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拥有16个少数民族分布,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水族、畲族、羌族、蒙古族、黎族、德昂族、傣族、壮族、达斡尔族和仫佬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每个少数民族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情,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服饰和手工艺品闻名。苗族的服饰色彩鲜艳,装饰细致,常采用绣花、刺绣等工艺;苗族手工艺品有竹编、发饰、银饰等,而苗族的分支就有很多种,华丽的服饰看得你眼花缭乱,盛大的节庆也不少,其中姊妹节、苗年最为人熟知,而最为隆重的则是十三年一遇的“牯藏节(鼓藏节)”。这次行程就是苗年+鼓藏节双节同庆的。
同行老师:qiaojian,林惊羽,丁姐,呀呀呀,长腿,大老猫066,Repairman,愚人2人,潘佳佳,吴哥,张姐,禅的空间,美辰,小然68,快乐游四方2人,佳玉,小树,氧气2人,共21人。地接:小白龙(很优秀的一位领队,搭档过多次了,每次都很愉快),谢谢同行的老师们,谢谢小白龙。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节日——苗年节。苗年节是苗族人民迎接新年的重要庆祝活动,也被称为"苗年"或"苗年节日"。它源于苗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对自然的崇拜。据传,苗年节最早起源于遥远的古代,当时苗族先民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举行了各种仪式和庆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苗年节。雷山县一般在冬月(农历十一月)过节,但并不是所有的苗族寨子都过苗年的,那怕这两个寨子相隔很近,也会一个寨子过春节,另一个寨子过苗年。
11月16日这天一大早,我们就从凯里赶到雷山县,去体验一下2023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在雷山县城盛大开幕近万名苗族同胞身着绚丽的节日盛装走上街头以巡游和展演的方式与八方游客载歌载舞共庆佳节的盛况。
据了解,此次巡游共有48支队伍近万名群众参加。除了雷山县各村寨社区苗族同胞组成的不同支系苗族芦笙方阵外,本次巡游活动还增加了“茶麻菇稻”彩车、“本草曲酒”彩车和苗年暨鼓藏节礼物等特色方阵,向现场群众和游客朋友们展示雷山各族人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通过团结奋发、大力苦干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还邀请了广州、湖南、贵州黔西南等各地区苗族同胞以及水族、侗族、彝族等其他民族同胞组成省内外苗族同胞方阵和兄弟民族方阵共同参与巡游,各地区、各民族群众欢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兴荣盛景。
11月16日上午巡游线路:12:00 至 14:00 巡 游(巡游路线:县一中→亲水步道→房产局→县医院→铁牛商务 酒店→教厂坝大桥→木鼓广场→大十字→铜鼓广场。)我们跟着巡游队伍跑了一圈,累成**。
以下图片均来自现场实况,图片太多,也就不一一说明了。
记得集合起点是在雷山县中学,我们一大早赶过去,广场上盛装的人们已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梳妆,或整理服装,各自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们这些闲人们,则到处乱逛逛跑,恰巧看到小少女拿着冰糖葫芦在啃,女孩子秀丽可爱,赶紧凑上去拍了几张。
盛装的女孩子多了一份奢华的感觉。
花一样年纪的女孩子,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十二岁。
苗族的分支,服装都各有不同,我分不清这个什么苗
苗族鼓藏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藏节,苗语称“鼓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雷山县村村寨寨都过鼓藏节。鼓藏节13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3年,下年还有一次,有兴趣去的老师跟我们一起走哈。
在雷山苗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里,鼓象征着祖先,鼓是宗族的标志,一个鼓代表一个家族,是维系亲情血缘的纽带。所以,鼓藏节的仪式与活动都会以“鼓”为核心来进行。鼓藏节,苗语称为“nongx niel”,直译过来即为“吃鼓”,意译为“鼓藏节”,是苗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鼓藏头”是由苗族群众选举产生,在鼓藏节期间掌管祭祀祖先和社会事务的人物。
《苗族古歌》之《十二个蛋》记录了苗族先祖姜央举办鼓藏节来祭祀蝴蝶妈妈的故事。在雷山,关于鼓藏节的起源,蝴蝶妈妈的传说是广泛流传和被接受的版本之一。苗族先民最早举行祭祖活动时,只祭祀女性祖先,鼓社用枫木鼓象征着女性祖先蝴蝶妈妈的安息之所。
鼓藏节是近几年的说法,在历史上它叫“吃鼓藏”。吃鼓藏有着数百年历史,十二年为一个周期,苗族同胞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其它不顺心之事时便会举行“吃鼓藏”仪式,一次仪式举办三年。第一年为起鼓年;第二年为跳鼓年;第三年为送鼓年,其中送鼓年最为隆重。
雷山的鼓藏节一般是13年过一次,一次过13天,各村寨按照自己传承多年的纪年法则记事、过鼓藏节。传统的“吃鼓藏”是一种祭祀活动。如今的鼓藏节,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了更丰富的呈现方式:12道拦门酒、篮球赛、璀璨烟花、篝火晚会、姑妈回娘家、讨花带等……可惜我们的时间不够,只看到了进客日和送客日,至于盛大的祭祖活动及其他的无缘看到,实在遗憾。
(以下图片为进客,各地亲朋好友赶来雷山县黄里村过节的情景)。11月18日,西江镇黄里片区各苗寨的进寨路口集结了手持芦笙的苗族小伙们和身着盛装、精心装扮的苗家姑娘们,他们摆上十二道拦门酒,喜迎八方来客。灵秀的苗家姑娘与淳朴的苗家小伙热情洋溢,芦笙曲调悠扬,传递着绵绵不断的情谊,姑娘们舞动时身上精美的银饰随之碰撞出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细碎声响,袅袅不绝。
十二道拦门酒,从村头到村尾,长约三四公里,每个从这里经过的亲人们都必喝上一碗酒才能前行,我们也被灌了几口,寨子里的人自酿的米酒,度数30左右,不数低,喝多点也是顶不住的,我们亲眼看到一小伙还没到亲人家中就醉倒在地上,被热心的警察扶到一边去休息了。
又见九妹,还是那么漂亮大方,她从榕江过来这里参加鼓藏节的。
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女孩子们拿着牛角给客人们喝酒。
十二道拦门酒的每道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苗族千百年的传统价值观。鼓藏节进客日,苗家姑娘们唱着婉转动听的敬酒歌,端起桌上的牛角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香气扑鼻的自家酿米酒。拦门酒,表达了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酒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
鼓藏节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机会,在礼节上有一定讲究,也表示了客人对主人家的尊敬。亲友们挑着沉甸甸的礼物,穿行在苗寨小巷之中,待走到主人家门口时,会先放一饼鞭炮给主人家报信,燃放后的鞭炮铺下一层靓丽的“红毯”,主人家便来门口迎接客人,有的到了家门口还要喝上主人家准备的拦门酒方可进屋。
看见小伙子喝完酒的表情很是好笑。
其实换一个角度拍客人喝酒那瞬间的表情很是生动的。
客人们挑的礼品也有讲究的:鸭子1只,鲤鱼若干条(单数,鱼大小视条数,一般是的单数3条5条或7条等)
,主人一般都会回礼一条猪腿。
各式各样的礼品。
好客的主人一早已经杀鸡做好鸡粥等待客人进门了。
几乎每家客人都挑鸭子和鲤鱼的,当然每人视自己心意和财力选自己心仪的礼品。
这天家家户户都是大门大开迎客,我这个厚脸皮的家伙带着几个走村窜巷,走进人家里。
好客的女主人热情挽留我们在他们家吃饭,并拿出刚煮好的糯米饭硬塞到我们手里给我们尝尝。
客人挑来的礼品我们见到的就有:大米或糯米,酒,爆竹烟花等等。
他们对我们说:一起来吃顿饭,喝碗酒。。。
这位大哥左边篮子里的就是蒸熟的糯米。
11月19日为西江镇黄里片区鼓藏节的送客日,这天主人家要送给客人回礼,而猪腿在这里则成为了凝聚亲戚情感的纽带,于是形成了鼓藏节“抬猪腿”的传统习俗。抬猪腿是鼓藏节的重要习俗,有句话说的,最好莫过寨脚田,最亲莫过是舅家。人们过鼓藏,往往要把带尾巴的猪腿送给舅舅或至亲的亲人。但是现在,不管是什么民族,从哪里来,只要是被认为是家里珍贵的亲朋,都可以在鼓藏节抬猪腿。
一大早,鼓藏头家先杀,寨上其他人家才能杀,哪家若抢在鼓藏头家之前杀猪,往往视为不吉利。杀完猪后就要祭祖,然后大家吃着“鼓藏肉”(约一寸左右的方块肉,五花肉为主,比较肥)开启鼓藏节期间最隆重的盛宴。
(以下部分图片可能引起不适,敬请原谅,我已经尽量处理得不那么血腥了)
亲戚们在一起聊天,等着主人家杀猪,吃完饭就归家了。
忙了问他姓什么,只记得他说是老师,回来过节的,他说他家今天杀六头猪,我们一大早来到他家门口,已看到他们在杀猪了。
这些猪腿都是给客人拿回去了,主人家说来的客人多,猪腿不够,从外面买了不少回来,我们坐在他们家里看着他们挑着一片片猪回来。
这里不知道多少头猪的下水了。
走进村子,家家户户都在杀猪,最多的一家据说杀了几十头,村子里都是猪的哀嚎凄厉惨叫声,处处血流成河,这个片区,起码杀了过千头黑毛土猪。
我这么大胆的人,看到铁钩住猪嘴,猪在不停惨叫,几人合力把它们拖到案板上,一刀捅下去。。。都忍不住转头,不敢看下去,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血淋淋的场面,第一次见到杀这么多猪。
主人家在猪腿上贴上标签,估计是安排好回礼的。
我问小孩子们你们不怕杀猪的吗?他们说不怕,并上前帮忙按住猪腿。
大叔高兴的摸着猪腿说:最亲的人回礼是有猪尾的猪腿。
阿姐对我说:今年他们家杀了三头猪。
这家不知道杀了多少头,挂了满满一排的猪腿。
其实来过郎德上寨很多次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觉。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的朗德苗寨,距离雷山县城17公里。朗德苗寨分为上寨和下寨,目前对外开放的是上寨,因此又称“朗德上寨”。这里曾是2008年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早在1997年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实力毋庸置疑。
相比于西江千户苗寨,这座仅有百户人家的朗德苗寨显得更加清幽,没有喧闹的商业气息,远离车水马龙,徒留几分特有的宁静,让人倍感洗涤。走进朗德苗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风雨桥,桥身古朴静美,是饱览村寨全景的最佳之地。古老的吊脚楼历经岁月洗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四周绿树掩映,有种误入桃花源的美境。
郎德上寨的苗族被称为“长裙苗”,当苗族女子跳舞旋转时,发散的裙摆与上衣构成了聚散的视觉美感,飘带上有着鲜艳的红和靓丽的绿,如同鸟儿的羽翼长尾。苗族文化的原生魅力,是任何加工过的表演所无法取代的。苗家人在跳传统芦笙舞时,你能感受到苗家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对祖先的美好情感,这才是最古朴自然、最具原始的魅力。
客人进寨前,需要按苗家礼俗喝十二道拦门酒方可通行,这是苗族最隆重的接客礼仪。身穿绣衣条裙,头戴银角冠的苗族女青年以牛角盛酒迎客,客人一饮而尽或按礼仪适量品尝,苗家人不强求客人非喝净,只求敬者与喝者同乐。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雷山县城36千米,距黔东南州州府33千米,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是氏族名称,西江是一个氏族向另一个氏族讨赏得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这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苗寨相连成片组成,是中国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中的西江和我们广东省肇庆市的西江完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哦(我是肇庆人,西江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请容许我用少许篇幅写下我的母亲河:西江,是珠江流域的主流 ,为中国第三大河流 。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境内的马雄山,流经贵州、广西,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北江相通并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干流在珠海市的磨刀门水道注入南海。西江从上游往下游分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段,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广东省境内汇入的主要支流有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西江干流全长2214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30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35.31万平方公里,流经5个省(自治区)。
西江源远流长,干流各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名称。源头至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称南盘江,以下至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称红水河,石龙镇至桂平市区称黔江,桂平市区至梧州市称浔江,梧州市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始称西江。南盘江、红水河两段共为西江上游,黔江、浔江两段共为中游,西江段为下游,以下至磨刀门为河口段。
西江与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称珠江。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 ,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西江水利、水力资源丰富,为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河运、发电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西江千户苗寨太多次,多得我都不知拍什么好,这次只是记录一下一些人像摄影。
我们在拍摄中,偶遇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很配合我们拍了一辑相片,姑娘说叫九妹,来自榕江,也是来参加鼓藏节的,来这里是参加一些节目演出。
路过四号廊桥,小女孩一脸无奈的被家长按在长椅上拍摄。
美丽活泼,很善解人意的小树姑娘。
误入我们摄影团的二母女,妈妈也是好年轻。
帮九妹拍了不少的照片,好多张都觉得好看,一并发了。
好歹拍了一张风景照,真的只有一张,还是没开灯的云亭,人们都去黄里参加鼓藏节了,居然在这里没旅拍,真少见,平时这里人山人海的。
丹寨县卡拉民族村寨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卡拉鸟笼”因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而得名,在苗语里“卡拉”是“好”的意思。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四百多年。世代聚居卡拉村的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且不变形。在苗族文化里,至今仍然保存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在丹寨随处可见鸟的图案,由于对鸟类的热爱,苗族人民将鸟笼视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无论是在丹寨县城还是山村小屋,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
卡拉苗寨的鸟笼制作精巧,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常见的鸟笼外,还有融合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鸟笼精品,堪称精妙绝伦!
卡拉村编织的鸟笼选用的皆是本地上好的竹材,因此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破竹是编织鸟笼最重要的环节,对其温度的把控要求极高,因此为了保持鸟笼的坚固耐用,在**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拥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蜡染保持着原生态的形式,材料就是蜂蜡和蓝靛草。画娘们以蜡为墨,以刀为笔,以布为纸,把脑子里最美的画面呈现出来。
13年前,宁航蜡染的创办人宁曼丽女士曾“三顾蜡染村”,用真情打动身怀蜡染技艺却深度贫困的70多位苗族妇女走出大山共同创业。在非遗工坊设立后,这70多位手艺人成为“镇坊之宝”,不仅为工坊的运营提供技艺支持,还开展传习与培训,带动丹寨县及周边县份的苗族妇女通过蜡染技艺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2019年,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非遗工坊设立,依托丹寨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利用此项非遗在丹寨“白领苗”支系(丹都支系)的传承基础,由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运营。
贵州蜡染主要有蓝白两色,蜡染工艺品是一种浪漫主义艺术,采用的蜡染图案含蓄地表达了苗族人的思想感情,她们期望借助使用造型中的动植物纹样,占有它们的美丽和灵气。如鸟纹的应用既是出于对它灵巧健美的形态的欣赏,也是由于羡慕它自由飞翔的能力。
这次我们参观的就是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其实8月带亲子团时就来过二次,对这里很是熟悉了。
独臂画娘,一位很坚强很有毅力的女子,她单手绘制的锦鸡(凤凰图腾,当在人崇拜锦鸡)图极是华美,线条流畅圆润。
画娘们的蜡染技法和所绘图案都是家传。 原先在家制作蜡染时,作品主要卖给到排莫寨旅游的游客,或是商贩到各家来收购。现在来到蜡染传习所,她们有了展示蜡染作品的窗口。画娘们在这里只管创作,不管销售。销售推广都由宁女士的专门团队进行。
蜡染,先要制作“蓝靛泥”。板蓝根被当地人拿来作为染制原料,纯天然,可食用,对环境、身体都无害。经浸泡、压实、打靛后,与白酒搅拌,发酵一周后便成“蓝靛泥”。有些老手艺人还会把染料放在嘴里尝一尝,判断发酵的程度。
然后是“染色”:将勾好图案后的布,均匀浸泡在染缸内,这个步骤要重复10到15次。紧接着是“脱蜡”:将蜂蜡溶于沸水中,被蜡覆盖的部位,还原为白色。洗净晾晒之后,染品便成了。
这个就是成品,清雅淡素,有种淡淡的宁静温婉味道。
画娘正用特殊的能存蜡汁的金属笔,沾着融化的蜡在白布上描绘图案,这是蜡染画的第一步。
染好色的画布再用热水煮化蜡。只见几只大锅热气蒸腾,女工在搅动蜡染画布。由于画布背后涂上了染不上色的芋糊。而正面的涂蜡处也不会被染上色,染过色的布上的蜡在热水里融化后,图案就在布上显现了。
后记:行程中不止以上的几个地方,还有肇兴侗寨、岂沙苗寨枪手部落、镇远古镇、堂安侗寨、黄岗侗寨,但都因为是拍过多次,在之前的游记中也有不少的描写,这里就不重复展示出来,想了解这几个地方的老师请移步到冰蓝雪姬的主页,找相应游记即可,抱歉,请容我偷会懒,我觉得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就够了。
再次感谢一直支持我们游侠客的老师们,感谢支持冰蓝的老师和同事,感恩有您同行,下次约上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