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为镇江“三山”之一,自古为国内游览胜地。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小孤岛,唐代张祜描述其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后因长江泥沙淤塞,河水改道,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前后与陆地连成了一片,现海拔近44米。
.........建于金山之上的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唐时赐名“泽心寺”,北宋真宗时期赐名“龙游寺”,清康熙赐名“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布局。从山脚到山顶,各色建筑散布其上,只见有寺,不见有山,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形成了一组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寺裹山”的奇特风格。(镇江另两座名山焦山称“山裹寺”,北固山称为“寺冠山”)据说,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金山寺历史上曾七度毁建,却声誉日隆,代有高僧。
........金山寺宝塔“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该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唐、宋时本有双塔,宋朝时称“荐慈塔”、“荐寿塔”,后双塔均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命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高30米的慈寿塔,是后来金山寺住持隐儒受命募捐,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的。
........金山仅是一座小山丘。但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那是因为金山峰顶立着慈寿塔,使人们造成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在塔影湖远看金山,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金光闪闪,十分壮观。古人评镇江“三山”称:金山宜远看,焦山宜平看,北固山宜从上往下看。是有道理的。
........唐朝有个名叫法海的禅师在长江上一座小孤岛开山得金,重建了一座原名“泽心寺”的古刹,更名为“金山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话,帝王巡游也经常来到金山,众多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也发生于此,如《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于是传为佳话,使得金山拥有了一批价值非凡的文化遗存,成为江南名山。
........几度夕阳红,禅寺依旧在。金山寺之所以历久不衰,并非因为其奇特的建筑格局,而是因为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一千多年来,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事,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金山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参观金山寺,要认真品味它的内涵,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莫让真实的历史随东去的大江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