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今天的集合时间,比以往都来的更晚一些。11:00,我们上海徐汇明申集合点出发。
    随着大巴车在高速度上的一路奔跑,我们遇到了一大片的乌云。刹那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12:30,我们一行人到达江南历史文化名镇-锦溪。
    幸运的是,大雨已经逐渐转小,此刻只有点点小雨。
    在锦溪镇“博艺群芳”牌坊集合后,大家便开始自由漫步小镇,探索古村。

    锦溪古镇

    牌坊上书对联:“喜看千年古镇容光焕锦溪,悲思一代佳人守节铭陈墓”,道出了古镇悠悠历史。
    古镇除了“博艺群芳”牌坊,在五保湖、古莲桥、菱塘(荡)处,还有一座“水乡佛国”牌坊。
    牌坊,正面书写“水乡佛国” 四字,两侧楹联:“长堤映月水冢香散白荡雪鸥寻故知,飞阁凌宵片云钟度禅院梵音有新声。”
    牌坊,背面书写“文星朗照”四字,两侧楹联:“枯灯夜读桃李春风胜秋色,故土梦萦锦溪金波逐玉浪。”
    婷婷袅袅,在水一方。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漫游锦溪

    它比乌镇古朴清幽,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水乡名镇。
    它的颜值不输西塘周庄,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沈从文喻她是“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认为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刘海粟赞她是"江南之最"。这些文人眼中,满满的都是对它的赞美。
    它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电视剧《夏至未至》曾在此取景。
    它坐看古今,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这里就已有先民存在。
    它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逶迤奇特,还有“五湖三荡“的特色景貌。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源远流长的清幽气质,琳琅满目的丰盛物产,无不让国内外人士推崇备至。
    它就是——锦溪古镇。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锦溪八景”:锦溪渔唱、陈妃水冢、莲池结社、通神御院、樵楼鼓声、古井风亭、福寿残碑和石音客帆。

    锦溪古镇

    古镇历史

    锦溪镇历史悠久,据镇北原国营昆山大东砖瓦厂出土的穿孔石刀、带把石刀、回纹硬陶片和朱浜村、宅前村围垦荡发现的石械、石镰等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西汉名将马援在此练兵,东吴辅吴将军张昭葬于斯,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此隐息。

    唐“江湖散人”陆龟蒙晚年曾长期往返于此,其陆氏水东一族至今仍为锦溪大族之一。
    宋景祐年间(1034一1038),范仲淹出任苏州郡守,曾挥师七万开挖三十余浦,将太湖之水分泄于东海,其开江指挥所就设于镇西南明卿荡与长白荡相接的隘口之上,该地也被后人称为扎营坝。
    古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膏沃,物阜民丰,同时又远离城郭,不及世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唐时镇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朝霞夕晖,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锦溪”两字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被人们传颂开来。
    绍兴元年(1131年),宋孝宗为纪念逝去的爱妃陈氏,降御旨将锦溪更名为“陈墓”。
    明代诗人文徵明为此著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作为镇名沿用了800余年。而这段凄美的故事,也给锦溪添了一丝浪漫和柔情。

    宋室南渡,尤其是更名陈墓以后,陈墓之名得到扩散,一些北方大族相继流入。
    他们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深感陈墓平和安详,有的置地购宅,有的就一艘小船,把陈墓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地。陈墓也由此逐渐繁盛,市镇的中心也由原来的锦溪河、道院港区域向东扩展至今菱荡湾、南大街、上下塘街一带。
    元代至元年间(1264一1294),陈墓市肆林立,客商云集,人烟稠密,已成为苏州葑门外一大镇。乡人顾华甫,海运万户,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富贵为江南望”。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亡。此时的陈墓人已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崇祯末年,陈墓乡绅陆兆温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田产作为粮饷,广征义勇保护乡里。他们立寨于镇西南长白荡中,日夜操练。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趁夜黑攻打苏州城。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其弟亦死于战斗之中。乡人陆世萃,崇祯年间(1628一1644)拔贡国子监,应天举人,曾任莆田知县。明亡后,便布袍棕履,隐迹于太湖之滨,一生著述等身。

    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小镇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当时有人认为镇名用“墓”字有伤大雅,于是便恢复了“锦溪”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锦溪景貌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
    锦溪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古镇位于苏州市昆山市西南,东邻上海,西接苏州
    地处太湖下游淀泖地区,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

    古时,澄湖、明卿荡、长白荡、汪洋荡、淀山湖一线,上接大运河达苏州太湖,下连淀浦河过松江直通出海口,是往来吴越间及吴地出海的重要水道。
    与其它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相比,天然与水相接互溶的锦溪,有得天独厚的大气水景。

    其大小湖荡多达十七个,大小河流更超过了两百条。处于太湖流域淀泖水系的镇区湖河港汊纵横相连,大小字圩构成了锦溪陆地的主要形式。
    镇西太平桥的桥柱上有联“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坐拥五湖三荡,大片大片的湖水波光粼粼,显然用“金波玉浪”来形容锦溪极为恰当。

    古镇人文

    除了怡人的景色,更为人称道的则是锦溪的“文气”。历代文人逸士荟集,纷纷在此留下诗文墨宝。
    明朝中时,因厌弃官场隐居青丘的著名诗人高启,十分仰慕陆龟蒙“笔床茶灶”的闲谈生活,常到陈墓拜谒鲁望先生祠,写下了著名的《陈墓八景》诗。之后,
    文徵明、沈同、祝允明、唐寅等吴中才子,不断相约陈墓,或吟诗唱和,或题画相赠,锦溪女婿文徵明的八景八诗享誉江南。他们的高蹈之风,在陈墓乡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不为官、不为财,崇文尚墨的良好风尚在陈墓骤然兴起,成就了陈墓人才辈出、文运鼎盛的历史。

    明清两朝,这里读书风气浓厚,人才辈出。陈墓走出过陈景臻、盛符生等5名进士,11名举人,5名贡生。
    辛亥革命以后,新学进一步兴起。一大批陈墓学子赴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深造或出国留学,培养了一百多位留学生。其中包括著名天文学家朱文鑫、刺汪未果英勇就义的清华英烈陈三才、图书馆学家陈渭士、文字学家朱文熊等一大批负笈海外、学成后归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业绩,古镇也因此被誉为“留学生之乡”“教授之乡”。

    宁静锦溪

    江南古镇众多,苏州最是密集,周庄同里早已闻名遐迩。
    比起大名鼎鼎的乌镇周庄,锦溪古镇知名度相对一般,游客也相对不多,古镇免费开放,游览更显从容惬意,让人拾得一份难得的清静。
    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锦溪依旧保留着它那淳朴的生活和市井的烟火气,自然、传统、幽静。

    你可以沿着石板老街穿行于古桥之间,累了坐在水边廊亭的美人靠上独享近乎停滞的时光,或是与游人合乘游船体验另一个视觉中的锦溪,感受人慢车马慢的闲适与惬意。
    拍照、驻足、吃美食、探寻景点,在这里没有匆忙,只有独属于你的古镇慢时光。

    “梦里水乡”用来比喻今日锦溪古镇确实一点都不过分。
    当你步行在清幽的石板路上,水巷、河埠、拱桥、廊坊、街市,这一切在锦溪的一隅和谐统一,宛若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徐徐展开。

    触摸不到的细雨最诱人,拍不下来的安静最锦溪。细雨朦胧,更给古镇增添几分唯美。

    漫步古镇-桥

    有水必有桥,作为水乡的锦溪自然也不缺桥。锦溪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
    锦溪古镇桥梁众多,据说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明清古桥36座,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桥、古莲桥、普庆桥、里和桥、溥济桥、天水桥等。街巷依水,桥梁星罗棋布,其密度在国内也属罕见,密度远超水城苏州,且风格迥异,依然完好,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镌刻精巧细致,大多清晰可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锦溪的36座古桥,每座桥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有郭子敬出资修的天水桥,有锦溪八景之一的里和桥,有雍正年间建的普庆桥,有九墩十孔的十眼桥......有的桥上有华美的雕刻,有的桥两侧则有工整的桥联,比如普庆桥的桥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就道出了锦溪在江浙沪三省市相交之地的关键位置。

    锦溪的桥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大多始建于明初,重建或重修于清代;二是多为本地士绅捐资修建,有石碑或史料为证,传承有序;三是桥梁重修后,原桥旧石料中,其具有桥名、楹联、年号的石材多能得以保留,很多石材上都保留有明永乐、清乾隆等字样;四是古桥的规制都不算宏大,小巧古朴,颇有小桥流水的韵味,且以平梁桥居多;五是古桥多留有楹联,有的桥两侧各有不同的楹联;六是这里溪水纵横交错,有些桥小且密,例如才过众安桥,就到黄公桥,转弯就是周公桥,稍微不注意,中和桥就走过去了。有诗曰:周公桥头望黄公,黄公巧小蔽乌篷,众安隐隐含碧水,普庆飞烟锁蛟龙。
    走进古镇,沿着河岸漫步,这些古桥便可一一探寻。

    溥济桥
    从牌坊出发,首先看到的就是,溥济桥。目前已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溥济桥又名陈家桥,为束腰并联式拱桥,是锦溪高度最低的拱桥。其位于锦溪镇中市河,西街廊桥的北面。
    石桥大部分为花岗岩所筑,但石拱为青石所筑,拱券分节并列砌筑。
    溥济桥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里人陆溥、陆济兄弟所建,桥名各取溥、济二字,故名溥济桥。
    重修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桥身刻有“明天启年间建”。原为木栏,砌砖栏为后改。

    庆丰桥
    庆丰桥又称周公桥(在百度地图显示为庆丰桥,高德地图显示为周公桥,实为一桥)。
    桥始建于明万历九年,由里人陆允中所建,清乾隆四年重修,嘉庆十四年重建。原为单孔梁桥,1966年时填高桥堍,在近年来为配合景区建设改建为廊桥。
    庆丰桥位于锦溪中和双桥以北,横跨锦溪中市河,为东西走向。
    走到庆丰桥时,天依然下着雨细雨。庆丰桥的廊桥,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避雨赏景之处。
    坐在廊桥的长椅上,北瞰可见溥济桥,南望可见中和双桥,在细雨中静静欣赏江南水乡的朦胧之色,也是一番别样的体验。
    伫立远眺,两岸街市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锦溪传统的店铺和餐馆,它们传承着锦溪的故事,也是属于水乡人家的独家记忆。

    中和双桥
    从庆丰桥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锦溪双桥了。此桥位于上塘街与锦溪街的交界处,为一座南北走向的花岗石单孔梁桥,桥长13米,跨度4.05米,桥宽3.9米。
    这里是“锦溪八景”之一的“锦溪渔唱”,文徵明有诗云:“斜阳诗思绕寒汀,何处秋风欸乃声。水漫蒹葭情不及,锦溪桥下白烟生。”
    宋室南渡,上下塘商贸区形成,成为“中市”。
    在桥的西侧,距锦溪河东口30米处,旧有一石梁桥,即锦溪桥。
    碍于绕行,元代元统初年(公元1333年),乡人募钱款和工时,于锦溪河口建造形制与锦溪桥相似梁桥,取名“中和桥”。
    清嘉庆二年(1797),中和桥布众缘重建。
    1966年,锦溪桥被拆除后,拆下的桥板并入了中和桥,加宽了中和桥桥面。“锦溪中和双桥”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众安桥
    过了中和双桥不远,是一座简单的花岗石单孔平桥,名叫“众安桥”。
    众安桥横跨于中市河,因其西堍原有一旌节牌坊,俗称牌楼桥。它是锦溪镇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目前为锦溪镇古桥梁保护单位。
    众安桥始建于宋代,明永乐七年(1409)由里人顾克壤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里人陈鲁庵捐资劝众重修,道光年间重造石砌,乾隆四十六年(1781)里人于宝重建,一度被称为于家桥。
    众安桥长18.5米,宽2.9米,跨度6.1米,桥栏青砖砌筑加石望柱、石扶手和抱鼓石。桥面由五块条石拼合而成,每块条石均宽0.6米,长超过7米,实为少见。

    普庆桥
    普庆桥位于众安桥之南,取普天同庆之意,俗称“俞家桥”。其始建于北宋,清雍正十一年(1733)合里重修。
    普庆桥同样为锦溪镇古桥梁保护单位,并且被列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作为重要的生活交通工程,石桥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工匠们的精心打造。
    它是国内少有的束腰并联式单孔石拱桥,桥长有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桥梁的姿态优美,尽显气派,桥头紧挨民宅,一派生活气息。
    整体桥孔由花岗岩砌成全环形石环,为360°全环形拱桥,水面上半个圆,水下也藏有着半个圆,相当的稳固。

    桥身以武康石为主,拱圈为分节并列式排列,桥栏由青砖和花岗石柱子镶砌而成,上盖半圆形条石加固。砖石之间严丝合缝,兼顾了力学与美学的要求。如此精巧的构造,全国范围也是少有。
    之所以将普庆桥建成全环形圆拱,除了坚固性的考量外,相传也与锦溪的风水以及朱元璋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全国政权以后,曾带军师刘伯温来锦溪巡游。精通风水学的刘伯温在游览之后,发现此地6公里长的水道,呈南北走向,弯曲如龙形,镇南为龙口,两岸东西各两条河流分别为龙的四足,认为锦溪是个龙穴之地。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永固,朱元璋下令在锦溪河的“龙颈”上建了这座全环形的石桥,以卡住龙的脖子,破坏龙穴的风水。

    桥南立柱刻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从桥联上看,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舟楫往来、商旅接踵的繁华景象。相传,元代古镇海运大户陆华甫就是从这里起航。
    石桥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锦溪人,百余年光阴匆匆而逝,唯一不变的是石桥对锦溪这片土地的默默守护。守护着人们的生活,守护着那些幸福的时光。

    节寿桥
    节寿桥是一座红木桥,始建于明崇桢三年(1630),清雍正年间孙德明为母亲六十大寿重修,故名“节寿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桥,是后来新造的,并非原桥。

    槃亭桥
    槃亭桥位于莲池禅院西侧,两旁有很多新建的三、四层仿古楼房,与老屋错落有致地并排着,倒也不违和。

    还未上桥,远处就看到一位身着青蓝色旗袍的阿姨撑伞静立桥上。和周围的景色相映成景,形成一副安静雅致的国风人物画卷。

    在桥上驻足远朓,亭台楼阁古朴自然,小岛水冢流光溢彩,老宅古韵悠悠,游船摇曳穿梭。

    古莲桥
    古莲桥是锦溪的标志,为远近水乡所罕见。
    许多人对锦溪的初印象,都是从古莲桥开始的,所以也俗称网红桥。

    整个廊桥尽显水乡神韵,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古莲桥,整座桥全长52米,有九柱十孔。原是五保湖和菱塘湾之间一条似龙脊的古石堤埂,如长龙横卧水中,把菱塘湾和五保湖分隔两处。

    “流水穿溪石有声”,“锦溪八景”之一的“石音客帆”描述的就是这里的景致。文徵明有诗云:“物换人移久彻关,石音依旧夕阳滩。风帆付与溪翁领,却把沙禽一样看。”

    桥前有一池莲花,夏日清风徐来,桥下一池摇曳的荷花绽放美得如诗如画。莲池原为莲池禅院的放生池,始成于南宋初,清顺治十三年(1656)扩建,筑长堤与外界相连,南植芙蕖,北栽风菱,堤上间植榆树、柳树,微风拂过,榆柳婀娜有致、芙蕖随风掩映、风菱细叶萦波。
    蓝天之下,白墙更白,青瓦更青,平静的湖水倒映出长堤最美的模样。待满池莲花绽放,一定更是惊艳吧。

    十眼桥
    十眼桥位于锦溪镇南,为南北走向的九墩十孔长桥,全长有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
    十眼桥为花岗石桥面,桥墩采用条石整齐叠砌,古朴敦实,人称“小宝带桥”。
    十眼长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每逢中秋佳节,游人如织,凭栏赏月,唯见天上皓月与湖中水色相映成趣。
    在建国后,这座桥几经修缮,于1997年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和桥
    穿过南塘长廊,来到里和桥。
    里和桥位于锦溪古镇中的南市河上,俗称南塘桥,又称为南观音桥
    它是锦溪最古老、跨度最长、最高的石拱桥。桥长22.4米,桥面宽3.1米,净跨9米,矢高4.8米,目前整桥保存完整,2004年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里和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明永乐五年(1407)重建。现今的里和桥为清乾隆十二年二度重建,在桥栏上刻有“大清乾隆拾贰年仲秋月阖里捐资重修”的字样。
    桥下原有井亭一座,始建于宋代,亭中井水清冽,久旱不枯。为原“锦溪八景”之一的“古井风亭”。
    明代高启诗曰:“南塘桥下水泠泠,桥畔长堤柳色青,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凉思满风亭。”

    著名画家陈逸飞经常到陈墓写生。陈逸飞带着一挎包胶卷,乘坐小轮船,在陈墓的市河里流连忘返。他说,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要设法把它留下来。他以陈墓里河桥的水乡景致为内容创作的油画《晨》,印在了1985年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上,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画中的桥梁,就是锦溪古镇的南塘桥。却被误以为画的是周庄双桥,周庄由此名气大振。而历史人文更为悠久的锦溪,却如刚从柔谧梦乡中醒来的少女,“藏在深闺人未识”。
    一次美丽的误会,两座古镇不同的命运。

    锦溪古桥大多完整无缺,雕刻图案精美,形成了锦溪独有的桥文化。站在桥上,看着枕河人家静逸的生活,听着角落中的手工作坊打铁、补锅的声音。在感受惬意地同时,也许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漫步古镇-摇橹

    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真实写照。
    古镇的内河道长达6公里,河湖相通、泽浸环镇、街巷依水,桥巷相连,镇里百姓出门都要坐船或过桥。
    走在青石板路上,间或会看到一只只小船从河中驶来,来来回回穿梭在古镇的水网中。
    船娘身着蜡染蓝花袄,颈围花巾笠挡阳,站在船头摇着橹,唱着歌。歌声清亮淳朴,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糯甜,船上听曲的人兴至高处不时地对上几句,随之便传出阵阵欢笑声。

    两岸轻移舟缓荡,橹摇碧水梦中乡。
    在这“水做的”古镇里乘上一叶手摇的乌篷船,实属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坐在船上沿着清澈的流水缓缓前行,路过一座座古桥,看到一个个店铺招牌。随着小船在市河里穿行,五保湖中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家,河道两岸古色古香的文昌阁、通神御院和莲池禅院,石桥的圆拱在头顶闪过,稳实的驳岸散发出湿润的气息,一处处风景令人应接不暇。

    漫步古镇-民居

    一溪锦带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锦溪古镇除了尚存的诸多古桥之外,还留存了很多民居古迹临水而筑,飞檐翘角的粉墙黛瓦掠入湖底,辉映出一幅蛟龙卧于水底的美画卷。

    古镇不大,尽管做了些修缮和翻新,但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气,安逸慵懒的烟火气仍然有着吸引游人的魅力。

    一条主要的河流从古镇中间穿过,河两岸的街道分别叫上塘街和下塘街,形成了古镇的主要商业街,各种餐馆、小吃店、工艺品店、民宿等遍布两岸,构成了古镇的中心游览区域。
    从盘亭桥的桥北或博艺群芳牌坊,均能进入古镇的南京路——上塘街。锦溪古镇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上塘街进,下塘街出,绕镇一圈,不走回头路。

    锦溪古镇现存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建造的,房屋大小、高低不同,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
    房屋多为一、二层的砖木结构,青瓦白墙,临水开门窗或建筑水埠码头。为了适应温和而湿润的气候,民居一般为天井、后院、穿堂、陪弄,成院落式、堂式的布局结构。

    漫步古镇-陈妃水冢、莲花禅院、文昌阁

    古镇里留存着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有莲池禅院、陈妃水冢、文昌阁、通神道院。
    莲池禅院
    走过槃亭桥,就到了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菱塘湾口的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旧称古莲寺。锦溪古镇八大景之一的陈妃水冢就在禅院旁边的五保湖中。
    禅院坐南朝北,是锦溪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至嘉泰三年建成,足足耗费40年时。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若山和尚来此住持,重又着手扩建鼎新,后又屡毁屡建。战争年代,因设立伪警署,香火日衰。1946年,禅院被改立为中学校舍。1993年,撤出学校,并逐步重建,恢复了莲池禅院。

    据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孝宗当年下旨在此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又命在寺院东侧挖池种荷,每逢夏天,荷莲绽放,绿叶田田。
    历代文人曾在此“莲池结社”,欣赏美景,切磋诗文。文徵明有诗曰:“满眼溪光迹未陈,百年台殿已沉沦。只今寂寞莲池水,曾照当年入社人。”

    寺院黑瓦黄墙,威严气派。殿堂廊庑,楼阁亭台,水榭画舫一应俱全,成为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

    无论是寺前的菱塘湾、游船码头,还是寺后的五保湖、古莲池,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就像,一阵清风,藏着欢愉轻快。

    古莲桥,陈妃水冢,莲池禅院紧紧相邻。

    文昌阁
    从寺院后门出来,就是古莲池和文昌阁,古树依依,湖光潋滟
    文昌阁,俗称灵宫殿,旧称片云阁、文星阁。
    原建于通神道院,元天历三年(1330)始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夏,因特大风灾倾圮。乾隆三十八年(1773)里人募资重建,并移建于五保湖畔莲池禅院东侧。道教将文昌帝君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倡导向善尊儒之风。文昌阁也是锦溪人文荟萃的象征。

    文昌阁临水而起,四面三层,高15.6米,是莲池禅院内最高的建筑。呈浮屠状,黄墙朱檐,风铃叮当。阁内供奉着文曲星,陈列着明代名流高启、沈周、文征明和祝枝山等历代文人为锦溪所作的诗文。登上文昌阁,可以将全镇风貌尽收眼底,饱览五保湖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陈妃水冢
    莲池禅院的护栏边,可以远远望见湖中的一座小岛,它就是“陈妃水冢”,让人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陈妃水冢在镇南五保湖中,它可以说是锦溪历史的一个标志,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水冢是一个小岛,岛上建有小亭和牌坊。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四周长满芦草,一年四季绿意悠悠。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湖面的水位有多高,它总是露在湖面上,摇曳着绿色的踪影。就像一片挣脱地心引力的树叶,不知是何原因。
    此时,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当游人划船行驶到小岛旁时,除了欣赏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禁再次为这段凄美的爱情感慨挂怀。
    水冢的主人陈妃是谁呢?
    陈妃的身世有两个版本,清朝雍正年间的《陈墓镇志》认为她是宋高宗赵构的妃子,但乾隆年间的记载却认为她是宋孝宗的妃子,民间普遍认同的是后面的版本。事实是从各种文献资源中,似乎也找不到宋高宗曾经到过锦溪的记载。那陈妃为什么会埋葬在锦溪?
    一种说她是因病死在锦溪的;另一种说她是随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孝宗赵昚抗金,在战乱中箭身亡的:
    相传赵昚登基前的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完颜亮以六十万大军南侵,还是储君身份的赵昚力谏高宗赵构北上迎敌。作为太子的赵昚随同赵构御驾亲征,而赵昚的陈、葛二妃侍护其夫左右,后陈妃歿于锦溪;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她是被金兵俘虏押送至锦溪的时候投湖自尽的。

    漫步古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在水与桥,民居与人文古迹之外,锦溪古镇的特色还体现在各种民间博物馆之中。
    在锦溪,每走一段路便会看到一个博物馆,有着“中国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各具特色的民间收藏品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座独具明清风格的建筑里记录着历史、传播着古镇的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锦溪在诸多江南古镇中脱颖而出,独具一格。
    这些博物馆都是当地政府利用部分古民居陆续开设的,多分布在上塘街和下塘街上,规模不大,但大都专精一行一业,除了有国内唯一的中国古代砖瓦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宜兴紫砂博物馆、锦溪壶文化馆、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这样的行业博物馆外,还有展品种类繁多的古董博物馆和展示锦溪近现代上百位名人的锦溪杰出人物馆。另外还有张省美术馆和德求堂内的“柿园”书画艺术陈列馆。

    古砖瓦博物馆
    传说锦溪古镇水系发达,船运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开国皇帝朱元璋,听说此镇“紫气东来”,是风水宝地,便下令在这里挖土烧窑,建造了七十二座窑。
    锦溪自古为砖瓦之乡。早在西晋就有制砖烧窑的传统,自明朝起以窑业生产而著称,形成了独特的“砖瓦文化”,全镇现存各式古窑15座,分布在五保湖畔,有的至今还在使用中,为华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窑址群落。
    古砖瓦博物馆非常有当地特色,坐落在当地的一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
    陈列着从西汉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唐宋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青砖,乃至以五星为标志的红砖等14大类,2300多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砖瓦珍品,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其中的铜雀台瓦当、西汉墓室砖、琴砖等更是珍贵无比的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最值得一看的是馆内收藏的金砖,我们在北京故宫看到的金砖就产自这里。这些金砖十分厚重,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仍然完好无损。
    张省美术馆
    普庆桥头有启功题写的张省美术馆,陈列着昆山著名画家张省的209幅画作。
    画家张省是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关门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馆内展出了他的众多作品,有水墨画、工笔画、素描、油画、书法等等,涉猎十分广泛,画作中不乏取材于江南水乡的作品。
    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
    馆藏中国宜兴古今百余位大师上千件经典作品,如明代时大彬、清代陈曼生、当代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人作品。

    由于时间紧张,此次博物馆的游览只能走马观花地匆匆一瞥,下次再来慢慢欣赏。

    漫步古镇-美食

    锦溪古镇虽小,但不乏美食。
    沿着上塘街、下塘街一走,就有香酥鸡、袜底酥、萝卜丝饼、海棠糕、臭豆腐等各种小吃,和【阿婆春风】等你get的锦溪奶茶。镇上姜满园的剁椒酱很好吃,喜欢辣的朋友不能错过。
    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尝尝莲花禅寺素面、苏帮菜、奥灶面。奥灶面可以去【外婆家饭馆】,苏帮菜有观桥阁、侬乡园等。

    袜底酥(张记袜底酥、小毛糕饼店)
    来锦溪一定要买的小吃就是袜底酥,当天镇上游客不多,幸运地不用排队了。
    这里的 糕饼店里都是现烤现卖,外壳焦香松脆,内馅酥软,有椒盐馅和芝麻馅两种馅料的,口感酥脆咸香。
    常温能保存20-30天,所以当天吃不完也没关系。
    关于袜底酥的传说,锦溪人是不会放过宋孝宗和陈妃这两个爱豆的。
    相传孝宗来到锦溪时,因旅途劳顿而不想吃饭,御厨做什么都没胃口。这可急坏了陈妃,连忙找来当地厨师给皇上做点心。孝宗午休醒来,睡眼惺忪,见床头柜上搁着一叠袜底,心想陈妃怎么还有闲空做手工?陈妃见孝宗一脸疑惑,忙递上一块请他尝尝。
    孝宗这才明白原来是点心,正好肚子也饿了,于是咬了一口,没想到又香又酥,一连吃了好几块。问陈妃这叫什么饼,陈妃随口说,你不是说它像袜底吗?就叫它袜底酥吧。袜底酥由此得名。

    金阿姨萝卜丝饼,外酥里脆。

    莲池禅院-素面
    素面的营业时间是7点-15点,煮面的阿婆告诉我,素面的汤是用十几位中药材一起熬制的,不仅味道鲜甜且极具养生价值。可惜,喜辣的我在面碗里放了过多的辣椒(面馆的辣椒很辣,切记少放),面汤已无法下肚,看得阿婆满脸可惜。

    门口有一僧人售票,面票的格式也十分精美。
    莲池禅院-“书院茶社”
    寺内还藏着一个“书院茶社”,可点上一壶茶,坐在窗边,再挑选一本想看很久但一直没有时间拾起的书本,或只是发发呆。要是有时间,我愿意在这里坐一天。

    阿婆春风-锦溪奶茶

    姜满园-各种好吃的酱,买回去拌面拌饭或者炒菜都好吃。

    浮点禅隐客栈
    民宿是老居民房改造,本身也是一家咖啡店。所以不住店,也可以来这里喝一杯咖啡休息一下。

    漫步古镇-其他景点简介

    此次游览,还有八景之一的通神道院和陈墓邮局,未来得及逛一逛。
    通神御院
    穿过南塘长廊,沿南大街一直往西是通神道院。
    原名“天庆观”,始建于南宋,因宋孝宗题名“笔势腾挪惊凤舞,文光灿斓讶龙飞”,前来观赏御书墨宝者众多,故又称“通神御院”,成为“锦溪八景”之一。
    文徵明诗曰:“尘世神仙世渺茫,绿蓑谁识老佯狂。华夷日月寻常语,掉首当年动帝王。”
    它曾作为粮库,如今仅存200多平米的东岳殿及山门。
    陈墓邮局
    陈墓邮局,设于清代,现存建筑建于民国时期,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电话机和那个时期的邮票。

    漫步古镇-附近玩法解锁

    离古镇6公里左右,还有两个网红景点祝窑甸和计家墩理想村(小红书上常常刷到下面这个鸭子),以及益点田亲子农场和锦澜沙滩。
    锦溪古镇周边环绕着周庄同里、甪直和千灯等苏州水乡古镇,东南隔着淀山湖即是上海的青浦。
    如果是亲子之行,可以再多放出两天时间前往祝窑甸、计家墩和益点田亲子农场。
    如果是古镇之旅,可以再多放出两天时间前往同里、甪直和千灯(千灯古镇晚上较美)。
    如果是户外运动,可以再多放出一些时间,前往青浦,体验浆板、皮划艇等水上运动。
    不管是你专程前往锦溪,还是把它放在苏州古镇游的线路中,这座非典型的水乡古镇都是你苏州之行中不可错过的一站。

    游览小贴士:
    1、进入作为4A景区的锦溪古镇并不需要门票,走马观花小半天即可逛完。如果你想入内参观古镇上的重要景点,则需要购买包含莲池禅院和多个博物馆在内的十几处景点联票。
    2、游船大概游览时间半小时,150元/船(6人)。
    3、古镇半天必打卡景点:里和桥、普庆桥、古莲桥、十眼桥、陈妃水冢、莲池禅院、文昌阁。

    漫步古镇-再遇之约

    一雨一江南,一动一静皆风景。
    有人说,当你走完了锦溪,你会发现,那如梦里江南般的它,如诗更如画,会让人禁不住感叹这美好的邂逅。
    时间一晃而过,15:00我们和古镇不舍告别。古镇虽小,却大有乾坤,让人回味绵长。
    2个多小时的时间,古镇的美好在我心中种下再遇的种子,心中默默许愿一定会再来。
    如果你也钟情于江南水乡之色,趁着夏天的尾巴,一起来探访这座,让各路文人怒赞的古镇吧。

    岑卜村水上旅行--皮划艇探秘魔都小亚马逊

    青浦藏着一个被很多网友称为“魔都小亚马逊”的宝藏地方。
    这里丛林繁盛、河流清澈,
    这里河道蜿蜒曲折,四通八达,湖荡串联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里水天一色、飞鸟成群,原始生态自然景观常年可见。夏天合适来这里玩水
    河道两旁有大片的树荫来避暑,吹着河面的丝丝凉风玩着清澈的河水,很是清凉解暑。

    岑卜村

    16:15,我们来到了位于西岑社区西3公里处的岑卜村。
    岑卜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又属于上海的水源地保护区。
    村庄地处上海西郊的青浦金泽镇,是长三角原点地带,距离上海市中心大约1.5小时自驾车程。
    村东以西旺港支航道南北贯通出口淀山湖与淀湖村为界,村南依托小葑漾主航道擦肩而过,村西紧靠金泽镇金姚村毗邻,北濒淀山湖。

    岑卜村

    岑卜村沿河而建,树林湖泊环绕,四月有樱花,六月有萤火虫,夏天可以戏水,冬天可以滑冰,秋冬季节层林尽染。
    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10多年来,吸引不少新村民入住。
    在炎炎夏日,来民风淳朴的小村子逛一逛,听着鸟语虫鸣,喝一杯咖啡,在湖边露营或野餐,尝尝私房菜......能够尽情释放压力,让人回忆起自己儿时那种平平无奇却又安逸美好的夏天。
    一条3公里长的岑卜支路,西岑至永新的白色水泥马路穿村,蔡卜路南北贯通沪清平公路,水陆交通便捷。
    一面向水,三面环林。小小的岑卜村离市区很远,离大自然很近。

    目前,岑卜村可能面临着规划与改造。在刚进入村庄,就看到一个大型的施工场地
    不少新村民感慨,“如果到时种上城市里的花草,修上城市里的围墙,萤火虫就没有了,白鹭就很难再回来了……现在这样原生态的村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

    解锁皮划艇

    逛过美丽的村庄,16:50 我们来到村里的“动邦皮划艇户外运动基地”,体验皮划艇的乐趣,亲近水上自然。
    这一带水乡特色非常明显,“河河有桥,桥桥有庙”,岑卜村的永宁庵在清代乾隆时期就已存在,所以村庄应该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水路都是相通的,从水上可以一路划到岑卜村所在的金泽古镇,在镇上菜市场买个菜回来,远的可以划到苏州。这种出行方式融入在村民的生活中,夏天傍晚,河面已经没了暑气,年轻人划着桨板,上头还放着小音箱,老村民摇木船,彼此在纵横的河面交错而过,十岁出头的当地男孩,桨在水面轻轻一点,桨板便自如穿梭于桥下,方向掌控已很老练。
    水上运动对水质要求,新村民们会自发地组织一起去捡水上垃圾,共同维护良好的水资源。

    夏日正是亲水的时节,眼下大热的水上运动让岑卜村内的游客络绎不绝。 
    皮划艇从10多年前的小众运动,直至逐渐成为不少上海水上运动爱好者的新宠,每逢节假日,自驾拖着桨板、划艇前来度假的人越来越多。

    俱乐部的专业教练带领大家进行热身,并讲解了皮划艇的用浆姿势。

    刚从码头出发不久,由于配合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就撞向岸边的芦苇荡。

    不过,不一会儿,我们的划艇节奏就越来越丝滑。
    划着皮划艇沿着河道穿水乡村落,滑行进幽静、无人的水域,探秘原始河流。

    当天的天气十分凉爽,在河道上漂浮的时候,能感受到从外到内的阵阵凉意,一扫往日的闷热。 
    坐在艇内看着芦苇荡里鸟群飞过,感觉十分治愈。

    虽然乌云密布,直至18:00我们回到岸边,才开始飘起点点小雨。

    夏日萤火虫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炎炎夏日的夜晚,跑到野地里面抓萤火虫也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环境的破坏,能看到萤火虫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
    但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岑卜村这个在上海周边的村庄,可以在夏日的夜晚看到萤火虫星星点点。
    每晚8点天黑以后,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奔赴此地,体验乡野乐趣。
    从皮划艇码头上岸后,刚换好衣服休整片刻,暴雨倾盆而至。
    由于暴雨持续,这次行程无缘与萤火虫相遇,期待下次再见。

    举报

    本篇游记共含0个文字,0张图片。帮助了0名游客

    游记目录

    • 01 /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漫游锦溪
    • 02 / 古镇历史
    • 03 / 锦溪景貌
    • 04 / 古镇人文
    • 05 / 宁静锦溪
    • 06 / 漫步古镇-桥
    • 07 / 漫步古镇-摇橹
    • 08 / 漫步古镇-民居
    • 09 / 漫步古镇-陈妃水冢、莲花禅院、文昌阁
    • 10 / 漫步古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 11 / 漫步古镇-美食
    • 12 / 漫步古镇-其他景点简介
    • 13 / 漫步古镇-附近玩法解锁
    • 14 / 漫步古镇-再遇之约
    • 15 / 岑卜村水上旅行--皮划艇探秘魔都小亚马逊
    • 16 / 岑卜村
    • 17 / 解锁皮划艇
    • 18 / 夏日萤火虫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微信扫描二维码👆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2025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