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四大名园”没见明确的排序,而按行走的路线顺序,今春第二个去的“四大名园”之一是无锡惠山的“寄畅园”。
....... 惠山古镇景区由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锡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无锡惠山老街)等游览区组成。“寄畅园”在“锡惠公园”内。我们由惠山古镇景区北门(秦园门)下车,从“惠麓钟灵”门楼进入古镇,沿“惠山横街”南行,在没进“锡惠公园”和“寄畅园”前,先见街边有一处门房悬额“寄畅园朝房”,原来,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都曾七次游览“寄畅园”,而当地因此设置了此“朝房”,每次皇帝驾临前,地方官员们都提前在此恭候接驾。
....... 寄畅园位于无锡惠山东麓,又名“秦园”,毗邻惠山寺,是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后代秦金在明代正德年间创建的,兴盛于明代万历至清代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与南京瞻园和苏州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是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因秦金号凤山,故又称寄畅园为“凤谷行窝”。门厅小院内即是“凤谷行窝”古朴的三开间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门额,两侧柱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原是祠堂,后归园中,成为寄畅园的园入口处。
....... 进入另一大院,便是“含贞斋”。这里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秦燿曾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之吟。书斋名取自《梅林精舍》诗:“缅彼金闺彦,含贞结幽忱”,意为蕴藏贞德。在汉代贾谊的《新书道述》中,有“言行抱一谓之贞”之说,“含贞”二字可解释为个人修养的一种道门,即言行一致。
....... 寄畅园总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园景以山水为主,建筑物在总体布局上所占的比重较少。其引惠山之泉为池,布局上以碧波微漾的一池碧水“锦汇漪”为中心,将园外景色借入园中,融入园景,十分幽静。由于四周树木茂盛,布置得宜,山池塔影,山光水色,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四百年来,历经坎坷,景致初心,意境依然。
....... “锦汇漪”东岸观景长廊中部有一座水榭突出池中,三面临水处皆设美人靠,供游人倚坐观鱼赏景,园主题亭名为“知鱼槛”。“知鱼”这一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春秋时期,庄子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在“锦汇漪”南边看“知鱼槛”(右边水榭),北边那座石栏桥为“七星桥”,左岸枫树斜横处那条池边小径叫“鹤步滩”。据说,池边那株斜立的枫树,原来的早已枯死,现在的这株枫树,是新中国后整治寄畅园时,挑选形似者移栽至此的。网评:“鹤步滩”为假山造就之最绝,水池边设水滩,如山水接壤处,假山成真山,这就是张南垣造假山的精髓——仅取山一小角,大山宛现眼前!
........ 秦园传至秦家后人湖广巡抚秦耀,明万历十九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取欢仁知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并疏浚池塘,构筑了二十园景。
清康熙初年,秦耀曾孙秦德藻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通过几代人的打造,寄畅园成为了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据说,康熙、乾隆一共十二次下江南,却十四次到访寄畅园,可见对寄畅园的酷爱。乾隆首次南巡时,在题惠山八景的原序文中写道:“江南诸名墅唯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乾隆命宫廷画师把寄畅园描绘成一幅工笔画卷,并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园林取名“惠山园”(后更名“谐趣园”)。
........七星桥(右)和嘉树堂(左暗处房舍)。七星桥因有七座桥墩,故称“七星桥”。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硬山式建筑。“树”可理解为“木”,“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指的是茶树,这是嘉树堂名字的由来。寄畅园的主人经常在此品茗论茶,若堂名用“嘉木”太过于直白,所以称之为“嘉树堂”。(当时阳光较强,反差太大,单拍暗处的嘉树堂效果差,未取)
........ 这幅手机拍片,似乎七星桥(右)和嘉树堂(左)更集中突出并清楚一些。
....... 寄畅园景观布局巧于因借,融入自然,将园外景色借入园中,从丛树空隙中可远眺锡山龙光塔,为园景增色不少。
....... 寄畅园位于惠山和锡山两山之间,在造景上能够做到真山真水入园(“锦汇漪”池水是引惠山“天下第二泉”之水而成),“借景”手法达到江南园林的巅峰,这种自然优势是其他江南园林少有的,造园成就也优于其他江南园林。难怪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在江南诸多园林中,偏偏对无锡惠山寄畅园情有独钟。
....... 这座水榭名“先月榭”,水榭前有一座小小的月台,周边是半圈青石座凳。在此处观园中河塘夜色,必然常见月映水中之景。秦耀便为此水榭题诗:斜阳堕西岭,芳榭先得月。流连玩清景,忘言坐来夕。据说乾隆在颐和园惠山园中仿照此榭建了一屋,题名“引镜”,并题联:茭花晓映雕栏日,莲叶香涵玉沼波。
....... 手机版“锦汇漪”和“知鱼槛”:
....... 康熙、乾隆一共十二次下江南,却十四次到访寄畅园,可见对寄畅园的酷爱。喜欢写字的两位皇帝自然在寄畅园留下很多故事和真迹,主要的真迹包括:寄畅园南门匾额“寄畅园”三字,由乾隆亲笔;凤谷行窝前康熙赐给寄畅园的 “山色溪光”和乾隆赐给寄畅园的“玉戛金枞”;邻梵阁前介如峰侧,有御碑亭,亭中一碑,镌刻清乾隆帝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介如峰”为一太湖石峰,原名“美人石”,对寄畅园情有独钟的乾隆帝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驻足观赏良久,龙颜大悦,认为美人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便改称美人石为“介如峰”。图中御碑亭左石砌方池为“镜池”。此亭较之另一个较大的御碑亭,称“小御碑亭”,是时懒惰,未前去把御碑所题诗和作画拍下来。
....... 康熙赐给寄畅园的 “山色溪光”题字:
....... 当年清帝乾隆多次游惠山,写下了不少赞颂锡惠景色的诗篇,地方官为了恭维这位皇上,在金莲桥西堍,惠山寺大同殿之前这块十分显著的地方,建造了这座重檐歇山比较高大的碑亭,在亭的正中树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四面刻有这位皇帝作的四首诗。分别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初次、第二次以及第五、六次所作诗篇。 这就是寄畅园与惠山寺之间的“御碑亭”。亭子的周四壁缀有12个圆形窗洞,分别在前后方形门的两侧各开两个,左右墙壁各开四个,俗称四通八达。“御碑亭”三字匾额为曾任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舒同 题写。
.......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初次到无锡惠山时所作的这首《惠山寺》诗。查了些解释,大致意思是:在寄畅园中看惠山,美如少女头上的青丝发结,云雾滋润了多罗树的树杆。佛在人间是没有确定的住地的,而天下的名山多被和尚占据了。天下第二泉从假山的孔穴中暗流汇入寄畅园的锦汇漪,与池边的亭阁明暗相济,相得益彰。花儿在云雾中开放,象天上的花一样;涧边春草在风中摇曳舞动,显得格外妖娆美丽。不知不觉一转眼,我做皇帝都十六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那桩旧公案就不要再提了!(这里所说的“公案”指雍正时的一桩旧案,雍正信奉道教,把和尚统统赶出了京城,有和尚远离京城来到惠山寺安身。乾隆来江南,惠山寺主持不明乾隆来意,于是试探说道:“陛下,我寺对先王赶下的和尚管束非常严格。”此话一是探明乾隆来意,二是暗示这些和尚年事已高,已经不起折腾了,望乾隆慈悲为怀,网开一面。乾隆一听很不是滋味,一来此案与他无关,二来儿子不可论说父王的是非,再说自己做皇帝都十六年了,过去的事还提它干啥?同时他把与公案有关的和尚称之为“阇黎”,就已经是为他们平反了,因为“阇黎”一词本意指德高望重的和尚。)
...... 寄畅园,一个风景秀丽、人文深厚、独树一帜的江南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