乌克兰 ,世界三 大名 汤之一,味道无限接近 上海 的罗宋汤,酸酸甜甜的味道,上面淋了少许奶油酱汁,江浙沪人士应该非常吃得惯了

焖罐牛肉:牛肉炖得酥烂,神奇的是它的味道就是红菜汤的味道,也是酸甜口的。餐厅里还有焖罐羊肉、焖罐虾仁等等,点一种就够了,菜量足够

黑鱼子酱:口味比较腥咸,底部配了面包,一口闷就行,这个相对一般

软煎马哈鱼:菜如其名,软嫩鲜香,不过重口味人士可能会觉得味道有些淡了

煎鲈鱼配菠菜:不想吃牛排之类红肉的选择,作为主菜,味道有点像软煎马哈鱼,亮点不多,倒是菠菜被我们迅速吃完了,在 东北 绿叶菜太金贵了

和传统的以手指饼干铺底的不太一样,用的是分层戚风,也许是 俄罗斯 风格的提拉米苏,味道比较自成一派

所有菜品摆盘比较讲究,老字号的感觉还是挺浓的。相比一般俄式西餐厅要精致一些,但是比起目前新式西餐,还是略显粗糙。同类餐厅想起了 上海 的德大,不过塔道斯的服务优于德大很多。
另外,他们家的大列巴很有名,有一个单独的售卖窗口对着中央大街。

地址:中央大街127号(近西五道街)

探匠烧烤

带星后点的外卖,没想到经过了路上20分钟的颠簸,收到后依旧那么好吃。作为《人生一串》的三季铁粉,来 东北 吃一顿当地烧烤的执念比吃一顿 东北 菜要深上许多。虽然没吃成老道外那家上了节目的,在外卖软件上随便选的这家也很好吃。这不禁让我们感慨,如果亲自去店里吃,应该更美味吧!

比起 西北 的烤肉, 东北 的烧烤之所以能雄霸一方,肯定也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这家的烤串有着炭火香味,腌制和烤制的火候也把握得刚刚好。最爱这家的羊肉串和烤茄子, 上海 很少有能达到这种水准的烧烤店。
来 东北 才发现,这里的烧烤居然是可以加糖的!你没有看错,虽然我们没有吃撸串撒糖的习惯,但是猜测这应该是反向提鲜的作用,类似喝咖啡加盐。另外,店家居然在袋子里塞了一整个大蒜头, 东北 不愧是你!由于我们送到后急着拆包装没有发现,最后收拾餐盒的时候它才从袋子里骨碌碌滚出来,那画面还带着一丝喜感。

地址:阳明街5号

爱乐咖啡(老会堂店)

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人,在 哈尔滨 ,一定要选一家开在老建筑里的咖啡馆体验一下。可以是我们去的这家犹太老会堂里的咖啡,也可以是之前提到的红专街百年小楼里的戈雅咖啡馆,一旁犹太医院旧址里的鹿鱼咖啡,或者原东省铁路会办公馆里的老洋房精品咖啡(就是这个名儿)等等。

老会堂内部的咖啡馆可选咖啡和甜品不多,菜单和网上的不太一样。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坐在一楼或二楼,我们选择坐在了二楼;卡座位置宽敞,环境更清净,还可以俯瞰整个音乐演奏厅,绝了!

咖啡出品不错,尤其是我点的dirty用的奶制品很好,蛋糕相比之下略显一般。

这栋百年老建筑里,依然能看到巨型吊灯、欧式圆拱门窗、犹太六芒星的窗棂;坐在其间,能清晰而有力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与发展;百年时光化身书籍,化身音乐,化身窗外的雪花,遍布在这栋建筑的每个角落。

地址: 通江 街82号

[——一些简单的攻略补充——]

关于酒店选择

最佳选择还是中央大街区域。
如果对南岗区域感兴趣的话,住在红博广场附近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那里有两条地铁线交汇,覆盖城市里的大部分景点。总之无论选择哪里,一定要靠地铁站近一些,这是 哈尔滨 最方便的公共交通(冬天公交车还是算了吧,想想在户外等车就很煎熬)

我们这次选的是东风街68号的君逸酒店,几乎找不到这家酒店有什么明显缺点。
步行到中央大街只有200多米,步行到中央大街地铁站也不到500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酒店在 哈尔滨 是连锁,设施水准类似美豪、全季、亚朵的档次;硬件比较新,房间也在35平以上,两个人住非常宽敞。
类似管家的工作人员会帮忙拿行李至房间,90度鞠躬让人印象深刻;在发现我们行程码带星后,也帮忙报备社区,并帮我们查询核酸检测点,全程服务态度堪比海底捞。

早餐是半自助+套餐式,套餐有中西两种可选,丰盛到每天都不想吃午饭了。我们在这里住了5个晚上,发现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早餐种类几乎没怎么变过,对于早餐的惊艳感随着入住天数逐渐下降。

关于天气与防寒

我们去的时候应该是 哈尔滨 最冷的时节,白天最冷零下25度左右,到了中午会上升到零下15度,下雪会暖和一些。好在我们遇到的天气都还不错,基本都是晴天,没有刮风。

从内到外的搭配层次是:加绒保暖内衣+羊绒衫+厚毛衣+羽绒服外套,连裤袜穿了两条,一条薄绒一条厚绒,基本够穿。

外套必须羽绒服,充绒量300g以上的那种,500g以上最好,长度要能盖住膝盖,不然腿会很冷。另外,薄羽绒内胆有的话也可以带上,怕冷的小伙伴可以穿在外套里面。内搭选择厚羊毛衫或羊绒衫,最好是容易穿脱的开衫款式, 东北 室内都很热,外套里面千万别穿太多,不然你可能坐不了多久。
当然, 哈尔滨 满大街穿貂的,比羽绒服保暖性能更好,有貂的可以忽略我上面说的。

防寒配件有:帽子(能护住耳朵的,没有的话再准备个耳罩),围巾、手套(需要超厚的那种)、以及一双防滑的加绒靴子。暖宝宝带多少看个人情况,到了 哈尔滨 再买也行。贴在脚上的暖贴可以按天数带足,脚部保暖很重要。不过,在 哈尔滨 我发现贴在背后的暖宝宝在室外并不怎么发热,到了室内又疯狂发热,你说气不气?

口罩一定要比平时多带几个,因为天冷口罩上很容易结冰渣,一天最少要换2-3个。带上口罩后刘海、睫毛非常容易结冰,这个直到离开 哈尔滨 我都没找到有效的破解方法;还有框架眼镜也会跟着起雾,冬天来 哈尔滨 可以的话建议戴隐形眼镜。

带长辈和孩子出游的,需要带一个保温杯,因为在外面买的瓶装饮料没过多久就成冰柱了。

关于核酸与防疫

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问 哈尔滨 的最佳游玩时间,只有一个答案:两地都是低风险的时候。

据说,我们去的1月份,是 哈尔滨 近半年来难得“太平”的时间;不间断的疫情使得 哈尔滨 的防疫特别严格。无论什么公共场所都需要扫健康码和行程码;像冰雪大世界、伏尔加庄园这样的景区,带星是不能进去的。
哈尔滨 的健康码叫“龙江健康码”,可以事先准备好,因为从入住酒店起就要高频率使用了。

哈尔滨 大医院的核酸还是比较紧张的,许多都需要提前几天预约;但是我们发现了道外人民医院可以当日预约,并且两次去做核酸工作人员根本不查预约记录。
这个医院的核酸窗口就在老道外的 靖宇 街上,平时人不多,排队10分钟左右,竟然2小时就出结果了!做完核酸,还能顺路逛老道外。

写在最后

虽然是严寒的1月天,但是 哈尔滨 街头上的视觉盛宴,依旧常常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些沉默的历史建筑,历经春夏秋冬,陪伴城市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依旧以坚毅而沉稳的姿态传达着历史的回声,也为这座城市竖起了永久的纪念碑。

从来不觉得 哈尔滨 是简单的异国平替,是不是东方小 巴黎 、小 莫斯科 其实并不重要。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这里的故事,都有着独属于冰城的味道。俄式风情和 东北 特色在这里竞相发展,融合在城市街景中,在日常餐桌上,在交谈欢笑中。

这座城市从来都没有围墙,因此永远开放、包容;也永远无惧风刀霜剑,严寒冰雪。

全文完。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