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地理】有篇推荐文章说道:“春天来了,春天从哪里来?春天从树枝间来——春风经过,枝条鼓起芽苞。春天从水面上来——春风经过,池塘泛起碧波。…去迎接春天的最佳处,来个‘烟花三月下扬州’,去瘦西湖迎接春天吧!”“烟花三月下扬州”,真的是春游的最佳选择
二十多年前曾出差扬州,出差单位曾陪游了一次瘦西湖,基本是船游没上岸。这次选“烟花三月下扬州”,从南京过来,重游瘦西湖,早上有点毛毛细雨,进园后雨住了,天虽阴但光线、通透性尚可,天老爷已算照顾了!
-----从南门进园,沿“长堤春柳”且观且行。看对岸,迎宾馆外的云影舫静静的座在水边,似乎还没有茶客。
春波桥位于瘦西湖徐园东侧,桥面为钢木结构,两头的桥基用黄山石垒成,东面桥头建一四角攒尖亭。总体上给人古朴粗犷之感,似与“春波”二字不相吻合。
从徐园去往小金山,要过一座桥,此桥红漆桥栏,故名为小红桥,又叫“小虹桥”。桥对岸的白墙月亮门上门额书有“小金山”三字。隔岸再看小虹桥,游人满桥面。桥的右岸是瘦西湖正门进入后的第一个园---徐园;桥的左岸是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在小金山看连接北岸的“玉版桥”,半月圆里画舫穿梭,白玉弓上游人不断。
钓鱼台,原叫“吹台”,据说乾隆皇帝在这钓过鱼,因此又叫“钓鱼台”。去那天游人太多,留影、拍照都难,好容易等到游人稍稀疏一点,赶紧拍了两张。过了“玉版桥”北岸,套着白塔看“钓鱼台”更好。而在五亭桥上看小金山和钓鱼台,树影葱笼,银水金山;湖面汤汤,游舟点点;亭台桥榭,若隐若现。立此观景拍照,最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所谓“小金山”,当是比对镇江“金山”而名;而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据说,乾隆元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了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因此传名。
曾任扬州市副市长、扬州国画院院长的李亚如先生(已故)一副《题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楹联:“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意趣皆妙,至今脍炙人口。
-----五亭桥位于瘦西湖的中部,桥上有五个亭子,中间一亭突起,周围四亭对应坐落,恰似一朵美丽的莲花,因此又称“莲花桥”。被称为“瘦西湖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它被誉为是中国亭桥结合的典范。据说,五亭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十五个桥洞排列有序,相映成辉。每当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五亭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配上游船、杨柳和周围白塔等景物,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在五亭桥上东西两面观景,也是风光如画。
五亭桥东有座湖中小岛,岛上有一建于1921年的临水建筑,远远看去,如浮在水上的鸭子,故名“凫庄”。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 当年建造凫庄的人,把真实山水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使凫庄随时闻于水息,听于水声,平台雕栏,曲廊拂水,可露天而坐,凭水而眺,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同时烘托了五亭桥的高大雄伟,衬托了白塔的亭亭玉立。
-----如果说五亭桥是一座画桥,那么“二十四桥”则是一座诗桥。
杜牧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多少年来使世人对扬州及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充满了想象,也产生了很多诠释,主要有两说:一说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一说桥名叫“二十四”。现采用的是后者,即五亭桥西的这座拱桥名“二十四桥”。更在后来的修复中,将这座玉带状单孔石拱桥建为长24米,宽2.4米,汉白玉栏柱24根,两面台阶共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相对应,圆了“二十四桥”为一座桥之说。
现在的“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等组合而成,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再加上周边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建筑群落,形成了一个配套景区。在桥上看,湖上清风徐徐,水波粼粼,舟船往来,龟行龙游;两岸桃红柳绿,美景迷人,亭台楼阁,相映成趣,让人回味无穷。向北望,远处大明寺的栖灵塔立在天际,在湖上游船、岸边杨柳陪衬下,引人如胜。
据说,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有画舫拍波,邀三五亲友,在“吹箫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怪不得唐人徐凝要赞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
---“静香书屋”位于二十四桥去“石壁流淙”的途中,是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复建的。正门有副郑板桥所题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据说,此联为集前人诗句而成。上联出自唐朝刘宪的诗《奉和九月九日圣制登慈恩寺浮图应制》“飞塔云霄半,清晨羽旆游。”下联摘自唐代诗人李颀的五律《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首联:“修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郑板桥用此上联是指这里看北边的栖灵塔,如在云霄中;而这下联,我理解,借用中包含了郑板桥自己的偏爱。而我后来发现,拍静香书屋时,只把这下联拍进来了。
在静香书屋隔水西望,湖对面的诗画碑廊幽幽长长,蜿蜒曲折。临水边那座古色古香的水榭里,隐约可见一位红衣佳人的身影。柳枝荡荡,亭榭为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瘦西湖白塔高27.5米,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在瘦西湖的很多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白塔。与北京北海的白塔比,瘦西湖白塔形体小了很多,显得秀美一些。对于瘦西湖整体景观而言,白塔使瘦西湖的天际轮廓线有了起伏变化,为景观增色不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常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和稳定画面的“定海神针”。
----多年前去四川乐山看凌云大佛时,听得一句古传赞语: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在嘉州(乐山古称嘉州)。觉名不虚传。后游了苏州、杭州,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说,也深以为是。南京一位摄友退休后几乎年年去扬州,或休闲小住,或即兴览游,其发的一组拍片题名《天下何故偏扬州》,印象较深。这次在扬州两天,再游瘦西湖,虽仍为走马观花,却对瘦西湖之“瘦”的美和妙有了更多体会,对“天下何故偏扬州”深有同感!
诗仙李白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感动,更令多少人向往!《涛声依旧》的词曲作者陈小奇,根据李白那首千古绝唱,又创作的一首《烟花三月》,是我爱听的一首歌,尤喜欢童丽唱的版本,觉唱得缠绵细腻,情真意切:“牽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如果说,瘦西湖的桥是画桥、诗桥,那瘦西湖就是画湖、诗湖,而扬州,更可称为是一座韵味历久弥新的画城、诗城。愿她的“烟花三月”,是人们心中永不消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