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片中国南部最有活力的区域,处处焕发出开拓进取的激情。
一头扎进广州或深圳的繁华商圈,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璀璨夺目。车水马龙的街道、轰隆穿梭的地铁和彻夜不打烊的酒吧,总能让人感受到永不落幕的繁华。
与此同时,同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却依旧是一座平静安逸的小城。
走进江门蓬江老城区的三十三墟街,就像拆开了一封讲述江门历史的来信,充满岁月斑痕的旧骑楼向人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而在江门周边的田间乡野,还留存下了星罗棋布的奇葩建筑——开平碉楼。
这些一百年前由海外华侨建造的碉楼,壁垒森严而美轮美奂,将西方的建筑元素嫁接到了中国式的塔楼上,不仅是少有的建筑奇观,更是珍贵的世界遗产。
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会让人觉得它们的美能够穿越时光。
走进江门蓬江区的三十三墟街,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这里不仅记录了江门的起源,也记录了它的变迁与发展。
三十三墟街的繁华在历史的脚步中渐去渐远,然而去年电影《误杀2》在此取景拍摄,把这个老旧的街区重新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走在江门周边的田间乡野,能看见星罗棋布的碉楼。走进开平塘口镇的自力村,如果你看过电影《让子弹飞》,或许能一眼认出铭石楼——影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鹅城一霸黄四郎的老巢。
同样精彩的还有百合镇的马降龙村,它被联合国专家赞为“世界最美的村落”之一。在这里,碉楼与村落环水枕山,宛如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马降龙村后茂密的竹林中,掩映着五座碉楼和八座庐。
蚬冈镇的锦江里,位置稍偏,但“开平第一楼”瑞石楼坐落于此,绝对值得一看。
瑞石楼之所以被认为是开平最华丽气派的碉楼,不仅因为它高达九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更因为在瑞石楼上集中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
开平塘口镇的立园,始建于20世纪初,虽然并不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但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毋庸置疑。
立园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艺术,在国内由华侨建造的私家园林中堪称典范。
园中的花藤亭与鸟巢,合起来的寓意就是“鸟语花香,花开富贵”。
走进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上百座骑楼建筑呈长方形排列,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肯定能想起电影中的哪一幕是在这里取景。
这些骑楼铺铺相连,形成一条长长的骑楼街,虽然每一幢的细节不尽相同,却几乎全是西洋式风格。
新会睦洲镇的石板沙,是西江水冲刷而成的一个小岛。这里的疍家人已经在岛上生活了两百年,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渔耕文化。
西江绕石板沙奔流而过,错落有致的民宅枕河而居。小桥流水人家,成全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竟让这座珠三角的小岛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韵致,婉如一张长轴画卷徐徐展开。
到了江门,不容错过的还有五邑美食。江门人爱吃鹅,也擅长烹制鹅,名声最大的五邑菜,非新会古井烧鹅莫属。夹起一块放入嘴里,鹅皮酥脆、肉质细腻,油脂在口腔内爆开,让人瞬间达到颅内高潮。
还有白切鹅,做法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原材料。蘸上点儿酱油,鹅肉的鲜味直冲大脑,越嚼越香。
五邑菜的另一个代表,是台山黄鳝饭。尽管一煲饭难免等上半个小时,但到了掀开煲盖的那一刻,扑鼻而来的香气就会让你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到了石板沙,一定要尝尝当地特产黄沙蚬,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一口咬下去,爆出的汁水齿颊留香,口感极为曼妙
藏匿于开平街头的无名鲫鱼粥,十几年来一直是当地人吃粥宵夜的首选。厨师深谙鱼刺的位置和排布,片出来的鱼肉,没有任何骨刺。
总而言之,名扬四海的五邑美食,就像是江门这座城市挖不尽的宝藏,就连街头巷尾的传统小吃,味道都着实让人难忘。
若想读懂江门这座城市,要从它的地理和历史说起。早年西江在新会入海,切过烟墩山和蓬莱山,两山对峙如同一座大门,于是此地被称作“江门”。
在十七世纪,人们在今天蓬江区三十三墟街的地方开辟了一个墟市,叫做“江门墟”。在此之后,江门逐渐成为了珠三角西部最重要的商业集散地。
江门在历史上被称为“四邑”,这是因为现江门地区下辖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四县。后来加上了鹤山,如今江门更多被称为“五邑”。从这里走出去的华侨,有近四百万,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
在五邑里的开平和台山,如今依然能看到许多碉楼。这种出于华侨们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而建的房子,却嫁接了不少西方的建筑元素。它们和三十三墟街的骑楼,都属于旧时光的记忆。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走进江门蓬江区的三十三墟街的时候,依然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这里不仅记录了江门的起源,也记录了它的变迁与发展。
三十三墟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街道名字,而是墟顶街、堤中街、常安路、莲平路、兴宁路、北街等数条历史街道的统称。“三十三墟街”这个名字,则来源于水埗头的三十三级青石板台阶。
我们住的酒店位置在堤中路,马路的东侧就是俗称蓬江河的江门水道,这条水道北接珠江干流西江,南连潭江。
堤中路所在的位置,早年是一块河滩地。直至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民国政府拆除了河滩上的民居,在蓬江河岸筑堤建路,称“长堤”,这一段居中,所以又被叫做“堤中路”。
在1950年后,堤中路逐步演变为江门城中主要的商业区之一。时至如今,这里街道依旧保留了大量的骑楼——这些二层或三层的仿罗马式建筑,多是上世纪30年代所建。
走到堤中路与钓台路的路口,会看见一座钓台故址,相传这里是陈白沙钓鱼之所。
陈白沙是明代大儒,新会县白沙里(今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人,他仿效东汉严子陵,在蓬江边修筑了一座钓鱼台,作为讲学及余暇钓鱼的地方,故名“钓鱼台”。
钓鱼台早年的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毁坏,后来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
然而到了1927年,由于修筑蓬江河长堤的原因,钓鱼台及前二进建筑被拆毁,仅存第三进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钓台故址。
沿钓台路往里走,就到了水街农贸市场。
水街农贸市场,这座江门年代最悠久的菜市场,是江门市井烟火的一个缩影,也是不少老江门人的记忆。
这附近的太平路、兴宁路、莲平路、新市路,早年都是河滩地。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民国政府将河滩一带的旧民居拆除,并从民间集资,修建和拓宽了道路,建起了三至四层的骑楼。
随着后来江门市中心的北移,这个曾经无比繁华的街区也在历史的脚步中渐去渐远。直到去年,一部以泰国为背景的电影《误杀2》在此取景拍摄,把这里布置成了“泰国街”,也把这个老旧的街区重新带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水埗头的三十三级青石板台阶,三十三墟街正是得名于此。
元末明初,当地百姓在山坡上辟了一个墟市,称“江门墟”,又因地势较高,被称为“墟顶”。这里甚至可以被称作是江门的城市原点——今天的江门市区便由此发散开来。
今天的兴宁路、堤中路一带,早年都是蓬江河面或滩涂,在每月初二、初五、初八的墟日,来自外海、白石、白沙、水南的乡民都会乘船来这儿趁墟,把船停靠在水埗头下,再沿着三十三级台阶进入墟市。
拾级而上,就到了墟顶街,也就是当年墟市所在之处。
在那时候,为了市场管理方便,墟场被划分成了若干个摆卖地点,并赋予了许多奇怪的地名,例如卖鸡地、京果街、打铁街、猪仔墟、瓦缸地、灯笼姐、糍街、棺材街等等。
在墟顶最高处的中山公园里,有一座中山纪念堂。这是当时的江门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兴建的,并于1930年元旦落成。
算下来,年代比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还久远。
时过境迁,江门三十三墟街昔日的商贾云集早已散去,只有中西合璧的骑楼依旧历历在目。傍晚明红的余晖洒落在屋顶上,让人不由觉得韶华已逝,却光阴可鉴。
【三十三墟街】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
门票:无。
———————————————
从江门市区出发,驾车沿深岑高速和沈海高速向西南方向行进,没多久就来到了五邑之一的开平市地界。
五邑,是指今天江门市下辖的五个县市: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这里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据统计,祖籍五邑的华人华侨共有近四百万,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和东南亚。
在五邑地区,特别是在开平,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出了一种集防卫与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乡村建筑——碉楼。
关于碉楼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由于这里地处珠三角,地势低洼河网交错,常受台风和洪涝的侵害,当时的开平又处于周边各县交界的“四不管”地带,匪患甚为常见。为了自保,村民不得不开始修建具有居住功能的碉堡式建筑,也就是碉楼的雏形。
在鸦片战争以后,五邑地区的很多百姓选择背井离乡,下南洋讨生活。随后在美国旧金山发现的金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五邑人涌向了大洋彼岸。大部分的华侨在衣锦还乡后,都会操办三件大事:娶妻、买地、建楼。
到了二十世纪初,美、加等国的排华政策令华侨逐渐将大量的财富转移回国内,闻之而来的劫匪则变得愈发猖獗。据《开平县志》记载,在1912至1930年间,开平一带的社会治安最为混乱,较大的匪劫事件有七十一宗,被杀一百多人,其中三次攻陷县城,有一次甚至把县长也给绑走了。
华侨们为了保护家眷和财产安全,纷纷筹资在村中修建居住和防御功能兼备的碉楼,以抵御当地的匪患。由于开平的华侨分布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所以这些碉楼在继承传统中式建筑的基础上,也吸收了诸多西方元素。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五邑地区现存有超过三千座碉楼,当中有近半数在开平市,又以塘口、百合、蚬冈、赤坎四个镇最为集中。
2007年6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开平碉楼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十五处世界遗产,也是广东至今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在开平现存的一千八百余座碉楼里,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的碉楼共有四十座,分布在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三门里等四个村落。
随着申遗成功和《让子弹飞》等影视作品到此取景,开平碉楼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目前设立的开平碉楼景区,包括了四个主要的景点:立园、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锦江里碉楼群。至于赤坎古镇,目前仍在围蔽改造,未对外开放。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村里的居民都姓方。上世纪50年代初,此三村和周边另外三村,分别合并为两个行政村,名命为自力村和更生村,取“自力更生”之意。
自力村是开平地区碉楼最多、最集中的村落之一,共有十五座碉楼入选了世遗名录。更确切地说,是九座碉楼和六座庐,其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龙胜楼,建于1917年。这些碉楼和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
但是,这些碉楼大多数并不对游客开放,翔哥这次来的时候,村子里可入内参观的仅有铭石楼和澜生居庐两座。
进入景区大门,沿一段木栈道步行到村子里。首先看到的一座建筑是建于1948年的湛庐,这也是整个自力村建筑年代最晚的一座庐。
所谓“庐”,就是居庐,是开平当地居民对自家楼宇的谦称。与同地区的碉楼相比,庐拥有更大的窗户、睡房、客厅,更注重生活和居住的舒适性。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庐的建造年代普遍较晚,大多集中在上世纪30年代或抗战结束后,这个时期开平地区的社会秩序已经比较稳定,建筑的防御功能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走到村子的中心,可以看到“自力村——世界遗产”的石碑就立在荷塘的前面。
荷塘的后方围绕了数座碉楼,尽管这个季节没有荷花,但不妨碍这里成为给自力村碉楼拍摄标准照最好的地点之一。
如果你看过电影《让子弹飞》,或许能一眼认出铭石楼,也就是影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鹅城一霸黄四郎的老巢。
这座建于1925年的碉楼,真正的楼主是民国时期的旅美华侨方润文先生,他早年赴美经营过餐馆,后来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成为当地首富,最后回到家乡花巨资修建了这座铭石楼。
方润文的父亲方守锡是清末的武举人,但因朝代变更,后来只得回乡以打石为生,方润文为了纪念父亲,所以把这座碉楼命名为“铭石楼”。
铭石楼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主楼高五层,座西北向东南,建筑材料中除了青砖是国产的以外,其他大多是是从外国进口的:水泥是来自英国的“红毛泥”,铁门则是从德国进口的。
进入铭石楼时,工作人员会查验门票,如果购买的是电子票则需要把页面打开。凡进入景区里(包括马降龙和锦江里)开放参观的碉楼,都是同样的做法。
铭石楼里面的物件都还保持着旧时的模样,以当时的标准看,陈设极尽奢华。走进客厅,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墙壁上的楼主人与他三个太太的照片。
照片中的方润文先生戴着眼镜,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元配吴氏,身穿清式袖衣,造形传统端庄;吴氏的右边是二太太香港人梁氏,身着碎花旗袍,带着眼镜;方润文先生的左边是中法混血的三太太杨氏,身穿连衣裙,打扮摩登时尚。
客厅里有一些在那个年代非常稀罕的舶来品,彩色玻璃来自意大利,仍在运行的落地钟来自德国。上楼继续参观,你还会发现更多的进口货,比如留声机、平底锅、纯银茶具、首饰盒等等。
不过,唱主角的依旧是中式物件:传统的土灶、古色古香的扶手椅、雕刻精美的中式大床。
在五楼,还有一个制作华丽的祖先神位,透露的正是远走的游子最看重的那个字——根。
留心观察,会发现铭石楼的一到四层每层都备有厨房,这是开平当年的一大建筑特色。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地流行“厨房多、灶口多、人丁旺”的说法;二是当时开平水患频繁,每层都设厨房的好处是哪怕低楼层的厨房被淹了,高楼层的厨房还能照常使用。
楼主方润文先生于1948年在美国去世,三太太杨氏及其子女按照他生前的要求,将其安葬在了自力村旁的小山丘上。
到了1953年的某一天,方家人集体离开了家乡,分别去了香港和美国。据说他们离开时将门窗封得极为坚固,此后封尘未动,所以碉楼内的物件摆设一直和当年并无两样。
到了本世纪初,身居海外的方氏后人将铭石楼交给开平市政府进行托管,由政府对碉楼进行维修保护,并且开放给游客参观。目前,开平碉楼景区对外开放的碉楼,均属于被政府托管的碉楼。
在铭石楼的楼顶露台,中央有一个望亭,六角形的琉璃瓦顶与西式爱奥尼柱拱券“混搭”在一起,这也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取景处——黄四郎在楼顶张望的地方。
事实上,这座望亭的主要功能正是瞭望——便于提前发现匪情。结合历史上开平的匪患,《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为这里量身打造一般。
同样作为防御功能的还有四角悬挑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开设了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迎击进村的土匪。
同时,在碉楼各层的外墙也开设有射击孔,甚至还有开在地板上的枪眼——哪怕土匪闯进了楼内,楼主也还可以借助狭窄的楼梯和枪眼进行抵抗。
铭石楼顶露台的视野极好,可以俯瞰整座自力村的碉楼和周边的田园景色。
北侧最靠近的一座,是建于1921年的云幻楼。这座建于1921年的碉楼,楼主方文娴先生,号云幻,他本是一个私塾教师,也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可他发现,自己满腹经纶和理想,在旧中国竟然没有用武之地。
无奈之下,他背井离乡下南洋,做了一名商人。后来方文娴做生意发了家,便依照他夫人的意愿回乡盖了这座碉楼。他将碉楼的第五层,安排成自己和孙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正中凉亭的拱券和巴洛克风格的山花,显示出这位马来西亚华侨对西方文明的喜爱,但中国文化在他的心目中,仍然占有极重的位置。
在云幻楼中,有一副方文娴亲笔书写的对联:“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愁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横批:“只谈风月”。
如果你读懂了对联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楼主当年的心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时局纷乱,家乡匪盗横行,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将心中的愤懑和无奈抒发在对联之中。
远处是居安楼和安庐,这两座楼盖的层数都超过了最初的设计标准,加上地基不稳,以致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
据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台风,甚至将安庐的支撑柱刮断了一根,但建筑却没有倒下,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西北方向,是建于1919年的养闲别墅,楼主是旅居南洋的华侨方文济。
东北方向,是逸农庐和竹林楼。
南侧是叶生居庐,建于1930年,楼主是方文济的儿子旅美华侨方叶生。它的旁边还有澜生居庐和官生居庐,楼主是方广宽的两个兄弟方澜生和方官生。
从铭石楼出来,从地面视角看云幻楼。
养闲别墅。
耀光别墅和球安别墅。
最后,我们来到澜生居庐,这座建筑是旅美华侨方澜生于1936年所建,也是村中除铭石楼外另一座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建筑。
这座碉楼自楼主1949年去了美国之后,到本世纪初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就一直没有打开过。后来,开平市政府与楼主后人取得了联系,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于2006年打开了澜生居庐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大门。
如今的澜生居庐除了陈列有与其他碉楼相似的物品外,楼里还保存有一张完好的抗日战争时期征用枪支的通知书,以及一件1929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签发的护照。
【自力村碉楼群】
地址: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门票:全票78元;立园、自力村联票150元;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通票180元。
———————————————
离开自力村,我们继续前往下一站,蚬冈镇的锦江里碉楼群。
锦江里的位置比较偏,加上碉楼景区的摆渡车是往返于立园、自力村和马降龙之间,唯独锦江里碉楼群需要自驾前往,所以到这儿来的游客特别少。
事实上,锦江里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村子。竹林环抱,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瑞石楼、锦江楼、升峰楼三座入选了世遗名录的碉楼从村后拔地而起,美轮美奂错落有致,俨然一幅美好的田园山水画。
锦江里是清光绪年间由黄氏家族所建,得名于村前的锦江河(蚬冈水),村子的规划颇具特点,村子里有数条纵巷,每三排建一条横隔巷。
在开平民居中,随处可见这种狭长的窄巷子,俗称“青云巷”,同时具备防火和通风的功能。
在锦江里的三座碉楼中,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无疑是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它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关于开平的书籍封面、明信片和宣传照上,俨然已成为了开平碉楼的代表作。
瑞石楼的主人是旅美华侨黄璧秀先生,字瑞石,他于1923年回乡修建了这座碉楼。瑞石楼之所以被认为是开平最华丽气派的碉楼,不仅因为它高达九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更因为在瑞石楼上集中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外观上看,瑞石楼是一幢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建筑的第一至五层,每层都用了不同的脚线,文艺复兴式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形也各自有别;第六层的柱廊用的是爱奥尼风格的石柱与拱券;第七层的平台带穹顶的角亭(燕子窝)是拜占庭风格;第八层有一座西式凉亭;第九层的穹窿顶是伊斯兰风格。每一层都各有特色,毫无重复,但整体又有一种奇异和谐的美感。
瑞石楼内部的布置和装饰,却是岭南传统的样式。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字眼。
因楼主黄璧秀先生与大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是旧交,于是铁禅大师题写了“瑞石楼”三个大字赠予了他。
如今高悬在碉楼上,苍劲浑雄的“瑞石楼”三字,正是出自铁禅大师之手。
由于黄璧秀先生的后人并没有将瑞石楼交由政府托管,所以单凭景区门票,是不能够进入瑞石楼里参观的。
听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黄家后人在家,游客可向其缴纳20元的登楼费上楼参观。但不知是因为疫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黄家后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回来瑞石楼了。
见大门紧锁,我们也打消了登楼的念头。
村里的另外两座碉楼,升峰楼和锦江楼,都是对外开放的。
升峰楼,建于1919年,楼主是旅美华侨黄峰秀,他早年赴美学医,后在广州法租界开业行医,所以请了法国人设计这座碉楼,楼取名“升峰”,则是寓意楼主事业腾升。
升峰楼外观最大的特点,在于四面悬挑罗马式廊柱,以及巴洛克风格角亭的四角为三柱一组的巨柱组合,造型非常别致。
登上升峰楼,可以看到旁边的锦江楼和瑞石楼。
登上锦江楼,可以距离更近地观看瑞石楼。
建于1918年的锦江楼,是锦江里最早的一座碉楼,据介绍这是一座众楼。所谓”众楼“,就是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在躲避土匪或洪水时使用。
锦江里村子不大,若不登瑞石楼的话,大概一个小时就差不多可以逛完。
【锦江里碉楼群】
地址: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
门票:全票50元;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通票180元。
———————————————
离开锦江里,从百合大桥跨过潭江,驶向宽阔的百足山怀中,被联合国专家赞为“世界最美的村落”之一的马降龙村就在山脚下。
位于百合镇的马降龙村,由黄姓的永安、南安和关氏的河东、庆临、龙江五个自然村组成,环水枕山,宛如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村子得名“马降龙”,与当地的风水有关。村落东面有一座形似骏马的马山,村后方又有一座形似蜈蚣的百足山。当地人以“百足为龙”,又因为龙多兴风雨,村民希望以“马”来降住“龙”,以保一方平安兴旺,所以取名“马降龙”。
在马降龙村后茂密的竹林中,掩映着五座碉楼和八座庐,此外还有南、北两座门楼,这十五座建筑均入选了世遗名录。
在村中游览,不妨随着景区设置好的“最佳游览路线”行走。不过,大多数的碉楼和庐并不对外开放,目前游客能入内参观的仅有骏庐和林庐两座。
在这些碉楼和庐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天禄楼。
“天禄”是天降福禄的意思,天禄楼建于1925年,由当时南安村和永安村二十九户黄氏村民集资兴建,是典型有防御功能的众楼。
天禄楼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一至五层共有二十九个房间,第六层是公共活动空间,第七层是瞭望台,第八层是一座四角攒尖式凉亭。
村民之所以集资兴建众楼,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匪患。据说以前这一带的土匪只绑架男丁,所以每天吃过晚饭,二十九户人家就把男丁送进天禄楼过夜,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出来,让大家下田或上学。所以,当地村民又将天禄楼称作“男人楼”。
天禄楼的另一个功能是躲避洪水,据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平连续发生过三次大水灾,马降龙一片汪洋,高涨的潭江水甚至漫过了民居的屋顶,村民纷纷躲入天禄楼才避过了洪灾。
直到今天,天禄楼的产权和管理权仍归黄氏村民共同拥有,因为是非托管建筑,所以天禄楼并不对游客开放。
离开天禄楼,我们顺着林间小路在竹林中穿插,沿途可以看到数座造型别致的碉楼和庐。这些藏匿在林中的居防一体建筑,颇有电影《让子弹飞》里,葛优饰演的汤师爷所说“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易守难攻,万夫莫开”的感觉。
首先看到的是莞庐,建于1928年。
然后是骏庐,这座建筑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关崇骏在1936年回乡建造的居楼,以楼主姓名命名。骏庐高三层,对外开放,游客可入内参观。
登到骏庐的楼顶露台,可以俯瞰下方的庆临村,以及骏庐后方几乎紧挨着的昌庐。
昌庐,建于1936年。
保障楼,建于1925年,这座高四层的碉楼也是一座众楼,是由庆临村的村民集资兴建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非常坚固,而且布满枪眼,在最顶层甚至还有朝下的射击孔。
林庐,于1936年由旅居墨西哥的华侨关定林建造的别墅,以建造者名字命名。有意思的是,林庐与骏庐是由同一家建筑公司承建,所以楼内布局基本一致。
登上林庐楼顶的露台,可以看到龙江村的惠安楼。
在马降龙的庆临村与龙江村之间,是一片古老的杨桃林,走在其中,仿佛世外桃源。
在结束马降龙村的参观之前,会经过庆临里村口的南门楼和北门楼。这两座碉楼属于更楼,作用是提前发现匪情并预警。
别看南门楼和北门楼都不高,但都配备了瞭望台,四面向外悬挑,外墙还有射击孔。
开平碉楼的建造历史大多只有一百年左右,并不算太悠久,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显然不止是碉楼建筑本身。
那么,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在参观完自力村、锦江里和马降龙三个碉楼群后,翔哥似乎得到了答案:相比碉楼建筑本身,文化遗产更重要的价值,或许正是在于这些碉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当地民众生活方式的延续。
【马降龙碉楼群】
地址: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
门票:全票50元;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通票180元。
———————————————
岭南四大园林——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早已享誉海内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江门五邑地区也有一些风格独特的私家园林——始建于20世纪初,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的立园,无疑是当中之翘楚。
立园也属于开平碉楼景区的一部分,尽管这座由旅美华侨谢维立家族于1926年至1936年所修建的花园别墅,并不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但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毋庸置疑。
园中除了有别墅区的六座庐和一座碉楼外,还有大花园、小花园和一条人工运河。它巧妙地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艺术集中融合在了一起,在国内由华侨建造的私家园林中堪称典范。
进入立园,首先看到的是新建的游客中心,其中有关于开平碉楼、立园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区,并对建园始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有时间的话不妨一看。
立园谢氏家族在元朝从新会迁移到开平,到了清末,谢氏二十四世祖谢赓华之子谢曰佑来到东明里建新村。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谢曰佑之子谢圣泮等兄弟数人,先后移民美国经营中药材与百货生意,并以商人身份往来于芝加哥和开平。
上世纪20年代,开平匪患猖獗,谢氏家族也未能幸免,据说谢圣泮的侄子谢钦明就被土匪绑架两次。1931年,谢圣泮联合在美的几位兄弟出资,在东明里旁边购地另建居住和防卫一体的别墅区,取赓华祖之名,曰“赓华村”,又名立园,并安排其子谢维立回乡主持建设。
谢维立聘请开平当地工匠设计和施工,并在施工前去苏州、香港等地考察,耗资二十六万银元,历时十年,立园得以落成。
从文化展示区走出来,会看到六幢灰白色的楼房:云眉。这些楼房建于1928年,早年这里并不属于立园的范围,它们的建造者是当地的另一位华侨。
这位华侨之所以修建云眉,是给他的五个儿子作为居所,“云眉”二字则取自父子辈分。其中五幢房子的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都一模一样,想必这位老父亲对其儿子的态度是一视同仁。
仔细看的话,能发现五幢楼二楼的走廊是互相连通的,这也寄托了楼主希望五个儿子兄弟同心,手足相连的心愿。
继续往里走,就来到了立园的别墅区。
立园别墅区入口的牌楼,上面写着“赓华村”三字,这是从谢维立先生的曾祖父,谢氏二十四世祖谢赓华的名字命名的。
在牌楼后方有前后两排房屋,这是立园的别墅和碉楼。前排依次是泮立楼、炯庐、乐天楼和明庐,后排是晃庐、泮文楼和稳庐。
除了唯一的碉楼乐天楼外,另外的六座庐的楼主都是谢氏的叔伯兄弟。有意思的是,尽管它们的建造年代有先有后,楼层有高有低,但长、宽和占地面积绝对一致,都是146平方米。
由此可见,虽说大家都是叔伯兄弟,在土地问题上却含糊不得。
泮立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谢维立和他的夫人居住过的地方,目前开放给游客参观。“泮立”二字,是从谢圣泮、谢维立父子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所得。
泮立楼高三层半,楼顶按照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盖绿色琉璃瓦,从飞檐斗拱到栩栩如生的吻兽,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风格。而楼身则采用了西式的建筑风格,从科林斯式的廊柱到欧美风格的窗户,都与顶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泮立楼前方有一座园主谢维立先生的塑像,他出生于1893年,于1970年在美国去世。
谢维立六岁随其父谢圣泮移居美国,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由于谢维立精于数目运筹,很快就成为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家族药材铺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泮立楼不仅外表华美,里面的陈设和装饰也很豪奢。走进泮立楼,可以看到中式古典的红木家私、精美的银制西式餐具、美国进口的水泵和浴缸。
与此同时,整座楼特别注重防卫性,且不说为了防匪防盗设了三重大门,单是窗户就分四层:第一层是防风雨的玻璃窗;第二层是防盗贼的铁栅;第三层是防蚊虫的窗纱;第四层是特地从德国进口的钢板,专门用来防子弹。
来到二楼的客厅,最吸引人的是立园的镇园之宝:潮州的金漆木雕《封神榜》。木雕分上下二层,构图别出心裁,上层是“六国大封相”,下层是“姜子牙点将”。
泮立楼旁边的炯庐,建于1932年,楼高两层,是园主谢维立的叔父谢圣炯的别墅。
炯庐旁边的乐天楼,建于1911年,它是立园唯一的一座碉楼,也是立园所有碉楼和庐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相对于园中的别墅,乐天楼看起来颇为简陋,事实上这是一座防匪防贼的碉楼。楼高五层,墙体厚达三十厘米,四周遍布枪眼,楼内第二到四层各有四个房间,每当谢氏族人遇到危险时便住进去躲难。
更为绝妙的是,乐天楼中有地下暗道与各别墅相连通,甚至还有一条密道直接通往运河边的出口,万一碉楼被攻陷,还可从水路逃遁。
但遗憾的是,乐天楼目前并不对游客开放。
明庐,建于1931年,是谢维立堂兄弟谢维钦的别墅。
明庐楼高两层,楼名“明庐”二字雄浑有力,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朱汝珍所题。当时的朱汝珍已经很年迈,隐居在香港,能找到这位大名人为之书写楼名,可见楼主的讲究和认真。
明庐的后方是稳庐,楼主谢维稳也是谢维立的堂兄弟。
泮文楼,建于1926年,是谢维立的兄长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泮文楼的结构于泮立楼非常相似,同样是高三层半,目前里面作为华侨历程的展示厅。
晃庐,建于1936年,楼高两层半,是是谢维立堂兄谢维晃的别墅,楼的前方有谢维晃的塑像。
别墅区的后方是大花园,当中有两座非常特别的建筑,名曰“鸟巢”和花藤亭。
“鸟巢”的建筑顶部是仿古罗马式,中段采用的却是中式的剪纸通花圆案。
鸟巢顾名思义,里面用来养鸟的,但也不难看出它的另一个寓意:园主期望日后子孙后代都能像“百鸟归巢”一样,无论去到哪里都不忘故土,落叶归根。
花藤亭则是一座仿英式建筑,上圆下方,顶部造型据说模仿的是英女王的皇冠,四壁则采用了通透的钢筋水泥花墙,早年花藤亭种植有藤木花卉攀爬于亭上,一年四季花开不辍。
走进亭中,见到有一放生池,据说曾养有金钱龟,取“长寿富贵”之意。
花藤亭与鸟巢这两座建筑合起来,还有另一重寓意,那就是“鸟语花香,花开富贵”。
大花园牌坊,其实是立园当年的正门。牌坊上的“立园”二字,出自前清翰林、岭南四大家之一的吴道镕先生之笔。
牌坊的前方是人工运河,岸边有一个私家码头。从乐天楼直通过来的地道出口,就隐蔽在码头的左右两侧。
大花园牌坊的后面,还有一座大牌楼。上方有“本立道生”四字,出自于儒家经典《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立园建成后,谢维立曾筹划在园里办学校,可惜的是学校还没建成,就因日寇侵华开平沦陷,迫使谢维立举家迁离家乡,重新回到了美国。
矗立在牌坊两边的是“打虎鞭”,这是一对风水杆。
晚香亭上的题名,同样是吴道镕先生的墨宝。
吴道镕不愧是大书法家,他巧妙地将“晚”字写成像一个“晓”字——旭日东升叫“晓香亭”,夕阳西下叫“晚香亭”。
大花园的西南角,以园主的乳名“毓培”命名的毓培别墅,是园主谢维立为纪念其二夫人谭玉英而建的一座碉楼式别墅,这座建筑可以说是立园的点睛之笔。
这座别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层次感:从正面看只有两层半,从侧面看又有三层半,实际楼层则是四层半。
园主的二夫人谭玉英,据说是当地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红颜薄命,嫁入谢家不到一年,就因难产去世。
痛失爱妻之苦,几乎让谢维立一蹶不振,因此他在大花园的西南角,修建了这座毓培别墅,将二夫人生前的物品,都一一保存了下来。
人工运河的南岸,是小花园,当中有一座园主三夫人余瑶琼的塑像。余瑶琼生于1916年,比谢维立小二十三岁,1938年随夫旅居美国,生有五男五女。
1999年,作为园主谢维立的惟一遗孀,远在美国的余瑶琼老人决定将立园交给开平市政府托管,以配合开平碉楼的“申遗”和开发旅游。2003年5月,老人在美国芝加哥去世。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立园的主人们都已长眠作古。唯有这些绿色琉璃瓦下,糅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华丽别墅,在今天仍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立园】
地址: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
门票:全票100元;立园、自力村联票150元;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通票180元。
———————————————
从开平碉楼驾车向东行驶,很快就到了同属五邑地区的台山市。红极一时的电影《让子弹飞》中,处处露出碉楼的身影,但你可能不知道,电影除了在开平碉楼取景,其实也在台山拍了几场重头戏。
相比起顶着“世界文化遗产”光环的开平碉楼,距离不远的台山碉楼和洋楼的知名度就差远了,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实际上,台山现存碉楼一千多座,洋楼超过一万座,绝大部分都是兴建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它们宛如散落的珍珠,埋藏于台山的各个角落。
出于行程时间的考虑,我们这次只去了其中的一处洋楼建筑群:位于端芬镇大同河畔的梅家大院。这是台山现存较为完好的柱廊骑楼式建筑之一,也是台山侨乡圩镇的典型代表。
走进梅家大院,只见上百座骑楼建筑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中间有约十亩空地,俨然一座小方城。
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肯定能想起电影中的哪一幕是在这里取景。
梅家大院的真实名字叫做汀江圩,“汀江”二字,来源于圩旁又名汀江的大同河,“圩”,则是中国南方对集市的称呼。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整个台山有一百多个圩镇,其中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就是现在被称为梅家大院的汀江圩。
在上世纪初,连通外海的大同河是连接台山到香港、澳门的重要黄金水道。早年,大同河畔最热闹的集市是大同市,但后来把持商会的阮姓排挤其他姓氏的商户,让这些商户极为不满。于是在当时端芬大姓梅姓的牵头下,以股份制的形式集资,在大同市的旁边建一座更大型的集市——汀江圩。
最终,集市由梅、丘、曹、江、伍、王、张等多个姓氏的商户认购兴建,其中梅氏占股最多,所以汀江圩又名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于1932年建成,整个梅家大院共有一百零四幢骑楼,这些骑楼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于一体,铺铺相连,组成一条长长的骑楼街。
这些建筑最具特色的,是立面的装饰艺术。它们的二层或三层多是西方拱券式廊柱,屋顶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山花却是巴洛克风格,显得美轮美奂。
虽然每一幢的细节不尽相同,却几乎全是这样的西洋式风格。
在梅家大院建成后的八年里,它的兴旺远近闻名。但是,到了在1940年,日军轰炸汀江圩,一部分的建筑被炸毁。
后来,随着五邑地区水路交通的没落,以及商铺的主人陆续移居海外,梅家大院也变得日渐冷清。
时至如今,早年那些商户的后代很多已不在此居住,留守在此的也大多是儿童和老人。作为一个野生景区,因为缺乏管理,梅家大院的现状有点一言难尽。一些房子已经沦为了仓库,另一些则依然是商铺,售卖盐焗鸡和其他当地土产。
无论如何,梅家大院最风光的时候早已经远去。尽管时光在这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使这些建筑已经变得十分破旧,却仍无法掩盖它们的气派和讲究。
【梅家大院】
地址: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
门票:无。
———————————————
新会区睦洲镇的石板沙,是由西江水冲刷而成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江,这里的疍家人已经在岛上生活了两百年,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渔耕文化。
西江绕石板沙奔流而过,错落有致的民宅枕河而居。小桥流水人家,成全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竟让这座珠三角的小岛平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韵致,婉如一张长轴画卷徐徐展开。
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的疍家人,世代居住在江水上,以捕鱼捞蚬为生。正因为如此,石板沙的河鲜美食远近闻名,其中的黄沙蚬、黄鱼、河虾,被誉为石板沙“三宝”。
尤其是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黄沙蚬上市的季节,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纷纷登岛,在叹西江风光的同时,也为了尝上一口黄沙蚬的鲜。
石板沙没有桥梁与外部连接,唯一与外界连通的交通方式就是渡轮。岛上有两个渡口,旧渡口与睦洲镇相连,新渡口则通往大鳌镇。
翔哥预订的岛上民宿位置比较靠近旧渡口,所以我们是从旧渡口坐船上岛。
上岛船票三元,单向收费,返程不必再购票,直接坐船出岛即可。
关于石板沙的来历,当地疍家人的说法是在两百多年前,西江中的一块石板挡住了从上游流下来的泥沙,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座岛屿。浮家泛宅的疍家先辈上岛居住并逐渐形成聚落,因为当地疍家人习惯称岛为“沙”,故得名“石板沙”。
如果用科学来解释,或许可以理解为西江在流过江门后,河道呈放射状分流,形成了新会冲积三角洲,石板沙正是西江水冲积而成的一个江心岛。
石板沙岛上的居民以疍家人为主,疍家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属于汉族。
这个族群之所以被称作“疍家”,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因为他们以舟为家,就像蛋壳一般漂泊于水面;其二则是认为他们在水中与风浪搏斗,常年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生命就如同蛋壳一般脆弱。
疍家人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但因为缺少实料记载,疍家人的起源至今尚不明确,只知道曾经广泛分布在两广地区。
广东的疍家人,分布于珠江口一带冲积平原上,主要散居在新会、中山、斗门、三水等地。在早年,疍家人不获准上岸陆居,官府也不颁予户籍。
直到清代中期实施海禁,部分疍家人才开始上岸定居,逐渐过上了半渔半农的生活。
时至如今,大多数的疍家人选择了弃水上岸生活,但先辈留下来的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大多还是传承了下来。
例如在今天的石板沙,依然能听到一种以方言演唱的传统疍家渔歌——咸水歌。
走进石板沙村,没有了都市的车马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岛上的宁静和安逸,让人觉得仿佛时光突然一下子都慢了下来。
尽管偶尔也会遇见村民在自家门口摆卖岛上农产品,但无论是村中古朴的街道,还是怡然自得的老者,似乎丝毫没有受到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影响。
我们的民宿,是以前岛上村小的旧教学楼改造而成的。民宿的每个角落,显然都被主人精心布置过,拍起照来也很出片。
不要错过的,还有石板沙的壁画。
这些以疍家人生活为题材的壁画,把村里原本老旧的墙面变得色彩斑斓,在提升了房屋颜值的同时,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色彩的世界。
平心而论,石板沙村并没有太多耀眼的地方,但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安静而真实。
写到这里,翔哥又开始想念这个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地方了。
【石板沙】
地址:江门市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村。
门票:无;过渡往返3元。
———————————————
如果说,开平碉楼是江门旅游最响亮的一张名片,那么名扬四海的五邑美食,就是这座城市挖不尽的宝藏。
江门位于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西部,这里独特的地貌和气候孕育了这里丰富的物产。这儿的人们就地取材,辅以多样的烹饪方式,创造了广纳四海精髓的美食丛林。
这些味道带着祖辈的遗韵,历经岁月沉淀,成为了当代江门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佳肴——五邑菜。
尽管翔哥此次并非为美食专程而来,却少不了顺道在江门一饱口福。无论是大名鼎鼎的新会烧鹅、开平马冈鹅、台山黄鳝饭,还是街头巷尾的传统小吃,味道都着实让人难忘!
江门人爱吃鹅,也擅长烹制鹅,名声最大的五邑菜,非新会古井烧鹅莫属。
古井烧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百多年前发生在江门的一场大海战——宋元崖门海战。为了躲避战乱,一位南宋宫廷御厨逃难到了新会一带,他用宫廷秘方把烧鹅做得色香味俱全。他的后人继承了手艺,来到古井镇并将其发扬光大,古井烧鹅因此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要吃正宗的古井烧鹅,也不一定非要去到古井镇。例如古井当地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恒益烧腊,在江门不少地方都开有分店,翔哥这次去的是位于陈皮村的分店。
传统的古井烧鹅要历经若干道复杂的工序,恒益烧腊虽然分店众多,但烧鹅都是统一由位于古井的总店烧制好后再送到各分店,这也保证了出品的高水准。
恒益的烧鹅,选用的是饲养到五十几天,七斤左右的乌鬃鹅,仔细看的话,可以观察到皮下隐约可见的小黑毛——这并不是毛没有处理干净,而是妙龄乌鬃鹅的标记。
古井烧鹅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陈皮,浓烈的香气和烧鹅皮油光泛亮的枣红色,让人食欲大开。
夹起一块放入嘴里,鹅皮酥脆、肉质细腻,油脂在口腔内爆开,让人瞬间达到颅内高潮。
除了烧鹅,恒益的陈皮烧排骨也很受食客的追捧,肉质略有嚼劲,略带几分焦香。
撒上用当地出产的陈皮磨成的陈皮粉,口感更加有层次感,但相比较的话,翔哥还是更喜欢他们家的烧鹅。
说到陈皮粉,新会人更地道的吃法是撒在新鲜番茄上。厚厚的一层陈皮粉均匀地铺在番茄表面,仿佛堆起了一座座雪山。
陈皮番茄的口感可以说是非常奇妙,数种味道混合在一起,甜中带酸,酸中带咸,滋味竟与潮汕的甘草水果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用到陈皮做食材的,还有陈皮炖鹅喉管,虽然看似清汤寡水,其实味道很浓郁。不但有陈皮的香味,还有石斛等药材的味道,嘬一口汤,余味回甘。
饭后每桌赠送一袋甘蔗,取个好意头——“掂过碌蔗”。在粤语里,“掂过碌蔗”就是事情顺顺利利的意思。你还别说,这甘蔗吃起来特别甜!
店门口还有卖陈皮冰淇淋,5元一个。陈皮香气混合了冰淇淋的奶香味,大热天时来一个:舒服!
【恒益烧腊(陈皮村店)】
地址:新会区银湖大道东陈皮村987美食街。
推荐:百年恒益烧鹅、陈皮番茄。
人均消费:70元。
———————————————
江门人吃鹅的花样,让人目不暇接。开平这家叫牛恒濑粉的店,虽然店名有个“牛”字,但其实主打的是吃鹅。
店里就餐环境很简陋,却无损当地街坊邻里对它的忠诚,每到饭点,门口就停满了各种豪车,店里则是人气爆棚,喧吵到同桌吃饭都得靠喊。
牛恒濑粉的招牌,毋庸置疑是白切鹅。白切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原材料。
店家选用的,是开平马冈镇产的马冈鹅。马冈鹅与汕头狮头鹅、清远乌鬃鹅、阳江黄鬃鹅并称广东四大名鹅,肉质比一般的鹅品种更加饱满紧致。
除了鹅肉本身,蘸料也是点睛之笔。
白切鹅上桌的时候,会在鹅上淋上几勺特制的酱油——在酱油中加入了蒜末和花生油,香气扑鼻。只要轻轻蘸上一点,鹅肉的鲜味直冲大脑,越嚼越香。
在牛恒濑粉,还能尝到另一种的鹅——狗仔鹅。这是当地特有的做法,之所以叫“狗仔鹅”,是因为它的做法借鉴了焖狗肉的方法,加入南乳、老姜、八角和沙姜等香料来烹制,鹅肉吸足了汤汁,味道非常浓郁,鲜美程度不亚于狗肉。
狗仔鹅最地道的吃法,是搭配一碗马冈濑粉。这儿濑粉的口感软糯韧滑,却并不很滑溜,显然是纯手工制作。关键是它物美价廉,这样一碗狗仔鹅濑粉才15元,难怪倍受街坊的欢迎。
【牛恒濑粉总店】
地址:开平市安吉路1号。
推荐:白切鹅、狗仔鹅濑粉。
人均消费:40元。
———————————————
除了前面说的鹅,五邑菜的另一个代表是台山黄鳝饭。
五邑地区盛产黄鳝,黄鳝饭的做法也分为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不同流派,当中以台山水步镇的黄鳝饭犹为出名。
在水步镇通往台山市区的新宁大道两旁,就云集了数家黄鳝饭,其中名气最大的要属台山第一家兴华黄鳝饭。
台山人做黄鳝饭,为追求肉质细嫩,喜欢用体型小的黄鳝。做法是把黄鳝去骨拆丝后翻炒,配以台山当地的丝苗米,用瓦煲焗熟。此外,黄鳝和米的比例也是保证出品的重要一环,店员会根据食客人数推荐二者的量。
因为是现点现做,所以需要耐心等待,通常一煲饭等上半个小时也是在所难免。但到了掀开煲盖的那一刻,扑鼻而来的香气就会让你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开吃前,一般要将米饭、黄鳝和葱花充分搅拌均匀。
黄鳝饭的主角无疑是米饭,在焗的过程中,米饭吸收了黄鳝的鲜味和葱花的清香,味道变得津津有味。米饭与黄鳝肉相伴入口,不知不觉就干掉了两大碗。
我们在江门的这几天几乎每天都吃鹅,既然来到了台山,除了黄鳝饭,自然也少不了尝尝台山的当地名产——五味鹅。
五味鹅的精髓是五味酱汁,所谓“五味”指的是酸、甜、甘、辛、咸。夹上一块鹅肉放进嘴里,几种味道混合交融在一起,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层次感。
店里的青菜也炒得很够镬气,推荐油麦菜,味道清爽鲜甜也不油。
【兴华黄鳝饭(彭沙坑总店)】
地址:台山市新宁大道18号。
推荐:黄鳝饭、秘制五味鹅。
人均消费:70元。
———————————————
江门地区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交错,当地的河鲜自然也是一绝。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睦洲镇的石板沙就会变得特别热闹。这座位于西江中的小岛,盛产一种叫黄沙蚬的淡水贝类。四月是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每逢这个时节就有不少江门或周边地市的食客慕名而来,专程坐船上岛品尝这道美味。
石板沙岛上有好几家农庄,菜式和价格都相差不大,不用刻意去找哪一家。翔哥去的是强记农庄,位置在渡口码头旁的大树下,可以一边吹着江风一边享用美食。
黄沙蚬又被称为“西江鲍鱼”,石板沙之所以盛产蚬,跟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小岛位于西江下游,靠近出海口,潮汐作用为河床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尤其适合黄沙蚬的生长。
当地人烹饪黄沙蚬追求原汁原味,最爱连壳清蒸。把蚬放入大圆铁盘中,仅佐以油、盐,还有蒜末去除腥气,用大火蒸几分钟,直到蚬壳开口就可以吃了。
尽管做法简单,却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蚬本身的鲜味。
别看黄沙蚬个头不大,其实内里的蚬肉极为饱满肥美,而且没有一点泥沙。
一口咬下去,爆出的汁水齿颊留香,口感极为曼妙,一口一个让人停不下来!
除了黄沙蚬,石板沙还有另一种名产:黄鱼。俗称的西江黄鱼其实有两种,学名分别是斑鰶和花鰶,都是常见的本土鱼类,个头很小。
每年春夏,是西江黄鱼大量上市的季节。当地人喜欢拿来清蒸,肉质细嫩,鲜而不腥,让人食指大动。但鱼的骨刺很多,怕吐鱼刺的人就要慎重了。
也有很多食客是冲着黄鱼籽来的,这种当地特有的食材,在睦州以外的地方基本见不到。当地的做法,是把鱼籽爆炒至金黄,香脆可口,是下酒菜的不二之选。
石板沙盛产莲藕,不过或许是因为不合时令,翔哥这次吃到的莲藕是糯糯的,口感比起粉藕要差了一些,但甜度还是足够的。
【强记农庄】
地址: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村。
推荐:黄沙蚬、黄鱼籽、清蒸黄鱼。
人均消费:70元。
———————————————
在江门的美食江湖里,最有烟火气的,当属羊桥饭店。
这家开在老城区路边的大排档,在江门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店家的历史至少有二十年,尽管用餐环境非常简陋,用粤语来说就是“罨耷”,它却是江门大排档的一个传奇,也是无数江门人的味蕾记忆。
每当入夜方开,在街边一字摆开桌椅,人气火爆得不得了!一家大小或是三五知己,点上两盘小炒,再饮上几支啤酒,或许这就是江门本地人夜生活的常态。
店里的招牌是白云猪手和白切鸡,店家还贴心地推出了双拼,对我们这种只有两个人的非常友好!
白云猪手切得非常薄,夹起一片红光透亮,猪皮爽口而有嚼劲。作为点睛之笔的酱汁,是在酱油中混合了花生油,所以香味特别诱人,难怪能够获得当地街坊的认可。
白切鸡也是可圈可点,鸡皮光滑晶润,就连鸡胸肉都是嫩滑的。通过酱汁的衬托,鸡肉的鲜香被激发,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是性价比太好,才30元一份,价格简直让人感动得想哭。
他们家的圆盘粉肠出品也很惊艳,粉肠处理得很干净,煎焗之后口感焦香,并不会觉得韧,而且融入了沙姜的香气,好吃得无法让人抵抗。
最后是蒜蓉炒番薯叶,这道简单的家常菜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把粤菜最讲究的镬气体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见大厨对火候的把握极准。
【羊桥饭店】
地址:江门市羊桥路85号。
推荐:白切鸡、白云猪手、圆盘粉肠、蒜蓉炒番薯叶。
人均消费:40元。
———————————————
在江门,若想尝尝新派的粤菜,同样有很多选择,当地老饕朋友带我们去的这家渔乐里,就出乎意料地好吃。
渔乐里在江门当地颇有名气,门店很大,用餐的几乎都是本地人。店里主打海鲜蒸汽锅,这种做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再个他们家是用粥底代替了清水,让人在品尝海鲜的同时,又能吃到吸收了食材精华的毋米粥。
进门就是海鲜池,大部分水产的价格比广州便宜至少三分一。
店里的招牌之一是鸭嘴鱼,一条四斤左右。活鱼现杀,绝对保证新鲜。
店员会帮忙把片好的鸭嘴鱼肉铺在锅中,撒上点儿陈皮丝,利用蒸汽将其蒸熟,在锁住鱼肉鲜味的同时又能保留肉质的嫩滑。
掐好时间,两分钟后揭盖,鲜味汹涌扑鼻,夹起鱼肉蘸上一点儿酱料,增鲜提味,轻易地俘获了人的味蕾。
一口下去,满嘴鱼肉,根本不用担心会咬到鱼刺,吃起来相当过瘾。
还有罗氏虾,蒸汽锅的做法将虾肉的鲜甜放大到极致,而且肉质爽口弹牙,好吃程度就像开了挂,难怪几乎每一桌上都有它。
还有这个天鹅贝也很令人惊喜,在贝壳里加了粉丝和蒜蓉,所以味道特别鲜美。吃上一口,鲜味瞬间涌入嘴中,仿佛把味蕾淹没在了大海里。
此外,还有猪牛双丸、香芋、冬瓜,样样都不会踩雷。尤其是香芋的品质特别优秀,粉粉糯糯的入口即化,口感让人根本无法拒绝。
最后一定要留着点肚子来吃粥底,蒸过鱼、虾、贝和肉丸的毋米粥,味道甚至比海鲜本身还过瘾,如果没吃到就是亏大了。
他们家的小炒也推荐一尝,比如这道泰汁九龙豆腐,虽然是道家常菜,但做得颇有水准,味道酸酸甜甜,让人忍不住接连吃掉好几块。
【渔乐里】
地址:江门市建设三路75号智荟城116。
推荐:鸭嘴鱼、罗氏虾、天鹅贝、猪牛双丸、香芋。
人均消费:100元。
———————————————
对江门人来说,美食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需任何攻略,只要你在城中街巷里漫步倘徉,就一定会发掘到不少惊喜。
例如这家藏匿于开平街头的无名鲫鱼粥,就在街坊中颇有口碑,十几年来一直是当地人吃粥宵夜的首选。
这里的特色菜是鲫鱼拆骨粥,师傅在处理鲫鱼时把鱼肉和鱼骨分开,鱼肉起片用瓦罐煲粥,带骨的鱼身则用来清蒸。鲫鱼粥分大、中、小煲,我们两个人点一份小煲刚刚好。
鲫鱼在当地被习惯叫做“鲗鱼”,本是肌间刺特多的鱼,然而这里的厨师却深谙鱼刺的位置和排布,片出来的鱼肉片,没有任何骨刺。鱼片粥里还加入了陈皮和发菜,粥底软糯绵滑,鱼肉细嫩而无刺,喝下肚特别顺滑。
鱼身会清蒸上桌,鱼肉非常鲜甜。因为鲫鱼的肌间刺基本都被去除了,只剩大条的骨刺,所以吃起来也不会觉得费劲。
虽是粥店,其实别的菜品也不少,其中翔哥首推这道白灼鹅肠。
处理干净的鹅肠,加入姜葱白灼,一点腥味也没有,咬起来新鲜爽口。蘸上点儿酱油,让人忍不住一条接一条往嘴里送。
翔哥还点了炒田螺,不过田螺沽清了,所以炒的是石螺。螺肉吸足了汁水的味道,尤其是融合了紫苏的香气,嗦起来很过瘾。
对了,这家店只做晚市和宵夜,白天不开门,千万别来早了。
【无名鲫鱼粥(开平店)】
地址:开平市曙光东路187号首层。
推荐:鲫鱼粥、白灼鹅肠、炒田螺。
人均消费:40元。
———————————————
吃完鲫鱼粥,可以顺便去这家甜品宝贝喝一碗糖水,两家店位置离得很近,步行几分钟就到。
这家糖水店也是开平的一家老字号了,广东的糖水自不用说,无论是传统的“三沙二糊”还是改良版的港式糖水,早已是老广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店里的招牌是杂果白凉粉,几乎每桌必点。白凉粉的口感非常清爽顺滑,配上牛奶和时令水果,爱甜品的人根本招架不住!
而且份量特别足,一碗却只要几块钱,便宜到怀疑人生。
但他们家的红豆双皮奶就稍让人失望,出品不算很正宗,吃起来的口感更类似于炖牛奶——翔哥建议,如果要吃双皮奶,还是推荐去顺德。
【甜品宝贝糖水店(曙光店)】
地址:开平市曙光东路179号105。
推荐:杂果白凉粉。
人均消费:5元。
———————————————
说起开平的地道美食,煲仔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早年在赤坎就曾有“煲仔饭一条街”。
然而现在赤坎古镇在围蔽改造,大多数店铺都歇业或者搬走了。镇上远近闻名的万利饭店,如今也搬到了几公里外的国道边,更名为“锡万煲仔饭”。
作为一家老字号,店家依然坚持用柴火煮煲仔饭。相比煤气炉,木柴烧出来的火更猛,有利于收干水分,所以煮出来的米饭会更加干爽,而木柴本身的香气,也会增加煲仔饭的风味。
所谓“万物皆可煲”,菜单上的食材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选择困难,不妨选择最不容易踩雷的两种:牛肉和腊肠。
师傅的手艺也的确没有让翔哥失望,牛肉嫩滑而不失嚼劲,腊肠略带微甜香气十足。与此同时,米饭吸收了两者的香气,好吃得让人频频点头!
五邑地区盛产黄鳝,所以黄鳝煲仔饭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我们点了黄鳝拼田鸡,前者肉质细腻,后者滑嫩肥美,两种食材的搭配可圈可点。
另一个值得品尝的是豆腐角,这中赤坎当地小吃,是用豆腐加上鱼滑,撒上五香粉用猪油煎烤而成,通常会与酿尖椒搭配在一起吃。
豆腐角虽然其貌不扬,但外脆内酥,既有鱼肉的鲜又有豆腐的香气,吃起来很让人上头。
锡万煲仔饭唯一的缺点,就是店面简陋得没眼看,但味道又是真的可以。值不值得来,见仁见智。
【锡万煲仔饭】
地址:开平市广南线德业花园市场。
推荐:腊肠牛肉煲仔饭、黄鳝田鸡煲仔饭、尖椒豆腐角。
人均消费:30元。
———————————————
河记肠粉店,尽管店面不太起眼,但绝对是江门人尽皆知的老字号,就连《Lonely Planet:广东》也为他们家写了一段专门的介绍。
这家小吃店始创于1980年,到现在已经有超过四十年的历史,外表看似普通,却是街坊们百吃不厌的好味道。他们家每天只做早午市和宵夜,几乎任何时候都是座无虚席。
这种老店就不要奢求环境和服务了,两个铺位,左边点单收款,右边排队取餐,全程自助。做肠粉的蒸炉就在店门口,加工过程一览无遮。
虽然排队的客人多,但肠粉师傅手速极迅速,不一会儿,一碟做好的肠粉就出炉了。
店里的肠粉价格全部是个位数,便宜得来细节并没有打折扣。
因为用的是抽屉式的做法,所以粉皮做得很薄,吃起来觉得很嫩滑而且颇有弹性。
他们家的汤粉,出品同样是可圈可点。我们尝了猪杂烫粉,当中的猪杂非常新鲜,而且份量是肉眼可见的实在。
米粉本身也是细滑有弹性,嗦掉一大碗让人直呼好吃。
【河记肠粉店】
地址:江门市太平路78号。
推荐:牛肉瘦肉肠、猪杂粉。
人均消费:10元。
———————————————
你们知道吗?火遍全国的喜茶,诞生地就是在江门。
如果你是喜茶的铁粉,可以直接去喜茶的江边里创始店里打卡。我们就没有那么讲究了,直接在某团选了最近的分店,外卖送到酒店。
除了平时爱喝的波波牛乳,翔哥还特地试了一下喜茶的江门地区限定:芝芝柑普轻乳茶。
茶底是柑普茶,加入了牛乳后,味道浓厚入口回甘。相比常规的芝士奶盖,这款的奶盖还额外加入了陈皮粉。
作为点睛之笔的陈皮粉,释放出特殊的香气,与茶底碰撞出更丰富的层次感。
【喜茶(江边里创始店)】
地址:江门市江边里160号108室。
推荐:芝芝柑普轻乳茶。
人均消费:20元。
———————————————
江门位于珠三角西部,南临南海,毗邻港澳,方言为粤语五邑话,但大多数当地人都会说广州话和普通话。
江门当地的消费水平,较珠三角其他地市低。但开平碉楼的门票价格却不便宜,这或许与其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有关。
因为江门没有民航机场,通常需要先到广州再换乘城际铁路去江门;若打算直接前往开平碉楼,也可以从广州南站乘坐高铁到开平南站,再乘坐网约车前往。
但因为开平碉楼的几个景区较为分散,所以最好的交通方式还是自驾(外省乘飞机过来的话,可以直接在广州机场租车)。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