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浙江大地最热的时刻,我们夫妇2人带着乐乐同学喜接中考心仪的重点高中录取通知的喜悦心情,踏上游览浙江省长达2200km海岸线之旅。
芙蓉古村地处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于唐代末年,为陈姓聚居之地。
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意为天上星与地上人相对应,星筑台、斗凿池为象征。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演变情况,而且可以感受到村寨建筑艺术的动人魅力。
位于村中心的芙蓉书院,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极少使用颜料,以表现木质特有的自然美,装饰艺术精湛,如青条石门楣和柱柱上的石雕,以及梁枋、雀替、椽头、格扇上的木雕,都是千刻万凿的传神木雕。从芙蓉书院所处的地位可以看出,芙蓉村人礼教森严,民情淳朴,耕读风正,从古往今来都重视耕读文化。
在书院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芙蓉村的陈氏前辈们朗朗读书的景象,更能体会到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这里近千年的人文文化背景,培育出了状元、翰林等级别的人物。直至今天这儿仍有崇尚读书的美好愿望,我们居住的民宿陈姓主人讲述了他的孩子小的时候,为了弄懂一个学习中的难点,追着家长找老师求解答案;这种从根子上养成的求知欲,他的孩子考上了浙江大学的8年制本硕博,现在已成为一名温州的名医。
芙蓉亭建在村中心地段,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已成为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据说在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陈氏宗祠为古村内最宽裕的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
陈氏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
陈氏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
如今这里仍然是古村居民集体活动首选的公共场所,今天我们就目睹了村里老人在这里的体检活动。
在芙蓉古村的民俗馆里,我们被一屋的“千工拔步床"深深地吸引住,金色的鎏金饰件精美绝伦,仿佛带人进入一个小房间,形成了一种床中床、罩中罩的感觉。
据说,明代晚期,在浙南一带的富庶地区流行了一种千工拔步床,这种床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象征。民俗馆收藏的是民国时期的千工拔步床。走进馆内,从金漆堆塑果盘到锡烛台,从木雕汤壶到人物插屏,一件件的民俗老物件展现时代变迁。
这里还保存展出了378 台古董相机及摄影配件讲述“百年光影故事”,匀洁光润、釉彩细腻的瓯瓷精品展现“千年瓯瓷魅力”,琳琅满目的民俗老物件重温旧时光。
丽水古街与芙蓉古村落,都属于楠溪江旅游文化的浓沫一笔。
丽水古街建于岩头村村落东缘的蓄水堤上,蓄水堤是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地方宗族规定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不准筑屋经商。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如今的丽水街是岩头村较具规模的商业街。
丽水古街全长300多米,有90多间店面,每间面宽约3米,进深10米,为两层楼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2.5米宽的道路。有屋檐披盖,以利于行人遮阳避雨。
丽水古街南端是寨墙的南门,门边高阶上有乘风亭。离亭不到50米,还有一座接官亭,重檐攒顶,朴素庄重。两亭与丽水古桥一起为丽水商业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丽水古街与芙蓉古村的道路,均为鹅卵石铺就,这在现在众多的景区中独树一帜。由精挑细选的大小相等的一块块石块,随着时光的延伸而呈现出的点点光亮,为古街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这300米依水而建的古街,在今天最吸引人的并非餐饮、特色工艺品或拌手礼,而是一间间规模尚可的酒吧,据说这些酒吧吸引了周边众多年轻人,已经成为改革开放潮头的温州一部分新文化人的风向标。
丽水古街的大环境之好,不仅受益于楠湲江的一江好水,更多的与西雁荡群山增色相关。
在此,为温州人的经济大发展中,出大力保护楠溪江流域的好山好水而点赞!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