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三星,古蜀之眼

上海几次三星堆展,我都没去。有人讽刺我:博物馆达人?怎么没去?我不语。给摄影老师发了几张三星堆照片,她点评后问:你哪来的三星堆?是前不久才在香港展出的吗?我冲着微信大喊:我家上海的展我都没去,只有几件,不爽!不爽!不爽!nonono,要看就到原产地!
所以,四川广汉三星堆,我——来了!
三星堆博物馆造型本身就是独特的建筑艺术。
进入博物馆,一二层间的巨大螺旋步梯就吸引了我。抬头望去,你会明晰地体悟到,头顶建筑的弧形有一种向外突出的强烈张力,这不仅支撑并构造出足够空阔的活动空间和视觉空间,而且使观者顿然产生一种奇妙的想象力:在外面观看它,一定会察觉它是一种奇崛的凸起。果然,在参观中途,我们到馆外休息,便仰望到高耸的流线屋顶将碧蓝的天宇界出一个美妙的线条,与近处树木疏朗而微细的优美枝杈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宏大与细腻融合的奇异画面。老实说,只是建筑就已经令我赞叹不已了,更何况看到三星堆巨量的文明呈现呢?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这个博物馆建筑叫做“阵列三星,古蜀之眼”。这八个字真是绝妙啊,尤其是后者,既直白地点出三星推一众青铜面具眼睛突出的强烈特征,又隐喻着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的参观,是对古蜀文明“透视”的过程的深刻含义。
古蜀之眼,看世界,被世界看;看远古,被远古看;看当下,被当下看;看“你”,被“你”看……无穷的韵味,真是绝妙!

癫狂追求多重现场感

多重现场感的丧失,是我拒绝在非“产地”参观三星堆的根本原因。我之所以与友人一起远赴广汉,正是为了体味属地博物馆的多重现场感。
第一,环境现场。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去考察广汉地形地貌,但从成都春熙路出发到广汉三星堆乘大巴车的模糊体验,使我感觉到它是一个平原地带,起伏不大。事实上,它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西麓的沱江冲积平原地带,三星堆恰好就是这一平原地带的核心区域。从阔大的“风水”角度来看,三星堆当是背山面水的宜居地带。
第二,挖掘现场。在非产地展出的弊端,就是无法把产地搬到非产地现场,致使展品孤零零地存在着,展出方所创造的“关联”只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无法唤起视听直观——有些时候,视听直观比抽象更有力度。三星堆博物馆内有许多非常直观的挖掘现场,你可以直接地审视那些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在不同层积的泥层里镶嵌的姿态:一半在泥中,一半在泥外,给我的震撼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那在泥外的一只眼睛盯着你,并被你盯着。而你却在想象那在泥中的一只眼的沉寂与无奈,当然,也许是幸运与喜悦也未可知。但这种半露半隐的真率与神秘兼具的现场感是在非产地无法生成的。
第三,参观现场。简单地来说,只有一句话,只有在三星堆博物馆中,你才知道全世界尤其是中国人到底有多热爱三星堆。任何一个展品前,都有巨量的热情的讲解、聆听、凝视与拍照。我们一行人一开始是随着人流按照展馆的顺序逐次参观的,但拥挤的人群使我们意识到,这样逐次参观,我们恐怕很难一睹精品的绝代容颜。
于是,我们“迅速”【这个词在这个句子有特殊含义,与日常的“迅速”截然相反】“跑”到最后的“精品”:太阳轮、烧烤架、青铜神树等。每一个展品都只有一大批和另一大批人群之间有极短的时空间隙能留给你拍个全照的神奇际遇。然而,青铜神树例外,她这里没有批次的概念,永远都是环绕着几大批人,为了拍个全景,无论在任何角度,都无法排除“人”的存在,我只能几番搏斗,挤进人群,降低视角,勉强截取了几十号人,才拍了个神树的全身照。
老实说,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博物馆的“冷清”,但三星堆是个例外——我直觉她有爆款的体质,她的火爆才是酝酿已久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高温不下的真实情状。我也喜欢这种火爆,尽管这有种种的参观不适与弊端,但我宁愿中国人以这种水桶般围堵的情态来狂热地表现对自己文化的癫狂喜爱!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纵目未必是纵目人的独属特征

三星堆的文物,它的共性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找不到一个准确而合适的句子来表达。如果非要说,应该是“抽象的具象化”、“符号的实体化”、“宗教的世俗化”这一类词汇以某种逻辑串联构造起来的句子。
怎么说呢?我的感觉确实是应该用这些词汇的。比如,“抽象的具象化”。很多青铜器的造型,我分辨不清楚它们究竟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纵目人,那极其突出的眼睛,那大致方形而又立体的面部轮廓,那眼窝的弯曲弧度以及青铜的刚硬质感,那似有其形而又以独特几何形状构造的两个耳廓,都令我迷惑而沉醉:这个面具的整体表情,究竟是深邃,是愤怒,是狂热,还是躁动?是要让人体会出观看者的内心世界,还是要表现出纵目人自己的精神内核?看的时间久了,我感觉自己要深深陷入到它突出、刚硬、质感而神秘的目光里。所以,它的整体表现,似乎是抽象的,但又似乎把抽象的精神融入到特别的具体的线条、纹饰、造型中去。
很多人以为纵目只有一种表现,但实际上,馆中所有的青铜面具看得多了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几乎所有的青铜面具都是“纵目式”的。只是他们“纵目”的方式与纵目人有极大的区别。大部分青铜面具的“纵目”更像是很酷很酷的太阳眼镜,眼球部分突出的程度并不太大,更合乎一般的通俗的理解,是群体性的类化的纵目。或者说,纵目人的纵目是独一份的存在,仿佛是领袖式的或宗教仪式式的,又或者说,纵目人的纵目是其它所有群体铜像的通俗类化纵目的极端的突出表现。总之,他们都在“纵目”的抽象领域里行走而又各自独立地具体地存在着,仿佛是高度抽象的波普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并行的映射和依存关系。

代表可能不具代表性

这种抽象的具象化和符号的实体化令我产生的另一个困惑与迷醉的地方是,我实在弄不清楚,这些数量庞大的青铜器,究竟是个性消失在群体中,还是群体消失在个性中。通常,我们这些参观者,尤其是那些喜欢自动在脑海里“编织”三星堆文化的文物关联的准专家式参观者,他们很喜欢对这些青铜器进行归类。于是,似乎很多青铜器的个性就消失在青铜器的群体中。特别是博物馆将一些“同类”的青铜面具聚集起来,使他们排成一列,这就更使人以为这种“类”或“群特征”是存在的。不过,我对此颇不以为然。
因为,当我驻留在那一列青铜面具很久之后,我发现我最初的想法改变了。比如,这样的一列的展示,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这一列中的第一个是“代表”,是“类”或“群特征”突出者,似乎看一个就等于看一列,看一列就等于看一厅。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不止是说,第一个根本无法代表这一列,这一列也无法代表这一厅。也就是说,“代表”根本就不具“代表性”。或者说,如果你仔细去端详这一列的每一个,你会发现,每一个似乎都可以代表,又似乎不具代表性,看得越细越久,似乎群体性完全消失在每一个的个性中。博物馆这种整列整厅展示的群体特征越来越弱,除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青铜面具”之外,他们几乎都是独立地在展示自己。所以,当我听到某个导游说“看一个就行了”的时候,我为他的无知几乎要晕倒过去。实际上,就是在那一列青铜面具中,每一个相似的面容中其眼眶大小深浅、鼻梁高低圆润、耳垂轮廓厚度、发髻形状朝向等等,皆有迥异之处,皆有可观可品之味——只在于观者的细心、品味与耐性。可惜!很多人没有。

艺术生命万古长存

让我们换一种说法,假如,全国各省级博物馆都在同一时段邀请三星堆的某一个青铜面具在当地展览,每一个博物院的同时期展览都说自己展馆展出的是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典型代表”,似乎并无不可。这不是欺骗,而恰恰是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特征:不是个性消失在群体中,而是群体消失在个性中。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我愈发觉察到三星堆文化的“恐怖大气”之所在:三星堆的群体艺术和整体魅力不仅无法消除个体的精彩表现,反而助推了个体的精彩表现。这是一种多么高超高明高妙的文化艺术魅力啊!
人类的艺术联想和想象力,是一个极其奇怪的存在。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在某些特定的时空域中,艺术想象力恰如璀璨绚烂的核弹,瞬间照亮天地,并在这个时空域中成为标杆甚至霸道式的存在。
三星堆文化,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爆裂式的艺术想象力的成果。一群极其智慧的对艺术材料,例如陶泥、铜矿、玉材等,了然于胸;对于工艺技术,例如造型纹饰、制模做范、拼接融合等,巧夺天工;然后对于“艺术表现力”有极其强烈的无法遏止的欲望,有超越时空的艺术前瞻性并能完美掌控这种艺术呈现的力度与分寸的大神级人物,恰巧因为某种特殊的因果,被集体压迫,被集体囚禁,被命令集体创作——虽然不是主动的,但对于后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关系,至关重要的是,他们为当时的世界为后世的无数求观者奉献了极致的文化与艺术遗存。他们的文化与艺术生命才是真正的穿越,才是真正的万古长存。
很多人说,博物馆中的藏品,即使再优秀,看得多了,也就看淡了。对此,我并不认同。正如这次的三星堆文化体验,看得越久,我的心怦然跳动的次数越多。无论高挑窈窕如青铜神树,细腻精巧如黄金薄刃,厚重素朴如兽纹大鼎,筋强骨健如肌肉猛男,小巧可爱如泥淘小猪……每一个都在我脑海里篆刻下一道深细而不能磨灭的印记。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恰逢上博东馆开幕,其中也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部分展品展出。我看了介绍,额,只能说还不错。毕竟不是产地,也只能借几件聊以慰藉,引导观众接触一下古蜀文明。这话,并非对上博不敬,我其实爱死了上博的青铜馆,也经常去,至今不下二十余次了吧。但如果让我选择,我仍然说,要看三星堆,请到广汉;要看金沙,请到成都。因为,只有在这里,你可以被三星堆文化展品“包围”,你才会把自己浸透在三星堆文化里,认真地品味三星堆璀璨辉煌的文化,也认真地品味你自己心志细微的变化。
广汉三星堆,相信我,我一定以及肯定还会再回来的,我真的真的没有看够:一天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下次,我要想发设法在广汉待上个三五天!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