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二月的中上旬,翔哥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北京,在短暂停留后,随即沿着京哈高铁向辽西出发,在寒冬中开始了一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
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探寻一个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契丹。

有赖于评书艺人和小说家的贡献,人们通过《杨家将》、《天龙八部》等文学作品,或者《燕云台》这样的影视剧,对契丹这个源于东部鲜卑的游牧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比同时期被我们视为正朔的宋王朝,由契丹所建立的辽王朝却显得颇为神秘。这个曾经与北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国家,留给后人的文献并不多,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直到今天,契丹民族早已不见于史,绝大多数遗存也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中,仅有俗称“八大辽构”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以及近百座的辽代古塔依旧矗立在中国北方大地。
它们历经千年,仿佛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悲壮,也成为我们窥探契丹民族兴衰的一扇窗子。

在此之前,翔哥已经去过“八大辽构”中的五个。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位列“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它被梁思成称为“无上国宝”,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泥塑彩色佛像群,在翔哥心中的分量颇重,却一直未曾亲睹。
事实上,促成此次辽西之行的理由,正是因为翔哥听到了奉国寺即将大修的传闻,而且据说修缮时间很可能长达十年之久!
对于这个说法,翔哥是不太相信,却又不敢不信。

除了奉国寺这座千年古刹外,翔哥对辽西的另一个关注点就是辽代古塔。
中国现存的辽代古塔大概有九十座(也有说法是六十多座),而辽西地区正是辽塔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辽塔都是佛塔,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成为辽宁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的古代文化符号。
翔哥这次到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八座辽塔和一座金代古塔,行程涵盖了内蒙古的宁城、辽宁的朝阳、锦州、义县和北镇,均属于广义上的辽西地区。

契丹人为什么要在辽西地区建造这么多的辽塔?实力雄厚的契丹民族为何在统治中国北方二百余年后,一下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无他们的踪迹?
翔哥带着这些的疑惑,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坐上从北京开往宁城的高铁,开始了这次寻找大辽王朝的旅途。

预览

在今天内蒙古宁城县城以西二十公里的老哈河北岸,依然能寻找到当年辽中京的遗址。
辽中京遗址里最显著的地标是大明塔,它的高度超过八十米,塔的体积更是全国之最,当你站在塔的跟前时,这座建筑的浩大,更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作为辽王朝中后期的统治中心,辽中京乃至整个辽西地区也就成为了辽塔最为集中的地方。
与燕山以南、雁门关以北的辽塔塔身表面多为门窗图案不同,辽西地区的佛塔,皆以佛教造像浮雕为塔身装饰。

辽中京遗址里的小塔,是在金代所建。辽王朝灭亡之后,由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继续沿用了辽中京的城池,改称北京路大定府。
这时的辽中京虽然失去了都城地位,但仍是经略中国北方的战略要地。

辽中京遗址里的半截塔,塔身第一层以上部分已全部坍塌,现在仅存塔基和一层塔身,造成坍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公元1290年发生的武平路大地震。

朝阳北塔,被称为“东北第一塔”,它既是朝阳城市的象征、也是佛教在东北地区传播流变的见证。
这座塔最为人乐道的是它复杂的身世,上世纪80年代对北塔的一次全面维修,揭示出了朝阳北塔“五世同体”的神秘面纱!

朝阳南塔,与朝阳北塔同为四方形塔,而非辽西地区辽塔主流的八角形塔。2004年,人们在南塔附近的地宫中,发现了公元984年埋于此处的十八颗锭光佛舍利。

朝阳城里的佑顺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比起拥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朝阳南塔,这座寺庙的历史显得微不足道,却是中国东北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为辽西地区之翘楚。

锦州的广济寺塔,高度虽不及宁城的辽中京大明塔,但比朝阳的北塔、南塔都明显高出了一截,是辽宁地区第二高的辽塔。
这样的高度,让广济寺塔在视觉上显得格外气势磅礴,也让它成为锦州城区天际线最耀眼的建筑物!

几乎所有来义县旅行的人,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去“八大辽构”之一,同时也是“三大辽代寺院”之一的奉国寺。
对大多数人来说,始建于公元1020年的奉国寺无疑是个很神秘的存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在已知的历史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记录,仅有的史料信息全部来自寺内的碑刻。

虽然奉国寺在明代以后逐渐衰败,但容纳七尊辽代大佛的大雄殿依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巨佛每尊都至少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泥塑大佛。

在七佛的背后还有一尊观音像,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男相观音,如果你看过电影《一代宗师》,或许能一眼认出章子怡跪拜礼佛的观音就是这尊。

义县县城里的广胜寺塔,主流观点认为它的建造时间与奉国寺相同,即公元1020年。然而也有一些线索暗示,它的建造年代其实是辽代晚期。
实际上,在辽西地区的众多辽塔身上,至今依然有许多未解开的谜团。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真相已经消散在历史烟云中,人们只能通过史籍和考古寻找蛛丝马迹。

义县万佛堂石窟,开凿时间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体接近,它作为国内地理位置最靠北的佛教石窟,成为佛陀在华夏最远的足迹。

中国文化崇尚山川崇拜,让华夏的名山不止有“五岳”,还有“五镇”。如果说“岳”是国之名山,那么“镇”则可以视为一方主山。
北镇医巫闾山下的北镇庙,亦非是一般的山神庙或道观,从规模和等级来看,它完全就是一座“王宫”。

北镇崇兴寺双塔,建于辽国将亡之时。契丹统治者对佛教的虔诚,终究没能挽救辽王朝的覆灭。金灭辽改朝换代后,这些原本是要护佑大辽江山和黎民的佛塔,反而成了江山易主的见证。

【契丹与辽王朝】

在游记开始之前,翔哥先简单介绍一下契丹与辽王朝。

关于契丹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这个民族的起源,通常被认为与鲜卑族有关。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契丹尚为部落阶段,他们曾经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后来归附唐朝。
唐天祐四年(907),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成为契丹可汗,并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建立契丹国。会同元年(938),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会同十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灭后晋,改国号为“大辽”,统和二十四年(1005),辽与宋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共处百年。
从辽兴宗、道宗开始,辽朝统治显露衰败迹象,至保大五年(1125)辽国被金朝所灭,辽天祚帝被俘。辽朝亡后,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的楚河流域,建立了西辽,后来被蒙古所灭。

从契丹国立,至辽天祚帝被金朝所俘,共历时二百一十九年。辽朝强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一带,南至今河北省白沟河和山西北部,是历史上中国北方最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之一。
与此同时,辽代还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高峰,从皇帝到百姓多崇信佛教,在五京乃至各州大量修建佛塔和寺院。作为辽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在今天的辽西地区依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砖砌佛塔、建于开泰九年(1020)的义县奉国寺大殿,以及殿内的泥塑佛像群,使我们得以一窥辽代佛教信仰的深刻内涵。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辽王朝始终站在中原政权的对立面,然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的话,契丹和北宋其实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宁城】

翔哥此行的第一站,是内蒙古赤峰市下辖的宁城县。
宁城地处蒙、辽、冀三省交界处,虽然不在辽宁境内,却位于西辽河的上源老哈河岸,早年属于热河省,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短暂归属于辽宁省。如今宁城县城距离辽蒙省界也不过二十公里,在传统观念和历史上仍属于广义的辽西。

尽管如今的宁城只是一座小县城,在历史上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显赫地位。
从地图上看,宁城处在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西接燕山山脉,北控辽河上游,东邻大凌河流域,战略地位可以说相当重要。元朝在此设大宁路,明初改设大宁卫,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驻地,如今“宁城”之名便与其有关。

若把时光回溯至公元十一世纪,这里还拥有一个名扬天下的名字:辽中京。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辽代设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而宁城,正是当时辽中京大定府的所在地。
随着京沈高铁和赤喀高铁的开通,从北京朝阳站出发,仅需两个小时就能抵达宁城,可以说是很便捷了,翔哥把这里作为寻辽之旅的起点,再合适不过!

辽中京大明塔

在今天宁城县城以西二十公里的老哈河北岸,依然能寻找到当年辽中京的遗址。因为从宁城站去辽中京的公共交通并不方便,于是翔哥下高铁后索性包了一辆出租车前去。
翻开辽中京的历史,它始建于辽圣宗时期的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这座城池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当时的辽王朝统治者辽圣宗叫耶律隆绪,是大名鼎鼎的辽国萧太后萧燕燕的儿子,他在位期间辽国结束了与北宋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两国签订和约,此后辽、宋之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澶渊之盟后,辽王朝为便于与北宋交流,并利用北宋每年缴纳的岁币,征集幽蓟地区迁来的汉族工匠,在当时首都辽上京以南七百里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辽中京。

虽然辽中京在名义上只是辽王朝的一个陪都,但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比首都辽上京更靠近中原,因而在辽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这么说,辽圣宗之后的辽代中后期皇帝,都是以辽中京作为王朝的统治中心。
辽中京的规模非常巨大,城市布局仿照了当时北宋的国都汴梁,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重部分组成,周长超过十五公里。然而这座北方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却在明代遭到焚毁,从此成为荒芜之地。
现在辽中京遗址范围内的地标建筑除了城墙遗址外,仅存三座砖塔,即大明塔、金代小塔、半截塔。这三座塔并不紧挨在一起,相互间有一定距离。

如今的辽中京遗址是一个免费的景区,其实早在一九六一年,辽中京遗址就已经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内蒙古仅有的两个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之一。
另一个是辽上京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辽中京遗址三座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叫大明塔,它的全称是辽中京感圣寺释迦佛舍利塔,旧时也叫大宁塔,后来因谐音讹传为“大明塔”。
在从宁城城区开往辽中京遗址的路上,很远就能看见大明塔伟岸的身影,而当你站在塔的跟前时,这座建筑的浩大,更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明塔的高度达到了80.26米,直径35.6米,就塔高而言,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陕西泾阳崇文塔、汾阳文峰塔、定州料敌塔。而塔的体积更是全国之最,塔基的周长达到了惊人的112米!国内任何古塔都无法与其比肩!

有意思的是,在查阅大明塔的资料时,会发现它在“长高”。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勘测的高度是64米,80年代大修时的资料显示为73.12米。到了1988年,人们又铲除了塔基的覆土,露出了辽代始建的台阶式基台,于是塔的高度又变成了80.22米。
实际上,这座塔并不是“长高”了,而是被“埋浅”了,清理掉覆土后的高度才是它真实的高度!

但是,如此宏伟的一座大明塔,它确切的建造年代,却至今尚无找到史料记载。
根据1982年大明塔维修时,发现了一块塔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的题记,“寿昌”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从而专家推断这座塔应在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到寿昌四年辽寿昌四年(1098)所建。
在当时,辽王朝是东亚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在辽国的繁荣超过了同时代的北宋和南诏大理,契丹人极度崇佛礼佛,甚至佞佛。辽代统治者在接受唐代佛教的同时,也承袭了唐代建佛塔的传统,从皇室到民间都拿出大量财富来修建寺庙和佛塔。作为辽王朝中后期的统治中心,辽中京乃至整个辽西地区也就成为了辽塔最为集中的地方。

国内现存的辽塔按形制可分为密檐、楼阁、花塔、覆钵四种,其中辽西地区的辽塔以密檐式砖塔最为常见。按形制来说,大明塔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自下而上分为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个部分。
密檐式塔最大的特征,就是第一层塔身特别高,而二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又非常小。大明塔的塔基上方是一圈装饰“卍”纹和仰莲纹的须弥状塔座,承托起塔身的八个巨大立面,仿佛用一个莲花宝座托起了海天佛国的八大部洲。

塔身八面的砖雕相当精美,中央是券龛,雕刻一尊菩萨坐像,两侧是一对胁侍菩萨或力士,上方有华盖和飞天。
与燕山以南、雁门关以北的辽塔,塔身表面多为门窗图案不同,辽西、辽东两地的佛塔,皆以佛教造像浮雕为塔身装饰。这种“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布局,可以认为是辽西、辽东两地辽塔的典型装饰。

这八个立面的主尊以正南方向为正面,这一面雕刻的是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旁边有两行蒙文题记,翻译过来就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修补时所绘,这也是大明塔有确切记载的一次维修,时间为清咸丰四年(1854)。

另外七尊的名目,则有不同的解释,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药师七佛”,但也有人认为是“过去七佛”或释迦牟尼佛的七个化身。
而在塔身立面的交角处,还各有一个二截塔形倚柱,上段刻有八大灵塔之名目,以“净饭王宫生处塔”开始,至“婆罗林中圆寂塔”结束,记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圆寂的八段历程;下段则刻绘有东、南、西、北四面八位胁侍菩萨的法名,对应《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的八大菩萨。
至于另外四隅面的力士像,则说法不一,推测有可能是八大菩萨的忿怒相化身,即八大明王。

大明塔的第一层塔檐是木斗拱,二层以上的塔檐均为砖仿木斗拱,层层叠压,显得非常密集,将砖仿木构发挥到了极致。
与木构的斗拱起到重力支撑作用不同,砖仿木的斗拱完全是装饰作用,让人远远看去就如同榫卯咬合的木构一样。与此同时,为了在视觉上匹配塔身巨大的体积,每层塔檐的叠涩顶部还用了木椽辅助挑檐,以增加出檐长度。
顺便提一下,大明塔的塔身与塔檐下安置有铜镜,是取“佛光普照”之意。

与其它辽塔相比,大明塔的塔刹显得很小。实际上这个塔刹的通高达到了九米,其中铜顶高度将近三米,但与巨大的塔基、塔身、塔檐比起来,大小略为不协调。
按资料显示,这个塔刹是后世补做,而非辽代原物。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大明塔大修时,这座清代补做的塔刹铜顶也被做了替换,铜顶的原物就存放在遗址景区里的辽中京博物馆内。

【辽中京大明塔】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
门票:免费。
———————————————

辽中京博物馆

大明塔的旁边就是辽中京博物馆,它虽然只是一座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舍规模不大,展品却很有看头,其中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共有四十四件,数量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一级博物馆。
实际上,辽中京博物馆就是宁城县博物馆,只不过位置设在了辽中京遗址景区里。作为北方游牧与中原农耕的连接地带,宁城的历史遗迹远不止辽中京一个,例如南山根遗址和小黑石沟墓群都是公元前8至前3世纪夏家店上层文化最重要的遗址。
ps:辽中京博物馆中午会闭馆休息,参观需要避开这个时段。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集中在二层的两个展厅,其中一个是“草原青铜器”陈列。这里展出的是在宁城县境内出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以及一些金器、石器、陶器。
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与中原地区的西周至战国时期大致相当,宁城出土的草原青铜器既有与中原青铜文化相似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早在1958年,南山根遗址就出土了青铜器七十余件,而后的几十年里,宁城县又多次发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群,特别是右北平镇的小黑石,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文物。

【青铜阴阳短剑,西周至春秋战国,1958年南山根出土】
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以实用器为多,其中兵器占有一定比例。博物馆中的这柄青铜阴阳短剑,一面刻画为一个裸身男性,双手交叉在小腹上,另外一面刻画的是一个裸身女性,双手交叉于胸前,正好形成一男一女赤身裸体相背而立的形象。
短剑的剑刃为柳叶形,呈双刃波曲造型,这类型的短剑仅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被大量发现过,很可能与古代的东胡族群,即俗称的“山戎”,有密切的关系。

【青铜刖人守囿方鼎,西周至春秋战国,1985年小黑石出土】
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中,也出土了一些典型的中原青铜礼器,从器形上看,包括有鼎、盘、盉、尊、匜、罍等,但大多不成套。
这件刖人守囿方鼎,简称刖刑鼎,器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下部正面两扇可开启的方形门,其中右扇铸有一名刖足奴隶,也就是被实施刖刑后失去一条腿的奴隶。
同类型的刖刑鼎,曾在陕西宝鸡出土过两件,这件青铜器从数千里外的中原青铜器核心地区来到草原,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并非易事,究竟它是赏赐、赠与还是掠夺,目前还尚未有定论。

【青铜盉,西周至春秋战国,1985年小黑石出土】
这件青铜盉是一件盛水的器物,它整体呈壶形,造型很独特,特别是在盉盖与柄的连接处,铸有一只小猴。
虽然这种器型在中原地区尚未有发现,但根据铭文“腾”推测,这件青铜器很可能出自西周时的腾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滕州。

【青铜豆,西周至春秋战国,1985年小黑石出土】
豆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典型器物,这件由六个铜豆和一个釜形器连铸而成的青铜器,造型非常奇特。豆的高足增加了釜的高度,六豆均匀分布在釜的周围,恰似六条支撑足与釜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青铜三联罐,西周至春秋战国,1998年公安移交】
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了许多陶罐,青铜罐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这件三联罐,不仅罐体相连,盖体也相连,在盖的顶部又加了三个马形纽,造型相当别致。
根据对罐内遗留物的检测结果,推测它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女子盛放香料的香囊。

【青铜鼓,西周至春秋战国,1985年小黑石出土】
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件青铜鼓,束腰中空,两端呈喇叭口状。人们在清理这件器物的时候,发现它两端的喇叭口边缘有绳索缠绕的痕迹,由此推测这是一件以铜铸鼓腔,以皮革为鼓面的铜鼓。

【鸟纹金牌饰,西周至春秋战国,1996年小黑石出土】
这件圆形金牌饰,正面边缘錾刻有一圈连珠纹,内圈装饰十六只抽象的鸭纹。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金指甲形项饰、金丝耳环和成套的青铜礼器,由此可见墓主生前地位尊贵。

【金马饰,西周至春秋战国,1985年小城子那苏台出土】
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器物中,有许多动物纹饰或造型的物件,这件金马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作为草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些写实的动物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抽象动物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博物馆二层的另一个展厅是“古都辽中京”陈列,展出的大多为辽代文物,例如出土自辽代墓葬的石碑、哀册、辽三彩,还有发现自大明塔中的物件,包括塔刹铜顶和一些佛教器物。

【塔刹铜顶】
展厅里的大明塔的塔刹铜顶,并非辽代原物,推测是在清代补做的,又因为塔刹宝珠内发现了最晚为民国的铜钱,从而断定是在清末至民国时进行了更换。在1983年大明塔进行大修时,这个铜顶也整个换为新铸造的铜顶。

【奚大王记事碑,辽代,宁城县出土】
奚大王记事碑出土于金沟乡喇嘛沟门村,出土的时候有两块碑,其中一块仅有一个“王”字,另一块也就是这块,正、反、侧面共刻有汉字八百九十七字,因碑额刻有“大王记结亲事”六子,又称“大王记结亲事碑”。
碑文开头写有“天赞二年五月十五日”字样,可知碑刻时间为天赞二年(923)。天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后的第二个年号,这块碑也是目前发现的所有辽代碑刻中年代最早的,号称“辽代第一碑”。

【三彩龟形壶,辽代,宁城县出土】
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技法,相比唐三彩的华丽豪放,显得更有北方民族的粗犷素雅。这件龟形壶,也叫龟榼,是一件盛酒器。

【鱼纹大碗,辽代,宁城县出土】
碗是辽代瓷器中常见的器型,但这件鱼纹大碗显得格外粗犷豪放。它所绘的鱼纹,既有写实的地方,又结合了抽象的风格,虽然出自民窑而非官窑,但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珍品。

【辽中京博物馆】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
门票:免费。
———————————————

金代小塔

从辽中京博物馆出来,接下来去第二座塔:金代小塔。
这座小塔位于辽中京遗址的西南部,距大明塔直线距离大约1.5公里,周围现在是一片田野。学者根据1960年发掘的纪年砖推断,这座小塔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是一座金代砖塔。
公元1122年,辽中京被金兵攻占,三年后辽国灭亡。从完颜阿骨打起兵,到辽灭亡仅仅用了八年,金灭辽之战就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关于辽王朝衰亡的原因,一直有“辽以释废”、“辽以塔废”的说法。尽管一个朝代的灭亡绝非单个原因这么简单,但契丹人过度佞佛、造塔建寺,不仅使自己丧失了勇武精神,也最终耗尽了大辽王朝的财力和气数,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辽王朝灭亡之后,由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继续沿用了辽中京的城池,改称北京路大定府,这时的辽中京虽然失去了都城地位,但仍是经略中国北方的战略要地。
女真人对辽中京故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其中包括修筑了这座金代小塔。

金代小塔也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体量远不及大明塔,修长纤细的塔身,也与雄浑的大明塔截然不同。但它的高度其实也达到了24米,相当于现代八层楼的高度!

金代小塔是平地而起的一座塔,底座并无土台,最下层是2.7米高的须弥座。每面上方壶门正中雕刻有狮子,转角则雕有力士像,二者皆作伏卧势,仿佛正在用力托举上层的塔身。
在须弥座与第一层塔檐之间的立面,就是塔身佛龛部分。其中东、南、西、北四面均辟有券龛,却没有佛像,其余四面分别雕刻两胁侍一飞天,塔身转角雕成柱状。

塔身往上就是塔檐,除第一层塔檐用木结构挑出,其余各层塔檐均以砖砌叠涩。塔刹是砖筑小塔式,南面有小佛龛,刹顶砖雕日月宝珠和火焰图案。

【金代小塔】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
门票:免费。
———————————————

半截塔

在金代小塔西南直线距离1.5公里的位置,就是辽中京遗址的第三座塔:半截塔。
这座半截塔隐藏在一个小村庄里,当年这里已经是辽中京城外的区域。这座塔同样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因在塔中发现有辽清宁三年(1057)的纪年砖,从而判断它是建于辽代中后期。

由于半截塔的塔身砖雕十分精美,这座塔又被附近的村民叫做“花塔”。但很可惜,塔身第一层以上部分已全部坍塌,现在仅存塔基和一层塔身,残高14米。造成坍塌的原因,学界猜测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武平路大地震。
这次发生在七百多年前的地震,震级据推测达到了6.75级,是内蒙古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据史料记载,这次地震导致城内外房屋坍塌无数,就连远在三百公里外的北京城也有明显震感。

不过,也有人根据半截塔顶部为平砌,并无坍塌残存痕迹,推测这座塔更像是在修建中途停工,而非地震造成坍塌。

虽然半截塔的可观赏性不如大明塔和金代小塔,但是站在塔下还是能看出塔身的砖雕的精致。
其中东、南、西、北四正面开假券门,上方及两侧雕有宝盖、飞天和祥云;另外四面分别雕刻三层密檐塔两座,推测可能是八大灵塔。

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半截塔、金代小塔、大明塔的位置分布。三座塔之间的几道残墙土堆,显然就是辽中京的城墙遗址。除了东南角被老哈河冲毁外,部分城墙残高仍然高达数米。
参观完半截塔,包车师傅把翔哥送回到宁城县城,品尝完当地特色的对夹,再打了一辆出租车去宁城站,坐下午的城际铁路去辽宁朝阳。

【半截塔】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
门票:免费。

【朝阳】

如果说宁城仅是属于广义上的辽西地区,那么来到朝阳,就真正进入了辽宁省的地界。
在许多人看来,辽宁朝阳市的存在感似乎有点低,名气远不如北京的朝阳区——甚至当地人到了南方,说自己是朝阳人,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以为他们是北京人。

但在历史上,朝阳曾经是一座名震关内外的城市,市内遍布文物古迹,底蕴相当厚重。这里在战国时属于辽西郡,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三燕(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割据政权都定都于此,唤作“龙城”。到了辽代,这里改称兴中府,是辽五京之外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
由于地处辽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以朝阳为中心的大凌河谷地,是历史上辽塔最密集的区域。在今天,包括辽代重修改建的朝阳北塔在内,朝阳地区依然留存有十四座辽塔,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受时间和交通的制约,翔哥这次只去了十四座辽塔中的两座:朝阳北塔和朝阳南塔。原计划还有凤凰山云接寺塔和朝阳市博物馆,却不巧凤凰山景区这段时间对游客关闭,市博物馆正在搬迁新馆,所以也没去成。

大凌河

从宁城抵达朝阳的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东北冬天又天黑得早,所以翔哥实际上是在第二天早上,才开始了在朝阳的步行游览。
翔哥首先来到的,是距离酒店不远的大凌河。这条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古称“白狼水”,它发源于辽宁与河北的接壤地区,干流横贯辽西,汇入渤海。作为东北最为古老的水系之一,大凌河与老哈河、西拉木伦河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辽文化。
不仅如此,大凌河还是历史上连接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事,大多以大凌河谷为行军路线。如果你对明清历史略有耳闻,那么一定听说过著名的大凌河之战,这场战役就发生在大凌河下游的凌海。

尽管只是十二月上旬,但随着气温持续在零度以下,大凌河已经开始结冰,在江面上形成冰水交融的自然景观。

【大凌河】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滨河西街。
门票:无。

朝阳南塔

沿着新华路向西走,很快就来到了慕容街南端的朝阳南塔。
朝阳市内原有三座古塔,即东塔、南塔、北塔,如今东塔已不存在,仅剩南、北两座塔。其中南塔比北塔略高,这座塔原存高度是45米,当时塔顶已经坍塌,经过上世纪末的修缮恢复了塔檐和塔刹,如今通高达到了56米。
也正是在这次修缮过程中,人们在塔顶时意外发现了一块题记砖,上面刻着建造南塔的年代:辽大康二年,即公元1076年,距今已有九百四十八年的历史。

朝阳南塔已经在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翔哥在塔下只看到了一块省保碑,没找到国保碑,或许是还没来得及立。

朝阳南塔由青砖砌筑,规制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塔。看到这里你也许要问,为什么辽塔大多都是十三层呢?
实际上,十三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定的,在佛教经典《大般若涅槃经后分》里就写到:“佛告阿难,起七宝塔。。。凡十三层。”
关于“十三”的象征意义有许多种说法,首先是这些辽塔都是高僧的舍利塔,以十三层为至尊;其次佛教认为人生有十三大难,修筑十三层塔表示已接受过十三大难的考验,达到了功德圆满。

有意思的是,朝阳南塔是一座四方形塔,而非辽西地区辽塔主流的八角形塔,反而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等唐代砖塔有些相似。
究其原因,这或许是北方契丹与中原汉文化融合的结果。在辽国建立后,疆域内并非只有契丹民族,在今天的朝阳一带,汉人的数量也是相当大的。辽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朝阳地区的几座佛塔,包括北塔、南塔、云接寺塔、大宝塔和青峰塔在内,都建成了兼具两地特征的方形塔。

南塔在早年毁坏得比较严重,如今塔身的塑像大部分已经脱落。
从塔下能看到塔身南面中央辟券门,上雕华盖,内通塔心室;其他三面开假门,却没有主尊佛。在券门和假门两旁,有许多孔洞,应该是以前为悬挂泥塑安放木架所留下的。

2004年,人们意外在南塔附近地下发现了地宫,里面有一个石函。在石函内发现了一批佛舍利。根据同时出土的“佛舍利铭记”志石记载,这是辽统和二年(984)埋于此处的十八颗锭光佛舍利。
锭光佛就是燃灯佛,即过去佛,与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并称“纵三世佛”,这批舍利现藏于北塔博物馆内。

南塔的旁边就是繁华的街道,这座千年古塔在高大树木的掩映下,没有失去历史的美感,它早已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朝阳南塔】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双塔古街20-11号。
门票:免费。

【佑顺寺】

与朝阳南塔隔街相望的佑顺寺,被当地人俗称为“喇嘛庙”,据《钦定热河志》和《朝阳县志》等地方志记载,佑顺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历时八年完工。
比起拥有九百余年历史的朝阳南塔,这座寺庙的历史显得微不足道,却是中国东北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为辽西地区之翘楚,并由清康熙皇帝亲自赐名“佑顺寺”,取“上天孚佑下民,大德行则天下顺”之意。

佑顺寺的开山住持是苏住克图大师,他曾跟随达赖喇嘛学习佛法,后来作为北京白塔寺的住持,多次进入清宫讲经诵典,因而被康熙皇帝封为“淖尔济喇嘛”,给予他很高的礼遇。
后来,苏住克图大师“因老病乞修复,奉命于塞外蒙古旗下”,选中朝阳建寺静养。在明、清两朝,一般寺院都是由僧人自行化缘筹资修建的,而佑顺寺却是经康熙皇帝恩准,由朝廷拨款兴建的,等同于是一座皇家敕建寺庙。

现在的佑顺寺,已经是一座汉传佛教为主的寺庙。它的占地面积大约有一万五千平方米,除部分附属建筑和佛像在早年损毁外,主体保存尚好,在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s:目前寺庙内部正在进行维修,大门紧锁,要从旁边影壁后方的小门进去。

寺庙从南至北共有五进院落,中轴线对称,官式建筑布局非常严谨。
进入山门,迎面看见的是庑殿顶的天王殿。假如你对中国古建筑稍有了解,会知道庑殿顶是传统佛教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也是封建社会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

不仅如此,在天王殿正面的券门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龙,也昭示着这是一座皇家寺院。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天王殿匾额下的题记,竟是用满、蒙、回、藏、汉五种文字刻记的“大清国康熙四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立”字样。

在背面的券门上,雕刻有金翅大鹏和佛八宝图案,是明显的藏传佛教的特征。

天王殿的后方是藏经阁,这座重檐歇山顶的二层建筑,在寺院建成之初并不存在。
根据《佑顺寺碑记》记载,因为当时寺中缺少藏传佛教经书,所以寺内僧人不远万里,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前往西藏请得一批经书,并修建了这座藏经阁存放这批佛教经典。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高大的一幢建筑,气宇十分轩昂。这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在殿顶正脊上,有一座高约两米的鎏金宝塔。
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佛像为近年补塑,并无太多看点。

大雄宝殿真正让人感到惊艳的地方,是殿身外墙镶嵌的二十三块藏传佛教石雕。
这些石雕中有些有明确的纪年,为清代所造,而那些无明确纪年的石雕,造像风格其实更接近于金元。因此也有人猜测,佑顺寺或许是在年代更古老的旧寺庙上翻修重建而成。

这些精美的石雕能够在十年动乱中躲过一劫,实在很幸运。据说当时的寺庙管理人员,给石雕抹上了黄泥,直到80年代后才把黄泥清理掉,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特别是在大雄宝殿北侧的外墙,十三幅石雕里,居中的一幅,正是佑顺寺的开山住持苏住克图大师的画像。

与大雄宝殿后墙相对的是客堂,也称更衣殿,清乾隆皇帝在回盛京谒陵时曾驻跸于此。

在如今的佑顺寺里,唯一能看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痕迹的地方,就是中轴线东侧的这座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鎏金坐像。

位于中轴线西侧,与宗喀巴殿位置相对的是珈蓝殿,也就是关帝殿。殿前立有三通石碑,记载了佑顺寺历次修缮、重建的情况。

【佑顺寺】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新华路二段15号。
门票:免费。

朝阳北塔

从佑顺寺出来,旁边就是慕容街。慕容街的北端是朝阳北塔,与朝阳南塔遥遥相对,至于牌楼上的匾额“慕容街”三字,则是作家金庸的笔迹。
辽宁朝阳和金庸有着不解之缘,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姑苏慕容家族的故乡就在辽宁朝阳,而慕容复想要复国的大燕,原型正是东晋十六国里的前燕。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了“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定都于“龙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翔哥接下来要去的朝阳北塔,正是在当年三燕故都遗址上修建的一座佛塔。

我们今天见到的朝阳北塔,外形与南塔如出一辙,也是一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个部分组成,高度42.6米,略矮于朝阳南塔。

朝阳北塔被称为“东北第一塔”,是中国东北现存年代最早的佛塔,它既是朝阳城市的象征、也是佛教在东北地区传播流变的见证。
在1988年,朝阳北塔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北塔最为人乐道的,是它复杂的身世。在1984年以前,人们根据史料和塔身风格,推断北塔是一座辽塔,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北塔的一次全面维修,才通过考古发掘和勘察,逐步揭示出了朝阳北塔“五世同体”的神秘面纱!

通过北塔博物馆里的一张塔体剖面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北塔其实是多个朝代持续修缮或重建的产物。
所谓“五世同体”,就是指最下层的地基为三燕时期的“和龙宫”宫殿遗址;往上层的夯土台基则是北魏所建“思燕佛图”木塔遗址;隋文帝时在北魏塔址上建梵幢寺塔;唐代又重建砖塔,即开元寺塔;到了辽代,契丹人对唐代残塔进行了外观改建,更名为延昌寺塔。
捋清楚就是这样:第一世:三燕“和龙宫”大殿;第二世:北魏“思燕佛图”木塔;第三世:隋代梵幢寺塔;第四世:唐代开元寺塔;第五世:辽代延昌寺塔。

其中在辽重熙年间的那次维修,是改变塔身原式样的改造性大修,它采用了“外层包裹”的方式,把尚存十四层塔檐的唐代密檐塔,改造成辽塔风格的十三层密檐塔。
具体来说,就是把原塔的塔身及第一至三层塔檐,包砌在新塔的须弥塔座和一层塔身内;原塔的第四层密檐,则被包砌在新塔的第一层大檐内。与此同时,契丹人还拆除了原塔的塔刹部分,砌造了新的天宫,从而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塔样子。

实际上,北塔前几世的特征已经不太明显了,只有最后一世辽代的色彩最最浓重。
在北塔的塔身四面,中央皆有四方佛坐像一尊,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佛像周围环绕一华盖二飞天二胁侍菩萨。在胁侍菩萨外侧还各有一座灵塔及铭牌,四个立面正好凑成八大灵塔,塔顶亦有一华盖二飞天。

除了塔体本身,北塔的天宫和地宫中出土的文物,同样不乏无价之宝!
朝阳北塔天宫发现于1988年,位于辽代修筑的第十二层塔檐中。据题记记载,天宫重葬于辽重熙十二年 (1043)四月八日。
由于曾遭雷击火灾,天宫所藏文物部分损毁,可燃物全部化为灰烬,但仍发现了丰富的随葬遗物,包括两颗佛祖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以及盛装佛舍利的七宝塔、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目前都藏于北塔博物馆内。

北塔地宫发现于1986年,目前是对公众开放的,入内需购买10元的北塔门票或50元的北塔博物馆联票。
走进北塔的地下一层,可以看到塔基的内部结构,包括三燕时期的宫殿柱础石、北魏时期“思燕佛图”塔心夯土,还有隋唐时期的砖砌塔基。

廊道的尽头,就是充满神秘感的北塔地宫,据宫内砖刻题记,地宫再葬于辽重熙十三年 (1044)四月八日。

因为地宫曾经被盗,所以出土文物不多,但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被称为“东北第一幢”的辽代石经幢。
这座石经幢的幢身为八棱形,上面刻满密宗陀罗尼佛经,并记录了地宫的再葬时间。其完整和精美程度,在迄今发现的辽代经幢中相当罕见!

【朝阳北塔】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2-1号。
门票:免费;地宫门票全票10元;地宫与北塔博物馆联票50元。

北塔博物馆

从地宫出来,前往北塔北侧的北塔博物馆。
顾名思义,北塔博物馆就是依托朝阳北塔而建立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也只有几百件,但几乎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其中包括三件被誉为“国宝”的文物:波斯玻璃瓶、金银经塔、鎏金银塔,世界独一无二的辽代七宝舍利塔,以及出土于南塔地宫的锭光佛真身舍利。
ps:与宁城的辽中京博物馆类似,北塔博物馆中午也会闭馆休息。考虑到博物馆门票并不便宜,所以最好早点来,要么就等下午开门再进去。

【四神纹覆斗式础石,十六国·前燕】
馆藏文物的精华,基本都在博物馆的地下负一层。走进这个展厅,首先会看到一件十六国前燕时期的四神纹覆斗式础石。
这件建筑构件是当时的皇家宫殿“和龙宫”留下来的遗迹,这座宫殿后来被前秦和北魏两度烧毁,而北魏统治者就是在这座宫殿的遗址上,修建了“思燕佛图”木塔。

【人面纹建筑构件,十六国·前燕】
除了础石之外,还能看到当时“和龙宫”的人面纹建筑构件。这种构建常与筒瓦、板瓦共存,推测是贴于建筑屋顶正脊与瓦垄的交界处。

【泥塑菩萨头像,北魏】
北魏时期在“和龙宫”遗址上修建的“思燕佛图”木塔,是当时中国东北佛教的中心。
在朝阳北塔发现的北魏塑像,均显示出北魏早期古典佛像样式,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佛像面容充满异域特征,显然是受到了西域、凉州和云冈造像的多重影响。

【“延昌寺大塔下再葬舍利记”题记砖,辽】
1988年11月,人们在北塔第十二层塔檐中部、塔心室顶盖上方,发现了天宫石函和这块“延昌寺大塔下再葬舍利记”题记砖。
这块题记砖,除了记录有天宫再葬的时间为辽重熹十二年(1043)与工匠姓名外,更重要的是确认了“延昌寺塔”为这座塔在辽代的名称。

【天宫石函,辽】
在北塔中发现的天宫石函,长1.4米,宽1.17米,高1.26米,门板内面保存有完好的线刻图案。虽然石函体积狭小,但里面的随葬物品却很丰富,其中包括三件被誉为“国宝”的文物。

【鎏金银塔,辽】
第一件“国宝”是鎏金银塔,这尊器物呈六角形三重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在藏入天宫石函时,作为影身舍利和法身舍利的存放容器。
仔细观察,可看见在基座与第一重檐之间,有一块用银丝连接成的“露幔”,将第一层塔身罩住。塔身共有三层,从下至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与五方佛像、梵文种字、梵文六字真言。塔刹上仰覆莲座,宝瓶、火焰、宝珠、伞盖、月轮,一应俱全,做工相当精致。

【金银经塔,辽】
第二件“国宝”是金银经塔,通高39厘米,由炉盆、莲座、塔身、顶盖四部分组成。
其中塔身共有四重,由金银片制作的圆筒套装而成,每重外表錾刻佛像、菩萨、八大灵塔和三行题记,最里面藏有一个银经卷,展开后有三米多长,绝对是一件奇珍异宝。

【波斯玻璃瓶,辽】
第三件“国宝”是波斯玻璃瓶,这是一件由透明玻璃吹制而成的“瓶中瓶”,是古波斯的舶来品。
它的整体造型好似一只昂首蹲坐的鸟,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大瓶里面还有一个小瓶。这种形制的玻璃瓶如今全世界仅存四件,而其余三件均有残损,唯独朝阳北塔发现的这件完好无损。

【七宝塔,辽】
除了这三件“国宝”,在天宫石函中还发现了一件“世界独一无二”的七宝塔,价值不可估量!这件七宝塔以水晶珠作为主体,用银丝穿系,表面装饰金、银、琥珀、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等“佛家七宝”,里边原本有用木板搭成的骨架,罩着木胎银棺等器物。
在1988年发现它的时候,木板已被雷击引起的火灾焚毁,银丝也已残断,所以整个宝盖是散架的,上万颗水晶珠全部散落。

由于无法得知这件七宝塔原始造型,修复人员只能凭借想象和有限的佛教经典文献,将它重新拼接,估计没少费功夫!
复原后的七宝塔,高约1米,宽约0.5米,为方形单檐式宝塔状,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尽管未必是七宝塔当初的模样,但精美和华丽程度足以令所有人大开眼界!

【木胎银棺,辽】
这件木胎银棺,原罩于七宝塔内,棺内藏有一尊金舍利塔。
这是一个用木板做成的小棺,外面包钉四块银片在北塔被雷击后,木板被烧毁,只有银片完好保存了下来。银棺的四个面都有线刻图案,分别为释迦牟尼涅槃图、三身佛、帝后礼佛图和护法天王像。

【金舍利塔,辽】
这件金舍利塔,原置于木胎银棺内,塔身内藏有一件玛瑙舍利罐。
在塔身的四面,分别錾刻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塔身内壁錾刻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合起来就是密宗金刚界五方佛。

【金盖玛瑙舍利罐,辽】
这件金盖玛瑙舍利罐,原藏于金舍利塔内。在1988年被发现的时候,罐内藏有两颗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此外还藏有五颗鎏金珍珠,推测应为影身舍利。
朝阳北塔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发现,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大发现,当时轰动了整个海内外。这两颗真身舍利,其中一颗为白色骨舍利,已于1992年重新放回北塔天宫,另一颗为红褐色血肉舍利,现在供奉于朝阳凤凰山佛宝塔内。

【地宫石函,辽】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那次维修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天宫石函,还于1986年发现了北塔的地宫石函。由于地宫早年被盗过,所以出土的文物并不多。
这件地宫石函,是用绿砂岩制作,长51厘米、宽33.5厘米,高41.5厘米。比较有意思的是石函侧面雕刻的佛教图案,内容为哪吒指挥夜叉鬼追杀龙王,并刻有“大圣哪吒太子”字样,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关于“哪吒闹海”的故事图像。

【舍利瓶,辽】
在北塔博物馆里,还展出了一些在朝阳南塔地宫发现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这件舍利瓶,里面藏有十八颗锭光佛真身舍利。

【锭光佛舍利】
锭光佛就是燃灯佛,即纵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朝阳南塔发现的这十八颗锭光佛舍利,是目前唯一的明确记载的锭光佛舍利。北塔博物馆在展厅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供奉着其中的一颗。
参观完北塔博物馆,本来还想去关帝庙看东塔遗址,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只好放弃,匆匆吃过午饭赶去高铁站。

【北塔博物馆】
地址: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双慕容街2-1号。
门票:北塔博物馆门票40元;地宫与北塔博物馆联票50元。

【锦州】

背靠医巫闾山,坐拥大小凌河的锦州,是今天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狭义上的辽西即“辽西走廊”,就是指锦州到山海关之间的一条狭长地带,无论是中原王朝想要征伐关东,还是东北游牧民族想要南下中原,这条走廊都是绝对的命脉!

锦州作为一座城市的兴起,始于辽王朝。尽管锦州的辽代遗迹大多位于义县与北镇,不过在锦州市区,也有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古塔: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

朝阳与锦州,是辽西地区的两座重镇,二者之间的交通非常便捷,从辽宁朝阳站出发,乘坐高铁仅用半个小时就到了锦州北站。
在酒店放下行李后,翔哥趁下午还有时间,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去锦州老城西隅的广济寺塔。
在辽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义县佛大,锦州塔大”。这前半句是指义县奉国寺,后半句说的就是辽宁省第二高辽塔——锦州广济寺塔。能与大名鼎鼎的奉国寺相提并论,可见广济寺塔也是辽西地区的一件瑰宝。

广济寺塔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它的高度虽不及宁城的大明塔,但比朝阳的北塔、南塔都明显高出了一截。根据最新测量数据,塔通高达到了69.75米(也有说法是71.25米),是辽宁地区第二高的辽塔,仅次于辽阳白塔。
这样的高度,让广济寺塔在视觉上显得格外气势磅礴,也让它成为锦州城区天际线最耀眼的建筑物!

不仅如此,锦州广济寺塔还是辽宁省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准确年代记载的辽塔。
它的建造年代,可以从一块明代石碑的碑文中找到答案:这座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供奉母后所收藏的三颗佛舍利而建。

关于这三颗佛舍利的来历,其实与北宋王朝有关。在当时,辽与北宋交好,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向辽兴宗的皇后萧氏,赠送了三颗分别为红、白、绿三色的佛舍利。
萧氏将恭迎回来的佛舍利,暂时安放在锦州的大广济寺里。她的儿子耶律洪基即位后,特意为这三颗佛舍利建造了一座舍利塔,也就是这座广济寺塔。

由于锦州地处交通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广济寺塔也频繁受到战争侵扰。所以它始建于辽代,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对古塔进行过维修,最近一次维修在1996年,修复了损毁的塔檐和天宫。

塔身八个立面的砖雕,均为“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标准型,正南面主尊是大日如来,其余七尊为药师七佛。
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其中东、南、西、北四面的八尊,根据手持法器推断为《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的八大菩萨,其余八尊的名目尚未有定论。

临近黄昏,落日的霞光为古塔镀上了淡淡金辉。
令人惊叹的是,在晚霞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出现了成群的乌鸦,这些鸟儿翻飞盘旋于塔顶,竟再现了旧锦州八景中的“古塔昏鸦”壮观景象!

【广济寺塔】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北三里9-5号。
门票:免费。

广济寺

因为广济寺塔太过耀眼,导致许多人忽略了旁边的广济寺。
广济寺又称“大广济寺”,始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初名普济寺,建寺之初规模甚小。寺院在辽道宗清宁年间重建,但在元末毁于兵火,后来历经明清两朝多次修缮,形成如今规模,现存建筑大多重修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

实际上,广济寺塔和塔北侧的广济寺、天后宫、毅军昭忠祠,同属于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这组建筑群,是现今辽西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塔寺合一的古建筑群,因此在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最南面为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门前有石狮一对,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都是近年补塑的。

穿过天王殿,迎面看见的是建在须弥座月台上的中殿,亦称关帝殿。这是一座硬山顶前卷棚抱厦式建筑,卷棚建在须弥座台基之上。
殿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都是近年重塑的,并无太大看点,反而是殿前抱厦的石柱上有四副楹联,字迹颇为遒劲。

在天王殿与关帝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四角攒尖的方亭,里面放置有清道光年间重修题名碑记等几通碑刻。

继续往后,就是广济寺的大殿,即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主体建筑,这座殿宇同样坐落在须弥座月台之上,是规格极高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和十八罗汉塑像,也是近年重塑的。

不妨留意一下大殿的木结构部分,在檐柱、额枋、门裙板上都有精美的雕饰。

中轴线的西侧是天后宫建筑群,包括山门、大殿等建筑,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
其中大殿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式建筑。与广济寺大殿一样,殿宇建在高大的月台之上,台基筑有三重石勾栏,透雕吉祥图案。在额枋上,则有彩绘木刻《二十四孝图》雕刻,生动细腻!

天后信仰之所以能从遥远的南方传入辽宁,或许与锦州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大港有关。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后,大批南方人乘船渡海来到辽东湾经商。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来自江、浙、闽一带的商客为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共同集资在锦州修建了这座天后宫,这也被视为是天后信仰在辽西地区传播的开端。

在广济寺古建筑群的东北隅,则是一座叫毅军昭忠祠的建筑,建于甲午战争后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为缅怀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毅军将士而建。
所谓“毅军”,其实是指当时驻扎在锦州的地方武装,由太子少保、毅勇巴图鲁宋庆指挥。祠前立有宋庆撰写的《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碑,记录了甲午陆战的起因、战斗经过,还有毅军牺牲的人员统计,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块关于甲午陆战的纪念碑。

从广济寺里看广济寺塔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顺便提一句,在1988年以前,广济寺还是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所在地。
在后来,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搬到了新馆,翔哥下面接着讲。

【广济寺】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北三里。
门票:全票20元。

辽沈战役纪念馆

说起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
这三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而在这三大战役中,第一个打响的正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纪念馆于1988年10月落成开放,坐落在锦州市凌河区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侧。这个红色景点原本不在翔哥的行程单里,但因为在锦州中转火车,多出来将近三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于是顺道参观了这座纪念馆。
ps:辽沈战役纪念馆逢周一闭馆,注意参观时间,免得跑空。

纪念馆前方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于1957年建成,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解放军战士全身青铜塑像,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鎏金大字。
实际上,纪念塔所处的位置是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原址曾是日本侵华时期的锦州神社。建国以后,这里改建成烈士陵园,以纪念和缅怀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陵园里除了有梁士英烈士墓、张士毅烈士墓、中国“炮兵之父”朱瑞将军的纪念碑外,还有镌刻着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四万九千五百二十二位烈士名字的烈士名录墙。

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序厅,迎面看见的是仿铜高浮雕《决战决胜》。浮雕的旁边就是展厅入口,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四个,分别为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解放战争的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仅次于两次世界大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北战场。
回顾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从1948年1月底到2月底,东北野战军发动冬季攻势,将五十余万国民党军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锦州作为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

蒋介石当时的想法是将关外的部队撤回关内,但卫立煌和廖耀湘等人认为国军精锐尚在,力主固守东北,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仍然没有决策。
实际上在解放军这边,毛泽东与林彪之间也存在争论,林彪认为最稳妥的办法是从长春、沈阳再到锦州一路平推,但毛泽东认为这样不行,必须先攻占锦州以切断关内关外的联系,封闭国民党军南逃通路,为解放华北做好准备。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一招果然奏效。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在东北野战军南下攻打锦州后,蒋介石强令廖耀湘将沈阳三分之二的守军带出来解锦州之围,结果正中解放军包围,以致东北国军精锐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防守西线塔山的解放军,阻挡了国军葫芦岛方向十一个师的猛攻,这就是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在解放军占领锦州之后,东北的数十万国民党军退无可退,最终被解放军歼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毛泽东又决策先攻打天津,堵住了北平傅作义从海上逃跑的退路,使其没有退路只能同意和平起义。
从这一点上来看,打天津和打锦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来到锦州,时间允许的话,不妨到辽沈战役纪念馆瞻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也了解一下这场震惊华夏的战役。

【辽沈战役纪念馆】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北京路五段1号。
门票:免费。

【义县】

地处辽西走廊北缘的义县,如今只是锦州下辖的一个县,然而它的历史却厚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早在公元五世纪末,北魏营州刺史元景为了给魏孝文帝祈福,在大凌河北岸开凿了一座石窟,成为佛陀在华夏最远的足迹。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此地改称“宜州”。它虽然不是辽代五京之一,却是大辽让国皇帝耶律倍的私城,也是萧太后萧燕燕的故乡,从而留下了伟大而神秘的辽代建筑。
在历史的长河里,数不清的古建筑惨遭毁灭,而义县的辽代古刹奉国寺却奇迹般地度过了各种劫难,给后人遗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义县是所有中国古建爱好者一生必去之地!

奉国寺

每天上午从锦州发往义县的火车,只有一班K字头的绿皮火车。锦州与义县之间的距离五十公里,火车驶出四十多分钟后就到了义县站,几乎所有来义县旅行的人,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去“八大辽构”之一,同时也是“三大辽代寺院”之一的奉国寺。
奉国寺的位置在如今义县县城的东北隅,这座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的千年古刹,初名咸熙寺,在金代改称“奉国寺”,虽然寺庙在明代以后逐渐衰败,但容纳七尊辽代大佛的大雄殿依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以至于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当地人仍称之为“大佛寺”。
对大多数人来说,奉国寺无疑是个很神秘的存在,毕竟国内仅存的辽代木构建筑大多位于燕山以南,唯有奉国寺独居中国东北。更诡异的是,这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在已知的历史典籍中却找不到任何记录,仅有的史料信息全部来自寺内的碑刻。

根据《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的记载,奉国寺的营建时间是在辽宋“澶渊之盟”后的第十六年,辽、宋两国正处在一段稳定的繁荣发展期。此时辽王朝的在位者,是掌权长达五十年之久的辽圣宗耶律隆绪,他是耶律倍的第四世孙,其母是著名的萧太后萧燕燕。
辽圣宗为缅怀自己的母亲萧太后,在当时萧氏的家族领地宜州(今义县),修建了这座宏伟的皇家寺院。在奉国寺建成后的一千年里,它奇迹般地先后躲过了金灭辽战争、元灭金战争、1290年的武平路大地震、1948年的辽沈战役、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动乱。尽管如今寺院已不复往日的规模,但容纳七尊辽代大佛的大雄殿依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1961年,奉国寺与同属“八大辽构”的天津蓟州独乐寺、朔州应县木塔、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一同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跨过奉国寺的外山门,只见内山门、牌坊、天王殿和大雄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尽管这些建筑里只有大雄殿是辽代遗构,其他建筑大多是清代重建,却依然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庄严肃穆之感。

步入内山门,只见东西山墙上各有一幅《护法图》,看似古代壁画,其实不然。这两幅做旧壁画绘制于2010年,是奉国寺景区一名普通职工的工笔画作品。

步入内山门,只见东西山墙上各有一幅《护法图》,看似古代壁画,其实不然。这两幅做旧壁画绘制于2010年,是奉国寺景区一名普通职工的工笔画作品。

天王殿内的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彩塑,均为后来补塑。但弥勒佛像身后的木雕韦陀像,却是明万历年间留下来的旧物。
这件韦陀像,尽管被封在玻璃罩里,却仍可以看出神态形象之逼真,雕刻技艺之高超。

天王殿的后方,就是号称“中国第一大雄宝殿”的奉国寺大雄殿。奉国寺大雄殿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佛殿之一,大雄殿耸立在三米高的宽阔月台上,越往前走,就越感到它的巍峨巨大和气势逼人!
这座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从测量数据来看,它的长度有48.2米,宽25.13米,高度则达到了21米,相当于现代七层楼房的高度。

作为一座皇家寺院,大雄殿的屋顶采用了五脊单檐庑殿顶,是传统佛教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斗拱是七铺作,用材也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大的。

辽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由于唐代高级别的木构建筑实物无存,而辽王朝在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接纳了许多后晋工匠为其修建寺庙或佛塔,于是比起同时代的北宋建筑,辽代建筑承袭了更多的唐代遗风,因而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唐宋建筑发展变化的重要环节。
奉国寺大雄殿,正是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如果说应县木塔是辽代建筑技巧的巅峰之作,蓟州独乐寺以设计严谨、构造精美见长,那么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则以震撼人心的大体量、大气势雄冠古今!
就连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盛赞它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有意思的是,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回国后,在东北大学任教并创立建筑系,沈阳距离义县不远,但梁先生却从未涉足奉国寺。
关于奉国寺的早期调查,其实是由日本学者伊东中太、关野贞等人完成的。当时关野等人与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私交甚笃,然而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将两国学者刚刚打开的合作之门戛然关闭。

步入大雄殿的大门,只见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七尊巨大佛像一字排开,给人以泰山压顶的雄伟气势!这些巨佛每尊都至少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泥塑大佛。
这七尊佛像的通高都在九米以上,所有人进入大殿,都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大佛尊容,因此奉国寺也被当地人称为“大佛寺”。

在一般寺庙的大殿里,供奉三尊佛或五尊佛的比较常见,像奉国寺大雄殿这样同时供奉七尊佛的很少见。
据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还有六位佛,按成佛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殿里供奉的,就是这七尊佛。

这七尊佛的面孔,几乎是一样的饱满和平静,但每尊佛的手势却不太一样,衣着也略有不同。
虽然年代久远,佛像的色彩却仍清晰可辨,七张金黄色的面孔与身上的红色袈裟相互映衬,显得端庄而肃穆。

其中位置居中的毗婆尸佛,杏眼微合、柳眉轻描。据传说,这是辽圣宗耶律隆绪为缅怀其母,命令工匠依照萧太后容貌塑造的。
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史料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因此我们也无法肯定这尊大佛就是萧太后真实的容貌。

七尊佛位置最靠右的一尊,是释迦牟尼佛,与其他六尊佛正坐直视前方不同,这尊佛身体朝向西南方,也就是佛教的诞生地古印度
辽圣宗耶律隆绪素以“释迦牟尼佛转世”自居,辽王朝在他前面有五位先祖皇帝,和一位摄政的萧太后,加上他自己正好是七位。所以耶律隆绪有意安排工匠,按佛经上“过去七佛”的典故,修建了七尊大佛自比。
顺便说一句,这尊佛的右臂裸露在外,造型略微不自然。这是因为1948年辽沈战役,有一颗炮弹砸穿屋顶落在此处,但是没有爆炸,只是砸坏了胳膊与莲台!佛像在50年代初进行了修补,由于当时的工艺不到位,所以存在瑕疵。

在每尊佛的两侧,都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像,也是辽代原塑。与七尊大佛相比,他们显得个子很娇小,但其实每尊的高度也达到了2.5米。

这十四尊胁侍菩萨像身材修长,均站在莲花石盘上,尽管造型各异,但都头戴宝冠、身着长裙,手执法器。
这些菩萨的双眼都是用乌黑发亮的琉璃珠镶嵌而成的,所以眼睛炯炯有神,宛若真人一般!

特别是右边第二尊大佛前的一对胁侍菩萨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一尊仰面而笑,面容温润,对面的另一尊则是粲然大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这也是全国唯二的辽代“露齿观音”,另一尊在大同华严寺的薄迦教藏殿。

在七尊佛与十四位胁侍菩萨的两侧,还各有一尊手持兵器的金刚力士,怒目而立,造型极具张力。

七佛的背后还有一尊观音像,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男相观音,如果你看过电影《一代宗师》,或许能一眼认出章子怡跪拜礼佛的观音就是这尊。

这尊观音像,据说是由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母亲出资,重塑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因为观音坐南面北,与大殿的坐向相背,所以又称做“倒坐观音”。

大雄殿这尊观音像的特别之处,并非观音本身,而是落在他身旁的一只苍鹰。
鹰的形象,在汉传佛教中并不多见,反而更像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的象征。无独有偶,在福建泉州开元寺也收藏有一座类似的观音像,据说是在北宋年间从海外运至泉州的。种种迹象表象,这座观音像有着更古老的血统,始建年代远早于明代。

大雄殿的山墙上有绘于元代的壁画,包括东、西两侧山墙的十佛像,北侧山墙的八菩萨,以及南面两侧尽间山墙的十一面观音像。尽管殿内光线昏暗,而且壁画已大面积损坏或脱落,但仍可看出画工之精细!
除此之外,原本还有明代《十八罗汉图》绘于大雄殿前坎墙内壁。在1984年奉国寺修缮时,为还原辽代大雄殿原本的建筑制式与风貌,将《十八罗汉图》从坎墙上揭取了下来,原物如今保存在奉国寺国宝展馆内。

而在大殿的梁栿底部,有四十二幅彩绘飞天,他们色彩艳丽形象如生,犹存唐代风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彩绘不易保留,并且有重绘的传统,现存的辽代建筑彩画已是凤毛麟角了。

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这些飞天大多是长胡须的男性形象,与人们传统印象里的女性飞天形象相差甚远。
实际上,在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时期,飞天就大多为男相。其后的北魏、北周、隋代,飞天趋向于女相,在唐、五代时期已彻底女性化。反观奉国寺的辽代飞天以男相为主,恰恰说明在隋唐时期已经很少出现的佛教艺术样式,在辽王朝又出现了复兴。

殿内佛台前的东、西两侧,共遗存有十二通碑刻,这些碑刻的年代涵盖了金、元、明、清等朝代。

其中最为低矮的,却是年代最早的一通碑刻,是金明昌三年(1192)的《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提名记》。
这通碑刻是现存记录奉国寺历史的最早实物资料,被誉为“碑中之国宝”。

除了七尊佛、胁侍菩萨、倒坐观音、壁画彩绘、碑刻等看点,大雄殿还有一些值得留意的细节。
比如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有力士和神兽承托着佛座,他们的眼睛也镶嵌着黑色的琉璃珠,与其直视,仿佛这些眼睛会光闪闪地瞪着你。

七尊佛前的一排石雕供器,有七组共二十一尊,每组包括两花瓶和一香炉,互相错开,均为辽代原物。

殿内还有一对石狮子,也是辽代作品。这对石狮子造型粗犷、披头散发,据说是模仿了契丹人流行的发型,类似的散发狮子在应县净土寺也有一个,但保存得没这么好。

从大雄殿出来,还有一个奉国寺国宝展馆也很值得看看。展馆里的文物不多,但每一件都堪称珍品,其中包括原本悬挂于大雄殿正面檐下的三块巨幅匾额(现悬挂的是复制品)。
这三幅匾额分别为“大雄殿”、“法轮天地”、“慈润山河”,制作于清乾隆五年(1740),据考证字迹是乾隆题写。

除此之外,还有从大雄殿原前坎内壁上揭取下来的明代壁画《十八罗汉图》。据馆内的文字介绍,这十八幅壁画的总面积达到了67.5平方米,虽有褪色却不失绚美,实属珍奇可贵!

最后顺便提一下,非官方渠道一直有奉国寺即将迎来大修的传闻,修缮工作有可能为期十年。
尽管无法判断这个传闻是否属实,但如果你本身对古建筑或人文历史感兴趣,不妨尽早到访。毕竟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建筑的修缮始终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在修缮完成之后,是否还允许游客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拍摄殿中文物,也尚不得而知。

【奉国寺】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东街18号。
门票:全票50元。

广胜寺塔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义县的古迹并不止奉国寺一处。在义县县城内,奉国寺西南方向不到一公里的位置,还有一座广胜寺塔,也是一座国保级的文物。
广胜寺塔原称“嘉福寺塔”,关于这座塔的建造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的建造时间与奉国寺相同,为辽开泰九年(1020)。然而也有一些线索暗示,它的建造年代其实是辽代晚期的乾统七年(1107)前后,四层以上的塔檐甚至有可能是金代续建的。
但无论如何,广胜寺塔作为一座辽代建筑是毋庸置疑的。在2013年,广胜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塔的形制与辽西地区大多数辽塔一样,也是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42.5米,在四周的一片民居平房之间如同鹤立鸡群。

广胜寺塔在早年的保存情况并不太好,根据上世纪末的老照片可知,当时仅剩下了八层塔檐,塔刹也荡然无存。
这座塔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本世纪初,这次维修将原本呈抛物线的残缺塔檐改成了直线,若再加上较宽大的第一层塔檐,全塔的轮廓甚至略为呈现出一点点凹曲线的形状。

广胜寺塔如今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
然而翔哥来时大门紧锁,通过电话联系到管理员,却表示无法赶过来开门。其实这也没太大关系,站在围墙外,也能将这座塔的全貌看个七七八八。

塔基的上方是须弥状塔座,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须弥座上有一圈砖雕伎乐天浮雕,每面上方壶门正中雕刻有硕大的伏狮,但仅有东北、西北两面为原物,其余都是本世纪初大修时补塑的。
在须弥座的八个转角,雕有披甲戴盔的力士像,再往上是一圈浮雕云草纹和仰莲纹,承托起塔身的八个立面。

塔身八面都有砖雕,均为“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标准型,其中正南面主尊是大日如来,其余七尊究竟是药师七佛还是过去七佛,目前还没法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方向的主尊形象与其它七尊佛不太一样,这尊佛颔首低眉,面容清秀,俨然一幅女子形象,她是谁?
有人推测,这尊佛像可能是依照辽道宗惠妃容貌塑造的。据史料记载,惠妃萧氏于辽乾统二年(1102)失势被贬为庶人,幽居在宜州,也就是今天的义县,直到辽天庆六年(1116)才被辽天祚帝召还。假如广胜寺塔建于辽乾统年间的说法属实,那么塔与惠妃存在关联,这种可能性或许是存在的。

实际上,在辽西地区的众多辽塔身上,至今依然有许多未解开的谜团。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真相已经消散在历史烟云中,人们只能通过史籍和考古寻找蛛丝马迹。
然而正是这些迷一样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人们孜孜以求的探索欲望。散落在辽沈大地上的座座辽塔,就像是大辽王朝留给我们的密钥,透过它们,我们得以打开通向千年前大辽王朝的那扇门。

【广胜寺塔】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广胜路龙腾嘉园西南侧。
门票:全票10元。

万佛堂石窟

离开广胜寺塔,接下来要去县城西北九公里外的万佛堂石窟,这个地方位置较为偏僻,所以翔哥是从县城包车过去的。
比起大名鼎鼎的四大石窟,万佛堂石窟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石窟,如果不是对石窟寺特别感兴趣的人,恐怕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事实上,万佛堂石窟是东北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开凿时间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体接近,同是北魏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者!
倡议开凿万佛堂石窟的人是营州刺史元景,他为了给魏孝文帝祈福,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找来高僧昙曜,在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南崖开凿了这座石窟。只是元景并不知道,魏孝文帝此时已经在御驾南征的归途中驾崩了。

元景的祈福愿望并没有实现,但他开凿的万佛堂石窟,却作为国内地理位置最靠北的佛教石窟,成为佛陀在华夏最远的足迹。
在1988年,万佛堂石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堂石窟开凿的公元499年,正是史书记载中昙曜逐渐淡出的时代,这座石窟也许是他留存于世的最后印记。石窟依山崖岩体自然走向开凿,可分为东、西两区石窟。但很可惜,由于历经自然风化、灾害与人为破坏,大部分窟残损非常严重,仅有几窟有观赏价值。
顺便提一句,景区除东、西两区石窟外,还有很多近年开凿的洞窟。除非你来这里目的是拜佛,否则毫无看头,可以直接略过。

按照参观路线顺序,首先来到的是东区石窟。这七个窟龛,是北魏出使契丹的官员韩贞等七十四人,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开凿的私窟。
东区石窟的残损程度超过了翔哥的想象,大部分窟龛空空如也,仅有的几尊造像也是艺术价值不高的清代造像。

相对有看头的是东区第四窟,里面有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为清代重塑的密宗泥塑。此外在东区第五窟的门楣上,刻有《韩贞造像题记》,但字迹基本很难辨认。

东区石窟以西数十米,就是西区石窟,这块区域共有九个窟龛,保存情况相对较好。
其中西区第一窟是整个万佛堂石窟里规模最大、最精美的洞窟。这是一座中心塔柱窟,主室前壁开三窟门,上方刻“佛光普照”四个大字,门外有残损天王像。

走进第一窟内,立刻能感觉它的富丽堂皇和气势恢宏!主室中央是一座正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开龛,顶端与屋顶相连。
虽然塔柱下半部分损毁较多,后世重作的佛像平平无奇,但塔柱上部浅雕的坐佛、胁侍菩萨、飞天和化生童子像均为北魏原作,造型华丽而精彩。尽管塔柱上涂有艳俗的清代彩妆,却仍然给人带来难以言说的震撼!

塔柱的四角雕饰分为四层,有罗汉、须弥山、飞天、坐佛和忍冬纹图案,同样也很精美。在四周的天井上,也浮雕有飞天,但大多已经残损不堪。
第一窟的东、西、北壁各有佛龛三个,但龛内雕像、上方的宝盖和飞天都是后世重作,美感远不及北魏原作。

第一窟的西侧,是西区的第二、三、四号窟,规模都不大。
这三个洞窟其实是连通在一起的,形如走廊,然而窟里大部分造型已损毁殆尽。走进一人高的洞窟,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凿刻在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小佛像。

继续往前,就是西区第五窟。这个窟的前半部已经坍塌,损毁也比较严重,主要的看点有三个,其一是龙缠须弥山
此处须弥山与第一窟塔柱四角的须弥山做法相同,却更加精美。须弥山顶雕一座佛殿,每面各雕一龛,内置坐佛,山腰缠绕着一条龙,但下半部分被后世修建的瓦房毁坏,甚为可惜。

第二个看点,是穹顶中央的大莲花藻井。这个藻井共有四层,中间雕刻六身飞天。大莲花的四周原本还有八个小莲花,现在仅残存两个,二者之间又雕两身飞天。

第三个看点,便是东壁上的《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一通,即著名的元景碑,因刻于北魏太和年间,亦称“太和碑”,是万佛堂石窟的镇窟之宝!
这块元景碑,最初刻在石壁上的有四百余字,如今仅剩三百零四个字,记录了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营州刺史元景为魏孝文帝祈福,而开凿万佛堂石窟的经过,从而明确了这座石窟的开凿时间。

不仅如此,这块碑之所以有很高的知名度,还因为它的书法艺术蜚声海内外。
近百年来,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国内众多文化大家都对这块魏碑字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天骨开张,光芒四溢”、“元魏诸碑之极品”。

第五窟的旁边就是西区第六窟,这个窟同样是前部已经崩塌,窟顶几乎全毁,与第五窟几乎连成了一个整体。
北壁正中主尊是一座交趾弥勒像,高3.5米,叉脚倚坐在座台之上。这尊交趾弥勒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个造像,但由于第六窟的窟顶坍塌,导致佛像外露,以致佛像双腿膝盖以下已被风化,但仍能看出成交叉状。

这尊交趾弥勒像,体态清风瘦骨、细眉长眼、高鼻梁长嘴唇,发髻呈波浪状,是典型的北魏的造像风格。
佛像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给人以庄重而不失慈祥之感。

交趾弥勒像后背光是清代涂抹的色彩,已有残损。主尊的左、右两侧原本雕有二弟子像,现在仅存位居左侧的阿难。

弟子像上方的残壁,雕刻有数尊身着通肩大衣的坐佛,呈禅定结跏跌坐,遥相当年此壁未残时,应是千佛壁龛。
除此之外,在主尊交趾弥勒的左右上方,还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因壁坍塌而成悬空状。

从西区石窟往景区出口方向走,会途经一尊元景将军铁像,据说是早年从大凌河中打捞起的。
元景是当时的营州刺史,他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北魏孝文帝的叔叔。元景以皇族身份出任营州刺史,无论是以北魏宗室还是封疆大吏的名义去凿窟造像,都会被认为是北魏朝廷的意志。他之所以凿窟造像,或许不仅是为孝文帝祈福,同时也是在向周边少数民族彰显皇恩浩荡!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万佛堂石窟开凿的第二十四年,即北魏正光四年(523),塞北的柔然因饥荒南侵北魏,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万佛堂石窟的开凿草草收尾,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
因为万佛堂石窟的残损太严重,参观下来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从万佛堂出来,包车师傅把翔哥送回义县客运站,坐客运班车回去锦州。

【万佛堂石窟】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万佛堂村南侧。
门票:全票40元。

【北镇】

翔哥这次寻辽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医巫闾山东麓的北镇。
北镇旧称广宁,如今只是锦州代管的一个县级市,然而在历史上,这里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咽喉锁钥之地,自古便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

说起北镇的历史,总离不开一座大山:医巫闾山。早在舜帝分封天下十二州时,医巫闾山就被封为幽州的镇山。
到了隋朝,隋文帝诏封这座山为“北镇医巫闾山”,此后这座大山就作为镇山,承担起保佑中国北方大地的使命。由于医巫闾山在历史上是东北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先后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州在这里生活繁衍,北镇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当契丹人建立辽国后,耶律家族将医巫闾山视为龙兴之地,他们在这里修建皇陵、造佛塔,直到今天,北镇市里还存有一对辽代修建的佛塔:崇兴寺双塔。
在公元十六世纪,广宁城作为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政机关驻地,辽东总兵李成梁镇守在此三十年,朝廷为表彰他而建的石牌坊一直留存至今。

北镇庙

虽然北镇是锦州代管的县级市,但如果你不自驾,从锦州去北镇是有点费劲的,北镇市区连火车站都没有,客运班车时间久,而且车次也很少。
翔哥早上从锦州客运站出发,抵达北镇已临近中午,去酒店安顿好后,立马坐出租车前往城西两公里外的北镇庙。这座中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山庙,为祭祀医巫闾山神广宁王而建,是历代帝王祭拜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场所。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不过当时庙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龙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
到了金大定十年(1164),朝廷在今北镇庙的位置修建广宁王祠。在元代,朝廷加封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并扩大了庙宇的规模。到了明朝初年,朝廷又下诏加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让医巫闾山登上了神位,同时在元代建筑的遗址上重建了北镇庙。

中国文化崇尚山川崇拜,让华夏的名山不止有“五岳”,还有“五镇”。如果说“岳”是国之名山,那么“镇”则可以视为一方主山。
其中,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都在长城以南,唯有北镇医巫闾山坐落在关外,扼守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咽喉。医巫闾山之名源于胡语音译,它横亘在大凌河与辽河之间,北接蒙古,南临渤海,是辽西与辽东的天然屏障。

尽管北镇医巫闾山的高度只有八百多米,知名度也远比不上泰山、嵩山等五岳名山,但对契丹、蒙古、女真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医巫闾山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北镇庙的主体建筑,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是朱元璋下诏在元末大混战中被毁的北镇庙遗址上重建的。明永乐、弘治年间两度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此后明正德、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都有修葺。
虽然北镇庙在明、清两代重建重修,但基本保留了元代的布局,建筑群从山下到山顶依山势层层向上,完全按照王宫的等级规制来建设。从这一点来看,北镇庙绝非是一般的山神庙或道观,它完全就是一座“王宫”。

在1988年,北镇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庙建于山岗之上,入口处是一座六柱五楼的石牌坊。
它原本是一座清代石坊,但在上世纪70年代被风刮倒。直到1992年,人们利用了部分原构件,重建了这座牌坊,作为祭山者必经的第一座建筑物,耸立在北镇庙山门之前。

牌坊的前后两侧,各放置有圆雕石狮一对,分别雕成喜、怒、哀、惧四个神情,颇有意思。

牌坊的后面是山门,又称仪门,建在一座高台之上,相当于是外宫墙大门。需要注意的是,北镇庙的山门并非参观入口,游客要从山门东侧的管理处大门购票进入景区。

山门的正面辟有三券洞门,门额上嵌石匾额“北镇庙”三个大字,相传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所题。
作为明代大奸相,严嵩留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不多,却都堪称精品。

山门的后方是神马殿,也就是内宫墙的大门,这座建筑也建在一座高台之上。
实际上,因为北镇庙本身修筑在一个山岗上,所以每前进一层,高度都会上升,祭山者从山下一路走过来,仿佛自己真的渐入神界一般!

神马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殿内塑有神马及马童各一尊,为近年补塑。此外还有两通碑刻,其中一通为清光绪年间《敕修北镇庙碑》,另一通则是一块无字碑。

神马殿的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两座建筑形制相同。

神马殿的后方是一个不算开阔的广场,迎面居中的是御香殿,伫立在高台之上。在神马殿与御香殿之间,还横列着四座碑亭,里面存放着清朝皇帝的四件“墨宝”。

四座碑亭大门紧锁,无法入内参观。从检索到的信息得知,这四通碑刻由东向西分别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万寿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1727)的《御制碑文》、乾隆十九年(1754)的《御制并书·七言律诗碑》。

继续往前走,来到御香殿,这座建筑在以前是存放祭祀供品、香火、朝廷诏书的殿宇,相当于献殿的功能。

在御香殿前高台下方的东、西两侧,立有历朝历代祭祀医巫闾山的告祭碑,共有十四通。据史料记载,仅清一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共十一次到过医巫闾山,历朝历代前来祭祀的帝王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北镇庙的碑刻远不止这个数,据记载这里原有碑刻一百二十余通,但因自然和人为的毁坏,大部分碑刻均已残损或丢失。
后来经过寻找和修复,目前北镇庙存有元、明、清碑刻五十六通,其中元代十二通,明代十六通,清代二十八通,当中镌刻的大多是祭祀碑、帝王的题咏或重修庙宇的记事。

在现存的这些碑刻中,最古老的一通是元大德二年(1298)的《圣诏之碑》,刻下了元代朝廷加封五大镇山为王,即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的记载。

御香殿后方的北镇庙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式大木架结构,殿内梁架彩绘鲜明,是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也最恢弘的殿宇。
大殿是历代帝王祭祀医巫闾山神、举行祭典活动的场所,殿中供奉广宁神,即北镇医巫闾山之神。

大殿内的东西北三侧墙壁上,绘有三十二幅人物肖像画,据考证为明代三十二开国元勋,包括耳熟能详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文武功臣。
这些肖像画每幅高2.1米,宽0.9米,以蓝、绿、赭三色用墨线勾勒,间以金粉,人物形象为头戴官帽,身穿蟒袍或战袍,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大殿内东西两侧,各有元代碑刻三通,均为告祭碑。

此外还有一对鸱吻,没看到有文字说明,从形制上看,猜测是明代大殿的遗物。

大殿后方的更衣殿和内香殿,翔哥来时正在围蔽施工。
整个建筑群的最后一座殿宇是寝宫,也就是内宅,相当于是山神歇息的地方,建筑的规模仅次于北镇庙大殿。

寝宫的西侧,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这块巨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坠入人间,所以也称“补天石”。
清乾隆皇帝封翠石屏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画,原画刻石已经遗失,但其拓片仍存与世。

在北镇庙建筑群的东侧,原本还有一处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广宁行宫,共有大大小小房间八十一间,乾隆皇帝每次路过广宁城,都会在这里驻跸。
不过在上世纪,由于广宁行宫修造得太过精美豪华,材料用的又是好木料,这座行宫竟被当地百姓拆掉把材料运回家盖房盖猪圈了!

如今这里除了一些建筑基石和砖头外,基本就是废墟一片了,令人唏嘘不已!

【北镇庙】
地址:辽宁省北镇市观音阁街道707县道。
门票:全票20元。

崇兴寺双塔

虽然北镇医巫闾山最初是由中原王朝加封的,但从北镇立庙开始,直到满清入关,医巫闾山其实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控制的。
在隋文帝册封北镇的三百年后,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王朝,辽国统治者将医巫闾山视为龙兴之地,他们在山中修建皇陵,还建了显、乾二州作为奉陵邑。其中的显州,就是后来的广宁城,即现在的北镇市。
时至如今,在北镇市的东北隅依然能看到一对辽代修建的佛塔:崇兴寺双塔。

据考证,国内双塔并立的形式,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国内现存的上万座古塔中,以双塔形式存在的并不多,据说只有不到十处。
比较有名的包括太原永祚寺双塔、泉州开元寺双塔、苏州罗汉院双塔、银川拜寺口双塔,还有眼前看到的北镇崇兴寺双塔。

两座塔的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其中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两塔相距四十三米。站在塔前,只见二塔东西对峙,气势非凡!此景古称“禅塔双标”,是古时“广宁八景”之一。
然而关于崇兴寺双塔的建造时间,在史籍中几乎找不到记载,仅有清人厉鹗撰写的《辽史拾遗》一书,记载它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为纪念他被诬杀的父母所建。结合双塔的结构与风格,专家推断这两座塔的建筑年代应在辽代晚期,但也不排除始建于辽代、金代续建的可能。

实际上,在辽天祚帝登基时,距后来的辽国灭亡时间仅不到三十年。此刻契丹国力已严重下滑,天祚帝对此一筹莫展,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佛教神明上,希冀用礼佛、建佛塔来巩固江山社稷。尤其是在辽天庆四年(1114)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后,天祚帝在短短几年里修建了大量的佛塔。
事与愿违的是,契丹统治者对佛教的虔诚,终究没能挽救辽王朝的覆灭。金灭辽改朝换代后,这些原本是要护佑大辽江山和黎民的佛塔,反而成了江山易主的见证。

崇兴寺双塔在建成后,在元、明、清三代经历过多次修葺,所以保存得很完好,同时又保留了有辽代的建筑风格。
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辽代双塔,崇兴寺双塔在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塔下近距离观察,双塔的外表几乎完全一样,但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比如两座塔的塔身砖雕,虽然都是“一主尊二胁侍三华盖二飞天、主尊趺坐于券龛中”的标准型,但东塔各面佛像皆头戴宝冠,胁侍菩萨立于浅龛之中,飞天平直而头朝内;西塔则仅有仅有正南面主尊大日如来头戴宝冠,其余均是螺髻,胁侍菩萨立于壁面上,飞天下俯而头朝外。

值得留意的,还有须弥状塔座上的精美砖雕,特别是当中的伎乐人形象,虽然有残缺,但还是能看出乐伎的动作,或手持笙笛、或双手抚琴、或手拍腰鼓,总之都是作演奏状。
这些伎乐人手持的乐器,与辽墓中常见的散乐壁画、散乐石雕很相似,所以这些砖雕伎乐人演奏的应该就是辽代散乐。

两座塔的塔檐皆为十三层,其中第一层用砖雕斗拱承托塔檐,其余十二层均为砖材叠涩出檐,这也是大多数密檐式辽塔的出檐方式。

在双塔下方的院子里,还残留了几通石碑和石像生,根据碑刻的文字可得知这些石碑是明清遗物。至于那几尊石像生,据说来自北镇富屯一带的辽墓,具体出处已经失考。

双塔的后方就是崇兴寺,这座寺庙始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这一年恰恰是辽国亡国的那一年。在寺庙开始修建的时候,医巫闾山和显州城早已是金朝的领地了。
这样看来,崇兴寺双塔虽因寺得名,但其建造时间其实要早于崇兴寺。实际上,这座金代所建的寺院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的寺庙建筑是清代复建的。

【崇兴寺双塔】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北环东路南。
门票:全票5元。

李成梁石坊

在辽国灭亡的四百多年后,北镇又一次成为王朝更迭的见证者。明隆庆四年(1570),一个叫李成梁的边将来到广宁城驻防,从这以后,大明王朝的命运便与他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当时明朝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其中以辽东镇作为京师左翼之首,广宁城虽称为“辽东都指挥使分司”,却是真正的总镇。李成梁以总兵的身份镇守辽东三十年,战绩辉煌功勋卓著,《明史》对他评价极高,写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明万历八年(1580),明神宗为表彰李成梁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在广宁城中修建了一座牌坊,即这座李成梁石坊。

在2006年,李成梁石坊与北镇鼓楼打包,以“广宁城”的名字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ps:文保碑上写的公布时间是错误的。

李成梁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牌坊,用暗紫色石料筑成,高9.25米,宽10.5米。虽然已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霜雪雨,却依然保存完好,处处能看出刻工细致精巧。
让我们从上往下看,牌坊的最上层檐下有一个竖匾,上刻“世爵”二字;下方横刻的“天朝诰券”四字,旁边刻小字是牌坊修建者的姓名、官职。在下层的坊额上,横刻有“镇守辽东总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

除此之外,牌坊上还雕刻有二龙戏珠、鹿、凤凰、花鸟、人物等浮雕,清晰可辨。

再看牌坊的四根方柱,居中两根柱子前后各有一尊圆雕石狮子,外侧两根柱子前后各有一对抱鼓石,外侧则是一只獬豸。
在李成梁经略辽东期间,通过连续征战,将蒙古和女真诸部打得元气大伤,基本肃清了明朝的边患。与此同时,李成梁采用了中原王朝惯用的“以夷制夷”策略,利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却因为一个意外,将大明王朝拖进了无底深渊!

【李成梁石坊】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步行街。
门票:免费。

北镇鼓楼

李成梁石坊的北侧仅一百米的位置,有一座北镇鼓楼。
鼓楼所处的地方,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前其实是广宁城的南门。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之诰扩建城池后,这里变成了广宁城的中心,于是在原来南门的位置修建了这座鼓楼。
在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时期,一度将鼓楼作为自己的点将台,在古广宁八景中,就有“鼓楼点将”这一景。鼓楼南北券门上镶嵌有“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匾额,八个显赫的大字,道出了广宁城当年战略地位之重要。然而再坚固的广宁城,最终也没能抵挡住满洲骑兵的铁蹄。

在当时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明王朝主要的边患对象有三个,即漠南蒙古诸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而在这三个势力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也存在矛盾。
李成梁在一次讨伐建州女真阿台部的战斗中,误杀了已归顺明朝多年的女真头领觉昌安和塔克世,引发了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仇恨。这个年轻人就是觉昌安之孙、塔克世之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李成梁自知理亏,为了在感情上弥补自己的过失,便让努尔哈赤承袭了他父亲的官职,并有意扶植培努尔哈赤,使其统一建州女真,来制衡更为强大的海西女真。

在若干年后,李成梁又犯了一个更严重的错误,他弃守了辽东六堡,让大片沃土拱手送给了努尔哈赤,致使明朝边境无险可守,。
最终,在努尔哈赤的韬光养晦下,他用三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女真各部,实力空前强大。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却浑然不查,甚至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明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最终,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也就是李成梁去世后的第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告天誓师,起兵反明。他先是在萨尔浒一战击溃明军精锐,后来又在广宁城,也就是今天的北镇,大败熊廷弼和王化贞。
在广宁之战的二十二年后,大明帝国灭亡,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李成梁养虎贻患脱不了干系。在2006年,北镇鼓楼与李成梁石坊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翔哥的旅行,到这里就结束了。
时至如今,鼓角争鸣和王朝更迭早已成了过眼云烟,但辽西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记忆。在这里的每一步行走,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北镇鼓楼】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老爷庙胡同。
门票:免费。

【番外 | 美食】

接下来,顺便说说这趟旅行里的美食。

如果要翔哥用一个字形容东北菜,那就是:硬。不仅在食材上硬,都是肉菜大菜,更是在分量上的硬,锅大碗大菜量大!
所以一个人去东北旅行的最大麻烦,就是在餐馆里根本没办法点菜。哪怕翔哥已经尽量去找小吃店而不是正儿八经的餐馆,但依旧是这顿吃撑后悔,然后下一顿还是点太多,缺个饭搭子的烦恼谁懂啊!

历久对夹铺

此行的第一站是宁城县,地处蒙、辽、冀三省交界地带,属于赤峰市管辖。在纪录片《早餐中国》里,有一集就专门介绍过赤峰当地的特色小吃:对夹。
翔哥抵达宁城的时候已是中午,而当地人多把对夹当作早餐,店铺此时大多已关门。好在包车师傅很有耐心,开车载着翔哥在城里绕了一大圈,才寻找到这家仍在营业的历久对夹铺。这家店也许算不上宁城最好吃的对夹铺,却几乎是非早餐时段唯一的选择。

对夹乍看上去,跟陕西的肉夹馍很像,都是“饼夹肉”,但饼皮和馅儿其实都有区别。
经典的陕西肉夹馍是白吉馍里夹着腊汁肉,而对夹则是用油酥饼做饼皮,里面夹着熏肉馅儿。油酥饼皮是用小米做的,从分层的多少就能看师傅的手艺,层数越多吃起来就越酥,里面却要保持松软。

赤峰对夹的馅儿,通常有精瘦肉馅和五花肉馅两种,翔哥各尝了一个。
二者比较起来,瘦肉馅吃起来更有肉的质感;五花肉馅更肥却更有滋味,透明的油脂从饼逢中渗出,比瘦肉馅多了一份油润。咬上一口,酥皮的香味与熏肉的精华在舌尖混为一团,满口喷香!

【历久对夹铺】
地址: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长青路50-4号。
推荐:五花肉对夹、精瘦肉对夹。
人均消费:10元。

小二楼炖肠

翔哥的第二站是辽宁朝阳,这座东北城市网上能搜到的美食攻略几乎为零,但有一样食物是必须要尝的,那就是六号肠。
事实上,翔哥也不知道这款香肠为什么叫六号肠,只知道它是朝阳当地一家叫柏慧燕都的食品厂生产的鸡肉香肠。这款香肠外地人可能没听说过,但朝阳人一吃就是三十多年。
除了直接吃或炒着吃,当地人还喜欢把六号肠做成炖肠。翔哥去的这家小二楼炖肠,在当地算是个网红店,却藏在一个胡同的小区里,还不挂招牌,一不留神就很容易错过,然而生意却是极火。

翔哥点了一份土豆炖肠,顾名思义,就是把六号肠切成块和土豆一起炖。
六号肠口感软弹,本身的味道比较重,有一点咸口,而黏黏糊糊汤汁却带着微微的酸甜,给这道菜赋予回味无穷的层次感。

除了炖肠,还可以试一试店里的烤六号肠。酥香的肠衣上撒了芝麻和孜然,热腾腾的滋味在舌尖爆炸!果然没有什么是一根烤肠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是两根!

烤鸡皮同样很不错,烤好的鸡皮酥脆无比,咬下去油脂充盈口中,炙烤时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焦香,让人欲罢不能。

店里的拌菜,可以自助挑选喜欢的素菜,或者跟服务员说每样各来一点。
拌菜跟炖肠一样也是酸甜口味,但会带一点微辣,吃起来清爽又开胃。而且太实惠了,5元就有这么一大盘,最后吃撑了也没吃完。

【小二楼炖肠】
地址:朝阳市双塔区商业路32号楼3单元。
推荐:土豆炖肠、烤六号肠、烤鸡皮、拌菜。
人均消费:30元。

玉和特味

翔哥在朝阳还挖到了一家叫玉和特味的饭馆,这家饭店就在朝阳南塔旁边,位置有点隐蔽,但也不算难找。
这是一家街头小苍蝇馆子,环境很接地气,店里的服务基本是没有的,点菜自己写,茶水自己倒。但他们家主打的就是价格亲民,而且菜有大、小两种份量可选,太合适翔哥这样独自吃饭的人了!

墙上的菜单里有一百多道菜,密密麻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翔哥一口气点了三个菜,虽说点的都是小份,其实菜量也不小。
香酥鱿鱼是店里的招牌,做法就是把鱿鱼须裹上面糊用油炸,再跟酸甜汁熘一下,味道偏甜,香酥的口感带点鱿鱼的嚼劲,一口下去,好吃程度可以打满分!

还有锅包肉,这道用猪里脊做的名菜在东北家喻户晓,堪称东北菜的门面,不过黑、吉、辽三省锅包肉的做法,其实是稍有不同的。
店里的锅包肉是典型的辽宁做法,也就是用的番茄汁大火熘汁,色泽红艳喜庆,入口的酸味比老式的糖醋汁锅包肉要温和。相比哈尔滨版本,少了酥的口感却更加脆硬,嚼起来更香。

他们家的风味土豆片做得也不错,土豆片被切得很薄,每一片都被炸至金黄焦脆,味道咸口而干香。趁热吃还能听到嘎嘣声,筷子一夹,好吃到停不下嘴。

店里还有朝阳当地产的松林啤酒,不妨来上一瓶。据说这款啤酒后劲有点大,翔哥喝了倒是没太大感觉。
这顿饭点了三个菜一瓶啤酒,总共还不到五十块钱,性价比简直无敌!

【玉和特味】
地址:朝阳市双塔区南大街13-7号。
推荐:香酥鱿鱼、风味土豆片、番茄锅包肉。
人均消费:30元

军嫂烧烤

尽管淄博烧烤在去年夏天狠狠火了一把,但翔哥心中的中国最好吃的烧烤,还得是锦州烧烤!
当地美食爱好者把锦州烧烤的历史,追溯到了努尔哈赤甚至更古老的契丹人,可事实上,烧烤在锦州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过四十年光景,却很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这座东北城市最大的一张美食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在锦州有超过两千家烧烤店,翔哥去的这家叫军嫂烧烤,距离广济寺不远,算是当地有点名气的一家烧烤店。

在食材的选择上,锦州人是万物皆可烤,翔哥一个人食量有限,于是要了最经典的几样:羊肉、油边和鸡爪。
店里的极品羊肉,并没有做太多的调味,主打羊肉本身的原汁原味。羊肉是拿细铁签串着烤的,利用铁签良好的导热性让肉里外受热,在外表焦香的同时,将汁水全部锁在肥瘦各半的肉里,每一口都是丰腴的满足。

店里的另一个招牌,是炭烧油边。所谓“油边”就是猪肋条,是猪里脊附近的一块肉,东北人也叫它护心肉。
这个部位的猪肉带着一块筋膜,烤过之后的口感比其它部位更脆嫩。与此同时,烟熏木炭与美拉德反应带来的风味物质,让其产生了一种极其诱人的香气,把肉蘸上酱和佐料放进嘴里,舌齿瞬间沦陷!

他们家的脆皮鸡爪,同样也很值得一尝。鸡爪的个头很大,做法是“生烤”,也就是拿新鲜的鸡爪直接烤熟,在烧烤的同时撒调料令其入味,因此比较费时间。
但当你吃到嘴里时,你会发现等待是值得的,烤好的鸡爪外皮柔韧焦脆,咬起来嘎吱作响,内里却依然保持了软糯的胶质感,让人拍案叫绝!

再配上一瓶辽宁本溪出品的龙山泉干啤,一边吃烧烤一边喝啤酒,简直爽爆了。

【军嫂烧烤(古塔店)】
地址:锦州市古塔区胜昔路163-3号。
推荐:极品羊肉串、炭烧油边、脆皮鸡爪。
人均消费:60元。

荣鹏风味烀饼

除了烧烤,锦州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美味,比如烀饼,就是一道地方风味十足的锦州名菜。
锦州城里的烀饼店很多,当中最有名望的要数荣鹏风味烀饼,他们家卖了三十年的烀饼,早年是个小店,现在已经做成了锦州最大的烀饼连锁。翔哥去了人民街二段的总店,店面相当气派。

店里挂着关于烀饼的历史渊源,说是跟努尔哈赤有关,当时有个迁居辽宁的浙江人发明了烀饼,给努尔哈赤和后金将士吃,他们吃饱烀饼后就攻下了锦州城。
这个说法未必是真的,但不可否认,烀饼的确是一种很古老的食物,它的做法很可能源于另一道东北名菜“东北一锅出”,但是用白面饼取代了玉米面锅贴。

锦州烀饼以排骨豆角烀饼最为经典,这道菜里除了排骨、豆角,通常还会加入土豆和粉皮一起炖。
实际上,在许多东北炖菜里,都能找到排骨和豆角的身影。二者在锅中炖得绵香酥烂,升腾起来的氤氲热气,不知是多少东北游子记忆中炊烟袅袅的故乡模样!

他们家烀饼的饼和菜是分开单独上的,其中菜是拿大铁锅盛着端上来的,这份量可太大了,足够三个人吃。
而饼又分薄、厚两种。翔哥要了薄的那种,样子跟春饼差不多,薄如蝉翼,却又很劲道。

吃烀饼的时候并没有太多讲究,可以把饼铺在菜上“烀”一下再吃,也可以把菜卷在饼里吃,直接夹起饼配着菜吃也行,总之能把排骨汤汁的鲜美、豆角的香气浸透到面饼里,就会很好吃。

【荣鹏风味烀饼】
地址: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二段26-58号。
推荐:特色豆角烀饼。
人均消费:50元。

马氏麻辣烫

麻辣烫这种食物,最早是作为一种廉价火锅出现的,虽然起源于四川乐山,但它能在全国如星火燎原,靠的却是东北人。比如现在全国到处开分店的杨x福和张x麻辣烫,老板都是哈尔滨人。
翔哥去的这家店马氏麻辣烫,属于老式的东北麻辣烫。他们家在锦州开了好多年,门面不大环境简陋,生意却相当火爆,可见他们家在当地口碑不错。

他们家的麻辣烫是按份卖的,告诉店员口味喜好,他们会帮你配菜,每份只要十二块钱。也可以另外加香肠、章鱼丸和方便面,每样也就一两块钱。
前几天刚被北京物价pua的翔哥,真的有被东北的物价感动到!

四川麻辣烫重油重辣不同,东北麻辣烫的辣度大大降低,食材也从川地以肉类和内脏为主,变成了波菜、香菜、大白菜、平菇、海带、豆腐泡、黄面、粉条这样的蔬菜、豆制品或主食。

如果再细分,东北麻辣烫又可分为老式麻辣烫和加芝麻酱的改良版两种。店里的麻辣烫属于前者,就是把食材在调好味的汤底里汆烫熟,捞出来,混合汤汁直接吃,不用加芝麻酱。
老式麻辣烫的味道,只有纯粹的香辣咸,却与各种食材的风味相得益彰。更何况,在东北寒冷的天气里,没有什么比一碗麻辣汤更暖胃又暖心!

【马氏麻辣烫】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重庆路四段4-82号。
推荐:麻辣烫、香肠、章鱼丸、方便面。
人均消费:15元。

刘记水豆腐

义县是锦州下辖的一个县,当地有几样小吃很有名,包括水豆腐、白丸子、蒸猪血等等。
这家刘记水豆腐,位置在义县县城东北,离奉国寺不远。翔哥是中午饭点去的,店里座无虚席,吃义县特色小吃找他们家准没错。

店里的招牌,毋庸置疑是水豆腐。与普通豆腐不同,这种豆腐讲究现磨现吃,在点好卤后连汤食用,水分特别多,所以叫“水豆腐”。
豆腐好不好,水的品质至关重要,义县人用医巫闾山的泉水浸泡大豆,做出来的水豆腐就特别好吃。当地人吃水豆腐,通常还会蘸些用土法酿制的黄豆酱,一勺下肚,热乎乎的大豆香气与蘸酱的咸香相互交融,在舌尖产生一股温暖的感觉。

白丸子,也是义县特色。它的做法是将肥瘦相间的猪肉馅儿,与焯熟的白萝卜、蛋清、地瓜粉和其它调味佐料,加入高汤搅拌在一起,挤成丸子状。
蒸好后的白丸子,口感软糯却又带点嚼劲,蘸上酱油放进嘴里,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还有蒸猪血,上面遍布蜂窝状的小孔,一看就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猪血!
猪血上淋的葱蒜,既祛除了腥味,又能给猪血提香。舀起一勺,入口不用咀嚼就滑进了喉咙,太嫩滑了!

当地人吃水豆腐时,喜欢搭配高粱米饭。这种米饭是用高粱去皮后煮成的,跟大米饭比起来,高粱米饭的口感要更蓬松一些,南方人不一定吃得惯,却是以前东北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

【刘记水豆腐】
地址:锦州市义县东街大佛寺后胡同1253号。
推荐:水豆腐、蒸猪血、白丸子、高粱米饭。
人均消费:20元。

大福记水馅包子

北镇,是锦州代管的县级市,当地有三样传统名吃,一个是沟帮子熏鸡,一个是北镇猪蹄,还有一个就是水馅包子。
包子在全国各地都有,南北方的做法却不一样,而北镇的水馅包子,可以说既有南方灌汤包的影子,又有北方包子的口感。北镇最有名的水馅包子,其实是在距离县城三十公里外的沟帮子镇,因为时间关系,翔哥就在县城里找了一家叫大福记水馅包子的,是个家庭式经营的小店。

在一百年前,沟帮子站就是京奉铁路在关外的重要枢纽车站,不少从关内到东北的人,把这里当作一个落脚点,因此关内关外的饮食习惯也在这里融合。
水馅包子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可以这么说,是因为北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山海关内外的口味,融合在了热气腾腾的包子上。

包水馅包子的面很讲究,分别需要老面、碱面和水面,前两者发酵让包子口感更柔软,水面就是现和的面,可以兜住汤汁。三种面按比例混合后擀成面皮,包上猪肉馅,而包子馅儿是一种很稀很水的状态,所以包馅也很考功夫。
店里的包子是按屉卖的,一屉十二个,看起来软塌塌的,其实里面的馅儿不少。轻轻咬上一口,鲜美的汤汁就充满了整个口腔,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好吃!

【大福记水馅包子】
地址:锦州市北镇市102国道南环东路6-76号。
推荐:水馅包子。
人均消费:20元。

沈阳风味吊炉饼

最后说的这家沈阳风味吊炉饼,也是在北镇县城里。
吊炉饼是一种东北特色小吃,以沈阳出产的最有名,这家打着沈阳吊炉饼旗号的小店,在北镇开了不少年,是北镇生意最红火的吊炉饼店。

吊炉饼属于传统面食,诞生于上世纪初,发明人相传是一个迁居东北的河南人,他对中原地区吊炉烧饼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后来流行东北的吊炉饼。
烙好的吊炉饼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入口带有一股焦香,咬起来沙沙作响,越嚼越香。

吃吊炉饼时,可以配上一碗波菜炖粉条。虽然都是简单的食物,却是冬日里最暖呼饱足的一餐。

【沈阳风味吊炉饼】
地址:锦州市北镇市太和街客运小区4号楼东侧。
推荐:吊炉饼、波菜炖粉条。
人均消费:15元。

【实用信息】

游记的最后,说一下行程和交通。

翔哥这次的行程大致如下:
Day1:北京高铁至宁城—辽中京遗址(含大明塔、辽中京博物馆、小塔、半截塔,包车)—宁城高铁至朝阳,宿朝阳。
Day2:大凌河—朝阳南塔—朝阳北塔—北塔博物馆—辽宁朝阳高铁至锦州北—广济寺塔,宿锦州。
Day3:锦州普铁至义县—奉国寺—广胜寺塔—万佛堂石窟(包车)—义县客运大巴至锦州,宿锦州。
Day4:锦州客运大巴至北镇—北镇庙,宿北镇。
Day5:崇兴寺双塔—李成梁石坊—北镇鼓楼,北镇拼车至沟帮子,沟帮子普铁至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高铁至北京

事实上,翔哥原计划是租车自驾,赤峰取车锦州还车。但由于某些计划外的原因,最终还是用公共交通方式完成了这次旅行。
就出行体验来说,辽西地区的铁路还算密集,锦州、朝阳、赤峰三座城市之间都有高铁或城轨。而在京哈高铁全线贯通后,从北京去辽西也变得很便捷。但是从锦州去义县只有每天两班普铁,去北镇甚至连普铁都没有,只能在沟帮子转车或者坐客运班车。

除此之外,翔哥有两处地方是包车去的,一个是从宁城高铁站去辽中京遗址,包车价格150元/3小时,另一个是从义县去万佛堂石窟,70元接送往返。
至于其它景点,基本都在城区里,步行或打车出行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城市几乎看不到网约快车,只有出租车,就算用滴滴app叫的也是出租车。

住宿的话,朝阳推荐住在朝阳大街或南塔附近,离几个主要景点比较近;锦州推荐住在锦州站附近,方便赶早班火车或客运班车去义县和北镇;北镇的住宿选择不多,推荐住在客运站附近。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