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新宁广场。
展览内容:
一层的第一到第五展厅,主要以实物和展板形式按照年代顺序介绍青海地域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以及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其中不乏精品、孤品。
展览亮点:
一、铜鎏金观音造像。明代文物,现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馆,通高41厘米。青铜鎏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主尊面相丰满,双目低垂,神态宁静。头戴化佛宝冠,高发髻,顶部结髻珠,耳饰耳铛,宝缯垂肩,颈佩项圈。胸前饰璎珞珠宝帛自左右肩垂下。下着长裙。右手执一莲花,莲梗绕过右臂在右肩盛开,左肩立白鹦鹉。两臂外侧饰花枝,右手施触地印,左手举在胸前,残。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坐于束腰莲花座之上,莲座上下饰连珠纹。左臂帔帛缠绕,末端搭于莲台两侧,既突出了观音纤细的腰肢,更使得造像整体造型匀称、协调,不愧是一件匠心独具的艺术精品。
二、弦纹网纹彩陶壶。属马家窑文化类型,出土于青海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距今约5300年至40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代表。马家窑弦纹网纹彩陶壶为橙黄色泥质陶,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器型规整光洁,从上至下通体绘彩,色彩艳丽。颈部为弦纹,肩腹部分別绘网纹、圆圏内填十字圆点纹和波纹、弦纹。三、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300年至4000年,是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此器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底径9.9厘米,为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此盆构图巧妙、画面简洁、人物造型生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绘有人物舞蹈场面的画面,在艺术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人物风情的重要历史资料。