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在上海市区找一个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亲子活动,具体什么形式,纠结了挺久,最近在游侠客上看到了“笔墨宫坊”的活动,活动介绍页面很丰富,有很多孩子动手实践的项目,于是果断报了名。目的地位于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合生茶岸文创园,交通挺便利的,但是公坊坐落的位置有点偏僻,要从主干道步行走几百米。进入宫坊,发现来参观的游客还挺多的,还有另外两个旅行团的一起参与活动,哈哈,难道这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吗?
10点05分,活动准时开始,解说开始介绍笔墨宫坊的历史,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短片:华夏笔墨,千秋传承。小朋友们都听的津津有味的,不少小朋友身着汉服来体验活动,与今天的主题相得益彰。
解说小哥很专业,解说的内容也十分详细:
制作墨锭有数十道工序,主要讲解的是四大步骤:点烟、制墨 、翻晾、和描金。
点烟就是通过点燃桐油或松树枝的方法来收集烟炱,而烟炱就是制墨的重要材料。
制墨车间,我们看到师傅正在捶胚,将事先和好的原料进行充分敲打,并且结合左手的不断揉搓。解说小哥说到,制墨技艺的奥秘不仅在于捶打,左手的感知也非常关键,经验丰富的师傅可以感受墨胚的干湿软硬,感知胚的内部是否还有气泡的存在
中国的墨,还加入了动物的胶,上千年的唐宋古画,今天的颜色依然鲜艳明亮而不褪色,奥秘就来源于此。
除了胶之外,工匠师傅还会在墨中加入一些中药,这些中药放在墨里面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防腐,二是增光固色。因为墨里含有蛋白质胶,所以很容易发臭变质,加了这些中药之后就能减缓或防止它的变质。
描金车间,我们看到一个姐姐在认真的工作,这也是制墨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描金,简单的说就是给墨锭上妆,描金最难的不是描字而是描画。因为这需要师傅们对这幅画有所理解,所以描画的过程就是一次二次艺术创作。描画是个套色的过程,在描绘时,需要分清上色的先后顺序,如果步骤不对,就会掩盖本来所需要的颜色。这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完成。
没想到小小的一支毛笔,制笔过程非常复杂,总共有七十二道工序。而制笔的第一步是备料。这里就是制笔所需要的原料,有各式各样的动物毛,比如羊毫就是山羊的毛,狼毫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紫毫是山兔背脊上的毛。
听了这么多理论知识,小盆友们纷纷穿上小围裙,带上手套,开始了动手实践活动,首先体验的是翻晾
在这里一共有3种翻晾方式:平铺晾干(中国制墨业主要使用的翻晾方式)、悬挂晾干(日本使用较多)和草木灰吸干(朝鲜使用较多)。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给墨锭翻身呢?这是因为湿度很高的墨,在干燥的过程中它的两头会翘起来,翻一个面,它就变平了,但是第二天又翘起来了,于是再翻面,这就需要每天不断地来进行翻面。
一块墨从脱模到完全晾干,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而且墨锭不能有阳光照射和风吹)这是非常考验师傅的耐心和细心的。
而非遗小匠人则化身质检员,仔细甄别分配到的墨锭,挑选出质量合格的,和有问题的分别记录下来,大家都干的津津有味的。
每组的小组长,认真的记录下墨锭的质量状况。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翻晾,并给墨锭标记上翻晾时间,翻晾人姓名。
紧接着就进行到了自制毛笔的活动,小朋友们首先要把分配到的一种干草充分浸水,然后捣出粘性的液体,再用这些天然的胶水把笔头固定到笔杆上,经过晾晒,一只毛笔就做好了。
这件大如意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造型。我们参观到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墨品都是平面的,唯独这件是立体的,并且带有弧度和弯翘。这是由我们的匠人一天天推动如意头,连续推了很多天,边塑形边晾干。才将它从平面状态向上弯翘最终完美定型。
这面墙有很多近现代的名人和著名的书画家,他们都在曹素功墨庄定制过墨,墙上的这些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里展示了很多明清两朝的墨锭。,明代是中国制墨业的顶峰期,无论是墨店的规模、数量,还是制墨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髙度。清代更是大量珍玩墨出现,墨形日益精致。这两个时期的墨锭,不仅有实用性更兼具赏玩性,成为收藏家争藏的艺术珍品。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就进入到了艺术成分最高的活动,小艺术家们,用金色颜料,在墨锭上描摹出图案。
最后一个环节,小朋友们,在红色的彩纸上,用毛笔书写福字,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
几个小朋友还自己带了对联纸,在旁边写起了对联。对联张起,福字挂起,这年味儿一下子就来了。
顺利完成了一天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获得了一张证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总的来说今天活动安排很丰富,小朋友参与感拉满,虽然很多活动对于大人来说有些乏味,但是小朋友性质很高,圆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