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博物馆简介

天津

▲ 武清博物馆
武清博物馆是天津市武清区的一家集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展示、教育、欣赏与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于2014年11月开放,是天津首个区县级博物馆,建筑面积为9200平方米,馆内藏品丰富,涵盖武清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珍品及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等,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货币、碑刻、佛教造像以及近现代书画作品等各类藏品。

武清博物馆是一座空间感极强的现代化建筑,分为地上五层和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为综合展品修复、储藏空间和文物库房,地上五层分为五个展厅:墨韵雍阳(大运河书画院藏品展)、武清历史沿革展(从石器时代到改革开放)、漆木古风(展出马可乐收藏的各类漆木明清家具)、旧貌新颜(展出撤村建居的成果)、佛首还乡(展出由叶景成先生捐赠的32尊佛像)。

武清博物馆相关信息👇🏻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泉旺路52号

⌚️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门票:免费,提前在公众号“武清区博物馆”预约

☎️电话:022-22163700

🅿️停车:博物馆对面有免费停车位

武清区位于天津西北,是天津远郊区之一,距离天津市35公里左右,距离北京90公里左右,武清区博物馆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泉旺路52号,从天津市到武清博物馆有以下几种方式👇🏻

1.自驾:从天津市区自驾到武清博物馆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手机导航“武清博物馆”,走京津快速路+京津公路进入武清区即可抵达。

2.公共交通:从天津站乘坐高铁到武清站,转564、140、武通912和武通913路在武清文化广场/雍馨花园下车再步行几百米即可抵达;或在天津地铁1号线刘园站外搭乘752路公交车,抵达海达家乐一店站后步行。

天津

武清位于天津西北部,海河水系的中下游,像一把折扇平展于京津冀三地之间,境内地势平缓,西北略高,北运河纵穿南北,永定河横贯东西,历为交通孔道、漕运要津、商贾云集且诸业发达。

大量文物遗存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武清繁衍生息,典籍记载:武清汉以前为泉州,汉及以后为泉州、雍奴二县之地,雅号“雍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省泉州入雍奴”,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武清”,自辽迄清,“北拱神京而层峦远障,南窥潭海而万脉朝宗”;“当水陆之冲衢(qú),洵畿辅之咽喉”。历代帝王多有巡视之举,如清康熙帝曾17次、乾隆帝8次巡视武清,“求民瘼(mò),治水患”,平患求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武清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种田,大大改变了城乡的生产生活面貌,改革开放以后,武清在变革的大潮中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发展,2000年10月,武清撤县建区,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纪元。

天津

▲ 古泉州、雍奴及武清疆域变化示意图

艰难「石」世

天津

▲ 艰难「石」世
新石器时代,约一万至四千年前
有关地质资料和出土文物表明,古代武清大部分地区相较于天津市区及沿海平原成陆要高和更早,大约公元前7200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武清所在的海河流域很早就有农、牧、种养业的存在,但当时社会生产力地下,生存很艰难。

天津

▲ 石耜(sì)
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武清白古屯小韩村出土
石耜是古先民耕地翻土的工具,类似于现在的锸(chā)或犁铧(huá),该石耜有使用的痕迹,用硬度较高的页岩磨制,打磨较薄,耜锋尖锐,以此做锸铲,捆绑于木柄之上,插入土中人拉耕地,或用其当掀翻土,相较之前可以提高生产力。

天津

▲ 石夯头
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武清杨村北郑庄出土
古先民将淋湿泡好的带壳谷物放入石臼孔中,用石夯头向下反复砸多次,直到谷物脱壳。

天津

▲ 双耳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刘炳森捐赠

天津

▲ 彩陶小罐
新石器时代(约1万-4千年前)刘炳森捐赠
这件彩陶小罐是齐家文化早期的陶器,出自齐家文化的重点遗址青海乐都柳湾。

幽燕故地

古武清之地在夏朝、商朝时属冀州,周朝时属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是名副其实的幽燕故地,作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目前武清区内在今黄庄街城上村有遗址发现,地点在汉泉州故城之南,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集物有西周鬲残片、绳纹盆残片、纺轮和蚌刀等。

天津

▲ 夏至战国武清主要遗址分布图

天津

▲ 陶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刘炳森捐赠
陶豆是一种食具,在战国早、中期起代替铜礼器作为基本的随葬品,陶豆的豆把较高,适应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就食习惯。

天津

▲ 陶鼎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武清大碱厂南辛庄出土
该陶鼎是随葬品,战国早期墓仿铜礼器。

天津

▲ 燕南长城
燕南长城又名“易水长城”、“内长城”,是燕国为了防御齐国和赵国,保卫燕下都—武阳易水城而在南界修筑的长城,这道长城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南,向东南行,经定兴、徐水、任丘、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 ,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止于子牙河,长约500余里,清代《畿辅通志》记载:武清“在县西南三十里”有长城,“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天津

▲ 城上村遗址
城上村遗址分布范围与泉州故城遗址的南部大致相当,城上村遗址的文化层被泉州故城的遗址所叠压与覆盖,采集西周遗物有夹云母粗绳纹矮足鬲残片、夹砂陶绳纹盆残片、纺轮和蚌刀,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三足器、盆、绳纹罐和虎纹、双兽纹半瓦当等。

天津

▲ 双龙纹半瓦当(左)虎纹半瓦当(右)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武清黄庄城上出土
双龙纹半瓦当当面为两龙形物相对,身躯盘曲,两爪相峙,双尾高扬,画面饱满,具有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虎纹半瓦当为半圆形,当面边轮稍宽,内有半弦纹,当面为虎纹,前爪卧地,前身偃服,后身弓起,虎尾高扬,虎头回望,虎口大张,具有高度的凝练与艺术性。

天津

▲ 兰城遗址
兰城遗址主要分布在武清高村镇兰城村,采集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灰陶盆、罐、豆残片、纺轮,以及筒瓦、板瓦和双兽纹、山形纹瓦当等,在一件陶罐和部分陶片上印有“七年”、“廿五年”等戳记。

天津

▲ 高领罐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武清高村兰城出土

天津

▲ 大宫城遗址和韩营墓葬
大宫城遗址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米,发现战国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灰陶豆、壶、绳纹罐、盆、网坠等残片,证明当时当地除有陆地的生产生活,还有水上渔业捕捞生产。

韩营村砖窑厂发现砖室墓数座,出土泥质灰陶罐2个,战国时期刀币残段200余枚。

天津

▲ 刀币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武清河北屯出土
刀币是战国时期燕地、齐地和中山等地的铸币,有的刀币为适应燕齐、燕中山贸易背文作“齐化”、“城白”等不一,当地多处出土了此类刀币。

天津

▲ 平首方足蔺布钱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武清兰城出土
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韩、赵、魏、宋等国的铸币和燕国的某些城邑、楚国北部边境和秦国占领下的布钱地区,都先后铸行不同形状标识的平首布钱,币上文字为“蔺”字,系赵国地名,可见当时的贸易往来情况。

天津

▲ 河北屯遗址
河北屯遗址采集有夹砂灰陶绳纹罐、泥质灰陶盆、豆、夹云母红陶釜等残片,以及“明刀”币近百枚,在遗址的中部和北部发现儿童瓮棺墓多座,葬具为夹云母红陶釜,两个或三个套置,少数用绳纹灰陶翁。

天津

▲ 青铜器纹饰示例

天津

▲ 蟠虺(huǐ)纹蒜头壶
战国晚期
该蒜头壶颈肩以下有8组纹饰,最上一层6块分开的图框内饰两蟠螭(chī),两首相对于下,身躯卷曲成双“8”字型。

秦汉之光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武清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秦国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而得以发展,并在汉代逐渐兴盛,汉时泉州、雍奴(武清)因具枣栗鱼盐之利而有了大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仅目前武清大大缩小了的版图,已发现汉代遗址四十余处,文化堆积十分丰富。

天津

▲ 秦汉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遗址分布图

天津

▲ 鲜于璜墓
1973年5月, 武清 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社员在村东平整土地时,发现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一通,根据这通汉碑的出土,天津市文管处考古队于1976年和1977年间,先后对这座汉墓进行了勘察和发掘。

墓地概况👇🏻
鲜于璜汉墓位于武清县西北 ,高村公社兰城村东约一华里,该村以东地势略高比较平缓,在一马平川的耕地里,现分布有些微凸的“岗子”或称“坨子”,经勘查村东一带所谓“岗子”和“坨子”高地,一般多为汉代墓葬,鲜于璜汉墓则属于其中之一。

天津

墓葬结构👇🏻
鲜于璜墓以砖砌筑,坐北朝南,北偏西4.5度,墓葬结构布局以南至北序列,包括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和后室等部分组成,各室之间均以小券门过道相连,墓室全长14米,最宽3.6米,由于盗扰较重,墓室大部分已残塌,墓道、甬道和前室有上下两层叠压“重建”的现象。

墓室上层结构:墓道南窄北宽,平面呈梯形,东西两壁较直,底部微作缓坡式,长4.75米,甬道长1.66米,宽0.9米,券顶已毁无存,两壁残高7-14厘米,底部以长方素面砖铺砌,作双砖平列纵横交替式,铺砖两层,厚11厘米。

前室比较宽敞,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7米,东西宽1.96米,盗扰最为严重,墓顶结构无存,墓地铺砖大部亦被揭去,从该室较为宽阔情况来看,其墓顶结构可能为“拱券”式,墓壁的砌法为两横一竖,残存高度0.7-1米,壁砖为长方形,背面绳纹比较端直,墓底用砖和砌法,均与甬道相同,此外在墓底的 东北 隅,有一砖砌方形道口,其边长60厘米,由口至底深90厘米,此道口则与北壁小券门过道相通。

中室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2.53米,墓顶部分已塌,其构筑形式为四面微弧收杀“穹窿顶”,墓壁砌法与前室相同,唯壁面抹有白灰一层,在室内的西侧砌有“砖台”与墓壁紧贴相连,台长3米,宽1.36米,高0.32米,墓底铺砖三层,厚14厘米,砖台和墓底铺砌的方法皆为双砖平列纵横交替式,用砖均与与甬道完全相同,此室顶和壁用砖与前室截然不同,其特点砖薄略小,背面绳纹为横竖交叉式。

后室平面为横置长方形,东西长3.08米,南北宽1.86米,墓顶结构亦塌毁,其构筑形式与中室相同,在室内西侧同样砌有砖台,东西长1.78米,南北宽1.86米,高0.4米,墓壁和墓底的构筑均与中室相同。

天津

▲ 鲜于璜碑
鲜于璜碑立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上锐下方,呈“圭”形,高2.42米,宽0.81-0.83米,厚0.12米,在碑首的底端有一圆穿,直径11.3厘米,题额居于碑首正中,以减地雕作 “凸”字形,额文阳刻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十个大字,字体古朴雄健,笔势转折崭齐,隶意颇浓,题额框角刻卷云纹加以装饰,唯左侧中间卷云纹饰作阳刻,使雕法存在差异,题额左右两侧刻青龙和白虎各一,两兽昂首卷尾,张牙舞爪,碑阴额首只刻一朱雀,作展翅飞翔状,画像雕刻刚劲明快,刀线简洁流畅,神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四神”画象独少玄武的碑额,尚属汉碑比较罕见的形式。

碑座为长方覆斗状,长1.2米,宽0.73米,高0.25米,表面刻有三角折带纹和斜线平行纹,座顶雕作一长条形碑榫凹槽。

碑身阴阳两面铭文 ,皆为夷书,宇体严谨工整,笔法方折浑厚,书法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是汉隶高度发展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碑阳铭文17行,满行35字,碑阴铭文15行,满行25字,合共827字,其中9个字泐(lè)损,余者均完好,字口相当清晰,在铭文的行间,均以纵横线刻为格(即所谓“綦(qí)纹”),碑阳铭文略偏于格上,书刻显得尤为工整,碑阴线刻较浅,界格不如碑阳明显,碑阳行尾为刻造年代,而无撰文书刻者的姓氏,这种现象是汉碑比较习见的特点之一。

碑文主要刻载碑主的生平经历及其家族世系等情况,颂扬雁门太守鲜于璜“折节清行,恭俭束修”及征北方乌桓的“勋绩”、以及“内和九亲,外睦远邻”的良好愿望,碑文揭示了当时举孝廉入仕的察举制度,鲜于璜家族前后六世出现的九名官员中,有五名通过察举制度入仕,在铭文的格局上,碑阳以四言语句为主 ,叙述其“功德”的一生,而文后附以颂词,这种“颂扬”碑主的文式,在汉碑中较为多见,碑阴为长篇四言韵语,其内容与碑阳大同小异,而碑主的世系详列于文末,碑明的文式,与一般仅刻官吏姓名与资助钱数者週然不同。

碑阳:君讳璜,字伯谦,其先祖出于殷箕子之苗裔,汉胶东相之醇曜,而谒者君之曾孝廉君之孙,从事君之元嗣也,君天姿明达,彻䁵有芳,在母不瘽,在师不犹,岐龀谣是,合好典常,治礼小戴,闺族孝友,温故知机,辉光笃实,升而上闻,上郡王府君察孝,除郎中,迁度辽右部司马,慰绥朔狄,边宇艾安,迁赣揄令,经国帅下,政以礼成,民诵其惠,吏怀其威,丧父去官,服终礼阕,复应三公之招,辟大尉府,除西曹属,葴谟屡献,使事日言,王人嘉德,台司侧席,蠢尔荤育,万邦作寇,冀土荒馑,道殣相望,帝咨君谋,以延平中拜安边节使,衔命二州,受筴秉宪,弹贬贪枉,清风流射,有邵伯述职之称,圣上珍操,玺符追假,永初元年,拜雁门太守,折节清行,恭俭束脩,政崇无为,声教禁化,猷风之草,时依郡乌桓,狂狡畔戾,君执以威权,征其后伏,永初之际,有勋力于汉室,令德高誉,遗爱日新,内和九亲,外睦远邻,免浣息隶,为成其门,周无振匮,亦古晏臧之次矣,当遂功祚,究爵永年,意乎不造,早世而终,以延光四年六月壬戌卒于家,盖铭勒之云所以彰洪烈纂乃祖继旧先,非夫盛德恶可已哉,于是君之孙鲂仓九等,乃相与刊山取石,表谥定号,垂之亿载,以示昆苗,其颂曰,于铄我祖,膺是懿德,永惟孝思,亦世弘业,昭哉孝嗣,光流万国,秩秩其威,娥娥厥额,此宜蹈鼎,善世令王,如何夙陨,丁此咎𣧑,国无人兮王庭空,土罔宗兮微言丧,王机怅兮嘉谋荒,旌洪德兮表元功,阐君灵兮示后萌,神有识兮营坛场,延熹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己酉造。

碑阴:唯君行操,体坤则乾,至孝通洞,克勤和颜,烝烝慓慓,可移于官,郡将察上,宿卫报关,山典边戎,民用永安,遂迁宰国,五教在仁,啬民用彰,家用平康,父君不𢠽,弃官奉丧,擎踊哭泣,见星而行,子无随殁,圣人折中,五五之月,令丞解丧,州辟典部,入领治中,万里同风,艾用照明,大尉聘取,上辅机衡,遂登汉室,出司边方,单于怖畏,四夷稽颡,皇上颂德,群黎慕涎,䇲书追下,银龟史符,到官视事,七年有余,民殷和睦,朝无顾忧,勋绩著闻,百辽詠虞,以病去官,廿有余,年逾九九,永归幽庐,皇上憀慓,痛惜欷歔,生民之本,孰不遭诸,歍呼哀哉,奈何悲夫。君三子,大子讳宽,字颜公,举有道,辟大尉府掾,中子讳𦓞,字景公,郡五官掾,功曹,守令,幽州别驾,小子讳晏,字鲁公,举孝廉,谒者,雁门长史,九原令。胶东君讳弘,字元誉,中子讳操,字仲经,郡孝灌,谒者,子讳琦,字玮公,举孝廉,子讳式,字子仪,故督邮,早卒。督邮子讳雄,字文山,州从事,子即君是也。

天津

鲜于璜墓墓室中出土铜、玉、陶、石等各类文物70余件,其中较重要的有陶仓楼、陶灯、铜熏炉、石盒、釉陶罐和玉璏(zhì)等,墓室前出土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一通。

天津

▲ 龙手柄
东汉(公元25-220年)武清高村兰城鲜于璜墓出土

天津

据典籍记载,武清先秦前为泉州地,属渔阳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改泉州为县、并设雍奴县,后之武清属此二县地,两汉时两县仍属渔阳郡,燕至秦、汉间, 泉州 县治为今城上村,东汉未因“两震三淤”,县治南迁三角淀(今王庆垃一带),雍奴县治西汉时在今大空城(亦称大宫城),因遭海浸兵燹,东汉后移至今邱古庄南。

天津

▲ 始皇堤
据典籍记载,武清先秦前为泉州地,属渔阳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改泉州为县,并设雍奴县,后之武清属此二县地,两汉时两县仍属渔阳郡,燕至秦汉间,泉州县治为今城上村,东汉末年因“两震三淤”,县治南迁三角淀(今王庆坨一带),雍奴县治西汉时在今大空城(亦称“大宫城”),因遭海浸兵燹,东汉后移至今邱古庄南。

天津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泉州设盐官,当时全国设盐官的郡、县共计38处,此为其中之一,可见境内因“盐铁枣栗之饶”而获重视并繁荣的景象。

天津

▲ 陶磨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高村出土

天津

▲ 陶鸡和陶鸭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高村兰城出土
西汉武帝时期,家畜一类的模型冥器烧制极具发展,所塑陶鸡高冠长羽,陶鸭憨痴可掬,反映了当时西汉时期社会经济向富足发展。

天津

▲ 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雍奴薮(sǒu)
《水经注·鲍邱水》中记载:“自是水之南,南极滹(hū)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汇众川而东流,混同一渎。”亦称“笥(sì)沟”,有三角淀等九十九淀,故后来也以三角淀代称雍奴薮,至明朝时期周围仍有200余里,至清朝时渐趋淤废,雍奴设县就与此相关。

天津

▲ 大宫城城址
大宫城城址位于武清崔黄口西南,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四面城墙局部保存约1米高残段,西面和南面局部保存城基,城墙夯筑,夯土内包含有战国时期的陶片,城垣在战国聚落址上修筑。

按《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无终县下关于浭(gēng)水西至雍奴入海的记载,此城应为西汉渔阳郡雍奴县治,西汉初元二年,“渤海水大溢”,由于大宫城地势低洼,人们受到洪水的威胁弃城而去,遂得名“大空城”,1949年始改称“大宫城”,大宫城作为西汉雍奴县治随着水患和西汉的覆亡而结束。

天津

▲ 兰城遗址
上图左是武清兰城遗址发掘的汉代道路遗迹,路面上可清楚地看出有三组车辙痕迹,汉代道路向现在兰城村方向延伸,在当时这条道路应该是一条规格较高的大路,从相关的陶窑、水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遗迹判断,兰城村附近在汉代肯定有大的聚落。

兰城遗址发掘出包括战国时期、汉代及后代文物,其中汉代窑址的窑室、窑灶、窑床、烟囱、操作间清晰可见,窑内发掘出卷云纹瓦当等器物,说明在汉代这一地区陶器和建筑材料的烧制技术已经相当现金。

天津

武清开发区考古发掘古代墓葬10座,其中土坑墓1座,砖室墓9座,既有单室墓也有双室墓,既有单人墓,也有夫妻合葬墓,既有成年人墓葬,也有儿童墓葬,墓葬年代涵盖了西汉、东汉及北朝时期,墓中出土了玉、水晶、铜、鎏金和陶等不同质地文物近百件。

天津

▲ 东汉砖室夫妻合葬墓
东汉砖室夫妻合葬墓西室墓壁与墓底均为青砖垒砌,东室则采用板瓦铺砌墓底,东室墓葬尸骨保存完好,西室墓葬尸骨有明显迁葬痕迹,东西室墓底水平高度不一的现象可能与该墓葬经后期迁葬有关,另外在东西室之间有一个方形孔道,其目的在于希望夫妻死后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灵魂相通。

天津

▲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位于黄庄城上村,于战国聚落上修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地表无存,只存地下夯土部分,城墙夯筑,包含少量战国陶片,城内采集到有泥质灰陶盆、绳纹小口罐、夹云母红陶釜、筒瓦、板瓦和瓦当等遗物,一陶盆残片上印有“泉州”二字戳记,按《水径·沽河注》、《 武清 县志》等记载,此城是汉代泉州县故城 。

天津

▲ 陶俑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崔黄口辛庄寺出土
陶俑代人殉葬自战国起已盛行

天津

▲ 半两钱五铢钱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高村兰城出土
西汉初期仍沿用秦朝的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西汉政府开始发行五铢钱,钱文“五铢”是指该钱的重量,五铢钱轻重适宜,制作精整,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钱币单位的要求,因而流通便利,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到隋代历久沿用不废。

天津

▲ 兰城墓群
20世纪50年代,武清高村兰城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数十座砖室墓,多数有两个或三个墓室,有的有侧室,墓群出土有泥质灰陶壶、罐、灯、仓、楼、盒、耳杯和猪、狗和鸡动物俑,以及铜镜、铜熏炉、漆盒、漆耳杯和五铢钱等近百件随葬品,墓地内还出土石阙残块两件,石羊一件,1973年又在此发现雁门太守鲜于璜墓。

天津

▲ 东州遗址
东洲遗址位于武清黄庄东洲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遗址层发现汉代儿童瓮棺葬一具,葬具用夹云母红陶釜对接而成,采集遗物有夹云母红陶釜、夹砂灰陶翁、泥质灰陶壶、绳纹板瓦、筒瓦和“千秋万岁”瓦当等残片。

天津

▲ 千秋万岁瓦当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黄庄东洲出土

天津

▲ 大乐昌富瓦当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武清高村兰城出土
该瓦当“昌”字写法比较特别,上面“日”字加笔成“田”。

天津

▲ 五孔砖
东汉(公元25-220年)武清崔黄口辛庄寺出土

天津

齐庄遗址发掘瓮棺墓一座,瓮棺墓由灰陶翁与红陶釜扣合而成,内葬有3岁左右儿童骨骸及穿孔圆陶片一片,瓮棺葬是古代墓葬的形式之一,以翁、盆为葬具,大多将小孩的尸体殓入其中埋葬,这种葬俗流行于新时期时代至汉代。

天津

▲ 大桃园窑址
大桃园窑址位于武清大桃园村东的汉代窑址,四窑两两一组并列,呈直角分布,各窑平面形状呈“甲”字形,由操作间、火门、火膛、窑床和烟道组成,形制规整,形状和大小一致,显示出造窑技术的规范化,从窑床上残留的码放整齐的汉代绳纹小砖分析,应为专门烧砖的窑厂。

天津

▲ 田户遗址和大岗子遗址
田户遗址位于武清高村镇田户村,该遗址发现汉代水井一口,井壁用陶井圈叠置而成,井圈直径0.6米,高0.5米,外施绳纹,内印方格纹,采集有夹云母红陶釜、泥质红陶釜、泥质灰陶盆和罐等残片。

大岗子遗址位于武清河西务羊坊村西,该遗址面积2.7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汉代绳纹砖和筒瓦、板瓦、以及灰陶罐、盆、夹云母红陶釜等残片。

天津

▲ 大周村墓群遗址和马坟墓群遗址
东汉大周村墓群遗址位于武清高村镇大周村东南,曾发现单室砖墓一座,墓室呈长方形,绳纹砖垒砌,长8米,宽6米,南北向,墓门上方门楣上刻花卉,早年被盗,残存有泥质灰陶罐等遗物。

马坟墓群遗址位于武清白古屯乡韩村北,平整土地时发现十多座墓葬,汉墓为长方形,券顶,砖室,绳纹砖砌筑,长3-5米,宽1.5-3米,少数有前后两室,皆南北向,出土有泥质灰陶罐、铜镜和五铢钱等遗物。

天津

▲ 东岗子遗址和里罗墓群遗址
东岗子遗址位于武清高村镇牛镇村,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掘出道路、灰坑和水井等遗址,采集汉代遗物有绳纹砖、泥质灰陶盆和罐残片等。

里罗墓群遗址位于武清高村镇里老村北,1970年清理发掘出汉代砖室墓一座,南北向,长方形单室,长5米,宽3.5米,券顶,出土有泥质灰陶罐和盆等遗物,该处俗称“北窑”。

天津

▲ 雁门太守鲜于璜
东汉渔阳郡雍奴人,公元44-125年
鲜于璜年轻时被推举为孝廉,任郎中,后升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后迁赣榆(今江苏赣榆县青北口)县令,其父去世后离职,后任太尉府西曹尉,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迁安边节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汉安帝永出元年(公元107年),迁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任上以德政教民,声誉颇高,后因病辞官,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六月卒,葬于武清兰城,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八日其孙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5月出土引起轰动,具有很高的文史和艺术价值。

天津

▲ 雍奴侯寇恂
东汉上谷昌平人,字子翼,?-公元36年
寇恂是东汉开国名将,出身世家大族,初任郡功曹,新莽败亡后归附刘秀,后拜偏将军,他“文武兼足,有牧人御众之才”,拜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入为执金吾,后任颍川太守,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雍奴侯,食邑万户,颍川盗起随驾亲征,汉建武七年盗平,百姓向皇帝请求“复借寇一年”,从此“借寇”成挽留官吏之典,后转汝南太守,十二年卒,谥“威侯”,汉明帝时期图画功臣,寇恂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天津

▲ 尚书令阳球
东汉渔阳泉州人,字方正,?-公元179年
阳球的家世是大姓,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喜好申、韩法家学说,郡吏侮辱其母,阳球集结几十个年轻人,杀了郡吏并灭其家,从而远近闻名,阳球青年被选为孝廉,任尚书侍郎、高唐县令,征召到司徒府,授九江太守,灭贼寇,捕奸吏,后调平原郡相,郡吏敬服,因严酷被罢官,后再授议郎,任将作大匠,继授尚书令,上本参奏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弄权奸臣,调任司隶校尉后把王甫及太尉段频、中常侍淳于登等人收监,把王甫分尸并书“贱臣王甫”几个大字示众,起到极大的震慑,阳球后被曹节等人诬告入狱被害,妻儿则被流放。

天津

▲ 泉州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出兵攻打乌丸(亦称“乌桓”),为运送军粮辎重,在县境开凿运河,因渠南起泉州县,故名“泉州渠”,渠水上承潞河,下入鲍邱,沟通众多河流,为后世北运河水系的形成及漕运的兴旺奠定了基础。

南北融合

魏晋北朝,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进入曹魏时期,武清的前身泉州和雍奴二县属范阳郡,明帝六年(公元232年)改属燕国,此后这一地区陷入了纷争不已、干戈不停的“**”的局面,西、北的游牧部落和少数民族强力南进,激起了这一地域民族、文化与版图的强烈碰撞、磨合、渐至共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平郡并入渔阳郡,泉州县撤归雍奴县,郡治、县治均在今邱古庄,邱古庄作为雍奴县治自东汉年间至唐初500余年,期间兼为渔阳郡治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至北齐初迁郡治约百余年,战乱与水患的灾难,让权力中心和人口向相对人口密集和条件较好的雍奴流动,这就更加促进了这一时期 武清 地区不同族群的融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角淀:武清县志中记载有“东汉末移泉州县治于三角淀”之语,三角淀又称“东淀”,志称“在县南八十里”,约在今王庆坨一带,《燕山丛录》云:“三角淀云是旧城,阴晦之旦渔人多见城堞,市里人物填集。”因为三角淀亦称雍奴水,所以后人也有把三角淀误称雍奴县治,因战争和海浸等原因,三角淀在城上之后作为泉州县治从东汉末一直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期间经历200余年。

邱古庄:大台子城址位于白古屯邱古庄村东南,该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清《畿辅通志》、《大清一统志》均证此地曾为雍奴故治,邱古庄建城后,北魏初始为雍奴县治和渔阳县治,志太平真君七年泉州撤县并归于雍奴县,县治一并在此,成一时之盛,北齐初年(约公元550年左右)原设于邱古庄的渔阳郡治远迁到无终县(今天津蓟州区),邱古庄仅为雍奴县城,至北齐末六州大水,邱古庄遂废,距邱古庄数里之南建雍奴县城,即为后称之旧县。

天津

泉州侯,后燕世祖皇帝慕容垂(?-396年)
慕容垂初名慕容霸,字道业,改名为垂,小字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贵族,慕容皝(huàng)第五子,曾为大将军,征战十载,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大败东晋桓温的军队,前燕时封吴王,后被太傅慕容评等排挤而投奔前秦,建元中被前秦封为泉州侯,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他乘机恢复燕国,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初称燕王,于公元384年称帝,两年后改元建兴,晚年出兵攻打北魏,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病重崩于军中,在位13年,谥成武皇帝,庙号世祖。

曹魏卫尉田豫
田豫字国让,曹魏时渔阳雍奴人,年轻时曾附刘备,刘备视其为奇才,后因母老求归故里,刘备与他哭泣而别,后投奔公孙瓒,但不受重要,于是投奔魏国,助渔阳太守鲜于辅,得到曹操的赏识,任戈阳太守,多立军功,调南阳太守,使一方百姓富足平安,魏文帝六年(公元225年)奉命征乌桓大胜,获封长乐亭侯,转任汝南太守,加殄封夷将军,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奉讨公孙渊,击败两倍于他的敌军,朝廷加封他振威将军兼并州刺史,位列九卿之卫尉,他为官清廉,所得赏赐多分给下级官吏将士,礼品均登记入库,晚年请求辞官还乡,上奏皇帝“年过七十而尚居位,辟如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后称病不朝,正始初卒,年八十二岁。

北魏光禄大夫高闾(?-502年)
高闾字阎士,原名驴,渔阳雍奴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丧父,博览经史,下笔成章,曾造访大学者崔浩,浩惊讶其才,为其改名闾,从此知名,后与高允入宫参与大政决策,赐予安乐子爵位,因 徐州 功升为侯爵,加封昭武将军,承明初任中书令给事中,将机密诏令交他管理,当时书檄、碑铭和颂文都出于他手,后迁尚书中书监,上奏内政、军事及迁都诸事,颇得皇帝重视,宣武帝即位后,他多次上表让位,皇帝下诏授他光禄大夫、金章紫绶,让吏部尚书到他家举行仪式,告老东归,帝为之流泪,优抚赐他很多马车、几杖、绸缎、衣服、百官摆宴为他送行,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家,翌年朝廷加封他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文贞”,有文集40卷,和高允并称“二高”。

天津

▲ 武清开发区北朝墓葬
北朝墓葬有两座,均为砖室结构,无墓道,呈南北向排列,墓室均南宽北窄,其中一墓葬为夫妻合葬墓,保存较好,东西墓壁呈弧形,出土随葬品有玉饰、铜饰、铜镯、陶罐和料珠等,墓葬呈梯形的平面形制以及随葬品具有“毁器”特征的随葬习俗,初步判断是古代鲜卑族的墓葬,这在天津是首次发现。

天津

▲ 齐庄遗址北朝墓葬
齐庄遗址发掘出两座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一座南北向砖棺夫妻合葬墓,棺室北宽南窄,从墓葬出土层位、墓葬形制及出土的遗物判断,属于典型的北魏时期墓葬,另一座为火葬墓,灰陶罐上压两块扣合的青砖与红瓦,在墓志砖上明确刻有“大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八月廿九日仓州重合人赵文玉妻郑丰姒”,全文3行23字,明确说明了死者的下葬年代、籍贯和姓名,北齐纪年墓葬的发现,在天津考古中尚属首次。

天津

▲ 纪年砖(复制品)
北齐(公元550-577年)武清泗村店齐庄出土
砖上铭文:大齐天保八年廿九日仓州重合人赵文玉妻郑丰姒

天津

▲ 北魏时期泉州和雍奴疆域示意图
北魏天平真君七年“省泉州入雍奴”,版图达到最大,其区域包括今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大厂、天津市区、郊区部分和通州、廊坊等部分。

唐风宋韵

隋唐五代宋,公元581年至公元1127年
隋唐时期雍奴(武清)幅员辽阔,一个时期内社会发展相对平衡,唐天宝元年,雍奴更名为武清,沿袭至今,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武清归宋,属燕山府,至七年复入金,宋在武清历史上只是匆匆一暼,但却被认为正统,墓中出土陪葬的大量宋钱等文物印证了大宋的风韵和影响。

天津

▲ 寺台子遗址和旧县天齐庙遗址
旧县城东南有一块面积在7.5万平方米的方形土台,村人俗称“寺台子”,其遗址高出四周的平地,地面曾经散布有筒、板瓦、残砖和各种陶瓷片,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唐代遗物泥质灰陶罐、罐口沿儿、素面筒瓦、莲花纹瓦当和白瓷碗等。

天齐庙始建于唐代,遗址地面曾采集有唐代青瓷、三彩瓷片和钧窑瓷片等,遗址上有清乾隆九年(公元1740年)石碑一通,方首,通高2米,楷书,记述庙于唐代始建,元朝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重修和清乾隆年间再修天齐庙的经过,遗址东200米为武清旧县故城 ,天齐庙是已知武清区内最古老的一座庙宇,解放前因水患被毁。

天津

▲ 许由巢父镜(最右)
宋(公元960-1279年)武清河西务羊坊村出土
铜镜上部为几座峰峦,山脚下河边左有一人坐于地,右有一人牵牛,两人作对话姿态,从表现形式看是有关许由巢的故事,镜中左坐者为许由,右牵牛者为巢父。

天津

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两宋期间,契丹建立的辽国和后来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一直形成一种边患, 武清 更多的是面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和承受作为前线与中原政权争战的压力。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九月,辽将郭药师等以涿、易二州降宋,武清时属涿州辖地,遂一起入归北宋,十月宋改燕京为藏山府,涿、易等八州重新赐名,后郭药师与宋将合兵攻击辽燕京,兵败,次年郭药师助宋燕山府,击败辽将进攻,升为太尉之职,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金兵进犯,郭在白河(即今北运河)败于金完颜宗望军,遂降金,而武清之地遂入金。

天津

人民的正统观念,思念宋朝,祈盼“王师”,辽墓中多宋钱,正是这样一种信念的折射,所谓“狐死首丘”之意,如羊坊孙家坟、董标垡、小韩村、马坟、木厂墓群等辽墓都出士了宋钱。

天津

▲ 窖藏铜钱
宋(公元960-1279年)武清东马圈出土

天津

▲ 盛唐天宝更名武清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雍奴更名为“武清”,这是武清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关于武清县名的来历,说法一是《郡县释名》中记载:“武清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二是《令县释名》中认为:“清河自章武来,武清盖因清泉河、清河得名。”据此武清“名含章武清河,意寓武功廓清”可以从历史意义上概括与诠释武清县名的来历。

上图左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郭子章著《郡县释名》影印件,上载:“ 武清 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为武清之名来源一说。

天津

▲ 隋唐五代宋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遗址分布图

天津

雍奴县隋时属渔阳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幽州总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属涿郡,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州,属幽州总管府,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雍奴部分地设三河县,太宗贞观年间属河北道,玄宗开元间属幽州节度使管辖,天宝元年“改全国重复及不稳定县”110处,雍奴更名武清,治所在今旧县,属范阳郡,五代后唐属卢龙节度使管辖,后晋时隶幽州。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发大军征高丽,官兵由水路过泉州,溯潞河上达涿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攻霍堡(今水活铺)及雍奴城(今邱古庄南),被幽州总管罗艺所败,时唐雍奴县令为郑罗汉。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东征高丽,在雍奴县北安营扎寨。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二月奚霫(xí)入塞,掠渔阳雍奴,出卢龙塞而去。

唐时,幽州是“三会海口”,转输 江南 海漕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漕渠是桑干河,时桑干河畅通,由幽州城南东南流,经北京南苑、德仁务一线,再经武清堠尚、旧县、大桃园等地,至武清东南入今北运河,再由海河入海,所以武清多地均发现颇具规模的唐代遗存。

天津

《城邑考》载:“唐改雍奴为武清,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丘家庄南......丘家庄南犹称旧县焉。”旧县历经北朝中后期、隋、唐,更名武清后仍为县治,又经五代、宋、元直到明初,历时900年之久,是雍奴、武清县治所在地中最长的一个,旧县故城城址为高出附近地面3米多的高地,呈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多米,面积18万平方米,地下文化层厚处近2米,遗物有唐代青瓷碗和三彩罐残片等。

天津

▲ 黄釉实足碗(左)白釉实足瓷碗(右)
唐(公元618-907年)

铁马金戈

辽金元,公元916年至公元1368年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塘献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因而武清入契丹,后称辽,属幽州,之后女真政权崛起,武清于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入金,公元1234年蒙古军灭掉金朝,武清即入蒙古族政权,属燕京路大兴府,数百年间战乱频仍,民生凋敞,但各朝各代均大力发展漕运,尤其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兴建码头、驿站、仓储,更为武清地位的提升莫定了基础。

天津

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囚犯禁嫔妃在会同六年(公元943年)于黄花店建“省抑宫”,之南建玉皇阁(俗称无梁阁),阁分福、寿、康、宁四层,高16米,四重出檐,歇山瓦顶,檐脊坐兽昂然而立,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夏,述律皇太后被终身囚禁于此,后来的元惠宗在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也将婶母太皇太后不答失里囚于此,时人称此地为“皇后店”,其后历经兵灾、水患和地震等,省抑宫已无存,至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二十二日玉皇阁遭雷击倾圯,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日重修到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原址重建,但已面目皆非。

天津

▲ 四灵镜
金仿汉(公元1115-1234年)武清白古屯丘古庄出土
镜上铭文:中都□□院官照

天津

▲ 辽、金、元漕运图
自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凿泉州渠,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凿永济渠”,及唐为抵御契丹和奚族的侵扰而营建的河海漕运之一的桑干河(经武清境即今凤河),都为武清兼具河海之利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辽有萧太后运粮河6条,其中3条穿越武清县境,金修漕道3条,其中一条经柳口镇(今杨柳青镇,时属武清)达信安海、连结潞水,穿越武清全境抵中都,其中由三岔口至通州称为潞水通漕 ,亦称天津河。

天津

▲ 里老墓志(复制品)
辽(公元916-1123年)武清高村里老出土
原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天津

▲ 赵氏夫人一家分居多地示意图
宋辽对峙,南北阻隔,赵氏夫人一家分居多地,赵氏家住燕京铜马坊,长子在真定府,次子和两女在均州(今湖北均县),长孙在儒州缙山县(今北京延庆),次孙与赵氏之夫均在定州,夫死难返故园,只能暂葬元氏县,墓碑记述了战乱造成的生离死别给武清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天津

▲ 瓦屋村墓地
瓦屋村墓地位于河西务镇瓦屋村,当地俗称“和尚坟”,据村民介绍,墓地西侧原有寺庙一座,上世纪50年代被毁,墓地为寺庙僧人圆寂之处,曾经出士有石经幢和盛敛尸骨的瓮棺。

天津

▲ 六鋬(pàn)铁锅
辽金(公元916-1234年)武清东马圈出土
六鋬铁锅沿下有6个板状鋬,便于架釜煮饭,是军队中的行军锅。

天津

▲ 辽青坨寺塔墓群
辽青坨寺塔墓群原有砖砌墓塔13座,建于一高岗上,沟纹砖砌筑,呈八角或六角形,直径2-3米,现地表无存,仅存部分塔基,采集有三彩瓷枕一件和鼓形石十余件。

天津

▲ 齐庄遗址发掘现场

天津

▲ 齐庄遗址
齐庄遗址位于泗村店镇齐庄村,东与北运河相邻,是2006年京津高速公路考古中发掘遗迹和遗物最丰富的古代聚落遗址,年代跨越商周、西汉、北朝、隋唐、金元和明清,出士各类陶瓷器、铁器、铜器、骨器、蚌器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一千余件,齐庄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这一地点金元以前为墓地,金元时期变为规模较大的生活区,应该与天津河的开凿和维护有关。

天津

▲ 白釉红绿彩观音像(复制品)
金(公元1115-1234年)武清泗村店齐庄遗址出土,原物先藏于天津博物馆
白釉红绿彩观音像造型精美生动,质地细腻华润,所施红、绿、黑彩颜色鲜艳活泼,是磁州窑中难得的精品,考古发掘表明这一地点在金元之前为墓地,金元时期变为规模较大的生活区域,应该与天津河的开凿和维护有关。

天津

齐庄遗址出士的金代釉上彩观音造像考古价值非常高,证明了古代在此居住的人群的宗教信仰,更标志着当时运河水道的商务流通与发达。

天津

▲ 元代屯田
元世祖忽必烈大兴屯田,以军屯方式把农田分给拱卫京师的五卫亲军屯种,在武清屯田者有枢密院中卫于河西务一带,真定军于崔黄口一带和左卫三处屯田,大司农辖营田提举司和广济署在崔黄口、空城屯田,屯军仗势欺凌百姓,强占民田财物,史载中卫屯田万户阿海所部于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侵夺县北乡民桑枣地20余顷,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来武清北乡等处“于民家安下,每日要取饮食及递亘敛索马匹草料,至甚骚扰不安。少不应副,恃赖众力,辄发恶言,恐吓侵凌,无所不至。每年直至来春三月方始离去。”

天津

▲ 钧窑三足炉
元(公元1271-1368年)武清河西务东西仓出土
元代的钧窑瓷器多为民间日常品,三足炉为少量。

天津

▲ 元代漕粮接运图
元建大都(北京)后率先恢复大运河全线通航并进行海运,把时属武清的三沽做为枢纽,大规模疏浚
北运河不下十次,并设杨村码头,再沿蔡村、河西务等地抵大都,漕运的繁忙带动了武清的繁荣。

天津

元代开始,武清河西务成为漕运重镇和元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兼管河漕的漕运高级机构所在地,在此建造了14座国家仓储库房(既备仓、恒足仓、丰积仓、丰储仓、足用仓、大稔仓、大京仓、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崇牗仓、大盈仓),这些库房离通往京师的大道很近,所以河西务十四仓那时成了供应京都民食军需的漕粮转运中心。

天津

▲ 钧窑盘
元(公元1271-1368年)武清河西务孝力出土

天津

▲ 完颜佐 完颜咬住和直沽寨
完颜佐,本姓梁氏,初为武清县巡检。完颜咬住,本姓李氏,为柳口镇巡检。久之,以佐为都统,咬住副之,戍直沽寨。贞祐二年,糺军遣张晖等三人来招佐,佐执之。翌日,刘永昌率众二十人持文书来,署其年曰天赐,佐掷之,麾众执永昌,及晖等并斩之。宣宗嘉其功,迁佐奉国上将军,遥授德州防御使,咬住镇国上将军,遥授同知河间府事,皆赐姓完颜氏。诏曰:“自今有忠义如是者,并一体迁授。”

唐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南转,政治中心北移,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中都,1214年历史上有了直沽
寨的记载,据《金史》记载,“直沽寨”是金王朝设在武清、柳口(今杨柳青)附近的一个军事据点,位于三岔河口西南岸,即今天津市狮子林桥西侧的玉皇阁附近,派有都统和副都统驻守,后被人们称作小直沽,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古语有“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之说,这是三岔口作为直沽寨名最早的记载。

直沽寨地处三岔口水路要津,兼有河港与海港的功能,成为海陆联运的枢纽,直沽港距中都仅两百余里,其航路的四通八达,成为中都通向各地水路的咽喉和连接金朝广大地区的交通要津。

天津

▲ 白釉葫芦形执壶
元(公元1271-1368年)武清河西务东西仓出土
白釉葫芦形执壶是一件酒具

天津

▲ 河西务十四仓遗址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河西务有元十四仓遗址,传说遗址东南侧的“海子”为停船处,海子附近的隆起高地为码头,元朝曾置漕运分司于此,至今仍称“海子”的地方即是当年的停船处,残存有码头遗迹,在这一带仅沉船就发现了三艘,历年出士大量文物,有“皇甫”、“西京”等铭文的铜权、铁权及石砚,龙泉窑影青小狮,定窑小瓷人,铜镜,以及定、磁、钧、龙泉等各窑系的碗、碟、盆、罐、炉、盏等各种瓷器,这些古代遗迹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是河西务十四仓当年繁荣景象最有力的佐证。

天津

▲ 太子务遗址
武清太子务遗址位于泗村店太子务村,面积约4.5万平方米,采集辽代遗物有沟纹砖、白瓷片、泥质灰陶盆等,元代遗物有泥质灰陶盆口沿、兽面纹瓦当、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瓷碗、盘残片,以及铜骆驼1件,高20厘米,遗址南临龙凤河,西面为古河渠,名“西河沟”,传说为“肖太后运粮河”,当地有元朝太子在此造船的传说,故又称“太子务”。

上图下面是《凤台春晓》图,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太子图贴睦尔在太子务造船,营建凤凰台。

天津

▲ 双树村沉船遗址
武清双树村沉船遗址位于黄沙河(北运河故道)畔,发现沉船2艘,相距200米,一艘为对槽船的一半,两侧弧边近等腰三角形,长10米,船内装高梁类谷物,出土白瓷碗1只和铜钱数枚,多为唐、宋钱,另一艘两头尖,中间宽,长5.6米。

天津

▲ 聂官屯沉船遗址和五街沉船遗址
武清聂官屯沉船遗址位于北运河东岸,上世纪60年代发现沉船一艘,木质,长约8米,出土有部分船板、船钉及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

武清五街沉船遗址位于杨村五街,1974年在运河西岸坡下发现一艘沉船,仅见船头,1976年发现船尾,木质,方艄,出土有白瓷碗,钧窑碗残片和铜钱数十枚,多数为宋钱。

天津

▲ 三角坝沉船遗址和东西仓沉船遗址
武清三角坝沉船遗址位于河西务镇秦营村,1973年疏通河道时出土船板数块及白瓷碗1件。

武清东西仓沉船遗址位于河西务镇东西仓村,北运河故道,1973年发现船头,方形、长5米,沉船所在地离元代十四仓遗址500米,元代运河经此。

天津

▲ 陈庄沉船遗址和杨驸马沉船遗址
武清陈庄沉船遗址位于下伍旗镇陈庄,发现木船一艘,长10米,出士有铜构件及白瓷碗、碟等物。

武清杨驸马沉船遗址沉船处东临旗良公路,在距地表2米深处发现船体,木质,出土白瓷碗和钧窑瓷碗各1件,铜钱多数为宋钱,最晚为“至远通宝”。

天津

▲ 大良塔
大良塔即大良永济寺塔,位于大良镇东南隅,为辽代建筑,塔高20余米,原系高层窣(sū)堵坡式砖塔,由基座、塔身、覆钵、相轮组成,基座石砌八角形塔身、半圆形覆钵和十三天相轮,残破较甚,于1964年10月倒塌。

天津

大良塔即大良永济寺塔,位于大良镇东南隅,为辽代建筑,塔高20余米,原系高层窣堵坡式砖塔,由基座、塔身、覆钵、相轮组成,基座石砌八角形须弥式,上砌八角形塔身、半圆形覆钵和十三天相轮,残破较甚,1964年倒塌,清理时地宫出士铜、瓷器47件,其中一批定窑白瓷器尤为珍贵,包括13层密檐小塔、牡丹纹花盘、执壶、碗、碟等,1964年10月倒塌后塔基仍保存地下。

天津

▲ 辽金元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遗址分布图

天津

▲ 八里庄遗址
武清八里庄遗址位于城关镇八里庄村,2006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其进行了发掘,文化层厚达2米,元代遗迹较多,有灰坑、灰沟、水井等,出士有泥质灰陶罐、盆等,瓷器有龙泉窑、钧窑、定窑、建窑、磁州窑碗、盘、碟、盏等。

天津

▲ 大事记
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在杨村立“管领珠子民匠官”。
至元四年(公元1247年),在武清置中卫屯田。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七月,立杨村水驿。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漷州治始迁河西务,七十年后迁出。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海运首抵杨村,约十日入京师。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在河西务设漕运司、马站,建十四仓,设运使司(正三品)及属下官员
80余。
训练“贵赤卫”长跑技能赛跑,起自河西务止于皇城。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于今城关置立左卫帅府屯田。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太子图贴睦尔在太子务造船,营建凤凰台。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正月猎于武清柳林,驻跸行官35日,幸泉州古城。

天津

▲ 铜权
左侧铜权:元(公元1271-1368年)武清河西务东西仓出土
右侧铜权:元大德六年,铜权为秤锤,上刻铭文“大德六年大都路造”,左右两侧为蒙文,背对一面铭文“三十五斤正”。

天津

▲ 银锭(复制品)
元(公元1271-1368年)武清白古屯大赵庄出土
1969年,大赵庄元代遗址出士一笏银锭,束腰形,表面微凹,周有波纹,长14.5厘米、宽8.7厘米,重1974克,正面砸印“平阳路”、“伍拾两”、“张海”等字,錾刻“课税所”等字,背面铸“平阳”两个大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晋宁路,唐晋州,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以地震改晋宁路。”平阳路元初属中书省,即今山西临汾一带。

同年又在小河金元遗址出士八笏银锭,长14.1-15.3厘米,宽8.4-8.9厘米,重1965-2008克,正面錾刻“行人”、“秤子”、“重量”以及砸印符号等。

小河村紧临北运河,大赵庄村在永定河故道(凤河)西侧,这九枚银锭的出土与古代的漕运有着密切联系,是元代商业税收制度的实证,为武清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潞水帆樯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1年
漕运在这个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朝廷不断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沿线设置仓储、码头和管理机构,武清运河两岸发现有仓储、聚落、码头、栈桥、渡口、沉船等各种遗迹,出土大量文物,漕运的鼎盛带动了诸如武清三岔口、杨村、蔡村、河西务等码头、驿站及各业的繁荣,一度使武清漕运经济发展到顶峰。

天津

▲ 武清设卫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河西务设卫仓,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置北京武清卫经历一员,此前设武清卫,永乐四年二月,命兵部以有罪当谪戍者充实新设武清卫,十三年(公元1415年)二月设武清卫仓,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武清卫储仓移通州,但武清卫仍存,自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先后命由江西监察御史协管武清卫和由江西司带管武清各卫,武清设卫,证实了武清地位的重要与提升。

天津

▲ 江南徙民
明自永乐初,实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徙民政策,迁徙山西及江南等省大姓民众充实畿辅人口,导致武清此时大量建村,人口的大迁徙给武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诸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和变化。

天津

▲ 钞关(税收机构)
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河西务设“钞关”,凡南方漕运粮货、贡品,经南北大运河或大沽口改用驳船运至通州进京的,都必须由河西务关领取红单进京交税,设巡司、驿站,史载“河西务,漕渠之咽喉也。江南漕艘必从此入”。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将钞关由河西务移至天津北大关,钞关在河西务历233年。

天津

▲ 农民暴动和大水疫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三月,农民刘六、刘七义军入武清境,在八里庄打死参政王杲,歼灭了御史宁杲的军队。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六月大水,直至县堂,县存文卷尽浸没,造成档案文存的重大损失,人民苦难,兼之时疫,民亡过半。

天津

明代曾有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造城运动,其烧造建筑用陶的大砖瓦窑场除南京聚宝山窑外,永乐后临清窑、苏州窑,我区蔡村窑、武清窑都是最主要的建筑用陶产地,史载武清窑在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自立窑座,分造城砖,每年三十万个......每个给价银二分二厘”。河西务城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现无存。

天津

▲ 明清城关故城
明清武清县故城位于今城关镇,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公里,东、西、南三面开门,城墙黄士夯筑,里外包砌青砖,现遗迹无存,城内十字街的基本布局保存,衙署等建筑都已被拆除,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载,武清县治原于旧县村,明洪武初迁于今城关镇,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土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甃(zhòu)砖,两年后建成,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重修。

天津

▲ 明清不可移动文物主要遗址分布图

天津

▲ 大明城砖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大良蒙村出土
城砖侧有铭文:“直隶常州府委官知事王忠、无锡县委官县丞宋琏,成化拾捌年(1478年)四月日造。”另左下角有“核吏□、高□”等字。

天津

▲ 明清漕运与河务治理
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河道治理,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武清卫设浅铺11处,小甲11名,夫役110名,专责修堤疏浅之事,确保漕船入潞河后直抵京城,当时运河两岸较元更为繁荣,清定鼎北京后,大运河的漕运达到顶峰,清康熙帝、乾隆帝经常巡视河道工程,并留下御笔诗碑,三岔口、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均为当时码头,为增运量,拨往各码头的官造驳船日增,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发直隶驳船1500只,有640只集中在杨村,到十六年(公元1811年)驳船数达2500只,杨村留用千只,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1566年)为鼓励漕运,规定每条漕船准带货物两成,有的可在码头集散,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促进了武清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繁菜,清举人梅成栋在《夜泊杨村》一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繁华:
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
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
邻舫多欢笑,深更尚管弦。
......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运河堤毁,河道枯竭,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漕运停止,繁荣达450余年的潞水漕运风光不再。

天津

▲ 文殊菩萨铜坐像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杨村出土
文殊菩萨铜坐像头戴宝冠,座下为横卧狮子,结弘法印,文殊菩萨,梵文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简称“文殊”,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世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是释迦佛所有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密宗里则有般若金刚、吉祥金刚、大慧金刚和辩法金刚等密号。

天津

▲ 铁鎏金接引佛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河西务孝力
铁鎏金接引佛左手持宝珠施智吉祥印,右手指端下垂施愿印,表示应众生祈求以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施予之意,胸部有“卍”字瑞相,佛教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万德吉祥”的标志,“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大乘佛教中阿弥陀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天津

清圣祖玄烨自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至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先后17次巡视武清河务政情,并于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亲书“导流济运”后立碑于筐儿港,清高宗弘历先后八次巡幸武清,做御诗刻碑于筐儿港和王庆坨等地。

天津

▲ 释迦佛像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河西务孝力
此释迦佛像右臂及以下被损毁,结释迦牟尼手印,胸前有“卍”字瑞相,标志万德吉祥,原有彩绘。

天津

▲ 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

天津

▲ 铜护法像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杨村光明桥出土
上图是道教护法四大元帅中的“花酒灵官”马灵耀

杨村玄帝庙护法铜像与《重修玄帝庙记》碑于2002年5月31日杨村北运河光明桥施工时一起出土,碑记庙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建庙应在明初或明中期,道教护法有四大元帅并称马、赵、温、关,“马”是“花酒灵官”马灵耀,“赵”是“正一玄坛”赵朗赵公明,“温”是“亢金大神”、“威烈忠靖王”温琼温子玉,“关”是“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关羽关云长,出土二神将形象生动传神,工艺精细,身披重铠,为道教护法四大元帅中的两尊,一为“花酒灵官”马灵耀,另为“正一玄坛”赵朗赵公明。

天津

▲ 铜护法像
明(公元1368-1644年)武清杨村光明桥出土
上图是道教护法四大元帅中的“正一玄坛”赵朗赵公明

天津

▲ 重修玄帝庙碑记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一月,时为“赐进士第官拜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四陵人郑振先撰立此碑。碑额篆书“重修玄帝庙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647字,碑文记载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郑振先从供职地返回途中,妻子忽然患病,因为天气恶劣行程缓慢,妻子的病越发严重,众人无计可施,船行至杨村见一座玄帝庙十分破旧,便上前烧香祭礼并写下文章,表达对妻子的深情,表示愿用一半路费来重修玄帝庙。没过多久,妻子的病便觅得良药痊愈,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他便征集工人重修玄帝庙,使庙宇焕发了光彩。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他因公进京,遥望玄帝庙,默想自己这两年全家平安团聚都是因为掌管北方之神玄帝的神圣之德、非凡之功。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一月特意撰文并立石纪念。

天津

▲ 八里庄明代窑址
八里庄明代窑址位于武清城关八里庄村,考古发现明代晚期土窑两座,由圆形窑室、烟道、火瞠、火道和操作间组成,不见窑床,火膛与窑室不直接相连,有圆弧形隔火墙相隔,主要是为了控制进入窑室的热量,从窑室内大量黑炭灰推测,此类窑主要是烧炭使用。

天津

▲ 豆张庄青坨窑址
豆张庄青坨窑址是考古发现保存非常完整的明代窑场遗存,该遗存以陶窑为中心,周围分布有制坯场、晾坯场、排水沟、蓄水池、垃圾场等相关遗迹,组成一个功能基本完备的窑场体系,据出土遗物判断,该窑场为制瓦作业区。

天津

▲ 南辛庄明代窑址
考古发掘南辛庄明代窑址一座,平面呈圆形,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床、烟道和窑门五部分组成,根据地层堆积及窑砖尺寸推测此窑建于明代。

天津

▲ 宣德炉
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德炉”,宣德皇帝在位时,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风磨铜(纯铜),责成宫廷御匠和工部侍郎设计和监制香炉,用料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宣炉博论》中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者四两耳。”普通的铜四炼即为质优,宜德炉要经六至十二炼,每斤铜材料炼到最后出铜不足半斤,精者则只有四两,因此炉质更加纯细。

宣德炉开启了后世黄铜铸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目前所说的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也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极为罕见。

天津

▲ 移建杨村驿公署记碑
《移建杨村驿公署记》碑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立,碑高1.45米,内容记述修建杨村驿公署官廨(xiè)经过,其中有“杨村以驿间名”之说,碑为杨村管河通判赵桐、武清知县汪鹤龄同建,撰文许守思,是天津霸州兵备的主管官员。

天津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最初武清沿明制仍属顺天府通州,后于雍正四年改属天津州,当年八月归顺天府通州,六年改隶东路厅,八年从武清县东南划出余庆府、张贵庄、军粮城、杨柳青、青光、南仓和丁字沽等142村置天津县。

天津

▲ 杨村清真寺
杨村清真寺是一座融阿拉伯亭殿和中国古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回族清真寺建筑,位于杨村七街,坐西朝东,建筑面积970.9平方米,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当地回族百姓随朱棣北迁,以实畿辅之地。明泰昌年间兴建杨村清真寺,正西是主体建筑大殿,殿分五层,可容纳千人礼拜,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上以黄色琉璃瓦贯顶。寺有清廷赐匾“至公至善”、“至诚无息”,同治年间穆民赠匾“至慈至公”,民国时匾两块“义在清真”和“大哉乾元”,大殿后墙有吴佩乎题“开天古教“。

天津

▲ 孝力慈航紫竹禅林寺
孝力慈航紫竹禅林寺始建于清初,俗名“孝力庙”,占地34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的山门和正殿,皆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七檩,前后廊,硬山人字脊小式木结构建筑,具有清初木结构建筑特征。

天津

▲ 杨村药王庙戏楼明柱
药王庙戏楼位于武清杨村河东,仅存戏楼明柱,戏楼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历九十年朽损,后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以石柱顶木柱,铭文记之,后在原址又出士一石羊。

天津

▲ 杨村天齐庙遗址
杨村天齐庙碑立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碑青石质,由候选知县、拔贡王世昌撰,生员贾宗翰书,碑文叙述天齐庙住持僧源福、三义庙僧履中和村民王慎修共举重修天齐庙事。

天津

▲ 南辛庄明清墓葬
南辛庄明清墓葬位于武清徐官屯南辛庄村,发掘明清时期墓葬14座,分单人葬与夫妻合葬两种,出土物有银簪、铜簪、双系灰陶罐及明代钱币等。

天津

▲ 兰城遗址明清墓葬
该遗址共发现清代墓葬15座,墓葬排列整齐,应为家族墓地,葬俗特异,如棺内填沙(该墓葬方式非常独特,在天津地区非常罕见,考古专家称,这是先在棺木里放上部分沙士,然后把尸体放进去的一种方式,专家推断这样做可能是出于干燥或防腐的考虑)和屈肢葬(棺木里人通常都是仰身平躺的,而屈肢葬的尸体则是呈侧身屈肢的姿态)等,这对研充天津地区尤其是武清区明清时期下葬方式、填埋方法及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

▲ 清曹传暨元配张太安人合葬墓志
曹公名传,字书言,号近野,武清王庆坨人,其祖曹化雨以武功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清圣祖康熙帝巡视时多次驻跸其家并召见。撰铭者为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管礼部尚书事加五级海宁人陈世倌,篆盖者为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太傅、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兼管刑部尚书事新安人汪由敦,书丹者为资政大夫、内廷供奉、乐部大臣、工部左侍郎、总管国子监算学兼钦天监正事**人何国宗,三位均为赐进士出身、且均身为高官,曹公之传可谓荣耀。碑文别具文采,状物写情亦颇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碑原立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三月初三,地点为武清安家标垡之南原。

天津

▲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镂空帽筒
清(公元1644-1911年)武清上马台小裕庄出土

天津

▲ 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
清(公元1644-1911年)武清下伍旗柴庄出土
将军罐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和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初为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后因器形高大挺拔、丰硕俊美,逐渐被人们当作摆置观赏的陈设器。

天津

▲ 重建萃文书院碑(左)
雍阳书院碑“京都顺天府通州武清县地方西娄庄书院碑文”,该碑立于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重洗于光绪乙已年(公元1905年)这是志文所载“雍阳书院”首次见诸实物与文字。

天津

▲ 巡幸武清的历朝皇帝

天津

▲ 玉皇阁脊兽砖
清(公元1644-1911年)武清黄花店玉皇阁
玉皇阁分福、寿、康、宁四层,高十六米,四重出檐,歇山瓦顶,檐脊坐兽昂然而立。此砖为阁上之物,一共四块,粉彩描绘,龙形,颔下有珠,龙身、爪、尾俱全。

天津

▲ 纪年砖
清(公元1644-1911年)武清黄花店玉皇阁
铭文:大清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雷击玉皇阁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日重修 到顶

天津

▲ 义和团运动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武清境内村镇多处建义和拳坛口,义和团、红灯照活动遍及全境。六月十一曰,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杨村、落垡被武清、安次义和团民和清军突然进击,伤亡累累,退归天津途中再遭攻击,伤亡很大,十八日英军远东舰队司令西摩尔等从杨村河岸撤退,八昼夜后始至天津

七月,清军李秉恒师请义和团三千余人与八国联军交战,败于河西务,死者十之五六,“潞水为之不流”。清御史王廷相渡河溺死,清军自武清移营,闻炮声皆溃,李秉恒败走通州,八月四日,联军一万八千人自天津侵犯杨村等地,六日占领杨村,直隶总督裕禄在南蔡村自尽。

天津

▲ 清康熙帝导流济运御碑
碑阳:导流济运

碑阴: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二日臣牛钮等恭立。五十九年重修。指示通州等处堤工监督工部堂主事:康照五十年三月初二日
上谕:牛钮河工熟练,人甚谨慎,特用本部郎中。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特旨:兼理密云县城垣河堤事务加三级。臣牛钮 正白旗满洲人,工部八品笔帖式加一级巨沧保 正白旗满洲人,工部八品笔帖式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初二日,特放佐领仍晋河工加一级臣孔古礼 镶白旗满洲人

承修官:原任湖广总督臣喻成龙 正蓝旗奉天人,原任户部侍郎臣庸爱 镶黄旗满洲人,原任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臣朝奇 镶黄旗满洲人,原任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巨觉罗巴哈布 正红旗满洲人,原任内阁侍读臣巴图善 正红旗满洲人

天津
天津

▲ 清乾隆帝御诗碑
碑阳:导流还济运,圣训久昭垂。夏备减涨用,春来断港时。酌中诚已善,筹外小资治。(北运河遇夏秋盛涨时籍筐儿港王家务两减河分泄,由堰河淀七里海入海。旧时坝身出水处高于引河七尺,以致减水跌落成坑。今谕方观承接筑十五丈,使坦坡渐下,以导其势。)敢曰继绳凛,安民意廑斯。阅筐儿港减水坝作,乾隆丁亥暮春月中浣御笔

碑阴:减河制诚善,日久注为阬。前度命修筑,今来阅接成。港春流则断,张夏杀其盈。原始宣防意,本因一篑营。阅筐儿巷工作,庚寅暮春下浣御笔

碑侧:北运殊南运,中泓沙底翻。赖斯方贮水,以彼少来源。(北运河底多软沙,筐儿港迤北有数处光若浅沚,殊不知是地势建瓴,又鲜闸坝,使非流沙停蓄,必致一泄无余。是以前年过此即事,诗有“人知浅之害,未知浅之善”及“一弊一利显”之句)夏潦复复虞盛,涨波此泄屯。功成亏一篑,深意视名存。阅筐儿港作,癸巳暮春月下浣御笔

天津
天津

▲ 武术家李瑞东(左)和张策(右)
李瑞东(1851-1917),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武清城关人,因鼻扁平人称“鼻子李”,幼爱拳棒,广拜名师,得戳脚李老遂、弹腿王子斌、八卦掌董海川、太极拳王兰亭等指点,功艺大进,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被端王府聘为武师,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慈禧太后祝寿表演,显露轻功,被誉为“神鹰”,留宫内充任四品带刀侍卫,数年后回乡,拜师甘淡然习八卦奇门拳,后创李式太极拳,致力推广武术,门徒百余,在津创办“中华武术会”并任会长,民国初主持天下武林英雄会,任总裁判长,他博学广闻,通晓医术,建济生堂药店,为人治病,不取分文。

张策(1866-1934),字秀林,马神庙人,通臂拳名家,为清末民初“京东三杰”之一,自幼跟随张大相习练家传戳脚,师从王占春、韩老道、陈庆、杨健侯,及壮,武艺超人,闻名大江南北,自光绪三十一年起在香河县、北平、奉天和沈阳等地设馆授徒,弘扬国术,有河南一大吏恃武功欺凌武林,张赴河南将其打败,伸张了正义,1923年路遇天桥马戏班姐妹被法国兵欺侮,当即出手教训洋人,并单脚立于兵器架刀尖,连打旋风脚使洋人**。

天津

▲ 李炜和赵之符
李炜,字竣公,武清县邱古庄人,康熙年间考中举人,初任饶州同知,后任户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康熙南巡途经山东黄泛区各县,李炜时任知州,治理河湖,奖励农桑,安定百姓政绩突出,相继被擢升广东按察使、湖北布政司、山东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每到一地李炜都严整纲纪、拒绝贿赂、振兴文教、德威并施。晚年回到故乡邱古庄颐享天年,他热心公益,捐资修缮圣庙、尊经阁;捐田百亩,建义学,乡民有口皆碑,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驾临武清视察北运河水情,传旨召见他,李炜以布衣迎驾,康熙驻跸他家。

赵之符(1625-1686年),字尔合,号怡斋,当年武清北仓村人,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他为官20年,当谏官13年,奉公无私,多次为民请命,他的奏疏多为朝廷重视,如说陕西、山东旱蝗,“请酌行赈穷之法,缓征国赋”;说畿辅旱,“当命大臣清刑狱”等,康熙帝大都采纳。赵之符为人友善,一诺千金,又擅诗文,倡修县志,开办学馆,曾为家乡撰《重修儒学记》、《重修文昌阁记》,有《赵佥宪奏疏》二卷和《恰斋文集》传世。清大学士王照曾为《奏疏》作序、撰《怡斋赵公墓志铭》,誉其“直亮婉至无愧古人”、“以直声著天下”。赵之符元配刘夫人诰赠恭人,生4子,上谕“同胞四科甲”,人称“金玉四枝”。

天津

▲ 李钦、武清侯石亨和武清侯李伟
李钦,字敬之,明武清县人,其先人以军功授武清卫百户,因祖赘通州太尉张氏,从外家姓,本姓李。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中举,正德六年中进士,授行人,升贵州道御史,巡视居庸等关,当时明武宗受佞臣引诱,欲出居庸到宣府巡幸,李钦当即闭关并上三疏劝谏,名传中外,明世宗即位后,李钦初为汉中知府,后官至四川巡抚,工部左侍郎。

石亨(?-1460),渭南人,初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封武清伯,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抗击瓦剌有功晋武清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二月封镇朔大将军,统帅京军团营。石亨“方面伟躯,关髯及膝”,善骑射,熟弓马,明史称“每战必摧破”,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皇帝病重,石亨等人密谋迎立太上皇明英宗复辟,英宗以石亨为首功,晋爵忠国公,后石亨恃功嚣张,纵亲属冒功谋职4000余,因私杀害于谦等一批重臣,大权悉归石亨,与从子石彪称霸一时,逾礼犯上,明史记载其家蓄才官猛士数万,中外将帅,半出其门,后为谋扩展军权,被明英宗察觉引起不满,降诏将石亨和石彪入狱,按律当斩,抄报家资,数月后石亨病死狱中。

李伟,字世奇,明漷县(今通州)人,明神宗母慈圣太后之父,神宗即位时封伯,不久晋封武清候,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卒,赠安国。

天津

▲ 曹化雨
曹化雨,字次渠,明武清王庆坨人,初任锦衣卫南堂理事,明思宗时凭武功晋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时太监魏忠贤专权,曹化雨不畏强暴,参奏魏忠贤罪状,保一方平安。他捐俸助军,逢灾赈民,在家乡建免费村塾坚持40年,人感其德。

战争风云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至1949年
大陆的民国时期是个纷乱的年代,前期军阀混战,中期日军侵华,其后是声势如虹的**,无数家乡儿女和志士仁人抛头撒血,奋力抗争,武清在纷飞的战火中浴血重生。

天津

▲ 民国时期大事记
民国四年(1915年),杨村“万全堂”糕干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嘉禾”铜质奖章,上图为杨村万全堂糕干第十二代传人杜涵。
民国九年(1920年),直皖两军战于杨村和高碑店一带,皖军败退。
民国十年 (1921年)9月,杨村镇建双龙桥,翌年3月竣工,一时成为“全国公路桥之冠”。
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13日,总统黎元洪下台,乘车至杨村被直隶**王承斌扣留。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奉军炸毁杨村铁桥,国民军突袭杨村火车站,强渡北运河,设军部于下朱庄,伤员送车站,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组织医疗救护。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军一军鹿钟麟部驻杨村,奉军将领褚玉璞在杨村督战。
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8日,中美士兵在杨村共建“平津公路纪念塔”落成,傅作义主持揭幕典礼。
民国三十二年(1933年),县政府向各区架设长途电话线,境内始通电话。
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设立度量衡检定所,推行新制。

天津

▲ 宗教传播
自民国元年(1912年)美国人于王庆坨首建基督教福音堂开始,境外宗教在武清开始扩张,民国三年 (1914年),法国人在杨村建天主教堂,民国五年(1916年)和六年(1917年)又先后在梅厂、韩庄建基督教福音堂,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月,美国人在仓上建基督教公理会福音堂,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法国人先后在茨州和双树建天主教堂。

天津

▲ 小裕庄谢家旧宅
上马台谢家旧宅建于清末,是砖木结构房屋,现仅存倒厅,面阔五间,宽20米,进深6米,地面到屋顶高5米,以木构架作为房屋骨架,承受屋面重量,构架由柱、梁、檁、椽组成,柱下设置柱顶石作柱基,上部承梁,梁上托檁排椽。

2008年在谢家四合院北,挖出瓷器青花山水人物六方镂空帽筒一对,同治款金鱼纹提梁壶一把,粉彩外销瓷执壶一把,素面白釉执壶一把,粉彩盖罐一对,粉彩花鸟纹西瓜罐一对,共9件。

天津

▲ 李大人庄民居
李大人庄民居位于河北屯李大人庄,民国初期建,属砖木结构传统民居,占地面积225平方米,院落、门楼坐东朝西,三面围墙,青砖青瓦,石头地基,主房四间,门楼、大门、房门和窗现均完好。

天津

▲ 陈光远故居
陈光远故居遗址位于武清崔黄口镇崔黄口村,陈光远(1873-1939年),武清人,曾任北洋政府京津警备司令,江西督军等职,1922年去职到天津作寓公,故居原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面阔五间,抬梁式,硬山人字脊,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现地上建筑无存,仅存故居住房客厅的基址和原室内地面破碎的地板砖及十几块柱脚石。

天津

▲ 陈光远夫妇肖像
民国(公元1912-1949年)1966年武清崔黄口征集

天津

▲ 许惠东、杜建时和刘翠霞
许惠东(1902-1954),名震瀛,号惠东,城关镇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法系,1925年**,历任国民党武清县党部指导委员、河北省党部**科长、中央执行委员、北平特別市党部主任委员、北平市参议会议长等职,广交国民党军政要员于右任和傅作义等及地方士绅。1935年后国民党留其秘密组织华北抗日协会并任副会长,期间开展策反抗日、搜集情报等多项活动,1939年初被委任河北抗日游击司今部战地处长、平津两市党务特派员,去太行山协助抗日,在北平发动工运和学运,1943年后在伪华北治安军内组织地下抗日部队“振威军团”并任司令,1945年3月奉召参加重庆国民党“六大”,行至山西介休被捕,缺席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密令铲除汉奸柳世平,拟定战后北平建设规划,1948年秋以北平参议长名义串联天津和华北五省参议会,成立“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与傅作义一起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后因1948年“七五”事件被捕,1954年在狱中病故,1984年落实政策恢复名誉,按起义人员待遇。

杜建时(1906—1989)杨村镇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入东北讲武堂北京分校,后随校到沈阳在炮兵部队任连长、营长,“九一八”事变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陆军大学,毕业考试全校第一,受**赏识,屡委要职,1937年被任命国民党第九战区中将副参谋长,协助薛岳在长沙指挥三次会战,击败日寇,后任湖南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1942年调任军委国防研究院中将副主任,曾随**参加开罗会议,参与宋子文、孔祥照和罗斯福的会谈及联合国首次制宪会议等。日本投降后,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驻津唐榆代表,北宁线护路司令、天津市长,1949年天津解放被俘入狱,大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委专员、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监察委员,港、澳、台工作组长,198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翠霞(1910—1941),女,敖嘴村人,上世纪30年代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幼学梨花大鼓,后入“金花玉班”,师从张伯龄、罗万威、赵月楼,16岁演正戏,20岁为主演,建“山霞社”,誉满津城,24岁被誉“评剧大王”,26岁推为“评剧皇后”,倾心革新,推出武戏、时装戏,试用机关布景,融兄弟艺术剧种于评剧,独创刘派艺术。她急公好义,赈贫扶弱,1941年7月5日病故。

天津

▲ 张士钰、陈光远、王猩酋和李金顺
张士钰(1869-1919),字宝斋,武清杨村三街人,民国时期陆军次长,北洋新建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新建陆军参谋长等职,辛亥革命时任北洋军营务处总办,1912年历任拱卫参谋官、署拱卫军司令、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总务厅长,1916年任陆军部次长,守卫京城,张士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败后,张返家,接而拒返,黎元洪任大总统后被罢官,1919年张士钰都都而终,归葬于杨村祖茔。

陈光远(1873-1939),字秀峰,武清崔黄口人,早年从戎,受荣禄和袁世凯赏识以军功升总兵、协统、统制,辛亥间镇压革命军,清廷赏一品顶戴花翎、黄马褂、赐“壮勇巴图鲁”名号,民国后任赤峰镇守使,协办热河军务,袁世凯成立模范团,调任代团长,后改任师长,张勋复辟任讨逆中路军司令,1917年9月任江西督军,1922年与北伐军交战失败革职,回津经商,1924年7月徐世昌晋其为 “鉴威上将军”之职。

王猩酋(1876-1948),名文桂,字馨秋,晚年号猩酋,王庆坨人,居家设塾40余载,潜心教育,有教无类,为文洒脱豪放,上世纪二十年代名噪京津文坛,有强烈正义感,针砭时弊,痛斥军阀和日寇,懂医术,瘟疫流行,昼夜救人,工书画,善考据,死后薄丧。

李金顺(1896-1952),女,王庆坨人,出身贫苦,幼习河北梆子,京韵大鼓、莲花落,转艺多师,后形成李派艺术,名动东三省,热心评剧改革,增加器乐,丰富唱腔,唱、做兼备,对白玉霜、刘翠霞、喜彩莲的成长以极大影响,不畏权势,演出爱国时装戏,1933年退出舞台,1952年心脏病发去世。

天津

1948年12月,国民党郭士明率部对运东解放区进行扫荡,县妇联主任陈明、三区区委书记王明利等23名区县干部在扫荡中牺牲,百余名干部被捕,其中有52名干部被关押在杨村的梁家大院,12月22日夜,我县大队配合冀东第十五军分区,对梁家大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除郭士明一人侥幸逃跑外,其余敌人全部被俘,被关押干部全部获救,这次战斗缴获轻重机枪13挺,小炮5门,各式枪支240支,子弹2万发。

1948年12月19日凌晨,驻杨村的国民党新编三三三师一部及其所属九九七和九九九团急登火车欲逃天津,被东北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二三师六十六团二营截击,炸毀火车头后,该团又率一、三营增援与二营合兵,从东北西三面向敌人发起进攻,将敌全歼于杨村火车站以东地区,歼敌1027人,活捉少将师长宋海潮,截断了平津公路和北宁铁路交通,为天津解放奠定了基础。

**期间,武清向上级部队输送兵源5200人,平津战役打响后,武清男女老少齐参战,组织起各种各样的队伍支援前线,有千辆马车队、万人担架队、万人挖壕队、百人妇运队、万人架桥队、千人砸冰队、千人远征团和千人民兵团等。

1948年11月,王庆坨和杨村相继解放,1949年初武清全县解放。

天津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向华北各地发起进攻,1937年7月26日,武清杨村、豆张庄、落垡火车站及城关、王庆坨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他们疯狂屠杀人民,先后在各地制造十数起惨案,杀死无辜百姓400余人,一时武清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九二二”崔黄口惨案👇🏻
193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二),驻杨村日军堂腰部与郭士明抗日队伍交战,日军与伪军庞兴武(外号“庞坏水”)闯进崔黄口集市,用枪把百姓逼到崔黄口西门外大坑边,128人被集体枪杀。

六道口扫荡👇🏻
1938年3月驻落垡日军大龙部开装甲车去六道口村扫荡,在村口向村内轰击,炸死刘旺、张振刚等四人,炸毁房屋80多间,同年秋,郑楼据点日军再次炮击六道口,炸死鲁连贵、王兴海等四人。

推行**👇🏻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肆推行**,破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烧毁民间藏书,洗劫民间文化,妄图从根本上灭亡中国,侵略者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抗日救国、保卫家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人们拿起刀枪,纷纷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中。

修建“毁民壕”👇🏻
为阻止抗日武装的攻势,日军强迫百姓沿县境挖一条深3米、宽10米、长280公里的所谓“惠民壕”,损毁良田4万余亩,少打粮食450万斤,百姓愤怒地称之为“毁民壕”。

地下工作👇🏻
1941年,中共北方局指示:注意开拓武清、香河和宝坻等平原抗日根据地,以求与冀中十分区呼应,党派地下工作者来武清展开工作,武清县的抗日活动得以出现新的转机。秘密工作者有的以大良警察所对面的“庆生堂”药店为地下联络点,监视敌人动态,有的以教师作掩护,有的串学堂卖文具,坚持隐蔽斗争。

河西务夺粮👇🏻
1945年7月,冀东第十八区警卫团配合武清武工队,向驻河西务的日伪军展开一场武装夺粮战,我军派人化妆成送粮群众潜入城内,控制河西务城门要道和敌岗楼,大部队则带领群众将敌粮库和“宝成粮栈”的粮食全部运回解放区。

攻克杨村及机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路军冀中第十分区75和76团攻克杨村、北仓、豆张庄火车站和杨村日军飞机场,十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县民欢庆胜利。

天津

为确保冀中与冀东、中央与东北的交通联络,遵照上级指示,在天津北和武清南的结合带开辟出了一条百里秘密交通线,他们查敌情、选向导、架浮桥、备船只,并在沿途多村挖地道,建堡垒户,尽心竭力保护这一交通线的安全与畅通,当年东北局书记彭真、冀中**政委吴德等领导同志都曾由此安全过境。

为了夺取**的全面胜利,武清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从1946年1月到1948年底,建立起多个地方武装,在路北有武清支队、凤河支队,在路南有津武县支队、津武独立营,与此同时各区还建立了区小队,各村成立了民兵队,各地方武装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47年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決定要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土地法大纲》。

天津

▲ 长刀(通臂拳)
20世纪30年代,张建刚借展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通臂拳长刀由下伍旗马神庙村国术馆收藏,后期此刀为国术馆内部学员习武使用。

峥嵘岁月

公元1949年至公元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和此后的所有制改造及多项运动,武清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污水,新生政权得以巩固,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

天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清属河北省天津专属,1950年10月,县治由城关迁至杨村,1958年10月5日,安次和武清合并称武清县,至1961年6月1日复原制,隶属未变,1973年8月1日划归天津市,2000年6月,武清撤县改区至今。

这一时期武清还进行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禁毒禁娼、三反五反及贯彻婚姻法等运动,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生产获得发展。

天津

武清县人民踊跃参加志愿军,到1951年10月,全县有2219人被批准赴朝作战,到1952年5月,全县捐款20万元,当时可购买新式战斗机一架,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斗中,武清县有96名志士血染沙场,为国捐躯。

天津

▲ 刘炳森(1937-2005)
刘炳森,字树盦(ān),号海村,大良人,海内外著名书画家,画名为书名所掩,书法以隶、楷并称于世,兼擅诸体,书风凝重稳健而又俊逸飘洒,尤其隶书,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帆,不遗余力推广书法教育,出版有字贴多种,并有散文集《紫垣秋草》和摄影作品行世,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佛教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职,关注家乡教育文化事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多次捐款物逾百万元,为家乡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2005年2月15日因病去世。

天津

▲ 筐儿港八孔闸水利工程
筐儿港八孔闸水利枢纽工程是一组现代化的水利枢纽闸桥,位于武清区大碱厂镇筐儿港村南,北京排污河和北运河交汇处,是华北地区少见的群体工程之一,包括北运河的六孔旧拦河闸、三孔新拦河闸、十六孔分洪闸和北京排污河的六孔节制闸、十一孔分洪闸,穿运倒虹吸等六座建筑物,承担着防洪、调洪、蓄水、灌溉、供水、防污排污等综合任务。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每到汛期洪水爆发,泥沙汹涌而下冲进北运河,导致洪水漫溢,堤岸溃决,田舍淹没,为治理水患,保证河道畅通,历朝历代都在大规模地组织培堤、灌溉、排污等主要功能,堵口和疏浚河道,特别是清代康、雍、乾三朝都曾在此修建拦水坝等水利工程,造福附近百里民众,防灾减灾。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更有效地拉制水源,满足防洪、蓄水、灌溉、排污等主要功能,于1959年春将1935年兴建的八孔闸,改建为十一孔闸,1960年1月竣工,八孔闸的建成与使用大大减经了上游洪水对海河及天津市区和周边区县的威胁,建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运河迄今为止再未出现过洪水之患,成为解放后水利枢纽工程建筑的成功典范。

历史上的筐儿港(八孔闸)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清初顺治、康照和乾隆三位皇帝都曾在此游历并建有行宫,至今此地还留有他们的遗迹,一段段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在此代代相传,其中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亲笔题写的“导流济运”及“导流还济运”两块御碑历经数百年历史,仍保存完好,被世人称为“祖孙碑”。

走向辉煌

公元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特別是2000年撤县建区以来,武清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加速大开发大发展,加快全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已跻身于全市发展的先进行列。

天津

▲ 武清撤县建区
1978年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的调动了武清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2000年6月武清撤县建区,开启了武清发展的新纪元,这是武清人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进入新世纪,武清区城市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武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回顾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和**等多次到武清视察工作,给全区人民以极大鼓舞。

面对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武清区政府和人民披荆斩棘,激流勇进,一个全新的武清已经为世人所瞩目。

天津

▲ 各领导人关怀武清

天津

2011年9月22日下午,**政治局常委、中史书记处书记、****在**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季洪杰家与村民一起拉家常。

(全文完)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