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简介👇
巴尔干半岛(Balkans)是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一片陆地,“巴尔干”得名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境内巴尔干山脉,由于位置的特殊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种族和信仰等不同,这里自古就是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和列强干涉的多发地,所以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古典时代希腊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相继生活在这片土地,斯拉夫人在6世纪时涌入巴尔干半岛,同化并取代了当地人,随后这里成为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征战不休的舞台。16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的势力渗入巴尔干,以强制的手段同化非穆斯林,制造数起大屠杀。20世纪爆发了第一、二次巴尔干战争,四个东正教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希腊王国和黑山王国)组成同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战争导致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残存的领土被瓜分,也间接促成了阿尔巴尼亚民族的独立。1914年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铁托建立起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黑山六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1980年铁托去世后国内各民族之间冲突不断,各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并爆发内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宣告解体。
楼主是一个不走寻常旅行路线的水瓶男,专门喜欢挑地图上边边沿沿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因为在书中和网上看过许多关于萨拉热窝费迪南大公被刺杀、铁托组建不结盟运动、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科索沃独立等事件,加上各国之间民族和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巴尔干这片神秘的土地对我充满了诱惑,楼主在出发前认真拜读了网上所有巴尔干的游记,经过一番准备本来计划是游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四个国家,由于中途两个同学有事儿从罗马尼亚返回马德里,楼主改变后面的行程,重新买了机票,总共游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科索沃、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九个国家,交通全程自驾,摩尔多瓦其实不算是巴尔干国家,但因为和罗马尼亚接壤就顺便去啦。在游记开始前楼主先认真总结巴尔干关于自驾的一些事项,希望对随后准备前往的朋友们有帮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西班牙】马德里 -【保加利亚】索菲亚 -【保加利亚】希普卡 -【罗马尼亚】布朗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摩尔多瓦】基希讷乌 - 【德涅斯特河沿岸】蒂拉斯波尔 -【罗马尼亚】克拉奥华 -【塞尔维亚】尼什 -【科索沃】普里什蒂那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波黑】萨拉热窝 -【黑山】佩拉斯特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 -【马其顿】斯科普里 -【保加利亚】索菲亚 -【西班牙】马德里
此次旅程从马德里往返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自驾大环线全程共4230公里,历时十五天(2018.6.6 - 2018.6.20),先简单的抛上来楼主制作的九国相关信息表格,后面会有拆开的详细讲解。👇
▲ 欧盟长居(左)和西班牙学生居留(右)
首先来说最重要的签证问题,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大部分都不属于欧盟或申根,但凭借申根C类多次签证或欧盟居留便可入境,楼主使用的西班牙学生居留(小绿卡)也可以出入大部分巴尔干国家,科索沃和马其顿除外,科索沃的边检明确对我说西班牙学生居留无效,所以科索沃和马其顿楼主使用有效美签进入的,详细信息如下👇
因为是全程自驾,所以除了从保加利亚索菲亚进出过的是机场边检,其它所有国家都是陆地边检(好像是废话....😅),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塞尔维亚、黑山和马其顿的边检都自觉滴盖了入境章和出境章,因为领土争端问题,在网上看从塞尔维亚出入境科索沃是不盖章的,但是楼主入境科索沃被盖章了,出境没有盖章,塞尔维亚边检看了科索沃的入境章也啥也没说。在波黑出境时边检大哥没给盖章,害得楼主发现后把车停一边走回去盖的章。
科索沃问题👇
因为领土争端问题,陆路出入境科索沃算是巴尔干旅途中比较头疼的问题,目前有三种方式自驾出入科索沃:1.从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边检进出,这种方式是最保险的,因为塞尔维亚宣称科索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从黑山、阿尔巴尼亚或马其顿进出,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日后被塞尔维亚拒绝入境,或是被罚款。3.从塞尔维亚入境科索沃,然后从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出境,这种结果和第2一样,日后入境塞尔维亚会有麻烦。如果说日后这辈子也不去塞尔维亚了,那选择2或3出入境方式就无所谓啦!
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
这个夹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之间的“国家”没有一个联合国成员承认,只和外高加索三个同样不被世界承认的国家有外交关系—阿布阿兹、阿尔扎赫和南奥塞梯。从摩尔多瓦和乌克兰都可以进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楼主是开车从摩尔多瓦这一侧同关口进出的,去德涅斯特河沿岸最保险的就是同一个关口进出,但摩尔多瓦旅游局网页上说可以从乌克兰一侧入境德涅斯特河,然后从摩尔多瓦一侧出来,因为没有摩尔多瓦的入境章,所以必须72小时之内前往摩尔多瓦信息、技术和通信部备案(地址:49 M. Kogalniceanu Str),反之走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乌克兰这条路线,没有摩尔多瓦的出境章,很可能算非法出境。
楼主在Skyscanner上买的马德里-索菲亚往返机票,匈牙利Wizz廉价航空,往返总共一百欧多一点儿,第一次乘坐Wizz总体感觉算是廉价航空中不错的,这次楼主没买托运行李,第一次体验只带手提行李箱的旅行。
关于租车是本游记的重要环节,楼主本来在某某车上预定了Eurocar公司的自动挡起亚Rio,九天没算保险1791RMB,因为楼主留学西班牙,买某某车的全险要垫付不方便理赔,所以一般在租车柜台购买全险,后来因为行程有变,两位同学从罗马尼亚回西班牙,所以楼主打电话给索菲亚机场Europcar柜台,延长至20号还车,总共租车加上全险共688欧、罗马尼亚过境费48欧、Green Card保险96欧。
▲ Green Card
因为提前一个星期决定的此次旅程,在某某车上咨询巴尔干国家的过境问题,得到的结果都比较头疼,要不是不允许过境,要不是需要提前一个星期告知车行准备Green Card,所谓Green Card就是欧盟车辆过境非欧盟国家的车辆保险,但是楼主到了索菲亚机场的Europcar柜台,工作人员当场就可以办理Green Card,但是起始日期是一个星期之后的6月13日,结果导致12日在摩尔多瓦入境时被边检索贿才放行,办理Green Card需要缴纳96欧元,不可办理单一国家,持卡可以驶入14个国家。
▲ 科索沃入境车辆保险
Green Card是不保车辆在科索沃境内的保险的,但是不必担心,在入境科索沃的关口旁,边检人员会强制你购买入境科索沃的车辆保险,缴费15欧保期15天。
▲ 德涅斯特河沿岸入境车辆保险(左)
和科索沃的情况一样,在德涅斯特河沿岸的“边检”旁,也有一个小办公室办理车辆入境的保险,收费58德涅斯特河卢布,没有卢布没关系!你可以支付世界上任何一种法定货币,甚至是人民币!!!边检大哥会根据电脑中的实时汇率换算,楼主分别用摩尔多瓦列伊和罗马尼亚列伊把保险的钱给凑齐了。
巴尔干半岛跨国家的公共交通比较头疼,所以说自驾是最方便的选择,除了汽车过境保险这一问题,每个国家的路况和高速公路算是司机们最关心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科索沃、塞尔维亚和马其顿的高速还可以,摩尔多瓦和阿尔巴尼亚的高速一般,德涅斯特河沿岸、波黑和黑山无高速,最令人头疼的是从摩尔多瓦前往德涅斯特河沿岸的那条路,一路上全是大大小小的坑,还有波黑入境黑山后由于正在铺柏油路,有一段很长的碎石子路,楼主不时停下来用车钥匙剔除扎在轮胎上的碎石子,生怕爆胎,整个巴尔干旅程下来四个车轮胎全部有裂纹,有的胶皮也被刮了下去。
▲ 罗马尼亚购买高速费的小亭子
整个自驾过程中除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国家,保加利亚、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的高速是免费的,塞尔维亚和国内一样,上高速时拿卡,下高速时缴费,马其顿的高速是阶段收费。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需要在入边检后一次性购买高速费,购买后不必把收据放在车窗前,因为已经电子录入了车辆的信息。罗马尼亚的高速费非常好买,就在刚一过边检的路两旁,有换钱和购买高速费的小亭子(上图),15欧元可使用15天。
▲ 摩尔多瓦购买高速费的服务区
楼主入境摩尔多瓦因为Green Card保险不到13号起始日期,所以被边检索贿才得以进入,入境后路旁和罗马尼亚一样有好多小亭子,下车询问亭子里的工作人员摩尔多瓦要不要购买高速费,结果没一个人会讲英语......
幸好有一位热心的小哥,见和我无法交流就直接把门锁上,带着我去服务区购买高速费,他用手机翻译和我说他的妈妈是西伯利亚那边的人。在服务区内先换了50欧元的摩尔多瓦列伊,然后小哥帮楼主在上图左这个黄色机器上购买了高速费,90摩尔多瓦列伊有效期一个礼拜,最后临别自拍一张并感谢地给了他一点儿小费。
▲ 摩尔多瓦高速费缴纳收据
在巴尔干半岛关于语言问题还算OK,除了摩尔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几乎不会讲英语,其它的国家都可以使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尤其是在旅游景区,但入境摩尔多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后,英语就完全没有用了,如果你会俄语、罗马尼亚语或乌克兰语的话,那绝对交流无任何障碍。
除了科索沃和黑山使用欧元,其它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黑等国家住宾馆也可以付欧元,楼主在保加利亚打车有两次也付的欧元,但是上车前要和司机先说一声,一般司机都会理解并同意支付欧元的。
▲ 保加利亚列弗(BGN)
1欧元≈1.96保加利亚列弗 1保加利亚列弗≈4.09人民币
▲ 罗马尼亚列伊(RON)
1欧元≈4.63罗马尼亚列伊 1罗马尼亚列伊≈1.7人民币
▲ 摩尔多瓦列伊(MDL)
1欧元≈19.36 摩尔多瓦列伊 1人民币≈2.43摩尔多瓦列伊
▲ 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
1欧元≈19.8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 1人民币≈2.7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
德涅斯特河沿岸最有特色的要属它的塑料卢布,留起来收藏还挺有趣的!提醒大家来此不要换过多的钱币,出了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这些钱全部就变成了废纸,只有纪念意义。
▲ 塞尔维亚第纳尔(RSD)
1欧元≈117.96塞尔维亚第纳尔 1人民币≈14.77塞尔维亚第纳尔
▲ 波黑可兑换马克(BAM)
1欧元≈1.95波黑可兑换马克 1波黑可兑换马克≈4.09人民币
▲ 阿尔巴尼亚列克(ALL)
1欧元≈125.62阿尔巴尼亚列克 1人民币≈15.7阿尔巴尼亚列克
▲ 马其顿第纳尔(MKD)
1欧元≈61.56马其顿第纳尔 1人民币≈17.71马其顿第纳尔
▲ 欧元(EUR)
科索沃和黑山虽然不是欧盟、不是申根、也不是欧元区国家,但是都使用欧元作为法定货币。
楼主的手机通讯公司是西班牙Orange,所以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个欧盟国家是无漫游使用的,在摩尔多瓦、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使用的华为天际通,28人民币24小时无限流量,目前截图时发现已经改为20人民币了,在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手机和天际通不能使用,所以提前下载的Google Maps离线地图。
关于在巴尔干半岛的住宿楼主全部使用的Booking预定,1宿2星、6宿3星、5宿4星和1宿5星,价格全部在30至70欧元/晚之间,但入住后体验要比真实的星级降一个档次,以下是全部14晚的酒店链接:
Day1 保加利亚 索菲亚 Hotel of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https://www.booking.com/hotel/bg/dom-na-ucheniya-ban.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791&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2 保加利亚 索菲亚 St. George Hotel:https://www.booking.com/hotel/bg/st-george.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794&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3 保加利亚 卡赞勒克 Hotel Diamond:https://www.booking.com/hotel/bg/diamond-kazanlak.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795&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4 罗马尼亚 布朗 Hotel Emire:https://www.booking.com/hotel/ro/emire.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799&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5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 Hotel Casa Capsa:https://www.booking.com/hotel/ro/casa-capsa.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04&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6-7 摩尔多瓦 基希讷乌 Mon Ami Villa:https://www.booking.com/hotel/md/mon-ami-villa.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12&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8 罗马尼亚 克拉奥华 Prestige Boutique Hotel Craiova:https://www.booking.com/hotel/ro/casa-capsa.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16&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9 科索沃 普里什蒂纳 Hotel Real:https://www.booking.com/hotel/xk/real-prishtine1.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19&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10 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 Hotel Srbija Garden Ex Garni:https://www.booking.com/hotel/rs/srbija-garni.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32&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11 波黑 萨拉热窝 Hotel Latinski Most:https://www.booking.com/searchresults.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34&sid=4c138290ae05d98980a710a31da1c3a2&dest_id=-94996&dest_type=city&hlrd=14&
Day12 阿尔巴尼亚 地拉那 Hotel Austria:https://www.booking.com/hotel/al/austria.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36&group_adults=2&no_rooms=1&ss=
Day13 马其顿 斯科普里 Opera House Hotel:https://www.booking.com/searchresults.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50&sid=4c138290ae05d98980a710a31da1c3a2&dest_id=-95841&dest_type=city&hlrd=14&
Day14 保加利亚 索菲亚 Hotel Dream:https://www.booking.com/searchresults.zh-cn.html?aid=813495&label=25889854&sid=4c138290ae05d98980a710a31da1c3a2&closed_msg=1101959&dest_id=-838489&dest_type=city&hlrd=14&
▲ 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T1(Aeropuerto Madrid-Barajas T1)
晚上七点和同行的小伙伴们在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T1集合,由于保加利亚不算申根区所以要出海关,找了个汉堡王吃晚餐填饱肚子,随后我们踏上啦前往索菲亚的Wizz W64402号航班。
Wizz是匈牙利的一家廉价航空公司,虽然是廉价航空,但整体的体验感还是不错的,翻阅飞机上的杂志发现布达佩斯唐人街的广告,看图片像是城郊的中国大仓库区,自打第一次出国后,楼主每次无意间翻阅报纸和杂志,总会发现至少一页关于中国相关的报导,中国的影响力!👍👍👍
▲ 索菲亚机场T1(Летище София)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平稳降落在索菲亚机场,一大部分的廉价航空都是半夜抵达目的地,我们这班也不例外,下飞机时已经半夜一点多,拿好行李后准备直接打车去宾馆,离开机场的路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三辆接人的宾利...真是和长途大巴站一样的索菲亚机场形成鲜明对比...
▲ 保加利亚科学院酒店(Дом на учения)
由于抵达的时间太晚,机场所有换钱的Change都已经关门了,最后付给司机大哥4欧元的车费。我们第一晚入住的科学院酒店距离索菲亚机场不远,因为抵达时机场的车行柜台已经下班,所以为了转天去机场提车方便选择了这里,本来预定时Booking上显示科学院酒店是2星,到了发现已经升级为3星。
保加利亚科学院酒店的房间不大,但清洁程度还算可以,临近机场过渡一晚还算OK!
▲ 索菲亚机场T2(Летище София)
转天早晨楼主一人打车前往索菲亚机场T2,有要来索菲亚租车的朋友一定记住所有租车公司都在T2喔!在到达大厅一眼能看到一排的柜台,找到Europcar准备提车,并购买了车全险、罗马尼亚过境费48欧和跨境Green Card保险96欧。
此次旅途的座驾—自动挡Kia Rio
所谓Green Card,在之前也已经提到过了,是车辆跨境的保险,由于巴尔干的国家都不在申根区,所以车辆跨境各国必须要有它,在入关时边检人员要检查的,Green Card不保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入境后会强制让你购买车险,但车子驶入阿尔巴尼亚境内后就完全没了保险,楼主一路上战战兢兢生怕有半点儿磕碰。
回宾馆途中偶遇国产的宇通公交车
回到宾馆又歇了会儿,等朋友们起床后准备去吃午饭,午饭我们选择了索菲亚旁的维托沙山(Витоша)脚下的Рестаурант Воденицата(水磨坊餐厅),开车前往时会上一小段山路,停在路旁拍拍索菲亚的城市远景。
▲ 水磨坊餐厅(Рестаурант Воденицата)
水磨坊餐厅在Google Maps上的评分很不错,785条评价4.5分,楼主亲身品尝后的确很不错!!!而且价格不是很贵,就是非自驾的朋友不是很方便前往,看网上说如果是晚上就餐还可以欣赏歌舞表演,推荐指数五颗星!!!🌟
下面抛上我们点的菜肴,几乎都是用Google Maps上餐厅里的图片点的,👆上图是这家的主食面包,过了油超级好吃!吃多了法棍的我们尝到这种面包都超级满足!😌
各种烤肉、沙拉、主食和饮料等加起来77保加利亚列弗,换算了一下才不到40欧元!!!保加利亚的物价真的狠让我们开心!这顿饭瞬间使我们对保加利亚好感度+1!!!
本来在水磨坊餐厅吃过午饭后,我们直接开车前往的里拉修道院(Рилски манастир),但为了游记的整体连贯性,楼主先来介绍索菲亚市内的景点儿,随后奉上里拉修道院的相关游记。
▲ 圣周日教堂(Света Неделя)
圣周日教堂是索菲亚一座奉献给圣基里基的东正教大教堂,由于大教堂早年的资料缺失,推测可能建于公元10世纪,整体为石质基地的木质结构,与索菲亚其它教堂不同的是,直到19世纪圣周日教堂依然保留着木质的结构。1856年大教堂被拆除,为了之后营建一座比之前更大、更宏伟的教堂,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1858年的地震。再之后的1925年4月16日,圣周日教堂举行康斯坦丁·格奥尔基耶夫将军(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的葬礼时,一群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发动袭击,炸毁了教堂的圆顶,我们目前看到了圣周日大教堂是重建于1933年的。
当我们正要进入圣周日教堂内参观时,门口的安保大哥告诉我们里面正在礼拜,那我们就拍个外观吧!
▲ 圣基里基(Неделя)
圣基里基生于希腊的尼科米底亚(Νικομήδεια),即现在土耳其境内的伊兹密特(İzmit),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生活富有但一直怀不上孩子,在日日夜夜向主不停地祈祷后,终于得到啦一个孩子,因为她出生在星期日,即基督教的主日(Lord's Day),所以取名“基里基”(在希腊语中是“星期日”的意思)。童年时圣基里基就将自己奉献给上帝,她美丽的外貌吸引了许多追求者,但她一一回绝所有人,并希望自己作为处女死去。尼科米底亚当地一名长官希望自己的儿子娶圣基里基为妻,在遭到拒绝后他谴责并告发圣基里基一家为基督徒,罗马皇帝戴里克先(Diocletian)下令逮捕圣基里基全家,之后士兵烧伤了圣基里基的身体,夜间耶稣显现并为她治愈了伤口,这一幕神迹被旁边的人看到后都昄依了基督教。圣基里基再次收到折磨,她被扔进了火中,但是火焰被熄灭了,然后被扔进野兽中,但它们变得驯服和温柔,圣基里基最后被利剑刺死,殉教时年仅21岁。
圣周日教堂一侧矗立着许多挡板,从一处缝隙向里望去是一片正在发掘的遗迹👇
▲ 圣佩特卡教堂(Света Петка )
圣佩特卡教堂位于Serdika地铁站一旁,是一座建于中世纪奉献给圣佩特卡的东正教堂,因为当时索菲亚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规定教堂一概不许高于马背,所以圣佩特卡教堂大部分建于地下。目前圣佩特卡教堂只可欣赏外观,大门紧闭不能入内参观。
▲ 圣佩特卡(Петка Българска)
圣佩特卡生于拜占庭帝国的Epibates小镇(现今土耳其的Selimpaşa),她拥有半塞尔维亚、半希腊的血统,父母是富有的地主。据说在圣佩特卡还是个孩子时,她在教堂里听到了主的声音:“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可福音8.34),听到话后圣佩特卡决定将自己的衣物赠与穷人,前往君士坦丁堡遵循苦行僧的宗教生活,她的父母不支持她的作法并四处寻找,随后圣佩特卡住在Heraclea Pontica的一座教堂中过着苦行的生活。在经历了一次圣母玛利亚的显圣后,圣佩特卡被带到了耶稣撒冷并选择在此度过余生。25岁时一位天使出现在她眼前,告诉她回到祖国去,圣佩特卡随后回到君士坦丁堡,于27岁时去世。
▲ 色迪卡圆形剧场(Амфитеатър Сердика)
除了圣佩特卡教堂,地铁站旁还有一处色迪卡圆形剧场的遗迹,这里也被称为“色迪卡露天博物馆”。圆形剧场建于公元3至4世纪,位于建于2世纪,之后被哥特人摧毁的剧院之上,在公元5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统治时期,圆形剧场被废弃。剧场于2004年首次被发现,于2005年至2006年进行挖掘。
▲ 班亚巴什清真寺(Баня Баши джамия)
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控制了保加利亚的领土,1566年由奥斯曼首席建筑工程师科查·米马尔·希南(Mimar Sinan)建造了这座班亚巴什清真寺,清真寺的名字“班亚巴什”来源于“Banya Bashi”这个词,意思是“许多浴场”,因为它真的建在了自然温泉之上,据说在此可以看到顺着墙边通风孔溢出的水蒸气,但楼主却没有看到...🙄目前,班亚巴什清真寺是索菲亚唯一还在使用的清真寺。
▲ 索菲亚犹太会堂(Софийска синагога)
索菲亚犹太会堂是东南欧最大的犹太会堂,它是保加利亚两座犹太会堂之一,另一座在普罗夫迪夫(Пловдив),索菲亚犹太会堂建于1903年,由奥地利建筑师里德里希·格鲁南格(FriedrichGrünanger)设计,为了满足居住在索菲亚的塞法迪犹太人(被驱逐前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裔的犹太人)社区的需求,1909年9月9日在沙皇斐迪南一世(Фердинанд I)的揭幕下会堂落成。
▲ 索菲亚女神雕像(Статуята на София)
在1946年至1990年间,保加利亚还是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在目前索菲亚女神雕像这个位置,之前是一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2000年,由保加利亚艺术家Georgi Chapkanov设计的索菲亚女神被矗立于此,女神的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机缘女神堤喀(Τύχη),她常常以一位头戴壁形金冠的少女形象出现。
▲ 拉戈大厦(Партиен дом)
拉戈大厦建成于1954年,外观具有明显苏联建筑的感觉,严格地说拉戈大厦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矗立着许多科林斯式的立柱,在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时期,大厦是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主要办公地点,目前拉戈大厦作为国民议会和中央选举委员会使用。
▲ 保加利亚总统府(Президент 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
保加利亚的总统府是个比较特殊的建筑,它根本不在我们计划的行程中,因为寻找圣乔治教堂所以才意外地邂逅了它,准确地说一座“回”字形的大楼把圣乔治教堂包在了里面,“回”字大楼里面包含保加利亚总统府、保加利亚教育和科学部、保加利亚驻外机构、几家餐馆和Cartier等奢侈品店。
保加利亚共和国的总统卫队正在换岗
保加利亚总统府正对面是国家考古博物馆(Национален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 Институт с Музей)
▲ 圣乔治教堂(Ротонда Свети Георги)
圣乔治教堂是保加利亚比较重要的景点儿,被认为是索菲亚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早期基督教红砖筒形的建筑。圣乔治教堂修建于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时期,据信它建在异教寺庙的遗址上,曾经保加利亚圣人约翰(СветиЙоан Рилски)的遗物放置在教堂内,1183年匈牙利入侵保加利亚时遗物被盗,16世纪时索菲亚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圣乔治教堂也被改建成了清真寺,直到19世纪才重新被用作教堂使用。圣乔治教堂内部中央圆顶上绘有的12、13和14世纪的壁画,四周的墙上也保留了五层不同时期的壁画,分别是拜占庭、保加利亚中世纪、11至12世纪、14世纪和伊斯兰统治时期,可惜的是圣乔治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
▲ 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Национална художествена галерия)
▲ 圣尼古拉斯俄罗斯教堂(Руска Църква Свети Николай Мирликийски)
圣尼古拉斯俄罗斯教堂全称“奇迹创造者圣尼古拉教堂(църква "Св. Николай Чудотворец")”,建于1907-1914年,以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斯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命名,它是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在四周是索菲亚的俄罗斯社区,俄罗斯大使馆也在其旁。圣尼古拉斯教堂建于一座清真寺的遗址之上,该清真寺于1882年俄罗斯解放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保加利亚后被摧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保加利亚共产主义时期,俄罗斯教堂仍然开放运转,只不过牧师和信徒都在国家安全警察的监视下。
楼主发现索菲亚十字路口的一边总有一个上图的小亭子,不知道它到底是干啥用的,可能是管理交通、或是指挥电车???
离开圣尼古拉俄罗斯教堂后,我们继续跟随Google Maps前往索菲亚最壮观的景点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半路经过一个小花园,里面有一座黄色的筒子建筑和两座关于希普卡战斗的雕塑。
上图左面这座黄色建筑是保加利亚的三角测量天文点,由保加利亚战争部地理研究所于1920年建造,上网查阅资料后得知三角测量天文点相当于今天GPS的前身。
▲ 希普卡志愿军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Опълченеца)
1877年至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期间,保加利亚志愿军部队与俄罗斯军队在希普卡山口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希普卡战役是俄土战争中最后一场惨烈的战斗,最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大败,导致俄罗斯打开了直接威胁伊斯坦布尔的大路。小公园中这座希普卡志愿军纪念碑,是131年后根据捷克画家Jaroslav Věšín所绘的《萨马拉旗帜》制作出的青铜雕塑,雕塑内部存放着12个当初战斗中使用过的炮弹弹壳。
Jaroslav Věšín 1911年所绘的《萨马拉旗帜》
▲ 保加利亚沙皇塞缪尔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Цар Самуил)
在希普卡志愿军纪念碑对面的路旁,是一座纪念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沙皇塞缪尔的纪念碑,塞缪尔是沙皇罗曼(Роман)的第二个儿子,在他统治期间控制了大部分的巴尔干地区,被保加利亚人民视为英雄统治者。
▲ 圣索菲亚教堂(Храм Света София)
圣索菲亚教堂是索菲亚历史第二悠久的教堂,教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4-6世纪,在2世纪时这里是罗马的一座剧院,后来在遗迹上先后修建了几座教堂,但都被哥特和匈人的入侵所摧毁了,在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被提升为东正教首都主教堂,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现在的圣索菲亚教堂修建于2002年至2006年期间。
▲ 无名战士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Незнайния воин)
无名战士纪念碑和前面的长明火,用以纪念成千上万在保卫祖国战争中丧生的保加利亚士兵,现在涉及保加利亚民族节日、总统与外国领导人的仪式经常在此举行,纪念碑由尼古拉·尼科洛夫设计,在保加利亚建国1300周年的1981年9月22日开幕,碑身上的碑文翻译成英语是“O BULGARIA, FOR YOU THEY DIED,ONLY ONE WERE YOU WORTHY OF THEM,AND THEY OF YOU WORTHY, O MOTHER, WERE!”之所以翻译成英文,是因为真的不知如何对照成汉语...
在纪念碑的前方一侧是保加利亚雕塑家安德烈·尼科洛夫(Андрей Николов)设计的雄狮,在保加利亚雄狮可是国家的象征哟!🦁️
上一张用华为Mate 10拍摄的楼主和雄狮,虽然动作有点儿2...
▲ 保加利亚东正教的神圣会议教堂(Българска патриаршия - Свети Синод)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Свети Александър Невски)
跟着手机导航我们终于来到了索菲亚的“心脏”—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之前在爱沙尼亚的塔林也参观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两者都以古罗斯统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且都是东正教主教座堂,不过在塔林的爱沙尼亚人民并不喜欢那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因为它代表俄国对爱沙尼亚的霸权统治,但在保加利亚却感觉两者相处的很融洽。
绕到主座教堂的背面感觉顺眼多啦!第一次认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实在穷游的保加利亚锦囊封面上,绿色和金黄色的屋顶很有特色!这座宏伟的主教座堂建于1882年,为来纪念1877至1887年俄土战争中死亡的俄罗斯士兵,以及战后保加利亚从奥斯曼统治中解放出来,它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的教堂,仅次于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的圣萨瓦教堂(Hram svetog Save).
▲ 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1220-1263)是古代罗斯伟大的统帅和政治家,为诺夫哥罗德公国大公、基辅大公和弗拉基米尔大公。在他统治期间战胜了瑞典的侵略者,在楚德湖冰面上击败了德意志条顿骑士团,使今天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同时他还和势不可挡的蒙古铁骑周旋,充当金帐汗国和各俄罗斯公国之间的调解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死后被俄罗斯东正教会封为圣徒。
我们一路参观的东正教堂几乎都不允许拍照,可能是怕对珍贵的壁画造成伤害,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个例外哟!在一进门的小窗口可以购买拍照Ticket,工作人员会把票夹在你小拇指和无名指中间,这样工作人员就能分辨出谁买了拍照票,好啦!下面就请大家欣赏楼主拍摄出的成果吧!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旁的一座雕塑,没找到具体的资料,感觉可能是里拉的圣约翰(Иван Рилски).
在主教座堂的四周还有许多摆摊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桌子上出售着手工编织的桌布和杯垫啥的,楼主挑选了一个附加杯垫的桌布,一番划价后最终以30欧元成交,比起匈牙利那些国家要便宜许多。
▲ 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Национална библиотека Свети Свети Кирил и Методий)
1878年索菲亚市议会秘书、教师米哈伊尔·布博蒂诺夫(Михаил Буботинов)提议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以满足索非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同年4月4日图书馆落成,并于三年后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的地位,1924年保加利亚国家复兴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合并,目前我们看到的建筑修建于1940年至1953年期间,它是保加利亚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正门前的雕塑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兄弟。
▲ 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Кирил и Методий)
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是东罗马帝国著名的传教士,他们出生在目前希腊的萨洛尼卡(Θεσσαλονίκη),这对兄弟被东正教和天主教同时封为圣人,最影响深远的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两兄弟创造了西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目前西里尔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是排在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后世界第三多人使用的文字系统。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一般将儒略历5月11日定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日”,而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一般将7月5日定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日”。
▲ 索菲亚大学(Софийски университет)
索菲亚大学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大学的全称是“索非亚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大学”,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是中世纪时保加利亚的圣人。1880年保加利亚教育部向国民议会提交了一项议案,提出创办保加利亚的第一所高等院校,1887年教育部长颁布法令,开办高等教育学课程,由于课程进展的非常顺利,国民议会通过议案,在此课程的基础上创办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于1888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最早创办的学院是历史与语言学学院,首批学生为43人的男性学生,目前索菲亚大学有两万五千多名学生。
▲ 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 Свети Климент Охридски)
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是中世纪时的保加利亚圣人、学者、作家、斯拉夫人的启蒙者和保加利亚东正教第一大主教,他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最杰出的门徒之一,参与格拉哥里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创作,并在斯拉夫人中普及和传播基督教化。他是奥赫里德文学院(Охридска книжовна школа)的创始人,并被一些斯拉夫人视为教育和语言的赞助人。
▲ 苏维埃军队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Съветската армия в София)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索菲亚行程中最后的景点儿—苏维埃军队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54年,即纪念苏联解放保加利亚十周年,纪念碑矗立在一座大型的公园中央,顶部的雕塑描绘了一名苏联士兵手举着枪,作为一名自由斗士被一名保加利亚男子和一名抱着孩子的保加利亚妇女所包围,如今保加利亚的右翼支持者一直想拆毁这座苏维埃军队纪念碑,还有一些反苏反俄的保加利亚人会经常蓄意破坏该纪念碑。
被保加利亚人拥簇的苏联士兵
▲ 保加利亚议会大厦(Народното събрание 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
看过苏维埃军队纪念被后我们返程回酒店,途中偶遇了建于1884年的保加利亚国民议会大厦,保加利亚的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和我国相同为一院制,共240个席位,四年一届,每个政党得票率在4%及以上才能进入国会。
▲ 沙皇解放者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Цар Освободител)
在保加利亚议会大厦的正前方是沙皇解放者纪念碑,骑着马的雕塑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以纪念俄罗斯在俄土战争中取得胜利,帮助保加利亚获得解放。
▲ 亚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沙皇、波兰国王和芬兰大公,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他着手于国内的改革、实行解放农奴政策的二一九法令、改革军制和充实初等教育等,1867年亚历山大二世把俄属北美(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如果他现在知道阿拉斯加拥有如此之多之丰富的资源,估计能气得跳起来!哈哈!在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帝国从清廷手中割取了外东北和外西北近一百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这一点楼主真的很不爽!😠
▲ 索菲亚法院大楼(Съдебна палата)
▲ 维托莎步行街(булевард "Витоша")
维托莎步行街是索菲亚的主要商业街,名字来源于索菲亚旁边的维托莎山,也就是我们吃第一顿饭的那个地方,在步行街的两旁是各种商店、酒吧和餐馆,如果走累了可以找个小咖啡馆点杯喝的歇歇脚,但我们却勇往直前,因为宾馆就在维托莎步行街的不远处。
偶遇一家叫做“楽福门”的中餐馆
▲ 圣乔治宾馆(St. George Hotel)
我们在索菲亚第二晚入住的三星圣乔治宾馆,价位很好一晚上55欧元/间,旁边设有收费的私人小停车场,宾馆距离维托莎步行街很近。
宾馆的私人停车场🅿️
宾馆卧室
▲ Вила Росиче
最后给大家强烈推荐一家叫做“Вила Росиче”的甜点店,就在我们入住的圣乔治宾馆不远,这家甜点店的门脸超级隐蔽,要穿过一道门廊才能进入,里面贩售的甜点和面包都超级好吃,就是楼主忘记带手机拍照了...上图是楼主转天路过他家照的牌子,想去的朋友可以在Google Maps上搜索“Вила Росиче”或“Villa Rosiche”.
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景点儿都介绍过啦,下面给大家抛上来我们第一天去的里拉修道院,从索菲亚开车前往里拉修道院共120公里左右,用时差不多一个半小时,走A3高速公路还是挺顺畅的,后半段会有山路。
下A3高速公路后穿过的村子,莫名有一种二战电影中的感觉。
因为里拉修道院建于山中,所以开山路的朋友们要小心山体的塌方和滚石喔!
▲ 里拉修道院(Рилски манастир)
跟着导航车子开到尽头便看到啦里拉修道院,不大的广场上停着许多旅游大巴和私家车,这里有专门负责看车的管理员,小轿车收费5保加利亚列弗。
里拉修道院国家公园的特殊的生态和植物路线图
入口门内的壁画
里拉修道院位于里拉山的里奥斯卡山谷中,由隐士里拉的圣约翰(Иван Рилски)于公元10世纪中期开始建造,最初修道院建在保加利亚第一位圣徒里奥斯基居住过的山洞附近,而里拉的圣约翰也住在修道院附近的洞中,他没有任何的物质财产,修道院是由他上山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出资建造的,自从修道院创建以来,就受到保加利亚统治者的支持和尊重,几乎所有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沙皇都有对修道院作出大规模的捐献,直至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此地为止,修道院一直是保加利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和精神中心。
整个里拉修道院的建筑占地面积为88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主教堂、塔楼、住宅和博物馆等,2002年5月25日罗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前往保加利亚的朝圣期间访问了里拉修道院。
▲ 里拉的圣约翰(Иван Рилски)
圣约翰于公元876年出生在保加利亚的Скрино,最初他是一名牧民,后来成为一所修道院的牧师,在放弃尘世生活成为一名隐士后他离开了修道院,前往里拉山脉以便在孤独和祈祷中继续他的生活,并度过了余生。里拉的圣约翰是第一位保加利亚的隐士,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便封为了圣徒,他的追随者以他的名义建立了许多教堂,如今他被誉为保加利亚人的守护神。
里拉修道院的四周是四层楼的住宅区,整个住宅部分拥有300间住宿房间、4间小教堂、1间修道院长的房间、1座大厨房和一座图书馆,其中有许多房间是开放给游人住宿使用的,但需要提前预定,由于我们没有在这里过夜,所以想要体验修道院住宿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找预定的信息。
我们目前看到位于修道院中心位置的主教堂是19世纪的杰作,主教堂有五个穹顶,三个祭坛和两个小教堂,外围的回廊绘满了东正教题材的壁画,由于主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下面就请大家欣赏回廊的壁画吧!👇
在主教堂一侧是一座名为“Hrelja”的塔楼,塔楼得名于一位叫做Hrelja的塞尔维亚军事指挥官,后来他成为了什蒂普(Штип)和东部的统治者,就是目前马其顿以及其东部,在1334年至1355年间,Hrelja重建了里拉修道院的主教堂,并建造了这座用以防御的Hrelja塔。Hrelja塔高23米,分为五层,顶楼是奉献给“显圣容的耶稣”小教堂,当时Hrelja塔被用作保护僧侣、储藏贵重物品、监狱或隔离精神病患者的地方。
看起来不太友好地小猫🐱
我们付费参观了里拉修道院的大厨房,好像是5保加利亚列弗/人,里面陈列了许多当年修士们使用过的文物,比起博物馆楼主更喜欢参观这种亲近历史的遗迹陈列,上图是入口处修道院守卫们歇息的地方,因为厨房的旁边便是里拉修道院的另一处入口。
修道院守卫使用的武器
消防水泵
用于运输原木的推车
蜂箱
1816年的巨型修道院烤炉
烤炉内部
用于炉子上的厨具和餐具(一)
用于炉子上的厨具和餐具(二)
金属罐和锅架
厨房一处被熏黑的穹顶
烹饪用的大锅
修道院厨房的大锅汤匙
大锅汤匙旁的墙上挂着一副当年修士拿着大勺子的照片,估计是19或是20世纪年代。
煮沸牛奶的大锅
参观过里拉修道院后我们第一天的行程就结束啦!👇下面接上第二天下午从索菲亚前往卡赞勒克(Казанлък),因为计划中希普卡的“保加利亚大飞碟”距离卡赞勒克不远,所以选择这里落脚过渡一下。
从索菲亚出发开车前往卡赞勒克共267公里,用时不到三个小时。
▲ Hotel Diamond
我们在卡赞勒克入住的三星Diamond酒店,单晚41欧/间,自驾的朋友这里可以免费停车哟!
宾馆的地下车库是和旁边的公寓共用的,上面路旁也可以免费停车🅿️
宾馆房间
晚上不太饿大家没出去觅食,楼主打开酒店房间内的小冰箱,吃了袋腰果,尝了尝上图这罐保加利亚当地的啤酒。🍺
Hotel Diamond可以选择自费的早餐,记得是5欧元/份,我们分别要了两个精选和一个保加利亚特色早餐,转天一早来到酒店的餐厅,稍等片刻做好的早饭就呈在面前,楼主比较中意餐厅的刺绣墙纸哈哈!😄
精选早餐包括培根、扁香肠、黄奶酪、煮鸡蛋、牛奶油和甜火腿。
楼主点的保加利亚特色早餐就比较单一了,大部分是油炸的面包,还有一块儿保加利亚奶酪和中间为了解油腻,不知道是啥的酱果子,大家一起换着吃吧!
吃过早饭我们把行李放入车中,启程前往希普卡的希普卡纪念堂,卡赞勒克市距离纪念堂仅仅十几公里,开了没一会儿便看到了希普卡小镇。
▲ 希普卡纪念堂(Храм-паметник Рождество Христово)
希普卡纪念堂的旁边有个大停车场供游人免费停车,拾级而上便是纪念堂的正面,它又称作“希普卡修道院”,1885年至1902年间,在俄罗斯建筑师亚历山大·波默兰特西弗(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анорович Померанцев)的指导下,捷克籍建筑师安东尼·托米施科(Antony Tomischko)建造了这座俄罗斯风格的修道院,为了纪念在俄土战争中阵亡的保加利亚、俄罗斯和乌克兰士兵。希普卡纪念堂于希普卡战役25周年纪念日,也就是1902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堂的钟楼高53米,上面悬挂了一口重达12吨的大钟,整个钟体材质是希普卡战争中使用过的弹药筒。
▲ 希普卡山口之战
来到希普卡纪念堂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著名的希普卡山口之战,希普卡山口之战是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的一部分,当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占据并控制了希普卡山口,俄罗斯帝国军团和保加利亚志愿军与奥斯曼进行了四次战役,共同击退了土耳其人。希普卡山口之战的胜利对俄土战争的进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如果奥斯曼人通过了希普卡山口,他们将直接威胁保加利亚北部俄罗斯军队的供应线,反之此次战役也向俄罗斯帝国直接打开了通往奥斯曼伊斯坦布尔的大路!
在希普卡纪念堂内参观和拍照后,友好的工作人员指引我从一个小门下去,原来下面埋葬着当年战役中牺牲的军人,俄罗斯军团和保加利亚志愿者的名字刻在34块大理石板上,军人们的遗体被放置在地下墓穴的17口石棺中。
恰巧有一群当地的小学生来参观希普卡纪念堂,看到我们这几个亚洲面孔都充满了好奇,还是我们同行的女性同胞比较受欢迎,小朋友们先是询问了一下,然后一一掏出自己的手机和她自拍🤳,下面是楼主使用大疆Mavic拍摄的三张希普卡纪念堂的航拍图,请大家欣赏吧!
离开希普卡纪念堂后,我们驱车驶往巴尔干山脉上的冰峰(Бузлуджа),因为那里有楼主最期待的“大飞碟纪念碑”,开车时会遇见一些当年具有社会主义风格的人物雕塑矗立在田野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往“大飞碟”的整条山路年久失修,有一段甚至坑坑洼洼要小心慢行。
Google Maps直接导航“Pametnik Buzludzha”即可到达山上的“大飞碟”,车子沿着道路一侧停好即可,虽然已经是进入夏季的六月,但由于海拔高度的原因,山峰上还是比较冷的,来得朋友记得带上一件风衣哟!
▲ 冰峰纪念碑(Паметник на Бузлуджа)
在2016年楼主就计划着和我的本科同学UT一起前往巴尔干诸国,由于家里有急事儿便回国了,虽然那次旅程没能成行,但做攻略时保加利亚的冰峰纪念碑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尤其是穷游上那张雷电交加的封面。
冰峰纪念碑建在海拔1432米高的巴尔干山脉上,因为该山的名字源自土耳其语“冰峰”,所以叫做“冰峰纪念碑”,又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个大飞碟,所以也被人们称做“大飞碟纪念碑”,到底这座奇怪的建筑是为何而建的呢??在1891年时,迪米塔尔·布拉戈耶夫(Димитър Благоев Николов)领导一群社会主义者秘密聚集在该地区,并组织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活动,创建了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保加利亚共产党的前身),因此1974年保加利亚共产主义政权为了纪念此事件,在此兴建这座冰峰纪念碑。
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迪米塔尔·布拉戈耶夫和社会主义者们秘密聚集在一起
冰峰纪念碑于1974年1月23日开始动工,由索菲亚前市长格奥尔基·斯托伊洛夫(Георги Стоилов)担任建筑设计师,为了给“大飞碟”创造一个稳定的地基,工人们使用炸药将山峰高度从1,441米降低到1,432米,移除了超过15000立方米的岩石,整个主体建筑共使用了7万吨的混凝土、3千吨钢材和40吨的玻璃,建造成本14186000保加利亚列佛,相当于今天的3500万美元。1981年8月23日冰峰纪念碑正式开放,在开幕式上保加利亚领导人托多尔·日夫科夫(Toдор Xpиcтoв Живков)进行了宣讲。
当年保加利亚领导人在冰峰纪念碑内演讲,外面的广场上聚集着数以万计的民众。(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0年一月保共第一书记托多尔·日夫科夫下台,二月保共宣布放弃政权,并改组为保加利亚社会党,随之存在了44年的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宣告落幕,冰峰上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这座纪念碑也随之被遗弃,目前它已经是一座巨大的危楼,因为保加利亚政客们怕触碰到这个雷区,影响自己的政治声望,既不敢维修它成为一个景点,也不容易一下子拆毁它,所以冰峰纪念碑一直处于年久失修,和被人摒弃自生自灭的一个状态。
冰峰纪念碑正面的门两侧还留有当年《国际歌》的文字:“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站起来,反对压迫,反对敌人!”
一直处于荒废状态的冰峰纪念碑成为了探险爱好者的胜地,当初大部分人都是从正门右边的小口进入,楼主到时这个口已经被焊死了,绕到纪念碑的后面会发现有许多大石块儿压着的铁板,楼主将大石块儿一一挪开,掀开铁板便可进入纪念碑的内部,由于洞口距离下面有点儿高,没有绳子、梯子和朋友的配合不好下去,楼主只得遗憾的又将大石块儿一一压了上去......😔下面给大家抛上来两张目前冰峰纪念碑的内部样子吧,都是从网上找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从正门把相机探进去开着闪光灯照了一张
下面是楼主用大疆Mavic拍摄的几张照片和视频,由于山上的风比较大,前来使用无人机的朋友要多加小心哟!
从冰峰驶离后,我们在山下的火炬纪念碑稍作停留,拍拍照再回头看一眼曾经万人集结的冰峰纪念碑,内心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啦!至此整个巴尔干行程中的保加利亚部分就完结了,下一站我们要开车前往罗马尼亚的布朗小镇。
从保加利亚的冰峰纪念碑到罗马尼亚的布朗,全程440公里左右,加上过境等时间要八个多小时,算是比较劳累的一段路程,不过跟过两天楼主从摩尔多瓦横跨罗马尼亚,开了十几个小时比算是轻松的了......
从希普卡到边境城市鲁塞(Русе)全程无高速,只能沿着保加利亚的E85号公路行驶。
保加利亚一侧的边检关口已停止使用,出境保加利亚和入境罗马尼亚在多瑙桥的另一端。
▲ 多瑙桥(Мост на дружбата)
多瑙桥是一座建在多瑙河上的钢架桥,连接河两端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最初大桥叫做“友谊桥”,由建造它的苏联人命名,后来两国共产政权相继倒台后改名为“多瑙桥”,从多瑙桥过境要付2欧元的过桥费,桥中央正反面挂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国名的国境牌。
过了多瑙桥这边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联合办公的边检关口,因为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已经加入了欧盟,算是欧盟的内部边界,但由于两国都还没有加入申根协议,所以目前两国没有取消边境管制,只是两国的边检人员在同一座关口站内,同用一张桌子办公,我们从保加利亚的窗口递交进去护照和学生居留,在旁边罗马尼亚的窗口递出证件。
罗马尼亚需要在入边检后一次性购买高速费,购买后不必把收据放在车窗前,因为已经电子录入了车辆的信息,罗马尼亚的高速费非常好买,就在刚一过边检的路两旁,有换钱和购买高速费的小亭子,15欧元可使用15天。
罗马尼亚的高速真的不错,开起来很顺手,只是全国的高速公里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只有几段可以使用。
▲ Conacul Brătescu
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在傍晚抵达了布朗小镇,晚餐从网上找到一家叫做“Conacul Brătescu”的酒店,要到达这里会行驶一段不宽的土路,在Google Maps上这家评分很高4.8分,我们晚餐所吃的菜肴确实不错,要是当初在网上订的这里住宿就Perfect了!
▲ Hotel Emire
今晚我们落脚在布朗镇旁边的山里,里面有一家英式装潢的四星Hotel Emire,忘记拍房间的照片了,总之各方面除了没电梯都还不错,睡一觉明日启程罗马尼亚著名的吸血鬼城堡—布朗城堡(Castelul Bran).
实在不好意思楼主上个月收拾行李,打包行李从马德里回天津,所以耽搁了两个月没更新此篇游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续写中......
由于我们入住的Hotel Emire不提供免费的早餐,所以起床后我们就先直奔主题布朗城堡而去,布朗城堡景区外侧有收费的停车场,是那种类似国内有个大爷在那里看着,不是在秒表机器上买时间。在布朗城堡入口的外面全是卖各种吃喝、民族服饰和纪念品的摊贩,游览过城堡后出来转转还蛮有意思的。
售卖的罗马尼亚传统服饰
上图是布朗城堡的景区入口,旁边黑色的木质小屋就是售票处,票价分别问为:成人票40列伊,65岁以上老年票30列伊,学生25列伊,在布朗城堡的官网上(https://bilete.castelulbran.ro/en/)可以提前买票喔!
▲ 布朗城堡(Castelul Bran)
要了解布朗城堡的历史,那么要从欧洲的中世纪说起,1212年条顿骑士团将奥地利迪特希施泰因家族(Dietrichstein)建于此地的木质城堡强化,这里位于山口的入口处,商人们一千多年都从此地经过,但在1242年它被蒙古人的铁骑摧毁了。在史籍中第一次有记载布朗城堡是1377年11月19日匈牙利国王洛约什一世(I.Lajos)下令,给予生活在布拉索夫这片土地上的撒克逊人以自费和劳动力,建造自己石头城堡的特权,从此以布朗城堡的定居点开始发展。在1438年至1442年间,这座城堡被用来防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后来成为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和瓦拉几亚(Wallachia)之间山口的海关哨所。
1920年,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将特兰西瓦尼亚割让,布朗城堡成为罗马尼亚王国的王室住所,城堡成为玛丽王后最喜欢的家和度假胜地,她下令让捷克建筑师Karel Zdeněk Líman对城堡进行大规模翻新,死后由她的女儿伊莱亚娜公主继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莱亚娜公主将城堡用作医院,后来被罗马尼亚G产D抓获并被驱逐。2005年罗马尼亚政府通过了一项特别法律,允许对被剥夺非法征收的财产进行归还,例如布朗城堡,因此一年后该城堡还给了在美国的多米尼克·冯·哈布斯堡(Dominic von Habsburg)的所有权,他是伊莱亚娜公主的儿子和继承人。
▲ 玛丽王后(Regina Maria a României)
上图便是曾经将布朗城堡用作住所的玛丽王后,玛丽王后是英国阿尔弗雷德亲王的长女,1893年1月10日玛丽嫁给了罗马尼亚王储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 al României),玛丽王后很受罗马尼亚人民的喜爱,在国王费迪南一世去世后,她的儿子卡罗尔二世(Mihai I al României)篡夺了孙子米格尔一世(Carol al II-lea al României)的王位,并将玛丽从政治舞台上移除,最后玛丽王后离开了布加勒斯特。
▲ 弗拉德三世(Vlad al III-lea Țepeș)
说了这么多布朗城堡的历史,其实它更出名的名称便是“吸血鬼城堡”,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出版了吸血鬼题材小说《德古拉》,小说中塑造的德古拉伯爵是一位居住在古堡中,过着贵族生活、吸食人血为生的吸血鬼,但在历史中确实有德古拉伯爵弗拉德三世这个人,但抛去戏剧化他不是吸血鬼,而是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大公(Ţara Românească),在当时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都受制于奥斯曼帝国的压迫,但弗拉德三世拒绝纳贡并敢于对抗强大的奥斯曼帝国,1462年和奥斯曼交战时,他将两万多名战俘钉在木桩上示众,土耳其人看到如此恐怖景象后撤兵,因此残暴血腥著称的弗拉德三世被称做“穿刺公”。
通往城堡的斜坡路
要进入布朗城堡必须要从这个楼梯上去,传说是因为当时弗拉德三世杀人无数,害怕仇人前来索命,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当时要进入城堡必须要靠绳索爬上去,至于我们现在脚下的楼梯可能是后来才修盖的。
布朗城堡内的中庭
▲ 一层大厅(First Floor Lobby)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堡的一楼被用作罗马尼亚玛丽女王的住所,在此可以欣赏到18至19世纪的作品:质朴的橱柜、金色的幔帐、来自奥匈帝国的带轮旅行箱、装饰有黄铜和金属件的锡盒。以上是楼主翻译的一层大厅的官方讲解牌,但由于游客众多加上目前不知道正在举办什么小学生的绘画展,楼主是没看见什么金色的幔帐和锡盒......🙄️
一层大厅的墙上有被玻璃专门保护起来的小壁画,应该当初满墙都是这种花纹的图案,后来慢慢经过历史的长河被涂抹上目前的白漆。
▲ 玛丽女王卧室(The Bedroom of Queen Mary of Romania)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是玛丽女王的卧室,从1938年至1947年末,房间属于罗马尼亚公主、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女王的女儿伊丽莎娜公主( Princess Ileana of Romania).
▲ 通道房(Crossing Room)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通道房用作玛丽女王的卫生间,目前摆放在屋内的都是19至20世纪的老家具物件。
▲ 城堡主房间(Room of the Castellans)
1920年后玛丽女王把这间拱形的房间改成了“黄色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文艺复兴后期风格的桌子,和来自19世纪的椅子,墙上挂着一副城堡主卢卡斯·赫希尔的肖像,他是十六世纪时布拉索夫的法官和布朗城堡主。
▲ 大厅(Big Salon)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被玛丽女王用作“大厅”,厅内陈列着18至20世纪的家具。
从大厅一侧小门拾级而上,便是城堡的秘密楼梯。
▲ 秘密楼梯(Secret Staircase)
秘密楼梯石质的台阶连接着城堡的一楼和三楼,在中世纪时四楼的开口有可移动的梯子和楼梯相连。
这条项链是《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舞台道具的一部分,后面是项链的真实证书,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小说。
弗拉德三世家族世系表
▲ 音乐厅&图书馆(Music Hall and Library)
此间房屋的室内装潢以不拘一格的装饰,让人联想到玛丽皇后时期的气氛,厅内的摆设全部来自18至20世纪,包括意大利的家具套装、德国德累斯顿制造的立式钢琴等。
▲ 凉廊(Loggia)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凉廊被用作夏季的餐厅。
▲ 露台(Terrace)
露台建在城堡的旧阁楼上,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过修复,从这里可以看到南边的旧海关大楼,和带防御墙的旧商业道路。
▲ 尼古拉斯王子房间(The Room of Prince Nicholas of Romania)
在两次大战期间四楼为尼古拉斯王子安排了一套公寓,这里曾经是用作厅堂的地方。
▲ 游戏室(Game Room)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房间是为客人安排的,现在室内的游戏桌显示出十九世纪早期的英国摄政风格。
▲ 音乐室前厅(Vestibule of The Music Room)
经过木质的楼梯,准备下到城堡的二楼继续参观。
▲ 二楼大厅(Second Floor Hall)
1920年之后,二楼被用作罗马尼亚国王费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I)的公寓。
玛丽王后和伊莱亚娜公主的照片
▲ 费迪南德一世卧室(Bedroom of King Ferdinand I of Romanian)
▲ 起居室(Living Room)
▲ 1925年1月3日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全体合作大会开幕式
照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费迪南德一世国王、Gheorghe Gh. Mârzescu(司法部)、Alexandru Lapedatu(宗教事务和艺术部)、Gheorghe Cipâianu(农业和土地部副部长)、Ion Gh. Duca(外交部)、Constantin Angelescu(公共建设部)、Nicolae D. Chirculescu(劳动合作和社会保险部)。
▲ 毕德麦雅室(Biedermeier Salon)
室内十九世纪制造的毕德麦雅时期家具舒适而严肃,上面饰以胡桃木贴面。毕德麦雅时期(Biedermeier)是德意志联邦诸国在1815年《维也纳公约》签订,至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历史时期。
▲ 服装室(Sala Costumelor)
▲ 武器室(Sala de Arme)
▲ 防御走廊(Defense Corridor)
防御走廊用于连接城堡的防御塔,为了方便驻军进入,并往朝向道路的射击口射击,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修复工作期间,大多数旧的射击口被改成了窗户。
▲ 酷刑展示室
铁娘子刑具
挂在墙上的酷刑展海报
▲ 电影室(Cinema Room)
电影室里放映着8分钟关于玛丽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在布朗城堡生活的影片,旁边摆放着的柜桌是1920年代意大利维罗纳(Verona)生产的。
从布朗城堡出来后没顾得上吃午饭,开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派勒斯城堡(Castelul Peleș),由于道路施工👷♀️所以导致了堵塞,一边的车子要等待另一边绿灯通行过后才可以行驶,有一位勇猛的大哥直接逆行且半个车压着路旁的野地,后来直接被罗马尼亚交警给拦住了,大哥看见警察脸都绿了哈哈哈哈哈!😂还有一位对向行驶的大哥和我用罗马尼亚语咒骂堵车的状况,我说听不懂后转换成了英语Fuck什么的咒骂,最后来了句“Welcome to Romania!”
车子从国道驶入景区大门后,有一片专门用作停车的空地,有景区的工作人员收费,大概是10列伊记不太清了,停好车后沿着林中的小路向前走便是派勒斯城堡。
▲ 派勒斯城堡(Castelul Peleș)
派勒斯城堡建在喀尔巴阡山脉(Munții Carpați)上,在中世纪这里连接着特兰西瓦尼亚(Transilvania)和瓦拉几亚(Țara Românească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Carol I al României)于1866年来到此地,并爱上了这里壮丽的山景,于是1872年他在此购买了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造了皇家狩猎保护区和避暑胜地“锡纳亚皇家庄园”,1873年8月22日派勒斯城堡举行了奠基仪式,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使用电力供电的城堡。
前几天临近圣诞节时,公司举办异业答谢会,领导让楼主找一部供客户观看的关于圣诞节主题的电影,结果楼主找了一部《圣诞王子·王室婚礼》,电影开头的部分看了好几遍,最后确定就是在派勒斯城堡取的景。派勒斯城堡以德国新天鹅堡为蓝本,浪漫的灵感融合了新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复兴风格,整个城堡拥有170多个房间和30多个浴室。
看远处在派勒斯城堡前矗立着一尊卡罗尔一世的雕像
▲ 卡罗尔一世(Carol I al României)
卡罗尔一世是罗马尼亚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王朝(Hohenzollerns)的第一位国王,在位共48年,性格十分严厉和冷酷,一直专注于建立罗马尼亚王朝的威望,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王后(Regina Elisabeta a României)称他“在睡梦中都要戴着王冠”。1877年卡罗尔一世宣布罗马尼亚独立,结束了从1861年以来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宗主关系,1881年3月15日,他修改宪法,宣布罗马尼亚为王国,卡罗尔成为罗马尼亚第一位国王。
想要进入城堡参观必须要沿着小路绕一大圈,路旁全是吉普赛人用小篮兜售楼主也不知道是啥品种的小果子,期间有一位小女孩特别呆萌的问楼主要不要,由于一路上拒绝其他吉普赛人习惯了,以致把这个小女孩也给忽略了......和同伴说如果参观过城堡出来后她还在我就买一小篮,上图是景区内供游客用餐的地方。
1947年罗马尼亚末代国王米哈伊一世(Mihai I al României)宣布退位,并和罗马尼亚GCD政府达成协议离开罗马尼亚移居瑞士,之后派勒斯城堡被收归国有,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也对派勒斯城堡十分喜爱,当时用作招待外宾的场所,2007年城堡的所有权归还给了王室,作为派勒斯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但偶尔用于王室组织的公众仪式。
▲ 罗马尼亚末代国王米哈伊一世(Mihai I al României)
派勒斯城堡前的喷水池
之前在网上看攻略时,大家一致认为派勒斯城堡要比布朗城堡精彩,但布朗城堡的知名程度比较高,既然时间允许那就哪个都不要错过啦!!!上图这个小院内是派勒斯城堡的售票处,参观城堡分为两种:1.参观Ground Floor成人30列伊、学生7.5列伊。2.参观Ground Floor和First Floor成人60列伊、学生15列伊,相机收取35列伊的拍照费,城堡开放参观的时间还分为暑季和冬季,具体时间可参考官网:https://peles.ro/
参观派勒斯城堡要有官导带领,凑齐一拨儿游客一起游览,在一旁入口的小门前大家都自觉地排好队,不一会就进去啦!
进到里面有工作人员给游客检票,购买了拍照费的会有工作人员在相机带上别一张小票,本楼就先写到这里咯!下面会给大家抛上派勒斯城堡内的各种房间,真的超级壮观,小小期待一下吧~
▲ 荣誉殿堂(Holul de Onoare)
派勒斯城堡虽然是叫做城堡,但“宫殿”一词可能更适合它,跟随官导拾级而上便是荣誉殿堂,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奢华!和刚刚参观的布朗城堡比,布朗城堡既小又普通。
荣誉殿堂有三层楼高,墙壁采用精美雕刻的木制品,大多是欧洲核桃木和异国情调的木材,浅浮雕、雪花石膏雕塑和可伸缩的彩色玻璃面板完善了整个殿堂的装饰。
▲ 大军械库(Sala Mare de Arme)
大军械库展示了1600多件武器,这里拥有欧洲14至19世纪期间最好的狩猎和战争武器,卡罗尔一世国王又增加了一些独立战争期间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武器。
▲ 小军械库(Sala Mică de Arme)
小军械库主要展示东方印度、波斯、奥斯曼和阿拉伯等地区的武器和盔甲,其中许多武器是由真金白银制成,并镶嵌着宝石。
▲ 国王办公室的前厅(Anticamera Cabinetului de Lucru al Regelui)
▲ 卡罗尔一世国王办公室(Cabinetul de Lucru al Regelui Carol I)
这座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办公室建于1883年,室内的胡桃木装饰由H.Heymann在汉堡的工作室制作,我们能看到四周所有的家具都是原始的,下图这张是卡罗尔国王的办公桌,办公桌的后面是用于官方和私人会谈的小隔间。
卡罗尔一世国王办公室内,用于官方和私人会谈的小隔间。
▲ 听众室(Noua Sală de Audiente)
▲ 弗洛伦萨厅(Sala Florentină)
弗洛伦萨厅是用于接待的厅室之一,以1906-1910年间的意大利新文艺复兴风格装饰,天花板雕刻着华丽的镀金石灰木。
▲ 柱厅/镜厅(Sala Coloanelor Sau a Oglinzilor)
该间厅室建于1906至1910年,以意大利威尼斯文艺复兴风格装饰,墙上的威尼斯水晶镜子放大了房间的构成,可惜楼主只顾着拍吊灯了...没拍镜子...
▲ 午餐室(Sufrageria)
午餐室以德国文艺复兴风格装饰,里面的家具全部都委托给了德国美因兹(Mayence)的August Bembé工作室制作,其中用于午餐的桌子可扩展成36人用,椅子采用科尔多瓦型皮革装饰。
▲ 摩尔厅(Sala Maură)
摩尔厅的灵感来源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墙面由奥地利艺术家Kott和W.Dietz用彩绘和镀金灰泥制成,卡罗尔国王还给这里装饰了16-18世纪的东方武器。
参观过精美的摩尔厅后就绕回到开始的荣誉殿堂,至此Ground Floor就全部参观完啦!有一部分游客会结束游览从一侧离开,另一部分买了First Floor的游客会跟着官导继续参观,楼主即将呈献给大家First Floor的精彩内容哟!
▲ 黄色房间(Camera Calbenă)
黄色房间建在城堡的北翼,由Bernhard Ludwig工作室装饰成法国路易十四风格,将卧室、浴室和起居室隔开。
▲ 剧院厅(Sala de Teatru)
剧院厅建于1833年,之后在1906年改造成了电影院,共有60个席位,以路易十四的风格装饰。
▲ 大理石走廊(Galeria de Marmură)
大理石走廊由捷克建筑师Karel Zdeněk Líman建于1903年至1906年间,最初他想把这里设计成一间大音乐厅,内饰由佛罗伦萨的Pietro Axerio工作室以威尼斯新文艺复兴风格装饰。
▲ 大音乐厅(Sala Mare de Concerte)
大音乐厅曾经举办过由伊丽莎白女王组织的音乐会,厅内所有的装饰采用胡桃木和科尔多瓦皮革制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壁炉的顶部是一幅由法国艺术家Jean Lecomte du Noüy签名的画作《伊丽莎白女王》
在两个厅室之间是带有双键盘的奥地利电子琴,于1904年委托给了罗马尼亚的伊丽莎白女王。
▲ 音乐厅试镜室(Sala Pentru Audiții Muzicale)
一进到这间试镜室,眼前突然一亮!看到了我们老祖宗制作出来的瓷器!欧洲的王宫大部分都会有一间中国风的房间。此房间是用于私人的音乐晚会,在1906年由伊丽莎白女王兴办。
今天这里陈列着用于装饰且价格不菲的东方作品,其中印度柚木家具是1936年赠送给卡罗尔二世国王的,还有17-18世纪来自中国、日本和波斯的花瓶,18世纪日本的屏风,18世纪中国的铜瓶,以及印度的地毯。
▲ 衣帽间(Garderoba)
衣帽间建于1883年,中间是一个梳妆台,顶上装饰着穆拉诺枝形吊灯。
▲ 王家卧室(Apartamentul Regal)
卧室建于1883年,然后1905年由Karel Liman委托给H.Heymann和Graeff Pagenster工作室以德国和佛兰芒新文艺复兴风格装饰改造,整个房间包括卧室,更衣室,浴室,早餐室和警卫室。
▲ 浴室兼更衣室(Sala de Toaletă și Baia Regală)
这间浴室也是捷克建筑师Karel Zdeněk Líman设计建造,浴室和更衣室用一道木质栏栅隔开,更衣室内的盥洗台是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的,上面装饰着宗教“耶稣的割礼”,旁边的浴室里配有一个镍质浴缸,两个折叠洗手盆和室内的下水管道,所有设备都是1883年由来自德国巴登巴登(Baden-Baden)的Tiergärtner工厂制造的。
▲ 早餐室(Sala Pentru Mic Dejun)
早餐室建于1906年,以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装饰,桌子上复原了当时王室用餐的情景,摆放着宁芬堡咖啡、迈森咖啡、一套茶具和原始的桌布,右边角落里的迈森彩磁壁炉是17世纪瑞士壁炉的复制品。
▲ 守卫室(Sala de Gardă)
守卫室是专门为卡罗尔国王的副官和秘书办公而建造的
上图这张大胡桃木桌子是卡罗尔一世国王用过的办公桌
▲ 王子卧室(Apartamentul Principilor)
这间王子卧室是为了招待王子的客人而建的,整个房间包括卧室、起居室和卧室,衣柜是复制17世纪法国的,桌子和椅子是20世纪早期维也纳生产的。
▲ 起居室和淋浴室(Salonul și Baia)
起居室和淋浴室与旁边的王子卧室呈现出很大的反差,抛弃了繁华的内饰,而是采用现代风格,里面的家具来自德国和奥地利。
▲ 访客图书馆(Biblioteca Oaspeților)
这里曾被用作国王客人的阅读区域,目前我们看到书架上没有一本书,已经被19世纪的德国和俄国银器所取代,中间是16世纪意大利桌子的复制品,上面摆放着一枚17世纪的中国青瓷瓶。
跟着官导饶了各个房间和厅室后,下楼就又转回了开始进来的地方,脱下鞋套扔进回收箱里意味着将要离开这座华丽的“城堡”,以上的介绍都是楼主听官导讲解和后来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但是也有一些无配文的实在是因为找不到相关介绍了,在此表达一下遗憾。😖
在派勒斯城堡的右侧是一座小花园,由于时间和天气的原因,我们就不进去细致的逛逛了,远观眺望欣赏一番发现一座雕塑,看她脚下的介绍她是卡罗尔一世国王的妻子-伊丽莎白王后。👇
▲ 伊丽莎白女王(Regina Elisabeta a României)
伊丽莎白全名“Elisabeth Pauline Ottilie Luise zu Wied”,她是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的王后,人们所熟知属于女王的文学名为“Carmen Sylva”,伊丽莎白生于德国的诺韦德(Neuwied),是德国怀特王子赫尔曼(Wilhelm Hermann Karl Fürstvon Wied)和拿骚玛丽公主(Prinzessin Marie Wilhelmine Friederike Elisabeth von Nassau )的女儿,伊丽莎白打小就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倾向,童年酷爱舞蹈,还喜欢参观当地的疯人院......
▲ 伊丽莎白女王黑白照
作为欧洲年轻的贵族女孩,在伊丽莎白16岁时被认为是未来英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的妻子,爱德华的老妈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对伊丽莎白十分中意,强烈支持她作为未来的儿媳妇儿,但爱德华看了伊丽莎白的照片后不为所动,并且拒绝看第二眼👀......而后选择了丹麦的亚历山德拉公主(Alexandra af Danmark)为妻子。1869年罗马尼亚的卡罗尔王子前往德国寻求配偶,和伊丽莎白相遇后两人于1869年11月15日在诺韦德(Neuwied)结婚。在罗马尼亚独立战争期间她致力于照顾受伤者,并创立了伊丽莎白女王十字勋章,以奖励在战争中工作杰出的人员,她还促进了罗马尼亚妇女的高等教育,并为各种慈善事业建立了基础。
还记得楼主之前说看到一个卖小树莓萌萌哒的小女孩吗,有趣的是在返回的路上又遇到了她,楼主花了10列伊买了一小篮,小女孩可怜巴巴的表情瞬间开朗了起来,之后让同行的小伙伴给我俩咔嚓啦一张合影,但真人绝对比照片还可爱好多,估计她和一旁卖树莓的人一样都是吉普赛人,希望她能一直保持善良的童心吧!
楼主从小女孩那里买的小树莓,吃起来涩酸涩酸的,要是不为了和萌萌哒小女孩合影就不建议购买品尝了......在离开派勒斯城堡的路上时有俩吉普赛肥丑女看我没买她们的,就冲着我们比划我们买的多难吃,QNMD!就不买你们的!就不买你们的!因为你们行为让人恶心!!Shit!!!🤢🤢🤢
上车开火准备前往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从派勒斯城堡行驶到布加勒斯特全称130公里,但让人欣慰的是这段路程有高速!!和大家说一下罗因为马尼亚高速路大部分集中在布加勒斯特周围,全国没有广泛铺设好,所以开多了国道后上高速是一件超级幸福的事情!✌️
▲ 布加勒斯特凯旋门(Arcul de Triumf)
驶入布加勒斯特后偶遇了第一个景点儿—凯旋门,因为凯旋门这里是个机动车环岛,所以就在等红灯的时候拍了下来,最初的凯旋门是1878年为了便于凯旋的罗马尼亚军队可以穿过行军,而匆匆修建起来的木质结构(见下图),一战结束后,由罗马尼亚建筑师Petre Antonescu设计具有复杂雕塑和混凝土骨架的拱门建造在同一地点,外形更加贴近巴黎的凯旋门,目前每年的12月1日罗马尼亚国庆节,军队都会在拱门下穿过游行。
1878年凯旋的罗马尼亚士兵穿过凯旋门
经过卡罗尔一世骑马雕塑(Statuia Ecvestră a lui Carol I)和卡罗尔一世中央大学图书馆(Biblioteca Centrală Universitară Carol I)
进入市区我们就快抵达终点酒店啦!前面挂着黄色的“Hotel Capșa”便是今日的下榻之地,要提醒来罗马尼亚自驾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布加勒斯特的自行车道位于最左侧,楼主准备左拐时打了双闪也看了反光镜,结果因为反光镜的盲区不幸碰倒了一位骑行者,好在楼主车速不快,下车连忙道歉后骑行者也没说啥,看样子是个西欧的游客,好在没出什么事情,以后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 卡萨卡普萨酒店(Hotel Capșa)
在布加勒斯特我们入住了此次旅程唯一一家五星酒店—Hotel Capșa,单晚价格77欧元,是不是超级划算!虽然价格是不包含早餐,但是可以免费停车哟!🅿️
酒店的单人卧室很欧式也很别致,床有点儿美人塌的感觉,还有一面巨大的镜子。👇
放好行李小歇了会儿,由于一天没吃啥东西,所以准备和小伙伴们晚上好好吃一顿,按照之前做的攻略我们走到了不远的Caru'cu Bere餐厅,结果到了门口整个餐厅高朋满座......服务员小姐姐告诉我们中午不用预定人不会很多,All Right!所以我们就在旁边一家必胜客披萨的外卖店随便买了点儿吃的,服务员小哥儿看我们是亚洲人后主动攀谈起来,而且还会说几句西班牙语,原来他的哥哥在西班牙工作,拿到披萨和小哥儿告别准备回酒店,美滋滋吃🍕后准备睡觉!
早晨的布加勒斯特显示出了国际都市独有气质,那就是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从宾馆出来跟着手中的Google Maps前往今日即将游览的各个目的地,先上几张布加勒斯特随拍的街景,下面即将开启众多景点儿介绍的大门~🔜
▲ CEC银行总部(Palatul CEC)
这座宫殿式的建筑是罗马尼亚公共储蓄机构CEC(Casa de Economii şi Consemnaţiuni)银行的总部,这块儿地之前是一座圣约翰大教堂的废墟,旁边相邻着旅馆,1897年至1900年这座CEC银行总部在此拔地而起,2009年罗马尼亚的玛格丽塔公主(Margareta, Principesă a României)在这座宫殿式的银行里举办了自己的60大寿。
▲ 国家军事俱乐部(Cercul Militar Național)
▲ 克雷楚列斯库教堂(Biserica Kretzulescu)
克雷楚列斯库教堂是布加勒斯特的一座东正教堂,为典型的Brâncovenesc建筑风格,它是一种罗马尼亚文艺复兴风格,大部分呈对称的建筑结构,18世纪初由瓦拉几亚公国(Țara Românească)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王子(Constantin Brâncoveanu)的女儿,Safta公主和她的丈夫建造了这座教堂,在罗马尼亚共产党早期,克雷楚列斯库教堂被列为拆除的对象,但在Henrieta Delavrancea等罗马尼亚建筑师的努力下保护了下来。
▲ 重生纪念碑(Memorialul Renașterii)
重生纪念碑坐落在布加勒斯特2005年落成的的革命广场(Piața Revoluției)上,为了纪念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推翻了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统治,提起齐奥塞斯库,楼主对他最初的印象就是他的专属黄金马桶......
重生纪念碑由应用艺术家亚历山德鲁·尔德斯(Alexandru Ghilduş)设计,为25米高的大理石石柱,在顶端放置着一个金属的“皇冠”,该纪念碑在落成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艺术家认为纪念碑过于抽象,没有任何的象征意义、没有充分代表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的痛苦与规模,许多人把重生纪念碑比喻成“桩子上串起的土豆”或“牙签上的橄榄”,甚至遭到反对者的泼漆毁坏。
纪念碑下的纪念墙,上面列出了为革命而牺牲的1058名受害者姓名。
▲ 罗马尼亚国立艺术博物馆(Muzeul Național de Artă al României)
在革命广场的一侧是罗马尼亚国立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是竣工于1837年的王宫,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期间,国立艺术博物馆遭到破坏,目前这里收藏了中世纪、现代艺术和罗马尼亚王室的展品,还有特色的是在齐奥塞斯库时期,从被毁坏的修道院中抢救出来的文物,由于本次行程众多加上时间紧迫,像是美术馆和博物馆这类的景点儿就不入内参观啦!
▲ 卡罗尔一世中央大学图书馆(Biblioteca Centrală Universitară Carol I)
途中又路过了卡罗尔一世中央大学图书馆,在建筑的前面矗立着国王卡罗尔一世的雕塑,对于这位罗马尼亚历史上比较重量级的国王,楼主在此就不多写啦!详情请参见本文派勒斯城堡那段对他的介绍。
▲ 罗马尼亚雅典娜音乐厅(Ateneul Român)
雅典娜音乐厅算是布加勒斯特地标性的建筑之一,1865年科斯坦丁·埃斯库(Constantin Esarcu)、V. A. Urechia和Nicolae Crețulescu等科学文化人士创立了罗马尼亚雅典文化协会,为了实现建造一座致力于艺术和科学的建筑,于1897年落成了这座雅典娜音乐厅,整体风格是新古典主义,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
在雅典娜音乐厅正门的门楣上是用马赛克拼制的五位罗马尼亚统治者,他们从左到右分别是:瓦拉几亚的统治者内亚戈耶·巴萨拉布(Neagoe Basarab)、摩尔达维亚的统治者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ru cel Bun)、卡罗尔一世国王(Carol I al României)、摩尔达维亚的统治者瓦西里·卢普(Vasile Lupu)和瓦拉几亚的统治者马太·巴萨拉布(Matei Basarab).
雅典娜音乐厅的内部由罗马尼亚画家科斯汀佩·雷斯库(Costin Petrescu)于1933-1939年绘制的一圈长70米,宽3米的壁画,内容是罗马尼亚历史上的25个代表性场景,包括图拉真皇帝进入达契亚、罗马尼亚人民的起源、斯蒂芬大帝和卡罗尔一世的独立战争等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加勒斯特的街牌—Strada Benjamin Franklin Fizician(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大街)
▲ 意大利教堂(Biserica Italiană)
意大利教堂全称“ 最神圣的救世主意大利教堂”,是位于布加勒斯特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伦巴第罗马式的红砖建筑建于1915至1916年间,由雷蒙德·扎齐默尔主教(Raymond Netzhammer)落成后祝圣,整个教堂的产权属于意大利政府,每周分别会有罗马尼亚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的弥撒仪式。
路旁偶遇一家Huawei的专卖店,棒棒哒!💯
布加勒斯特的地铁站🚇
▲ 布加勒斯特国家剧院(Teatrul Național București)
眼前这座现代的建筑是布加勒斯特的国家剧院,它的前身是1852年成立的布加勒斯特大剧院(Teatrul cel Maredin Bucureşti),1864年由时任罗马尼亚的Mihail Kogălniceanu总理通过法令剧院成为国家机构,后改名为国家剧院,1944年8月24日,在德国空军轰炸布加勒斯特中剧院被毁。
目前布加勒斯特国家大剧院位于之前被炸毁的旧址约半公里,自1973年开始使用,之后在2014年落成了全新的剧院,大剧院拥有7个大厅,其中拥有900个座位的Sala Mare是欧洲最大和最新的剧院厅,目前国家大剧院由罗马尼亚文化部管理。
▲ 柯尔特教堂(Biserica Colței)
柯尔特教堂建于17至18世纪,当时它是柯尔特修道院的一部分,目前修道院已无存,仅剩下这座教堂和医院,柯尔特教堂的建立者是瓦拉几亚贵族后裔、学者、旅行家米哈伊·坎塔库济诺(Mihail Cantacuzino).
▲ 柯尔特医院(Spitalul Clinic Colțea)
柯尔特医院和柯尔特教堂同属一组组合建筑,医院建于1698至1714年,是布加勒斯特的第一座医院,起初医院仅有为穷人准备的24张病床,由柯尔特修道院资助,柯尔特医院最大的不同是它拥有专门解决穷人生病或残疾问题的机构,许多富人通过机构帮助那些被剥夺的穷人来赎罪。
在柯尔特医院的正前方矗立着一尊创立者米哈伊·坎塔库济诺的雕像,这可是布加勒斯特地区的第一尊雕像,关于他的介绍在下面哟!👇
▲ 米哈伊·坎塔库济诺(Mihail Cantacuzino)
米哈伊·坎塔库济诺是欧洲古老贵族坎塔库济诺的后裔,是瓦拉几亚(Wallachia)统治者和伟大的持剑者,1683年他率领罗马尼亚军队赶赴支援维也纳之困,1695年建立了罗马尼亚的锡纳亚修道院(Mănăstirea Sinaia),1714年又建立了我们眼前的柯尔特修道院群,由于他和侄子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Constantin Brâncoveanu)关系紧张,最后因为阴谋1716年在伊斯坦布尔被斩首。
▲ 新圣乔治教堂(Biserica Sfântul Gheorghe Nou)
新圣乔治教堂是在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Constantin Brâncoveanu)统治时期布加勒斯特最大的教堂,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就是上面介绍的米哈伊·坎塔库济诺的侄子、瓦拉几亚的统治者,教堂前面的雕塑也是他,新圣乔治于1707年6月29日被祝圣,由意大利建筑师Vaseleli设计,加上那个时代大师级人物的装饰:画家Parvu Mutu,木匠Istrate和雕塑家Caragea.
1847年一场大火灾难性地焚毁了新圣乔治教堂,后来由西班牙建筑师Villacrosse在1852年对其进行了翻修,在此同时玛丽安·波普(Marian Popp)在教堂内增加了新的、杰出的壁画,之后直到2014年还陆续修复了许多画作和装饰,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被东正教封为圣人后埋葬于此。
新圣乔治教堂内部
▲ 新圣约翰教堂(Biserica Sfăntul Loan Nou)
建于1774年的新圣约翰教堂隐藏在居民街区内,很少有游客来此参观,我们也是碰巧路过偶遇了它,在旁边不远是Unirea大型百货商场。
▲ Unirea百货商场(Unirea Shopping Center)
远处一座大楼上挂着Vodafone通讯公司的广告,这张照片就是为了中间这只狗狗拍的,真的太可爱啦!别看楼主五大三粗的,但真是碰到这种毛茸茸胖乎乎的小动物就会萌化!!!🐶
随拍布加勒斯特街头的警察👮♀️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大城市内遍布着无数的德国连锁DM,我们同行的小姐姐一见到DM就会忍不住进去逛,一边翻阅小红书一边询问店员,就是为了寻觅着各种面膜和其它的护肤用品,女人的天性啊......楼主在等他们时无意中发现货架上的“银杏人参精”。
▲ 布加勒斯特历史中心城区游览地图
▲ 圣安东尼教堂(Biserica Sfăntul Anton)
圣安东尼教堂据考证是布加勒斯特最古老的宗教建筑,教堂奉献给儿童的守护神圣安东尼,希望圣人能保护孩子们免受疾病侵害。圣安东尼教堂建于16世纪50年代瓦拉几亚大公米尔恰·谢泼德( Mircea Ciobanul)的统治时期,这位统治者也埋葬于此。
▲ 圣安东尼(Sfăntul Anton)
为什么这座教堂是奉献给圣安东尼的呢?这要从1847年布加勒斯特那场火灾说起,当时整个市中心几乎全被大火焚毁,其中一座给囚犯祷告的监狱内部教堂也未幸免,但奇迹的是教堂里一块儿圣安东尼的银色牌子完好无损,所以这座教堂奉献给了安东尼圣人。
圣安东尼教堂内部
▲ 旧法院遗址(Curtea Veche)
在圣安东尼教堂一侧是一片旧法院遗址,最初这里是穿刺公弗拉德三世修建的,后来在科斯坦丁·布兰科夫努大公(Constantin Brâncoveanu)时期扩建,过了一个世纪又增添了一座华丽的宫殿,但不幸的是全部建筑都被19世纪连续的火灾焚毁,1967年至1972年间,考古挖掘发现了我们眼前的遗迹,并作为博物馆开放展览,馆内展出了原始的15世纪城墙碎片和宫殿宝座等,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入内参观...
▲ 弗拉德三世(Vlad al III-lea Țepeș)
在遗迹内矗立着一尊吸血鬼伯爵原型穿刺公弗拉德三世的半身塑像,之前已经详细介绍过他咯!详情请参见之前的布朗城堡(Castelul Bran).
在旧法院遗址的正对面有一家买纪念品的小店,挑了几个不错的冰箱贴留作纪念,可能因为是景区附近的原因所以价格不是很美丽,但做工算是冰箱贴里不错的,不是义乌生产的那种粗糙树脂货。
▲ 罗马尼亚信用银行(Banca de Credit Roman)
布加勒斯特老城内的景点儿逛的差不多了,DM该扫的货也扫够了,我们此刻准备穿过城区内的小巷,前往昨天晚上没吃成的Caru'cu Bere餐厅,还有一个它旁边的斯塔夫罗普洛斯教堂。
▲ 斯塔夫罗普洛斯教堂(Biserica Mănăstirii Stavropoleos)
斯塔夫罗普洛斯教堂建于尼古拉斯·马夫科达托斯大公(Nicholas Mavrocordatos)统治时期的1724年,教堂的名字“Stavropoleos(斯塔夫罗普洛斯)”源自希腊语“Stavropolis(十字架之城)”,由希腊僧侣约安尼基(Ioanikie Stratonikeas)主持兴建,是一座奉献给天使长米迦勒(Michael)和加百列(Gabriel)的教堂兼修道院。
斯塔夫罗普洛斯教堂的庭院
▲ Caru'cu Bere
斯塔夫罗普洛斯教堂距离Caru'cu Bere餐厅也就100米左右的距离,这家餐厅在布加勒斯特很有名,来此就餐的除了本地人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我们也算是其中之三吧!哈哈!
菜单
我们一共要了两道菜,上面这个香肠+小米+酸菜(不知道学名叫啥)和烤猪肘子,这几天吃起来感觉罗马尼亚的菜系和德国很相似,就连历史上这两个国家王室的关系也不错。
主菜猪肘子奉上!因为之前在西班牙吃的猪肘量不大,我们都是一人吃一份儿,以至于点餐时差点儿点了两个,幸好服务员小姐妹💁提醒我们点一个就够吃,没有造成费钱又浪费的后果,至于味道嘛那当然不用说,给个五星好评!🌟🌟🌟🌟🌟
▲ 空中英雄纪念碑(Monumentul Eroilor Aerului)
午饭吃过美味的大肘子后,也到了离别的时刻,楼主开车送两位小伙伴去布加勒斯特的亨利·科安德国际机场(Aeroportul Internaţional Henri Coandă Bucureşti),他俩飞回马德里后楼主要继续接下来的七国之旅,上图是去机场路上途径的空中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罗马尼亚飞行员。
▲ 新闻自由之家(Casa Presei Libere)
上图这座斯大林式的建筑是新闻自由之家,外观建筑效仿的是莫斯科大学主楼,高104米,是布加勒斯特最高的建筑物,目前新闻自由之家是多家报社的总部,布加勒斯特证券交易所也此之内。
▲ 齐奥塞斯库故居(Palatul Primăverii)
从亨利·科安德国际机场返回布加勒斯特市内,急急忙忙导航到齐奥塞斯库的故居,车子都停好后结果忘记周一闭馆,大家一定谨记齐奥塞斯库故居的开放时间:星期二—星期日 10:00—17:00,地址:Bulevardul Primaverii nr.50, Bucuresti, Romania,官网及购票:www.casaceausescu.ro
齐奥塞斯库故居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被称为“Palatul Primăverii(春宫)”,1965至1985年罗马尼亚领(du)导(cai)人(zhe)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他的妻子埃列娜(Elena Ceauşescu)和三个孩子瓦伦丁(Valentin Ceaușescu)、尼库(Nicu Ceaușescu)、佐娅(Zoia Ceaușescu)居住于此,里面腐败奢华的装饰和家具一直是楼主期待参观的,还有那传说中的黄金马桶🚽,结果偏偏赶上个周一也是醉了......🤷♀️
▲ 罗马尼亚议会宫(Palatul Parlamentului)
议会宫是罗马尼亚最后一个要参观的景点了,议会宫旧名共和国宫(Casa Republicii)、人民宫(Casa Poporului),这座庞然大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国会建筑,也是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排在美国五角大楼之后的第二大建筑物,1977年布加勒斯特发生大地震,齐奥塞斯库利用这次天灾准备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建首都,这座巨大的议会宫就是此次重建的核心建筑,从1984年开始修建,直到1989罗马尼亚爆发革命建设中断,议会宫只完工了七成,齐奥塞斯库最终也没能看到完整的建筑而被枪毙在兵营厕所前的空地上。
给大家推荐一个免费停车并能够拍摄罗马尼亚议会宫全景的好位置,叫做“宪法广场”,用Google Maps搜索“Piața Constituției Parking”即可,但如果要参观议会宫内部车子停这里走过去太远了,建议还是把车子开进议会宫内部的院子里,有一片区域是专门为游客设置的免费停车区。
参观议会宫要按规定的时间入场,25人一组由指定官导带领参观,购买门票时要出示护照登记,楼主购票时3点5分,得知最近的入场时间是4点整,齐奥塞斯库的故居没进去这个怎么也要等了!晚上开到摩尔多瓦晚就晚点儿吧!楼主用学生证购票20列伊,售票员看见楼主挂着单反说相机拍照收取30多列伊(大概,记不清了)的费用,用手机是免费的哟!谢谢大哥友善的提醒Thx!等到了四点官导带领大家过安检并每人分发了一个访客数字牌。
在官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议会宫内部的十几个房间,但具体每个房间/大厅都具体是干啥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下面就请大家欣赏拍摄的照片吧!实在是不好意思哟!😅在此说一下从里到外整个议会宫的感觉吧,直观感受就是大!巨大!无比大!但进入内部就感觉整个建筑就是为了大而大,大的让人感觉蠢乎乎的,没有一丝的精致可言。
有一个大阳台可以让游客眺望对面的宪法广场(Piața Constituției),就是开头介绍这里的免费停车场可以拍到议会宫全景的地方,还有延伸出去的统一大道(Bulevardul Unirii).
五点多参观结束罗马尼亚的议会宫,接下来将是一段赶往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的长途跋涉,本来440公里左右的距离不算是很艰难,但中途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边境耽搁的时间以及经历就比较有故事性了。
▲ 罗马尼亚Albiţa边检站(Vama Albiţa)
▲ 摩尔多瓦Leușeni海关大楼(Vama Leușeni)
从罗马尼亚这边顺利出了关后,到了摩尔多瓦这边被卡住了,原因是楼主购买的Green Card车险13号才生效,目前的时间是12号的凌晨,摩尔多瓦的海关人员只是给我指出了保险日期无效,但并没有直截了当的给我盖拒绝入境章,再说总不能再折回罗马尼亚找地方睡觉吧,这大荒郊野岭的,所以楼主觉得还是可以靠特殊手段进入摩尔多瓦的,早就听闻大部分前苏联国家都有受贿的臭毛病,索性趁着海关大哥不忙时问了一句“Yo want a cup of coffee?”,大哥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多少咖啡给他,偷偷塞了20欧元后大哥痛快的给我盖了入境章,楼主表示友好地说了句“China—Moldova,Friend!”,结果大哥回我一句“中国人都是Mafia(黑手党)”,TMD招你惹你了我们大中国!
此次过关虽然有惊无险,但马虎的行为以后还是要注意,用不正当的手段顺利过了关,对楼主本人来说是好事儿,就怕以后通关时用到我们其他同胞身上,以此为戒吧!过关后有一排小屋子,楼主下去看看要不要买高速费,结果问了一个屋子里的大姐不会讲英语,楼主用手比划半天Car~So~Pay~大姐都看傻了还是没明白,此刻明显前苏联的印记表现了出来。
又换了另一个屋子里面的小伙子也不会说英语,但会使用手机翻译,明白楼主要买高速费后直接把屋子门锁上了,然后领着我去旁边一个服务区,先是在旁边的窗口用50欧元换了970多摩尔多瓦列伊,然后小伙子帮我在黄色的机器上填写车子和人的信息,缴纳90多列伊的高速费有效期7天,用手机翻译闲聊得知他的妈妈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临别时我俩纪念性地自拍了一张,并怀着感谢地心情给了他一点儿小费,好人一生平安!👍
▲ 摩尔多瓦高速费缴纳收据
▲ 摩尔多瓦列伊(MDL)
侥幸顺利过了关加上买好高速费,使得心情一下踏实了许多,在夜色中继续向着首都基希讷乌(Chișinău),冲啊啊啊啊啊啊!👊👊👊
▲ Hotel Mon Ami
深夜驶入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讷乌,大街上除了明亮的路灯几乎看不到其它的汽车,有一种空旷寂静的感觉,抵达Mon Ami宾馆并Check in后已经夜里快三点了,赶紧洗洗睡觉!😪
清晨的Mon Ami宾馆外观
▲ Doina & Ion Aldea Teodorovici广场(Scuarul Donia și Ion Aldea-Teodorovici)
在徒步前往基希讷乌水塔的路上,途径一座小广场,中央的一座雕塑引起了楼主的兴趣,查阅了一下维基百科得知Doina Aldea Teodorovici和Ion Aldea Teodorovici是摩尔多瓦的音乐家,后来俩人在罗马尼亚Coșereni小镇因车祸去世。
▲ 基希讷乌水塔(Castelul de Apă)
这座水塔修建于18世纪,曾是基希讷乌市供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1940年水塔曾经用作旁边消防局的消防塔,水塔的上层部分最初由木头建造,但在地震中被毁,之后1980年至1983年重建,水塔高22米,是基希讷乌老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基希讷乌水塔开放时间:11月—3月 9:00—17:00,4月—10月 10:00—18:00
进入水塔内部有两位摩尔多瓦大娘售票,买好票后直接进入古老的电梯上到4楼,目前水塔内部是基希讷乌历史博物馆,展馆非常非常小,注解也都是看不懂的罗马尼亚文,索性随便看看拍拍照吧!📷
▲ Maria Bieşu
唯一能查到的就是上图这位女明星Maria Bieşu了,Maria Bieşu是摩尔多瓦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主唱,她卓越的艺术带来了国际的认可,并受邀在意大利和其它许多国家演出。
上到水塔的顶层再攀登上一座旋转楼梯,便是一处不错的观景台,站在此处欣赏一下基希讷乌的全景吧,其实也没啥值得欣赏的......很普通的一座城市,没有一丝丝的惊艳。
旁边这座楼是摩尔多瓦的州立大学(Universitatea de Stat din Moldova)
▲ 国家历史博物馆(Muzeul Național de Istorie a Moldovei)
国家历史博物馆是摩尔多瓦最重要的博物馆机构之一,里面蕴藏着30多万件丰富的藏品,涵盖了几个世纪以来摩尔多瓦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到现在,讲述了土地、事实、事件和杰出人物等,由于时间紧迫下午要赶去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所以就不能进入博物馆内部好好参观啦。
▲ 斯特凡大公中央公园(Grădina Publică Ştefan cel Mare şi Sfânt)
斯特凡大公中央公园是摩尔多瓦最古老的公园,原名“普希金公园”,占地7公顷,园内种植了超过50多品种的树木,因为这里是情侣热爱的聚会地点,所以获得了基希讷乌“The Love of the Lovers”的称号。
▲ 斯特凡三世(Ștefan cel Mare)
中央公园的名字来源于摩尔多瓦大公斯特凡三世,摩尔多瓦列伊上印的就是他,斯特凡三世是穆沙特王朝最杰出的君主,他是摩尔多瓦共同统治者波格丹二世(Bogdan al II-lea)的儿子,父亲被叔叔彼得·亚伦(Petru Aron)谋杀后,斯特凡借助穿刺公弗拉德三世(Vlad al III-lea Țepeș)的力量杀回摩尔达维亚并成为统治者,即位后他实行军政改革、发展经济、振兴国防并加强中央集权,相继从匈牙利人手中夺回摩尔多瓦南部要塞基利亚(Chilia),打败入侵土耳其大军,后因寡不敌众失败,被迫于1489年签订和约,向土耳其称臣纳贡。
▲ 普希金雕像(Monumentul Alexandr Pușkin)
在公园的中央有一座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半身雕像,因为他曾经因创作的讽刺诗给自己惹了麻烦,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流放到南俄,其中1820年至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讷乌居住,公园中的普希金雕像由俄罗斯雕塑家亚历山大·奥佩库欣(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Опекушин)设计并于1885年建成,是继莫斯科后第二个拥有普希金雕像的城市,制作雕像的1000金卢布全部来源于基希讷乌市民。
▲ 斯特凡大公大道(Stefan cel Mare si Sfant Boulevard)
▲ 伯努列斯库·波多尼都主教(Mitropolitul Bănulescu-Bodoni)
斯特凡大公大街一侧有一条伯努列斯库·波多尼路(Strada Mitropolit Gavriil Bănulescu-Bodoni),是为了纪念东正教都主教伯努列斯库·波多尼都,他曾先后担任过摩尔达维亚(Moldavia)、赫尔松(Херсон)、克里米亚(Крым)、基辅(Київ)和加利奇(Галич)的都主教,以及多瑙河公国(Principatele Dunărene)和基希讷乌(Chişinău)的大主教。
路边一家换汇的店铺
▲ 基希讷乌凯旋门(Arcul de Triumf)
凯旋门算是基希讷乌标志性的景点儿之一,从远处看它感觉是世界上最萌的凯旋门了,四四方方且小小的,这座呆萌的凯旋门建于1840年,用以纪念俄罗斯帝国在1828年至1829年俄土战争中战胜土耳其,当年摩尔多瓦还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在凯旋门的内部有一座重6400公斤的大钟,用缴获的奥斯曼帝国大炮熔铸,当年这座大钟准备放置在旁边圣诞主教座堂的钟楼上,但因为它的体型巨大只得安放在凯旋门中。
凯旋门内悬挂着摩尔多瓦国旗
凯旋门的后侧是摩尔多瓦的政府大楼
▲ 摩尔多瓦政府大楼(Casa Guvernului)
▲ 基督降生大教堂(Catedrala Nașterea Domnului)
基督降生大教堂是摩尔多瓦正教会的主教座堂,修建于19世纪,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1962年当(gong)地(chan)的(dang)人摧毁了一旁的钟楼,在苏维埃统治时期,居民们被禁止拥有信仰,基督降生大教堂改造成了展览中心。
正在基督降生大教堂内部参观时,突然有个大爷和楼主用罗马尼亚语搭话,表示听不懂后大爷拉住旁边一位刚做完祷告的姐姐,让她用英语给楼主翻译,大意就是这个大爷参加过阿富汗战争,他的同伴都死了,然后大爷敞开自己的衬衣给我展示他受过的枪伤,最后的目的就是想让楼主给他点儿钱......无奈给了大爷点儿列伊,之后他紧紧地拥抱楼主,脸上油腻的皮肤和胡渣,加上要钱的举动让人很不舒适。
▲ 基希讷乌市政厅(Primaria Chisinau)
▲ 风琴馆(Sala cu Orgă)
▲ 米哈伊·埃米内斯库国家大剧院(Teatrul Național "Mihai Eminescu)
▲ 普希金故居博物馆(Casa Muzeu Alexandr Pușkin)
全世界仅有两个普希金的故居博物馆,一处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另一处位于摩尔多瓦的基希讷乌,因为当年普希金被流放于此,才有幸成立了今天这座纪念他的故居博物馆。
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6:00,闭馆:每周一 / 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门票15摩尔多瓦列伊,地址:Anton Pann str. 19, Chisinau, Moldova,Google地图搜索“ALEXANDER PUSHKIN MUSEUM”即可。
整个博物馆不大,由两栋建筑物组成,上图这座房子陈列着关于普希金的一些展品,普希金在圣彼得堡时受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加入绿灯社,写讽刺权贵的诗,结果导致其被流放到南俄,在1820至1823年期间,普希金居住于此,当时这里是俄罗斯将军伊万·伊佐夫(Иван Никитич Инзов)的宅院。
博物馆内的展品仅有罗马尼亚语和俄语的介绍,用Google翻译大概得知上面两个介绍的是关于普希金的诗《吉普赛》。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普希金可是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等等等等,在19世纪的文学领域中的声望可是杠杠的!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莫斯科,童年就读于皇村(Ца́рское Село́)的帝国学院,在此正值反抗拿破仑期间,他发表了第一首爱国诗,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任职于圣彼得堡外交协会秘书,再之后就是前文提到的加入绿灯社、写讽刺诗以至于被流放,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Николай I )接见了普希金并允许他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居住,但是作品和生活都要受到严格的监视。1837年一名法籍军官乔治·丹特斯(George Dantes)看上了普希金的美女妻子冈察洛娃(Наталья Николаевна),收到侮辱的匿名信后普希金和丹特斯决斗,不幸被击中腹部两天后去世,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
上面这座小房子是1820至1823年期间普希金居住的地方,工作人员用钥匙给楼主打开了大门,就是在这里普希金写下了著名的《高加索的囚徒》、《短剑》、《致大海》和《囚徒》等。
基希讷乌街景
▲ 基希讷乌(Chișinău)→ 蒂拉斯波尔(Tiraspol)78KM
本来今天下午的行程是参观摩尔多瓦著名的Cricova酒窖,但前几天刷摩尔多瓦攻略时无意发现一个世界上普遍不承认的“国家”—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楼主就爱好踏足这种世界上的犄角旮旯,这次正合我意,放弃了酒窖的行程下午赶往此地!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简介👇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全称“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别名“德涅斯特河左岸(Stânga Nistrului)”、“外涅斯特里亚(Transnistria)”,简称“德左”,位置夹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之间,传统上这片土地属于摩尔多瓦,之后接连被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统治,十月革命后德涅斯特河的左岸隶属于摩尔多瓦,摩尔多瓦旋即并入罗马尼亚,德涅斯特河的右岸并入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苏联当局发布民族政策,把该地区本土罗马尼亚人迁往西伯利亚等偏远地区,与此同时大量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人移居此地,1940年苏联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将德涅斯特河东岸与北比萨拉比亚合并,成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国旗
1989年摩尔多瓦人在首府基希讷乌宣布将摩尔多瓦语(就是罗马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并准备和罗马尼亚合并,这一下把生活在河对岸的斯拉夫人惹毛了,随即在1990年9月2日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摩尔达维亚整体独立,然后又开始准备和罗马尼亚合并,河东岸的斯拉夫人就又不乐意了,接着1992年就和西岸的摩尔多瓦人爆发了内战,摩尔多瓦这边有罗马尼亚支持,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得到了驻扎在这里的苏联第14集团军的武器支持,战争持续了两年以河右岸的斯拉夫民兵获胜而告终,德左正式取得了独立,目前俄罗斯的14集团军还住在这里。
▲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国徽
独立后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不被联合国和任何国家所承认,2006年举行全民公投,97%的选票支持该地区独立并在未来加入俄罗斯联邦,但俄罗斯对此置之不理,2014年,德左最高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博拉向俄罗斯国家杜马提出了计入俄罗斯的请求,随后俄罗斯以派遣了60辆装载着“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为回应。到今日欧盟对这个“国家”不承认,摩尔多瓦管不了,俄罗斯不想管,导致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局面,但幸好还有三个同样不被联合国承认的难兄难弟和它有外交关系,分别是:阿布哈兹共和国(Аҧсны Аҳәынҭқарра)、阿尔扎赫(Արցախ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和南奥塞梯(Хуссар Ирыстон).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国徽(右)
目前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都保留了苏联的元素:锤子、镰刀和五角星等,国徽直接照搬了前苏联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上图左),把中间的苏摩国家简写“PCCM”改成俄文、乌克兰文和西里尔摩尔多瓦文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两旁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改成了三种文字。
行驶在前往德左的公路上心里有些忐忑,因为之前做攻略时大家都是从基希讷乌乘大巴过去的,这次楼主开着欧盟牌照的汽车不知能否顺利入关,再说说这条公路吧,全是大大小小的坑,轮子躲过这个又压上了另一个,不时还有几辆运兵卡车过往。
▲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车辆入境保险(左)和入境许可证(右)
摩尔多瓦一直不承认德左的独立性,所以在边界上摩尔多瓦这边没有关卡,只有一座小房子加上前面坐着玩儿手机的警察,楼主停下车给他看了下护照,警察大叔很友好地对我说你的护照没问题,走吧!之后就到了德左的关卡,居然不是游记中挂着苏式大国徽的那个,只有左右两个小房子,停车熄火后一位戴着苏式大檐帽的年轻小军官仔细翻查我的后备箱、手套箱和前后座椅,旁边一个胖胖的军官看了我的护照,拉我到岗亭后面用手机翻译,说楼主的护照没问题,车子是欧盟的不好入关,后面一个词翻译不出来,思考半天噢噢噢噢!明白了是小费的意思!给了他10欧后把护照给了另一个盖章的军官,大哥死活就是不给楼主上图右面这张入境纸,胖军官收了钱特别卖力地给楼主说清,虽然听不懂但看表情和感觉是,最后说了半天也没用,胖军官直接给我说也给他10欧吧!乖乖的给了钱拿到这张入境许可,但要求楼主日落之前一定从同一关口出来,到旁边给车子买保险,小军官说世界上任何货币都可以,电脑现查汇率,因为没有德左的货币,保险钱用摩尔多瓦列伊和罗马尼亚列伊凑齐了。
距离蒂拉斯波尔(Тирасполь)还有10公里!
▲ 圣诞主教座堂(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 собор)
进入这个奇特“国家”的第一站是圣诞主教座堂,它是蒂拉斯波尔教区俄罗斯东正教的主教座堂,建成于1999年,目前为蒂拉斯波尔最大、最新的教堂。
来之前还担心车子在蒂拉斯波尔的停车问题,注意着街边是否有咪表或是停车场,楼主多虑了...在这个新兴的“国家”停车,你只需要看街边哪里有车,停在它的一旁或后面就好。
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基督
▲ 10月25日大街(25 октября ул)
走在蒂拉斯波尔的10月25日大街上当地人对楼主一点儿也不好奇,其它游记里提到的热情在哪里??!!可能他们压根也没注意到我这张亚洲脸...不符合逻辑呀...置身于此四周全部都是俄文标识,英语成为了鸟语...什么冰箱贴、明信片等一系列纪念品你根本找不到,因为这里压根就不是一个旅游城市...死了这条心吧...
还在运营的苏联老式电车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车牌,根据车框子上车行的广告网址,楼主用网页查询了一下根本查不到,不知道是不是德左的内网。
▲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广场(Площадь Александра Суворова)
▲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Памятник Суворову)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无处不显现着亲俄的态度,从货币、语言、国旗以至于雕像,市中心的苏沃洛夫广场便是其一,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是俄国大元帅、神圣罗马帝国伯爵、意大利亲王,也是俄国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在其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保有不败的名声,著有军事学名著《制胜的科学》,苏联设立过苏沃洛夫勋章和苏沃洛夫军事学院。
飘扬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国旗和俄罗斯国旗
▲ 蒂拉斯波尔少年宫(Дворец детско-юношеского творчеcтва)
▲ 荣耀纪念碑(Мемориал Славы)
荣耀纪念碑位于苏洛沃夫广场的街对面,以纪念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苏联阿富汗战争和卫国战争中的烈士和退伍军人。苏联时期德涅斯特河东岸拥有先进的发电设施和兵工厂,居民生活水平比西岸强很多,加上西岸的摩尔多瓦人一只想合并近罗马尼亚,导致1990年9月2日河东的斯拉夫人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随机在1992年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摩军背后有罗马尼亚的支持,俄总统叶利钦要求驻扎在东岸的第14军保持“中立”,战争最后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获胜而告终,俄罗斯的第14军继续驻扎此地。
荣耀纪念碑前是一片烈士的墓地,中央长焰着金五星的长明灯“永恒之火”。
▲ 永恒之火(Вечный огонь)
▲ 圣乔治礼拜堂(Часовня Святого Георгия)
▲ 坦克纪念碑(Памятник танка)
这辆坦克是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苏联T-34
大街中央的这块儿建国广告牌也算是蒂拉斯波尔的一处标志性景观了,牌子中央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国徽,1990代表建国年份,右面的年份每年更换。
▲ 最高苏维埃大楼(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ПМР)
最高苏维埃大楼是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最高议会所在地,最高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由43名议员组成,议会任期4年,现任最高会议主席是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 列宁像(Памятник Ленину)
最有特色的是最高苏维埃大楼前矗立着一尊列宁像,想当初各式各样的列宁像散布在世界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如今许多都已经倒下...由此看德左的政府绝对是苏联的死忠。
▲ 苏维埃宫(Советский дворец)
苏维埃宫是蒂拉斯波尔的市政府大楼,一座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没有查到更多关于它的资料,和最高苏维埃大楼一样,在它的前面也有一座列宁的雕像。
蒂拉斯波尔街头的路牌
在一家邮局里换到了德左的货币,工作人员的态度跟吃了粑粑一样,一脸不耐烦的狗态度,提醒大家如果想在这里消费必须要使用德左的卢布,外币除了边检站都不接受,而楼主换钱的目的一个是为了收集德左特色的塑料硬币,另一个是为了尝一口街边大娘售卖的格瓦斯。
德左特色的塑料硬币,1卢布上面的头像是俄国大元帅苏沃洛夫,5卢布不知道是谁,10卢布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售卖冷饮和冰棍的小卖铺
走进小卖铺看当地人都在买一杯啤酒颜色的饮料,楼主也凑过去要了一杯,价钱忘记了,楼主正准备尝尝是啥时,大娘和旁边的路人告诉楼主是“квас”,这发音秒懂是格瓦斯!!!太TM好喝了!比国内某哈哈的好喝一万倍!地道!
格瓦斯的特写,接着又买了一瓶矿泉水和一瓶柠檬味的饮料。
临回基希讷乌前在德左境内加个油,加油站很新,加油大哥很憨厚。
憨厚的加油大哥
▲ 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的关卡
蒂拉斯波尔这座城市很快就能转一圈,楼主驾驶车子从来时德左的关卡出去,离开时很顺利,大哥们微笑着和我挥手再见,在这之间还有个插曲,排在楼主前面是一辆破旧的银色尼桑还是现代,车上下来个身着西服、戴着墨镜的年轻人,对德左军官的检查和不耐烦,不知道有啥问题他直接用手里的翻盖手机拨通了电话,然后让那个胖军官接,胖军官接听电话时看脸色挺僵硬的,随后小伙子拿了电话就扬长而去,估计是德左有权有势家族的一员吧。
由于德左的关卡拒绝拍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楼主又想留念一下,所以出此下策通过两个反光镜各拍一张吧!
在德左和摩尔多瓦的关卡之间有一辆装甲车搭建的兵哨,应该是德左布置的,来回楼主都主动降车速并和兵哥哥打了招呼,良好的态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 北京饭店(Restruant Beijing)
回到宾馆后前台小哥和楼主闲聊起来,不知不觉聊到了中餐这个话题,索性问问基希讷乌有没有中餐馆,小哥热情的给楼主查出来这家“北京饭店”,点火跟着Google Maps前进!!!北京饭店位于一个居民区内,车子不好驶入进来,停在大路旁走几步便能看到明显具有中华特色的门脸。
北京饭店里的服务员都是摩尔多瓦本地人,服务也很热情,楼主点了一份儿炒饭,一份儿凉拌木耳和一份儿宫保鸡丁打包,等待期间旁边一位刚吃完团餐的上海大叔主动和楼主聊起来,听楼主说来自天津加上刚喝过酒一直激动着拉着我的手,说他的爸爸也是天津人。😄
北京饭店在Google Maps上的评分很高4.6分喔!搜索“Restruant Beijing”即可,地址:Hristo Botev St 5/3, Chisinau, Moldova,电话:+373 676 99 922,营业时间:12:00–23:00
回到宾馆后放开吃了起来,这家北京饭店的菜是真不错!不是假中餐!味道和国内没两样!极力推荐!吃多了洋餐的朋友们可以来解解馋,另外配上从德左买的柠檬汽水真的太完美了!说实话那瓶是楼主有史以来喝过最好喝的柠檬汽水,可惜别的地方根本买不到,Sad...🙁
▲ 摩尔多瓦 基希讷乌(Chișinău)→ 罗马尼亚 克拉奥华(Craiova)650KM
一觉醒来收拾好行囊,今天的行程离不开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没有任何的景点要参观,就是单纯的开开开,傻开!从摩尔多瓦的基希讷乌出发,直到抵达罗马尼亚的克拉奥华,全程650公里,让人最怵头的不是公里数,而是这段几乎没有高速公路...
途径摩尔多瓦的亨切什蒂(Hîncești)
本来就没有高速,还碰巧赶上修路...
摩尔多瓦92号油价每升19.29列伊,折合人民币7.51,和国内92号比贵了一块多人民币。
▲ 摩尔多瓦Leușeni边检站(Vama Leușeni)
从摩尔多瓦进来的Leușeni边检站出关,边防警察给楼主敲了出境章,但想要出去还要驶过一个拦车杆,管理拦车杆的小伙子总说楼主不合格,又从刚才敲章那里饶了一圈过来,小伙子直接和楼主要咖啡(索贿),我靠我出关你要得着小费嘛!搞笑!😊微笑面对就不掏钱包他也拿楼主没办法,无奈只能开关放行,看来入关时索贿的警察和他的同事都通过气,想在楼主出关时再敲一次,上图是偶然发现一辆拖着China Shipping集装箱的货车,天朝的货物铺遍世界!
▲ 罗马尼亚Albiţa边检站(Vama Albiţa)
罗马尼亚国境牌,瞬间感觉逃离了前苏联,回到了欧盟的世界!🇪🇺
横跨锡雷特河(Siret),连接加拉茨县(Galati)和弗朗恰县(Vrancea)的大桥。
▲ 克拉奥华(Craiova)
开了十个小时出头,终于在晚上八点多抵达了罗马尼亚的克拉奥华市,这一路上除了在服务区加油、上厕所和买吃的就没停过,找到要入住的酒店后赶紧停好车,Check in后洗洗直接睡觉!😴
▲ Hotel Prestige
在克拉奥华入住的Hotel Prestige酒店大门,因为克拉奥华只是从摩尔多瓦到塞尔维亚之间的一个落脚点,所以这里就不着重介绍啦,主要为了衔接游记的下文。
▲ 玫瑰公园(Parcul Trandafirilor)
转天醒来准备上车给保加利亚机场的Europcar柜台打个电话延迟还车,然后启程塞尔维亚,转头一看这里居然有个玫瑰公园,进里面转一圈就当是晨练了哈哈!😃
▲ Buzeşti兄弟纪念碑(Monumentul Frații Buzești)
查了下资料上面这个雕塑是纪念Radu Buzescu、Preda Buzescu和Stroe Buzescu三兄弟,三兄弟曾跟随罗马尼亚民族英雄米哈伊(Mihai Viteazul)战胜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
▲ 圣德米特里都主教座堂(Catedrala Mitropolitană Sfântul Dumitru)
公园里还有一座庄严的东正教堂,名为圣德米特里都主教座堂,是奥尔特尼亚(Oltenia)地区最悠久的教堂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490年,之后经历了几次毁坏,目前我们看到的建筑完工于1933年。
在玫瑰公园的外围偶然发现一家Orange移动营业厅,正好楼主的手机欠费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成功开了一张预付卡,营业员告诉楼主出了罗马尼亚可以正常使用,结果一会儿在保加利亚过境的时候就欠费了...啥卡啊这是!!!不欧盟区域内没有漫游费嘛!!!
▲ 罗马尼亚 克拉奥华(Craiova)→ 塞尔维亚 尼什(Niš)257KM
从克拉奥华开车到尼什,过境保加利亚的14号公路是最快速的,正好这样护照上又多了两个保加利亚出入境的章,哈哈! 😏
▲ 罗马尼亚卡拉法特边检站(Vama Calafat)
边境上悬挂着罗马尼亚国旗、欧盟旗和保加利亚国旗
▲ 卡拉法特—维丁大桥(Pod Calafat-Vidin)
过了这座跨河的卡拉法特—维丁大桥,便到了保加利亚的国境内。
保加利亚城市内限速50km/h,非城市区域和公路限速90km/h,高速公路限速140km/h.
还有0.5公里抵达塞尔维亚国境线,到了边检一个着警装的小姐姐对楼主的后备箱例行检查,小姐姐绝对算得上东南欧的美女,但表情十分严肃,加上穿着一身警服你们自己联想吧哈哈哈哈!楼主在等待盖章的护照时,突然从塞尔维亚境内驶出好几辆兰博和法拉利,只是减速和边检打个招呼就直奔保加利亚了,这一幕看得楼主满脸懵逼......
塞尔维亚城市内限速50km/h,非城市区域限速80km/h,普通公路限速100hm/h,高速公路限速120km/h,全天24小时之内只要行车就要开近光灯。
▲ 骷髅塔(Ћеле Кула)
中午12点多终于抵达了尼什著名的骷髅塔,车子可以停在旁边一片免费的停车场里(下图)👇
骷髅塔的售票处
景区的大门前有一座小房子是售票处,开始找里面的大娘买了一张骷髅塔的门票200第纳尔,走了没两步盘算着时间还富裕,就回去换成了300第纳尔的通票,通票包含4个景点:骷髅塔、纳粹红十字集中营、尼什国家考古博物馆和君士坦丁宫殿废墟。
一座纪念塞尔维亚民族英雄斯蒂文·辛杰利奇(Стеван Синђелић)的半身塑像,他是谁?骷髅塔和他有什么关系?别着急,下文楼主会仔细道来的。
进入绿草茵茵花园般的景区,外加阳光明媚,根本没带有一丝骷髅塔四周恐怖的气氛,骷髅塔就在前面这座黄色的建筑物内。
18世纪末塞尔维亚人民不堪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揭竿而起爆发了第一次塞尔维亚人民起义,1809年5月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行进到尼什附近,塞尔维亚民族英雄斯蒂文·辛杰利奇带领塞族同胞在切卡尔山(Чегар)与四万多名土耳其人展开了战斗,整场战争持续了一天,因为双方力量的悬殊,塞族起义军不敌奥斯曼大军,辛杰利奇眼看胜利无望用手枪引爆了身旁的火药桶,和冲上来的土耳其人同归于尽,这场战争被称为“卡梅尼察战役(Бој на Каменици)”,土耳其人胜利后把辛杰利奇和战死的塞族起义军士兵头颅运往伊斯坦布尔,苏丹马哈茂德二世(İkinci Mahmut)为了震慑塞尔维亚人,下令将头颅运回尼什,并建造一座塔把这些头颅镶嵌上去,辛杰利奇的头颅位于塔顶。
斯蒂文·辛杰利奇引爆炸药桶和土耳其人同归于尽(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初的骷髅塔高4.5米,每面墙共14行,每行镶嵌着19个,共镶嵌了952个塞尔维亚起义者的头骨,因为当时骷髅塔建在野外,天天风吹日晒没有遮挡物,加上有阵亡将士的亲人偷偷从塔上取走头骨,所以到了1878年塞尔维亚解放时,骷髅塔上仅还存在58个,塞尔维亚皇家军队搜寻附近的地区和城镇,发现有的头骨被埋葬,有的被送往了贝尔格莱德的国家博物馆,随后一座带有十字架的华盖建了起来,1894年才建成了现在小教堂的模样。
1863年骷髅塔的样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仔细看骷髅塔上的许多头骨都有伤痕,大概都是在战斗中被武器所致。在建造后的几个世纪中,骷髅塔已经成为塞尔维亚一个朝圣的地方,在塞尔维亚以及国内外塞族人的心中,它是该国争取独立和与奥斯曼帝国斗争的象征。
▲ 斯蒂文·辛杰利奇(Стеван Синђелић)
塞尔维亚民族英雄辛杰利奇的头颅被独自安放在一旁的玻璃罩中
尼什街景随拍
▲ 尼什国家博物馆(Народни музеј Ниш)
尼什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933年4月1日,从那时起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从尼什及其周边地区收集、保存和展示其文化和历史价值,1944年9月2日,在盟军轰炸期间博物馆的建筑及其馆藏被彻底摧毁,战争结束后尼什市的全国委员会重建了博物馆,并将其命名为“国家博物馆”,如今尼什国家博物馆中保存着超过4万件藏品。
尼什国家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楼主在四周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个车位或停车场,后来停在了博物馆的侧面,进去后询问检票大哥我停的位置有没有问题,得到会被拖走的答案后楼主也没心情仔细参观了,在一楼的展厅里随便拍了拍然后撤!
▲ 尼什城堡(Нишка тврђава)
尼什城堡是尼什的标志性建筑,它位于城市的核心,占地22万公顷,城堡竖立在古代纳伊苏斯城(Naissus)一侧的尼沙瓦河(Nišava)右岸, 最初这里是古罗马、拜占庭和后来中世纪时建造的堡垒,眼前的建筑是18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修建的防御工事,1878年塞尔维亚独立后,尼什城堡成为塞尔维亚公国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保加利亚人占领并将其改成监狱,塞尔维亚的爱国者在此被监禁和折磨。自1966年以来,城堡每年是尼什电影节的举办所在地,上图是尼什城堡的正门入口—Stambol门(Стамбол капија).
Stambol门上的阿拉伯铭文,上次在欧洲看到类似的穆斯林印记是西班牙的梅里达城堡(Alcazaba de Mérida),伊比利亚民族和南斯拉夫民族都经历过相同的境遇,也算是历史的巧合吧。
尼什城堡正面Stambol门两侧没有可以停车的地方,右侧河边有个小停车场,最多能停3个小时好像还要收费,在此楼主给要来参观的朋友推荐一个免费停车的好地方,就是尼什城堡后身的维丁门,Google Maps搜索“The Vindin Gate”即可。参观尼什城堡是免费的,里面有卫生间可以使用。
尼什城堡平面图
走进尼什城堡更感觉这里像是一座大公园,和其它欧洲紧凑狭窄布局的城堡不太一样,本地的居民在此散步和遛狗,其他各国的游客漫步游览,寻找着分散在城堡内各处的遗迹。
▲ 夏季舞台(Летња позорница)
夏季舞台位于城堡的东南面,基于建筑师格雷戈里(Grigorije)的建筑模型,1959年用石料和木料建造起来,圆形剧场式的舞台融入到地形结构之中,历史的石墙得到了最佳的利用,从而产生了扩音和防风的良好效果,夏季舞台拥有大约3千个座位,目前是举办各种演出的会场,包括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演唱会、戏剧和尼什电影节。
城堡外流淌着尼沙瓦河
▲ 米兰一世和尼什解放者纪念碑(монумент)
米兰一世和尼什解放者纪念碑的外观为步枪子弹形状,标志着尼什从土耳其解放战争中的奋斗过程,是尼什第一块脱离土耳其统治后的纪念碑,在尼什25年解放纪念日的1902年建造,用以纪念尼什的解放者,和纪念塞尔维亚国王米兰一世过世的第一年,它的作者文森佐·卡利特纳(Vicenzo Kaliterna)是意大利艺术家和岩石雕刻家,名字的首字母VK被刻在了纪念碑的左上角。
▲ 铁匠铺(Блацксмитх Схоп)
铁匠铺是五个火药库之一,坐落在城堡东部的高原上,建于1720-1723年,外立面为砂石和砖构造,倾斜的屋顶由土耳其瓦片覆盖,内部是圆筒形穹顶,由钢轨枕加固,在1970年之后火药库就不再使用了,之后作为尼什文化保护机构建筑工人的铁匠铺使用,因此“铁匠铺”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 巴厘—贝格清真寺(Бали-Бегова џамија)
巴厘—贝格清真寺坐落在城堡的中心位置,是城堡内十个清真寺中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寺内有一个朝向麦加的米哈拉布(Mihrab),外立面由拱顶走廊和三棵立柱组成。
▲ 拱形建筑遗迹(Објекат са сводовима)
拱形建筑、教堂和街道组成了凯撒苏斯(Caesarian Naissus)中央高原的独特景象,1982年遗迹被发现,直至1985年被挖掘出来,教堂位于街边和拱形建筑中间,由马赛克壁画和罗马复合式立柱装饰,考古学家目前为止对它还没有更详细的研究。
▲ 考古展品(Археолошки експонати)
眼前的考古展品是塞尔维亚最悠久的古迹之一,坐落在尼什城堡中部,1887年这些石碑被展出,1902年石碑被移除换成了塞尔维亚国王米兰一世(Милан Обреновић)的雕像,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尼什挖掘出来,包括墓碑、祭坛和石棺等一共41个古典时代晚期的文物。
▲ 八角宫(Дворац Октагон)
八角宫在1988年城市第一次考古发掘期间被发现,根据出土的文物判断,该宫殿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园4世纪中叶,布局为中央是一间八角形房间,每侧各有两个房间,当时宫殿属于一位显赫的人物。
▲ 火药库2(Барутана 2)
火药库是用于储存火药和弹药的军事设施,从1720到1723年,它们与堡垒平行建造,其中只有五个被保留下来:四个相同大小的火药库位于北部的城墙边上,还有一个小的位于城堡的东部。
▲ 维丁门(Видинска врата)
维丁门位于尼什城堡的东北,由琢石建成的,是城堡的三个主要出入口之一,大门由中央过道组成,通往两侧的拱形房间,目前维丁门上半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在二战后为了确保军队的安全顺利通行,此门已经被工作人员考古研究过了。
▲ 火药库4(Барутана 4)
▲ 水门(Ватер гате)
水门也称作“Jagodin-Mala门”,位于尼什城堡的东南侧,因其对着尼沙瓦河(Нишава)所以得名“水门”,而“Jagodin-Mala”这个名字来源于它通往的城市。
▲ 红十字集中营(Логор Црвени крст у Нишу)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军队入侵南斯拉夫王国,王国的皇家军队被迅速击败,国家被肢解和占领,在此背景下德国的盖世太保在尼什建立了红十字集中营,以营地附近的红十字会而命名,在战争期间这里关押了3万5千多人,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为塞尔维亚人质,第二类是犹太人,第三类是参与共产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的人,第四类是参与南斯拉夫军队合作的人。
矗立在集中营大门外一侧的和平钟
1941年1月,南斯拉夫游击队突击了集中营的营地,释放出来少数的犹太人,一个月后第一次大规模处决发生在布班尼山(Бубањ),1944年红十字集中营被游击队解放,至此四年的时间内有大约1万人遇害。
走进集中营的大门,一旁的小房子里坐着检票的塞尔维亚大妈,大妈示意我自己进去看,没有讲解的服务,小房子的窗框上还遗留着纳粹卐字、双闪电和德语守卫“Wache”的痕迹。
红十字集中营相关信息:门票单张200塞尔维亚第纳尔,通票300第纳尔(通票划算!),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9:00,周一闭馆,地址:Bulevar 12. februara, Niš, Serbia,Google Maps搜索“Crveni Krst Concentration Camp”,门口两侧可以免费停车。
红十字营地内的辅助建筑,当初是用作厨房、浴室和仓库等,目前不开放参观。
角落里的哨塔,当初上面值岗的是纳粹机枪守卫,并配有夜晚的探照灯。
红十字集中营的主楼
▲ 红十字集中营主楼平面图
主楼共分为三层,3-12为监狱牢房,A-Q为单独监禁的牢房,除此之外还有警卫室、医护室、理发室和幽禁室。
走进主楼的一层瞬间感觉不太舒服,压抑的感觉,集中营这种地方怨气肯定很重,不人道的纳粹!另外里面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或是游客,楼主只能硬着头皮独自参观...以下内容翻译自集中营的讲解牌👇
占领是1941年3月反纳粹德国政府示威活动的直接后果,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军队发起攻击,南斯拉夫王国投降后不久被分为了几个区,尼什成为809号战地的中心。
1941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尼什当局后,利用奥比利奇16骑兵团未使用的仓库和军事基地,改建成了红十字集中营(德语:Das Anhalter Lager-Nisch),其目的是接收被监禁的犹太人和抵抗战士等,由于基地毗邻红十字会的火车站,所以营地被非正式的命名为“红十字集中营”,在尼什盖世太保把集中营和布班尼山刑场组合起来,组成了惨无人道的机构。
1941年10月10日至20日期间,纳粹发布了第一批公民的逮捕令,该名单由众多受人尊敬的公民组成,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共产主义者、扶轮社成员、共济会成员和神职人员。
生活永远改变了这些人和家庭,噩梦就此开始,有的人幸运地存活到了被游击队解放的那一天,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纳粹冰冷的子弹下。
一楼一处关押集体“囚犯”的大房间,睡觉的地方铺着干草。
墙上还能找到当初被关押着人手写的字迹
二楼现在是陈列馆,展出许多当年有关被关押者的物品,还有一排遇难者的头骨。
左:印有拉丁字母“Ž”的犹太袖标,“Židov”大概来源于克罗地亚语中的“犹太人”。
中:Ljubica Stojiljkovic的犹太袖标,她是罕见幸存下来的犹太妇女之一,因为她的混合婚姻被从营地中释放了出来。
右:拉丁字母“Ž”样式的徽章,由贝尔格莱德犹太博物馆捐赠。
四张犹太人的身份证件
尼什红十字会:1878年塞尔维亚脱离土耳其统治后,不久成立了从属塞尔维亚红十字会的尼什红十字会,该组织在塞尔维亚王国参与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战争、第一、二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伤员的护理和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建立了自己的药房,开展护士培训和组建现代化车队—救护车和运输车等,在此装备下红十字会经历了南斯拉夫王国投降和占领军进入尼什,二战期间红十字会有广泛的活动,比如登记和照顾难民、照顾红十字集中营的战俘和被拘留者、照顾孤儿等。
尼什红十字会使用过的物品
集中营医生 1941-1944:集中营医生与红十字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代表了营地管理部门、囚犯和外界之间的联系,除了治疗囚犯外医生们也被用作口译员,因为他们都会说流利的德语,医生其中一个任务是向红十字会报告营地里囚犯的情况,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在那段时间里这些家庭成功地为被拘禁者准备了包裹,这使他们能够在持续20天以上的迁移中幸存下来,除了医生知道囚犯之间发生的事情之外,在集中营房被关起来的时候,医生们是使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营地囚犯的协调员,与其他囚犯相比,他们更了解营地中德国警卫的情况,他们的计划是什么,是否会有枪杀或运送到欧洲各地的纳粹营地。
在集中营内并非所有囚犯都得到平等对待,不同类别的成员经历了不同的命运,第一类是人质,用于执行报复,每当一名占领区的德军士兵死亡,就杀死100名人质,每一名德军士兵受伤,就杀死50名人质,人质中不止一次有尼什的知名人士和帮助抵抗运动的家庭成员。第二类是犹太人,作为“较低”的非雅利安人种族被带到营地进行心理和身体破坏,开始他们暂时安置在营地,直到在布班尼山进一步大规模清算,同时犹太人还要在山上挖掘集体坟墓。第三类是因涉嫌参与或与民族解放运动合作而被捕的人,及其在铁托(后来南斯拉夫总书记)指挥下的军人。第四类是与南斯拉夫军队合作人,和在战争部长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上校指挥下的军人。
上到三楼这里是一间一间的单独牢房,总共有20个左右,每个牢房内部的顶上开了一个透光的小洞,上图敞着门那间地上布满了铁丝,使被关押的人坐不下去,只能一直站到力竭,实在是太残忍了。
Goodbye Niš!👋
驶离尼什后下一个目的地是科索沃的首都普里什蒂纳,为什么不先去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呢?因为科索沃的历史原因导致出入境很麻烦,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众多的民族组成,1992年解体后各族纷纷独立建国,塞尔维亚和黑山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共和国内的科索沃地区生活着另一族裔阿尔巴尼亚人,因歧视和不公平对待,阿尔巴尼亚族组建了科索沃解放军,经几番的谈判破裂,1999年3月23日克林顿政府宣告终止外交努力,北约开始对南联实施空中攻击,南联的回应则是大举进军科索沃,我国使馆被炸毁,三名记者牺牲的悲剧就发生在此时,迫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大的武力介入与威胁,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Слободан Милошевић)接受了北约的条件,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从科索沃撤军,科索沃战争宣告终止,塞尔维亚自此失去对科索沃的控制权,2008年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塞尔维亚政府至今不承认科索沃拥有自己的主权,也决不放弃科索沃这块儿领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综上所述陆路出入境科索沃算是巴尔干旅途中比较头疼的问题,目前有三种方式可以自驾出入科索沃:1.从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接壤的边境进出,这种方式是最保险的,因为塞尔维亚宣称科索沃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塞方认为你没有离开其国境,科索沃的边检通常也不会给你的护照上盖章。2.从黑山、阿尔巴尼亚或马其顿进出,护照上会留下科索沃边检的出入境章,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日后被塞尔维亚拒绝入境,或是被罚款,因为塞方认为你是非法出入境塞尔维亚。3.从塞尔维亚入境科索沃,然后从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出境,这种结果和第2一样,日后入境塞尔维亚会有麻烦。如果说日后这辈子也不去塞尔维亚了,那选择2或3出入境方式就无所谓啦!
为了保险楼主选择了绕路的方法一...万一日后被外派到了塞尔维亚呢...哈哈!不知道为啥,使用Google Maps导航从塞尔维亚至科索沃只能从第三国跨境前往,幸亏还有楼主的行车伴侣TomTom,用它可以直接前往科索沃的首都普里什蒂纳。
经过一段蜿蜒的山路抵达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边界,塞尔维亚这边的边检站看了楼主的护照后直接放行,不会盖章,因为塞方始终认定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边科索沃的边检也会默契的不盖章放行,但楼主遇到的检察官大爷居然给我的护照盖章了!明天还要从这个关口回塞尔维亚呢!忐忑了一路转天入境塞尔维亚没有任何刁难,万幸!哈哈!
入境科索沃后要在50米左右的小亭子里购买科索沃交通保险,15欧元可以使用7天,在此提醒自驾的朋友许多车行不允许入境科索沃,如果你开了进去车子的所有保险就立即失效,一定注意驾驶安全,把握!
驶入普里什蒂纳后跟着导航前往今日下榻的宾馆,就在上图前面的路口等红灯时,两三个小男孩逐车给擦玻璃,说是擦玻璃其实就是拿破胶刮加水划拉划拉,然后伸手要钱,即将轮到楼主的车时赶紧拨开了快速雨刷,这招还是和西班牙人学的,结果几个小b崽子爆粗口,楼主也不甘示弱在车里卷他们...然后小崽子们绕道车后想掀后备箱,亏了车子是自动上锁的,不然行李再被抢走了......
▲ Hotel Real
楼主入住的这家三星级Hotel Real很新,就连整个普里什蒂纳都感觉是建设中的城市,宾馆应该是由一家人经营,车子停门口后一个小伙子主动热情帮楼主拎箱子进去。
Booking上预定的Hotel Real豪华双人间—带阳台35欧元💶
早晨在宾馆一楼的餐厅内,由于是个体经营,加上入住的宾客也没几个,所以餐厅里就是几张桌子,没有常规的自助早餐,一位淳朴的科索沃大妈给楼主现做了份儿早餐。
旁边一家宾馆悬挂着美国、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国旗,悬挂美国国旗因为美国是科索沃的大恩人,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同属阿尔巴尼亚族。
清晨还没开门营业的修车行
从昨天入境科索沃境后就发现,不管是郊外还是市里遍布着许许多多的洗车行,这里空气不脏、地也不泥泞啊!难不成科索沃的水不要钱吗?哪有这么多人需要洗车呢?
普里什蒂纳建议游玩时间也就半天,这座建设中的城市实在是没啥大景点,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一座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雕塑了,徒步在比尔・克林顿大道时,路中央开车的科索沃大哥热情地和楼主打招呼。
▲ 比尔・克林顿雕像(Statuja e Bill Clinton-it)
如果不了解科索沃建国的背景,许多朋友肯定纳闷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一座美国总统的雕塑呢?在1998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为了感谢克林顿与前南斯拉夫政府斗争中提供帮助,2009年11月1日这座3米高的克林顿雕塑亮相,克林顿本人亦从美国飞来参加的雕像的落成仪式。
克林顿作为当年北约军事联盟的领袖,发动“盟军行动”(前南斯拉夫误称“仁慈的天使”),对前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连续轰炸,将塞尔维亚军队从科索沃阿族地区清除了出去,自此科索沃地区自1999年开始一直处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后,北约至今仍驻扎着军队。
雕塑背后的公寓大楼上悬挂着大恩人克林顿的巨幅照片
沿着克林顿雕像的左面走,能发现一家叫做“Hillary(希拉里)”的礼服店,这家店老板可真是会蹭景点儿的热度哈哈哈哈!😄
一家Barber Shop男士理发店💈
▲ 比尔・克林顿大道(Bulevardi Bill Klinton)
▲ 特蕾莎修女主教座堂(Katedralja e së Lumes Nënë Tereza në Prishtinë)
沿着比尔・克林顿大道就能走到下一个目的地—特蕾莎修女主教座堂,它是一座奉献给特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的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2007科索沃政府批准了教堂的修建计划,2011年开始正式施工,因为科索沃境内九成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巨大的天主教堂引发了穆斯林界的争议。
目前特蕾莎修女主教座堂还在建造中,未来有一天教堂完工后会是普里什蒂纳最高的建筑物,天主教普里兹伦-普里什蒂纳教区(Dioecesis Prisrianensis e Pristinensis)的主教也将会从普里兹伦(Prizren)迁至普里什蒂纳,楼主从外观来看教堂应该差不多完工百分之七八十了,时间太早教堂没开门,攻略中1欧元登顶俯瞰普里什蒂纳的任务也没完成。
▲ 特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
主座教堂奉献给上图的特蕾莎修女,她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州的斯科普里,即今天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阿尔巴尼亚裔天主教修女及传教士,关于她的详细生平介绍会在下文马其顿的游记中提及哟!(图片来源于网络)
街边不止一家店铺的橱窗中摆满了许多Fake Shoes,估计百分之九十都来源自天朝的莆田,大概这些就是科索沃年轻人的潮流风尚吧!虽然我国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性,但贸易的交流是没有国界的。
▲ 新生纪念碑(NEWBORN)
新生纪念碑于2008年2月17日落成揭幕,即科索沃正式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的那一天,纪念碑由英文大写的“New Born”组成,每年2月17日科索沃独立日时,纪念碑将绘制成不同的主题,因为2018年是科索沃独立十周年,所以“BO”改成了数字“10”,新生纪念碑身后是青年体育中心。
新生纪念碑一旁是一所科索沃美国学校
前往特蕾莎修女大道时偶遇一座广场
广场上一块儿科索沃战争英国部队阵亡人员纪念碑
▲ 萨希尔·帕贾齐蒂(Zahir Pajaziti)
另一边是科索沃的英雄萨希尔·帕贾齐蒂,他是科索沃解放军的第一人指挥官,因而被称为“自由的第一把枪”,1997年帕贾齐蒂在武契特尔恩(Vushtrri)与南斯拉夫军队枪战中阵亡,2008年科索沃总统法特米尔·塞伊迪乌(Fatmir Sejdiu)追赠给帕贾齐蒂科索沃英雄奖章(Urdhëri Hero i Kosovës).
▲ 特蕾莎修女大道(Bulevardi Nënë Tereza)
科索沃也没啥可以参观的了,(如果还有请指正...别较真...)博物馆类的楼主实在没法静下心去参观,也没啥兴致,索性悠闲的漫步一下特蕾莎修女大道,清晨的空气很清新,大道也干干净净的,两旁贩卖小零食的小摊贩也还没出摊,四五个正在遛狗的小伙子和小姑娘热情地用“Ni Hao”和楼主打招呼。
躺在街上的大狗狗也还沉浸在睡梦中
特蕾莎大道的尽头有一座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
▲ 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
斯坎德培1405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家庭,其父是众多反抗奥斯曼统治的小领主之一,反抗失败后斯坎德培和三兄弟被送往奥斯曼充当人质,此时他被迫信仰伊斯兰教,在经过一系列训练后斯坎德培成为奥斯曼的一名统帅,虽然斯坎德培深得苏丹信赖,但1443年趁着匈牙利讨伐奥斯曼帝国时举起反旗,之后皈依天主教,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标志,代表阿尔巴尼亚是“山鹰之国”,至今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也在使用。
随后25年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继续打游击反抗土耳其人,据记载他一生中共指挥过25场战役,其中取胜了24场,斯坎德培死后奥斯曼帝国席卷而来重新征服了阿尔巴尼亚地区,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逃散到意大利,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所以现在半数以上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自此在1912年阿尔巴尼亚正式独立之前,国内再也没有大规模反抗过奥斯曼帝国政权。
楼主在此地留影纪念一张😁
红色的街牌上印着斯坎德培的头像和出生日期
▲ 易卜拉欣·鲁戈瓦(Ibrahim Rugova)
易卜拉欣·鲁戈瓦是前科索沃总统,及科索沃主要政党科索沃民主联盟领导人,1989年南斯拉夫共和国修改宪法,取缔科索沃省的自治权利后,鲁戈瓦领导科索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以非暴力的方式来抗议,随后创建科索沃民主联盟,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后,鲁戈瓦成为首任科索沃总统,也被科索沃的人民称为国父。
一处由阳台改建成的礼服橱窗,上一层估计是一家旅行社,广告牌上写着“Discover America”, 悬挂的三面旗子全是美国国旗,可见美科之间不一般的关系,科索沃的人民不一般的亲美。
驶离科索沃这座还在修建中的城市,发现谷歌地图上有一处叫做“Kosovo Flag”的地方,结果到了这里是一展阿尔巴尼亚国旗呀!虽说两国同属阿尔巴尼亚种族吧,但毕竟还是两个实质国家呀,搞不懂怎么想的...
发现旁边不远处一座楼顶上居然有一个小自由女神雕塑🗽
Goodbye Pristina!👋
离开科索沃后下一站是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Београд),因为Google地图要绕路第三国,和楼主实际路线不相符,所以在此就不上图了,上面拍摄的这张是塞尔维亚境内的收费站,和我国的高速公路一样,上高速前拿卡下高速凭卡结账。
接近贝尔格莱德大概30公里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刷器要开到最大才能看得清前方的道路,驶入贝尔格莱德市区时偶遇塞尔维亚国会大厦。
▲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
本来计划着先去宾馆Check in然后吃个东西休息,结果居然碰上了下班时刻大堵车!左拐道根本就并不过去,All Right上了个桥直接开到了贝尔格莱德的新区,此时突发奇想是不是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遗址在这边,打开地图一看没错!
我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发生在科索沃战争期间,1999年5月7日23时45分,北约军中的美国B-2轰炸机发射五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三人当场遇难,炸伤数十名其他人,大使馆建筑在轰炸中严重损毁。2009年5月7日,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被炸毁的中国使馆旧址前竖立纪念牌,上面用塞尔维亚文和中文书写着“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
为何美国战机要轰炸我国使馆的理由众说纷纭,刨根问底也不能完全整明白,真正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珍爱和平,不要再重演这一幕悲剧。目前大使馆遗迹已经被施工挡板全部围起来了,透过一个小口能看到里面正在打地基施工,未来这里将拔地而起一座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
介绍牌上标着大厦的承建公司—山东高速集团,还有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信大厦的效果图。
一尊孔夫子的雕塑矗立在工地之前
▲ Hotel Srbija Garden Ex Garni
Srbija Garden宾馆的免费地下车库
在宾馆地下停好车后在前台Check in,录入护照信息的时候还给楼主端上了迎宾小酒和小点心,前台小哥和普遍欧洲人一样慢悠悠的工作,同时和楼主还聊了起来,其中说到他的一位朋友在中国教英语,what?!一位母语塞尔维亚语的塞尔维亚人在中国教英语...
Srbija Garden是四星级宾馆,大床房单晚60欧元包早餐,停车免费🆓
宾馆的一楼连接着一家餐厅,入住的客人在此就餐可以享受九折的优惠,询问餐厅服务员点了两个塞尔维亚的菜品,上菜真的是好慢好慢啊!至少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端上来,期间两瓶啤酒已经下肚了,虽然没看度数多少但后劲儿还挺大。
楼主目前在美东小住,游记中提前准备的图片都已用完,剩下的游记要等下个星期回国后整理上传,所以巴尔干目前就写到这里啦!大概两个星期之后会继续抛上新的行程,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收藏,也期待大家踊跃点赞哟!感恩!👍
宾馆旁偶遇一家同胞开的中式快餐连锁店“Asia Food”
▲ 绿色花环农贸市场(Пијаца „Зелени венац“)
贝尔格莱德的游览计划分为两部分,上午主要在市区内徒步观光,下午开车前往两个相对外围的景点—“卡莱梅格丹城堡”和“铁托墓”,徒步中途碰上一座红顶白墙的农贸市场,恰巧这里有dm化妆品店,进去顺便把擦脸的保湿霜买了。
清晨的贝尔格莱德街景
神奇地发现街边一家牙医店玻璃上印着中文“牙科放射学”几个字!😲
▲ 米哈伊洛大公街(Улица Кнез Михаилова)
米哈伊洛大公街是贝尔格莱德主要的步行商业街,1870年以塞尔维亚国君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命名,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罗马时期,当时这里是通往Singidunum城(贝尔格莱德前身)的主要通道,在19世纪时贝尔格莱德最有影响力和最富有的家庭都纷纷此修建住宅,慢慢又过了一个世纪米哈伊洛大公街逐渐成为了贝尔格莱德的购物区,以及城市的文化中心。
▲ 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Михаило Обреновић)
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生于今塞尔维亚境内的克拉古耶瓦茨(Крагујевац),并在此和贝尔格莱德度过了童年时光,他的兄长米兰·欧布雷诺维奇二世(Милан Обреновић II)身患绝症,经过一个月的统治后便离开了人世,随后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在未成年时登上了王位,因为年轻且缺乏政治经验,1842年被Toma Vučić-Perišić领导的叛乱推翻,度过了一阵流亡生活后,米哈伊洛于1860年9月被接纳为塞尔维亚亲王,1866年组建第一巴尔干联盟运动,1868年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在贝尔格莱德近郊的Košutnjak公园被刺客暗杀。(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楼主到这里的时间太早,所以清晨米哈伊洛大公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两旁的商铺也都是大门紧闭。
米哈伊洛大公街上矗立的街道指示牌
随便溜达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莱卡搭的临时迷你展,叫做“魅力上海 Amazing Shanghai”,里面是莱卡相机拍摄的360°上海外滩全景照片,虽然里面不大但是绝对让塞尔维亚人震撼,就连楼主都小小地感慨了一下!😝
▲ 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Трг републике)
共和国广场是贝尔格莱德最主要的广场之一,它的四周建有一些贝尔格莱德知名的公共建筑,比如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和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雕像等。
▲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Народни музеј Београд)
国家博物馆是塞尔维亚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844年5月10日,藏品达四十多万件。最初此地是一家叫做“Dardanelles”的小酒馆,共和国广场改造期间酒馆被拆除,改建为现在的建筑物,由Fund Mortgage银行使用,在二战期间银行大楼遭到轰炸,穹顶的中心部分被摧毁,20世纪时这里才被用作国家博物馆。
▲ 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雕像
在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前是一尊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骑马雕像,关于他的事迹前面已经介绍过啦!在1882年准备安置米哈伊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雕像时,意外地挖地基发现了不同罗马统治时期的墓葬。
▲ 莫斯科酒店(Хотел Москва)
莫斯科酒店是贝尔格莱德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是塞尔维亚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也是贝尔格莱德最知名的地标之一,酒店的建设耗时约三年时间,于1908年开业,在二战时南斯拉夫王国被纳粹德国占领,这里成为了纳粹盖世太保的总部,因苏联是他们的死对头所以改名为“Hotel Velika Srbija”,二战后酒店重新成为文化精英最喜欢的聚会场所,目前莫斯科酒店有132间客房、6间套房和2间餐厅。
莫斯科酒店所在区域的地下拥有丰富的地下溪流,这也给附近大部分建筑物带来严重的问题,今天酒店的地下仍有11个活跃的泉水,因此莫斯科酒店旁边有一座喷水的小方碑。莫斯科酒店地址:Terazije 20, Beograd,官网:hotelmoskva.rs,电话:+381 11 3642071
▲ 沙皇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徒步前往贝尔格莱德新、老王宫时,发现一座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雕塑,对于他大家肯定不陌生,尼古拉二世是俄国末代沙皇,二月ge命爆发后沙皇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俄罗斯共和国,十月ge命爆发后尼古拉二世和家人被bu尔什维克逮捕并枪杀。
▲ 贝尔格莱德旧王宫(Стари Двор)
旧王宫是塞尔维亚欧布雷诺维奇王朝的王室住所,建成于1884年,宫殿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均遭到破坏,房顶上的圆顶建筑都在轰炸中被毁,二战后1944年才开始重修旧王宫,目前这里是贝尔格莱德市议会的办公场所。
贝尔格莱德旧王宫地址:Dragoslava Jovanovića 2, Beograd
▲ 贝尔格莱德新王宫(Нови Двор)
和旧王宫遥相呼应的是贝尔格莱德新王宫,建于1911-1922年间,新王宫是塞尔维亚王国和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卡拉乔杰维奇王朝的王室住所,1934年王室搬迁到贝尔格莱德的Dedinje宫,随后新王宫被改建成保罗王子博物馆,从1991年开始至今新王宫被用作塞尔维亚的总统府。
▲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Дом Народне Скупштине)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尼古拉·帕西奇广场(Трг Николе Пашића),建于1936年和2006年之间,历经好几位建筑师的设计与修改,历经各个政权的交替,这里曾被南斯拉夫共和国与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的议会所在地。塞尔维亚国会大厦地址:Trg Nikole Pašića 13, Beograd,入内参观需要预约,详情请查询官网:http://www.parlament.gov.rs或电话咨询:+381 11 3026100
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矛盾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前面在科索沃的游记中也系统的提及是两个不同民族的矛盾,国会大厦前布满了各种塞族人民抗议的横幅,上图是反对科索沃加入欧盟的意思。
红色的横幅上写着“Kidnapped and Killed Civilians by Albanian Terrorists!(阿尔巴尼亚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平民)”、“Families of Murder Victims want Justice!(谋杀受害者的家属想要正义)”
▲ 塞尔维亚邮政总局(Пошта Србије)
华为的P20 Pro超大画幅广告,霸气!👍
▲ Kajmakčalana陆军高级指挥部观察哨(Осматрачница са Кајмакчалана)
国会大厦的对面是先锋公园(Пионирски парк),公园一侧有一处石堆建筑,查阅资料是Kajmakčalana陆军高级指挥部观察哨,在一战时塞尔维亚军队越过阿尔巴尼亚撤退损失惨重,一段时间后在法国的帮助下又占据了Kajmakčalan山和马其顿防线,为了纪念这次战役把Kajmakčalan山顶的陆军高级指挥部观察哨运到了贝尔格莱德的先锋公园。
▲ 塞尔维亚财政部(Министарство финансија)
上图这座雕塑是纪念塞尔维亚公国国君米洛斯·欧布雷诺维奇一世(Милош Обреновић)宣布起义反抗土耳其统治者,开创了塞尔维亚欧布雷诺维奇王朝,被誉为塞尔维亚之父。
▲ 北约空袭遗迹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轰炸前南斯拉夫联盟,轰炸从1999年3月24日持续至6月10日,时间长达78天,向990个目标发射2300枚导弹、投掷14000枚包括贫铀弹和集束炸弹在内的炸弹,致使3500多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前南斯拉夫联盟的许多政府机构、工厂、医院和电视台等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包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不幸遇难。
为了纪念这场不幸的灾难,塞尔维亚政府将前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内政部大楼和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等建筑遗迹保留了下来,让世人缅怀逝者,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被北约轰炸后保留的前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遗址
这幅以女兵为首的大照片算是北约轰炸遗址旁的标志,上面塞尔维亚西里尔文不知道写的是啥。
街上塞尔维亚的兵哥哥,正在交谈的黑衣大哥不知是不是便衣,看穷游上的点评说北约轰炸遗迹这里不允许游客拍照,但楼主在此拍照并没有碰到军人或是警察的阻拦,也有可能他们没看见楼主在拍。北约轰炸遗迹的位置在Google Maps上没有确切的地址,可以搜索Zgrada Generalštaba这个位置便可抵达。
街上有一条横幅抗议西班牙支持科索沃加入欧盟,并附上西班牙语“No Pasarán!(不可能通过!)”
至此贝尔格莱德靠步行的景点全部游览完毕,如果有必须车人合一的朋友楼主只能给上一个小提示啦,上图是楼主步行中无意碰到的街趴牌,在贝尔格莱德Zona II区域允许车子最多停120分钟,但是具体怎么缴费就不得而知了...
▲ 卡莱梅格丹城堡(Калемегдански парк)
卡莱梅格丹城堡这个景区现在叫做“卡莱梅格丹公园”,是贝尔格莱德最大的公园和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也是贝尔格莱德最初建城的地方,城堡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的交界处一个125米的悬崖上,它的名字由土耳其语中的两个词组成:“Kale”(卡莱)意为“堡垒”,“ Megdan ”(梅格丹)意为“战场”,卡莱梅格丹城堡分为上城和下城,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相继被凯尔特人、罗马人、拜占庭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奥地利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占领。
楼主退了宾馆的房后直接开车来到卡莱梅格丹城堡,这里有付费的露天停车场,在Google Maps上直接搜索Parking即可,收费也不贵,具体位置在上图。👆
▲ 利奥波德门
楼主徒步从利奥波德门进入卡莱梅格丹城堡,利奥波德门位于城堡东部的前沿,是贝尔格莱德上城的正门,于1688至1690年奥地利第一次占领期间建造,1718年到1721年间在第二次占领期间完成了利奥波德门巴洛克的风格。
▲ Zindan门
Zindan门建于1440年至1456年之间,是贝尔格莱德上城东大门外侧建立的一个新防御工事,包括由两个对称半圆形塔楼保护的大门,塔楼上方有大炮平台,其侧围绕着防御的城墙,以此方式守护着贝尔格莱德上城。
▲ 古罗马兵营遗迹
在中世纪上城区的东北部,仍然可以看到罗马设防的痕迹与用砂岩块建造的矩形塔,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初接管了现在的贝尔格莱德,并统治了四个世纪,在Singidunm(贝尔格莱德的前身城市)的罗马军营,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建造在现今贝尔格莱德领土上的石头防御工事,从罗马征服Singidunum直到441年被匈人征服,它一直是罗马莫西亚省(Moesia)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公元91年左右它成为了Legio IV Flavia的总部,并在上城镇的高原上建造了兵营(Castrum),包括今天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大部分。
▲ 暴君门和Dizdar塔
暴君门是塞尔维亚霸王斯特凡统治时期唯一使用的门,大门与角塔混为一体,通过沟渠上的木桥才可以进入,是迄今为止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中世纪建筑之一,从15世纪中叶开始,这里是上城区的主要入口。
从卡莱梅格丹城堡俯瞰静静流淌着的多瑙河和萨瓦河,两条河流在此交汇。
▲ 代马特·阿里·帕沙的陵墓
上城中心区域的六角形建筑是代马特·阿里·帕沙(Damat Ali-Paša)的陵墓,是仍然保留在贝尔格莱德的少数土耳其建筑之一,代马特·阿里·帕沙是贝尔格莱德的统治者并且死在了这里,在塞尔维亚第一次起义期间陵墓被破坏,1818—1819年由维奇尔Vali Marashli Ali Pasha进行了翻新,代马特·阿里·帕沙这位著名的军事指挥官在1716年的彼得罗瓦拉丁(Petrovaradin)战役中去世,最初他埋葬在上城的苏丹苏莱曼清真寺中,但几年之后清真寺和坟墓被奥地利人摧毁了,19世纪中叶另外两位贝尔格莱德的统治者也埋葬在这座陵墓中。
▲ 巴洛克门背面
巴洛克门位于上城区东南部的城墙内,它建于1717至1739年奥地利统治时期的贝尔格莱德巴洛克式翻新期间,曾经大门上装饰的巴洛克装饰目前已不复存在。
▲ 萨哈塔
在萨哈塔偶遇中国旅行团,该塔建于1740至1789年间,它的底座是方形的,上部变成八角形,而屋顶则具有巴洛克建筑的所有特征,内部连续的螺旋楼梯依附塔的内壁,因为需要保持塔内的中央空间以容纳复杂的塔架机制。
沿着巴洛克门的外侧陈列着许多坦克、大炮和飞弹等武器,是一战二战时的武器?还是巴尔干半岛上战争的武器呢?楼主就不得而知啦...
突然楼主被巴洛克门旁的“酷刑博物馆”海报吸引了,欧洲有数不胜数的酷刑博物馆,展出的大部分都是中世纪至近代的酷刑用具,之前在阿姆斯特丹时参观过一个,这次想看看巴尔干半岛的酷刑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到了大门口居然不开放!不开放!💔
▲ 斯坦布尔门
斯坦布尔门(Stambol)的名字来自它位于通往伊斯坦布尔的主要路线上,“Stambol”是伊斯坦布尔的缩写,这个位置的原始大门可能叫做“帝国大门”或“君士坦丁大门”,建于18世纪初奥地利对堡垒的重建工程中,它有一个两层的巴洛克风格外观。
▲ 国王门
国王门位于城堡上城区的西南,尽管早在15世纪就已经建成了这座城墙,但国王门在之后很久才修建,此地第一座门是在1688年奥地利军队围攻后建造的,然而不到两年后,当奥斯曼军队占领该镇时大门被拆除,现在的国王门主要建于1693至1696年,当时是安德里亚·科纳罗(Andrea Cornaro)建造最早的炮兵工事之一,在1717至1736年的奥地利再次占领期间,大门获得了最后的形式,包括特色的巴洛克风格的门面和搁在砖石桥墩上木桥,我们目前看到国王门是在1928年城重修的。
▲ 胜利纪念碑
胜利纪念碑修建于1928年,高14米,碑身上方站立着一位青铜男性,左手拖着一只鹰,右手持剑,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纪念碑用以纪念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胜奥斯曼帝国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奥匈帝国。
远方大厦上矗立着华为的大广告牌,中华有为!💪
▲ 萨瓦河
▲ 罗马井
在卡莱梅格丹城堡内有一口罗马井,想要参观需要购买门票,具体多钱忘记了,但是门口的售票大哥很和蔼,很腼腆哈哈。
虽然名字叫做罗马井,但据考证实际当时是奥地利人建造的,命名为“罗马井”和奥地利人的野心有关,认为他们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最初1456年奥斯曼帝国进攻奥地利王国,当时贝尔格莱德是奥地利的要塞,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中,30名战败的奥地利反抗者被土耳其人投入罗马井,当时的罗马井可能仅仅是个粮仓,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互相用刀了解了对方的生命。
罗马井侧面切割图
奥地利人1717年再次占领贝尔格莱德期间,由于城堡内供水不足,为了解决供水问题开挖了罗马井,不幸的是挖掘是徒劳的,奥地利人挖了45米,已经低于旁边萨瓦河的水位线,但并没有发现任何水的踪迹,因为不透水的岩层阻断了罗马井和萨瓦河,后来奥地利人只好将其它地表水引入其中。
关于这口井有许多故事与传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说南斯拉夫王国将国家银行的黄金藏匿到了井里,纳粹德国派了三名潜水员检查井底,但奇怪的是这三名潜水员都消失在了井里。1954年一名男子将他的情妇扔到了罗马井,警察为了定他的罪,派了潜水员下井捞尸但一无所获,奇迹的是十天后这名女子的尸体浮出了水面,这件事后来被翻拍成电影《Love Affair》(恋爱事件)。
卡莱梅格丹城堡局部模型
▲ 薄记员门
薄记员门几乎位于上城的西北侧中间,最初由土耳其人建造,它的名字可以追溯到18世纪,指的是一个地区簿记员部长的称号,中世纪时在这个大门的位置,有一条小道连接到下城,是贝尔格莱德城堡上下城两个最重要部分之间唯一的通道,目前我们看到的薄记员门是在17世纪后期建造的,并在1960年重修。
▲ 1456年奥斯曼围攻纪念碑
纪念碑被用来纪念贝尔格莱德历史上最伟大和光荣的战斗—贝尔格莱德围城战,1456年7月21日至22日正是在这里,奥斯曼帝国和贝尔格莱德的捍卫者之间发生了决定性战斗,随着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上台后,发起了新一波征服巴尔干地区计划,当贝尔格莱德居民的住所与圣母安息教堂被摧毁时,该城的防御由匈牙利贵族匈雅提·亚诺什(Hunyadi János)领导,捍卫者共计约有1万至1万2千人,其中包括著名的传教士约翰卡斯特拉诺(Kapisztrán János)聚集的一些十字军,传说这场战斗异常的凶猛惨烈,光是一只无辜的麻雀就被三支箭刺穿了身体。
没有其它事件在贝尔格莱德的中世纪历史中被更频繁地描述和记录,这场围城战最终演变成激战,处于防御方的匈雅提·亚诺什在8月6日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攻击,直捣土耳其军队的大营,形式发生了逆转,受伤的默罕默德二世放弃围城而撤军,这场战役挽救了基督教的命运,教皇嘉礼三世(Callistus PP. III)声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同时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在颂扬这天,随后嘉礼三世下令所有的教堂为了纪念8月6日这天都要在中午鸣钟,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总结一下卡莱梅格丹城堡这个景区真的很大很大,里面的景点也很多,仿佛一个巨大的公园,楼主只大概逛了一下上城和一小部分下城,推荐游览时间要半天多,因为还要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铁托墓,然后驱车前往波黑的萨拉热窝,所以不能太过详细的游览啦,卡莱梅格丹城堡就写到这里咯!
贝尔格莱德偶遇行驶中的有轨电车🚃
▲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Музеј Југославије)
离开卡莱梅格丹城堡后,楼主驱车前往贝尔格莱德最后一个要参观的景点—铁托墓,铁托墓和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在一起,只要导航抵达这里后就能看见露天的免费停车场。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是塞尔维亚的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于1962年5月25日开放,是贝尔格莱德市送给铁托70岁的生日礼物,南斯拉夫解体后曾一度关闭,目前整个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旧博物馆、5月25日博物馆和铁托墓。
楼主前来主要是为了参观铁托墓,可能大部分到此的游客都是奔着和楼主一样的目的,小亭子里的售票员出票后直接告诉你向后走就是铁托墓,后来得知博物馆在闭馆维修,楼主用西班牙学生卡买的半票200第纳尔。
铁托墓在博物馆后身一个叫做“花房”的地方,拾级而上会看到一尊身着戎装、披着大衣、双手后背的铁托全身雕塑。
▲ 铁托(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
铁托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是南斯拉夫革命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主席,他1892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小学毕业后给机械师当学徒,1913年铁托被征兵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后来重伤被苏军俘虏,送进了劳改营,1918年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掌管南共并成为总书记,组织解放军一方面反法西斯对轴心国作战,另一方面围剿国内亲塞尔维亚的祖国军和亲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二战取得胜利后铁托罢黜君主制,将马其顿、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黑山五个民族组建成联邦,重新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 铁托墓(Кућа цвећа)
这里便是铁托墓的大门,在门前有一个大喷泉正在喷水,下面就让我们进去一探究竟吧!
铁托墓也被称作“花房”,正如这个名字所说里面真的是布满了鲜花和植物,花房建于1975年,这里临近铁托的私人官邸,最初用作冬季的花园,里面还有铁托个人的工作区和休息区。
1980年1月铁托因病住进了医院,四个月后因心脏等器官衰竭后辞世,世界各地的政要参加了铁托的葬礼,根据他的意愿,铁托下葬在了花房内的大理石墓中,2013年他的夫人约婉卡·布罗兹(Даворјанка Пауновић Зденка)因心脏病发作,在贝尔格莱德逝世,并被安葬在铁托墓的左侧。
朴素大理石的铁托墓
▲ 参加铁托葬礼的国家代表团
来自世界上127个国家的209个代表团出席了铁托的葬礼,包括122个政府代表团、68个政党代表、4个解放运动代表团、9个国际组织代表团、6个来自移民俱乐部和协会的代表团,国家代表包括38位国家元首(4位国王,31位共和国总统和3位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5位王子、7位共和国副总统、6位国家议会议长、10位总理、3位副总理、12名外交部长、20名内阁成员和21名国家官员。
铁托的大纪年事表
▲ “青年接力”的接力棒
在花房的两侧有展示铁托生平的小展厅,其中一个摆满了各种样式的接力棒,接力棒是南斯拉夫人民献给铁托最具特色的礼物,由于其具有象征意义,在他一生中收到众多的礼物中脱颖而出,传递接力棒的传统源自南斯拉夫王国时期,1945年开始举行“青年接力”接力赛以纪念铁托的生日和南斯拉夫青年节,每年接力棒在整个南斯拉夫境内传递,最终于5月25日给予到铁托手中,交接接力棒的目的是为了象征性地呈现领导者与人民之间的沟通。
铁托亲自收到的接力棒来自南斯拉夫的党、军队和先锋队等众多组织,工作集体、协会、学校和乡镇居民每年都会传送他们当地的接力棒到贝尔格莱德,所以几乎每三位南斯拉夫人都会有一位都参加过这个活动,无论是设计、制作还是传递这个生日礼物。
身着戎装的铁托在南斯拉夫人民军体育场接收接力棒
上图铁托接收接力棒身着的制服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63年送给铁托的礼物
铁托使用过的写字台、座椅和书柜
▲ 蓝色列车
在二战结束后铁托为了出行访问,把卡拉多德维奇王朝前法院的火车车厢改造成了专列—“蓝色列车”,于1959年投入运营,蓝色列车以其外形的颜色命名,被认为是当时最豪华的火车,最高时速能达140公里每小时,蓝色列车可以满足铁托在国内外旅行时的居住、工作和礼宾等所有条件,今天这辆列车存放在塞尔维亚铁路车站,用于各种性质的活动。
▲ 铁托和他的夫人约婉卡·布罗兹在蓝色列车上
蓝色列车俗称“和平列车”,在1947至1977年之间,铁托在火车旅行中给南斯拉夫的开发和建设贡献了许多力量,传播不结盟运动的想法,以及对人类权利和自由民主的斗争,他遇到并和年轻人、劳动人民、政治家、名人交谈,它的第一名荣誉乘客是铁托本人,列车行驶了600多万公里,接触过60多位国家领导人、共产党总书记和解放运动团体,120多次带着和平使命访问了7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法国、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奥地利、希腊和苏联等。
▲ 蓝色列车内部
蓝色列车内部使用了许多珍贵的材料装饰,包括红木、花梨、胡桃、皮革、地毯、丝绸、带金线的金星玻璃,房间之间的隔断墙饰有木制的图案,镶嵌珍珠母制成的饰物、象牙色的木头和金属等。
▲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签名照
在1971年铁托访问英国时,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赠予他的签名照。
铁托在贝尔格莱德机场欢迎到访的伊丽莎白二世以及她的家人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参观贝尔格莱德市议会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新贝尔格莱德的友谊公园内签署留言簿
1980年5月5日,铁托的遗体被蓝色列车沿着铁路从卢布尔雅那运到贝尔格莱德,火车中途停在萨格勒布,在车站外的广场上,南斯拉夫人民瞻仰铁托的遗体,随后火车继续沿着“青年接力”的路线行驶。
▲ 铁托的葬礼
1980年5月8日,南斯拉夫最高官员和其家人在花房前向铁托致以最后的敬意。
1980年5月8日,世界最高领导人和高级代表团对铁托表达了最后的敬意,世界最高领导人包括有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本·杰迪德、保加利亚元首托多尔·日夫科夫、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国务院秘书长姬鹏飞、华国锋主席、英国首相撒切尔、英国菲利普亲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古斯塔夫·胡萨克、朝鲜主席金日成、埃塞俄比亚元首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希腊总统康斯坦丁、几内亚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
国务院秘书长姬鹏飞和华国锋主席
在花房的大门口有一个售卖纪念品的小柜台,仔细一看居然有两张铁托访问中国时的明信片,很有意义喔!拿到手里发现还是带磁性的,这种明信片加冰箱贴二合一的产物还是头一次见到,另外还拿了一个铁托头像的冰箱贴,心满意足!至此塞尔维亚的全部景点全部打卡参观完毕,接下来即将前往萨拉热窝!Go!
开车行驶在塞尔维亚田野间的公路上,两旁空无一人,来往的车辆也几乎没有几辆,再见啦塞尔维亚,虽然护照上被盖了科索沃的入境章,希望下次还可以顺利入境,不要拒我啊啊啊啊!👋
▲ 贝尔格莱德至萨拉热窝路线图
从贝尔格莱德自驾前往萨拉热窝全程300多公里,因地势多山所以要开5个多小时左右,不过楼主作为青年老司机这段路程不在话下。
山路突然拐了一个弯便行驶到了塞尔维亚和波黑的边境,塞尔维亚边检简单地盖章放行后,另一个拐弯便到了波黑的检查站,和高速上岔路出口的收费站一样,左右只有两个边检亭,给波黑的警察护照和汽车行驶本后,警察大哥特意问我要了保险Green Card,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便盖章放行,因为弯路紧急不适合拍照就没有边检站的照片啦。
驶向萨拉热窝的山路上,旁边突然出现一座红瓦的小镇,趁着前后没有车楼主驶入了一旁的荒地上,拍照前拿起手中的Google Maps得知它的名字叫“弗拉塞尼察(Vlasenica)”,这绝对算是楼主和它的一面之缘,以后别说是来到此地了,就算是波黑可能以后也没机会再踏入了。
波黑境内的道路九曲十八弯,而且都很狭窄,楼主本以为临近萨拉热窝时便会出现一大片平地,然后逐渐出现楼房等建筑,事实恰恰相反,在你不经意拐了一个山路的弯弯时,便驶入了闻名世界的萨拉热窝。
▲ 拉廷斯基莫斯酒店(Hotel Latinski Most)
从山路这侧驶入萨拉热窝的是老城,成群结队过马路的游客映入眼帘,前往宾馆的路上擦肩而过萨拉热窝的旧市政厅,上图黄色的小楼便是今日下榻的Hotel Latinski Most,位置真的是超级超级满意,就在闻名遐迩的拉丁桥旁边。
在酒店的右侧是一小片空地,专门用来停放顾客的小车车,而且是免费的哟!随后按门铃进到宾馆的二楼Check in,前台是一个很热情很漂亮的波黑小姐姐,给楼主提供了萨拉热窝的地图并且介绍了一些著名的景点。
在酒店的右侧是一小片空地,专门用来停放顾客的小车车,而且是免费的哟!随后按门铃进到宾馆的二楼Check in,前台是一个很热情很漂亮的波黑小姐姐,给楼主提供了萨拉热窝的地图并且介绍了一些著名的景点。👍
▲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说起萨拉热窝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次知道它是波黑的首都,第三个也是临出发前做攻略得知,上个世纪有一部在南斯拉夫和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临行前实在是来不及看了,在写这段萨拉热窝的游记前,楼主特意恶补了一下这部分辨率320P的反法西斯电影。
▲ 萨拉热窝事件
再来说说闻名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提起它相信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人肯定都知道,上图对楼主再熟悉不过了,从上学时的历史课本和课外书中没少见这幅插图,20世纪塞尔维亚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波黑也希望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塞尔维亚合并为一个斯拉夫国家,1914年6月28日,是塞尔维亚为了纪念摆脱奥斯曼统治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检阅了一场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演-习,相当具有挑衅的含义,这一举动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演习结束后费迪南大公夫妇进入萨拉热窝城,被塞族学生青年普林西普(Гаврило Принцип)在拉丁桥一侧用手枪刺杀,该刺杀行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 拉丁桥(Latinska ćuprija)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座横跨在米里雅茨河上的拉丁桥,历史上在1541年的人口普查记录中第一次提到了拉丁桥,记载最初这里是皮革工人侯赛因建造的木桥,目前我们眼前的石桥是在1798-1799年间建造的,上图左侧粉色楼房的位置便是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地方。
从侧面远观这座著名的拉丁桥,在此说明一下楼主是傍晚抵达的萨拉热窝,然后出宾馆去整体转了一圈,转天早晨要走的时候因为清晨的萨拉热窝更加的有魅力,所以决定再转一圈去,感受清晨无人喧扰的萨拉热窝,所以图片中偏冷色调的照片都是第一天傍晚拍的,正常色系的是转天清晨拍摄的,只不过游记中揉在了一起。
这么著名的地点必须留下一张照片😄
拉丁桥的桥面只能走行人,不允许机动车驶入喔!
各种的桥上都会被锁上各种的锁,看来全世界的都有不约而同的风俗。
在拉丁桥的桥头矗立着一座玻璃材质的“萨拉热窝遇难受害者纪念碑”,用以纪念被刺杀的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玻璃上标示着最初的石质纪念碑于1917年6月28日在此揭幕,1918年波黑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之后的南斯拉夫王国),所以一年后这座用以纪念奥匈帝国继承者的石碑被移除。
▲ 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Muzej Sarajevo 1878–1918)
在拉丁桥的北面有一座粉色的楼房,目前这里是萨拉热窝的1878-1918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营业时间的原因,楼主傍晚和清晨两次来均未开门,留下一个相当大的遗憾,在博物馆的位置,就是世界著名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斐迪南大公夫妇就是于此被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的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六10:00-18:00,周日闭馆,官网:muzejsarajeva.ba
来上一张平面图解释一下萨拉热窝发生的最后时刻以及拉丁桥和博物馆的位置,1914年6月28日上午约十点,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抵达萨拉热窝火车站,此时有7名塞尔维亚族刺客混在欢迎的人群中,随后大公夫妇乘坐敞篷车前往市政厅,途径两名刺客前因胆怯而未下手,车队行进至Cumurja桥时,一名叫内德利科·查布林诺维奇(Nedeljko Čabrinović)的刺客向斐迪南夫妇投掷出一枚手榴弹,大公下意识用手一挥后,手榴弹滚到了车后并爆炸(上图黄色的位置),只有一些护卫和群众受伤,内德利科马上服下毒药并跳河企图自杀,但被赶至的军警拘捕,之后斐迪南大公改变行程,决定到医院去探望一名受伤的副官,但随从忘记告知领头的车队,一行人行至拉丁桥的一侧时(上图骷髅位置☠️),刺客普林西普突然窜了出来,以距离大公夫妇不到两米的位置连开两枪,行凶后的普林西普企图吞下准备好的毒药自杀,结果药物过期未遂,斐迪南大公和索菲夫人送至医院后不治身亡。
在博物馆的外墙上有一处碑记,这里也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地方,上面用波斯尼亚语和英语篆刻着“1914年6月28日于此地,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和他的夫人索菲。”
在萨拉热窝城内的历史景点旁都会有电子讲解牌,需要用手机下载APP后使用,楼主没有下载,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来研究如何使用喔!
因为博物馆营业时间的原因,楼主无法进入参观算是一个遗憾,拍了拍外墙橱窗内的老照片,上图是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塞族刺客普林西普被拘捕的情景。
参与刺杀行动的被告们被带至法庭,上图左三为普林西普。
法庭上正在审判刺客们,前排的刺客们几乎都是双手交叉在胸前,脸上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
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索菲出殡的车队
拉丁桥一侧正在揭幕斐迪南夫妇遇难的纪念碑,1919年被新成立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移除。
萨拉热窝街景
▲ 米里雅茨河(Miljacka)
参观了著名且重要的拉丁桥和萨拉热窝发生地后,楼主顺着米里雅茨河边溜达,那就先来介绍一下萨拉热窝城内横河上的各种桥吧!
▲ Drvenija桥(Drvenija Most)
曾经在米里雅茨河上有许多座木质桥梁,但建于1898年的Drvenija桥是最后一座,1988年建筑公司Hidrogradnja彻底将桥重建,向城市捐赠来目前这座带有象征性木质栏杆的钢筋混凝土Drvenija桥。
▲ Ćumurija桥(Ćumurija Most)
Ćumurija桥最初是建于16世纪的一座木桥,1919年被改建为金属材质,它的名字“Ćumurija”含义为“木制的灰烬”,在桥的旁边是巴扎集市,因集市内的工匠将铸剑的灰烬倒入米里雅茨河而得名。
▲ Šeher-Ćehajina桥(Šeher-Ćehajina ćuprija)
Šeher-Ćehajina桥大概建于16世纪中期,是奥斯曼帝国统治萨拉热窝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相传当时萨拉热窝的统治者Hajji Hussein下令将一颗钻石💎镶嵌在桥下的柱子上,位置只有他最亲密的手下知道,如果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用来变卖修补萨拉热窝这片的伊斯兰教区,没过几天这颗钻石便被偷走,被捕的年轻人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为了把钻石送给自己的女友,审判官得知原因后可怜他并释放,但前提是要把钻石归还给它的主人。
米里雅茨河边有好几个波黑和土耳其的国旗,因为历史的种种原因,天主教徒、东正教徒、伊斯兰教徒和犹太教徒都混居在这座萨拉热窝城中,因此萨拉热窝也被称作是“巴尔干半岛上的耶路撒冷”。
▲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Sarajevska Vijećnica)
旧市政厅是楼主驶进萨拉热窝内第一座记忆深刻的建筑,它的外观看起来和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场(Plaza de Toros Las Ventas)很像,都属于摩尔复兴式,是奥匈帝国时期萨拉热窝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最初由捷克建筑师Karel Pařík于1891年设计,但遭到奥匈帝国波黑的行政长Béni Kállay的批评并终止了该项目,是不是因为风格太过于北非的伊斯兰化了呢?
随后奥匈帝国的建筑师亚历山大·威特克(Alexander Wittek)在1892-1893年间继续接手了市政厅的建设,但遗憾的是转年因疾病而去世,最终整栋建筑由Ćiril Iveković完成,旧市政厅建于历史折衷主义的风格之中,主要以摩尔式表达为主,其风格来源于西班牙南部和北非的伊斯兰艺术。
从1896年开始这里便是萨拉热窝的市政厅,1949年用作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在1992年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役中,塞族武装的炮击使旧市政厅建筑严重受损,大约700多份手稿和书籍化为灰烬,一些市民和图书管理员试图在塞族狙击手里抢救一些书籍,导致一人死亡,战后经过四个周期的修复,旧市政厅最终在2014年的5月9日重新对外开放。旧市政厅地址:Obala Kulina bana, Sarajevo 71000,开放时间:全年09:00-20:00,官网:vijecnica.ba
▲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Gazi Husrev-begov bezistan)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建于16世纪上半叶,平面为矩形,顶部为筒形结构,共五个出入口,最初这里是贩卖布料的市场,目前里面都是卖一些日用品、衣服和纪念品的小商店。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五个出入口之一
▲ Tašlihan考古遗址(Tašlihan)
在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和Hotel Europe之间是一片考古遗址,在16世纪时这里曾建有一座商队驿站,萨拉热窝在当时是一座连接东西商贸重要的通道。
萨拉热窝的土耳其老城区叫做“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穿街走巷两旁各种建筑的风格,有一种身处在伊斯坦布尔的感觉,伴随着新鲜的空气楼主又溜到了塞比利喷泉这个位置,只不过清晨的景象更加的古朴和优雅,下面就来看看傍晚的塞比利喷泉是什么样子哈哈!
▲ 塞比利喷泉(Sebilj)
塞比利喷泉是被人称做“鸽子广场”中央的一座木质喷泉,是萨拉热窝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喷泉建于奥斯曼州长Mehmed Pasha Kukavica统治下的1751年,在中世纪时这里是最主要的交易市场,在土耳其语“ Baščaršija ”中的“Baš”代表重要的,“čaršija”代表交易中心的意思。
在萨拉热窝有轨电车是当地居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1885年欧洲第一辆有轨车在萨拉热窝投入运行,动力是靠马来拉,当时这里还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萨拉热窝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全天24小时运营的电车,世界上第一个全天候运营电车的城市是旧金山。
▲ 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Baščaršijska džamija)
在广场的一侧是建于1528年的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它内部最具特色的是解决日光的照射和非常棒的声学效果,但由于清真寺大门紧闭,所以楼主无法进入去领略了,由于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建在萨拉热窝的经济中心,所以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商人给清真寺捐赠财产以维系它的布道。
▲ 旧东正教堂(Stara pravoslavna crkva)
旧东正教堂全称“圣天使加百列和米歇尔教堂(塞尔维亚语:црква св. Арханђела Михаила и Гаврила)”,是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堂,它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539年奥斯曼的文献中。
在旧东正教堂的墙壁上,有一幅典型东正教样式的圣母玛丽亚怀抱耶稣的壁画。
萨拉热窝街景
▲ 萨拉热窝钟楼(Sahat-kula)
萨拉热窝老城内的钟楼也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钟楼由奥斯曼帝国驻波斯尼亚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beg)建造,高30米,是波黑境内21座钟楼中最高的,时钟显示的是农历时间,每当指针指在日落时刻的12点,即是穆斯林马格里布祈祷的时间,1874年塔楼上的传统土耳其时钟被伦敦Gillett&Bland公司制造的机制所取代。
在《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的电影镜头中,有一幕瓦尔特在钟楼上射击纳粹德军,为了躲避前来支援的更多德军,瓦尔特顺着绳索从钟楼的另一面逃走。
▲ 铜匠街(Kazandziluk)
萨拉热窝的老城内还保留着几百年前奥斯曼统治时期的样貌,除了工匠们的脸庞换了一代又一代,整条街的两侧大部分都是制作和售卖铜器的店铺,几乎每个店门口都有一位匠人在敲打制作铜制的器皿。
铜制咖啡用具包括一个咖啡壶、几个咖啡杯、一个托盘和一个糖料盒,铜器上的各式花纹都是由工匠用小锤一点一点敲打出来的。
清晨的铜匠街商铺都还没有营业,一家咖啡馆儿的门口聚集了把喝咖啡当作早餐的当地人。
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纳粹特务假扮游击队员去找钟表匠谢德接头,谢德为了保护瓦尔特,明知道可能一去无回还是毅然前往,其中一个片段就是穿过楼主目前脚下的铜匠街。
正在铜匠街上巡逻的波黑警察
傍晚的铜匠街上人声鼎沸,感觉特别乱特别拥挤,不如清晨的感觉好,但是清晨又看不到敲打的工匠,好纠结啊...😖
楼主随机找了铜匠街上的一家换汇店,因为只待一个晚上所以换啦50欧,相当于96波黑马克左右,用于吃个晚饭、买几个冰箱贴就足够啦!
▲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因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下令修建而命名,它是波黑最大的历史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建筑之一,清真寺包含宗教学校、土耳其浴室、拱形市场和陵墓等建筑,其中宗教学校建成于1538年,为了纪念总波斯尼亚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的母亲塞尔柱·苏丹娜(Seljuk Sultana),所以当地人都称它为“Seljuklia(塞尔柱)”,学校属于封闭型,里面有一座小庭院,以及从学生房间通往教室的柱廊,学校内除了学习苏菲主义和诵读迪克尔经(Dhikr),还教授基本的伊斯兰知识。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高47米的宣礼塔
在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战争中,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作为波斯尼亚人的象征所以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坏,1996年战争结束后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进行了重修,其中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沙特阿拉伯的资助。历史上的1898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开始使用电力和照明,是奥匈帝国历史上第一座使用电力的清真寺(当时的波黑属于奥匈帝国统治)。
禁止吸烟、禁止穿裸露服装入内和禁止使用无人机
在清真寺院子的中间,老栗树的树荫下优雅地矗立着一座迷人的大理石喷泉,最初的喷泉建于1530年,其屋顶置于由拱门连接的八个木柱上,喷泉除了装饰性很强之外,流出的水用于穆斯林进入清真寺前洗脸、手臂和脚的小净等功能。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正殿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正殿的大门
在清真寺的东侧有两个陵墓,是波斯尼亚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 Beg)下令建造的,右边是格兹·胡色雷·贝格自己的陵墓,左面小一点的是奥斯曼帝国将军默拉特·贝格·塔迪奇(Murat beg Tardić)的陵墓。
在萨拉热窝好几个地方都看到了这种绿底白星月的旗帜,和巴基斯坦的国旗很相似,挂在这里肯定和巴基斯坦这个国家没啥关系,红底白星月是土耳其国旗,所以楼主猜测可能是某个伊斯兰组织或教派的旗帜吗?有了解的小伙伴可以为楼主指点一下迷津,感谢!🙏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地址:Sarači 8, Sarajevo 71000, Bosnia and Herzegovina(在铜匠街内走就能碰见)或Google Maps搜索“Gazi Husrev-beg's Mosque”,开放时间:今年的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2:00 14:30-16:00/斋月期间9:00-12:00 17:30-19:00/今年的10月31日-明年的4月1日 9:00-11:00,更多信息可以查询官网:begovadzamija.ba
▲ 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隔线(Sarajevo Susret Kultura)
走在Ferhadija步行街上,突然你会发现地上一个大大的分隔线—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隔线,从本质上来讲萨拉热窝是一个连接东西方的城市,从文化上来讲东方代表着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教,西方代表着奥匈帝国和基督教,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两种文化相遇碰撞以至于逐渐融合的地方,楼主参观过东面的各种清真寺等景点后,准备迈入充满西方元素的萨拉热窝。
▲ 圣心主教座堂(Katedrala Srca Isusova)
圣心主教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天主教萨拉热窝总教区的座堂,一般大家都称它为“萨拉热窝大教堂”,建于1884-1887年间,整体模仿法国第戎圣母院,采用哥特式外观和罗马复兴式元素,在20世纪初的萨拉热窝保卫战中,圣心主教座堂受到了一定的损坏。
圣心主教座堂地址:Trg Fra Grge Martića 2, Sarajevo 71000, Bosnia and Herzegovina,开放时间:夏季09:00至17:30(周一除外),冬季09:00至16:00(星期日及星期一),官网:https://katedrala-sarajevo.com/#(网站有繁体中文)
在圣心主教座堂的前方矗立着一座教皇若望·保禄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雕塑,用以纪念教皇在1992-1995波黑内战中推动当地的和平,1997年若望·保禄二世到访萨拉热窝,2010年萨拉热窝的穆斯林议员反对圣心主教座堂门前矗立保罗二世的雕塑,教区发言人多马斯域神父(Rev. Ivo Tomasevic)认为各界应平常心看待教宗雕像。
教堂门口的广告牌,好像是介绍一个纪录片的,还获得了2016年度博物馆奖入围者和2017年欧洲博物馆学院奖提名。
越往Ferhadija步行街西面走越像是一条购物街,各种西欧的品牌店鳞次栉比的排列在两旁。
欧洲跨国巴士公司Eurolines的门店
萨拉热窝也有年轻人中意的潮店,橱窗内陈列着刚刚发售的Air Jordan 11 Low Cool Grey.
本地小朋友的柔道馆
▲ 永恒之火(Vječna vatra)
永恒之火纪念碑位于Mula Mustafa Bašeskije、Titova和Ferhadija三条大街的交汇处,在萨拉热窝解放一周年的1946年4月6日落成,纳粹德国和法西斯独立国家克罗地亚之前占领萨拉热窝四年,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萨拉热窝牺牲的军人和平民受害者。
在长明灯的背后是波斯尼亚语的碑刻,大致的意思是:带着勇气,波黑战士的血脉,克罗地亚、黑山和塞尔维亚旅光荣的南斯拉夫军队,与萨拉热窝爱国者共同努力和牺牲,1945年4月6日,塞尔维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解放了,对陨落英雄的永恒荣耀和感激之情,为了解放萨拉热窝和我们的祖国,解放一周年之际,感激萨拉热窝。
▲ 塞尔维亚东正教堂(Saborna Crkva Rođenja Presvete Bogorodice)
塞尔维亚东正教堂的本名为“耶稣降生大教堂”,建于1863年至1868年之间,在当时萨拉热窝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维拉耶(Bosanski pašaluk)行政区,兴建教堂的资金大部分由塞尔维亚族的商人承担,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Abdülaziz)和塞尔维亚国君米海洛·欧布雷诺维奇三世(Михаило Обреновић)分别为兴建教堂捐赠了500杜卡特(Ducat),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也派遣了专业的工匠建造圣幛,1868年教堂建成后,耸立的高塔成为了穆斯林保守派心中的痛点,他们希望对非穆斯林建筑施加传统限制,1872年为了保障教堂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奥斯曼帝国的长官部署了部队和加农炮来保障庆典的安全。
“好空调格力造!”楼主闲逛时发现一副格力空调的广告,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走进了萨拉热窝人民的家中,相信我们国家的软硬实力越来越棒!💪
▲ 波黑国家美术馆(Umjetnička galerija Bosne i Hercegovine)
波黑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946年10月11日,收藏有6000多件艺术品,在1992年至1995年萨拉热窝围困战中,美术馆坚持开放并举办各种展览。
▲ 波黑陆军俱乐部(Dom Oružanih snaga Bosne i Hercegovine)
波黑陆军俱乐部建于1881年,最初这里是一片墓地,1870年奥匈帝国的领事馆买下该地,开始为了兴建一座天主教堂,后来符腾堡国王于1880年建造了一个官邸赌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赌场一直是社交的活动中心,直到俱乐部成立,举办展览和开演讲,并于1881年举行了第一场军事音乐会。
▲ 萨拉热窝国家剧院(Narodno pozorište)
萨拉热窝国家剧院成立于1921年11月,由捷克籍建筑师卡雷尔·帕瑞克(KarelPařík)设计,全萨拉热窝共有160多座建筑的设计出自他手,例如之前的萨拉热窝市政厅,1946年11月9日,萨拉热窝歌剧院以B. Smetana的《以货易货的新娘》首映式开始其艺术活动,同年也成立了萨拉热窝芭蕾舞团。
清晨在国家剧院前广场上酣睡的大狗狗们,仔细观察这些流浪狗的耳朵上都有黄色的标签,估计政府都是有档案的。
偶遇一处居民区旁的遗迹,四周都被挡板遮挡起来了,查看Google Maps上标记这里曾经是一座哈勒姆·卡林·哈吉·阿里清真寺(Harem Kalin hadži Alijine džamije).
▲ 波黑中央银行(Centralna banka Bosne i Hercegovine)
波黑中央银行是根据1997年6月20日在波黑议会上通过法律设立的,该银行于1997年8月11日开始运作,根据货币发行局安排发型本国货币,以固定汇率1波黑马克兑换0.51129欧元,覆盖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基金,从而维持货币稳定。
▲ 黄堡(Žuta Tabija)
萨拉热窝行程上最后一个景点是位于东面高地上的黄堡,黄堡的附近都是居民区,路边的空地上即可免费停车,拾级而上通过上图的小门就可以进去,无门票。
黄堡面积不大,更像是一座小炮台,里面目前经营着一家咖啡馆儿,依次摆放着许多绿色的座椅,黄堡建于1727年至1739年之间,最初是一座加农炮堡垒,1878年曾是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防御工事,经历数次的毁坏与重建,目前我们脚下的黄堡是1998年修复的。
站在黄堡可以一览无余地眺望整个萨拉热窝,楼主借用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视角,感受了一下和平年代的美好。
借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纳粹德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与比绍夫的开场和结尾来结束萨拉热窝的旅程: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我可以发誓,瓦尔特简直就是个幽灵,我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 科瓦西墓园(Šehidsko mezarje Kovači)
从黄堡可以看到下面的科瓦西墓园,这里埋葬着在波斯尼亚战争中牺牲的穆斯林军人,首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主席团主席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Alija Izetbegović)也埋葬于此。
离开波黑的萨拉热窝,此次旅程下一站是黑山的佩拉斯特,从萨拉热窝到佩拉斯特全程250多公里,因为全程无高速且多山路,所以需要行驶4个半小时左右。
因为和开始的行程有变化,从索菲亚飞回马德里的航班不是每天都有,所以黑山的行程只能规划在一日内游览完,然后晚上开到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Tirana),查了查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也没啥亮点,索性从热门度最高的科托尔(Kotor)和佩拉斯特(Perast)二选一,对比再三最终楼主敲定了后者。
在波黑境内的国道上行驶要注意牛牛和羊羊🐂🐑
听说汽车轮胎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带有盐分,而羊需要盐分补充体内的元素,所以在好多国家都会看到羊群在路中央觅食着什么,没有在网上找到确切的答案,有专业的人士可以留言给楼主指正哟!
▲ 波黑Deleuša边检站(Granični prijelaz Deleuša)
通过波黑的Deleuša边检站出境很顺利,在另一侧的黑山弗拉奇诺维奇边检站(Granični Prijelaz Vraćenovići)入境也很顺利,检查了行驶证、绿卡保险、护照和楼主的西班牙学生居留卡后放行,行驶了大概一百米后发现护照上没有盖入境章,为了避免出境麻烦也为了留个纪念,楼主把车子听到路边颠儿颠儿的跑回边检,找黑山警察盖上了入境章。
刚进入黑山境内不远就没有了柏油路,各种渣土车和推土车正在铺盖新路,上图这段还算是平整的,后面有几公里根本都是碎石路,本来租的这辆小Kia的性能就很一般,楼主十分害怕扎胎所以行驶的很慢很慢...
行驶了一部分平整的泊油路后,TomTom导航把楼主带入了一条山间小路,慢慢的是越开道路越窄,以至于后面的路根本没法会车,而且旁边就是悬崖...到后面又变成了坑洼的泥土碎石路...从波黑到黑山这段路程真的是给楼主留下了心里阴影,具体道路和周边环境见下图...
终于...终于...楼主安全地抵达了佩拉斯特,在进入小镇的出入口前可以停车,这里会有看车的年轻人收取车费,楼主停车后小哥儿热情主动给楼主解释收费,5欧元/辆,在黑山是使用欧元的哟!
佩拉斯特建在海边,左右各有一个停车场,无论沿着E80公路的哪个方向行驶都可以到达,Google Maps上就可以找到停车位置,楼主停在了上图的Parking 2.
佩拉斯特坐落于维里格海峡(Verige strait)对面,背靠卡森山(Kason)山麓,整个小镇充满了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在17-18世纪时,佩拉斯特是一个繁忙鼎盛的商业港口,拥有100多艘商船,本地的船员以其技巧和勇气闻名。
▲ 斯梅贾宫(Smekja Palace)
踏入佩拉斯特首先看到一座刚翻新的建筑“斯梅贾宫”,斯梅贾宫由两部分组成,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764年,我们眼前的这座新宫殿完工于20世纪30年代,斯梅贾家族是当地的水手家庭,佩塔尔·斯梅贾(Petar Smekja)在航运贸易上取得了成功,为波罗的海国家和威尼斯之间的经济联系做出了贡献,1748年他被授予“ Konte(伯爵)”头衔,1779年这个家庭被授予为贵族。
▲ 圣马克教堂(Crkva sv. Marka u Perastu)
夹在两栋建筑物中间的是建于1760年的圣马克教堂,属于罗马天主教,教堂为文艺复兴的巴洛克风格。
▲ 圣尼古拉教堂(Crkva sv. Nikole u Perastu)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佩拉斯特的中心,始建于1616年,整个教堂是从科尔丘拉运来的石材建成,外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教堂正面刻有为佩拉斯特人在1654年战胜土耳其人的铭文。
教堂的主保圣人为圣尼古拉(Sanctus Nicolaus),他就是被世人所熟知圣诞老人的原型,因为在天主教中圣尼古拉是水手的守护神,而佩拉斯特又是一座航运贸易发达的城镇,水手们远航前和归来后都会来此默默的祷告吧!
▲ 马蒂娅·兹马耶维奇(Matija Zmajević)
在圣尼古拉教堂前的小广场上有两座半身雕塑,上图这位是1680年出生于佩拉斯特的马蒂娅·兹马耶维奇,28岁时因为与当地维克·布约维奇公爵(VickoBujović)家族产生矛盾,导致其死亡而被迫出走,随后在伊斯坦布尔被俄罗斯大使彼得·托尔斯泰(Пётр Андреевич Толстой)推荐给沙皇彼得一世,并被授予为海军上将,马蒂娅·兹马耶维奇建立起了赫赫有名的俄罗斯黑海舰队,重创瑞典海军,奠定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霸主的地位。
▲ 特里波·科科哈(Tripo Kokolja)
特里波·科科哈是佩拉斯特著名的画家,他因将静物画和山水画艺术引入亚得里亚海东部而闻名,1661年特里波·科科哈出生在佩拉斯特,当时这里还属于威尼斯共和国,他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是受安德里亚·兹马耶维奇主教(Andrija Zmajević)的委托,为对面海中的圣母岩石教堂绘制壁画。
▲ 佩拉斯特钟楼(Zvonik)
钟楼算是佩拉斯特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全镇最高的建筑,钟楼建于1691年,高55米,从小门进入后向售票员支付3欧元就可以登顶领略一番佩拉斯特峡湾的全景~
钟楼内的机械构造
楼顶的铜钟
站在钟楼顶上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整个峡湾的全景,海中两座孤零零的小岛也是佩拉斯特必去也是最具特色的,待楼主下塔前往一探究竟。
远处的两座小岛分别是左面的圣乔治岛(Ostrvo Sveti Đorđe)和右面的岩上圣母岛(Gospa od Škrpjela).
楼主正沿着岸边走时,突然一位黑山大爷招呼楼主乘他的小船,可以带我前往其中的岩上圣母岛,询问价格大爷说往返5欧元,可以等着楼主参观过岩上圣母教堂后返程,Deal!痛快成交上船!🤝
楼主上船后,大爷又等了2-3分钟,招呼着看看有没有其他游客也要过去的,最终这艘小船的乘客只有我一个哟!哈哈!
坐着大爷的小船慢慢驶出了佩拉斯特岸边
▲ 圣乔治岩岛(Otocic Sveti Dorde)
在科托尔湾内有两座以岩石为主体的小岛,一座是圣母岛,另一座是上图的圣乔治岛,圣乔治岛是天然的岩岛,在1813年10月14日围攻卡塔罗战役中(“卡塔罗”就是今天黑山的“科托尔”),英国皇家海军战胜了驻守在圣乔治岛上的法国驻军。在岛上建有一座12世纪时修建的圣乔治本笃会修道院,此外佩拉斯特最古老的墓地也在上面,目前圣乔治岛属于私人财产和领地,不对任何游客开放,所以无法登陆参观。
▲ 《死之岛》(Die Toteninsel)
很有可能《死之岛》这幅画作的灵感来源于圣乔治岛,它是瑞士德籍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最著名的一幅画作,共画了《死之岛》数个不同的版本,所有版本都描绘一位船夫和一位白色站立的人,画中白色的人一般认为是希腊神话中冥王哈得斯(ᾍδης)的船夫卡戎(Χάρων),船上放置的白色物体大概是棺材,船下是地狱边界的阿格龙河,作者布克林本人并没有亲身在公众面前解释过这幅画的意义,上图是《死之岛》的第一版,目前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圣母岩岛(Gospa od Škrpjela)
楼主乘坐的小船距离圣母岩岛越来越近,圣母岛和旁边的圣乔治岛略有不同,圣乔治岛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岛礁,而圣母岛是人工堆砌而成的小岛。据传说在1452年7月22日,船员们发现在此处一座礁石上隐约显示出圣母怀抱耶稣的圣像,自此之后每当佩拉斯特的船员回港,都会在礁石处投掷石头保佑祈祷,逐渐形成了一座小岛,到如今每年的7月22日日落时分,人们投掷石块的“Fašinada”传统还在延续。
▲ 岩石圣母教堂(Chiesa della Madonna dello Scarpello)
因为圣母岛是人们逐渐投掷石块而成的人工岛,所以最初岛上是一座建于1452的小教堂,后面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教堂也逐渐扩建起来,建起了钟楼,整个建筑呈现出巴洛克风格,目前我们眼前看到的岩石圣母教堂翻新于1772年。
在岩石圣母教堂的门口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穿着蓝马甲售票,门票好像是4欧元还是5欧元记不太清了,就记得服务态度很好,一进去里面人超多......
教堂的祭坛正下方,就是当初发现圣母像所在的礁石位置。
还记得前文介绍圣尼古拉教堂前亩的两尊雕塑吗,上图的壁画就是雕塑之一特里波·科科哈(Tripo Kokolja)的杰作,他共为岩石圣母教堂绘制了68幅壁画。
教堂内墙壁上镶嵌的银质浮雕,内容描绘的是佩拉斯特海湾内的发展。
旁边的小博物馆里还有一尊绘有日本人物的花瓶,好想知道它是怎么远渡重洋到达这里的......
参观圣母岛加上岩石圣母教堂大概半个小时就搞定,大爷在外面不耐其烦的等着我,好感动,给善良的黑山大爷来一张特写!📷
黑山大爷不仅船开的不错,态度也比较Nice,让楼主在船头随便坐,感受一把迎风破浪的感觉,顺便麻烦大爷给楼主拍了两张照片哈哈哈!😂
小船慢慢地回到了佩拉斯特岸边,因为十分满意来回的体验感,多给了大爷5欧元,不是楼主烧包,这是一份金钱买不来的愉悦感!哈哈!💸
至此短暂的黑山一日游临近尾声,说实话楼主没有待够,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黑山的科托尔等地转一转,这一片真是度假放松的好地方,好啦!根据日程接下来要马不停蹄的赶紧驶入阿尔巴尼亚啦!🇦🇱
See U Perast!See U Montenegro!🇲🇪
黑山 佩拉斯特 → 阿尔巴尼亚 地拉那 220km 驾车全程4个半小时左右,这段路程黑山无高速,阿尔巴尼亚是部分高速且免费。
从佩拉斯特前往阿尔巴尼亚的路上,途径好多好多欧美人度假的区域,从这几天途径的国家来看黑山是旅游业最成熟的国家。顺利盖出境章并驶出黑山,入关阿尔巴尼亚时前面的警察检查护照,后面的警察用笔在本上记录驶入的车牌照,楼主向边检警察索要入境章时居然和我说没有......
行驶了一段不平坦的阿尔巴尼亚公路后,终于上了高速......楼主在出发巴尔干的旅程前咨询了好多租车行,所有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允许把汽车驶入阿尔巴尼亚,不让开进科索沃我还能理解,毕竟是属于塞尔维亚的争议地区,但是为啥大家都这么嫌弃阿尔巴尼亚呢.....后来在网上查了查原来阿尔巴尼亚是丢车大国,看来没有车行想冒丢车的风险,所以楼主在阿尔巴尼亚境内开车要格外的小心,一个是没有在规定范围内行驶,另一个是在阿尔巴尼亚境内车子属于无保险状态,出了事儿全部要楼主承担。
▲ 奥斯特里亚酒店(Hotel Austria)
晚上10点多终于抵达酒店,Hotel Austria是从Booking上选的,距离市中心的景点都比较近,虽然评分等级是4星,但也就国内3星的样子,单晚一间房是48.71欧元,地下可以免费停车。🅿️
地拉那清晨的街景
▲ 地拉那广场酒店(The Plaza Tirana)
转天睡醒了后楼主慢悠悠地拿着相机出去四处转转,说实话玩儿了这么多天加上时间很赶真的有点儿累了...地拉那整座城市就是很Normal的感觉,突然旁边的一座很现代的建筑物吸引了我,原来它是地拉那的五星豪华酒店The Plaza Tirana,酒店高85米,共有24层。
▲ 地拉那大清真寺(Namazgâh Mosque)
途径还正在施工建造的地拉那大清真寺,1991年阿尔巴尼亚的Communism政府垮台后,天主教的主座教堂和东正教的主座教堂相继修建起来,阿尔巴尼亚是欧洲伊斯兰教占多数的世俗国家之一,全国有60%左右的人口是穆斯林,截止到2016年阿尔巴尼亚的穆斯林没有属于自己的大清真寺,只能在街面上祈祷礼拜。2010年地拉那市长埃迪·拉马(Edi Rama)决定建造一座大清真寺,最多可容纳4500人在寺内礼拜,大清真寺的资金来源于土耳其宗教事务局,建成后是巴尔干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 坦纳斯桥(Ura e Tabakëve)
坦纳斯桥是一座建于18世纪土耳其统治时期的行人石桥,当时坦纳斯桥连接着地拉那和东部高地的圣乔治路,圣乔治路是牲畜和农产品进入地拉那的大路,石桥穿过肉店和皮革工人所在地区的拉纳河(Lanë),所以也被称作“皮革桥”。
▲ 地拉那金字塔(Piramida)
这座外形神似“金字塔”的建筑是由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女儿普兰维拉·科拉内齐(Pranvera)和他的丈夫以及两个建筑师共同设计的,1988年10月14日开幕,用于纪念掌权阿尔巴尼亚40年的劳动党书记霍查(Enver Hoxha),里面陈列着他的遗物。
1991年后随着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的瓦解,地拉那金字塔停止了其作为博物馆的职能,数年后成为会议中心和展览场地使用,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金字塔被北约和人道主义组织用作基地使用。
自2001年以来金字塔的一部分已被阿尔巴尼亚媒体Top Channel和Top Albania Radio用作广播中心,而结构的其余部分如今残破不堪,墙上的玻璃有的也被砸破,地拉那政府曾经设想将金字塔拆除,在原有区域修建议会大楼或歌剧院等,结果都被群众反对,2018年随着一个新项目揭晓,地拉那金字塔变成了一个面向年轻人的IT中心,重点是计算机编程、机器人技术和初创企业。
▲ 教皇方济各(Franciscus)
在地拉那金字塔一侧的街道上,有一尊天主教教皇方济各的半身塑像,用于纪念2014年方济各访问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这次访问教皇为了大力促进欧洲一体化建设,9月21日星期日上午10点教皇在特蕾莎修女广场(Sheshi Nënë Tereza)举行弥撒,并与其他宗教及基督教其他宗派领导人会晤,此次访问受到了ISIS的暗杀威胁。
不要随地小便!摄像头录下来给你传Youtube上!
▲ Reja-Inside the Cloud
在阿尔巴尼亚的国家美术馆前是一座搭建的艺术品,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设计,白色透明的装置结构构建出几何形状,看起来像是云朵,也像是腾空而起的一团雾气。☁️
▲ 阿尔巴尼亚农业部(Drejtoria e Përgjithshme e Gjendjes Civile)
▲ 地拉那钟塔(Kulla e Sahatit)
地拉那钟塔建于1822年,当时阿尔巴尼亚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地,由总督埃特姆·贝·莫拉杰(Haxhi Ethem Bey)下令修建,最初塔楼上的时钟是从威尼斯购置的,1928年从德国购买的时钟替代了原来的威尼斯时钟,但在二战时被摧毁,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时钟可是1970年代生产自中国的哟!
▲ 斯坎德培广场(Sheshi Skënderbej)
斯坎德培广场是地拉那的重要地标之一,以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命名,斯坎德培在前面科索沃的游记中有介绍,科索沃人其实也是阿尔巴尼亚人,两个国家是共同的民族,所以斯坎德培是他们共同的民族英雄。
斯坎德培广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时期,广场上曾建有众多大楼,还有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雕塑,1991年2月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政权倒台后,雕塑被被示威者推倒和拆除。
▲ 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Muzeu Historik Kombëtar)
国家历史博物馆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开幕于1981年10月28日,馆内以阿尔巴尼亚各个不同时期划分展览,分为古代、中世纪、阿尔巴尼亚文化、阿尔巴尼亚在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共产主义时期和特蕾莎修女等多个展区。
博物馆就不参观了,实在是这些天赶路没心情也没体力了,其实来阿尔巴尼亚楼主最最最想亲眼看见的,就是国家历史博物馆上面这幅创作于共产主义时期的巨型马赛克画,在好多介绍阿尔巴尼亚的文章中可都是拿它当的封面哟!壁画中间是高举步枪和国旗的两男一女,三人带着笃定的目光大步迈向前方。
壁画从左到右记录了伊利里亚时代到二战时期,阿尔巴尼亚人民团结起来奋勇保护国家的情景。
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相关信息:
地址:Sheshi Skënderbej 1, Tirana 1000, Albania,开放时间:周二—周六 10:00-17:00 周日 9:00-14:00 周一闭馆,门票:200列克,官网:http://www.mhk.gov.al/
▲ 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
广场一侧的中央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雕塑,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都是共同的阿尔巴尼亚民族,所以之前在科索沃也会有斯坎德培的雕塑,楼主就复制一下之前对他的介绍附在下面啦!👇
斯坎德培1405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家庭,其父是众多反抗奥斯曼统治的小领主之一,反抗失败后斯坎德培和三兄弟被送往奥斯曼充当人质,此时他被迫信仰伊斯兰教,在经过一系列训练后斯坎德培成为奥斯曼的一名统帅,虽然斯坎德培深得苏丹信赖,但1443年趁着匈牙利讨伐奥斯曼帝国时举起反旗,之后皈依天主教,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标志,代表阿尔巴尼亚是“山鹰之国”,至今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也在使用,随后25年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继续打游击反抗土耳其人,据记载他一生中共指挥过25场战役,其中取胜了24场,斯坎德培死后奥斯曼帝国席卷而来重新征服了阿尔巴尼亚地区,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逃散到意大利,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所以现在半数以上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自此在1912年阿尔巴尼亚正式独立之前,国内再也没有大规模反抗过奥斯曼帝国政权。
▲ 埃特姆贝清真寺(Xhamia Et'hem Bej)
斯坎德培一侧是建成于19世纪初的埃特姆贝清真寺,清真寺和旁边的钟塔都是由总督埃特姆·贝·莫拉杰下令修建的,在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时期,埃特姆贝清真寺被强制关闭,在1991年1月18日,尽管遭到当局政府的反对,但仍有1万多人来此集会抗议,警方没有进行任何的干预,目前清真寺恢复了宗教的用途,也开放给游客参观,但是目前正在维修期间外面全被围了起来。
▲ 地拉那文化宫(Pallati i Kulturës)
在地拉那文化宫这片区域曾经是古老的巴扎集市和Mahmud Muhsin Bey Stërmasi清真寺,但在霍查的统治下全部被夷为平地,修建起这座傻乎乎的苏联式建筑文化宫,文化宫奠基时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象征性的挖下第一块石头,并在1963年竣工,现在阿尔巴尼亚国家图书馆和国立阿尔巴尼亚歌剧院及芭蕾舞剧院都位于地拉那文化宫内。
一座没查到任何资料的雕塑....在这里就不介绍略过啦...
▲ 无名战士(Ushtari i panjohur)
“无名战士”这座雕塑在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时期放置的,雕塑中的士兵举着拳头和步枪奋力向前,用以纪念在二战期间,与意大利侵略者勇敢抗争的阿尔巴尼亚军人。
▲ 萨拉公墓(Varrezat e Sharrës)
除了地拉那市内的景点,最后楼主准备驱车前往曾经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领导人霍查的墓看看,霍查墓位于一个叫做萨拉的墓园,距离地拉那市中心大概7公里左右,当你临近这片墓园时会发现街边都是棺材铺和丧葬用品店,拐进一个大斜坡旁边是个村子,汽车可以随便停在路旁,只要不挡道就可以,整个墓园是免费参观的,自驾的小伙伴在Google Maps上搜索“Varrezat e Sharrës”即可找到。
刚停好车就有三个小孩扒车窗问你是不是找霍查墓,早就在网上看到了会发生的这一幕,又由于霍查墓和其他人都葬在一起,所以索性给了2欧元就让这三个小孩带着楼主去吧,谈话间得知他们都不上学了,而且还要楼主多给点钱买可乐喝......
▲ 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霍查本人吧,1908年霍查出生于土耳其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南部吉诺卡斯特(Gjirokastër),因为祖上几代都是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霍查(阿訇),所以他的家族便姓“霍查”,霍查曾经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留学,在法国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并加入组织,在二战前夕霍查领导阿尔巴尼亚抵抗者抵抗意大利军队的占领,二战末期与盟军对抗纳粹德国,随后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阿尔巴尼亚这一落后贫穷的巴尔干小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和主张被称为“霍查主义”,在国际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苏联和中国决裂并攻击各国各党领导人著称,在霍查执政后期,他主持制定了阿尔巴尼亚1976年宪法,宣布消灭国内一切宗教、税收和内外债,还宣称阿尔巴尼亚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上图暗红色大理石便是霍查的墓地,1985年4月11日,霍查因心脏病在首都地拉那去世,享年76岁,结束了他对阿尔巴尼亚长达40年的统治,在一系列的告别仪式后,霍查被葬入阿尔巴尼亚祖国烈士陵园。1991年4月26日,阿尔巴尼亚成立了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议会作出决定,将霍查和非烈士遗骸迁出烈士陵园,霍查的陵墓在5月3日转葬在地拉那郊区的萨拉墓园,和普通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葬在了一起。
参观了阿尔巴尼亚最后的景点霍查墓,楼主开车启程此次旅途中最后一个国家—马其顿,当时2018年它还叫“马其顿”,没想到过了一年已经改名为“北马其顿”,好啦不多说啦,车子没有保险赶紧离开阿尔巴尼亚吧!行驶的途中楼主偶然发现旁边的村里有个小孩儿在骑摩拜单车,没错!就是橙色印着Moobike的摩拜共享单车!查了一下摩拜没有开通阿尔巴尼亚的业务啊...那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从旁边意大利偷来的...因为意大利有摩拜,看来不光是汽车,连自行车也没能放过......
因为在阿尔巴尼亚使用不了华为手机的天际通,楼主的西班牙手机卡在非欧盟地区没有信号,所以就非常信任的使用了TomTom导航,TomTom的距离最短模式真是一点也不在乎行驶者的感受,So大家千万别按照上图这个路线走,走不通!路没修好!
前面在黑山TomTom导航已经坑过楼主一次驶入了悬崖峭壁旁的山路,这次居然导出来一条没有修好,仅能徒步的山路,开始在半路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好心的阿尔巴尼亚大叔告诉楼主这条路走不通,楼主还不相信......开着开着感觉路挺新的啊,就是根本没有其它的车辆,偶尔还会有村子里的老爷爷和我挥手打招呼。
此时楼主还没有认识到路线错误的严重性,偶尔下车点根烟拍拍美丽的风景~
还有塌方的路段,看起来不太结实,小心翼翼的驶过......
偶遇一位不知国籍的大哥,背着各种行囊缓慢的走过,友好地Say Hello~
这就是可行驶的路的尽头......前面的路还未开通,挖掘机独自停靠在一旁,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楼主还是不甘心,下车往上面走了几百米,确定走不通后十分Sad的准备掉头往回开,哎!悔恨刚才没有听大叔的劝告...
上图才是从阿尔巴尼亚驶入北马其顿的两条正确线路!蓝色的这条需要过境科索沃,全程336Km左右,灰色的这条可以直接驶入北马其顿,无奈导航最后规划的第一条线路,虽然从第三国驶入科索沃将来会有无法入境塞尔维亚的风险,但是顾不了这么多了,就从这条路开吧!
▲ Morinë-Vërmicë边检站(Vendkalimi kufitar Morinë - Vërmicë)
前面蓝色的是科索沃的边检,这次入境科索沃可没有前两天那么顺利,给警察递过去护照和西班牙学生居留卡后,警察示意不允许通过,并呼叫上级来处理楼主的入境事宜,因为西班牙学生居留卡和正常欧盟的居留卡颜色不一样,楼主将车子停在路路旁,可能是后来他的上级翻到了楼主护照上的美签,后来很凶很明确的说到西班牙学生居留无效,但是放楼主入了关并没有在护照上盖章。所以总结一下,第一是没有美签和欧盟长居的小伙伴不要选择这条路线,第二个是护照上有第三国出入科索沃的出入境章后面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进入塞尔维亚。
值得一提的是科索沃境内的高速很新很好开,到了北马其顿边检的时候天色已晚,在此提示一下可以入境北马其顿的条件:1.拥有有效的北马其顿签证。2.拥有有效的申根多次签证。3.拥有有效的欧盟居留卡。4.拥有有效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签证。西班牙学生居留卡无效,年轻的警察看了楼主的学生居留和护照后有些迟疑, Don't worry!楼主主动给他提示了护照上有加拿大和美国的签证,盖章入境So happy!
▲ 歌剧院酒店(Opera House Hotel)
开了一路的山路终于在晚上9点多抵达斯科普里的歌剧院酒店,单晚房价45.05欧元,可以免费停车,Booking链接在游记的首页干货中有。
Opera House Hotel评分为四星,Booking评分7.5,其实是国内三星的样子,但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房型为一室一厅,而且能免费停车,当楼主准备上床休息会儿时,突然出现一只乱扑腾的飞蛾,吓死老子了...
所以这一晚楼主抱着被子把卧室的门紧闭,跑到厅里的沙发睡了一晚...
窗外斯科普里的夜景🌃
▲ Old City House Restaurant(Стара Куќа)
躺着躺着肚子好饿,下楼询问了前台的马其顿小哥哥,指导楼主旁边100米左右有一家叫做Old City House Restaurant的餐厅非常不错。
Google Maps评分4.5哟!
楼主点了一份不知道什么名字的牛肉,打包带走折合11欧元左右,因为晚上入境的北马其顿,没有来得及换钱,所以用Visa卡支付没有问题,关于味道那绝对是杠杠的,唯一的不足是没有餐具......
在沙发度过了愉快的夜晚后,早晨爬起来洗漱接着一天的行程,远处是山上的凯勒城堡。
退房后把收拾好的行李放进了后备箱,提着相机准备斯科普里徒步一日游!
意大利Fiat汽车的广告牌,看看这三种型号的小车儿价格9900至14990欧元不等,但早有耳闻这牌子的车质量不咋地......
路过一面阿尔巴尼亚从古至今的马赛克墙,路边修车的马其顿大哥和楼主有好地摆弄着功夫的手势,嘴上“Jackie Chan!Jackie Chan!”
最初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希腊化的马其顿人,他们建立了古老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更是带领着将士们横扫欧亚非大陆,建立起伟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但如今这里经过岁月的更迭,目前北马其顿境内生活着马其顿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等,这也是为啥在斯科普里会有上图带有阿尔巴尼亚国旗的马赛克壁画啦。
诞生在斯科普里的阿尔巴尼亚人特蕾莎修女
▲ 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
壁画的正对面是一尊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塑像,这是继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之后楼主在巴尔干的大地上第三次看到他的雕塑,再来一遍抛上之前的介绍......
斯坎德培1405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家庭,其父是众多反抗奥斯曼统治的小领主之一,反抗失败后斯坎德培和三兄弟被送往奥斯曼充当人质,此时他被迫信仰伊斯兰教,在经过一系列训练后斯坎德培成为奥斯曼的一名统帅,虽然斯坎德培深得苏丹信赖,但1443年趁着匈牙利讨伐奥斯曼帝国时举起反旗,之后皈依天主教,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标志,代表阿尔巴尼亚是“山鹰之国”,至今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也在使用,随后25年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继续打游击反抗土耳其人,据记载他一生中共指挥过25场战役,其中取胜了24场,斯坎德培死后奥斯曼帝国席卷而来重新征服了阿尔巴尼亚地区,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逃散到意大利,剩下的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所以现在半数以上阿尔巴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自此在1912年阿尔巴尼亚正式独立之前,国内再也没有大规模反抗过奥斯曼帝国政权。
街边的斯科普里旧巴扎全景图
▲ 斯科普里旧巴扎(Стара чаршија)
斯科普里的旧巴扎巴尔干半岛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巴扎市场,至少从公元12世纪拜占庭时期开始,它就成为斯科普里的贸易中心,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斯科普里期间,旧巴扎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商业中心,这里曾经经历过5场灾难,分别是1555年斯科普里大地震、1689年斯科普里火灾、1963年斯科普里地震、一战和二战,目前我们脚下的旧巴扎是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复的。
在旧巴扎找到一家上图黄色换汇的店,准备换点儿北马其顿的第纳尔,看看钱包里富裕好多前两天各种巴尔干半岛国家的货币,一想留两张作纪念,其它都换了买点冰箱贴啥的,换汇的大哥就是不要塞尔维亚第纳尔,和楼主说塞尔维亚就是“Shit”,不知道是不是前南斯拉夫的历史原因,想问问为什么大哥英语也不太好,就是恶狠狠的对着塞尔维亚第纳尔说Shit!
一家灿灿发光的金店橱窗
军品古董店,楼主不是军迷不太懂,有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进来转转,说不定能淘到什么宝贝哈哈。
上图中的是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Мурат Пашина Џамија)的宣礼塔🕌
▲ 哈曼浴室(Чифте-амам)
哈曼浴室位于斯科普里旧巴扎之中,由波斯尼亚贵族、奥斯曼将军伊莎·贝格·伊沙科维奇(Isa-Beg Ishaković)于15世纪中叶建造而成,这座土耳其浴内部将男性更衣室和女性更衣室分开,设有共浴区,还有三间高温的独立房间,其中一间为犹太人使用,目前哈曼浴室已经停止其沐浴的功能,是马其顿国家美术馆的一部分。
▲ 凯勒城堡(СкопскоКале)
凯勒城堡也被称作“斯科普里城堡”,位于瓦尔达尔河左岸的高地上,这里也是斯科普里的城市最高点,历史上最初的堡垒建于公元6世纪的罗马时期,其建筑材料来源于斯科普里郊区的斯库皮地区,在公元518年的地震中城堡被毁,2010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城堡的遗迹中发现了建于13世纪的教堂,政府准备建立一座教堂的遗迹博物馆,结果使得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和马其顿族爆发了冲突,并造成10人受伤,在巴尔干这片土地上,不同族裔不同信仰的族群有永远无休止的争端。
▲ 腓力二世广场(Плоштад Филип II)
游走参观过斯科普里的老城区,下面楼主就接着去辛塔尔区转转,辛塔尔区是斯科普里的新城区,同时也是目前的中心城区,但是老城和新城相隔很近,走路10分钟左右就到啦!进入辛塔尔区迎面的感觉就是超级超级新!怎么比喻呢,就像是你走进一个刚装修好的新家中,脚下是整洁的地面,崭新的建筑物,路旁还矗立着各种希腊式的雕塑。
▲ 腓力二世(Филип II Македонски)
上图这位单手撰拳的大哥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在少年时,腓力曾在当时称霸全希腊的底比斯做人质,同时接受了伊巴密浓达将军(Ἐπαμεινώνδας)的军事和外交教育,364年腓力回到马其顿,并篡夺了侄儿阿敏塔斯四世(Αμύντας)的王位。即位后腓力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扩张雄心使自己开始崭露头角,利用外交技巧,以缴交贡物来解决派奥尼亚人和色雷斯的入侵,于前359年在战争中击败3千名雅典重装步兵,在公元前353年,腓力介入希腊城邦间的第三次神圣战争,雅典最终与马其顿签定了菲洛克拉底和约,结束这场战争,随后他不时插手各城邦的骚乱,最终称霸希腊。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参加女儿克丽奥佩脱拉(Κλεοπάτρα)的婚礼时,被他的近身护卫官保萨尼亚斯(Παυσανίας)刺杀。
关于马其顿2014计划(Скопје2014):
“马其顿2014”计划由当时执政党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马其顿民族统一民主党(VMRO–DPMNE)计划并实施,该项目于2010年正式宣布,主要包括建设大学、博物馆和政府大楼等建筑,以及竖立描绘马其顿地区历史人物的雕塑,项目共建造约20座建筑物和40多个古迹,目前我们在辛塔尔区所看见的崭新建筑和雕塑都是归功于这次项目。
▲ 马其顿母亲之泉
▲ 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Споменик Св.Кирил и Методиј)
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是东罗马帝国著名的传教士,他们出生在目前希腊的萨洛尼卡(Θεσσαλονίκη),这对兄弟被东正教和天主教同时封为圣人,最影响深远的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两兄弟创造了西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目前西里尔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是排在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后世界第三多人使用的文字系统。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一般将儒略历5月11日定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日”,而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一般将7月5日定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日”。
▲ 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与圣瑙姆( Свети Климент Охридски.СветиНаум)
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是中世纪时的保加利亚圣人、学者、作家、斯拉夫人的启蒙者和保加利亚东正教第一大主教,他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最杰出的门徒之一,参与格拉哥里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创作,并在斯拉夫人中普及和传播基督教化。他是奥赫里德文学院(Охридска книжовна школа)的创始人,并被一些斯拉夫人视为教育和语言的赞助人。
圣瑙姆是中世纪保加利亚作家和启蒙者,他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七个使徒之一、斯拉夫人的传教士,他也是圣西里尔与圣美多德最杰出的门徒之一,曾经参与格拉哥里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创作。圣瑙姆是普雷斯拉夫文学学校(Преславска книжовна школа)的创始人之一,随后在奥赫里德文学院工作,9世纪保加利亚正教会成立后,圣瑙姆是首批圣徒之一。
▲ 乔治·普列夫斯基(Ѓорѓи Пулевски)
乔治·普列夫斯基是马其顿的一位作家,从1980年代起他公开表达马其顿民族不同于保加利亚,并区分出来另一种马其顿语,是马其顿主义的早期拥护者,一般在保加利亚都认为他是保加利亚人。
▲ 萨洛尼卡的船夫(Гемиджиите)
“萨洛尼卡的船夫”是保加利亚无政府组织,在1898年至1903年之间活跃于奥斯曼帝国,组织成员主要来自马其顿的韦莱斯(Велес),其中大多数是塞萨洛尼基男子高中(Солунска българска мъжка гимназия Св. св. Кирил и Методий)的年轻毕业生,该组织由保加利亚无政府主义者Slavi Merdzhanov激进化,最初他们的目标是伊斯坦布尔,但在1901年Slavi Merdzhanov被奥斯曼帝国处决后,该组织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目前希腊的塞萨洛尼基,从1903年4月28日至5月1日,该组织在塞萨洛尼基发起了恐怖爆炸袭击运动,他们的目的是吸引大国注意奥斯曼帝国对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压迫。
▲ 斯科普里石桥(Камен мост)
石桥横跨在横穿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河(Вардар)上,它是斯科普里的象征,同时在斯科普里市徽上也有这座石桥的元素,石桥最初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于1451年至1469年修建在罗马桥基础上,当时桥上也用作处决犯人的场所,最著名的是反抗奥斯曼统治的基督徒卡尔波斯(Карпошово)在此被处决。1944年纳粹军官将炸药放在桥上,应城市知名人士的要求,德国人在最后一刻放弃,桥梁得以免于破坏,我们目前看到的石桥重建于1994年,长214米,宽6米。
▲ 马其顿广场(Плоштад Македонија)
这里是北马其顿境内规模最大的广场,也是斯科普里目前最核心的地方,广场面积18500平方米,南斯拉夫解体后,第一任总统基罗·格利戈罗夫(Киро Глигоров)在此宣布马其顿独立。
▲ 骑马战士(Воин на коњ)
在马其顿广场中央的这座雕塑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亚历山大大帝,楼主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结果一查资料它的官方名称叫做“骑马战士”,雕塑于2011年9月8日正式落成,以纪念马其顿共和国独立20周年,总共花费约750万欧元。
雕塑的底座有8名青铜士兵
来都来了拍一照片留作纪念吧!随机在广场找了一位带着女儿的爸爸,大哥拿过手机后装作一副要偷手机逃跑的样子,可乐死我了....回来还反问楼主问什么不追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下图就是大哥和他女儿的背影。
▲ 保加利亚沙皇塞缪尔(Самоил)
塞缪尔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沙皇,他是沙皇罗曼(Роман)的第二个儿子,在他统治期间控制了大部分的巴尔干地区,被保加利亚人民视为英雄统治者。
马其顿广场上华为的广告牌👍👍👍
▲ 马其顿考古博物馆(Археолошки музеј 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
▲ 眼桥(Most Oko)
▲ 马其顿门(Порта Македонија)
马其顿门是斯科普里的一座凯旋门,于2011年开始建设,2012年1月竣工,为了纪念马其顿共和国建国20周年,它也是之前提到“2014斯科普里”计划的其中之一。
马其顿门旁边站着两个警察,楼主感觉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
▲ 北马其顿议会大厦(Собрание на север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
议会大厦供北马其顿共和国议会使用,是北马其顿的国家立法机关,为一院制,议会共有123名议员,全国划分六个选区,每个选区按照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20名议员,还有3名议员来自于侨民,每届任期4年。
▲ 尼古拉·卡列夫(Никола Карев)
在奥斯曼统治马其顿期间,尼古拉·卡列夫是保加利亚和马其顿的革命者,1903年他出生在今北马其顿的克鲁舍沃(Крушево),后来他被称为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ВМРО)的地区领导人,也是保加利亚工人社会民主党的成员(BRSDP),今天他被公认为北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英雄。
北马其顿议会大厦前排列着手持盾牌的警察,来应对对面抗议的游行群众。
游行示威的北马其顿群众
楼主开始以为是因为马其顿的国名问题和旁边的希腊邻居有什么瓜葛,结果看了摆在地上的抗议牌,写着“停止针对马其顿的大屠杀”、“停止与法西斯主义者的谈判”,搞不懂他们具体抗议的主题,还是继续我自己的行程吧......
▲ 女战士公园(Парк Жена - борец)
▲ 特蕾莎修女纪念馆(Меморијална куќа Мајка Тереза)
特蕾莎修女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出生在斯科普里的人道主义者、诺贝尔获得者、阿尔巴尼亚裔天主教修女特蕾莎,特蕾莎修女从1910年到1928年曾住在此地,但是纪念馆的建筑已经不是当年的房子,而是现代化的改建版本,纪念馆由北马其顿政府资助,文化部实施,在2009年北马其顿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Никола Груевски)亲自为纪念馆揭幕。
纪念馆外墙的多国语言铭牌中,写着中文的“马其顿共和国国家研究院 特蕾莎修女纪念馆 斯科普里”。
纪念馆前的特蕾莎修女塑像
▲ 特蕾莎修女(Sancta Teresia de Calcutta)
特蕾莎修女原名阿涅泽·冈婕·博亚久(Anjezë Gonxhe Bojaxhiu),是阿尔巴尼亚裔印度籍罗马天主教修女及传教士,她出生在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州的斯科普里,在马其顿生活近十八年后,特蕾莎迁往爱尔兰,后前往印度,并在印度度过其后半生。
1950年特蕾莎修女创立罗马天主教仁爱传教会(Missionariarum a Caritate),为患有艾滋病、麻风和结核者提供居所,运营粥厂、药房、诊所、儿童及家庭咨询机构、孤儿院和学校。仁爱教会成员必须贞洁、贫穷以及服从三誓愿,以及第四个誓愿“全心主意为最贫苦的人服务”,2012年仁爱教会在全球133个国家活动,修女数目超过4500人。
特蕾莎修女曾获得诸多荣誉,包括1962年拉蒙·麦格塞塞奖(Ramon Magsaysay Award)及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2016年9月4日天主教会为特蕾莎修女封圣,她9月5日去世的日子成为天主教的圣日。
特蕾莎修女纪念馆相关信息:
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20:00 周六和周日9:00-14:00,电话:+389 2 329 0674,官网:http://memorialhouseofmotherteresa.com/contact/
特蕾莎修女曾经睡过的床
特蕾莎修女使用过的纱丽
1950年仁爱传教会传教士的原始教义,特蕾莎修女深夜跪在祝福的圣礼前写下了这个教义解释。
特蕾莎修女年轻时的照片
特蕾莎修女生平纪年表
1989年10月2日,特蕾莎修女与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及其夫人珍·惠曼(Jane Wyman)在洛杉矶。
1983年11月24日,特蕾莎修女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印度会面。
纪念馆的顶层是一座礼拜堂
▲ 圣康斯坦丁和圣埃琳娜东正教堂(Православна црква Константин и Елена)
在特蕾莎修女纪念馆几百米的旁边,是一座正在修建中的东正教堂—圣康斯坦丁和圣埃琳娜东正教堂,在2009年在市中心建造这座教堂时,引起了民间、政治和宗教的骚动,加剧了信仰东正教的马其顿人与庞大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之间的摩擦,2009年3月,一群宗教激进分子与抗议该建筑项目的斯科普里建筑学院学生发生冲突,引发了暴力事件,为了避免进一步的骚动,北马其顿当局已将土地捐赠给了马其顿东正教。
徒步沿着腓力二世大道(Филип Втори Македонски)返回酒店,北马其顿的行程打卡完成,整个巴尔干9国+1个世界上不承认的德左旅程全部完结,回酒店拿车准备前往保加利亚索菲亚,明日在机场还车后飞回马德里。
再看一眼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河
启程驶离斯科普里市区,北马其顿境内的高速公路状况不错,以阶段性收费。
北马其顿 斯科普里—保加利亚 索菲亚全程250Km左右,开车需要3小时40分钟,途径北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边检也很顺利,直接检查护照盖章后放行。
本来刚开始天色蛮好,过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是那种必须要把雨刷器拨到最快速度才勉强能看清路的大雨......
雨过天晴,停在路边拍拍照📷
▲ 美梦酒店(Hotel Dream)
本次行程最后在索菲亚居住一晚的酒店—Hotel Dream,三星级别,折算人民币288元/晚,可以免费停车,但是不建议来索菲亚游玩儿的朋友住这里,因为酒店位置远离市中心和景点,临时落脚过渡没问题。
楼主预定的单人小房间,加上厕所也就10平米左右的样子,不过配有一个超大的露台,看看街景抽抽烟还是不错滴哈哈!😂
▲ 索菲亚机场(Летище София)
睡醒一觉先在Google Maps上找了一家洗车行,因为这些天车子开的实在是太脏了,楼主心里有些过意不去,结果到了洗车行是投币使用的,凑来凑去没有5保加利亚列弗了,找到旁边的工作人员,找我要了5欧元,就简单的给清洗了一下,结果再多不给洗了,我靠!按照这汇率被坑了!!!
车子停在了索菲亚机场Europcar的还车位,在此道别陪伴了楼主在巴尔干14天的Kia小车车,虽然你的性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你在这些天是最出色的!哈哈!最后来一张纪念吧!这些天把你开的四个轮胎都缺了皮了,看着它独自停在这里的背影,不免有一丝落寞的感觉。
随着空姐让系好安全带、调直座椅靠背的温馨广播提示,往向窗外满是黄了吧唧的景象,没错!飞机即将要降落到楼主生活第二久的城市—马德里,至此巴尔干九国的自驾之旅完美落幕,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前往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但是哪段旅程中没有一点遗憾呢是吧哈哈,希望我的游记可以帮到即将启程前往巴尔干地区的小伙伴,有疑问可以猛击键盘留言,后面还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实用精彩游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好啦!下飞机准备回家洗洗休息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