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大英 ,比桃子更出名的就是卓筒井了,“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筒井’……”史册中的一段文字记载了 大英 闻名天下的卓筒井。
在卓筒井陈列馆,我们可以实地观察、体验、了解卓筒井手工制盐的千年技艺,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魅力。
晒盐架是利用自然风力和 日光 蒸发卤水中的水分,达到节约燃料,提高卤水浓度的目的,是典型的低碳环保设施,着实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了。
你能认出来这个字是什么吗?这个就是“盐”哦!
这次到卓筒井,还有幸参观了遗址,亲眼所见井盐的取制过程。
“钻两口井,一个起灶,一个晒盐,盖一间屋,讨一个老婆,生一地娃娃。”这首老一辈 大英 人耳熟能详的童谣,描绘的便是 四川 大英 县卓筒井镇人制盐的生活画面。
晒盐架“身高”不足10米,井架和配套物完全由竹质和木材料构造而成。
听当地人说,卓筒井,又名卓筒小井,它是以椎架子套铁质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开凿的,用粗 大竹 筒隔绝 淡水 ,再用汲卤竹筒通过 大竹 筒深入地下,提取卤水的盐井。盐井口径如碗大,井深达300米左右。这种钻井采盐方法从宋代一直活态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师傅们给我们展示井盐的提取过程,我浅尝了一口,真的挺咸的。
这里是盐工庐舍,就相当于盐工们的宿舍,以前盐工们需要守护灶房设施,为了方便就在这里住下。
来到灶房,参观了以前煎盐的地方。
这些斑驳的木桶都承载着井盐的历史,每个桶都完成了它重要的使命。
这些雪白雪白的就是井盐本盐了。
把盐从地下钻取出来后,再进行加工,经过煎、煮、晒,到最后变成我们的食用盐,每道工序都不简单。听着师傅为我们讲述这些故事,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旅行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嘛。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