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山西赋

这里是中华龙脊
这里是表里山河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这里是古建艺术博物馆
八百里太行从中原腹地振起华夏之翼
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三晋大地上绽放永恒光彩
这里是山西,这里是中华的聚宝盆、黄金屋、长生泉。

【河山】
山西呈“两山夹一川”的地势,为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其中山地、丘陵占 80%。
左手一指是巍巍太行,右手一指是雄浑吕梁,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条山,管涔山、芦芽山、紫荆山、龙门山,撑起了北方以及华夏的脊骨,更以南太行之多元奇险风光冠绝全国。
海拔3058米的五台山叶斗峰,是华北最高峰,造就华北屋脊和清凉胜境。
黄河、海河两大水系贯穿全省,汾河、沁河、漳河,水从天上来,咆哮过三晋。

【文明】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
180万年前的西侯度、10万年前的丁村,5000年前的羊头山,述说着华夏文明火种传承的故事。
于是薪薪之火,已然燎原,一片璀璨光华,燃烧了五千年!
尧舜禹依次定都于此,
三家分晋,中国历史翻开战国篇章,
匈奴、羯、氐、鲜卑入主中原,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乱世激战持续数百年,
于是胡汉聚首,群雄逐鹿,
于是佛从西来,天外飞仙,
于是农耕与游牧在斗争对抗中交融,东西方文明在碰撞激荡中回响,
血腥的冲突、迥异的文化都屈服于伟大包容的汉文明之中,
最终演化出一个叫做隋唐的盛世,演化出一个全新的华夏!
而明朝的大迁徙,洪洞大槐树在50年内,1230个姓氏,迁往30个省,谁不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图腾与经幡。

当然长期作为北部边防重镇,这里时刻燃起战争的硝烟,金戈铁马,万里纵横,奔腾如狼烽烟举,宁武关、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杀虎口、偏关。。。这一座座雄关堡垒,长城天堑,横亘山河,笼盖四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古代,西汉霍去病卫青北驱匈奴,大唐李世民、李靖尉迟恭对抗突厥,北宋杨家将对抗契丹,明朝九边重镇抵御蒙古。。。
在近现代,山西更是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
在坍圮的城墙中,在泣血的山谷中,在荒芜的堡垒中,都记录着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过往。
“无论哪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遍地狼烟已熄,铮铮铁骨,
刀光剑影已止,山河永固。
于是我们看到了山西的、血腥与不屈,在三晋大地千年文明演进的冰与火之歌中,这里也成为了华夏在乱世的避难所,文明火种保存地。
于是我们看到山西的智慧、信义与通达,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的晋商,走南闯北,更开创中国最早的第一家票号。
于是我们看到山西的无私奉献,山西因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而成了煤都,他燃烧自己,照亮全国,十四个省的锅炉里烧着山西的故土。

【古建】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被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以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于世。
531处国保单位,全国第一;
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80%,全国第一;
三座唐代木构全在山西;
国家级非遗182项;
历代累计总长3500公里、4276处的长城遗迹;
北魏唐宋辽金元明清,山西从古看到今。
穿越千年石刻、殿堂、塔刹、祠宇、塑像、壁画、古城、大院,随便取一处放之他省可冠绝一方,放于本地则为沧海一粟、“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山西底气和自信所在,他保存着华夏文明最真实、最直接、最生动直观的载体,在岩石、木头、画卷上用妙笔神功、匠心营造,刻画记录下独属于中华的智慧、哲思与美学,海内孤品,天柱地轴,雍容奇伟不足述其巨, 绚烂多姿不足夸以丽。

本文概览

6天6座城市,【大同】【应县】【五台】【太原】【平遥】【长治】,从南到北,海陆空立体式贯穿山西全境,依旧是超高强度、没有人道主义的千里独行、文化苦旅。
530多张图片,3万6千多字,
2座唐构,1座五代,3座辽构,7座金构,1座宋构,1座元构。。。
这篇年度巨献,作为一个新纪元,将从1500年前的北魏石窟造像开始,通过提纲挈领的总结+细致入微的典型实例+纵横比对,简析唐宋辽金元各朝代建筑特征,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时代嬗变,去追问佛从西来又彻底汉化的过程,去探寻木头脱离泥土后重生并延续千年的秘诀。

笔者将不胜其烦地、近乎显微镜式地展示三晋大地之魅力,去接触感知北魏风华、隋唐气象、辽金巨丽、宋代风雅、明清繁复,方能明白为何华流才是顶流。
本篇依旧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专家著作、纪录片、老照片等内容,来充实丰富多元山西,在个人非专业、并且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自信算是做到了极致。
诚然自己的描写和思考大量减少,仍自认为比常规千篇一律的打卡内容多了更深入的理解刻画,比专业学术内容多了一丝人文关怀。
当我们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熟知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不必理解这么多专业术语,只要走出去,只要举觞白眼白青天,单纯让这些营造之美扑面而来,就像每年都会如约而至的十里春风、落照霞光,这些古老的美好,丰盈我们的心灵的同时也使得我们更年轻。
跟随镜头和文字,一起领略这份“晋善晋美”。

——P1大同——

位于山西北部的大同,太行山、吕梁山、燕山、阴山,华北四大山脉交汇于此,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这里长期处于农牧交错带,见证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交融,“燕云十六州”的云州、“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云州都是大同。

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大同是北魏都城【平城】,辽金元的陪都,明代军事重镇,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凤凰城,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煤都。
气势恢宏的石窟造像、古拙精美的辽金巨刹、雄关绵延的古长城、获得重生的巍峨城墙、凌空险峻的悬空寺。。。
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63处,境内现存长城约493公里。
茫茫黄沙,映照东西梵唱
巍巍太行,挺起千古脊梁
曾经的边关要塞,在铁蹄与热血护佑中原文明
又在农牧交错、水火相融中,催生了崭新多元的华夏民族
战国烽烟,北魏风华,隋唐底蕴,辽金巨丽
他在守卫,也在守望
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也是他的鼎鼎大名
“天下大同”!

【交通】
大同云冈机场、大同站、大同南站
从太原到大同南站,2个半小时;
古城及云冈石窟选择步行+打车,悬空寺及隔壁应县木塔包车。

云冈石窟:真容巨壮,雕凿奇伟

--前言及分期概览

这里,风沙在山崖的发端结成了雕塑,
这里,梵音在岩石的肌理刻成了艺术。

关于云冈石窟,想说说更久远的故事。
“我非拜天子,乃是拜佛耳”、“帝王即当今如来”
这是在云冈石窟尚未开凿前,和尚法果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说的话。
要知道自从有了佛教,佛门就有“僧人不拜帝王”的规矩,但法果这一拜,为北魏佛教的大发展、云岗石窟的开凿奠定了政治、宗教基础。
于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在表里山河的北部,在曾经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的地方,在漫天飞沙、阵阵佛号中,揭开了他华美绚丽多彩的篇章。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公元460年开凿,1500多年历史,东西绵延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上述仅仅是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最基础简洁的数据。
云冈石窟背后更蕴含着许多关于宗教、艺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巨大价值。

作为北方第一个皇家石窟,云冈是【一座博物馆】——
云冈既是犍陀罗艺术东传之后的巅峰之作,也记录着佛教艺术从犍陀罗到中国本土的风格演变,并开拓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道路,深深影响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等石窟;
云冈是一个【永恒的坐标】——
他见证了北魏从草原游牧到农耕定居历程中创造自己文化的变革,也通过千年后的鲜活记录,指引着后人去寻找那个苍茫雄浑、兼收并蓄、博大巍峨、充满信仰和激情的北魏王朝;
云冈更是一座【桥梁】——
他沟通南北,融贯东西,是民族融合、丝路文化交流的美好“受孕结果”,他所代表的佛教文化艺术及北魏风华,直接开启了后世隋唐气象和盛世。

【云冈分期概览】云冈石窟共分3期
一期: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年-465年,20-16窟,即最著名、出镜率最高的昙曜五窟,犍陀罗艺术为主;
二期:文成帝以后以迄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的孝文帝时期 :465年-494年,多以双窟出现:7、8窟;9、10窟;5、6窟;1、2窟;11、12、13窟;进一步汉化,褒衣博带以及西方元素杂糅等;
三期:迁都洛阳后,493年-524年,主要是20窟以西的民间石窟,褒衣博带+秀骨清像;

--第一期:昙曜五窟,犍陀罗风

上文提到云冈石窟是犍陀罗艺术东传之后的巅峰之作,就是体现在一期。
名词解释——{犍陀罗艺术}:亚历山大东征,在阿富汗和印度东北部,古希腊移民带来的艺术风格,佛教雕塑在服饰、面容、发髻方面都有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欧式风格。
下图是在杭州净慈寺的博物馆,所拍的犍陀罗佛像

昙曜五窟多为穹庐形式,佛像高大,外雕千佛,主要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佛像多圆面宽肩,刚健有力,佛皆通肩、右袒,菩萨则袒上身居多。
中国考古及古建著名学者宿白先生,在其著作《宿白集: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中提到,大型佛窟源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窟,属于犍陀罗晚期艺术作品。所以云冈一期既有凸起衣纹、阶梯衣纹,也有贴体的平行线衣纹(笔者按:即曹仲达之曹衣出水的画风),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这一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由于这些佛像拍摄最为方便。所以通过笔者的实地拍摄,来逐个欣赏下具有皇家气象的五窟大佛;

第20窟,代表道武帝拓跋珪(就是法果跪拜的那个皇帝),
这是云冈出镜率最高的大佛。可谓是云冈的名片和门面。

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大佛袒露右肩,衣服是印度和中亚佛像创作中最流行的服装样式,加上古希腊元老披袍的遗风,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纪录片《云冈》

上世纪30年代林徽因考察照,她坐在左下角

1939-1945日本学者考察照

第19窟,代表明元帝拓跋嗣
高16.8米的主佛,是云冈第二大佛。
佛右手施无畏手印,左手握法衣于膝上,代表佛法的力量和传承。
而19窟三窟一体的洞窟形制,是云冈石窟的崭新创造。

第18窟,代表太武帝拓跋焘
这位对北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皇帝,值得好好讲讲。
《魏书》说拓跋焘“礼爱儒生,兼资文武”。拓跋焘骁勇善战,被称为“战神”,灭北燕、取凉州,北击柔然、高车,领导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
同时他发起了“太武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运动,最残酷彻底的第一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提到,当时僧侣的构成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着夷夏之防;另外佛僧侣还有贵族性,有逃避课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一些纪录片中说当时北魏总人口2000万左右,有多达200万的佛教僧尼,而这些人不交赋税,不事生产,营造佛教建筑、供养僧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巨大的负担;加上南方刘宋的强势崛起(其他因素比如,信奉道教的北魏大臣崔浩,引荐道教徒寇谦之给拓跋焘,令其笃信道教,崔浩也进言废佛,以打击佛教。)

此窟佛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大大小小的佛和菩萨,众星拱月般地朝向主佛。
有趣的是曾经灭佛的拓跋焘所在佛窟,是云冈早期造像内容最丰富、精美的一窟。

通过笔者实拍可以看到,虽然部分佛像风化损毁,但带宝冠的菩萨,认真谛听佛语、若有所悟、含笑凝立的阿难等诸多雕塑,无不灵动精巧,栩栩如生。

第17窟:景穆帝拓跋晃
拓跋晃是拓跋焘的太子,一生都没有成为皇帝。
当时太武灭佛,笃信佛教的拓跋晃多次进谏未果,只能延迟发布灭佛诏,拯救了很多沙门僧侣及佛教典籍宝物。
这一窟是云冈早期唯一的交脚弥勒菩萨大像(此弥勒代表未来,兴许寓意着拓跋晃至死都没有坐上王位的遗憾吧),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东西两侧二佛,一坐一立,分别代表过去、现在佛。
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

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

另外第17窟中还有一尊,头戴花冠 身着大裙的菩萨像,嘴角上扬 面带微笑 手托腮部,呈“舒相坐”为云冈最美“思惟”菩萨之一;
没有拍到,用下网图

第16窟,文成帝拓跋濬
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
这窟相对开凿较晚,主佛穿上褒义薄带式的袈裟,这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服饰改革的成果,同时能推测当时中原、南方的工匠及文人越来越多地加入云冈石窟的创作中来。
去的时候在修,依旧用下网图

--第二期:汉化加剧,精美复杂

云冈第二期(中期),双窟的盛行,汉化加剧,西方因素复杂,是整个造像最复杂、精美、鼎盛的。

大概特点如下
1、新的洞窟形制:多以双窟、组窟形式出现。大佛像减少,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
2、二期进一步汉化(或者说东方化),衣缘下垂的佛装、菩萨的交叉式披巾,褒衣博带的大量出现;
3、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面布局、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大量出现;
4、西方因素最复杂的时期,希腊、罗马、天竺(印度)的卷云、卧兽柱头、束莲柱等、密教诸神、花纹的出现与融合。

这其中异域色彩的植物纹,是对中国传统纹饰影响最大的元素,宿白先生提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大批粟特人为主的西亚中亚人,居住在南北朝时期的黄河流域,他们的歌舞、喜爱的植物纹图装饰也在中原地区出现,特别是植物纹从5世纪末几乎替代了汉魏以来的云纹,云冈石窟中随处可见花草忍冬等植物纹石刻,就是这种文化交流影响的实证。”

下面云冈花纹图来自《宿白集》

当然由于汉文化强大的吸收能力,再多的异域元素,也无法动摇汉文化之根基,而是百川归海式地进一步丰富了汉文化,正如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合著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提到:
“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末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的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

除此之外,从佛教发展宏观角度看,云冈中晚期出现了汉译《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问经》的内容,如《见宝塔品》所记释迦、多宝并坐塔内的形象(也暗含当时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二圣并治的政治格局),《示疾品》维摩诘和侍者像。
而这些造像内容及风格的变化,同时表明了大乘佛教在云冈及中原的流行;
因为小乘佛教观念弥勒,所以云冈早期弥勒像居多而且为主佛,中晚期释迦、多宝对坐,多宝塔、千佛塔、维摩诘文殊像的增多,是追求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流行的结果。

下面结合二期具体石窟,进行简单介绍与分析

【第7、第8库】
是云冈首创的殿堂式洞窟,最早营建的双窟。
塔柱与拱门上雕刻有三头八臂摩醯首罗天,身骑卧牛;五头六臂鸠摩罗天,身骑孔雀,这些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婆罗门教神祇。
这些密教早期传统的艺术形象,是中外石窟寺的绝版遗迹,只能在云冈看到!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第7窟中有所谓的“云冈六美人”,姿态优雅,笑意嫣然。

图片来自网络

【第9、第10窟】((九到十三窟,因色彩华丽俗称五华洞)
能看到中西文化在此深刻的交融激荡:古希腊罗马廊柱、中国的斗拱,古印度的摩尼宝珠等。
中国的斗拱叉手和鸱尾

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第9窟拱门的侧柱,是古希腊的爱奥尼克式表现。(梁思成在论文中提到“极似尼德里亚神庙”)
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第5、第6窟】
第5窟(大佛洞)正中坐佛为三世佛,通高17.4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
图片来自网络

第5窟阁楼东侧第二层角落里有一尊佛像,凛凛然若对神明,有着淡然且神秘的微笑,是北魏雕刻手法的巅峰,也被评为云冈最美佛像。
图片来自云冈石窟官方

第6窟(释迦佛洞),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被誉为云冈第一美、第一伟石窟,是北魏的石雕博物馆。
14米高的中心塔柱,这种形式来源于印度的支提窟,但塔柱模仿木构的汉化雕刻。
窟内现存最早的佛传故事,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
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中心塔柱、宫殿化造型以及弥勒的增多,表明了净土信仰的升温。
图片来自网络

【第12窟】俗称音乐窟(这窟都是笔者实(偷)拍)
12窟主要以音乐舞蹈作为主要内容,不仅在云冈石窟中绝无仅有,在全国的石窟中也极为罕见。
窟内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由西向东依次雕刻着伎乐天,她们手持来自中原,、龟兹、西凉、天竺等地域的44件乐器:
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琵琶、筚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觜笛、埙、坦鼓,姿态优雅,绮丽纷呈。

虽然雕塑是静态无声的,但他们欢舞扑面,似乎能在耳畔听到管弦呕哑,长歌不绝,真是“昆山玉碎凤凰叫,空山凝云颓不流”、“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下图来自云冈石窟官方

--第三期:秀骨清像,武州晚唱

第三期,北魏已由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大多是民间所营造,褪去皇家色彩,多了人间烟火气。因为早中期是皇家营造,多注重政治色彩,晚期才真正体现了佛教对人的关怀。
造像风格上,不仅延续了褒衣博带式的汉化,更是从雍容贵气变化到清秀俊逸之风,史称:秀骨清像。
笔者在苏州长篇游记中《君到姑苏》中提到,正是出自吴地苏州的陆探微,引领了“秀骨清像”之风。
这一期特点
1大型窟减少了,中小窟龛增加,流行塔洞、千佛洞、四壁重龛、四壁三龛
2.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
3、窟外崖面出现券面和力士,雕饰繁复
4.释迦多宝对坐与弥勒并列,
5开凿主体由皇家改为中下层

削肩细颈,几乎是南方玄谈文人之风格。

宿白先生对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石窟寺的区别及交流,有段扼要分析。
316年西晋覆灭,魏晋玄谈之风随着大批汉族士族南来而盛于江左,唐代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宋风尚华,魏风犹淳”。南方尚华,则是重言辞,北国风淳重实行。所以北方不仅新建寺院,多开窟备禅行,江左则仅于寺院致礼、讲论,坐禅则在法堂内,不重石窟。
但从云冈中晚期造像特点,可以看到南朝艺术手法对北方及佛教汉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三期很多窟口外面崖面上雕的拱券面和护法形象越晚越繁缛,这和洛阳龙门石窟于北魏晚期开凿的莲花洞、石窟寺(如皇甫公洞、火烧洞、魏字洞)等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从这些实例中来印证,早期佛教传播大方向虽然是从西到东,但相互影响的地域、方向非常复杂,有反向的从东到西,以及南北的影响。

下图第4窟,应该是北魏年间最晚开凿的,

下图第3窟,云冈最大的洞窟,虽然是第二期开凿,但作为一个“烂尾工程”,现存三尊佛像均为唐代所造。

笔者通过云冈三期的各自特点以及几个重要佛窟造像的实例描述,对云冈石窟做了一个粗浅的介绍,这样才更好的理解前言绪论,为何说云冈是“一座桥梁、一座丰碑、一座百科鲜活博物馆”。
已经很收着在写了,没想到写了这么多。关于云冈石窟对于佛教艺术从东到西的反向传播及影响、云冈背后所反映的历史政治等内容,限于篇幅及个人学识,无法进一步梳理。
希望这篇内容能给还没去过云冈的朋友,做一个简单指南或者参观手册;
对于去过云冈的朋友,在重温时能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打卡几个机位。

“分分秒秒没有你,管他艳阳高照。。。忘记你我所做不到,不去天涯海角在我身边就好”
云冈篇写完,曲库播放的是张学友的这首《忘记你我做不到》。
初到山西,和云冈的碰面,是一个略带风沙的午后,但万里晴空,艳阳高照。
而武州山的佛光已经普照了千古,任谁来了,任谁看到这些气象万千、瑰丽多变的造像,都是一眼万年,忘记云冈是做不到的。
纵使千百年间流水、风沙、乃至时间的侵蚀,也无法令其失去光泽,都让这凝结在山崖岩石里的艺术瑰宝,从一瞬化作了永恒

【关于理解云冈石窟的相关参考资料】
纪录片:《云冈》、《人文清华讲坛:千年一窟看云冈》
文献:《宿白集: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云冈石窟的分期》;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著
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更多讲的是整个南北朝的历史、宗教、军事、种族文化交融等宏观大方向,可以作为背景资料部分阅读。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麓
门票:120元。
时间:2h

华严寺:辽金木构,海内孤品

--辽代、金代建筑特点综述

由于接下来讲的两座寺庙【华严寺】、【善化寺】,里面既有辽又有金的木构,因此把辽金建筑特点放在一起说。

一、辽构特点
辽统治了传统中国汉民族的山西、河北北部。
因为中国北方从唐末起就藩镇割据,建筑技术和艺术很少受到唐末至五代时中原和南方的影响,辽(更严谨的说是辽中早期)保持了更多唐代风格。
所以我们通常说辽承唐风,相比起同期受南方影响、偏向秀丽的北宋建筑,
辽代建筑继承和保留了更多晚唐北方建筑的特点,加上草原游牧民族的粗狂和豪爽,
辽代建筑出檐深远,屋顶坡度低缓,曲线刚劲有力,气魄宏伟,简朴雄壮,严整又开朗;
特点如下
1、 减柱造:
在平面布局上突破柱网对称的格局,减去殿内的若干金柱或者向后移动前排金柱,将后槽内移,扩大前部空间,开启“减柱造”和“移柱造”的前奏。
(现存最早减柱造实例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
2、双向侧脚
辽不仅有侧脚(内倾),且有向当心间倾侧的双向侧脚,如下文提到的辽代著名木塔【释迦佛宫塔】(俗称“应县木塔”),就采用双向倾侧的柱侧脚做法。
3、斗拱
辽斗拱硕大,且多承袭晚唐五代斗拱样式,补间最多作一朵,偷心造为主,最多作双抄双昂四出挑。斗拱高度与柱高比例为30-50%;
并开始出现【斜拱】,如应县木塔,在其补间铺作中使用的华栱,有45°和60°的两种斜拱。
4、柱子粗壮
辽柱径与柱高比例为1:8-9,保持着唐代柱子粗壮的特点,这也是鉴定辽构的重要依据之一。
5、推山做法
正脊向外加长,并向两山推出的做法,叫“推山”;最早实例为河北省保定开善寺大雄宝殿;
6、佛塔(除了应县木塔,本篇还会介绍北京的一座辽塔)
辽塔以砖构密檐塔居多,多为实心结构,不能攀登。台基上建须弥座,加上莲瓣衬托塔身,多雕刻金刚力士、佛像、飞天及佛传故事。塔檐较密,塔身自下而上有一定的收分。具体在北京天宁寺塔再分析
楼阁式塔用砖、木造,可攀登。具体在应县木塔一节再分析。

#名词解释#
【柱侧脚】柱子上端的柱头和下端的柱脚,其中心线不在一条铅垂线上,即与地面成斜角,柱头微向内倾
【柱升起】平柱与角柱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柱的高度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增高的做法。形成缓缓上升的弧线。

*辽代典型木构*
大同华严寺薄伽臧教殿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应县木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

二、金构特点
金灭辽和北宋,统治了中国北部和中原地区,形成宋、辽掺杂的建筑风格。
现存木构建筑多与辽构相似,在装修的细致与纤巧、造型的柔和方面更多的接近宋代建筑。
1、 辽代开启的“减柱造”和“斜拱”,在金代大规模使用,而且有其独创的变化与特点。现存金代遗构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减柱造或者移柱造。
2、 斗拱明显缩小。高度约为柱高的30%;
3、 斜拱、斜昂广泛应用。有45°、60°斜拱,或两者同用与一朵斗拱,如崇福寺弥陀殿的45度斜拱与斜昂,大同善化寺普贤阁的60度斜拱;善化寺的三圣殿,出现极复杂的三重斜拱。
4、 出现最早的穿插枋,使用大跨度复梁;内凹蚂蚱头耍头;
5、 鸱吻由鱼向龙转化,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的龙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此类鸱吻。
其中从辽到金,从实例应县木塔、弥陀殿到三圣殿,可以明显看出【斜拱】逐渐繁复化,装饰性越来越强,以至淡化了其最初直接明了的支撑作用,可以看作是斜拱作为建筑结构构件的退化。

*金代典型木构*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大同善化寺山门、三圣殿、普贤阁
五台佛光寺文殊殿
应县净土寺
太原晋祠献殿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
河南济源奉仙观三清殿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

--梵刹名蓝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梁思成及营造学社考察过华严寺,梁思成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90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
现存一座金代大雄宝殿和辽代薄伽藏教殿,我们能见到典型的辽、金木构辽代塑像、精美清代壁画以及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的国宝。
从云冈石窟的震撼历程中,匆匆回到大同古城,直奔华严寺。
寺破常规而坐西向东,缘于契丹人“太阳崇拜”习俗而为。

修缮中的华严寺木塔,虽然是新造,但是处应县木塔之外第二高的木塔。

穿过山门,普光明大殿虽然不是辽金古物,但里面由央美师生150多人,历时三年所共同绘制的巨幅壁画。壁画内容是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正中是著名的水月观音。
“诸天无实体,水月皆虚空”
让现代艺术实现了与千年之前的辽、金隔空对话。完成了三百年来已不曾再现的寺观壁画的再造工程。

--金代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是现存古代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者。
看点在于【鸱吻】【塑像】【壁画】【古碑】等。
大殿雄立于4米高的月台上,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殿面阔九间,檐高9.5米,出檐达3.6米,如一只雄鹰即将展翅而飞。

大殿外檐斗拱为双抄重拱五铺作,计有7种,形制硕大有力。
且斗拱为柱高的43%,很靠近佛光寺的50%,唐风很浓。

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颜色更暗一点的);南吻是明代

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

当然侍立两侧的二十诸诸天,更加吸引我。二十尊雕像,身躯均稍前倾,似乎即将飞腾而起,姿态各异,深情不一,其灵动神韵宛如真人一般。
(其实看到第一眼,想起的是 “天意四象诀”的武功招式)

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长136.8米,总面积876平方米,描绘各种人物5000余个。
殿顶的天花板彩绘龙凤、花草、梵文等,构图繁复
殿外的殿墙上嵌有四块石碑,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写的《易经》碑

--辽代薄伽臧教殿

华严下寺的大殿为薄伽臧教殿,佛教的经藏殿。
重熙七年(1038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
梁思成称为“稳健洗练之极。。。犹存唐建筑遗风”,乃“辽代艺术博物馆”。
此大殿的柱网平面和下文即将介绍的唐代【佛光寺】极为相似,在建筑等级制度上是“殿阁型”,也可以印证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之衣钵。

殿内外使用八种斗拱,斗拱硕健,极少雕饰,外檐柱头铺作为双抄重拱计心造,式样尤显简练。

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由于“减柱造”的缘故,塑像在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坛面积的限制,使群像结构紧凑、密集而不重叠。

诸多辽塑中,尤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有人说她是辽代少女温婉形象之真实写照,也有说她是辽代契丹文化之灵魂传递,
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欲动又止,发束高冠,那露齿的微微一笑,恰是此塑像“神”与“灵”之所在,仿若领悟了佛祖讲经之意,给人一种平和宁静之感,世所罕见。
因此欧洲著名的维纳斯雕像被誉为“西方的露齿菩萨”。

殿内重楼式壁藏、拱桥连接的木制天宫楼阁,楼阁雕工极细而富于变化,是中国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
此处壁藏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刘敦桢先生把这座壁藏,与应县净土寺的藻井天宫楼阁(后文会提到并有实拍)、山西晋城二仙庙的佛道帐、四川江油云岩寺的飞天藏,并列为辽金宋时期小木作的精品。
可惜原物是封锁看不到的,可以去华严寺外广场的复制模型或者相关文献资料看。

地址:山西大同市下寺坡街459号。
导航:“华严寺”
门票:40元

善化寺:三金一辽,彩塑万千

虽然华严寺的名声更大,但外来游客或者古建爱好者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辽金木构,免费开放的善化寺必去不可。
这座比华严寺更为安静的庙宇,其三金一辽遗存: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连梁思成都惊讶道“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非始料所及。”
而笔者上文总结的辽、金时代的诸多特点,也在善化寺体现得淋漓尽致。
善化寺毗邻大同古城南门,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梁思成、刘敦桢对善化寺首次进行了勘查测绘摄影。

寺庙大门外,有一座五龙壁。长约20米,高约7米,壁画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墙壁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浮刻着五条四爪巨龙,精美恢弘。

【天王殿】
现为山门,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
去时碰到北大学生正在测绘调研。

【三圣殿】
金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采用减柱法;

檐下斗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计心造。
金代斜拱大规模应用,而三圣殿出现极复杂的三重斜拱。
下图,能明显看到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三重斜拱)、转角铺作的区别与特点。

殿内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装。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

【大雄宝殿】
辽代,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
大殿内部使用减柱造,外圈内柱减掉了前面四根,内圈减掉后面四根,致使中间四根柱缝只用了两根内柱。大殿的布柱方式与太原晋祠圣母殿有所相似。

辽代普遍采用柱升起和侧脚。大殿角柱比平柱高42厘米,远超宋《营造法式》规定,斗拱为柱高的40%,。因此外观如大鹏金翅般跃跃欲飞,出檐深远。

大殿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均为双杪五铺作,柱头铺作做法均相同,双杪五铺作,重拱计心造,批竹昂式耍头;
补间铺作虽也是双杪五铺作,但有四种不同做法。
转角铺作特别之处是多了两个附角枓,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缠柱造”。

大雄宝殿内共有34尊塑像,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顶部有精美藻井。

二十四天王像,身披华衣,犹如天国而来,或不怒自威,或形神泰然,或肃穆庄严,可谓绝品。
根据柴泽俊、柴玉梅所著的《山西古代彩塑》分析,塑像不全是辽代原物。
“殿内辽代塑像多已损毁,仅二胁侍菩萨像尚属【辽物】,五方佛、二弟子和二十四诸天像多为【金代】造作。佛像背光业经明代改制,部分诸天像亦曾补葺,致使金代塑像中呈现出某些明代技法”。

另存清代康熙年间壁画。

【普贤阁】
建于金代贞元二年(1154年),是二层歇山顶楼阁。

作为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辽金寺庙,善化寺见证、记录唐代建筑风格过渡向辽金、宋代建筑风格这一重大转变。
湛蓝天空之下,宏大华美的一座座古建似乎要飞腾盘旋,而朝代更迭,岁月变迁中,金戈交鸣、晨钟暮鼓,已然化作了善化寺门口一位老人的那管口风琴,也无风雨也无晴,轻灵舒缓的琴音,为那曾经的烟云举杯,为那昔日的繁华而曲谐。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
导航:善化寺
门票:免费

大同古城墙:京华烟云,北方锁钥

在一天一座城市的紧张行程中,逛大同古城时间不过两个多小时,城墙及城内的诸多古建大多只能走马观花、惊鸿一瞥了。
从武定街走来,【魁星楼】矗立在北端。再往前走,清远街的交界处,就是大同中心地标【四牌楼】。
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转弯向和阳街,重建的代王府,在碧空之下熠熠生辉,屋宇错落,华美无方。
代王府始建于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是代王朱桂在辽金两朝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
新的代王府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代王府对面就是大同赫赫有名的【九龙壁】
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比北京的九龙壁要高出三倍,目前是全国最高年代最久的一面龙壁。

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琉璃构件多达426块
壁身九条巨龙均为高浮雕制作,张牙舞爪,霸气无比,龙之间以云雾、浪花、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连,更有腾云驾雾之感。
还雕有大象、鹿、狮虎、玉兔、狗、羊、飞马琉璃走兽

折回清远街道,路过钟楼及华严寺,就到大同古城墙的【清远门】入口。

分享一个冷知识: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平城,是第一座按照汉文化传统建造的都城,十字街的街坊,及城防规划。可以说没有平城就没有隋唐的长安城。
明代大同是北部边疆的以军事重镇,“屏全晋而拱神京”。历史上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
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

虽说大同城墙基本是新造的,但也属于古城复建中最佳实例了。

修复后的古城墙,周长7.4公里,高14米。

登上城墙,几乎能俯瞰大同古城内大多数知名景点。
当换一个鸟瞰视角,再熟悉的风景也都变了模样。
如清远门俯瞰华严寺和钟楼。

骑行过西北角的“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

而武定门能俯瞰代王府及魁星楼。

和阳门能看到被乍现的一抹天光所笼罩的法华寺(白塔)及太平楼。

永泰门(南门)俯瞰鼓楼、华严寺、府文庙、关帝庙等。

南门角楼处还有一座明代雁塔,高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是文峰塔也有瞭望塔之功用。

薄暮下大同古城墙的匆匆游览,让我想起一年前台州临海江南长城的经历,一样的城防典范,一样地俯瞰古刹宝塔。
整个华夏大地,真正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却少之又少。
由于行程太赶,真正留给大同古城的时间就半天加一个早晚,匆匆,我却对着古城留恋不已。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北国的锁钥,古老,敦厚,却再重生中更加年轻。希望更多人看到大同古城的“逆生长”。

骑行贴士:可在城墙上花30元租自行车,骑行+游览2小时左右。

大同其他看点:
关帝庙(元代大殿)、府文庙(明代大成殿、一龙壁、三龙壁)、法华寺白塔、纯阳宫、大同火山群等

悬空寺:孤悬恒山,三教合一

我们在云冈石窟一节中简略提过的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和悬空寺有着莫大的关联。
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悬空寺位于五岳之一的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改名“悬空寺”,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
徐霞客盛赞其“层楼高悬,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为天下巨观”。
而金庸则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写道“于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处,发偌大愿力,凭空建寺”。

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真正使悬空寺稳定在崖壁上的,是深入山体的挂钩以及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
古人独特瑰丽的想象力,需科学智慧的技术来支撑与实践。
远远望去,仿如空中仙宫,险峻无比。而逐步登临上栈道,又陡又窄,则如临深渊,楼梯过道只能容纳一人。

除了建筑,寺内的明清彩塑也极具看点。寺内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八十余尊。
三官殿是悬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供奉道教的三官大帝。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

两个天蓬元帅

真武玄天大帝

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释道三教创始人供于一殿,非常罕见。

【三圣殿】塑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韦驮天女等清代彩塑,宝相庄严、形体丰满;

偈谛天王

雷音殿,则是最高的殿,里面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还有巧夺天工的悬塑。
该殿悬塑头部以及悬空寺内很多塑像都断腿缺手,可想而知又是上世纪那个时期的“手笔”。

建筑学家罗哲文如此评价悬空寺“一个仙山楼阁式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组合”
外国学者则这样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再多的赞美词都不及现场来亲身体验::一个面朝大地、根系黄土的民族如何让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门票:全票115元(门票15元、登临费100元)

——P2应县——

应县木塔一般游客都会安排在大同的包车路线上。但位于大同盆地南段的应县并不属于大同的,而是位于朔州。
朔州一样是曾经的边防重镇,三面环山,南扼雁门关隘。现存最古老北齐长城,保存相对完整的有327千米,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现存最古老北齐长城,保存相对完整的有327千米,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
历史上涌现过,诸如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等风云人物。

应县木塔:天柱地轴,百尺莲开

是谁笑成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林徽因《深笑》

当年梁思成第一次见到这座神明奇迹之木塔的瞠目咋舌,应该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反应。
“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
梁思成还惋惜林徽因不能同时看到,“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这次重走梁林路的古建之旅,应县木塔算是重中之重,我们去看中国木构所能到达的高度、精美、繁复与智慧。

这次重走梁林路的古建之旅,应县木塔算是重中之重,我们去看中国木构所能到达的高度、精美、繁复与智慧。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
梁思成形容其“庄严美丽,无与比伦”、“庄严稳重里带玲珑豪放”。
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木塔作为辽代建筑中的杰作,有非常多的看点。
首先是高度,高67.31米,接近二十层楼的高度,呈平面八角形。
据说在最高层能看到翠微、雁门诸峰。
第一层立面重檐,有副阶一匝,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

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木塔依旧稳如磐石。木塔之所以如此稳定,刘敦桢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如此总结道:
“木塔一改隋唐时期的方形平面,八角形比方形面更加稳定。
同时使用双层套筒式的平面和结构,等于把中心柱扩大为内环柱,既扩大空间,又大大增强了塔的刚性。
后来金代有再暗曾增加许多梁柱斜撑,更加强其整体性。
由于斗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榫接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小型的悬臂梁,它们对于调整倾角、平衡弯矩起着重要的作用。”
斗拱之间非刚性连接,受到外力时,它们成为一种阻尼装置,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

木塔全景图来自《人文清华》

塔身的柱网是采取内外两环柱的布局,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拱中,是“叉柱造”的实例,这也是辽代木构建筑的重要特征。
而塔的总高等于中间层(第三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是木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比例数字。笔者在苏州长篇《君到姑苏》介绍的北宋罗汉院双塔,可见这种以周长作为全塔高度的设计比例,兴许是辽宋是设计原则的一种。

下图来自艺旅文化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塔身有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
“释迦塔”为全塔最古老匾额,乃金明昌六年(1195 年)旧物。
“峻极神工”,是明成祖于1423年所写。戎马一生的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登塔而感。
另一块“天下奇观”是明武宗为了庆祝应州之捷而写。

木塔最大的看点就是在于斗拱。
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共计480朵,可谓是百尺莲开、漫天花雨般的存在,是“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辽代开启的斜拱,在木塔上也有诸多体现。在其补间铺作中使用斜华栱,有45°和60°的两种斜拱。
其中45°斜拱最早见于之前介绍的大同华严寺薄伽藏教殿,而60°斜拱首见与木塔。

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现在木塔只开放一层,一层为释迦牟尼像,高11米,辽塑原物。
但佛像胸口有两个明显损坏候补的大洞,据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时期所为,大佛内部的珍宝也被抢走。
大佛坐在巨大的莲花台上,被八个力士以千钧之力扛着。
一层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

从景区入口一直走到山门,越靠近木塔,才越发觉得其高耸巍峨。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做“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能感慨于木结构建筑也能直插云霄。
群鸟似乎以风铃声,作为飞翔盘旋的乐曲,给这座矗立近千年的古塔,增添了诸多灵动之感。

可是这座世所罕见的宝塔,却得了“重病”。
梁思成在离开木塔前说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而就在营造学社考察结束后的1933年,县人集资将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木隔扇。仅仅经过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此后每年都在倾斜。
据专业分析,拆掉夹泥墙后,木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都变小,因此在风荷载和震动荷载等作用下,比以前的变形量增大了。
木塔倾斜情况越来越严重,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被称为“西方的应县木塔”,我们却实在不愿把木塔病态的称为斜塔,诚然时间在他身上收起来了无情的辣手、放慢了足以抹平埋葬一切的铁蹄,但青春永驻这个词已然不再适合应县木塔。

“你在那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
写到这里,曲库放的是屠洪刚的《你》。自建造以来,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的“长明灯”,他不仅仅感受了近千年的万丈荣光和举世瞩目,也在岿然挺立中化作了应县的守护神,化作了晋北大地上的“天柱地轴”、“定海神针”,化作了中国古建史上一个极具价值、独一无二的坐标。
如说过表里河山中横着的脊梁是长城、是太行、是吕梁,竖着的脊梁和腰杆便是应县木塔,我们不必过分担心他的未来,因为我们已经感知了他的大气、自信、智慧与厚重,一如镌刻在这个民族和古国的印记般,会永远绵延和存续。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
门票:48元
交通:应县有高铁站,离木塔14公里。但一般是大同出发,和悬空寺一起包车。

番外篇:北京辽代天宁寺塔

看完了辽代楼阁式木塔,我们再欣赏下辽代极具代表性的密檐式砖塔。
这座曾经制霸北京天际线的天宁寺塔,是北京最高的密檐式佛塔,始建于辽代天庆九年(1119年)。
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
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

基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雕刻狮兽头、枝莲纹、金刚力士像等;
塔身浮雕为金刚力士、菩萨、天王等神像,特别是完整的泥塑天王像,狞眉怒目,威风生动;
塔身之上有隐作栏额和普柏坊,折角部位交叉处斫截平齐,一如辽式木构建筑做法;

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梁思成曾盛赞此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
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该塔又是研究辽代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地址:北京西城区天宁寺前街甲3号
交通:官营地铁站1.3公里
门票:免费

净土寺:金代宝殿,藻井精美

应县有三宝,第一必然是应县木塔,而另外二宝却藏在一座金代寺庙中——净土寺。

净土寺,离应县木塔仅七八百米。但相比欣赏木塔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及学者,净土寺门可罗雀,虽然寺庙也是全国重点文保。
该寺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大雄宝殿是金代原物。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侧角升起显著。上覆简板瓦,绿琉璃瓦明边。

应县三绝之其一是大殿内藻井和天宫楼阁,这处堪比华严寺薄伽藏教殿天宫楼阁的金代小木作,造型美观,构图繁复,结构玲珑。
大殿的藻井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共九个斗八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
当心间斗八藻井最为华美、精巧,中央雕两条绿龙,沥粉贴金,天宫楼阁亦全部用金,金龙绕柱、气势磅礴。
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采用的是《营造法式》中天宫楼阁的制作方法。
梁思成先生称赞其“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应县三宝最后一个是大殿角落里的披头散发辽代石狮子。
殿内另有精美的清代壁画。


而净土寺内外也有远眺应县木塔的不同视角,虽然不舍,望着越来越小的木塔,应县之旅也行将结束。

从应县一路南下,便前往另一个圣地-五台。
一路上山河远阔,还能看到古长城烽燧遗迹。

——P3忻州——

五台山:华北屋脊,佛门圣地

五台山风景区于山西忻州市,属太行山系的北端,周五百余里。
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被称为“清凉山”,所处的纬度虽与北京相同,气候特点却更接近大兴安岭,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3.7℃,是个避暑胜地。
五台山有着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第四纪冰川“龙磐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是“中国地质博物馆”。
五台山是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也是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

下图来自星球研究所

当然五台山更是佛教名山,对很多人来说是朝圣之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
在民间故事里,五台山绝对是主人公出家的首选之地:《水浒传》的鲁智深,《杨家将》的杨五郎,清代更是传说顺治皇帝出家五台。三千烦恼丝,一朝出家,头顶清凉,心里清凉。
金庸更是把顺治出家的传说写进封笔之作《鹿鼎记》,让江湖、皇家、汉藏等各方势力在五台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

从应县翻过一山又一山,顺利到达五台山的北台入口。
此处山势多变奇谲,峰峦叠嶂,山风劲吹,温度已下降不少。

没想到迎接第二天的朝圣之旅,是突如其来的山雨。
从菩萨顶上俯瞰五台,云烟万丈,缥缈无端,禅意减了几分,多了几分仙气和空灵之感。
此刻如果有配乐。应当是蔡琴的一曲《你的眼神》“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不禁抬起头看着你,你并不露痕迹。”
这神秘且及时的山雨,不仅淋湿了旅人的身和心,也让珍贵的相机镜头在雨中作战,奠定雨天朝圣哀而不伤的基调。
五台山旅游真的非常火爆,是我近些年来去过人最多的地方。

由于台内只安排半天行程,所以选择从上往下走的单线: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殊像寺,算是五台精华路线,黛螺顶没来得及去。

如图右上角的一般路线,来自星球研究所

灵鹫峰上的【菩萨顶】,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
寺内有一方乾隆御碑,高达六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显通寺】是五台五大禅院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

寺内无量殿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
半山腰的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用铜10万斤铸成。金碧辉煌,灼灼照人。
寺内有【华严经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上书《华严经》80卷,经文正好组成了一幅宝塔图案。
白色建筑为无量殿,金色为铜殿

于入口处可登上古钟楼,是个看大白塔的好视角。

再往下走,便是【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通高56米,巍峨壮观。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
天气晴好时,在红墙、琉璃瓦殿顶映衬下,塔镇河山,雄冠五台。
此刻云烟为其作面纱,也另有一番意境。

在大白塔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
据说来五台山这座小白塔是一定要去的。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
五爷庙是五台祈愿最灵之处,但人真的太多。对于复杂的许愿形式则不拘一格,简单闭目朝拜,心诚则灵,而且人定胜天。
风雨飘忽中,匆匆下山,赶往由梦想照进现实的大唐遗迹。

——五台山小攻略——
地址:山西忻州市五台县
交通:五台有机场,但很远,机场大巴两小时;太原开车约2小时;
门票:大门票130元,几个重点寺庙分别收10元。
线路: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殊像寺,时间充裕可以再去黛螺顶及五台山徒步路线。

唐代建筑特点、等级制度综述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建发展成熟的时期。刘敦桢先生总结为“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那些皇家宫殿全部荡然无存,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就是唐代的(南禅寺)。
1、用材硕大,出檐深远,有明显的屋面曲线,有着雄浑简洁大气的特点,“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2、唐代时木构建筑结构已经出现殿堂性构架,如下文提到的佛光寺大殿结构由三个结构层组成,由下至上依次为柱网层、铺作层、和屋架层,此结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
3、有明显的柱侧脚和柱升起,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而且唐代的柱侧脚远大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4、庑殿顶建筑不用推山的做法。唐代建筑收山较大,如南禅寺大殿歇山自山面檐柱中内收131厘米。这也是唐代与宋代建筑的明显不同之处,可做断代依据;
5、斗拱:斗拱硕大,与柱高的比例为40%-50%。如佛光寺大殿斗拱高度与檐柱高度比为50%。
斗拱与柱高的比例关系,为古建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唐代以后逐渐缩小,辽承唐风,该比例30-50%,宋代、金代多为30%左右,金代相比唐宋,斗拱明显缩小(可见上文大同篇的华严寺、善化寺实例。)明清则都是30%以下了,而且装饰为主。
6、屋架结构中使用叉手、托脚;
7、重要的鸱尾、兽面瓦、脊瓦用【琉璃件】,其他屋面瓦用清灰瓦,“剪边琉璃”做法。唐代正脊两端多用鸱尾,中晚期才出现鸱吻,但未大规模使用。

下文提到的两座唐代典型木构大殿,是不同等级制度的建筑。

佛光寺为大型殿阁型,皇家建造,等级更高;(但佛光寺也是殿阁型中中级偏低等级的)

南禅寺为小型厅堂型,民间建造。

关于大殿等级可以从这几个方向来判别
1、 斗拱大小:佛光寺斗拱硕大,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七铺作已经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斗拱形制了;
2、 使用下昂与否:佛光寺双下昂,南禅寺则无。
3、 屋顶坡度
4、 平闇有无:分别这一点最简单的就是抬头能否看到梁架;
南禅寺不用平闇(天花)为“彻上露明造”,(同样的北宋保国寺大殿也是露明造);佛光寺有檐柱、内柱各一周组成柱网,为“金箱斗底槽”。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后文会介绍僭越的例子。

另外由于唐代的气象以及影响力,对日本的建筑(不止建筑,是全方面的)也产生很大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规划、唐招提寺等建筑,就是由日本派遣的使臣、留学生、以及中国高僧鉴真等人直接仿照唐朝都城、宫殿、寺庙所建造。
关于中日建筑对比、特点分析,以及唐招提寺的后世大改建等内容,
笔者在天台长篇游记的“通玄寺”中有简略提到,本文不多赘述。
只想说你要看真正的大唐,只有在中国,也只能在中国!

佛光寺:大唐气象,第一国宝

唐代诗人曾这样形容唐代的皇家宫殿大明宫,
“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巅而云末”。
我们都说梦回大唐,要看真实的大唐,不必在梦里,也无须远行至敦煌,在山西五台,就有唐代官式建筑的活标本,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他岿然挺立,佛光朗照千年,承载着一个盛世的记忆和信仰,刻录着一个民族的建筑技巧、匠人智慧、独特美学印记。

故事依旧要从上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前夕说起,日本学者说,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只能由日本人完成,中国没有建筑专业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另外,最古老的中式木结构建筑,现存的都在日本(指奈良法隆寺),中国已经没有唐朝及之前的木结构建筑了。
这话深深刺痛了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建筑学者。
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偶然看到了曾在敦煌窃宝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出版的图册《敦煌图录》。其中有一幅《五台山图》,形象地描绘了以五台山为中心,并标注了一座“大佛光寺”。
梁林二人又查阅五台山《清凉山志》,确认唐代在五台山修建过一座“佛光寺”,就是《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寺。

于是1937年6月抗战前夕,梁林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另两名社员莫宗江、纪玉堂踏上寻访之路,从北京翻山越岭,一路到达佛光寺所在的偏僻的五台豆村镇。
于是,被梁思成兴奋地将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东大殿,终于为世人所知晓,直接打脸日本学者的武断言论。
看真正的大唐,只能在中国。
(更打脸的是早于梁思成之前,日本学者及僧人有实地考察过佛光寺,却没有判别出其真实年代。)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东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寺内文物古迹非常之多,除了唐代的东大殿,还有北魏的祖师塔,两座唐代经幢,金代文殊殿,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下图来自星球研究所

--金代文殊殿

从山门进入,装入眼帘的是唐乾符四年(877年)的石幢。高4.9米,八角形,当年林徽因架着梯子测绘经幢。

金代的【文殊殿】,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瑰宝般的存在,但被东大殿的光芒和名声所掩盖,显得寂静。
此文殊殿是国内佛寺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配殿。
文殊殿面阔七间(与正殿唐代东大殿等宽),进深四间,空间极宽敞,原来偌大的室内只用了四根柱子(细柱系后世所加)。
据介绍,此大殿是宋金时期 “减柱法”的孤例,也可实证“金代是减柱法大量使用的时期”这一分析结论。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墙壁上还有明代重新绘过的五百罗汉彩绘壁画。

--唐代东大殿

拾级而上,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中,终于看到了那座心心念念的唐代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体量最大且未经改动的、而且是唯一的唐代殿堂式木构建筑遗存。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活标本”。
佛光寺四绝: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都在这座东大殿中。

梁思成在《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中写道“乘驮骡入山,峻路萦迴,沿倚崖边,崎岖危隘,俯瞰田畴,近山婉婉,远峦环护,势甚壮。至暮,得谒佛光真容禅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惊喜。国内殿宇尚有唐构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实证”。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位于最高的位置,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梁思成形容其“魁伟整饬”。
佛光寺有檐柱、内柱各一周组成柱网,为“金箱斗底槽”。
檐柱有侧脚和升起,角柱增高24厘米(南禅寺仅为6.4厘米)。

梁思成手绘图

在殿内,梁思成发现重要的唐代建筑特征:“大殿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有着直接支承屋脊的人字形构架”,支撑屋顶最高一层梁的结构是被称作“叉手”的人字形梁架。 
而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
这种用叉手,不用驼峰和侏儒柱的特点,也是唐代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比如山西平顺的唐代平顺天台庵,正殿平梁上也用大叉手,但稍晚于唐代的五代时期的山西古建-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平梁上使用了驼峰和侏儒柱,不用叉手。
另东大殿明栿皆用月梁,梁首之上及两肩均有卷杀,梁下中凹,为现存月梁最古实例。

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
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下图来自星球研究所

林徽因

众多塑像中还有一座特别的佛殿主宁公遇坐像,当年正是林徽因发现了东大殿尘封千年的大梁上的唐代字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梁上的这句题字与殿外经幢上刻写的“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吻合。经幢上刻写的纪年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是证明大殿年代的重要判定依据。
林徽因在离开佛光寺时,对梁思成说:“我真想也为自己塑一座像,让自己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儿盘腿再坐一千年”。

梁思成形容当年考察测绘大殿时的艰辛。“殿顶之下有如空阁,黑暗无光,惟赖檐下空隙,攀跻匍匐可入。其上积尘数寸,着足如绵。以手电探视,各檩则为蝙蝠盘据,千百群聚,无法驱除”
“积尘数寸,着足如绵”,可叹可敬。

下图是林徽因1933年测绘正定开元寺钟楼,借用以一下

接下来说说大殿的斗拱。
外檐柱头铺作(铺作就是斗拱),出四跳,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偷心造,补间铺作(两个柱子之间的斗拱)五铺作双杪偷心造。

斗拱七铺作是国内目前等级最高的铺作形制。
梁思成形容“斗拱巨大,有力,简单,出檐深远,随意一瞥,其极古立辨”。
上文说道佛光寺的柱头铺作高度为檐柱高的50%,异常巨大,而且出檐达4米。后世除了很少的辽金建筑,未再见到如此大的斗拱和出檐程度。

柱头铺作

梁思成手绘图

补间铺作

转角铺作

而东大殿之如此宏大气魄,除了本身木材之硕大,构造之磅礴,刘敦桢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建筑史》还用建筑空间对比理论角度,来分析赞扬其在简单平面内创造丰富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
比如“明栿在栿上以斗拱构成透空的小空间,加以明栿的跨度大,在视觉上的高度比矶高度大”
比如“柱侧脚及生起。。。。加上屋檐和缓的起翘。。。斗拱与柱高比例1:2,因为出挑达四跳,感觉上斗拱的尺度比实际大得多。”
比如“由于屋顶采用1;2的和缓坡度,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面,这样更突出了斗拱在整个构图上的重要地位。。。这种比例关系,表现出唐代稳健雄丽的风格。宋代以后不乏大体量建筑及斗拱,但外观已和唐代有显著的差别。”

上述理论不禁想起“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大量运用对景、借景、空间对比等造景手法来丰富空间,而笔者的苏州长篇《君到姑苏》中园林分析总结内容,也参考了很多刘敦桢先生的著作理论,敬礼。

回到正题,我们顺着殿内大佛的视线,一直往殿外看,目光落在佛光寺另一座唐代经幢上,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这座经幢上所刻有于大殿梁架上互为印证的年代信息。

另《人文清华山西行》节目中,刘畅先生还特别提到,该经幢上的佛像和大殿壁画上的佛像及主塑像,三佛对应。

幢侧是两株屹立千年的油松,双松夹立,苍拙如画,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代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组诗塔的莲瓣形券面,束莲柱,朱画人字“影作”都是独特形制。

林徽因在祖师塔二层的考察图

巧的是在五台山的大半天都是阴雨绵绵,到了佛光寺,忽然雨收云散,阳光冲破缥缈的烟岚,洒在古拙的庙宇上,这是天光,更是佛光。
当年北魏孝文帝因在此看到了佛光,于是敕建佛光寺。朝代更迭,山河不变。
梁思成口中“实皆为研究中国建筑史中可贵之遗物也”的第一国宝,实在令人流连忘返。也不希望如林徽因般陪着那些雕塑盘腿坐一千年,只消得多望一眼或几眼,便是莫大的福分和幸运。

地址: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
导航:“佛光寺”,离五台山景区55公里,离南禅寺45公里;
交通:基本只能打车或包车
门票:40元

南禅寺:最古木构,雄浑朴卓

从佛光寺恋恋不舍出来,驱车约莫40分钟到达了五台李家庄,去看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南禅寺
南禅寺主殿大佛殿,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建筑,比佛光寺还早了75年。值得一提的是南禅寺是唐代会昌灭佛后保留下来的,1200多年,唐风依旧。
由于佛光寺花了诸多笔墨,南禅寺就简单给它来个“体检”。
大殿平面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虽然历代及建国后经历过多次大修,但主体架构、斗拱和内部佛像基本都是原物。
因为是民间营造,殿内没有平棋(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称为“彻上露明造”,是低等级“厅堂型”的特点。

南禅寺大殿柱网图

殿内使用皿板,为我国现存木构使用皿板最古之例子。
大殿内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代墨题记:“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葵末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此则题记是大殿重修年代的确切证据。
南禅寺大殿歇山自山面檐柱中内收131厘米;
大殿外檐柱为方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柱。

柱头铺作为双杪单拱偷心五铺作,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为1:2.7左右,因此视觉上没有佛光寺那样的巨大直观感;
各栱头的卷杀均为5瓣,且每瓣都微微向内凹0.3厘米。

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朴实而健美的感觉。
如果说佛光寺是皇家或者王孙气概,能让人依稀看到往日盛唐宫殿之风采,南禅寺则是山野逸士,自有一股“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的疏朗自在。
一雄,一秀;一贵,一朴。
等级和规格差异较大,却都是大唐气象的余晖和国之瑰宝。

南禅寺大殿中的17尊唐代佛像神态自若,面部丰满,各像比例适度,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
其中主像为释迦牟尼,盘腿坐在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文殊、普贤则分别驾坐狮、象。

关于南禅寺,我们要提到一个“忒修斯之船的疑问”。
希腊神话中,英雄忒修斯,战胜了谜宫怪物米诺陶诺斯,雅典人纪念他的战船却在时光流逝中被替换掉了所有木头。
公元一世纪,希腊哲学史家普鲁塔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艘船最后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同样我们来追问下,一些经过历代大修的古建筑,是否还能代表原时代。
1200年的南禅寺,实在经历过太多天灾人祸了。
他的修缮史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宋元祐元年(1086)进行过一次「落架大修」;
明嘉靖、万历年间,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重修过殿宇,补塑过佛像;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和同治十二年(1873)全寺又经过两次普遍的维修,现存大殿前檐的砖券门、彩画等应是这两次修缮的结果;

上世纪70年代的大修:1、殿顶瓦作更换,鸱尾、悬鱼、博风重做;2、出檐加长,更换檐椽、角梁、耍头等;3、门窗的更换:参照山西早期建筑实例和敦煌唐、宋窟檐重新做了门窗,立颊外设槫柱,装板,门窗上横钤与槫柱相联,门窗不外露,窗槛下砌坎墙;

原来正面图

修复后

综合来看南禅寺的外观及很多细节结构都发生很大改变,但如梁架、檐柱、额枋、搭牵、斗拱等主要构件不更换和大修,仍然是唐代木构古物。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诸多古建筑、文物遗迹,保护、维修是对抗时间侵蚀的必要举措,人活不满百岁都经常生病,何况这些千百岁的古董。
我们不求他千秋万代,只求能存在的时间再久一点,能让更多华夏儿女看到其风采、欣赏其价值。
如果有一天无情的岁月,要带走这片脱离泥土后依旧在呼吸的木头,那么我们也坦然地和他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再见,因为我们已在最好的年华,见过他带着风霜且依旧嫣然浅笑的最美容颜,见过他最坚硬挺直的肌骨。
“情难舍人难留,今朝一别各西东。。。愿心中永远留著我的笑容,伴你走过每一个舂夏秋冬。”
写至此,曲库里传来张学友《祝福》的歌声,我的思绪却仍停驻在大唐。

地址: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离佛光寺45公里;
门票:20元

——P4太原——

太原市是山西的省会,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都。
北扼系舟山、云中山,东西纵横太行山、吕梁山,发源于管涔山下的汾河穿城而过,太原就像一颗嵌山西中心点的璀璨明珠,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天府之国”之称。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太原是九朝古都,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北齐、唐朝、武周、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
但据说宋朝皇帝断太原之龙脉,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帝王、做过都城。
本次山河之旅多次在山西高铁、机场转乘,但真正留给太原也就一天一夜。

永祚寺双塔:晋阳奇观,双塔凌霄

作为太原最高的古建筑,永祚寺双塔,雄伟异常,双双耸立如笔,故有“文笔双塔”之誉,更被誉为太原的标志。
双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在中国所有的双塔中位居首位。
曾见过泉州开元寺双塔的敦厚朴卓,见过苏州罗汉院双塔的纤巧灵动,永祚寺双塔均揽其特点。
双塔年代有差异,东南塔稍早,西北塔较晚。两塔相距60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二塔均为全砖石结构。

双塔其一名叫舍利塔,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琉璃剪边,色彩绚丽,轮廓秀美。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
此塔可登临,经历过大修。

另外一座叫文峰塔,基本是原物,为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该塔素砖砌体,雕饰清丽,豪放粗实,直插云霄。
双塔所在永祚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寺内大雄宝殿为无梁殿,不用一木全部砖砌,为研究明代无梁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例。其中的阿弥陀佛立式铜像为明代精品。
大雄宝殿之上另建三圣阁,原名观音阁,上有砖雕藻井,造型巧妙华丽,是无梁建筑中的代表作。
寺内尚存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名字叫做“紫霞仙”,为太原群芳之首。
寺内集有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石刻二百余块,镶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书法家苏东坡的墨迹“赤壁怀古”刻石。

地址:山西太原市迎泽区郝庄村
导航:“永祚寺双塔”
费用:20元

晋祠:晋水之源,古建殿堂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也是三晋文脉及文化源流与发展传承的实证。
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其中800年以上4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称得上中国古建殿堂级博物馆。

--皇家中轴线

晋祠位于太原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为绝佳风水选址,古木苍苍,流水汤汤。
梁思成、林徽因曾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过晋祠及晋中,写下过《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他们如此评价晋祠:“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1934年林徽因在晋祠

梁林说出了晋祠独特且灵活的布局,和江南私家园林相比,晋祠更加疏朗开阔,气度不凡,而和皇家宗祠比虽然也是主次分明,中轴对称,但又曲径通幽,繁而不乱。
里面宝贝是在太多,以中轴线为主的晋祠三绝、晋祠三宝、晋祠三匾,来简单游览欣赏晋祠。
——中轴线组成: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晋祠三绝:周柏、难老泉、宋代彩塑
——晋祠三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晋祠三匾:对越匾、难老匾、水镜台匾;

首先来看【水镜台】,出自《前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雕刻彩绘精细。
正面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
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过金人台。
一座跃跃于飞的精美牌坊出现在眼前,【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
“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

穿过牌坊,有一座独特的金代木构【献殿】,建于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纪年的献殿。

献殿是祭祀圣母,香案前供奉祭品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献殿四周无壁,只有直棂栅栏,宽敞明亮。这种设施在北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叉子”。
斗栱单栱五铺作,柱头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单杪单下昂。

该殿结构稳固,八百多年来仅修过两次。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古朴中不失轻巧。

明代钟楼

献殿西为建于宋代的鱼沼飞梁,方形水池,上建十字形桥梁,如大鹏展翅。
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梁思成说道“此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 北宋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
现大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之作。
关于宋代建筑的特点,笔者在《宁波长篇游记》 “保国寺”一节中简析过,本篇不多赘述,直接看实例。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殿高19米,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大殿采用了 “柱生起”、“柱侧角”,上檐柱尤盛,增强稳固性的同时,大殿外观极具曲线美感。虽然没有唐代建筑的刚劲雄健,巍峨中显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
梁思成考察时惊叹道“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栱,深远的出檐,巍巍在望,非常醒目”。

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殿内无柱,扩大了殿内空间,也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
殿堂梁架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之前笔者分析过建筑等级殿堂和厅堂的大致区别。但圣母殿虽为殿堂级别,内部采用厅堂级别的彻上露明造,不设天花,将加工精细的木构梁架全部显露出来。

殿四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

廊下高悬各朝代楹联匾额,古意十足。
两座高大的金刚彩塑威猛无比。

而廊柱上雕有宋元佑二年(1087年)的八条木龙,即 《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刘敦桢提到该蟠龙柱是彩画之变体。

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昂首顾盼,炯炯有神,若山雨欲来,可听得九霄龙吟。廊外则是鱼沼,飞龙倒映水中,浮光跃金。

圣母殿的斗拱形制多样,柱头与补间、上檐与下檐均有不同形制和工艺做法。
下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五铺作,补间单抄单下昂,补间铺作仅正面每间一朵,侧面及背面不用。
上檐斗栱六铺作,单栱岀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
宋代的斗拱比唐代缩小不少,斗拱高度约为檐柱的1/3。

宋代斗拱彩画有三种:满绘花纹,青绿叠晕,土朱刷饰。
圣母殿的斗拱彩画属于哪一种?看着像满绘花纹?

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为晋祠三绝之一。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
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更是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

其中有一位“哭笑一体”的侍女像,正面是含笑的表情,但侧面有点悲戚,京剧大师梅兰芳曾来此专门来揣摩表情,说她“一颦一笑,似诉平生”。
下图来自网络

周柏唐槐是晋祠三绝之一,特别是圣母殿外3000年的周柏,树身向南往圣母殿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语出《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为晋水三个源头之一,李白曾赋诗“晋祠流水如碧玉”。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唐叔虞祠、关帝庙

中轴线之外,也不乏看点。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
现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
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配殿则展出有附近天龙山石窟残损的佛像,有头无身,有身无头。
大殿为典型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另外两尊塑像为明代作品。
公元617年,李渊和李世民从晋阳原起兵,曾在唐叔虞祠祈求,第二年则建立唐王朝。贞观20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重回龙兴之地,亲书《晋祠之铭并序》,开创行书上碑之先河。

紧靠唐叔虞祠的是关帝庙,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殿内绘有80余幅清代壁画,讲述关羽生平故事,画风写实,人物战马皆有血有肉,色彩明丽,为清代连环画的珍品。

我们循着李世民、李白、白居易、欧阳修、元好问、梁思成等人的脚步,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科研学者的诗文颂词中,纵览了这座流淌数千年历史文脉、会说话会呼吸的博物馆、大花园,进一步激起了那股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一朝风月,千古难息,属于华夏的古典美学从来不曾消逝。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导航:“晋祠”,近天龙山石窟
门票:80元

——P5平遥——

平遥位于山西晋中市,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平遥古城以太岳山为龙脉,东对麓台山,南北被柳根河、惠济河环抱,属枕山靠水之势。
平遥被称为龟城,表里山河、两山夹一川的山西中部,“东拱帝师,西连秦蜀,南通太行,北入云山、雁门”,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到了明代,“西通秦陇,北达燕京,洵乎腹地”的平遥城,防御的重中之重。
以“龟”为意象的城市布局,既含固若金汤之意,又寄长治久安之愿。

如今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因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1997年平遥古城(加上镇国寺、双林寺),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世界遗产,古建荟萃

一大早从西城门进入古城,在西门上俯瞰这座千年古城,早晨清清冷冷,古城仿佛还没醒过来。

平遥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池之一,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现存周长6.2千米,平均高10米。
后来才知道100元的门票,城墙只能上一次。真的气!

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

市楼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重修,三重檐歇山顶,高18米。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
市楼造型挺秀疏朗,琉璃灿烂,斗拱精巧。成为游人打卡的地标性建筑。
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票号、镖局、店铺、民居、大院、祠宇、衙署。。。看点实在太多,
主要介绍以下几个:【平遥县衙】、【文庙】、【城隍庙】、【马家大院】【日升昌】。

平遥县衙,保存元明清三代建筑,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

【文庙】值得重点一提,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

大成殿,建在1米高的大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简板瓦覆盖,琉璃脊饰。柱有侧脚升起,角柱处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
殿之当心间的两缝间,采用金代典型的减柱手法,仅置中柱两根。

斗拱有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而补间铺作以大斜梁代之。
柱头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斗拱高度为柱高的40%,金代此比例虽然比之唐代的50%小了一些,但比两宋仍然大很多,所以可见大殿斗拱依旧给人一种硕大之感觉。
每两柱头铺作之间,有一长大的斜梁,外端搭于罗汉枋之上,以承托撩檐榑,后尾则安置在内槽的柱头枋上,此件代替了补间铺作。
这是大成殿特别的地方。
补间上绘有简单的彩画。

整座大殿出檐比唐代以及大同的几座金构和缓许多,但仍不失敦厚伟岸之观感,比宋之纤巧秀丽,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
文庙内还有明清建筑大成门、明伦堂、崇圣祠、节孝祠等诸多古建。

文庙出来不远,就是平遥【城隍庙】。
以大成殿为代表的文庙是金代古拙之风,而城隍庙则尽皆繁复秀丽之功,是明清建筑的特点。
平遥城隍庙属于道教建筑,后来发展为三教合一,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
城隍庙是研究平遥古代礼制文化、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遗产。
庙内的琉璃碧瓦、诸神雕像、重笔彩画都令人叹为观止。
庙前有牌坊,山门两侧筑有砖雕八字影壁墙,各配石狮和拴马柱,围合成庙前广场。

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戏台、钟鼓楼、献殿、正殿、寝宫。
戏台也称乐楼、舞楼,采用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顶楼阁结构,面阔三间,琉璃饰顶。

正殿即城隍殿,面阔五开间,中间带一间歇山抱厦,正殿顶覆黄琉璃瓦带绿剪边,檐下为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出现于清初,藻头、枋新画龙,专用于宫殿上。
城隍庙出现和玺彩画,可见其等级之高,以及对阴阳共治的重视程度。
正殿脊刹是当时北派道教的标志仙丹葫芦。

献殿次侧的财神庙,为庙中庙。真武楼及戏台琉璃装饰精美。
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建筑外观,已经没有唐宋辽金时候的大出檐,斗拱进一步缩小,几乎脱离了早先承重作用,仅为装饰。

从城隍庙出来到南大街、西大街。则到平遥的核心街区。
由于没有计划安排著名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就选择古城内的【马家大院】作为晋商大宅的采风点。
穿过热闹的南大街,直奔冷清的鹦哥巷,就到这座号称平遥第一宅的大院。
大院是平遥四大家族之首、清代巨商马中选建造的豪宅,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
马家到底有多富,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平遥有一种流行的传言,叫作马家有一座怎么填也填不满的地库。
其三层大门楼,比乔家大院的门楼还要高大气派。

大院由三座大院、六座小院修建而成,形成一种“院内有院、门内有门”的迷宫式建筑。房间197间,含“起”意。现在开放的院子也仅为马家的部分。
大院总体布局鸟瞰酷似大大的“马”型,把姓氏融入其中。
亭堂,楼阁,书院,厨院,围院,戏楼成龙配套,影壁,门楼,石雕,砖雕,木雕,彩绘,题材繁多,内容丰富。

左旋右转中,登上大院的顶部,可俯瞰平遥古城。

关于晋商的另一个标志不得不去,那就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日升昌】。
日升昌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家票号,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见证了晋商煊赫的过往以及难以复制的的辉煌。
平遥被誉为“晋商发源地”,“信义天下”是晋商美名。
说到晋商的崛起的原点,要回到明代,为解决驻扎在宣化、大同、太原、延绥四镇40多万大军的军需供应,明政府特许商人供应边镇所需的粮食和物品。
大批山西商人靠输送边粮饷,提供军需,经营盐业,获取高额利润,并且利用地理优势进入北方边境市场,逐渐积累了原始资本。
自此务实、勤劳、讲信用的晋商,其业务足迹步满全国。
而日升昌开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据历史学者秋原在《清代旅蒙商述略》中考证,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富到流油的晋商成为了清政府重点“劝捐”对象,山西商人的捐银占到了全国总额的37%。
这不禁让人想起徽商及扬州盐商的起落。

平遥古城都是在上午4小时内的暴走完的(加上旅游电瓶车和起步费巨贵的智能电动车)。其独特的文化风俗、建筑风貌、晋商风采深深吸引着我,面对这座“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几条腿。

——平遥古城攻略——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交通:平遥古城站(高铁站),平遥站,太原坐高铁20多分钟可到。
门票:古城免费,联票100元(不单买!而且所有景点只能进去一次)
景区交通:旅游电瓶车10元一个景点,包车130左右。
线路:西城门(凤仪楼)-听雨楼-雷履泰故居-南城门-文庙-城隍庙-南大街-中国镖局-市楼-马家大院-东大街-日升昌
路线拓展:除了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还可报一日团去【王家大院】+壶口瀑布

镇国寺:五代殿塑,万佛朝宗

刚在平遥古城暴走完,一场大雨变浇透了充满修路灰尘的古城,而城外的古寺之旅,除了有寥落凄清之感,充满了“江山笑、烟雨遥”包场豪情。
离古城有15公里的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以五代时期的木构及彩塑为最大看点。现存以万佛殿五代原物,另有金、元、明、清等建筑、彩塑、石碑、壁画等文物古迹。

天王殿为元代建筑,单檐悬山顶,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
殿内有清代重塑的四大天王像。
殿旁的钟楼悬挂着的金代皇统五年(1145年)的千年铸铁古钟,击之数十里可闻。

万佛殿为公元963年原物,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
该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九级歇山顶。正立面左右开窗,前后明间开一门,可通后院。全殿砌以厚壁,檐高5.27米。
殿身设檐柱一周,共12根,各柱侧角柱生起,柱头卷刹,柱头上仅施阑额而无普拍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形制苍古,唐风犹存。

万佛殿内为彻上露明造,平梁之上出现了一组新结构:叉手中使用了【驼峰】、【蜀柱】。
上文分析唐代佛光寺大殿时,我们提到,唐代木构特点是仅用叉手,而不用驼峰蜀柱。这是相隔较近的唐代和五代的重要区别点。
在建筑等级上是相对低等级的厅堂型,和上文提到的唐代南禅寺一样,但他存在超规定的僭越现象。

补间斗拱每间一攒,五铺作,双抄偷心造
柱头斗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
三开间殿宇用七铺作斗拱者,全国现存仅有此殿和高平崇明寺中殿两例。
第二跳华栱后卫承托梁栿,为最早实例,此做法以后也流行于北方辽代。可以参考大同华严寺、善化寺的辽构。
值得一提的是万佛殿的斗拱总高174厘米,约为柱高的70%,比佛光寺的50%还大,应该算是最大斗拱比例了。
这几个视角能直观感受到。

万佛殿内的11尊彩色塑像,均为五代时期的原作,目前国内除敦煌莫高窟尚保存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的五代彩塑已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
11尊五代塑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二金刚和二供养人。
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躯干微曲,和敦煌莫高窟及佛光南禅寺的唐塑一脉相承。
释迦牟尼身着袈裟左手护膝,右手微举作拈花印,结跏趺坐,面向丰圆,口鼻秀润端庄慈祥。

半结跏趺坐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头梳高髻云肩披帛胸佩璎珞,尤其是菩萨的骨骼健美,肌肤莹润,虽为泥质堆塑却富有肌肉弹力。

两尊金刚隆鼻怒目骨骼雄健,表情泰然自若与后世金刚狰狞之态截然不同。

二供养菩萨分别跪侍于佛前二莲台上,躯体肌肤丰满表情虔诚专一。

万佛殿前的两株千年槐树,东侧一株形象奇特,形似撑伞,枝干屈曲交织如网,雅号龙槐。
有诗云“何日风云时祭会,神龙逃下一双来”。

地藏殿,俗称阎王殿,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重修过,殿内地藏王菩萨结踟跌坐,神态静虑深密,协侍为闵公和道明和尚。为明代彩塑杰作。

主殿三佛殿创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时保持了七尊彩塑、52幅壁画的原貌。

相较于古城的热闹和商业化,雨中镇国寺几乎没有游人,于幽静苍翠处,听雨僧庐下,总归是充满禅意的。
写到这里,曲库放的是张学友的《分手总要在雨天》“总要在雨天,逃避某段从前,但雨点偏偏促使这样遇见”
雨下了一个午后,漫天花雨则下了千年。

地址:山西省平遥县郝洞村
导航:“镇国寺”,离古城15公里
门票:20元

双林寺:彩塑宝库,视觉盛宴

来不及在雨中参禅感怀,立马动身前往平遥最后一站——“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
双林寺之名字来自佛教典故。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现存建筑,并不古老,多为元、明、清三代,唐槐、宋碑、明钟掩映其间。
最大看点为寺内的1600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但去时重要的千佛殿、天王殿在修缮,“天下第一韦陀”及自在观音无法亲眼见到。
用一下网图

【罗汉殿】内,观音菩萨居中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列两侧。
十八罗汉,个个神采奕奕,个性鲜明。胖瘦喜怒高矮病醉不一。
“哑罗汉”可谓全殿的精华之作,他一副印度人装束,结跏趺坐,双眉紧皱,嘴巴紧闭,两眼圆睁,怅然若失的眼神。
此殿塑像,塑造写实、概括、夸张、简炼的手法,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在佛教造像严格的规程基础上,融入了工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心目中的神表现的完全世俗化、个性化。

【释迦殿】,檐下横匾上书“灵鹫遗风”四字,全殿二百余尊古印度的人物形象,但已经完全汉化。其塑造特点是圆雕、浮雕、透雕并用,以青、绿构成冷色基调

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海浪汹涌之动态,和观音之静坐,形成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艺术效果。

【菩萨殿】与修缮中的千佛殿相对,现存明代彩塑400余尊,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二十六种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
四周悬塑诸天菩萨群像,皆脚登彩云,衣袂飘动,满壁生风,形式活泼。

繁华雨打风吹去,满壁丹青滚滚来,这神工技艺所铺就的彩塑古建华章,代表了中式美学的精华和巅峰。

地址:山西省平遥县西桥头村,离古城6公里左右
门票:28元

——P6长治——

长治,古称上党,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东倚太行山,西屏太岳山,平均海拔1000米,自古有“上党天下脊”之称。
长治有“神话之乡”的美誉,“炎帝农耕”“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神话传说均发端于此。
自秦置上党郡,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历朝历代 为郡、州、府所在地。
长治是“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73处,数量居全省第二,5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治的一天,没有继续开展无尽纷繁的古建探索,换一种山河壮阔的行旅体验。
我们去看太行,去领略三晋脊梁的硬核。

人说山西好风光,风光最美在太行。
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长度实际超过800公里、宽约100公里。
太行山系包括恒山、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及北京的百花山等,是山西与河北的分解线,也是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华北平原、中国第二阶梯分界线、是山脉型地质台阶,宛如开天辟地般抬升耸立,因而峡谷纵横,是大地撕裂的“暴力美学代表”。
阶梯式山体发育完好,山体侧面,往往保持着极为陡峭的坡度,棱角分明、壁立千仞,甚至能看到绵延十多公里、如同天幕般的绝壁长崖。
从北到南的台地、草甸、峰林、绝壁、深谷、飞瀑,太行之多变险绝奇特,世所罕见。
而八百里太行之精华则在南段,我们熟知的挂壁公路以及太行山大峡谷就在此段。
太行是华北之脊,是地理分界线,是华夏文明之源头,是军事堡垒,本次的山西行就是翻阅检索太行之书的旅途。

八泉峡:太行雄峡,立体沉浸

太行山大峡谷是我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八泉峡雄居太行山大峡谷中段,最低海拔600余米,最高海拔1400余米,最大落差约1100米,被誉为”太行山第一雄峡”
整个景区交通设施非常完善,水陆空立体沉浸式游览太行风光。
从长治市区,大巴两小时就能到景区门口。一路上山环水绕,已经能微微领略到太行之高峻。

进入景区,先体验水路的乘风破浪。
连绵的山壁几乎垂直于水面,落差达300多米,飞鸟难度,猿猱难登,而峡谷内的水清澈无比,据说有60米深。
若夫两岸猿啼数声,则宛在唐诗中的三峡一般,意犹未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船行碧波,腋下生出凉风,峡谷内应该比外面低了不止七八度。

弃舟登岸,便穿行于峡谷底部。两山夹峙,谷内奇石巉岩,龙吟虎啸,飞瀑流泉,竟皆漂碧。

在一处“八泉之心”的网红打卡点,记录下太行山所给与的天然浪漫。

山是峡谷的肌骨,水则是其灵魂和琴键。一路上除欣赏崔嵬峥嵘之山势,便是在聆听水流的交响曲。
神龙吸泉,壶穴洞天,八泉洪纷,幽谷听泉,或如琵琶珠落玉盘,叮咚清脆,或如玉箫呜咽袅袅,如泣如诉,或如擂鼓铁板,战马嘶吼,倥偬有力,摄人心魄。
这一曲山水合奏的“笑傲江湖”,令人心胸开阔,舒爽自然。

一路行吟,开启空中游览,体验飘忽若仙之快感。
八泉峡索道全长3000多米,相对高差369米,25分钟内跨越13座山峰,由谷底到空中,越来越高的视角俯瞰峡谷,山如画屏,浪如青龙,震撼无比。

索道终点的玉皇云顶是景区海拔最高处,百丈天梯,悬崖古栈,层峦叠嶂,尽收眼底。

空中巴士是唯一一个额外收费交通工具,为图省力就没在天梯徒步下山,再坐一段惊险的“天空之城”岩壁电梯,八泉峡之旅就结束。
整个太行山大峡谷还包括青龙峡、黑龙峡、红豆峡、黑龙潭等。

游览贴士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市,离长治市区2小时车程
交通:长治东站(更近市区)、长治南站
太原南-长治东 车程1个半小时
出行建议:散客可以网上报个长治出发的旅游团,270包含门票及来回车费。景区单独门票为:130左右。
线路:高峡平湖-八泉之心-壶穴洞天-八泉洪纷-索道-玉皇飞云-空中巴士(或徒步走悬崖古栈下山)-岩壁电梯

山西6天总攻略

【交通】太原机场、太原南站、大同西站、应县站、平遥古城站、长治东站(南站)

【线路】
D1:4点30顺风车杭州萧山机场-9:50到太原武宿机场-10点19太原南站-12点50大同南站-13点30云冈石窟-16点华严寺-17点30大同古城(四牌楼、九龙壁、代王府、古城墙骑行四分之三圈)-夜宿大同
D2:悬空寺-应县木塔-净土寺-夜宿五台山台怀镇
D3:五台山风景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佛光寺-太原南站-平遥古城站-夜宿平遥
D4:上午平遥古城:西城门(凤仪楼)-听雨楼-雷履泰故居-南城门-文庙-城隍庙-南大街-中国镖局-市楼-马家大院-东大街-日升昌;
下午:镇国寺+双林寺-平遥古城站-长治东站-夜宿长治
D5八泉峡-长治东站-太原南站,夜宿太原
D6:永祚寺双塔-晋祠

其中D23都是包车、拼车的。
这个线路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再优化一点就是第三天晚上太原南站应该直接去长治的。

参考文献及资料

【网络平台】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星球研究所、中华遗产、艺旅文化、平遥文旅局官网、云冈石窟官网
【纪录片】
《云冈》、《飞跃山西》、《人文清华:山西行》、《梁思成与林徽因》
【文献】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杨焕成《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举要》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宿白《宿白集:中国石窟寺研究》、《宿白全集》
柴泽俊、柴玉梅《山西古代彩塑》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历史游记古建篇一览

非典型【宁波】游记:追寻海上蓬莱的奇景》
北宋保国寺及宋代建筑特点:https://bbs.youxiake.com/y/1047583.html

《君到姑苏:占尽江南灵气与温柔》
南宋玄妙观三清殿:https://bbs.youxiake.com/y/1049309.html

金华:不止火腿,感受浙江之心的脉动与厚重》
武义元代延福寺:https://bbs.youxiake.com/y/1048517.html

丽水8天自驾游:江南真正的底色,浙江屋脊的风骨》
景宁元代时思寺:https://bbs.youxiake.com/y/1045046.html

《山海追光,诗路佛国:台州7天深度游》
元代千佛塔及台州府城墙:https://bbs.youxiake.com/y/1046980.html

天台自驾游:唐诗路上的朝圣之旅》
通玄寺、中日建筑渊源及区别简析:https://bbs.youxiake.com/y/1045724.html

《钱塘自古繁华:人间天堂杭州的文化苦旅》
飞来峰造像群、南山造像群:https://bbs.youxiake.com/y/1046747.html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