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慢慢和你说

如果说不知道去哪的时候,我想来新疆看看发发呆吧。
这里够辽阔,
这里够异域,
这里也够温暖,
这里也有我们的故事,
还在不断发生着新的故事!
这里也够远,逃离快节奏的城市。

有时候,旅行是解锁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或“朝拜”心中重要的灵魂圣地;有时候,我需要放慢或停下脚步,看似浪费时间的什么也不做,虽然身为城市的旁观者,却也要极尽所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当地人去“生活”那么一会儿。因此,我喜欢听着精心挑选的歌单,不开导航,一个人漫无目的的穿行在一条条陌生小巷里;我也喜欢像当地老人一样坐在路边的石台子上消磨时光,看孩子们在街上玩耍追跑。

正如在这次旅行期间,打开手机看到一个在朋友圈问我的问题:“其实你这么敢走出去的动力是什么?”

— 我只是闲不住。
— 不对,我重新说。

— 我觉得一辈子太短,我要去更多的地方,尝试更多种的生活。

做次追风筝的人

我一直坚信,每座城市都有能代表它的一种色彩,这色彩可能取决于建筑外墙或城市绿化,也可能取决于心情的不同和天气的影响。

我也一直坚信,每座城市都有一种它独特的味道,而这味道,见仁见智。喀什于我,是一团掺了些莫兰迪“脏粉”和大西北黄沙的柔和色彩,是安静空气里飘着的烤羊头膻气和细小颗粒状的炭灰味。

喀什古城像一部老电影。暖黄色的土墙和彩色的木楣,上面雕刻着伊斯兰花纹,窗下还爬着稀疏的葡萄藤。偶尔有穿着艳丽的维族妇女出现在巷道深处,这些画面就是从《阿凡提卖树阴》开始,深深地留在我印象里的西域。有人说这儿像土耳其 、像阿富汗 、像伊朗 ,像电影《追风筝的人》或者《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但喀什就是喀什,流淌的是千年疏勒古国的血脉。

喀什古城也像一个恋旧的老人。即使喀什市也早有了城市该有的模样,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宇和肯德基。但老城和新城仿佛隔着时空结界,一个个像积木垒成的房子错落交叠,向远处生长。泥土的颜色在视线中展开,错综曲折的巷道和土墙上剥落的纹路一样,是文明留给岁月的痕迹。世界不会在这里停摆,就像时间不曾在这里流逝。

大概是因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干旱荒芜的沙漠边缘,对绿植的热爱似乎写在了老城人民的血液里。  

爬墙的葡萄藤,花盆里的无花果和夹竹桃家家必备,二楼的窗台也要摆上几盆花。巷子里总能遇到播种、浇水的人。街边的桑葚结满了白色的成熟小果,榆钱儿飘飘洒洒,而路边的青梅树上挂满了摘果子的孩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大家相信绿色代表着和平 、希望、生生不息。如果你看到带绿色花帽的维族老人,那这肯定是家族里德高望重的一位。

喀什噶尔

没有选择直接从北疆开车到南疆,怕老人家坐车太累,选择了返回乌鲁木齐直接飞喀什。除了我以外大伙都第一次来喀什,随了我的喜好,在这里玩上三四天,每次来都是待上好几天,慢下来,去感受,这是我喜欢的,跟在成都生活似的,闲的只剩下时间。

这片神秘的土地,曾经是“古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盘。
岁月沉淀了尘埃,留下楼兰古城及其古西域的神秘,虽然被一袭面纱遮住,却难以掩饰她的魅力。
历史总在流逝中拷问,是什么消弥了这片土地的辉煌,一夜之间,全都毁于大唐的铁骑之下?

母后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喀什,充满各种好奇与期待; 
大姐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喀什,如果我描述不好她的美好,那你一定要去亲自感受;
小哥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喀什,还有二次、三次,更多次……

到达喀什的时间很准时,但机场疫情安检很严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00,可是天光大亮,我指指天空跟母后说,来到喀什,我们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两个多小时,太爽了!小哥戴上墨镜说:走,上车!没有计划,信马由缰,五个人,一辆车,走到哪里算哪里。

喀什古城

我印象里,喜欢的喀什古城,是一张张笑脸,那些穿戴民族服饰的老人、小孩,那座异域风情的小城。而这次,大家都一一印证了我之前的介绍,真幸福!

古城被解放北路分成东西两个区域,古城西区更多的是餐馆、茶馆、学校、小街小巷、民居。古城东区更多的是特色建筑、民宿、手工艺品店等等。

这次住在朋友自家的院子里,在东边,所以第一天我先带着大家走了东半部。虽然距上次来时隔两年,但毕竟是来过五六次的地方,古城的一切都显得还是那么熟悉,每一个拱门每一个台阶都是旧识。

刚踏入老城的那天起就爱上了这座有温度的古城,以至于在喀什的这三四天,大家乐此不疲每天都往迷宫似的巷子里钻。老城的人们,还保留着传统淳朴的生活方式。狭窄深邃的巷道和交叠渗透的庭院让邻里之间更为密切。门口摆张铁床,朋友便可来此歇息闲聊,炎热的夏季,干脆睡在凉爽的室外。有些人家盖房时,就在外墙裙砌好宽阔的矮座,或者门口做成凉亭,方便邻里喝茶、聚会、下棋。

老城的建筑之所以生长成如此面貌,是因为维族居住文化中,对家和故土的向心性。家里人口增多时,便向四周建房,平面无法拓展,就向高空延伸。为了充分利用空间,邻近屋舍相互嵌套叠加,有些建筑二、三层向外悬挑,甚至借用巷道上部空间,搭建成“过街楼”。

高台民居是此类建筑的典型代表,可惜还在整修,被高高的广告板围起,不甘心绕着它走了一圈,废墟爱好者表示这么大的废墟摆在面前实在心动。

古城的晨

早上九点, 喀什老城被叮叮当当的打铜声叫醒。烤包子铺的炉火刚刚燃起,伙计在一旁熟练地剁着肉馅儿。温热的阳光洒在早春的榆树钱儿上,老城一副懒洋洋,刚睡醒的模样,安逸得很。大姐从祖国东北来到西域,才意识到三小时的时差真的存在。8点日出,10点日落,总觉着一天那么长,非常适合晚睡晚起的年轻人。

每天上午10:30都会有开城仪式,虽然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但总感觉他们乐此不倦,只要音乐一响起,不论男女老少身上的细胞都开始跳跃。开城表演汇聚了维族的歌舞、瓜果展示和历史文化的表演,还会邀请游客们一同参与,无不欢乐。

如果你错过了古城每天的开城仪式也没关系,因为在百年老茶馆旁边,每天下午6点30分也会有一场招亲的表演如约而至,免费观看,如果你很幸运,可能会被选作驸马,享受由公主作陪,骑马游览古城的天龙人待遇,成为今天老城最靓的仔。

不过比起看表演,我更愿意看观看演出的孩子们。这群生活在古城里的当地小朋友,无疑是这个节目最捧场的人,我也十分羡慕他们能对这日复一日都被剧透的不要不要的节目保持如此初心的热情,小孩子的世界真是没有无聊二字!

百年老茶馆

作为优秀的时间管理者,不会跟母后和大姐们一样,白白的把时间浪费在等待表演的过程中。我只身来到旁边的百年老茶馆喝茶,这也是每次我最喜欢待的地方,百年老茶馆也算是古城里家喻户晓的地方了,一杯茶,听着演奏,和这里的老人聊聊天,就会发现,这慢下来的日子有多美好。这里的人们喜欢唱歌弹琴,音乐和舞蹈是他们对生活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老茶馆里此起彼伏的一场又一场的表演,在这里坐一下午也不会觉得无趣。

可如今的老茶馆已经变成“喀什必打卡”的网红胜地,这一点从进进出出络绎不绝的游客,以及二楼阳台探出的长枪短炮、自拍杆、直播稳定器都能得到确凿的证实。

点了一壶和田的药茶,这是我爱的味道,靠在阳台的木质栏杆上一边等茶一边享受这个无所事事的下午。邻桌的维族大爷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热情好客又外向的人,其中一个爷爷就突然发起对话问我哪里来的,之后还在我等茶时给了我一个甜杏,还掰了块洋葱屑大馕给我。

街对面的烤包子熟了,楼下的缸子肉开锅儿了,沸反盈天的肉香包裹着隔壁馕店刚出炉的温热麦香旋转着飘上二楼,用这初夏的烟火气涂满整个老城。

往茶杯里加了块黄冰糖,还没等糖全部化开我就已经风卷残云把一整个小油馕和烤包子全部吃光——我真太饿了!这期间隔壁桌的那群爷爷喝完茶都散了,挥手跟他们说了再见。

紧接着来了两位游客,站在那个刚刚空出来的桌子旁评头论足地说这儿到处“脏兮兮的”,坐下之前还一脸嫌弃的掸了掸擦了又擦。这一顿就像全程目睹别人羞辱了自己最爱的精神故乡一样,我此刻只想快逃离,眼不见心不烦。

就在我准备舍弃还没喝完的小半壶茶起身离开时,一个当地爷爷端着茶盘问我能不能共享一张桌子,一抬头,才发现是2年前跟我在这尬舞的爷爷,一点没变,太惊喜了,招呼坐下,于是我也又给自己添了一杯茶。跟他闲聊,“你还记得我?” 我问他。“你太好认了,好久没看到你了,都有两年了吗?我怎么觉得去年你才来过…”哈哈这该死的温暖,让同伴又给我俩比着之前的合照重拍了一张,给他看相机的时候,居然说拍得不错,比上次的精神。

在用热茶把硬邦邦的小油馕泡软的过程中,爷爷从怀里掏出烟叶开始卷烟,隔壁桌的几个游客(其中包括那两个我不喜欢的那两位)看到有人在跟当地人聊天(这是多么好的“融入当地”体验啊!),便不请自来强行加入了谈话。于是我不再说话,低头默默喝茶,把那个长满绒毛的甜杏剥开皮吃完果肉,站起身跟爷爷道别离开。

如果你不喜欢茶馆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常,想在炎热的午后找个地方静静地坐上一坐,那在古城边缘的“老城角落”咖啡厅一定也是不错的选择,午间的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窗照射进屋子里,微风吹进来温温柔柔,外面的小鸟叽叽喳喳~

古城的午

新疆时间正值中午,路旁的帽子店、工艺品店顾客寥寥,茶馆二层阳台的民族花纹布帘在微风里慵懒的舞动,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的新疆小学生嬉笑追跑着迎向我,有那么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样的伊朗电影里。 维族小朋友立体的五官太好看了,因而平庸而呆板的蓝色校服穿在他们身上都显得那么可爱和充满活力。

喀什古城风情绝对是摄影师的最爱。这里就像一个天然的影棚,可以拿着相机在里面转一整天,而实际上我也建议你们去转两圈,上午一圈,旁晚一圈,因为这两个时间点的光影是完全不一样的。

里面其实不存在所谓的经典机位,不要一门心思想网红机位,我建议大家随缘。古城美丽的角度不要太多,按图索骥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否则可能反而错过许多乐趣,你们只要沿着老城走一圈,就会发现哪儿哪儿都是。

喀什最精髓的景观莫过于这里浓厚的人文气息。闲逛古城只要离开商业街,走进像枝桠密布的小道,去到当地人的生活空间,就能真正体会到他们平凡而悠闲的生活节奏。这可能就是喀什独特的人文烟火味吧。

古城的魂

如果问喀什老城的灵魂特产是啥,那我肯定回答,孩子!!!

最让人放松和开心的事情便是和这里小朋友的不期而遇。当他们看到你拿起镜头的时候,有些会抵触的告诉你:不要拍照;而有些则会抢着镜头面前说:快给我拍!他们争抢镜头,爱拍照还特有表演欲。拍完不忘用不流利的普通话要求检查照片,看看自己有没有笑得像颗糖。不管他们是哪种态度,你都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凭什么都长得这么好看!

走在老城的街道上,哪儿哪儿都能听到孩子的嬉闹声。还不会走路的,随意丢在地上自行打滚,大人们从不介意孩子满身黄土;刚学会走路的,就自个儿在迷宫式的巷道里转来转去;没上学的,总是三五成群,游戏打闹,每个都笑的那么开心。

大人几乎不怎么出场,最多就在不知道哪家的高墙深院里吆喝两声,大概是喊回家吃饭的意思。这么看来,城市里一直追寻的社区感和邻里交往,首先要提供放心孩子独自玩耍的安全环境(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频频鼓掌点头)。

古城的鸽

喀什是一座城中心到处有成群鸽子飞翔的城市,只不过喀什的鸽子都不会吹哨儿,因此我并没像以往那样触景生情觉得自己到了四九城。

鸽子们是这座城市的宠儿,有时候却也活得心惊胆战。就像四川人说:“兔兔那么好吃,怎么可以不吃兔兔”一样,在这里随处可见的鸽子汤小店和夜市上发着诱人光泽的烤鸽子都是给鸽子们敲响的警钟:“鸽子这么好吃,怎么可以不吃鸽子”。但当地人应该也没有随意猎杀共生在这座城市的禽类,相反,他们还会与之和平共处,于是才得以让人看到虽然数量不多的广场白鸽。

在寻找鸽子店的过程中被一段维族歌声吸引,顺着音乐声登上「民间乐师古地茶馆」的二层,赫然意识到,这正是我上一次来喀什时所感慨的被我说像阿凡提故事里的那个阳台!

点了一壶奶茶,坐在邻桌欣赏这美妙的民族音乐。维族爷爷真是高兴起来就开唱!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到《敢问路在何方》,说真的,在玄奘很可能曾路过的地方,听当地老者弹唱一首由这西行壮举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曲,还挺令人动容。

喝完茶,我将最后一次掌声献给对面还在弹着冬不拉唱歌的爷爷,挥手道别。下楼时跟店主擦肩而过,他用带着浓郁孜然味的疆普问我:“要走了吗?” 我说我们饿啦去找点儿吃的~ 想说明天再来,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只是冲他笑了笑,就像2年前在百年老茶馆的那个早晨,也是在楼梯上,一个维族爷爷见我下楼(其实我是去买个馕回来就茶),问我 “喝茶了吗?”一样。

无论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还是喀什这些满眼粉黄色土墙拼成的小巷,都是最能为这座城市定下基调的毛细血管,血管里平静流淌着的,是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的日子。  

喀什就是喀什,它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但越深入居民区,就越觉得某些画面或转角太像伊朗的伊斯法罕,而且是混合了一些北非风情的伊斯法罕。

古城到底有多好拍,看看母后手机里这几天照片的数量就能知晓。如果这世界上有一种摄影风格叫“无差别摄影”,那母后一定是它的忠实追随者。一向秉持“随手拍记录生活”理念的她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手拍”,而她说服自己这样拍没什么问题的理由是,我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我不弄你们那些花里胡哨的修图,拍出来是啥样就是啥样。但有时拍着拍着也会有所胆怯,那就是当她在镜头里看到陌生人对它的抗拒。以下,无差别作品:

古城的人

伊斯兰风格的砖砌拱门,一个戴着花帽的老人缓缓穿行而过,这样的画面每一帧都符合一个旅行者对人文的珍视,可在我按下快门的同时分明看到镜头里的爷爷在冲我摆手,于是赶忙放下相机,换上歉意的笑脸,这时才看清其实他是在对我招手微笑...... 得查视力了我!

路边的大树下,一个长着可爱大鼻头儿的爷爷正坐在那里消磨时光,我路过此处跟他相视一笑算作打了招呼,然后征得他的同意给他拍了张照片。爷爷问我从哪来的,我说西安。他说他年轻时去过北京,那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去过天安门,说到这儿他停了下来,不知是陷入了那段回忆,还是因为更多的就不会用汉语说了。

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好意思正面拍摄陌生人,生怕是自己具有(哪怕只有一丁点)攻击性的镜头成为了压弯当地人难以忍受游客们长枪短炮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我这次拍得更多的是空旷街景,或是一些陌生人的背影。

但慢慢我又发现,只要提前有了眼神确认,比方说让对方看到自己举起了相机,先不拍,这时眼睛不能紧盯取景器,而应该善意的看着对方,等确认他们不抗拒之后再拍。发现这个方法后,我相机里的“人像照片”便开始多了起来。

喀什古城虽不比迷宫,但盘根错节的街道和岔路口也需要人一次次作出抉择。所以有时候我很喜欢博物馆,无论多大,它总有一条或几条明确的“参观顺路”,尽量面面俱到的让参观者不漏掉哪一间展厅或哪一件展品从而不留遗憾。但旅行时的城市徒步则是另一回事,这个路口你选择往左,可能继续一路七拐八拐下去,直到你离开这座城市时都再没机会知道当初向右的话会是怎样的风景。

但好在,对于不太大的喀什老城来说我有的是时间。在这这些天里,我们一遍遍走进老城主干道,遇到不同的岔口就进去转转,很多重复走过好几次的路在每一个新的分岔点都会让我有新的发现,这过程就像一点点解锁迷雾地图,也像一笔笔描绘出老城的街道网络,当路网被脚步勾勒得越来越清晰时,我经常会在从某个巷子穿出来后惊喜发现殊途同归——这出口衔接的正是之前某次选择舍弃掉的岔路口。

在老城区里如果迷路,就看脚下的砖。如果是斜铺,代表此路畅通; 而另外一种横铺的砖,代表向前走是死胡同。

古城可以在白天逛到夜晚,来来回回漫无目的的穿梭在巷子里的每个角落,不需要导航,也许迷路才能偶遇惊喜。这儿满是桑树,这的桑葚随手可摘,在城市里很贵的白色桑葚也是像不要钱一样的落了一地,可以让这里的大哥帮你摘上一大袋子。

喀什古城,秋千也不是孩子们的专属,童心才是必要条件。我们都在喀什染上了秋千病,每看到一个就想上去荡一会儿,仿佛让秋千空着是一种对生活的辜负。

走累了就找家店吃个冰淇淋。我尝试了草莓、巴旦木和牛奶的,最喜欢牛奶的,巴旦木比较淡,有坚果的小颗粒,让我想喝过的腰果奶昔。

古城的暮

晚上8点多的时候,这里才是刚刚黄昏,放了学的孩子们在向里面追逐打闹,他们嬉戏的身影布满大街小巷,对于游客来说那种在城市早已压抑的生活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慰藉,他们的眼神是清澈的,从不吝啬自己的笑容也会拉着你的手叫你给他们讲讲千里之外的故事。

喀什的旅行生活其实是有规律作息的。 比如每天傍晚的消遣,就是坐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等华灯初上。 

清真寺前面的小广场就是我的私人小剧场,眼前上映的一幕幕短剧都来自浑然不知自己已成主演的陌生人。有时是寂寞少女骑着双峰骆驼由养驼人牵领着巡视广场的戏码,有时是尚未学会骑两轮自行车的小男孩熟练地骑着装有辅助轮子的自行车大显身手。

广场上新增了马车项目,为了不破坏环境,被打扮得很体面的马儿一直随身挂着一个小水桶以备时刻接尿显得非常滑稽。

总之,清真寺前面的这个小广场带给我太多欢乐,艾提尕尔清真寺本身,也一直是喀什在我心中的地标。

古城的夜

这里是一座不夜城, 中国日落最晚的城市之一,和内陆有着约3小时的时差,被誉为“ 中国的摩洛哥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喀什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就像是三毛飘到了撒哈拉,遇见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它是历史与现在完美交融的城池,一边灯红酒绿,一边木门土墙。

夜晚的老城大家都在热闹的酒馆街上,巷子里安静的惬意,或许是孩子们都回家写作业了,只有老人们在各自门前的窃窃低语声。古城最东边的城墙上有一条酒吧街,能够看到电视塔和高台民居。白天的暑气逐渐退去时,人们开始在各自的卡座阳台观察着,也被观察着。

夜市上的摊主们日复一日认真制作他们的拿手好菜,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份生计,对于喀什来说他们也是一道风景。

晚上十一点,古城里依然到处都能见到聚在一起嬉戏的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真是让人又喜欢又羡慕。古城的真正的夜晚要临近夜里十二点时才到来,街上的人流渐渐散去。

看不见的一座城市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 “如果你觉得两个拱廊之间的一个更为惬意,那是因为在三十年前曾有一个穿绣花宽袖衣服的姑娘走过那里,或者是因为那个拱廊在某一时刻里的光线使你联想起另外一个地方的什么拱廊。 上百万只眼睛向上望着窗户、桥梁、刺山柑,但他们看见的也许只是一张白纸… 这样的城市很多,它们能够躲过所有凝视的目光,却躲不过那些出其不意投来的目光。”  

可能喀什就是这样的城市,你越是用力欣赏,越是看不见真正的城市灵魂。当你路过一条阴影里的巷口,即使不走进它,也请瞥一眼,也许那里有更原汁原味的老城生活。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Tips:

喀什老城景区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只需到清真寺,逛老城就会非常方便。

从机场出发,可乘坐2路公车到“艾提尕尔”站下(请注意2路车为环线)即可到;从其他目的地出发,乘坐7、8、22、28路也可到清真寺。

清真寺往吾斯塘博依路方向走则是百年老茶馆、老城住宅区。这里相对另一面会更具生活气息,适合趴阳台上发呆,看街头小朋友玩耍。

清真寺往吐曼路方向就是各小巴扎、高台民居。这里更还原维族人原始的生活面貌,却更商业化。你容易迷失在这巴扎内,对一切都倍感好奇,甚至会冲着路边的孩童不停微笑。
喀什噶尔老城的魅力不在于你看了多少风景,而在于有多少印于你心里。五星推荐!!!

喀什国际大巴扎

了解一个地方最快最好的方式,是去当地集市走一圈。

巴扎是维语集市的意思,据说喀什以往每个镇的要口、街道都会有巴扎,而巴扎通常一周只有一次,很多当地人都会选在巴扎日来赶巴扎。
不同种类的日用品、香料、衣料、瓜果蔬菜都能成为巴扎里的热销品,他们很珍惜这样的巴扎日,也尽情享受巴扎给他们带来的欢喜。

现在老城就有帽子巴扎、花盆巴扎、棉花巴扎、还有小吃街汗巴扎。猎奇的还有鸽子巴扎、斗鸡巴扎。

而今喀什的小巴扎是比较少见了,如果你想看看喀什的另一面,就来喀什国际大巴扎。


位于亚欧大陆中心的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又紧邻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所以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市场—— 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这里店铺小,商品多,琳琅满目。虽然可能买不到年轻人心意的物件,但这儿有喀什人努力生活的模样。

喀什大巴扎分成几个区域,大部分区域出售的都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商品,在这些货品中间走走转转其实挺有意思的,市场面积很大,有点像成都以前的荷花池,里面销售的衣物比我想象中都便宜。怀旧感满满,会看到很多久违了的小时候用过的生活用品,瞬间有种时光倒流的亲切感。

游客们最喜欢驻足的就是干果和民族工艺品区了,干果店主们取名的幽默感大概是最成功的吸睛术了,工艺品区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初见真有点激动,大老远来了喀什,总是想带点特色干果、工艺品回去做个纪念。我们队伍里1老人2大姐,进来后直接开启了疯购模式,杏仁、巴旦木、无花果、葡萄干…论箱堆!

【 喀什大巴扎】Tips:

交通:乘7、11、17、20 路到「东门」站下。
喀什大巴扎也算在市中心,就在高台民居的背面,从开城仪式的古城大门走过去,距离也不算远。

大巴扎里头的商品种类很多,手工艺品、百货、特产这些都有,哪怕没有想买的东西去转一下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店家多是维族人,却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比较精明,不易还价。
去这里是体验值相对较高,实际购买就看个人了。

牛羊巴扎的一出好戏

有朋友同我们提议,如果赶上周日一定不要错过荒地乡的牛羊巴扎。说老实话,长这么大还没见过做活的牛羊买卖呢。

牛羊巴扎是喀什郊外,国道314旁,每周日举行的大型活畜交易市场。届时十里八乡的牧民们都早早地从几百公里外的乡县赶来,开着货车载着牛羊,有时还有骡子和骆驼。 一时间场地里挤满了人,牵牛羊的牧民,吆喝叫卖的摊贩,领着孙子的老人,还有凑热闹的摄影师。摩肩接踵,黄沙飞扬,惊心动魄。


我们那天约10点左右出发,看车逐渐开离城市街道,道路上尘土飞扬,两边除了早杏再无其他树木,连人家也变得稀少,颇有一种荒地乡的感觉。

沿途我们遇到去赶巴扎的人,有的是前头马儿跑着,牵着辆小三轮,里头坐着一家三口,当然还有他们要卖的两头羊;有的是一人一车一羊,羊儿看上去肥肥壮壮的,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是何。


如果你打算逛牛羊巴扎,那一定要做好吃土的准备。进入到巴扎门口,我们就感受到了尘土、粪便混杂的味道,于是掏出早前备好的口罩。

市场亦如战场,在游客眼里,这千百年延续的传统壮观犹如电影大片,感叹大开眼界。但在牧民眼中也许只是每周例行的交易戏码,赖以生存的日常。除了混杂在动物和人群之间的卖水大爷,牧民们大多表情凝重,脸上的褶皱里道出无数巴扎走过来的平和 。

相比之下,作为买卖之物的牛羊,表情可就太有趣了:公奶牛被主人拽着鼻子不愿走,瞪着眼睛强硬地做出最后的挣扎。另一边的羊儿们就安于现状的多,高鼻子的麦盖提羊被绑成一排,秀着它们肥硕的屁股。在巴扎一墙之隔的饭店里,它就成了烤肉必不可少的羊尾巴油。

虽然外面的店铺早已普及移动支付,但牛羊贩们还保留着传统的“袖子里的交易”方式。只不过摆脱了袖子,直接握手,同时迅速甩动,用手指报出各自的理想价格。旁观的人还没看清,他们就完成了议价。整个过程无声却是斗智斗勇。达成交易就可以现钞付款,赶牛羊去过称了。一头羊的价格从1500-5000不等。

牛羊巴扎从早上九点持续到下午六点,最热闹在上午11点,牧民陆续抵达。不过正午日晒,又有牛羊的骚味夹着黄沙,呆上一会身上、相机上已经满是尘土(有条件者请务必做好相机防沙防尘)。

逛累了就到巴扎外围,这儿瓜果、美食、粮油、衣物应有尽有,方便偏远地区赶来的牧民顺便在这儿置办家用。中午就在烤肉店喝上一碗热羊汤泡馕,再加一串红柳枝羊肉串,歹!

【牛羊大巴扎】Tips:

交通:推荐直接打车,市区20元左右可到。

牛羊巴扎的地理位置较偏,公车少,多步行,所以个人建议直接打车前往会便捷很多。回程如果觉得难打车就直接找当地的顺风车,一般出租车的价格也够回,说不定他还能带你往他们家附近兜一圈。
攻略上都说牛羊巴扎是周日开放,但当地人也有说周五会有比较小型的巴扎,个人体验过周日确实是开放的。


大部分人去这儿都是看个氛围的,不会真正参与到买卖里去。体验维族人的巴扎生活,这里绝对会比国际大巴扎有趣很多。可以饿着肚子来这里,升级版的羊肉串和美味的手抓饭都在等着你。
如果四月来,在荒地乡的沿途还可以看到许多杏花,虽然不及塔县的美,但如若只在喀什停留,不妨来此处看看。

另一个世间

麻扎,是新疆的穆斯林们的一种特殊墓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麻扎相对于汉墓,一切都很简单。维族人注重厚养薄葬,葬礼很节俭,下葬时仅用白布将遗体裹身后土葬,不放一点儿随葬品,也没有被盗的风险。


麻扎里没有墓碑,让人怀疑他们究竟能否清楚的记得自己的祖先在哪里。而维族姑娘则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家里人的麻扎绝不会记错。

麻扎分为半圆形的和方形的,据说圆形的为合葬墓,而方形的则是单人墓,夫妻死后一般不能藏在一起。

有时候,你会觉得宗教的信仰是让人敬畏的,各大宗教皆不同,却也都是为了祈求幸福。

阿帕霍加麻扎就是俗称的香妃墓,其实墓地不单是葬着香妃,而是整个阿巴克家族的五代人。

香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应该都是在《还珠格格》里知道的,在电视剧里这位远嫁中原的维族女子和她青梅竹马的蒙丹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结局就是香妃变成蝴蝶飞走了。

但传说在喀什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维族女子是乾隆的宠妃,由于身上常有沙枣花香,被称为香妃。香妃去世后由其嫂苏戴香将其遗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此这里也被称为「香妃墓」。

香妃墓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四周为方形,四角皆有大型的圆柱,中央则为大穹顶,穹顶旁有邦克楼,有伊斯兰教的星月徽记。

麻扎的外观气势恢宏,用亮丽色彩的琉璃砖进行拼接,有现今装修界马赛克墙的感觉。蓝色的砖我原以为是青瓷,解说姑娘解释这是用特殊的染料经过多种工序加工制成的样子。颜色相对较旧的是最初的砖,而新一些的是后期补上的,只是该项染印的手艺已经失传,新琉璃砖好看归好看,终究易褪色,比不上旧的。



墓内两侧有一个密室走道,已被贴告示封了起来,说是人走多了可能会影响整个建筑。墓室内的木棺上基本都盖着一块绒布,多个不同大小的木棺一字排开,最右侧靠边的就是香妃的墓,在伊斯兰教,男女的地位终究不同,而她又是较晚被葬进来的,在边上也不足为奇。

香妃墓主墓室的右侧围墙外,可以看到一大片麻扎,全都没有墓碑,但他们的亲人会永远记得这一所在地,而并非记下在几排几号。(没有带飞机拍摄过全景,此处引用「摄影师-小强先森」的一张航拍)

【香妃墓】
Tips:

门票:30元
讲解:30元(5人以下)

交通:不修路的情况下,坐20路公车,直接到达门口。打车去香妃墓司机很可能不会给打表,而是一口价20,原因是香妃墓稍微远一些。而回程打车一般可以打表,回到市中心8元左右。


香妃墓其实是个家族墓地,和香妃的关系比较小,但却因为悠久的历史,华丽的建筑,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麻扎,很多游人都慕名而来。
麻扎的琉璃砖和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挺值得来。


前往麻扎最好请一位讲解员,讲解费也不贵,但会讲述许多告示牌上没有写的内容和故事。麻扎分为香妃墓主墓室,讲经堂和加满清真寺,整个规模不大,约1-2小时即可参观完。

喀什现代的城

千万不要误解了喀什,以为他就是座古城,它不但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也是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什市早已有了城市该有的模样,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宇和肯德基…

天气凉快的时候,很适合随意的逛街溜达,从人民公园步行到东湖公园。

远远的有摩天轮,本来大家想坐着它去拍城景,但是走近观察了很久,它的确没动,也许成为市内一个荒废的景点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告诉他们,几年前自己跟另一帮朋友der呵的跑去坐它,为了在最高处看日落,结果还没上去,太阳就落完了,坐了一圈寂寞。

隔湖相望的高台民居,一个比老城更有年代感的建筑。据说这里曾经居住着600多户4000多人,家族人口每增一代人,就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或者向四周延伸而建。就这样一层层,世世代代延续,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的格局。

只是目前(这些年一直)正在修缮中,不对外开放,只能远观了。

惊喜彩蛋:喀什的店招

喀什,要问印象最深的特产,除了孩子以外,那剩下的一定是这里的店招。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
不看店招,就不知道这里的街头有多野!

之前看过一个短文段子:

北京时间九点,天才刚刚亮,巴图尔一起床就去「难得的凉皮店」随便填了填肚子,开始为晚上和阿依古丽的约会做准备。

他在「很香化妆品」花了太多时间挑选礼物,以至于顶着刚烫好的发型从「幻觉发廊」出来时天都快黑了。赶到姑娘家,楼下「获得成功超市」的维族老汉朝他举起了手里的烟锅子,巴图尔知道这是一种鼓励……”

这让人不知所云一头雾水的文章,并不是盗版机翻的西方文学地摊小说情节,而是喀什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这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古城里,本地人开始在店铺的双语招牌上,用汉语玩起了现代诗词句接龙。

直到第一次来喀什,李师傅让我注意这些店招翻译的时候,这一奇妙的中文宝库才被我发现,笑到不能自己。后来网络将喀什的店招介绍到了全国,大V和博主们不吝赞美,赋予了这些招牌文学层面的高度评价:

“感觉我们把汉语用得过于熟练,没有维族的娇憨。”
“用的词直白又抽象,却意外获得了一种陌生的文学性。”

不管是「勇敢鸽子肉」、「模范羊肉拉面馆」还是「强壮日用百货店」,疑似百度翻译的奇妙店名,就像刚学会中文的蹩脚诗人,在马路两边freestyle battle,像极了学外语的我们用翻译软件的直接复制粘贴。词汇量有限,却玩活了诗歌的灵气。

随机的翻译结合随和的性格,最终把喀什的汉语变成了薛定谔的汉语,印务店打印出来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它有多野。

奇妙汉语不止出现在街头。将镜头拉近,你会发现衣食住行都加入了这场行为艺术,哪怕是吃饭点个菜都逃不出它的能量场。

「鬼肉拉面」是餐盘上的魔幻主义,而「等等炒面」则急不得,得慢火小炒;「干煸自己肉」则是粉身碎骨混不吝的戈壁滩意志。

只要你愿意抬头发现,保管你能在喀什永远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不能自拔。

我们下次见

新疆旅行,不要问什么季节最好?要玩多久才行?一年四季都是美,来这里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

真的会上瘾!



喀什也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讲完的,每次都会有尽性也有遗憾,不过没关系,因为之于新疆、之于喀什,我还会有下一次和下下次的旅行!



《带着爸妈去旅行の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
to be continued.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